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项脊轩志》

语文教学反思《项脊轩志》

时间:2022-10-28 08:26: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反思《项脊轩志》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项脊轩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反思《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是古代经典散文,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此次又选入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那么怎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呢?《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者在前言中指出:它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同学们阅读古代诗文,编者把本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项脊轩志》编排在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我认为文无定格是说散文形式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贵在鲜活,是说内容上贴近生活,深入到个人情感世界。《项脊轩志》历来为人推崇的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黄宗羲曾说:“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可见前人对其细节描写和感情真挚的特点也颇为赞赏。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文章特色,我选择了细节描写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习在细节品味中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深情,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其鉴赏能力,话题就确定为“于细微处见真淳”。

  《项脊轩志》全文弥漫着浓浓的悲情,对美好读书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家庭衰败的哀痛,对已逝母亲祖母和情深意笃的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隐藏这些表象背后的大悲——对自身坎坷命运,特别是仕途不顺,理想难就的悲。这从对项脊轩的描写即可看出端倪:百年老屋,虽加修葺毕竟是狭窄简陋的,作者却把它写得“姗姗可爱”。读书生活难道不是艰苦的,孤寂的,作者笔下却是那样的怡然自乐,都因为归有光胸中有通过科举光耀门楣的人生理想,因而身居陋室而能甘之如饴。而且,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肯定有寄托人生理想,希望成为家族的脊梁的寓意。

  另外,归有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科举不利的伤痛密切相关,不独祖母认为归有光将重振家声,给家庭带来希望,母亲和妻子都对归有光在科举上寄予厚望,《先妣事略》一文中有母亲中夜督促归有光暗诵《孝经》的记载,妻子魏氏也曾鼓励他:“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如今,斯人已逝,自己仍然在实现理想的路上艰难跋涉,于是感觉愧对家人的殷殷期望,怎能不悲从中来!更明确的证据是,《项脊轩志》选入课本后被删去的一段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所以,怀念之情和身世之悲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强调突出其身世之悲,而是把重点落在对亲人的怀念上,主要是出于课堂容量和学情的考虑,我觉得对亲人的怀念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此为基础才能保证体味感情的深入;反之,学生不大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要穷其一生去追求功名,也许有人会觉得是浪费生命。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身世之悲,需要补充大量的背景资料,担心时间不足。其次,我把课堂教学定位为以自主学习为主,又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无法控制,学生是在没有疏通文义的情况下进入课文的,课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照注释疏通理解,否则体味感情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从课堂实践的情况看,学生如果不能突破基本的文字障碍,对感情的把握肯定会受影响。但课文注释已经很详尽,学生需要的只是足够的时间,如果能在课前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即使基础较差的班级在课上完成细读欣赏是可以做到的。在基础较好的班级,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细节,并体会平凡细节背后蕴含的深情,对情感的把握上也到位。而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需要思考怎样在学生偏离学习目标时适时进行适度的引导,既不能被学生牵着走,也不能生拉硬拽拖着学生走。但是,选修教材的教学与必修教材应有区别,不止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教,还应努力挖掘其文化内涵。那么,怎样凸显这篇文章的文化意蕴呢?让学生悟出作者是“借轩言志”是一种思路,通过对第一段的赏析,如陋室中偃仰啸歌的自足,“兰桂竹木”的象征意义等,明确作者在对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课后,我又想到另一种思路,仍从感情说起,只是把重点放在科举不利在归有光心中留下的隐痛上,进而探讨中国古代文人对“仕途”的追求及由此引发的痛苦。中国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家国天下为终生的奋斗目标。这样,能否做官就成为衡量文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归有光这样的传统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金榜题名,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不仅是重振家族的唯一途径,也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兼济苍生的理想,就要把满腹才学“货与帝王家”,才能得到施展抱负的舞台,这与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截然不同。但是,由于科举制度的不合理,选拔官员的数量有限,满腹的才学不足以通向仕途,归有光式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古代文人群体的悲剧。归有光幼年颖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四岁应童子试,就踏上科考之路,二十岁考中秀才,之后五次乡试,连连落第,至三十五岁以第二名中举。此后,他一边讲学一边准备应试,尽管此时他已经名扬海内,弟子满门,却接连八次落第而归,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这时他年已六十,距离开人世只有六年。归有光在当时文坛的影响颇深,仕途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失意者,这使得他的悲剧具有了典型意义,他的作品因此有了浓郁得挥之不去的愁苦。读归有光的悲剧,就读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悲剧。

【语文教学反思《项脊轩志》】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项脊轩志》03-22

《项脊轩志》读后感06-17

语文的教学反思03-30

语文教学反思07-09

语文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7-11

语文《蜜蜂》教学反思07-11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07-11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06-09

语文《口技》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