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1
今天下午我们高一年级语文组全体语文教师在我的班级高一(19)班听了我的一节公开课。从课后老师们的评价看,我的这节课是成功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所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了王羲之这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教大家读了三遍文章,又帮助大家梳理了生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可以说第一课时大家学习很充实。这样的课很实在但也没有什么新意,当然也是最保险的`课,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闪失。那么,第二课时我仍然这么上吗?我也知道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文章的主题,我带着大家分析一下文章就可以轻松完成任务。但我总觉得这样上太乏味,缺少创新。第二课时应该体现一下新课改的精神。怎么上呢?我在思考之时突然大脑的屏幕上仿佛有一个闪电闪过──对联。对呀,这篇文章能不能用对联带动起来呢?我还记得我在上一届教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曾撰写一副对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生对这副对联也很感兴趣,都纷纷抄在书上。如果我也用这副对联带动文章的讲解可以吗?我在心里默默地设计起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来。很快我的第二课时就设计出来了。
现在想一想,我的这节课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同学们卖了个关子:“今天这节课,我们每位同学都要作一副对联!”同学们一听就慌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拟过对联。“这副对联很好拟,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于是我边带着学生读文章边分析文章的精邃,边拟出如下对联:
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
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
──薛业忠
这副对联上联很好地概括了一二两段的内容,下联又揭示了三四两段的思想精华,确实应该说很精当。
同学们纷纷为我鼓掌。我很高兴,说:“那么我的学生能不能也学老师的样拟副对联呢?”有的同学开始摩拳擦掌,有的同学却说不知怎么拟。我于是在黑板上为大家讲解“对联创作四原则”: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通过这一分析,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拟对联了。剩下的时间就看同学们的了。就见我的学生一个个潜心地读文,潜心地思考,在作业本上勾勾划划。大约五分钟的时间,我见每个同学的作业本上都留下了两行清晰的字迹。我知道这节课应该是成功的。下面是展示成果的时候了。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将自己的大作展示出来,有的还写了两副,不简单!我适时地进行点评。同学们展示完,我的点评也展示完。还剩下三分钟,全班同学齐背文章,这节课完成了。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知道这节课应该有个好的评价,我欣慰地对同学们说:“谢谢,同学们!”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语。
下面将学生作品展示出来:
高一(16)班学生作品:
览昔人之佳作,临文嗟悼;感斯文之所述,世殊事异。
──李光明
妙趣横生山和水;触景生情乐与悲。
──程莉莉
品山林趣味;叹人生喜悲。
──程莉莉
天朗气清,仰观宇宙之大;惠风和畅,俯察品类之盛。
──魏本雪
喝美酒,作美诗,留于后人;谈抱负,叹人生,传为佳话。
──姜军
把酒畅情怀,观世间之美景;幽室谈抱负,悟人生之悲欢。
──何远齐
群贤毕至,流觞吟咏兰亭华章;少长咸集,临文嗟悼人生哲理。
──汪立东
兰亭集会赏美景;幽室畅谈悟哲理。
──李运
兰亭之下成华章,流传百世;曲水之上叹忧怀,咏唱千秋。
──张金倩
群贤毕至成佳作;少长咸集悟人生。
──张金倩
群贤毕至修禊事;少长咸集叙幽情。
──曾凡涛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畅人生乐事,乐也;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悟死生哲理,悲乎?
──吴伟
观兰亭风貌,畅叙幽情;品人生百态,感慨万千。
──顾春
群贤毕至吟诗赋;少长咸集赏文章。
──程守军
永和癸丑之暮春,山阴兰亭聚群贤;峻岭修竹映清流,一觞一咏叙幽情。
──余龙丽
千古华章英名留;兰亭佳作世代传。
──沙先丽
高一(19)班学生作品: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赏兰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叙幽情。
──薛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
──关雪勤
癸丑年,会稽山阴修禊事,其乐无穷;
暮春初,兰亭美景叙幽情,感慨万千。
──张建
流觞曲水叙幽情;兰亭群贤孕佳作。
──闵兴国
惠风和畅,畅叙幽情;情随事迁,感悟人生。
──田永昆
群贤毕至于兰亭,修禊事;少长咸集至峻岭,畅幽情。
──王敬龙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少长咸集,茂林修竹,几俯几仰,感悟人生。
──何方
依山傍水叙幽情;乐尽悲来叹人生。
──陈远光
一觞一咏,叙幽情,乐在其景中;几俯几仰,叹人生,奈人生几何。
──李新师
天朗气清群贤至,可乐也;惠风和畅悟人生,岂悲哉。
──史登娟
英才聚兰亭,畅叙幽情;群贤咏华章,世代永存。
──薛浩
流觞曲水,三月三,群贤集聚会稽山,饮酒作赋齐欢颜;
崇山峻岭,情中情,少长列坐清流边,谈古论今共悲叹。
──冯波,罗运宝
三月三,兰亭会,群贤至,畅幽情;
是日也,天朗明,惠风畅,信可乐。
──李文君
会稽山上,相聚兰亭,修禊事;清流水边,共赏华章,品人生。
──张茜茜
天朗气清兰亭集会咏华章;惠风和畅幽室畅谈悟人生。
──焦中杰
仰观宇宙之大,物华天宝;俯察品类之盛,人杰地灵。
──薛业静
群贤毕至,观兰亭幽雅美景;少长咸集,论人生起伏跌宕。
──尹蕊
今日读兰亭华章;明朝立人生目标。
──朱荣华
一觞一咏,畅叙兰亭幽情;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
──高统亭
观兰亭之崇山峻岭清流急湍;叹人生之俯仰一世趣舍万殊。
──盛玉平
群贤广聚山阴,饮酒作赋成华章;少长皆至兰亭,谈古论今悟人生。
──何理
乐游崇山峻岭幽情甚款;忧思情随事迁感慨万千。
──谢连庆
交上来的学生对联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罗列。这里要说明一下。由于大多数同学是初次拟对联,不尽人如意之处肯定很多,但我对学生说只要能做到四原则中的1、3、4就行了,至于平仄可不作要求。所以上面的学生作品只能视作宽对,平仄的要求难以达到。当然,我也很高兴地说,这些作品本身就说明这节课应该是成功的。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2
【意图切入】
1、将文本的学习物化为科学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文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进而在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避免文本学习的虚浮化和随意性。
2、将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能力来对待,围绕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挖掘文本,设计环节,科学调控,合理训练。
3、本文涉及人生观、生死观的内容较多,教学应适当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生成和发展。
4、本文以及与之相关的书法、诗歌作品,文化含量极其丰富,在教学中应有所体现,强化主体审美体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描述】
环节一:
自主解题: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古典文学名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板书课题、作者)
请同学们就课题和作者,自己提出问题,并请其他同学积极回答提出的问题。
生1问:兰亭在什么地方?
生2问:题目中的“集”是什么意思?是集会,还是文集、诗集呢?
生3问:“序”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生4说:我很想知道王羲之的一些背景资料或有关轶闻。
师:关于第1、2、3三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注释①,至于王羲之的有关轶闻,请同学们课下上网搜索一下,有价值的资料可张贴在班内“读写专栏”内。
(生认真阅读注释①,并整理课堂笔记)
师:关于“序”这种文体,它的主要作用是举其纲要,论其大旨,这篇序文主要就兰亭集会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环节二:
分层美读:
1、分层自读:脱离注释,自读全文;
结合注释,通读全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读出表达方式的变化:
第一节的描述性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读出情趣和景趣;
第二、三节议论抒情性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读出情趣和理趣。
3、读出情绪的跌宕变化:
引导学生读第一节,围绕“乐”等关键词,读出生机、闲适、欣喜和豪迈;
引导学生读第二节,围绕“痛、悲”等关键词,读出矛盾、深思、伤感和无奈。
4、读出个性与体验:
学生结合个人理解和体验,自读感触最深的语段。
环节三:
景象描述:
(这一环节是针对文章第一节文字设计的相应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描述性语句,展开想象,适当加工,创造性地再现文本所描述的景象)
学生描述示例:
1、语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描述:江南的三月是最美的了,良辰美景,令人心醉。文人雅士游历汇聚在群山的怀抱之中,高耸的峰峦披上了青绿的外衣,向游人诉说着她的妩媚。近处裸露的岩石又显出她的刚健。乔木和灌木呈现出参差的生机,一丛丛茂盛的竹林,挺拔而儒雅。就在我们的亭边,那清澈的山泉时急时缓地流淌着,带给我们文思的跃动和灵感……
2、语句: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描述:今天的天空格外高远、空旷,平日游来游去的云朵儿,怕打扰我们的盛会,现在不知飘到何处去了,只有暖融融的太阳均匀地洒着她的光辉。清风拂面,柔柔的,软软的,风里还夹杂着山花和竹林的清香。让我们暂且无忧无虑地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福祉吧。
(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后,将有代表性的文段推荐出来,在班内交流)
师生就以下几个方面共同评点:
⑴ 基调氛围;
⑵ 回扣文本;
⑶ 艺术加工;
⑷ 语言表达。
环节四:
勾画点评:
(学生自读全文,勾画出意味深长或遣用精妙的词句语段,并作点评)
学生勾画点评示例如下:
有的学生勾画“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点评:作者运用严格的对句,写出了这次集会人员之盛,尽管年龄跨度较大,但文化层次都很高,正因为这是一次文人雅客的集会,才有了后文的“畅叙幽情”以及人生慨叹。
有的学生勾画“一觞一咏”。
点评:“一”突出了集会文人的闲适与默契、高雅与诗意,他们沐浴在自然的和风里,在“觞”“咏”之间,寄情山水,感悟人生。
有的学生勾画“曾不知老之将至”。
点评:此句写出了人生一时通达得意者的忘形之态,“曾”更是用词精妙,意味悠长,加重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此句的言外之意是──人一旦觉察到“老之将至”,便悲从中来,不免消极怅惘。
有的学生勾画“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点评:此句不免过于消极,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如果说寿命长短听天由命的话,人也就丝毫不能也没有必要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人生也必定索然无味!
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同学们的点评:
1、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到位;
2、是否能够有机地联系语境,而不是断章取义;
3、点评文字自身表达是否规范得体。
环节五:
观点表述:
1、学生以书面形式,依据文本,总括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
学生表述示例:
⑴ 有一个词,概括本文的情绪流程非常恰当,那就是“乐极生悲”,作者由短暂的快乐,回味起岁月潮汐、人生易逝,不禁感慨万千,悲从中来。总之,作者对待人生和生死的态度是消极的。
⑵ 古语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作者认为,人生在世,尽管有兰亭集会这样的盛会,但毕竟聚少分多,乐少悲多。况且人自身不能掌握自己生命的“修短”,只好顺从天意,听凭造化。
⑶ 作者说是“修短随化”,其实表明他对生死看得非常重,不然,他不会把庄子的看法“一死生”“齐彭殇”,评价为“虚诞”和“妄作”。
⑷ 作者在解读人生、关注生命的过程中,透示的是对生命的珍爱:
教师不时提醒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观点的依据。
教师适时提供古代文人的相关语句:
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生命箴言,口述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看法:
师:在文章中,作者为人生而抒怀,为死生而感慨。在同学们的记忆中,还有哪些人对生死作过精辟的阐释?
有生说: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有生说: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有生说:臧克家在《有的人》里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生说:陆幼青说过,“我们既然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我们就来增加它的.密度吧”。
有生说:我对村上春树说的一段话“心有戚戚焉”,“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远存在。我认为,生命就是一些过客在为另一些过客欢欣或悲伤的过程。一个人死了,就像是他对其他人说,同来避雨,如今我的雨停了,我也该走了,你保重,于是就连背影也没留下。但如果,在那个避雨的驿站中,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些记忆,那避雨的天地,便留下我们人生的痕迹”。
师:那么,人怎样度过一生才有意义呢?
有生说:我比较欣赏美国教科书上对“人生”的界定,“人生就人是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
有生说:我认为当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群体的利益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人的一生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他也是很幸福的。
有生说:我认为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活出一个真实本色的自我。
环节六:
词句积累:
教师要求学生积累以下词句,字词会读,会写,会用;名句能够默写;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出示幻灯片:
词语:
崇山峻岭、畅叙幽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世殊事异。
名句: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环节七:
鉴赏链接:
王羲之《兰亭诗》;
冯承素《〈兰亭集序〉摹本》;
刘长春《宣纸上的话题》;
赵丽宏《死之印象》。
师小结:《兰亭集序》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它的诞生有多方面的意义:两晋时期,浮艳藻饰的文风笼罩文坛,《兰亭集序》的问世,就像污浊的屋子里吹进了一缕春风,清新自然,独具一格;魏晋时期,人们对老庄思想的理解出现了较大偏颇,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王羲之能喊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 。另外,王羲之曾以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虽然已经不传,但从后人的摹本中仍可领略其隽秀飘逸、卓然不凡的神采。《兰亭集序》以它独特的魅力,在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史上独树一帜,永放异彩。
【教学思考】
思考一:
个性与己任:
好的语文课之所以姓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这条主根。有了这条主根作为依托,再联合其他提供养料和水分的侧根、须根,才构成了枝繁叶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撑。相反,如果削弱乃至缺少了这一支撑,植株的生命力可想而知。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文本,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持,使学生读写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中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如今语文课的个性与己任却有着不同程度的虚化和缺失,我们见到了许多这样的课:大肆渲染地导入,费尽口舌地绕弯子,迟迟走不进文本,刚走进文本,却来了个“蜻蜓点水”,急匆匆地走出了文本,架空分析,虚浮链接,“外围战”打得不少,“巷战”打得不多,有时像历史哲学课,有时像主题班会,有是像曲苑杂坛,有时像正大综艺,就是不像语文课,“少、慢、差、费”带来的贫瘠且不说,还“肥水流了外人田”。
思考二:
预设与生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经常提及的“预设”与“非预设”是一组相对概念,切忌重其一点,不及其余。绝对的“非预设”是虚无,绝对的“预设”是单边活动;“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皆似无意间”,“非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虽然时下对于“非预设”的呼声很高,但我认为规定了具体教学内容的课堂,其教学环节还是应该仔细揣摩、精心设计的。本课的教学环节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不论是“解题”“诵读”,还是“描述”“勾画”,不论是“点评”“表述”,还是“积累”“链接”,都扎实而活泼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训练。由本课的“过程描述”来看,环节的合理实施与课堂的动态生成都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之下,深入体验,积极思考,科学训练,探究交流,尤其是在读写方面,学生的聪慧才智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与展示,“生成”了许多“亮点”。
思考三:
活动与积累:
在环节实施和课堂运作中,教师不能只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只满足于口头上热闹愉悦的“来言去语”,应该想方设法将文本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本课的教学就是结合学科个性、文本特点、学生实际,本着“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则,将文本学习“物化”为一个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完善自我,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本课通过实施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词语名句、点评描述、对话表达等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生成、体验与积累,我认为这应是课堂教学真正的“痕迹”。我们的课堂应该切实提升和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而千万不要让我们神圣的母语教学走了样儿,变了味儿。
综观整堂课的运作,教师评价有些欠缺,最后的小结也可以学生为主进行归纳。敬请语文界同仁批评指正。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3
三月廿五日,周二第二节课,我在高一年级285班讲书法鉴赏《兰亭集序》,有幸得市政府教育处督学郭务强教授、县督导室杨荣主任批评指教,反思之余,成文以促己。
一、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选择书法教材①第六课《生活推动笔行走.行书》内容,结合时间因素——一课时的容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素——基本没有毛笔书写经验,我确定《兰亭集序》为鉴赏主体,兼以其笔画“点”的欣赏临习为拓展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按新课程要求,我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书法艺术鉴赏方法,能正确从整体章法、字形结构、笔法气韵等方面对书法形式类别中的行书进行鉴赏。
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运用比较法进行鉴赏。通过尝试书写进一步加深对行书艺术的理解与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国粹书法艺术的热爱,体会“中和”之美的重要意义。
3、教学过程的安排
本节课教学过程预设了五个环节:导入、新授、拓展、评价、总结。
1)、导入。以幻灯片将《兰亭集序》内容的吟诵歌咏与书法整体图、局部图、独字图结合,以期从视听感觉上多方位激发学生对它的兴趣。
2)、新授。分三步:领略文字之美(略讲)、领略书法之美(结合重难点详讲)、领略书写之美(略讲)。
3)、拓展。结合鉴赏经验,激发动手书写兴趣,现场临摹板演。
4)、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
5)、总结。结合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课堂作出总结和对学生们提出期望。
4、教学手段的运用
以课本为基础,以多媒体展示为主,结合范图展示、板书、师生板演等手段。
5、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师层面:讲授法、设问法、演示法等。
学生层面:观赏法、探究法、演练法等。
教与学的层面:师生互动法、比较法、
窃以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安排,再到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设计,本人是作了一番深思熟虑,有全局的考虑,也有细节的预设。
然而预设与生成的差异甚至矛盾,凸显出自己种种不足和问题,值得深思。
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两位专家在给予我充分的鼓励后提出了既有针对性又有高度的意见和建议,让我深受鼓舞也深感惭愧,但更深的感受是受教后对未来的书法鉴赏课堂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1、基于课堂整体格局所提意见和建议。
内容深度尚可,但广度还可延伸。如《兰亭集序》创作背景的介绍,王羲之誉为“书圣”和《兰亭集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政治、文化、专业等方面因素的介绍,22种“点”的名称介绍等等,囿于时间关系不能详讲,但稍有涉及,有利于学生课后的探究。
2、基于教学手段细节所提意见和建议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尚可,但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如对板书的利用,对范图板贴的利用等。板书是提炼要点与强化主旨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专业化,便于他们举一反三。
三、个人的反思
从课程设计到课堂生成,感觉自己把握的东西远没有想象中的多和实。有些点也清楚问题出在自己哪些方面,但更深的领悟与更高的求索却来自于专家领导的指点。经两位专家屈尊与自己的恳谈,我从如下几方面反思了这堂课。
1、要从“教学”层面提升到“教育”高度。
诚如著名诗人叶芝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课堂上是一问求一答,还是学生能自设问、敢存疑?这考验的是教师的格局。诚然,这方面我有待提高。“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中,如果我将行书书法作品的鉴赏方法归纳,再板书“文质兼美、书体特色、临习典范”,学生完全有可能在今后的书法鉴赏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品评。这也恰是郭教授对我的建议: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热情,课堂模式要延伸甚至转移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多维度模式。而这亦是教育的本义——学会学习,随时学习,终身学习。
2、要有由点到面的提问技巧。
虽然还是格局的问题,但更具体。比如运用比较式鉴赏对有公论的天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行书进行鉴赏,从整体章法、字形结构、笔法气韵各自分析到了,但没有串连,没有归纳,没有让学生站到“面”的层面去思考,而少了这种“面”上的思考,课堂自然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与长效。
3、要有“留白”的艺术和勇气。
讲多并非就是好老师和好课堂。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如何做到“无声、少声胜有声”?至少三方面的功课要做好,其一,对课堂知识容量的把握;其二,对学情的掌控;其三,对语言技巧的掌握。第一二点是基础,第三点是途径。我只能说,我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上进,在专家们的批评指正下,我深切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助益。虽然没有完美课堂,但我坚信完美课堂是我穷尽一生的努力目标。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山东人民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根据这一要求,加大了选文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比例,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写景语言简洁,议论语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考虑到公开课的时间因素,我把这节课的诵读设计为四步:
第一遍诵读:
听录音,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诵读:
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三遍诵读:
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诵读:
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文言课”。
另外,新课标强调从历史发展和现代观念两个角度评价文章内容,积淀文化底蕴,汲取民族智慧,所以,分析王羲之的人生观,也应该是学习本文的一个任务,但这只能是一个次要的任务,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任务。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5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貌似简单,实际上要想达到深刻的理解,并非易事。这篇文章要求背诵,学生居然了背了几节早读课还没有背熟练。学生反映,总是记住了上句,忘记了下句,对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理解得都不是清晰,特别是第三、段,在背诵方面难度太大。这个现象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刻又去调查了另一个班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是如此,文章不理解,脉络不清晰,即使是看了翻译,也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王荣生教授曾经说:“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也就是说,老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于是,在粗略地了解了学情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首先,原计划先介绍背景和作者,特别是作者,我专门到《世说新语》中查找了关于王羲之的记录,例如东床快婿的典故、假寐的典故等等。这些资料并非完全没有用处,至少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但对一节时间有限的语文课来说,这些内容显得枝蔓,没有针对性。因为学生的难点在读不懂文章,而不是学习兴趣的问题。即使安排了这个环节,学生依然读不懂,因为这些资料对理解文章并没有直接的帮助。
其次,对于文章的前两段来讲,学生在理解方面并不存在问题,但不一定能“读好”,不一定能读出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便设计了一个“用双音节词概括内容”的环节,并抓住“环境”这个点,细读文本,比如“修竹”这个意象,学生往往会忽视。对于这个意象,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了《项脊轩志》里的“有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并且补充了苏轼的几句诗,然后指出“修竹”暗示了参加宴会的人都是高人雅士。当然,前两段学生不存在太多的理解性障碍,所以用很少的时间带过去了。
再次,我原本还设计了“写作结构”的拓展内容,即补充律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接着来分析《兰亭集序》和《赤壁赋》的结构,进而指导学生在写作方面也要注意“起承转合”的结构。这部分的内容我自己认为很有创意,也很重要,但偏离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只能忍痛割爱,将其放到其他课堂中点拨。
将这些内容都删减了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即重点品读第三段和重点品读第四段,而采用的方法就是“比较阅读”。这两个环节的创意就是,用自己改编的文章与原文进行对比,理解原文的`内容和脉络,体会作者的用心用意。如果是单纯地指导学生正面分析这篇文章的内容与逻辑,学生定会感觉枯燥无味,因为原文本身就晦涩难懂。此时有了一个比较对象,而用来比较的文章是老师的“下水文”,学生的比较兴趣便会激发。果然,上课时,学生饶有兴味地品读文章,不仅品读王羲之的原文,也品读我写的两段比较拙劣的话。经过比较,学生感知了王羲之的原文的特别之处:不仅有对生命的感悟,而且充满了“正能量”,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还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两个环节的内容也来源于对文本的细读。我有一个习惯,每讲一篇课文,我就会提前写一篇文本解读类的文章,在讲《兰亭集序》之前,我便写成了《从生命之感到价值之思——读<兰亭集序>》的文章。在我看来,如果文章只有前三段,那么立意也没什么稀奇的,无非就是感慨生命流逝,感叹人生短暂,这种主旨的文章太多了。作者的深刻之处在于第四段实现了“逆转”,从悲观的感叹变为积极的建构,建构某种价值坐标。但这个“逆转”不是太明显,作者甚至有点“含糊其辞”,除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指向比较明确外,其他句子都没有明确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品读甚至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例如“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与“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两句话,只有先弄清楚主谓宾的具体所指,然后经过辨析,即要去探究“嗟悼”和“喻”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去探究“后之视今”的态度与“今之视昔”的态度有何区别,才能明白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这其实就是一种文本细读的思路。
作为一节常态课,我对此的追求就是:洗尽铅华,素面朝天。不设置花里胡哨的环节,尽量减少多媒体的应用,而是带领学生直面文本,沉浸到语言文字中,品读文章之妙处,感悟作者之情怀!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6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写景语言简洁,议论语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言文。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7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文化中的经典,都让我爱不释手。我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情有独钟。《兰亭集序》既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又是一篇不落俗套、格调清奇的散文。对于教学经验还不丰富的我来说,不论怎样精心设计、用心传授,总感到没有把此文语言之优美,感悟之深刻呈现给学生,现将教学中的所得和困惑加以总结,以待日后改进。
一、教有所备
1.思想上的准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一种创新的思想在。具备了创新思想,也就有了改变自我的动力。这是我上好这一课的关键。
2.知识上的储备。为了上好这一课,我认真研读了课文,做到教材烂熟于心。我研读有关本课的资料,占有了较丰富的讲课素材。我又认真研读了有关本课的经典课例,汲取养料。
3.精心做好设计。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对课堂进行多角度的设想,设计了多套教学方案。当然,在课堂上,我基本上能够按照我的预想方案进行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课堂上能够看到学生还是很积极踊跃的,他们和我一起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有很多收获,这里确实难以尽述。但我明显感觉自己在语文教学上仿佛成长了起来。我相信我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教有所长
1.注重积累,学会审美。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梳理。学生能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和语法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用的成语(情随事迁、崇山峻岭、游目骋怀等),再如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夯实了基础。
本文熔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炉,学生通过研讨可获得画面之美、活动之雅、理趣之丰。同时,本文又是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他的行书被誉为“飘若惊龙,矫若浮云”。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领略其书法的精妙,获得审美享受。
2.读思结合,增强语感。
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有学生告诉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
3.突出感悟,提升境界
有的观点认为,文言文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学习,那么就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微言大义。我不这样认为,任何一篇好的文言文都有着深刻的意蕴和哲理,都会在思想上启迪人,在情感上感染人,在精神上嘉勉人。如果挖掘文本的主旨能对学生有益,何乐而不为呢?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生死观是积极的,对学生是极有教益的。我抓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关键句启发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思考生死问题。请学生调动积累,举出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诗文,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给学生还补充了做客《中国达人秀》栏目的无臂钢琴师刘伟的生死观:“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一环节的研讨,学生特别活跃,也很激动。相信在这种历史——现实——自我之间的理性思考,会让学生的思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尽管我倾心尽力,但总感到还有许多问题,如学生的主动性仍不够强,对主旨的理解还不到位,教学过程不够流畅,设置的情境还不够美……
最后我用省级专家温德峰老师的评语做为结尾: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 期待我们共同实践并一贯坚持下去。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8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文章一二两段,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缘由,了解书序的相关知识;一是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是体会作者的感受及写作的.特点。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情绪没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学生预习不够,导学案完成情况比较差;也有我自己备课上的问题,比如在解决字词这一块学生就很被动,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时候也不够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
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
第一遍听读: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
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不尽。”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实践探究更实用的方法。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9
我喜欢书法,尽管我写的字不怎么样。好几年前,我家里就有了《兰亭集序》的字帖,我还前前后后临摹了很长一段时间。《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其实,《兰亭集序》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我教学《兰亭集序》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文章一二两段,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缘由,了解书序的相关知识;二是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三是体会作者的感受及写作的特点。
课堂上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大家的学习情绪没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学生预习不够,比如在解决字词这一块学生就很被动,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时候也不够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
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
第一遍听读: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
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不尽。”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实践探究更实用的方法。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10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前备课时,我主要考虑的是教给学生文言的知识,重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可是如果所有的文章都这样教学,那不是违反新课标的'要求了吗?更何况只强调“言”的部分,而忽视“文”的部分,总还是有缺陷的。进一步想,我的教学思路是不是也需要调整一下,变老师认为要教的为学生需要的。所以这次备课之前,我想知道学生需要什么。通过和学生交流,学生说最想一学完这篇课文就能把它背诵出来,因为它是高考必备篇目。于是我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全班齐读,读准字音;二、个别代表读,读准句读(老师先把文段的标点删除再让学生读);三、自由读,读出情感;四、诵读,品味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其中之一就是对作者“悲”的情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不够,没有深入展开。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应该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言文。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11
本篇课文作为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本专题实际上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所以,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着力于引导激发学生对王羲之关于生命思考的理解,以便形成自己对生与死、活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反思本课的教学,有以下方面的体会:
语文阅读不应该是碎片式阅读。这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本人一直坚持的原则。现在常能看到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抛却了文章的整体性,就某几句话,某部分文字展开,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毛发”太多,唯不见“全身”。文言文教学,更是主要以“言”为主,把文章逐段逐段翻译完了,也就教完了。而鉴于本文文章思路的特点,由景而乐,由乐转痛,再由痛转悲,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把握好这个递进的内容和原因,是理解王羲之思想的关键。因此,为了不割裂文本的文脉,在设计时采取了先串讲本文的文言字词,再分析文章内容的方式,因此,本次的课堂实录是剥离了字词的讲解,依脉而教;语文教学,拒绝碎片式的另外一点就是,此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王羲之的思想的`理解上,作为特殊的时期,大批文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有“管中规豹”的意识和智慧。我们虽然不是在培养文学的研究者,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某一个触点,引导他们课后再多去读一读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了解这个时代的历史,让语文的课堂真正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去。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课堂教学的真谛也就在于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产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学习探究文本的热情,激发其兴趣,以达到主动进入文本的目的。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若无激发点,学生只会感到害怕和无趣。而本文涉及的主题是关于人生,关于生死,更需要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只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在问题设置,还是在课堂操作上,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答案,学生是真正的活动者,教师只是一个陪练者,共同的学习者。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都提高了,在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思考的乐趣。
作为经典的文言文阅读教材,“读”应该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只有在读中,学生才能去体会、理解,也只有在读中,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本节课,因为时间原因,给学生读的机会还可以再多些,时间可以再长些。如何读出真正的痛,真正的悲,是需要慢慢揣摩才能朗读出来的,没有消化的过程是不行的。
课堂永远是充满遗憾的。每位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准备了超过课堂容量的内容,并贪心地希望在课堂上一一呈现。但课堂又是实时的,是开放的,也是丰富的,我们不能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就匆忙地赶路。没有上完,那就下一节课再上,这个问题没有讨论清楚,就再研究讨论。课堂不是舞台,不是功利场,当一切以学生为本,从文章出发时,我们的教学就更从容,更美丽了。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12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以教师讲解为主,不甚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背景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内容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而是不少学生坦言爱听老师“侃”,等老师“知人论世”结束就不甚感兴趣了。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我把这节课的诵读设计为四步:第一遍诵读:听录音,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遍诵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悲?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
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文言课。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13
我讲授的《兰亭集序》一课是文言文教学的大胆尝试。整节课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有朗朗的读书声,有悠扬悦耳的音乐,有精彩语言的描述,有动情流畅的背诵,有颇有见地的评论。同学们陶醉在美文的意境之中,听课教师也为之振奋,为之感染。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摇曳多姿。
值得反思的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老师无法兼顾到所有的`学生,这样一些学习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能就没有表现的机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唤起这类同学的个人表现欲,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04-21
教学的反思12-08
教学反思03-25
经典教学反思04-21
高效教学教学反思03-31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04-21
蜂教学反思04-16
小屋教学反思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