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观后感>《大山的女儿》观后感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

时间:2024-05-22 10:59:5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在写观后感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立场。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山的女儿》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1

  近日观看了以黄文秀为原型的影视作品《大山的女儿》,再次被这位驻村书记的故事打动。她用自己的热诚、担当、为民精神书写了一曲动人的时代之歌,书写了一代扶贫干部的壮丽人生。

  胸怀热诚,回归大山。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时放弃留在首都北京,毅然报考广西定向选调生,她始终记得自己家曾经是贫困户,在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下脱贫摘帽,自己才能继续上学深造。在前往广西任职前,他亲自去一趟资助其上学的好心人所在地表示感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任职期间,她主动要求担任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奔赴偏远贫困山村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给予的帮助。用热血书写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

  肩怀担当,立志攻坚。担任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期间,她立志改变这个深度贫困村。面对村民的猜疑和不信任,黄文秀挨家挨户屡次上门走访。通过走访全村195户贫困户,她可以用方言桂柳话和贫困户交流,且手绘了“民情地图〞标注了每一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为村子培养致富带头人、从种烤烟、种砂糖橘、种枇杷中寻找致富脱贫之路,联系专家为村民解决相关问题,拿出自己都工资慰问资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在电闪雷鸣的暴雨中,毅然返村,用美丽的年华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心怀为民,践行使命。为了更好走村入户,开展百坭村的产业,黄文秀藏起了小女孩的爱美之心,穿着雨靴和运动服走遍了全村。驻村一周年,她的汽车走了“两万五千公里的.长征〞,而她那么实现了百坭村88户41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下降到23.1%的长征。她怀揣着对重病父亲的愧疚,倒在了在百坭村脱贫致富的长征路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基层脱贫干部的使命。

  正如20xx年《感动中国》对黄文秀的评价: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2

  《大山的女儿》这部电视剧是以农村为题材的整体的剧情,看起来有一些平平无奇,但是却非常的细节和用心,把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在播出之后也是好评如潮,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故事场景,都是非常接地气的,而且这部剧主要讲述的就是脱贫。杨蓉在这部剧当中的打扮也非常的.符合原形,很多观众在观看了之后,之所以会连连夸赞,也是因为剧中的事迹非常的有感染力。《大山的女儿》主要讲述的就是黄文秀这个人物,被称作为时代楷模,有刘奕军跟杨蓉主演,在演技方面也是非常精湛的。

  黄文秀出生的家庭非常贫困,在毕业之后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选择回到乡村并且也奋战在扶贫的道路上,整体的剧情是完全不会枯燥乏味的,而且也充满了烟火气息。在播放之后收视率也位居第一。一开始的场面就非常的令人揪心,在扶贫反途中,黄文秀也遇到了山洪跟暴雨,整体的画面有一种很强烈的不好预感。

  黄文秀因为心系灾情,所以生命也停留在了这个夜晚,这样的结局也令很多观众心动不已。很多观众在观看扶贫剧的时候,都非常害怕剧情不够真实。而这部电视剧的土味儿却非常的浓郁,黄文秀为了自己的梦想,一直都在不断的努力。具体内容非常的扎实,完全不会出现拖沓的情况,这部电视剧最大的亮点就是所有的演员说的都是广西方言。因为有方言的加入,也让整体变得更加真实了,而杨蓉在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也真正的融入到了广西乡村当中。虽然没有特别浮夸的剧情,但是也没有影响整体的观感,这部电视剧的表达方式也是比较朴素的,很多细节都非常的有感染力。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3

  《大山的女儿》作为脱贫题材剧,无论是人物造型,故事场景还是人物表演都返璞归真,让观众赞不绝口,直言土味十足,有了《山海情》般的美学质感。没有美颜、没有美白、没有磨皮。剧中人物皮肤黝黑,穿着朴素,都以真实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非常接地气。崎岖的山路、绿色的大山,美丽但也贫苦,去一趟村里就要十几公里,不开车根本不行,村里也是萧瑟破败,当时广西百坭村的风貌也在剧中真实呈现,有着鲜明的“粗粝”感。

  此外,杨蓉饰演的黄文秀戴着眼镜,梳着马尾辫,跟原型非常像。说着广西普通话的杨蓉,既有原生态的味道,又有当代大学生的气质,更演出了黄文秀的神韵,尤其是她被刘奕君饰演的农战山误会的那场爆发戏:我黄文秀不是来镀金的,是带着乡亲们脱贫的,可谓信仰坚定,张力十足。在刘奕君生活化演绎下,农战山烟一点,眉头一皱,广西话一出口,一个土生土长的广西乡村本地干部的.形象跃然荧屏。众多观众点赞:“《大山的女儿》各种小细节很用心,全民说广西方言,特别是黄文秀说的那句‘不得噢’,很亲切,太有感觉了。”“农战山一脸正气却封闭固执,刘奕君将这种矛盾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全剧可谓自然真实,“土”味十足,这不是贬义词,而是乡土,是接地气。”

  不精致、不夸张、不做作!讲实事、说方言、诉真情!有剧评人评价:“这部电视剧采用了较为纯粹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质朴当中透露着真实感。”有观众表示仅看前两集,就已经感受到这部剧的浓浓诚意与质感,“土里土气的剧集细节,让人感觉无比真实,给人一种沉浸式观感,同剧中人共情,感受乡村

  扶贫的不易。”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4

  近日,一部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走上荧幕,影片真实还原了一位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而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当代青年,她带领村民实施脱贫攻坚的故事,引起了广大基层青年干部强烈共鸣。

  从走出大山到反哺家乡,黄文秀以其“一心一意”的坚定信念、“一往情深”的为民初心、“始终如一”的无私奉献彰显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广大青年干部要读懂本片中的“精神密码”,拿好信仰之“杆”、责任之“桨”、创新之“犁”,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擘画壮丽蓝图。

  以信仰为“杆”,举好“乱云飞渡仍从容”的理想信念之旗。“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她白天遍访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晚上与“村两委”研究脱贫对策,夜深了,一个人孤零零住在村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用初心坚守着曾经许下的诺言。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唯有理想信念,才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姿态不惧乱云飞渡、勇竞百舸争流。回望党的百年风华,无数的伟大成就都是革命先辈们在饱受饥寒的艰苦条件下创造的,正是有理想信念这最丰盛的“精神食粮”,党和人民一同跨越“娄山关”,勇闯“腊子口”,不惧任何挑战,在百年变局中开创新局,踏平坎坷成大道,信仰的力量在百年风雨洗礼中生生不息,越发活力。

  以责任为“舵”,掌好“舍我其谁挑重担”的使命担当之舟。她毅然接受组织安排的任务,奔赴偏远的贫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动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新征程上充满挑战,唯有担当实干,方可赢得民心,顺应时代。“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新时代要求我们不能畏首畏尾、避难就易,要有越是“险滩”越要闯,越是“陡坡”越要攀的“闯劲”,“怕担责、恐问责”的青年干部究其根本是忘了初心,必将被人民抛弃。“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是一句口号,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敢抓敢管、敢试锋芒才是守使命、勇担当、固初心的直接体现。

  以创新为“犁”,耕好“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开拓创新之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山里缺产业问题,她带领村干部和群众学经验、找路子;为了打开销售渠道,黄文秀带着全村发展电商;为了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黄文秀带着大家修建蓄水池、渡槽……新时代对青年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青年干部要提升工作的创新意识,打破惯性思维,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首要在学习,要有本领恐慌,学习要不拘泥于形式,坚持学理论与学典型相结合,结合自身的优势创新谋划工作,探索路径,而非凭空想象。创新要有勇气,切忌固步自封,敢于正视问题、突破常规,善于探究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创新要有意识,要从思想上增强创新意识,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尝试从新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开拓全新模式。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5

  近期CCTV—1综合播出以脱贫攻坚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片段都让我潸然泪下。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原本可以在首都找到一份体面且高薪的工作,然后她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也正是在开展工作中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基层、奉献给了脱贫攻坚,年轻的生命永远的定格在了扶贫路上,年仅30岁。她把温暖撒在了白坭村的每一寸土地上,她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大家的脑海中。

  让我触动最深的地方有两个:一是黄文秀书记说总是有人要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那个人。二是遇到山洪的时候对自己的介绍,我叫黄文秀,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知识改变命运。大山里的孩子,都是通过发奋图强读书走出去,用知识改变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多方多人多事证明,确实是出去了就再也不想回来,很多人都会忘记那个生养自己的地方,更有甚者都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乡,更别说为自己的家乡干实事了。然而黄文秀做了一个别人不敢做、不愿意做的决定,她坚持自己的初心使命和崇高信仰回到了那个生育她的贫困山区,开始了漫漫扶贫路。工作期间她自己手绘了一张村上的地图,每个贫困户的情况都有详细的注解。她的细心、热心、决心坚定了她的人生信仰,她有自己坚持要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她用顽强的意志力和迎难而上的勇气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有云: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电视剧在拍摄期间,白坭村的老百姓驱车数小时就为了看一眼饰演她的女演员像不像她,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乡亲们不舍文秀书记的深厚情谊,也说明了文秀书记人虽然走了,但是她的形象却永远的印刻在了每一个群众的脑海里。

  文秀书记的故事值得我们品味,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值得我们怀念。她用青春书写共产党员的情怀,用生命诠释共产党员的宗旨。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必然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落人后的一代。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6

  我国的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荣耀使命,更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项事业的伟大与卓绝,无需拔高、不必渲染,真实就是其最动人的力量。《大山的女儿》客观呈现了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性和必要性,并真实展现出黄文秀在融入这项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如何从“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到“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的成长过程。

  剧中既没有回避黄文秀初出茅庐的稚嫩,也没有隐匿她遭遇的挫折。石山林立的百坭村是个深度贫困村,全村472户中有贫困户195户,且全村11个自然屯位置分散,多个屯距村部都在10公里以上。“我们这里穷了那么多年,真的能脱贫吗?〞“你一个城里来的.女娃,能行吗?〞剧中,村民们的疑心让初来乍到的黄文秀面临严峻考验。村里的懒汉黄元军一听到脱贫就跑;嗜酒如命的周六猛因酒致贫,一句“她扶她的贫,我喝我的酒,跟我有什么关系〞,不仅揭示了他贫困的原因,也代表了一种不关心、不信任的态度;连村委会的同事也对黄文秀的脱贫方案不抱期望,村支书农战山更是直言:黄文秀就是来镀金的,走走过场,是拿百坭村当她的试验田。由此可见,百坭村的脱贫难度不仅在自然地理条件上,更在于人心。黄文秀有过沮丧,有过动摇,但依然选择坚持。她挥笔写下:“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黄文秀正是在挫折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扶贫先扶志,关心群众先了解群众,先放低姿态,扎进泥土,从小事、实事做起。剧中,黄文秀第一次进村,从治理环境卫生,标准停车,村委会室内禁止吸烟,将微信工作群命名为“脱贫攻坚地表最强战队〞等细节做起,提高了村委会精神风貌和工作斗志;为了全面了解贫困户真实情况,黄文秀走村串户,满大山跑,一户贫困户都不落,绘制了“脱贫攻坚战役图〞挂在墙上,脱贫一户就插上一个红旗。她给村里安路灯,给村民参保新农合,让危房老人住进了崭新高楼,通过电商销售砂糖橘,成立百坭烟草合作社、酒业合作社,让村民真正挣到钱、得实惠,一件件实事做到了村民的心坎里。

  这样一条鲜明的成长线,勾勒出黄文秀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扶贫干部与群众共同成长、互相促进的情感脉络。《大山的女儿》里的黄文秀,不再是校园里的天之骄子,而是脚踩大地、满身泥泞,与百坭村融为一体的家人、朋友,是带着大家脱贫致富的“大山的女儿〞。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7

  最近一段时间,完整追了《大山的女儿》。因为知道结局,所以对这部剧的态度,从一开始是不敢看、不愿看的,但是心里又想看,所以着实矛盾纠结了好几天,这期间也看了一点其他的肥皂剧,觉得无比空虚,最终决定还是要看文秀书记。然后一口气追完。每一集的剧情都让人感觉心里暖暖的,涨涨的,都让人眼含热泪,里面没有一丁点刻意的煽情,有的只是一点一滴的真实的琐碎的事务,却让人产生最真实的共情。昨晚看到最后一集,我们一家三口鸦雀无声,平日里都是笑呵呵的老公,也在偷偷的抹眼泪。我记得之前刚刚播完《山海情》的时候,我也是写了一个文章来谈观后感,当时就觉得《山海情》是我近二十年看过的最好的电视剧,没有之一。《大山的女儿》我认为是可以与之比肩的,不管是从演员的演技上还是剧情还是给人带来的感触上,都很优秀。

  剧中几个演员的演技都很好,没有浮夸造作,很真实,与人物特征非常贴合,饰演文秀书记的杨蓉已经让人忘记了这是谁在演,让人忘记了她之前演过什么角色。虽然现实生活中没有见过文秀书记,但是从演员身上,感受到了文秀书记的那股劲,那股精气神儿!支书的扮演者刘奕君不仅长得帅,而且演什么像什么,同时还在播的《张卫国的夏天》里面林宏年的角色和支书的角色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说明演员的演技非常棒。本剧中支书从开始的倔强和抵触到后来一点点被文秀书记这种无私和干劲所折服,刘奕君很好诠释了这一变化历程。其他几个主演也都演得很好,蒙昌龙从开始想要扩大枇杷种植时因为没有得到文秀书记的支持所以是有敌对情绪的,再往后随着种烟合作社的成立,一成提成,让他开始思考,再往后,看着班华元的`沙糖桔合作社分了那么多钱,他是很纠结的,到最后文秀书记带领上千人冒雨背枇杷,他其实是很感动的,但仍然坚持着没有供出马万里,直到马主任冤枉文秀书记千钧一发之际,他终于站了出来,说出马万里吃回扣的真相。演员也演出了蒙昌龙的心理活动,很细致。还有黄元军的懒汉形象简直太精彩了。

  剧中的角色除了马万里外,没有绝对的坏人,几个村干部都那么好,虽然蒙昌龙在其中显得有些另类,但是其本质不坏,从偷偷给岑利凌家送水泥就可以看出。罗姐是在文秀书记到百坭村以来从一开始就对她特别友善的人之一,后来为了让老公帮助贫困户种烟,与其斗智斗勇,这何尝不是一种舍小为大的优秀品质。还有驻村干部老李在爱人去世后瞒着大家第二天就投入工作,在会议上铿锵有力的表态,和后面坚持住在贫困户家里帮助贫困户养鸭子,无一不让人动容。支书全力支持和配合文秀的工作,为了阻止蒙昌龙带人砍树,那横拦在地里的小电驴,让人觉得这个支书又酷又帅又可爱,还有他卖萌耍帅地给自己爱人做工作酿酒合作社只提0.5个点,都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好干部……

  有人说这部剧是不是有点拔高了,我并不这么认为,扶贫工作的真实情况会比电视剧中演的更加艰难,真实的文秀书记付出的努力会比电视剧呈现还要多,其中的心酸和艰难,从她的日记中可见一斑。我虽然没有下乡做出扶贫,但是我的同事曾经做过扶贫的驻村干部,每天两万多步,虽然工作的内容不清楚,但是最起码可以肯定的是驻村干部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在看这部剧之前,我一直不太理解第一书记都做哪些工作,为什么让这些文化水平高的人做第一书记,现在才懂得,第一书记不仅仅是处理村里的日常的事务,更多的是需要有见识、有能力、有方法,为脱贫致富提供更好的思路。文秀书记不仅做到了这些,而且还把每个村民的情况都放在心间,平凡中见伟大。文秀书记的精神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工作中的责任和担当。这是现实中很多人都欠缺的,需要去弥补的。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肩上扛着担子与责任的人能意识到这一点。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8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看完了,带给我的全是感动感动感动。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女娃,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大山,真心把村民当作亲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奉献一切。期间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怎不叫人动容。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事情的属实性应该和电视上差不多,毕竟是真有好人的,只不过这样的人太少了。

  感动的同时我有更多的是感慨,全国的扶贫工作都像黄文秀那样真心扶贫,我们还会有贫穷之说吗?同样是扶贫,黄文秀所代表的百色地区是那样一番景象,全国其它地方的扶贫呢?会是一个样子吗?应该是有类似的地方,但也是少数,这不全国就出现了一个黄文秀,多数地方的扶贫是不理想的,其它地方我不很清楚,我们这里的扶贫是令人失望的。

  我有印象的扶贫是九十年代中期了,我们这里的扶贫和她们完全不同,一般是由市县级各单位派干部到农村去扶贫。一个乡镇由乡镇委选出几个应该是最贫穷的.村子,来做为扶贫的目标。事实上选出来的都是乡镇上最有名的最富有的,一般是一些大点儿的,不能太偏僻的村子,大概原因是太穷太偏的村子招待都困难,交通也不方便。所谓的扶贫都知道不过是这么回事,走走形式,象征一下,又改变不了多少,更谈不上扭转了。去名村大村这叫让钱花在脸上,宁愿锦上添花也别雪中送炭。那时的套路基本一样,由上面各单位派出一到两名干部,进驻一个村子,在该村住在该村吃,一月要住多少天,一年下来多少次都应该有规定。他们在村里就是吃喝玩耍,毫无事干,和电视上演的大相径庭,大概是年代不同。别看他们有时间,又无事可做,可他们生活上还是需要专人照顾。大队为此专门找一个做饭的,伙食还挺好,平时就是扶贫的和做饭的吃,隔三差五或者有事时,村干部就一起用餐。一年下来连办饭的工资加招待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那时整体都穷啊。关键是他们没有在这里的必要,还发着工资,浪费人力。一到年底,村里反而向扶贫干部送礼。会计保管和办饭的一块拿着称满村子里收笨公鸡,再弄一些小米花生等土产,至于还送些什么外人就不清楚了。当然了,人家来扶贫还是对村庄有利,这样在村子待上几年,也是有规定的时间,算是扶贫结束。其间扶贫干部和村干部一块商议,给村里上个什么事?这才是扶贫的真实作用。一般都是给村里修一个小桥,或打一眼大口井,或盖一个学校等等。对村里的扶贫起作用不大,这是两千年时的扶贫。

  进入二十一世纪了,我们这里的扶贫还是不断,也说明了上面的决心。扶贫的模式也先进实用了,不只是单纯的给建一个什么东西了,也逐渐开始给上一个项目了。我了解的一个村子,扶贫干部和村干部商议着给村里建高效保温大棚。这就实用多了,确实能为村里扶贫大有帮助。他们盖了高效大棚和普通大棚两种,这个花费巨大,当然了不是所有的扶贫都给与这么大的帮助,这个责需要看扶贫的单位,该扶贫的单位是市财政局,可谓是财大气粗,一般是达不到这种规模。投上巨资,拿出好地,使上功夫可最后的结果同样是不理想。因为这些大棚不是针对贫困户的,村里明文规定,谁想种谁承包。村里的贫困户他能包的起吗?他们有人力物力和能力玩的转吗?最后全部成了村里的干部和村里有能力的人种植了,又是一次锦上添花的行动,其结果可想而知。扶贫需要那么高端吗?既然建上了不会再帮贫困户谋资金谋技术?直到圆满销售,就像电视上演的那样帮助,不行吗?不会吗?就是管富不管贫。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扶贫操作。

  这里面还藏着一个大问题,建大棚花费巨大,说它花一百万也中,说花一百五十万也中,说花二百万也行,又很难掌握清楚,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就不言而喻了。凡是做事出发点就不正确,其结果就一定不会好。甚至这个扶贫案例,在市扶贫大会上受到表扬都不算回事。

  这是我们这里一零年左右的扶贫模式了,至于现在的扶贫应该更先进了,也称呼第一书记了吧。但是其核心性质不变就很难见效。这也难怪出现不了第二个黄文秀,多数都这么一个素质,这个扶贫怎能真正做好?好在我们这里还不是那么贫困,都能说的过去。但是想想国家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我们下边的所做所为对的起我们的党和广大百姓吗?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9

  近日,一部以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走上荧幕,影片真实还原了研究生毕业的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主动投身扶贫一线的动人事迹,真情讴歌了以黄文秀为代表的当代青年党员用青春芳华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弘扬了脱贫攻坚精神,在观众心中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大山的女儿》是深挚的回望,重温着“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规模大、任务重、难度高,一路走来,在最贫的堡垒、最穷的.地方,数百万扶贫干部无我无私、无怨无悔地耕耘,1800多名同志牺牲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上,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减贫奇迹。以黄文秀精神为代表的脱贫攻坚精神,是我们党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筚路蓝缕的成功密码,也是继往开来衔接好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是某个时期的事,而是需要保持劲头、长期坚持的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青年党员要始终坚持践行“脱贫攻坚精神”,将其贯穿于所有工作始末,让其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大山的女儿》是深切的希望,呼唤着更多最美奋斗者投身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继续创造属于新时代的荣光。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黄文秀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是新时代英雄的杰出代表,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让亿万观众感受到了时代楷模的精神力量。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一个个火热的“劳动场”上,呼唤着更多的最美奋斗者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努力干出一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全力以赴、矢志不渝地去实现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唱响新时代“青春之歌”。

  《大山的女儿》是深情的瞩望,激励着广大青年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芳华无悔,初心不灭。《大山的女儿》播出后,黄文秀的动人故事,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她用一颗赤诚之心,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青春誓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平凡而伟大的颂歌,描绘出一幅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画卷。黄文秀同志虽然离开百坭村、离开我们、离开党和国家三年了,但她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无数“大山的女儿”勇往直前。一批批青年党员接过民族复兴的“接力棒”,把初心和使命落实到本职岗位上、一言一行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不懈努力。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10

  近日,一部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走上荧幕,影片真实复原了一位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时机而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当代青年,她带着村民实施脱贫攻坚的故事,引起了广阔基层青年干部强烈共鸣。

  从走出大山到反哺家乡,黄文秀以其“一心一意〞的坚决信念、“一往情深〞的为民初心、“始终如一〞的无私奉献彰显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广阔青年干部要读懂本片中的“精神密码〞,拿好信仰之“杆〞、责任之“桨〞、创新之“犁〞,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决、更加自信地擘画壮丽蓝图。

  以信仰为“杆〞,举好“乱云飞渡仍沉着〞的理想信念之旗。“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她白天遍访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晚上与“村两委〞研究脱贫对策,夜深了,一个人孤零零住在村部一间缺乏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用初心坚守着曾经许下的诺言。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唯有理想信念,才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姿态不惧乱云飞渡、勇竞百舸争流。回望党的百年风华,无数的伟大成就都是革命先辈们在饱受饥寒的艰苦条件下创造的,正是有理想信念这最丰富的'“精神食粮〞,党和人民一同跨越“娄山关〞,勇闯“腊子口〞,不惧任何挑战,在百年变局中开创新局,踏平坎坷成大道,信仰的力量在百年风雨洗礼中生生不息,越发活力。

  以责任为“舵〞,掌好“舍我其谁挑重担〞的使命担当之舟。她毅然接受组织安排的任务,奔赴偏远的贫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动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新征程上充满挑战,唯有担当实干,方可赢得民心,顺应时代。“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新时代要求我们不能畏首畏尾、避难就易,要有越是“险滩〞越要闯,越是“陡坡〞越要攀的“闯劲〞,“怕担责、恐问责〞的青年干部究其根本是忘了初心,必将被人民抛弃。“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是一句口号,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敢抓敢管、敢试锋芒才是守使命、勇担当、固初心的直接表达。

  以创新为“犁〞,耕好“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开拓创新之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山里缺产业问题,她带着村干部和群众学经验、找路子;为了翻开销售渠道,黄文秀带着全村开展电商;为了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黄文秀带着大家修建蓄水池、渡槽……新时代对青年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青年干部要提升工作的创新意识,打破惯性思维,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开展需要。创新首要在学习,要有本领恐慌,学习要不拘泥于形式,坚持学理论与学典型相结合,结合自身的优势创新谋划工作,探索路径,第5页共6页

  而非凭空想象。创新要有勇气,切忌固步自封,敢于正视问题、突破常规,善于探究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创新要有意识,要从思想上增强创新意识,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尝试从新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开拓全新模式。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11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中,有很多场面都使我热泪盈眶。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黄文秀可以选择大都市的优渥生活,像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一样,把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作为生活的点缀。可她在回乡与留城的两条道路上,毅然地选择了前者,用绽放的青春回报家乡的养育。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她用脚丈量了百坭村的每一寸土地,誓将蓝旗变红旗。入村伊始,她从改变村委会广场的环境做起,从培养村委的文明习惯做起,从转变乡亲的观念做起,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在关键时刻,她能帮村民挡棍子;在鳏寡老人面前,她能做贴心暖人的亲闺女;为了让优秀学生不辍学,她能追赶到火车上;为了坚持把挂果的砂糖橘保留下来,她能克服各种各样的阻力……

  黄文秀记得老父亲的话,用桂柳话跟村民打交道,帮助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换来村民的信任。在扶贫路上,她不辞辛苦,一户户地走访。她的愿望不只是让贫困户脱贫,而是让他们永不返贫。作为第一书记,她要面对各种风险挑战,要妥善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她不惧恫吓,不为利诱,在一心为民一身正气下不怒自威。她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善于建立“攻守同盟”;她扶贫先扶智,延请专家解决农科问题,寻找致富带头人担当领头羊,开辟出一片光明的前景。当路灯亮了,当果实收获了,当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了,第一书记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渐渐高大了,她变为村民的主心骨。

  用黄文秀的话说,“我到百坭村不是镀金的,是来帮助乡亲们脱贫的,不改变面貌绝不离开”。为此她脚踏实地,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在走访不顺的情况下,她也曾有过彷徨和沮丧,但正因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她将委屈埋在心里,把阳光和微笑挂在脸上。

  《大山的女儿》在开篇即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将观众的`情绪带入高点。黄文秀的独白,让荧屏前的观众难以自抑。三十岁的人生是短暂的,但她作为优秀扶贫干部和选调生的代表,在老百姓的心中树立起的是不朽的丰碑。正如该剧主题歌《秀丽的翅膀》中唱得那样:“我要挥舞那秀丽的翅膀,让小小身体爆发出力量。”我们不愿相信消失在暴雨中的人是黄文秀,我们都希望在助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涌现出千千万万个黄文秀,心怀希望和梦想,为着伟大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12

  《大山的女儿》是以黄文秀为原型创作的一部电视剧。她从努力走出大山到后来反哺家乡,一直将“投身到祖国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理想信念,她带领百坭村的人民群众攻坚克难,脱贫致富。作为党员干部,她始终扎根群众、贴近群众,站在为民服务的“第一线”,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最终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的事业。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像黄文秀同志一样,心系人民,心系党和国家,不畏艰难险阻,将党的`事业当做奋斗目标,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文秀同志的信仰和使命,争取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13

  近日,致敬“时代楷模”、真情再现黄文秀先进事迹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播出。每晚都准时收看,这是三年前牺牲的扶贫英雄黄文秀。

  该剧以真实生动的细节和感人至深的故事,重塑了英雄形象,弘扬了脱贫攻坚精神,在观众心中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京城的高薪工作,毅然决然的.回到革命老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被派驻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她说总得有人要回去吧,而我就是要回去的那个人。

  生命有长有短,脚印有浅有深,黄文秀的生命定格在30周岁,短短的一生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让我们感动叹息而又敬佩!

  很多人走了就再也不想回去,但是总有人要回去吧,而我就是要回去的那个人。这句话令人感动,它实实在在体现了黄文秀的初心起点,爱家乡。正是对家乡心怀热爱,才会在村民不搭理的时候,以帮忙扫庭院、摘橘子的实际行动“缠”住村民,才会到田间地头帮村民干农活,一遍又一遍的到不愿意开门的村民家中“套近乎”,意诚而心正,心正而后修身。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黄文秀同志为“镜”学习她“心里很快乐”的真情付出,多到田间地头,多到乡下农村,多关注农业农村农民。要沿着黄文秀的扶贫足迹,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情怀求诸于自己的内心,把文秀精神传承好,用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回报党的培养。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14

  《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播出后,黄文秀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感染了普通观

  众,更让黄文秀的母校师生以及广西百色市干部群众深受触动。

  很多北师大师生每晚都在追看《大山的女儿》。一位北师大二年级同学表示:“以前通过新闻了解过黄文秀学姐的事迹,现在看了《大山的女儿》很骄傲,也很受感动,她是我们北师大学子的榜样,我也要成为她那样的人,向黄文秀学习。”“文秀师姐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一个北师大人,我们要争做黄文秀式好青年,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在百色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大山的女儿》同样引起强烈反响。在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村民们都被杨蓉饰演的“黄文秀”身影所牵引,情感与思绪随之而动。作为“时代楷模”黄文秀的第二任“接棒者”、市委宣传部干部、现任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旭在观看首集后,和很多百坭村村民一样,内心满是惋惜和感动。“黄文秀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让我深受鼓舞,我也决心接过她的`接力棒,继续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把百坭村建设得越来越好,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民警赵显跟说:“作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我要学习黄文秀同志优秀品质,在工作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坚守,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无限的奋斗中去,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15

  最近,在央视播出的《大山的女儿》引起了很多网友热议。一方面是因为讲述的是扶贫英雄黄文秀的故事,另一方面是因为该剧高度还原了黄文秀生前在广西百色扶贫的现状,包括口音场景等等。我是非常钦佩黄文秀的,我相信黄文秀是很多人的榜样和前进动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黄文秀的故事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启示。

  1,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我想,很多人都不愿意在学有所成后去一个乡村工作。但黄文秀不一样,她在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她的家乡广西百色,用她所学的知识带领家乡人民走脱贫致富路。在黄文秀去世后,我了解到黄文秀经常奔波在百色的乡村中实地考察村民们的具体情况,在半夜商讨如何脱贫致富。很多的乡村是靠她自己一步步走过去的.,很多人不明白这有多难。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2,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我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我贫困的家乡,而是学有所成后回去建设家乡。”但我想,实际上能够真正做到这一步的人还是比较少的。看了《大山的女儿》和了解黄文秀的事迹,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由衷敬佩她的信念是如此的坚定不移。不仅要敬佩黄文秀,我们更需要从她的身上获取力量到自身前进上来。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无论怎么样,他要他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前进方向。在黄文秀的身上,我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她的价值观念和前进方向是让家乡脱贫致富。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未来自己要走的路迷茫,我想,你不妨去看看黄文秀的故事。从她的故事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将来要干什么和如何走。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相关文章:

《海的女儿》教学反思03-26

女儿写给妈妈的作文12-25

妈妈,女儿不孝作文04-06

给女儿的一封信07-31

《海的女儿》教学反思11篇03-28

给女儿的一封信07-02

【经典】给女儿的一封信02-08

给女儿一封信05-15

[热门]给女儿的一封信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