- 相关推荐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1
《我多想去看看》这课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走出天山,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这种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的课文,我讲后反思如下:
首先是多种形式的的读。我讲授这一课时就紧扣本课的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中我以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等来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感情。
再是多媒体展现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文中一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应该是陌生的,城市的孩子也不例外,我问了问班里的30个孩子,真正看过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孩子也只有3个。所以升旗的庄严气氛,孩子们是无法理解的。于是,我在讲述升旗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并让孩子们起立、立正,一同参与升旗仪式。并随着国歌声的响起肃立,感觉升旗的庄严气氛。
最后是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北京的风光图片,让他们对北京有更多的了解。还让教音乐的梁老师教孩子们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国旗的情感。从而达到“课已尽,而意未了”的境界。
总之,艺术的课堂,总会有遗憾,“天安门”的“门”的汉语拼音,标调就出现了错误。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2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城市的'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如:当播放录象“升国旗”的时候,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并随着国歌声的响起肃立,那种气氛,俨然自己也在其中。后来,当我问他们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时,有的孩子说,我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的说我长大也要当升旗手等等。
二、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也有不同。初读时,让学生合作学习字词,然后再重点交流。品读时,我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最后再以多种形式的读,如:齐读,赛读,同桌读,配乐读等来领悟其中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在课后,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国旗歌》,让学生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并配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3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分别借两个孩子之口讲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遥远的新疆看天的雪,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因此,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亲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轻松学习。有以下优点:
一、指导读好长句子。
一年级的当中有不少长句子,学生不容易读通顺,齐读时也很难读整齐,是学生朗读的难点。于是我分步开展指导,让学生先读短语"遥远的北京城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再读整句"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化解了朗读难点。并且通过我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为之后的感情朗读打好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理解词语。
"壮观"的意思比较抽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让孩子置身其中,直观地看,直接地感受,有效地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了"壮观"的含义。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看完录像,我借景抒情,请孩子们把刚才看到的场面读出,孩子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三、通过对比朗读,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本的教学目标中有"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为此,我设计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感叹句的情感,我出以下句子:
句1:我想去看看。
句2:我多想去看看!
句: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学生在比较读中体会出了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区别,体会到了反复手法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并体会到中"我"的感受,读出了真情实感。
不足之处:
一、堂教学趣味不够。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力较差,面对枯燥的学习,容易疲倦,因此老师的充分调动就尤为重要,备时不仅要备,还要备学生,要控制时间,避免学生疲劳,应突出趣味性教学,比如说,在识记生字时,就应该采取游戏等形式互动,在读及重点句子时,运用其他方法读,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
二、拓展说话目标没有达到。
教学时,我还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训练,我让学生仿照写法,以填空的形式完成说话训练:"告诉我,沿着,就会走出郑州。,我对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降低了说话难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知识面较窄,只有少数学生能完成,其实可以设计你还了解北京的什么?出示收集的北京风景图片及有关的资料,介绍北京美丽的风光。或你去过哪些城市旅游过,给同学介绍一下当地的风光。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弥补学生知识面窄的缺陷,使学生能够完成说话训练,更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延续。
总的说,堂是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加以完善。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4
北京,祖国的首都;新疆,美丽的城市。它们是人人向往的地方。本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我”和爸爸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新疆的孩子渴望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一个北京的孩子想去遥远的新疆,爬天山看雪莲。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喜欢新疆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优点:
整理了一套完成的书写注意事项,在生字教学环节过程中,将关键笔画、书写时应该注意的.地方着重标出并强调,使学生对生字有了进一步的把握。
在课文朗读环节,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相机纠正读音。同时,对于带感叹号的句子进行多次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渴望、激动的情感。
缺点:
生字教学时没有及时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讲课语速有点快。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书写练习的锻炼,保证每节课都有书写的时间。调整自己的说话语速,对于重点内容语速放慢,声调提高,着重强调,使学生通过我的语速和声调感受到哪些知识是重点,加强重视。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5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是一首儿童诗,表达了山里的儿童向往首都北京的情感。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查找有关北京的资料,课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对北京的了解和向往,还有的带来了在北京旅游时拍摄的照片,演唱了有关北京的歌曲,朗诵了儿歌。
〖在识字教学中丰富情感〗
语文课堂中任何活动都应该伴随情感,情感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我多想去看看》饱满了作者对北京首都的深情热爱。学生读时,眼里流露的是向往,心中浸润的是激情,语言中包含的.是热切。我时时不忘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情感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字、词在学生的有机体中汹涌奔流时,他才会成为学生心灵深处抹不去的记忆。很多学生都说:“老师,我读了课文以后很想去北京看看。”“老师,我很感动。”“读到最后一句,我都想哭了。”
《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学生对于课文其实是似懂非懂的,因此我在教学完这课后,组织学生唱一唱歌。学生就唱起了音乐课所教的《国旗,国旗,真美丽》。我还让学生学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歌曲,在深情并茂地演唱中,每个学生情绪高昂,激起了向往北京的强烈愿望。爱北京,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篇文章,我先出示课件:“一位妈妈拿着一幅图画在向儿子介绍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壮观景象。(配音乐)”于是便会有很多小朋友们都迫切地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于是,再次运用教学媒体展示课件:“一幅庄严的升旗图,天安门上,五星红旗随着国歌的奏响冉冉升起,广场上站立着来自各阶层的人,气势雄伟,体现出了升旗时的壮观。”此时此刻,小朋友们身临其景,情绪高涨:“那有些什么人观看?国旗在天安门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多想去看看呀?”四面八方的问题一涌而上,学生思考的问题越多,对课文理解就越深,教学目的就越易达到。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6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课文《我多想去看看》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从题目导入开始精心策划:小朋友,我们每周一都要进行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回答:升国旗。我顺势引导学校里升国旗都很隆重,而北京天安门前升国旗场面就更壮观了,想不想去看看。学生都说想去,我就板书:我想去看看。指名学生练习朗读,学生通过读,感受到重点是想,也读得不错。于是我把课前找的一些升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此时我引导有一位山里的孩子真想马上就去看看,所以他写下了一首儿歌,我把课题补充完整,请小朋友读一读:我多想去看看。学生强调读多想,谁知课堂里尽然爆发出阵阵大笑,他们觉得很滑稽,很好玩,还没有体会到那份想去的'心。此时我急了,把学生批评了一通,自顾自的上了下去,可想而知,本节课效果不好。我课后想了很多,觉得朗读指导不能急于一时,应该在平时时时处处渗透,而不能把学生当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今天我要倒什么他就必须接受什么?也在网上学习了一番,找到了一些朗读教学的指导方法,于自己学习。以下是本节课我的反思:
第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阅读兴趣在读中体验角色,升华情感。从心理学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被别人肯定和表扬,儿童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一句亲切的 “你真棒!”再加上眼神中发自内心的鼓励,滋润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小笑脸”的物质奖励使学生感受到器重、关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培养学生对朗读的领悟能力。
第二、以读为主,以积累为重,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特别是低年级的阅读,强调的是朗读和积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因此,小学低段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线,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中萌发读的欲望,激发读的兴趣,迸发读的热情。
第三、教师示范,学生榜样。在平时注重以教师自身的示范和学生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感悟,体会。
第四、抓住重点词句,恰当进行朗读训练。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7
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教案,一节课下来,我发现现实非常失败,可以这么说,整堂课都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走的磕磕绊绊,相当吃力。原因何在?我对此进行了反思,发现我忽视了一个最重要最客观的因素——学生的知识准备。
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很陌生。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住在小山沟里的同龄男孩美丽而殷切的愿望,他在大树底下听妈妈讲新中国的首都北京的一些情况,北京城的美丽、庄严对于初涉学堂、牙牙学语的小孩来说,是神秘的,带有梦幻色彩的,是神圣的,是难理解的。它具有无形的感召力,具有无限的诱惑力,所以男孩跟妈妈说,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现在的小孩子体会不到小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特殊心理——生活贫穷、视野闭塞、勤奋好学、懂得珍惜,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没有小山沟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他们普遍没有看到过大山,甭说弯弯的'山路,充塞在他们眼前的是无数钢筋混泥土浇筑而成的房子,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来来往往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沟男孩的眼里坐井观天,它虽然美丽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现在的孩子们眼里,大山是一个稀罕物,能走进大山,与大自然亲近,那绝对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地域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们的不同心理状态,换句话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换成“走出城市,走进大山”,估计孩子们更能读出“多想去看看”这种殷切的感情来。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普遍比较小康,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幸福与祖国的兴衰有关系,“祖国——中国”这两个词语在他们心中没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气跟他们解释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活对比,他们还感受不到。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个星期、一天这些具象的东西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他们不理解这是多长一段时间,基于这样的起点,你让学生怎么去理解祖国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对祖国不了解,对历史没概念?学生情有何处发?怎么能受到爱国熏陶?这就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根本就不认识,不明白,而你非得问他:你喜欢它几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喜爱之情!
其次,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在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瞬间(短时)记忆占优势,但时间一长易忘,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家校配合,学校里学的东西回到家以后,马上复习巩固,增强记忆,这样第二天学习就轻松了。然现在很多孩子们的学习问题就出现在“回家”复习巩固这个环节上,学习很大程度上成了同龄人之间比拼瞬时记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好到哪里去?学生连字、词都读不好,好多字词都不认识,怎么去读好句子,而且还要带着问题去读,去理解课文内容。!
因而在总结课堂,反思教案并进行修改的基础上。我形成了上述的新教案。希望通过下一堂课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天安门——祖国的美好河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体会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成功后的快乐,并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打通了课堂的局限将学习活动扩大化,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8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也许是自己xxxx年去过北京,对天门广场壮观的升旗仪式还记忆犹新的缘故,所以很喜欢这篇课文,在备课时特别用心。课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摄的照片做成了课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点门票,熟读上面的解说,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当导游;还布置学生去搜集北京的相关资料。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风光导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少学生不到两分钟就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像。学生有了图片、录象等一些直观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读得很带劲,很有感情。
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这篇课文只用了一节课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扎实。第二课时,我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和背在心里的一些解说词,像导游似的'给学生介绍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长城”等许多景点。上完课,学生说:“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我好像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么多地方。”听到这句话我很高兴,因为这就是我上课前追求的目标。
如果我的课前准备不那么充分的话,就不可能腾出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关于北京的那么多知识。可见,课堂上要为学生减轻负担,提高课堂质量,很大的工夫必须花在课前。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9
本课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的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由于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但是,我选这个升国旗录象不太壮观,因此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多有不同。初读时,我让他们学习自己解决字词,然后再重点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我一次次出示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使孩子们的激情再次达到升华。
三、通过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让学生读完课文就结束的话,学生的情感就不会深入。在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欢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10
《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喷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文中读字音,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学的“口”和“土”来进行识记;自己学笔顺,利用描红掌握字的整体框架,最后落实写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实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理念,我是这样来开展教学的:首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研读:”我“是谁?他想去看什么?突破难点,理解”壮观“及”心愿“一词,然后,探究为什么要去看看?练习”我会读“中的句子,最后,”我“会怎么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组长找几个能读的来读一读。
三、背诵课文,进行实践
1、谁能有感情地来背一背课文?
2、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3、自由实践: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请去过北京的学生当小导游,接受北京美丽的风光,也可用我”我想________“说或写上几句话。
语文教学提倡”做、说、写“相结合,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应立足与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使孩子们没有足够的个体自由学习空间,也没有时间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他们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使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呢?下面,我结合课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孩子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事情,“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孩子们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设计《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教案时,我设计了三个课文的导入:
1、让学生观看北京的`美丽风光,然后引入课题。
2、让学生谈自己参加的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感受,再引入课题。
3、媒体出示一位和学生同龄孩子的照片,告诉大家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说一句悄悄话,大家想听吗?然后出示课题,齐读后请孩子们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吗?
思前想后,第1个方案,因为后面我还要出示北京风光,因此推翻了。第2个方案虽然能通过谈话的方式,以了解学生对升旗的感受,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文本。因此,我选择了第3个方案。教学时,“孩子悄悄话”的引入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听了孩子的悄悄话后,当我问他们有什么问题时,小手如林。有的说:“真奇怪,他想去看什么呢?”有的说:“他想去哪儿看看呢?”有的说:“他为什么想去看看呢?”孩子们进入一个个“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学得积极主动。
二、孩子们的质疑如颗颗珍珠,串成教与学的美丽过程
《我多想去看看》这首儿童诗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才短短的三句话,该如何品读课文,使孩子们能自然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呢?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他们读熟课文后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说话也不太完整的他们居然也能象模象样地提出问题了。有的问:“北京在哪儿呢?”有的问:“北京离我们很遥远,什么叫遥远?”有的问:“壮观是怎样的呢?”……虽然有的问题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给予了表扬,但有的问题却是本堂课上的重点。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不管问得怎样,让我感动,让我欣喜的是──他们能尝试着问了。孩子们的问题如一颗颗珍珠晶莹透亮,串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美丽过程,让我收获了一份惊喜,一份意外。
三、课外拓展,在质疑中走出课堂,延续学习热情
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品读课文后就结束的话,学生对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会那么深刻,那么深入。在课的后面,我安排了让孩子们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请他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一位孩子说:“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师,北京什么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丽风光感染了他,不叫他问,他也迫不及待地想问一问了。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声中,我鼓励着大家的热情,说:“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北京的名胜古迹有许多许多,课后,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资料,再来说说北京。”我想: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的向往已深深直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当然,培养孩子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相信他们能个个成为爱问的孩子!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11
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教案,一节课下来,我发现现实非常残酷,可以这么说,整堂课都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走的磕磕绊绊,相当吃力。原因何在?我对此进行了反思,发现我忽视了一个最重要最客观的因素——学生的知识准备。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文章,句子琅琅上口,适宜朗读。但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并非易事。
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很陌生。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住在小山沟里的同龄男孩美丽而殷切的愿望,他在大树底下听妈妈讲新中国的首都北京的一些情况,北京城的美丽、庄严对于初涉学堂、牙牙学语的小孩来说,是神秘的,带有梦幻色彩的,是神圣的,凌然不可侵犯的,它具有无形的感召力,具有无限的诱惑力,所以男孩跟妈妈说,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现在的小孩子体会不到小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特殊心理——生活贫穷、视野闭塞、勤奋好学、懂得珍惜,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没有小山沟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他们普遍没有看到过大山,甭说弯弯的山路,充塞在他们眼前的是无数钢筋混泥土浇筑而成的房子,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来来往往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沟男孩的眼里司空见怪,它虽然美丽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现在的孩子们眼里,大山是一个稀罕物,能走进大山,与大自然亲近,那绝对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地域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们的不同心理状态,换句话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换成“走出城市,走进大山”,估计孩子们更能读出“多想去看看”这种殷切的感情来。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普遍比较小康,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幸福与祖国的兴衰有关系,“祖国——中国”这两个词语在他们心中没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气跟他们解释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活对比,他们还感受不到。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个星期、一天这些具象的东西上,1949年,对他们来说太遥远,57年前,他们不理解这是多长一段时间,基于这样的起点,你让学生怎么去理解祖国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对祖国不了解,对历史没概念?学生情有何处发?怎么能受到爱国熏陶?这就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根本就不认识,不明白,而你非得问他:你喜欢它几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喜爱之情!
其次,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在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瞬间(短时)记忆占优势,但时间一长易忘,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家校配合,学校里学的东西回到家以后,马上复习巩固,增强记忆,这样第二天学习就轻松了。然现在很多孩子们的学习问题就出现在“回家”复习巩固这个环节上,学习很大程度上成了同龄人之间比拼瞬时记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好到哪里去?学生连字、词都读不好,好多字词都不认识,怎么去读好句子,而且还要声情并茂地去读!
综合以上两个因素,这个自己设计的自认为比较理想的教案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出效果来简直就是高空筑楼——必塌!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去括号》教学反思10-18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07-15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反思05-13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07-11
妈妈,我多想对您说作文07-03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09-26
去图书馆教学反思实用01-31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0-20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0-13
我多想什么的作文[优秀]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