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8 09:38: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自主读文、读中感悟: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初读划出相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网上搜集资料,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课堂之上。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图片各异的课件中,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的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

  3、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抓住三个重点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成功之处

  1、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述较多,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读书,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破了重难点。

  2、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上通过语言练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些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1、教给学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样才能安排好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达有详有略,详略得当。2、学习方法要多样,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放手让学生充分阅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也是学生们最喜欢、最盼望的一个节日。《老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先生。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风俗习惯。语言很生动,反映出老北京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以及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自由小声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我引导学生从每个自然段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再找出春节“开始”“**” 和“结束”的日子。接着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人们过节时在干什么,学习作者抓住的人们活动来写。再细读课文,精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中心句。小组议论: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除夕为什么这么热闹?重点朗读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元宵节的灯有多有美有神奇。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春节的那种热闹气氛,教学时,我主要运用观看画面、小老师的示范、男女生比赛、学生评一评等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学生乐读。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我设计了“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小组交流”“男女生比赛读后,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让孩子们找出课文写了什么地方的灯,都有些什么灯,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孩子们读得挺有感情。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的环节,让同学们他们说说自己家乡春节的习俗,再来进行对比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他们说到了贴福字、贴门神、收压岁钱、看灯会等过节的习俗。说到自己春节最喜欢做的事,个个眉飞色舞,情绪激动。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3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运用真挚感人的语言,描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场面,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共享等,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及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完后,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学生们读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预期。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另外,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我将课本和阅读衔接起来。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4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发现我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5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九,老舍笔下“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基于时间关系,开学第一周,我将教材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移到前面来上。今天上了《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开学第一课,课堂还是熟悉的课堂,孩子们照常做着充分的预习准备(当然也发现小部分人应付了事),初定的学习目标完成了,但却没有什么成就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课后我反思着自己的这节课:课堂环节安排。

  1.了解本组课文编排导入新课(这环节过于拖沓了些,尤其是在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当学生回答的答案已差不多相似之后没有见好就收)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显得有些茫然了,说明课前并没有很认真地读课文、思考内容)转换问题后”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于是大家就谈开了,有的说是除夕守岁、有的说是元宵的灯展......(说明学生对整体的把握,概述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

  3.交流读懂和不懂的地方(让我比较欣慰的是,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有针对词、有针对句也有针对篇章提出疑问,这也提示着我“学贵有疑”要珍惜学生这种能力并加以培养提高!

  4.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这也是课堂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填写表格后加以梳理,可惜的是时间过于仓促,少了梳理和朗读和总结的时间,颇感遗憾!这更是提醒着我,课堂上一定要精简教师语言,学生懂的老师不说,学生会的不再重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6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

  教学这一课时,恰逢谢校长推门听课,因为前一周才接受了赵校的随堂听课,所以没料到又会接受行政的推门听课,确实有些意外。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并对生字词进行了一定的讲解;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过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是,这一节课,依然有几点做得不够:

  1、因为是寄宿班的缘故,所以没有布置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虽然在课堂上注意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讲述自己眼中的春节,但深度不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对于毕业班教学,我对每篇课文都尽量做到教学扎实,努力去深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思考文章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学生在这一次课堂上应该学会什么,即使一次学不会,再在以后课堂上多接触几次,直到他们有这些意识为止。比如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破折号、双引号、省略号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内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尽力做到每节课都能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我相信,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学以致用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7

  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而且理解起来较容易些。

  成功之处: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不足之处: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改进措施: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8

  今天这节语文课,我认为自己几个环节的设计是没有问题的。首先,就是整体感知,提出问题模块。在今天这节课上,我通过一首童谣把孩子们再次带入课文的学习,这首童谣既是对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回顾,同时又打开了本节课学习的大门,为学生提出问题打下基础。从本节课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第一个问题:在作者详写的日子里都写了什么?这是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来的。第二个问题:作者哪里写的好,好在哪里?这是学生针对作者语言提出来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写的`详细有的地方写的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学生针对课文写法提出来的。我课下思考了一下,我们既然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该让学生先学会提问题。那么怎样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我想从课文内容、课文写法、作者语言风格等方面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每篇文章的指向都是一样的,那么孩子们自然就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了。

  第二个模块: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个模块是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出本节课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之后,学生进行的自主探究。本节课在这一环节给学生默读的时间不够,孩子们没有深入的读书,自然得出的感悟只停留在文本表面,而没有上升到民族文化的内涵。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9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0

  关于本文的教学,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抓手”。课文这么浅显,内容这么熟悉,语言这么俗白,教什么能让学生有收获呢?怎么教能学生感兴趣呢?后来根据团队的备课意见,逐渐捋清了思路。我的教学分为很明确的四个板块:概说课文、初识规矩、探秘规矩、领悟写法。

  在“概说课文”这个板块,我故意设置了一点“障碍”,就是得用固定的句式来说,这样就不仅仅是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了,还涉及到语言的组织了。孩子们得在脑海里搜寻“有……有……”的四字词语,还得找课文内容与之匹配,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就活起来了。

  “初识规矩”这个板块,就是要求提炼出文章中的主要词句,知道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以及初步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过春节。这也是对课文脉络的.梳理。

  “探秘规矩”这个板块,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到“规矩”背后的东西——情。这个“情”里面,既有亲情,也有友情,还有邻里情。是这份情,把大家联系在了一起;也是这份情,让大家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在这个教学环节里,必须引进一些教学资源,对文本部分内容进行补充阐释,这样方能揭示“规矩”背后的文化内蕴。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很多关于过年的歌曲、儿歌、祝福语,最后经过挑选,我主动为孩子们链接了三份资料。而其他相关资料,则由孩子们课前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搜集整理。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些资料的链接是很有必要的。

  “领悟写法”是我几乎教学每篇课文前都要去好好思考的好好琢磨的。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得意”,然后要“得言”,也就是先要理解文本的言语内容,然后感悟文本的言语形式。尤其是一些写法很有特点的表达形式,我更是着力尤多,以期学生能达到模仿、借鉴、运用的程度。有些方法,即便学生当下不能运用,作为“种子”播在这儿也是不错的,待到有朝一日,条件成熟了,也许它就发芽了呢!这篇课文的写法之奥妙,我们在课前研讨时已经提出来了,不再赘述。在课堂上,我通过引导孩子们对几篇文本进行比较,比较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的。另外,我想说明的是,《儿时的春节》是我几年前写的下水文,没想到这次教学竟派上用场了。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1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作品,他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的`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而且有详有略、主次分明,其中腊八、除夕、初一与元宵的部分作者是详写的。在教学除夕这一节时,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在指导阅读教学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然后让学生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作者通过哪些活动体现了除夕的热闹,再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些活动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

  在教学“元宵节”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自读这段话,说说元宵的热闹和除夕的热闹有什么不同。紧接着,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用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同学们的兴致来了,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能抓住关键词句,如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人多等布景,营造出一个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舞台,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2

  今日,我六年组全体语文教师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进行了教后研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教学时,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春节的那种热闹气氛,就先让他们说说家乡春节的特色,再来进行对比感受。因此我把落脚点放在了读书上,运用观看画面、学生评一评、教师语言渲染、男女生比赛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例如学习除夕一段,我首先让大家讲一讲我们当地除夕的特色,通过对比感受北京春节的不同,同时感受过年的热闹气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小组交流”“男女生比赛读后,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完后,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学生们读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预期。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3

  春节刚过就上来这样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很有意义。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过节习俗。《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详略得当,作者选取“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首先、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其次、课文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畅言自己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一位同学介绍说他们那里过春节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福字,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上“丰”字,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另一位同学说晚饭后他们最开心了,小孩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还可以燃放花炮或焰火。本地孩子谈论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顿,这一晚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吃好饭则可以放焰火,玩到尽兴为止,最后就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收压岁钱。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4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思路

  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句子,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交流中,师生共同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总结写法,感受详写略写的好处,指导学生学习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并进行小练笔。

  四、课后反思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写作顺序,并把它记下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把文章的头绪理的一清二楚。一个外籍学生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他说:老师,我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但我不明白这些节日的意思,中国的节日太多了针对他的问题,我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出示这些节日,并注清每个节日的特点,中国的孩子对这些节日还是很了解的,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这个外籍学生对中国的春节又了解很多。

  但不足的是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这三个部分有着共同点,而我只是一个个的介绍过去,对它们的内在联系却只字没提,其实,如果放手让学生从整体上去看,去悟,去体会,效果远远大于我的讲解,课堂也不会这么乏味,而且更能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5

  【1】《老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开阔眼界;课上实施开放性教学,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课后延伸,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老北京过年的每个习俗的来历,查找各国、各族过年的习俗的有关资料。找有关作者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共享等,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2】《老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对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同时也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露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然而要让我们南方的孩子感受到北方春节的那种热闹气氛,我就先让他们说说家乡春节的特色,再来进行对比感受。因此我把落脚点放在了读书上,运用观看画面、学生评一评、教师语言渲染、男女生比赛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例如学习除夕一段,我首先让大家讲一讲南方春节除夕的特色,通过对比感受北京春节的不同,同时感受过年的热闹气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小组交流”“男女生比赛读后,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3】在上《老北京的春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完后,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学生们读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预期。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6-17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05-29

精《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1-19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实用]07-05

北京教学反思08-05

《北京》教学反思10-25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5篇06-13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8篇06-12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5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