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授课之始,我和孩子讨论了一会儿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发言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说:“为了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读书的”,有的孩子说:“为了上大学来读书的”,也有的孩子说:“为了找好工作而读书”。当然,也有学生说:“为了当科学家而读书的”,引来了孩子们羡慕的目光。
我相机引导孩子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志当存高远”,只有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立志学习,长大了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造福于人类,才是孩子们读书的`真正目的。紧接着,激发孩子兴趣,引导孩子走进了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少年时代。
兴趣是孩子们认真学习的动力。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每个孩子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次问答中,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此话题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进行真实表达。相比于平时严肃认真的授课模式,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中,老师真正了解了学生的思想,才能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也有利于日后个别教育。另一方面,这次谈话也激发了学生了解主人公周恩来总理的兴趣,这对孩子们阅读文章内容,感悟全文主旨作了很好的铺垫。
导入的方式千变万化,只要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就应该积极采纳,让孩子不断进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2
第一次用导学案,第一次给四一班上课,课前心里任何把握都没有。上午第三节上完的,然后回到自己班忙碌,一天也没静下心来回忆这堂课。晚上了,趁孩子埋头在一大堆栗子中啃咬奋斗的空儿,脑子里回放了一遍。感到必须梳理反思。
首先,时间没把握好,拖堂2分钟,仍然没把设定的环节进行完。是设计的问题还是课堂把握的问题?都有!
1、容量有些大了。包括背景资料、字词闯关、课文内容概括、写作特点指导、文章品读、拓展延伸六个环节。但想一想,都不可删减,只有在用时上更科学一些来解决。
2、用时把握不科学,a、背景资料,虽然有用,但不是重点,能起到辅助理解文章的'作用,了解即可。b、关于过渡段归上一部分还是下一部分,不算难,可以再简略一些。c、体现“中华不振”的课文重点句段,不可删减,讨论深入为好。d、字、词,用时过多,原因有二,一是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重点时,老师任由他们去讲解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比如“惩”字的上下结构,根本不必讲。二是老师完全可以直指重点,不要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而不敢领路了。e拓展延伸,孩子们准备的小故事很多、必须筛选。字词训练用时也比较多,课前指导不充分。(目前的教学模式,课前老师和学生花费的精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课前做的功课不够充分。
1、对于补充材料,当堂写感受,应有方向性指导,一味指责和抗议甚至谩骂是不对的,应从“自身如何强大”着眼。举例学生的写作:“你把我们华人与狗相提并论,那么你们是什么?我看你们连狗都不如!”下了课,孩子们还在为自己大骂帝国主义而痛快不已。其实,孩子们的愤慨,只有一步之遥,就到达了“为中华之崛起”的立志了,就一步!老师只要轻轻一点拨就到达了!
课前,我没有充分预设到孩子们会差这一小步,所以,“毫无防备”地,没及时点拨一下。
2、课文读得不够。
几个读课文片段的孩子,几乎无一人读得无任何瑕疵,错字、丢字、声音小、语速快……
这引起了我对《单元朗读课》到底该放在哪个顺序的思考。以前一直反对将朗读课放在第二次序,觉得,课文没品读的时候,不理解,读不好。但今天,体会到:非常有必要在品读之前,充分朗读。不过,我舍不得自己原本的观点,怎么办?利用周一、周三的晨诵可解决一点,再发动孩子们课余练习,也能解决一点。说来说去,课前多做功课,课上才能不为小事伤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3
1、“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谈话谈到志向,引入新课。
2、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再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4、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机智,应变能力。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改正,对于本节课一些较为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我也会继续沿用,并继续多在教材的钻研和课堂的调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地实践、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4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课堂上,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组织教学的。“中华不振”成了我解构、重组、整合本文的一条主线。
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层层推进的情感。课堂上我指数名学生读此语段,然后不失时机地加以追问: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这个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的什么人?三个“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匣子,说得十分动情,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朗读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强。
三、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火烧圆明园》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课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已受到强烈的震憾,与少年周XX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接着我创设情境多次让学生激情朗读周XX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个个的少年周XX,学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直至课的尾声,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纷纷诉说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说得十分精彩。
结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总体来说,这次教学能站在新课程观的高度,本着为学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围绕“爱国——立志”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多个材料中浸润、沉潜,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走进思想的乐园,走进智慧的王国……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06-2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3篇08-1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05-28
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_读后感02-15
《桥之思》教学反思09-19
《中华传统节日》教学反思06-13
语文《中华少年》教学反思通用02-10
《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反思10-18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09-17
《沙漠之舟》教学反思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