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的海》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烟台的海》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磁带、投景片等。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5课 第一教时 总第18教时
一、导入
1、回忆记忆中在大海。
2、看地图,找出烟台的位置。
3、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强调“海”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边看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边听课文的朗读磁带。听完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检查自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
1、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⑴指导朗读两个长句子。
第2自然段中一个长句子:小山似的……马路中央。
第3自然段最后的一个长句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⑵各自练习朗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⑶指名“开火车”读全文,然后进行评议。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提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小组讨论后交流、评议。
四、写字指导
1、说说写这些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2、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5课 第二教时 总第19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评议书写的情况。
2、自读全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些什么。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1、朗读,想想这一节除了写到海,还写了什么。
2、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片头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
3、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4、通过读,你欣赏到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什么样子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5、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想记住她吗?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尝试背诵。
6、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整体读,想想讲了哪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学生自学(读、背、说)。
2、分小组讨论、汇报。
3、全班汇报,评议。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第1~4自然段。
3、完成课后习题第4题。
第5课 第三教时 总第20教时
一、复习
1、要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那么在金色的秋季,烟台的海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1、自读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
2、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3、“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要求学生把第2到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写呢?
三、学习第三段
所以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1、齐读第6节。
2、轻声读课文,体会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3、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全文
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能不能向我们的游客介绍一下呢?比比谁介绍得最好。
2、你到过哪个地方游玩过?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请把那里的景色给全班的同学介绍一下。让大家也来分享你的愉快。
五、作业
1、课后向家人介绍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来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充实。
2、写一个片断,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2
(一)注重分析学情,体现以学定教
在备课时除了分析教材之外,我认为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本节课,我就是通过有目的预习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对教材的分析中,我感到对文中“凝重、轻盈、浪漫、充实、忙碌”这几个词语学生能理解词义,但是不一定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含义,也就是在描写海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上这些一般用在描写人物的词语。本文在写作的顺序上不是按照学生比较熟
悉的一般描写四季景色的顺序,从春——冬,而是先描写冬日的海景,作者为何要这样处理呢?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下子理解不了的。
分析学情有助于更好地找准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制定集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接着,我在课前的预习题中预留了这个导向性的作业:即有意识的让学生找到描写烟台四季的海特点的词语,(凝重轻盈浪漫充实忙碌)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词意,再想想针对课文用这几个词来描写海有何疑问。
有一个学生在预习后提出不喜欢这几个词语,他觉得把这些词用来描写海,不太合适。果然有显然学生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意图。这也是大多数孩子的共有问题;还有一个学生思考得更深入了,他提出为什么要在描写秋天的大海的时候,要用上“忙碌、充实”因为与前两个词语比较,这两个词语纯粹是描写人的一种活动;有几个孩子提出课文的写作顺序为什么不是按“春夏秋冬”的先后顺序写的;还有不少学生对课文最后一节中提到的“画、背景、舞台、话剧”也不甚理解。
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和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后,我确定了以质疑、解疑为本堂课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主要帮助学生解决三个问题:①“轻盈、浪漫充实、忙碌”都是描写人词语,为何用在海的身上?充实忙碌是人的一种活动,为何用来描写秋天的大海?②为什么在写作顺序上要先写冬天的海?③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画?背景?舞台?上演话剧又是什么意思?
由此,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设定为(见pp)
教学环节分为四个板块(见pp)。
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整堂课的教学环节都围绕三个问题的解疑展开,整体感较强,教学板块简洁,层层推进。这几问题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课文写了什么?感受到了课文是怎么写的?还体会到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这也是高年级语文教学需要强调的一种整体篇章意识。 正是因为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能仔细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教才使得本堂课教师的预设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度广。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掌握,体现自主性学习
良好的方法和习惯的掌握使学生受用终身的`。现在的学生不缺聪明的脑瓜,缺的是专心读书的好习惯。浮躁是他们无法真正读懂文本的通病。
以往教学中,我总怕学生搞不懂,记不住,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解,课堂里老师的声音在不断回荡,而学生实实在在的活动时间却越来越少。二期课改提倡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时空。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后,本学期,我尝试运用读注法来培养静心读文,读书动笔的习惯。读注法,读为阅读,注为评注,即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觉地对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评注借此理解含义领悟情感或分析写作特点的一种方法。尝试运用之后,发现学生比以前安静了,专注度高了,课堂上多了几分安静读书的色彩,静悄悄的课堂里多了不少思维的灵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渐强,而且所写的评注也能突出自己的个性化体验。
本堂课教学的第二环节,我大胆鼓励学生运用读注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课文的3、4节(即:春、夏两季的海)要求:选择2、3、节中的任意一节①独立静心品读句子,写下评注②组内或跨组交流③解决疑问④合作读句
因为比较而言,这两节的内容学生较易理解,而且语句优美易懂。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边读边思,评评注注来自主学习,然后在学习小组内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朗读、展示,课堂成了学生
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展台。这一环节的用时大约有足足十分钟,学生均在自我评注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所写的评注紧扣文中的语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春天的海像“轻盈”活泼的孩子,夏天的海像“浪漫”迷人的少女,(出示学生的评注pp)在静心读文,独立评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语言特点有了感受,既积累了语段,也自然地解决疑问一。
(三)捕捉课文的空白点,精心设计语言练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
在组织学习“秋海”一节时,我先通过引读,让学生比较本节与前两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学生马上体会到,此节作者并没有在景色的描写上花大量笔墨,而是主要写了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一艘艘货轮,起铆远航??对忙碌场面描写也是一笔带过,留给了我们一个省略号。
在此,我感到这个省略号恰恰是一个语言训练的空间,由于学生没有海边生活经历,所以我适当补充一组画面,请他们在小组内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展开想象,具体说说秋天的海面是一片怎样忙碌的景象。由此,学生感受到烟台秋天的海最为动人的是人的活动,在这秋高气爽,海天一色的背景下,勤劳的烟台人正用他们的汗水和才智收获希望、收获梦想,是大海带给了他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读者再次感到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完全是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在作者眼中烟台的海也是充满人性的。
至此,学生对作者在用“充实、忙碌”来总结大海的特点的独到的视角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3
今天,我执教了《烟台的海》(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一文。在备课时,我发现,由于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课前学生都作了大量的准备,熟读了全篇课文。因此,教者觉得本节课(第一课时)不必在指导学生朗读上花费太大的工夫——它不仅费时而且收效也不大。考虑到学生对课文最后一节揭示中心的文字感受不深刻,我设计了开门见山、直奔中心的教法。现将教学过程简要介绍如下:
一、识介绍
教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巨大的中国地图,然后在相关的位置标明烟台的地理位置。
交流提问:看地图,说说你能从地图上看出烟台的海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大海有什么不同之处?
画地图是为了适当地露一手,更是为了给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奠定知识基础
二、清楚写什么
⑴同学们课前对这篇课文都作了大量的阅读,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到底写了什么?
学生很快就能知道,本文在内容上主要写了烟台的海的与众不同之处。
⑵找一找,读一读,看看哪些语句写了怎么样的与众不同?
随着学生的不停地阅读,不停地讨论,不停地发言交流,大家对课文的脉络渐渐清晰起来。
三、点讨论写作意图
设疑:你读懂了这篇课文吗?猜猜看,文章的作者写烟台的海,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一开始,学生的`想法很多,有的说是为了给烟台作旅游广告,有的说是为了告诉我们烟台的海与众不同之处,有的说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让学生把课文的最后一节与前文联系起来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结果,学生豁然开朗:
“写烟台的海其实是为了写烟台的人,因为人才是最值得赞美的”
“冬天,烟台的海波澜壮阔,烟台的人也显得格外勇敢,夏天,烟台的海水平如镜,烟台的人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是啊,我终于知道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句话的含义了,烟台的海与众不同的特点造就了烟台人独特的气质”
……
当前的语文课是朗读的天下,“满堂读”自有他的可取之处,但重要的是一节课使学生收获了什么。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4
《烟台的海》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言十分精美。纵观全文,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呈现,分述部分又按照季节变化顺序展开,叙述了各个季节大海的不同景色,条理十分清晰。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并且文章的结构相似,都是先描写烟台大海美丽的景观,再描写勤劳善良的烟台人民。描写景色部分,作者大都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手法,语言优美,画面美丽。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一个排比句,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了烟台人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上课时我总放不开学生,一直牵着他们走;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我也不能灵活的处理;对他们精彩的回答也没有给予肯定,评价太少;老师的语言也不够简练;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课堂上学生的技能训练少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还想做以下的重构。挖掘课文中的.空白点,精心设计语言练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在组织学习“秋海”一节时,我想通过引读,让学生比较本节与前两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因为这节作者并没有在景色的描写上花大量笔墨,而是主要写了>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一艘艘货轮,起铆远航?对忙碌场面描写也是一笔带过,留给了我们一个省略号。
在此,我感到这个省略号恰恰是一个语言训练的空间,由于学生没有海边生活经历,所以我应该适当补充一组画面,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展开想象,具体说说秋天的海面是一片怎样忙碌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烟台秋天的海最为动人的是人的活动,在这秋高气爽,海天一色的背景下,勤劳的烟台人正用他们的汗水和才智>收获希望、收获梦想,是大海带给了他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读者再次感到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完全是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在作者眼中烟台的海也是充满人性的。这样的设计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5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改研究会会长刘显国老师曾经指出:“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而《烟台的海》这篇课文又恰恰是情致与美好意境融合的优秀散文,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我将这堂课定位在引导学生入境、动情,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主要分三方面进行:
1、引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我首先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利用音乐、图片、视频来渲染大海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用心灵去体会这种声情并茂的感染力,怎能不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呢?情满而自溢,教师紧紧地抓住这一时刻,再让学生谈一谈“大海美吗?大海壮观吗?”这是一个具有人文性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悟自然,体验生活,因此借助多媒体以形象、饱满的感情渲染意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挖掘文本内涵,生成独特感受。
文本的意义在于价值性的解读,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生成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师有力地抓住了深刻内涵的语句(描述烟台的海冬的句子),让学生反复的阅读、感受,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让学生们在读的基础上,同桌合作写导游词,并练读,这样的引导就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内涵,孩子们被带入了那浪漫的海边,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文本情与读者情融为一体,这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3、诵读体会,说出真实体验。
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被现实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的,而指导朗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并使其入境、动情。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自由读、默读、男女生分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配乐朗诵等形式,比较灵活。但是虽然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读中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涵,但读不是泛泛的读,要读的有层次,读的有重点,读的有针对。所以,在朗读的训练中,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是呀,冬天巨浪惊涛拍岸的壮观情景写得多具体、多形象呀!你们自己再大声读读。”
这样,学生自然会生成自己的体验。
当然,这堂课我仍有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渴求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一致,思想一致。毕竟由知识课程走向体验课程,由教授课程走向自主课程,还有许多路要探索。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我们不必担心学生学不会知识,而担心的是不会学习知识。知识不是复制,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给的,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实践的能力。联系生活学语文,学习语文会生活,这才是教学的生命所在,这也是我上完这堂课后的反思。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言十分精美。纵观全文,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呈现,分述部分又按照季节变化顺序展开,叙述了各个季节大海的不同景色,条理十分清晰。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并且文章的结构相似,都是先描写烟台大海美丽的景观,再描写勤劳善良的烟台人民。描写景色部分,作者大都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手法,语言优美,画面美丽。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一个排比句,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了烟台人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上课时我总放不开学生,一直牵着他们走;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我也不能灵活的处理;对他们精彩的回答也没有给予肯定,评价太少;老师的语言也不够简练;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课堂上学生的技能训练少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还想做以下的重构。挖掘课文中的空白点,精心设计语言练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在组织学习“秋海”一节时,我想通过引读,让学生比较本节与前两课不同是因为这节作者并没有在景色的描写上花大量笔墨,而是主要写了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一艘艘货轮,起铆远航…… 对忙碌场面描写也是一笔带过,留给了我们一个省略号。在此,我感到这个省略号恰恰是一个语言训练的`空间,由于学生没有海边生活经历,所以我应该适当补充一组画面,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展开想象,具体说说秋天的海面是一片怎样忙碌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烟台秋天的海最为动人的是人的活动,在这秋高气爽,海天一色的背景下,勤劳的烟台人正用他们的汗水和才智收获希望、收获梦想,是大海带给了他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读者再次感到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完全是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在作者眼中烟台的海也是充满人性的。这样的设计能帮助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7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文质兼美,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及在大海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如何让学生爱上这篇课文,体会烟台的海那独特的美呢?我想了很多,初步构思出“美”的课堂,让“美”贯穿全文,引导学生领略“文美”“海美”“人更美”。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读着亲切,如见其景。在领略“文美”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进行“美说”。怕学生无句下手,我先做了示范:“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句话写得美,作者把涌浪比作小山,比作暴怒的狮子,把浪声比作雷鸣,连用三个比喻,把大浪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领略到冬季烟台的海壮观的特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美说”了课文中的美句,基本上能把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的句子都美美地说出来,课件出示这些美的句子,学生再有感情地齐读,自然而然,领略到比喻拟人句子的形象生动性,如在眼前,鲜活灵动,让我们不由喜欢,倍感亲切。
体会了美句,还有美词。我出示了两组词语,一组是叠词,一组是成语。我让学生把这些词带到文中去体会,如“绿莹莹”“飘飘悠悠”,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春天,海水变得绿莹莹的。”“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叠词在句子中达到的感染效果,A生说:叠词使这个句子更有韵味了!B生说:叠词使这个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C生说:叠词让这个句子更有感染力了,读着感觉挺舒服的。听着学生这些触动心灵的发言,我享受着这个教学环节。
可在“聚焦四季,领略海美”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不会“说”了,上得极其压抑。现在想想,我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太单调了,让学生仔细阅读描写冬春夏秋的烟台的海的句子,领略那一幅幅画,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美,这个问题太笼统。再加上,学生对“美”的认识是很粗浅的,让他去体会什么样的美,他说不出所以然来。另外,我没有很好地做到语言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导致学生失去了发言的欲望。重新构思了一下,做了如下改动:
一是课前谈话,与学生聊聊“美”。出示一组图片,有峰峦雄伟的高山,有绚丽多姿的落日,有百花争艳,有一碧千里的草原……问学生这些景物美不美?为什么?这样的谈话,初步激发了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喜爱。再问学生:在你的眼里,什么是美的,给你带来了美的享受?这一谈话,是了解学生对美的'认识,拓宽了美的范围。
二是导入新课,感受烟台海的美。播放一段烟台的海的录像,让学生欣赏,然后说一说自己看后的感受,师揭题。
三是领略海美这一教学环节。紧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这一句,引导学生想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师点出“文中有画”)通过品析具体语言文字,体会每个季节画的特点(可以小组学习,每个小组选一个季节的海进行品析想象交流),最后师总结:一年四季,各是一幅精妙绝伦的画,你看——(出示文字)烟台的海,一幅凝重壮美的画,一幅清新活泼的画,一幅浪漫迷人的画,一幅高远明朗的画。
好的构思能让学生畅所欲言,相反,学生就会无话可说,或者是不知道说什么,课堂就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
当然,我对字词的研究不够深,如对凝重、浪漫、扑等字词的教学,流于形式,内容肤浅。比如对夏季的“浪漫”可以这样教学:
一、联系实际,理解“浪漫”
师:同学们,你觉得怎样的情形才算浪漫呢?
生1:吃过晚饭后,暑气消退了,和爸爸、妈妈在校园里散步。
生2:躺在大树底下,看美丽的星空。
生3:坐在芳香四溢的花园里,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
……
什么叫“浪漫”?即使把词语解释“富有诗意,充满幻想”告诉学生,学生也很难理解。怎样的情形才算浪漫?在少数优生的描述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回答踊跃,气氛热烈。
二、走进文本,品味“浪漫”
师:那么,烟台的海到了夏日,带给人们的又是怎样的浪漫?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品读“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着……呢喃细语”等关键词语,体会人们朝看日出,晚听海语,人海相依,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同桌互读,读出“浪漫”的情调来。
三、激发想象,体验“浪漫”
师:如果,你也是一名烟台人,夜晚在海边,你会做出哪些浪漫的事来?
生1:我会赤着脚在沙滩上走,让细沙暖暖地搔着脚板。
生2:我会和好朋友躺在沙滩上,一边聊天一边让凉爽的海风抚摸我们的脸颊。
生3:我会去游泳,和大海来个亲密接触。
……
师: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一定有机会去烟台的海边走走,玩玩。
【生活是丰富的,烟台人的生活更是如此。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去亲身实践。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感受海在烟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将我们无法真正体验到的烟台人的多彩生活呈现出来。这一刻学生心情是愉悦的,教师也是愉悦的,达到了学习且快乐的境界。】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8
《烟台的海》主要描写了烟台的独特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以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烟台的.海》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写烟台的海的同时,也写了与之相依相偎的烟台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段话既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这一点大多数同学能够理解,但为什么说它是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为什么说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绝大多数的同学理解起来却是有一定难度。我在反复阅读教材后,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学习二、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沿着“海”与“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充分朗读感悟、练习口述之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最后一段,读后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把烟台的海说成是“画”,“ 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这样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烟台的景与烟台的人之间的关系,景离不开人,人离不开景,没有这景,人便失去了生存的依托,没有了人,景也少了许多的生气,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激发和提高。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9
《烟台的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具有两大写作特色:一是结构完整,条理分明。从总体上看,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总起,继分述,再总结,显得十分紧凑,给人以完整严谨之感;从主体上看,分述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又近乎一致地采用了由景及人、人景交融的方法,艺术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密切关联的和谐关系,显得条理分明,自然有致。因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固然需要凭借描写烟台的海的语句,但同样应该重视通过作者所描写的景中之人来感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烟台的海,而对写人的内容,往往习惯于一带而过。其实,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是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因此,教学时不宜厚海薄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人的反应、表现入手,探寻人的内在精神,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此处理,不但激发起学生对烟台的人的尊重、佩服、赞叹之情,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烟台的海向往、热爱、赞美之意,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海与人是密不可分的,人与自然可以也应该和谐相处,收到了一石三鸟的良好效果。二是拟人比喻,形象生动。鉴于文章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品词析句、朗读感悟。
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感。美文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赏,另外要从朗读中去赏,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以情感朗读来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本篇文章,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准确地描绘出烟台的海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所以学生一读课文,就会被文中生动的描写所吸引接下来,学生自己在下面大声地练读和齐读。。当我问他们,喜欢哪些语句时,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学生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冬日烟台的海的壮美。我想,学生也一定已经感受到了。
我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领略了烟台的海的轻盈、浪漫和高远。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0
今天,上了《烟台的海》这一课,回顾上课前后的一些事情,有必要总结一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要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解。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进行自由阅读,读出个人对烟台某个季节大海的感受,而且要十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
例如:学生交流对春天烟台的海的感受,有学生认为是“绿盈盈的,富有生机。”也有学生说是“活泼的”、“轻盈的”、“春天烟台的'海像个顽皮的孩子”……我都给予充分肯定,表扬,接着引导学生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深入的朗读体会,最后为学生配上音乐进行感情朗读。这一过程中,学生读出了趣味、读出了个性,读出了积极的思维活动,读出了丰富的信息含量。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预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了阅读质量,为深读课文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予以认可、鼓励,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的主人。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1
《烟台的海》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言十分精美。要想在40分钟的课堂内,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必须得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简化教学环节与过程,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内涵。
纵观全文,2——5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并且文章的结构相似,都是先描写烟台大海美丽的景观,再描写勤劳善良的烟台人民。描写景色部分,作者大都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手法,语言优美,画面美丽。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一个排比句,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了烟台人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鉴于文章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以读促讲,想象画面。
由于课文的文笔优美,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大海的语句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在脑中再现出一幅幅画面,再想象着画面美美地读,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把文本读得美美的,把烟台海的奇特美丽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二、教给学法,自主学习。
文章重点段2——5自然段结构相似,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冬天),鼓励学生,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三个自然段。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节省了时间,可以做到“长文短教”。
三、借助影像,领悟重点。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光*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还不能很深刻地领悟作者的情感。借助影像资料,让学生亲眼目睹那壮观的场景,忙碌的场面,人海相依的温馨,再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个壮丽的舞台”就容易多了。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2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写烟台的海的同时,也写了与之相依相偎的烟台人。课文最后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对这句话的理解既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这一点大多数同学能够理解,但为什么说它是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为什么说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绝大多数的同学理解起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在反复阅读教材后,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备课时,我就想,能不能尝试一下,将景与人分开来学习,也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那么一丝不舒服的感觉,然后我扣紧这一丝感觉,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烟台的景与烟台的人之间的关系,景离不开人,人离不开景,没有这景,人便失去了生存的依托,没有了人,景也少了许多的生气。从这一个角度尝试突破最后的难点。
但在上完课后,却发现这样的设计有很多的欠缺之处。首先,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到位,即使是朗读,指导也显得呆板而单薄。其次,学生的思维含量不够,多是老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着,思维的火花没能得到激发,更谈不上多少提高了。
看来,这样的设计还是得好好地改上一改,我准备想好了以后,再到其他班里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突破口。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3
“老师讲得多吗?”下课了,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
因为凡是听过我讲课的老师都会这样评价我的课:孙老师的课堂从来不给学生喘息的机会,学生一直在开动大马力学习,他们可不是学习的机器。
但是这么多年来我好像还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忠告,依旧是我行我素在这样一条率性而又严肃的语文之路上继续着我的随心所意,我想把语文的“野”和语文的“雅”合二为一,课堂上我很“野”,有时候会因为一个词语而扯出来一个故事,看到学生听的比课本上的知识认真有兴趣,我就认为学生在这节语文课堂上没有白学,书本知识也好,课外知识也好,只要觉得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就没有辜负国语对我的.期望,我爱语文,所以我才会在被文中主人公或语言文字感动的时候,快怀大笑或是泪流不止。学生也和我一样,我大笑,他们也大笑;我大哭,他们也跟着我默不作声地流泪。
我想这就是语文的世界,唯真,唯善,唯美。
不自觉地想作诗一首,来抒发我语文的情怀。
语文
它用它的真诚,
穿越千年时空,
来打动这一群鲜活的生灵。
它给我朗读的激情,
引发我思考的智慧,
它让我时刻清醒地认识到——
自己的血液里依然流淌着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这就是语文,百顷风潭,十里荷香,亦晴亦雨,宜西施淡抹浓妆。
这就是语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就是语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就是语文,桃花、苹果花、海棠花,我们来到田野里,来到小河边,来到山岗上,我们找到了春天。
所以,当学生回答我“不多!”时,我对他们说了一句——“不是不多,是很多,我很烦这样的我呢,在一节语文课堂上,我没有给你们一丁点喘息的机会,只是在我的语文世界,我一直处于迷醉的状态,有些乐此不疲,乐而忘返,乐而忘忧,有些欣欣然飘飘欲仙的感觉,还请原谅我这样一个唠叨的语文老师。”
当学生在下课时齐齐地站起来,大声地喊“老师,您辛苦了!”时,心中就会油然升腾起一种成就感,这是我的课堂,我的语文,我的课堂,我的最爱。
但,还是要拐回来说一说我讲课的问题,用“多得多”这个词来形容很恰当。什么中心句,什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什么承上启下,什么点明中心、升华主题,什么……唉,仔细翻阅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这些明确的规定,教得太多学生不一定会记住多少,所以,像这样的文章,我还是精简了不少环节,只拿出学习写景文的阅读四步法来循序渐进地学。
学生还是能接受的。但接受只是被动的,我现在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教师教得少而优的情况下,学生反而能学得多而精?
一节课不清楚我究竟想要学生学些什么,只是一股脑的想把毕生所学都灌输给学生,管他愿意不愿意。我调查过我们班的学生,34个学生,还有一人不喜欢语文课,喜欢率为97.06%。真的要感谢这一群可爱的学生,为了语文的风景之美、古典之美、哲学之美和生活之美,我也要让语文课堂唯美起来。
给学生最有趣、最好学、最清楚地语文课堂。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4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写烟台的海的同时,也写了与之相依相偎的烟台人。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这句话的理解既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座壮丽的舞台,这一点大多数同学能够理解,但为什么说它是一道广阔的背景。绝大多数的同学理解起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因为学生对“背景”一词的意思不是很理解。
所以,我首先让学生理解背景的含义,在《辞海》中,“背景”一词被解释为“指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显示环境”我随即问道:请你发挥想象说说,从古至今,烟台的海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和变化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创造了怎样的环境呢?
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不难理解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烟台的海始终是烟台人的依托,它为烟台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改变着烟台人的生活,所以说它是一道广阔的背景。课是这么上完了,但是心中始终没底,不知我这样引申背景的含义是否合适。期待着能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5
学生经过预习课文后,总会在头脑中积淀一些内容,哪怕只是一丁点或课文的片言断语,但这毕竟是他们在读书时的收获。因此,在导入课题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烟台的海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举手汇报自己在预习时的收获。有的学生还能比较地进行叙说。如“冬日的海是深褐色的,春日的海是绿盈盈的,秋日的海是湛蓝的。”还有的说“冬日的海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春日的海像顽皮的孩子,夏日的海如恬静、温柔的少女”等,我及时地给予评价,并把学生的叙说引向深入。
同时,结合学生说到“烟台的海是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时,学生不太明白烟台的海独特在什么地方?我还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大概版图,再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叙说画出烟台的位置,以加深学生对烟台海“独特”的认识。
教学中,在学生汇报自己预习收获的基础上,我又安排学生再读课文,看看书中还有哪些我们在预习时没有注意到的`?学生带着一种阅读期待,去深入地探究课文,以验证“课文中到底还有哪些内容我在预习时疏忽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很快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从以上的教学安排管窥中不难看出,只要我们放手让孩子去说,去做,不要一味地包办代替,学生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更大的发展。这使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的话:“学生的头脑不是被填埋的容器,而是一把待点燃的火把!”如果我们填满孩子的思维空间,学生将无法思维,无法想象。如果我们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他们将带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坚信,感悟,让孩子在记忆中!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04-02
《烟台的海》语文教学反思03-26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精选3篇)04-23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精选4篇)05-25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通用3篇)05-21
《海的女儿》教学反思03-26
《海的女儿》教学反思05-25
海的女儿教学反思05-26
我家门前的海教学反思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