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灯光》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灯光》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灯光》教学反思1
我觉得第一课时讲到这里应该已经快到时间了,看看表,还有十分钟。于是,和孩子们进行交流。
第一个孩子站起来,直接找到了这篇文章的重点段:“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孩子们都能在灯光下学习读书,该多好啊!”从这里看出,郝副营长是有着美好的心灵的人。
哦?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呢?
他向往美好的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是呀,他是这样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呀。能读出这种向往吗?
别着急。看看郝副营长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对,请你也深情地读一读。
还有哪位同学也画了这一段?郝副营长还给你留下了哪些不一样的印象?
他还能为孩子们着想;
嗯,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还有呢,刚才的两位同学在读的时候,我还听出他们重读了“咱们”这个词,“咱们”在文中指的是谁呀?
仅仅是郝副营长和“我”吗?读读前面两个自然段,看看“咱们”还指什么样的人?
是没有见到过灯光的穷苦人。
对呀,郝副营长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不仅向往着自己能在灯光下学习生活,还希望所有的穷苦人,所有的后代能在灯光下学习生活呀!再读一读这段话。
郝副营长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中。他此时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整理实录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没有录像,很多要靠回忆。大概是这个流程吧。因为既然要孩子们交流,那么我们就不一定从文章前面开始。哪里给学生的印象最深,他们就会从哪里谈起,这也是以学定教的`体现。这里围绕重点句,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做逐层引导,帮助孩子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一边理解一边读,切忌空谈或泛泛地一遍遍地读。这里面要突出的,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只有这一点强调了,深入学生内心了,后面郝副营长的牺牲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震撼。但这里面还有郝副营长为他人着想,为后代着想的品质,要有渗透。
大概在这段话理解的过程中吧,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首先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孩子们又围绕着另外一些语句交流了郝副营长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在给予学生肯定和相应点拨的同时,我始终围绕着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不断强化着。
这一处给我的印象最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地举起”,他为了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宁可牺牲自己。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怎样的时刻?可是,郝副营长这样做意味着什么?牺牲。是的,他很清楚这一点。不过,仅仅是牺牲吗?还意味着什么呢?联系战斗前他所说的话想一想,他是那样渴望见到灯光,那样渴望在灯光下学习生活呀!
意味着他再也无法见到灯光了!
意味着他再也无法见到未来美好生活的情景了!
意味着他再也无法看到孩子们在灯光下读书学习的情景了!
……
这一切郝副营长不清楚吗?清楚。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我特意把这句问话拖得很长,声音很低很轻。在引导孩子思考的时候,我们要强调问题,同时更要提示学生沉下心来思考。这时的语气不应是激昂的,语速更不宜快。一种是突出问题中的关键词,把关键词重读拖长来强调;一种是放慢语速,放低音调,放轻声音,这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利于将孩子带入思考的氛围里。
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短暂的思考过后,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
为了战斗能够胜利。为了避免更多的战友牺牲。为了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为了有更多的人能够见到电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多好啊。虽然这位年轻的战斗英雄,这位只有二十二岁的郝副营长,曾经是那样的渴望见到灯光,是那样的向往在灯光下学习生活,向往着没有硝烟战火的美好未来,然而,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却选择了牺牲自己!因为,他不仅希望自己看到灯光啊,他更希望“赶明儿胜利了,咱们——”
当郝副营长的那段话再一次在课堂上响起时,我分明感受到了学生心灵的震撼,感受到了此时读书声中含着的深深的感动。到此时,对文章的重点句的理解,我认为是比较到位的了。
后来,我又同孩子们解决了课后的第二题。理清了文章首尾呼应的结构,体会课题采用“灯光”的含义,这样就进一步明确本文要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是什么。阅读教学的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我想本节课的教学即是这种结构吧。大概还有十二三分钟的剩余,进行了听写并反馈。现在想来,如果每节课都可以提高效率,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可以落得很实在的。
《灯光》教学反思2
这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七单元的一片主题课文,文章围绕着“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课前我让学生充分的预习。上课时,通过检查生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圈画描写郝副营长的句子,边读边做批注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真正的给学生静下心来思考表达的机会。在全班交流环节,我在课堂上搭设了“ 定格最动人瞬间,感悟大英雄情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读感悟,分析理解,从而在学生心中建立郝副营长的光辉形象。并且在交流时帮助学生把握方向,通过想象心理活动,情境对比,词语以及人称置换等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郝副营长的伟大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美好生活。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圈画品读的学法指导,注重以课文为例子进行标点训练和写作指导,关注语文知识的生长点,通过拓展延伸将文本与历史、现实生活、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情感双丰收。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真正领会到了革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发出了学生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感受。但在课堂上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很多应该留给学生发挥的自由空间,思维补白,我都自己总结了,浪费了学生提高的机会。另外,课堂上情绪转换过于快,高昂的语调让学生不能很快理解我提出的问题,没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还有课堂上应该为学生创设动笔写写的机会。
以上是我在本次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点尝试,其中有许多的不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去探索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努力更新思想观念,因为我坚信——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新课程设计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给学生创设参与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味成功的愉快,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灯光》教学反思3
我这次讲的是《冬夜的灯光》,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虽然不算太长,但意蕴却很丰富。冬夜里一盏盏普通的灯,给夜行人带来得却是温暖、友谊、和乐观。这是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我希望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能同学之间建立真正的深厚的友谊,在平日的生活中能多关心他人,多一点爱心。使他们懂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道理。
这篇课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主题。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此,本节课,我不想说的`太多,而是把课堂大胆的交给学生。今年我准备让学生学习做自学笔记,提前预习功课,课堂研讨课文。这节课,我自己觉得学生预习的非常好,甚至可以说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很多都是直指课文要害。
特别是xxx提出的“为什么以冬夜的灯光为题”这个问题,我以为他的问题有出处,但查了课后,却没有,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是很敏锐的,他们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这 一点。对于这节课,关于优点,我想,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勉强说应该算是。
我这节课的缺点可是不少:
1、这节课我很紧张,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指导思想,让我觉得虽有豪气,却抓不着头绪,新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没有人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是不是教学无模式,不可能,模式不是死的,这节课我认识到不同的课有不同的模式,我所创造的这一个还只是幼稚的有待改进和提高的自学研讨模式,它让我底气不足。
2、注重了研讨,忽视了读书。初一语文着重训练的目标之一就是初步培养朗读能力。尽管课前让他们回家自己预习了,但我认为这节课还是应该指导他们一下,应从不同的角度,多读读课文,这节课学生只是读了个别语句和段落,没给他们起来练习的机会。
3、文化底蕴不够,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不能拓开,只停留在题的表面。对话的内容太窄。
总之,我认为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他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使这种模式能够更加完善。
《灯光》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上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在课堂上抓住了“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结合重点词语,通过品词析句,谈郝副营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运用董存瑞、赵一曼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像郝副营长一样,具有献身精神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但是,看完影视片段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谈观看片段的感受,而是直接进入对本课的延伸,错过了更好的教育时机。对于本文出现的三个“多好啊”,进行了分析,但是没有指导学生分层次朗读。另外,教师上课时的小结一定要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灯光》教学反思5
《灯光》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作者王愿坚,战地记者(王愿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主要作品:《七根火柴》《闪闪的红星》.《草》等。百度上这样介绍他)。
虽然做了,但是我觉得用别人修改过的我还是不怎么习惯,因为拿人手短,毕竟我不喜欢要别人的'东西,自己可以做的事,不喜欢强求他人。所以,到最后两个上课的时候都没有用到过,于是,就这样,一本书,一块黑板,一群学生,开始了今天的课程。
首先,我以提问式开头: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师里明亮的灯光是怎样来的吗?
生:爱迪生发明的。
生:中国从外国进口的。
生:讲过跟外国交换的。
师:都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看看灯光是怎样来到我们的身边的。
《灯光》教学反思6
《灯光》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本课时,我按照平时教略读课文的方法,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课前导读,提示学生以“多好啊”或“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探究,先独立阅读,再在小组里交流。“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在探究前提示学生,在每次出现的地方画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在检查阅读效果时,我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感触很深,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想象说话:面对这样的英雄,你想对他说什么?有的学生说:“郝副营长,您虽然没有见过电灯,但您的一颗心却照耀着千千万万的人,您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您真勇敢,我敬佩您!”有的同学表示一定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不辜党和革命先烈的期望,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有的同学则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跟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形成鲜明对比,从中使大家受到教育。
《灯光》教学反思7
《灯光》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写了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围绕着“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思索着,该怎样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怎样给学生创设参与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味成功的愉快,让课堂充满精彩呢?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做了大胆的尝试:
紧扣课题,三次读。“灯光”的含义非常深刻,教学中,我安排了三读课题。第一次是在新课伊始,读课题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得非常美;第二次是在感知课文以后再读课题,说说这一次你看到的仅仅是明亮的灯光吗?学生体会深,回答精彩;第三次是在学完课文谈一谈自己该怎么做以后读课题,从而让体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遗憾的`是我居然忘记让学生读了。
品读感悟,自主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我放手让学生圈画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真正的给学生静下心来思考表达的机会。在全班交流环节,我在课堂上搭设了“走近郝副营长” 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读感悟,分析理解,从而在学生心中建立郝副营长的光辉形象。并且在交流时帮助学生把握方向,通过想象心理活动,情境对比,词语以及人称置换等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郝副营长的伟大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美好生活。
紧扣文眼——“多好啊!”“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教学中让学生找一找“多好啊”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他们说这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圈画品读的学法指导,注重以课文为例子进行标点训练和写作指导,关注语文知识的生长点,通过拓展延伸将文本与历史、现实生活、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情感双丰收。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最后我还安排了小练笔:郝副营长,我想对您说……留给学生发挥的自由空间,思维补白,为学生创设动笔写写的机会。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领会到了革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发出了学生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感受。
《灯光》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点亮火柴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学,引导学生从“多好啊”为线索深入理解课文。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学生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再次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1、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联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世界,教育学生不忘过去,要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上了这几课阅读课文后,我深有感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课文,讨论问题是学好阅读课文的关键。
《灯光》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学,引导学生从“多好啊”为线索深入理解课文。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学生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再次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1、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联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世界,教育学生不忘过去,要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课后我又安排了小练笔:我想对郝副营长说-----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
《灯光》教学反思10
《灯光》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中我抓住了文章中出现的“灯光”展开了教学。以读来促学生的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领悟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中灯光出现的第一次是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写了天安门广场的灯光,我先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然后说说此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导学生的朗读。学生都很积极,有的读出了惊叹的语气,有的读出了赞美的语气,有的读出了陶醉的语气??最有趣的是那个读出了陶醉的语气的`,似乎把我们全班师生都带入了天安门广场。 这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如行云流水,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孩子们的表现尚佳,特别是孩子们的朗读入情入境。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灯光”,要求学生由一处灯光产生联想,写一个片段。孩子们的联想很丰富。写出的片段都很有特色,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有感而发。
但是,我觉得这堂课还有很多缺憾,比如阅读课文上得过程中有点类似讲读课文,另外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一课时没能完成教学任务。
《灯光》教学反思11
时钟随着孩子们的欢乐声慢慢地走着,活动室内到处弥漫着阵阵快乐的味道,原来我们刚在进行的是科学活动《舞台灯光师》。
为了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体现活动的最佳效果,活动前我把教室的窗帘都拉上,活动一开始,我请小朋友们了解了手电筒除了会照明外,还会哪些本领。在了解手电筒不同的本领之后,我请小朋友进行第一次玩,通过玩一玩,看一看,发现手电筒光的秘密,有的小朋友所光像鸡蛋,有的小朋友说很多光在一起好象演唱会,还有的小朋友说像一个会变的球…当我出示手中2张不同的玻璃纸时,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纷纷猜测着当玻璃纸蒙在手电筒上会怎么样?带着这个疑问,我请孩子们自己去尝试(制作彩色灯),探索其中的秘密。我观察着几组幼儿的探索情况,发现他们都相互说着自己的发现,有小朋友发现了映射出的光中的`图案不一样,有的小朋友发现了光的颜色变地不一样了,还有的小朋友发现光有深浅、明暗等。同时我发现幼儿对探索这一环节特别投入,不少幼儿还用不同的玻璃纸来试一试,发现了很多的奥秘。因为在幼儿的操作中我发现准备的玻璃纸中所折射出来的效果比我预想地有一些差别,于是接下去的环节我进行了集体游戏“踩光”,在踩光中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其中,感受着孩子们的快乐。最后在几位小朋友的合作照射下,观察着光团变化中的秘密,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因为时间的关系活动延伸到了区域中去,让孩子们继续去探索光的秘密。
活动结束后,首先我觉得孩子们很投入,活动气氛非常好。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活动中提高了幼儿观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活动在所创设的环境中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发现,探索。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我提供了玻璃纸、皮筋等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我觉得这种形式灵活性很大,同时也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整个活动让幼儿在说、动、看、玩等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及发散性思维能力,活动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玩中学”这几个字。
《灯光》教学反思12
教学本课,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运用训练。
课文第二大段是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是全文重点,我指导学生以“灯光”为线索分小组讨论:
1、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为什么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
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联想?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世界,但由于本课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在课堂上,我用了很多时间去讲解当时的环境,这与阅读课文的教学思想相违背。我应该在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为第二单元的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准备。
《灯光》教学反思13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设计一些领会文章写作手法、表达顺序、遣词造句的妙处等方面的能力训练环节。但由于处理不得当,使这些环节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显得训练较机械、呆板,学生不易接受,这样一来,课堂中就出现了要么教师强硬灌输,要么蜻蜓点水,走走过场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怎会不令人堪忧?
今天,我在教学人教版六下略读课文《灯光》时,出现的情况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大意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前文——《十六年的回忆》比较,说说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那些相似点。因为在教学《十六年的回忆》时,我让学生体会了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顺序,而今天我们学习的略读课文《灯光》与它在写法上非常相似,所以便设计了让学生比较阅读,体会《灯光》的写法。可惜课堂出现的情况竟出乎我的意料,发言的同学寥寥无几,于是我开始填鸭式的讲述,关于“首尾呼应”“倒叙”,然后联系《灯光》这篇课文进行体验、理解,最后再次巩固复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联系课文经过反复的'讲解后,我感觉学生是勉强领会了。(当时,我感觉是这样。)
仔细分析自己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不少严重缺陷:
1、缺少整体感悟。“体会文章写法”放在开始环节,学生还没深入感悟、体验、理解文本。老师在学生没有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就让他们交流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困难。
2、没有处理好学生个体感悟与全体感悟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中,交流的就是这么几位好学生,至于其他学生是否也像他们一样读懂了课文或领会这样的写法就难说了,而此时教师已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中了,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只能机械的记忆这些写作手法,于是就出现了这堂课的现象。
3、方法和手段单一。能不能把这些能力的培养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在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渗透写法,而不是就这么一种——集中体会写法的手段,难免显得机械、单调。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凸显工具性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不能追求课堂的表象,应围绕工具性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扎扎实实推进教学过程,切忌蜻蜓点水般的走过场。
《灯光》教学反思14
《灯光》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战斗故事,学生应该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逐字逐句朗读课文,读通句子,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学生讲故事的内容不能清楚完整地概括。大概是由于这个故事稍微有点复杂,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的缘故吧。于是我在此我为学生进行了提示,战斗前,郝副营长( ),战斗中,郝副营长( ),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 )。这样,难度降低了,学生基本上没什么障碍。
然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哪句话出现了多次?每次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当时想到了什么?本来我打算让学生分小组学习,但是我觉得小组学习中最大的`弊端就是一部分学生的确是积极参与了自学,但是一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基本上就是只听不动脑,更有甚者,他们连听都免了,趁着这个机会偷玩!
于是我在这里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拿出笔在书上批注,每个学生都必须动手。我想,课堂上,应该给足学生自由朗读,静静思考的时间。学生貌似聚精会神地在自学。
我特意走到一个成绩落后的学生身边,问他第一次“多好啊!”是谁说的呢?他随口回答,“郝副营长!”我急!你读读第一次出现这句话的自然段,读给我听听。学生读了。“这时你认为是谁说的呢?”“记者!”我更晕。“别急,你把这个自然段反复读几遍后再回答我!学生在我的注视下开始朗读了!最后他终于回答:“是背后的人说的!”终于对了,我舒了口气!接着我让他展开想象,背后的人究竟是什么人呢?这个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丰富的,他说可能是广场上散步的人,可能是参观天安门的游客,也有可能是专门到天安门广场上观灯的人说的!然后我继续引导他,你说此时他站在天安门璀璨的华灯下可能看见了什么?……就这样,我用了将近15分钟的时间引导他学习了第一次出现“多好啊!”
这篇课文虽然是阅读课文,但是我用了两个课时才引导学生把课文学完。
通过走近这个学生的自学我发现,学生还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一直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让学生分小组自学,其实这也是在“培养”少数学生的惰性,他们从没有利用自学的时间仔细读书,认真思考!
课堂上就应该提供每个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的机会。教师如何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如何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感悟?实在是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课结束了,但是,这个问题久久在心头萦绕!
《灯光》教学反思15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文章叙述的故事离现在甚远,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如何带领学生走入课文,理解革命先烈能够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因此,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是取得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课教学紧扣单元训练点以及课文链接,抓住两条线,即“多好啊”和“灯光”,展开教学
首先,抓题眼,初识英雄形象
教学时,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就紧紧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通过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学生了解到,郝副营长因书中看到孩子在灯光下看书而憧憬未来,郝副营长为了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书本而暴露自己不幸牺牲,但却赢得了围歼战的胜利。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不怕牺牲的品质。
其次,抓句子,提升英雄形象
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交流。细读三处“多好啊”,学生明白,这里“多好啊”不仅仅指孩子能在灯光下学习,而是郝副营长憧憬战争取得胜利后,孩子们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能繁荣富强。正是对未来的这种美好憧憬,郝副营长才会在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的危机关头,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找到前进的方向才取得战斗胜利的勇气。此时,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已在学生心中树立。
最后,比今昔,铭记英雄事迹
学到这里,我突然把学生的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让学生说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战争年代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此时,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学生以有了很多感受,而现在的优越生活学生更是亲身体验,因此课堂气氛以非常活跃。此时,我顺势让学生思考,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营长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我以我们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
不足的是讲解过多,学习词语花太多的时间。在往后的略读课文中,会放手给学生自学、自悟。此外我还缺乏自信,言谈举止中甚多犹豫之举,另外对过渡语和课堂的及时评价预设不充分,致使课堂上不够游刃有余,给人以战战兢兢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