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花瓣飘香》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在教学设计中,我觉得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还是比较成功。
一、 感悟“懂事”
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展开教学。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一朵月季花,让学生用“ 红艳艳、露水 、绒布 、清香 ”这些词语中的任何几个词把这朵月季花描述一下,让学生感受月季花的美,再让学生学习第一段,感知我家门前可不只是一朵,而是一丛,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月季花的美。
在此基础上,我问学生,这么美,这么鲜艳的月季花,你舍得摘吗?文中的小姑娘舍得摘吗?从小姑娘说的话中去体会她的“爱花”,然后再让学生从小姑娘的摘花的`动作中去感受小姑娘的“爱花”,这么一个爱花的孩子,难怪作者要夸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我们已经明确课堂应该属于学生,而不应以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抓住小姑娘摘花瓣的原因,创设了小姑娘双手捧着带露水的花瓣来到妈妈病床前,会对妈妈说些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体会小姑娘的“孝顺”难怪作者要夸她是人懂事的好孩子。妈妈生病,孩子的爸爸怎么不在她身边?引出小姑娘的爸爸,假如你就是这个小姑娘,你会想起和爸爸在一起的哪些快乐的事情呢?从而认识到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快乐!可现在爸爸却在千里之外的南沙,你会和爸爸说些什么,让爸爸放心呢?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小姑娘的“听话”,怪不得作者要夸她是个懂事的孩子。使所有的学生认为就是这么一个爱花的小女孩为了让妈妈高兴,爸爸放心舍不得摘整朵花,却忍不住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二、 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将小女孩美好的品质牢牢记在脑海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作者被小姑娘的懂事深深感染了于是第二天早晨——引读最后一段。我想在这两盆花下压上一张贺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张写一写。假如你手中也有这么一朵带露水的月季花,你准备送给谁,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2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情节直白,情真意切。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展开教学。
一、感悟小女孩对花儿的爱惜。
小女孩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她想说的话说完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也许小女孩还想说什么,但是没说出来,你能帮她把没说完的话补充完整吗?学生想象说话,体会小女孩的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朵,怕影响别人观赏的心理。
二、感悟小女孩对妈妈的关心、敬爱。
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世上美好的事物很多,小女孩为什么单单选择一片小小的月季花瓣作为礼物送给生病妈妈?通过“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等语句体会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摘片花瓣送给她”的一片真情。小女孩捧给妈妈仅仅是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花瓣淡淡的清香吗?
三、感悟小女孩十分敬重当解放军的爸爸,时刻记住爸爸的叮嘱。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你们知道南沙在什么地方吗?南沙,它位于祖国的最南端,有中国的南大门之称,驻守在那里的人民解放军,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肩负着保卫祖国的重任。小女孩有这样一位身穿军装,手握钢枪的,把忠心献给祖国的爸爸,多么让她感到自豪呀,可小女孩的'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呢?
最后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首小诗:
花瓣飘香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
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
表一份心愿,
道一声祝福,
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小小的花瓣,
像绒布一样柔软,
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小小的女孩,
像露珠一样透亮,
你不就是那片飘香的花瓣吗?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3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五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现出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整篇课文流泻出淡淡的花香,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文中处处皆有情。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怎么摘花瓣的?在哪一节?出示段落2。自读。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交流摘花的动作。
师:谁来把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演演。学生上台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
生:学生评价。
师:请表演学生自己说说:
你摘花瓣时动作那么轻,为什么?
生:怕碰坏了整朵花。
师:你俯在花前闻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生:多美多香的花呀!
生:妈妈闻到了一定很高兴。
师:你摘下以后是怎么拿的`?再示范一下。
生:表演“双手捧着”。
师: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
生:怕花瓣上的露珠滚掉。
生:怕那花香散了,妈妈闻不到。
生:怕把花瓣弄坏了,就不美了。
师:引读小女孩手捧着花瓣,然后——
生: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师:她可跑得太快了……
生:她是因为怕被人抓住。
生:她想让妈妈早点闻到花香,妈妈的病就早点好。
师:这是个怎样的女孩子?
生:略。
师:谁能把小女孩当时摘花瓣的情形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记得听薛法根《雪儿》一课时,对于他的“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印象深刻。是啊,文中处处皆有情,需要的读者的静心品读。今年自己上《雪儿》一课时,也用到这句话,也在这句话的指引下,去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真情,但发现因为自己平时在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忽视,导致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体验。语言文字如何离得了一个“情”字?所以在备《花瓣飘香》一文时,我注意“情”字在文中的渗透。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4
今天要学习《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了,我特意买了几朵玫瑰花,带到学校里。(本来是希望买到月季花,这样更符合课文内容,但花店里没有,只能用玫瑰花代替)当我手捧玫瑰花,刚走到三(1)班教室门口的时候,他们班里的孩子就惊叫起来:“啊,好美的花!”一阵喧哗!我的心开始欢唱:哦,我们班的孩子一定会更加惊喜的!
笑意刚刚在脸上绽开,一阵风似的,我们般的几个孩子就朝我卷了过来:
“啊,钱老师,你怎么拿着花呀!”前呼后拥的,我随着他们走进教室,说:“你们猜呢?”
“是要写作文吧,让我们观察静物,进行描写。”(天哪,竟然用了“静物”这个词。丁林恒语就喜欢用这些很老练的词语。)
“是奖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吗?”(是平时很难得到奖励的赵宇立说的,老师奖励表现好的一部分人,已经成为定论了吧?)
“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学习课文吧?”(聪明,真会揣摩老师的心思,这除了潘子一没有别人了。)
“我们要学习《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有了这花,我们能更加投入,能够沉浸在其中。”(惊叹!陈佳敏一直是我最得力最放心的助手,她总能说到我的心坎上。)
他们猜了很多很多。
我笑着说:“你们猜对了一些,但所有的答案加起来,还是不完全对。的确,这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上好课。但,即使没有花,我们的语文课也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啊,但我为什么一定要去买呢?而且,你们知道吗,虽然我家里有好几个花瓶,但我还是特意去买了一个新的花瓶,这是因为……”
我顿了顿,孩子们都睁大眼睛望着我,等着听我的下文。
“因为这是我特意要送给你们的礼物!”
“礼物?!”
“是的,送给你们的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个人,因为,这个学期来,我感受到了你们的进步,无论是上课还是做作业,你们都更加认真了,所以,我要用玫瑰花来奖励你们!”
他们愣了。我小心翼翼地问:“你们喜欢吗?”
“喜欢!”是非常确定的回答。
正式开始上课了,课堂上,对于表现好的同学,我奖励的是一片我在整理花朵时摘下来的花瓣,孩子们都将花瓣轻轻捧起,放到鼻子前闻了闻,他们,笑得好甜。
故事讲到这里,我的心里充满了作为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我有这样一些感慨: 当我手捧玫瑰花,我拥有了教育的诗意。我的教学不再只是为了完成知识授受的过程,而是充分享受了每一个细节所带来的感动和快乐,花儿改变了心情,花儿催开了课堂上张张灿烂的笑脸,花儿的芳香中,浓浓的师生情谊,也正在飘散,飘散…… 当我手捧玫瑰花,我拥有了教育的智慧。只是几朵小小的花而已,可我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吸得牢牢的,而且,我还把孩子们的心哄得热乎乎的,美滋滋的,多值得哪!他们快乐,我更快乐啊!
当我手捧玫瑰花,我拥有了教育的幸福。手捧着玫瑰花,我,好象就走在了红地毯上——不是教堂,而是教育的红地毯上,我,感到我的心灵正靠近那神圣的殿堂,一步一步,每一步都踩在希望的云端,所以,即使脚上磨出了泡,即使双腿已经肿胀,脚步却依然能够轻盈而执著。 当我手捧玫瑰花,我……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5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在教学中,我认为在感悟懂事和深化主题的环节,我处理的还算是成功的。
在第一课时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抓住“懂事”这个词,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新课标倡导课堂应该还原给学生,不应该是传统的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并配上音乐,为孩子营造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果然,有的孩子认为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关心妈妈的;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可以看出小女孩懂得珍惜花草,非常善良,还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感觉小女孩非常懂事;可见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为了让学生将小女孩美好的品质牢牢记在脑海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作者被小姑娘的懂事深深感动了,于是第二天早晨——引读最后一段。我想在这两盆花中会藏有一张贺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张写一写。花瓣有时代表一份心、一片情,如果你手中有这样一片花瓣,你打算送给谁?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6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在备课时,当我读到课文中描写晨雾中的女孩带着心灵的清香,款款步入月季花丛,俯下身子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时,我不由陶醉了,多美的情境呀,多美的人和花呀。课文涤荡着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如花瓣沁人心脾。这样的课文我喜欢。
于是,我想“美文美教”!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重点应要指导学生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抄录中深蕴,在美的对话中感动,在美的情感中流泪。让他们也能真切感受文章的美,也能成为美的.学生。
于是,我便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女孩是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让学生根据此问题展开朗读,并要在读中找到根据,读中悟出情感。
一开始学生就肯定,女孩当然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于是,他们找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朗读。当学生在“我不舍得摘下整朵花……”时,我又让学生在省略处填空,当学生读到“但我太爱妈妈了,我想看到她的微笑”“但我想让爸爸不担心,让妈妈开心”“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是我希望妈妈的病快点好呀!”时,一声声孩子们的心声,在我的心中震颤。我不禁为女孩鼓掌,更为我班学生的精彩朗读而鼓掌。最后,孩子们用表演的形式展示我和“母亲”的对话时,浓浓的真情在课堂中尽情流淌。
真喜欢这样的课文。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7
《花瓣飘香》这篇文章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细细地读,不禁被文章中浓浓的情感所吸引。文中的小姑娘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不仅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如何让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姑娘爱花、爱妈妈、爱爸爸,进一步体会出小姑娘的懂事呢?我打算抓住文眼“懂事”为切入口,层层深入,品读文章。在教学三至十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边读边思考: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评价小女孩?学生大多数都能用“懂事”、“善良”来评价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又这样引导:她的善良,她的孝顺,都缘于来一个字——“爱”,细细读课文,想想:她爱什么?通过反复朗读、思考、讨论,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小女孩很爱花,但舍不得把整朵话都摘了,她想把美丽的花儿留给人们观赏。”有的说“小女孩很爱妈妈,她摘花是为了送给妈妈,让生病的妈妈高兴。”还有的说“小女孩时刻记着爸爸的嘱咐,不惹妈妈生气。说明她也很爱爸爸。”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
本课我采用“自读感悟—交流讨论—启发点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读代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去感悟。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的感悟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也让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学生在读书中体会到文章的内涵,也悟出了情感,一步步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这一课的结尾,写到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去集市买了2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自己母亲的阳台上,这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作者送给小女孩花的时候,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当他母亲在阳台上看到了儿子送给她的花,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让学生写想象练笔,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对话的形式,学生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关怀,深深地感受了亲子之情!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9
每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教什么。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全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课文重点通过我和小女孩的对话,揭示了摘花瓣的原因。文章的主体是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的。像这样的对话形式的叙事性文章,我们应该教什么?我认为,对于故事情节,内容学生是很容易读懂,但读懂并不意味着学会。《新课标》指出:学习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其重点应指向语言文字的实践性上。因此,本文教学的重点我认为应该放在学习如何通过提示语和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叙事时语言文字的表达精妙以及通过学习课文,学会语言的表达(人物对话的练习)。在语文学习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刚刚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以及基础的对于对话方式表达的初步认识,但还没有形成能力。本课正好是一次难得的对话表达方法的学习训练机会。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而人物的品质学习,应该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之后自然的感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为:1.本课中关于小女孩摘花动作的词语以及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进行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2.感受作者以对话方式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手法并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这样的写法。3.掌握“俯、摘、捧、懂”等左右结构的字的间架结构,并正确书写。4.学会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节课我把重难点就放在,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中说道,这从月季花是作者门前的,而女孩在别人家门前摘月季花不久说明女孩这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吗?为什么还要说他是个懂事的小女孩呢?这节课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地学习,让他们带这问题到文中去找说明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我发现有的孩子只能找到一句,最多只能找到两句,可是反应女孩懂事的句子有三句,通过小组的学习关键是能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动起来,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练说,说说你从你划的那句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句式,让学生自己先练着,把这句话说完整。能够完整地回答一个问题。整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再是只做课堂上的配角。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0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用崔峦老师的话说就是:它们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离开“工具性”谈“人文性”,有舟天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的绝妙景致。
一、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的原因
(1)、由于本人学的是非语文专业,语文素养还有欠缺,语文知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语文的语言做不到“身形并茂”。
(2)对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学习不到位。
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对策
1.加强自己的业务素养,多向名师、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学习理论知识。
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理想的情境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
2.从领悟人文内涵入手,有机进行语文形式的学习
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同时,研究文本的语文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相机进行言语训练。
3.以学习语文形式入手研读文本,相机渗透人文教育。
深圳的赵志祥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他这样引导:
我拿到课文的时候,读了一遍就深受感动了,读了第二遍就注意到叹号特别多。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5个。现在,请各小组做两件事:一是看看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儿?二是这些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法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好吗?
孩子们就这样在研读文本的`言语形式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了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领悟到了这对父子间的深情。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上要解决很多问题。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何谓两者统一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对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的独特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统一,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1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在教学设计中,我觉得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还是比较成功。
感悟懂事
在充分朗读对话的基础上,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我们已经明确课堂应该属于学生,而不应以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果然,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理解题意
课文结束前,学生已被小女孩美好的品质而感动。但对于课题花瓣飘香还只停留在绒布一样的花瓣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因而如何突破这理解的难点呢 我亮出了一首小诗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
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
表一份心愿,
道一声祝福,
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小小的花瓣,
像绒布一样柔软,
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小小的女孩,
像露珠一样透亮,
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在我深情款款地读时,学生也陶醉其间。再让他们关注课题花瓣飘香,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课文以花瓣飘香为题实际也指小女孩的心灵有着花瓣那样的美,那样的香。
课已上完,我感觉离预期的效果还有一段距离,我们的孩子在宠爱中长大,又有多少人能从日常平凡的小事中去感悟这份真情,珍惜这份亲情呢
这节课我虽然在设计上将简单的教材掘得较深,但文中这份真情还未能震撼他们幼小的心灵!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2
一、读读想想,初识花瓣——与学生对话
同学们,看到“花瓣”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对,我们会想到各种各样的花朵,会想到花瓣上的露珠,会想到有淡淡的花香飘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像花瓣一样美丽的小女孩,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板书。板书课题《花瓣飘香》。齐读课题。你能读出有阵阵花香飘来的感觉吗?指名读,齐读。
二、读读议议,感悟花瓣——与学生对话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一位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那她是怎样摘花瓣的呢?从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画出表示小女孩摘花动作的词,并细细体会。
(一)品读摘花瓣(第2节)
1.指名读,交流摘花瓣的动作。请一女生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进行评价。
2.假如你就是那位小女孩,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你
a:你为什么要俯在花前,摘花瓣时的动作那么轻,为什么?
b、你摘下花瓣是怎么拿的?再示范一下。
c、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什么东西你会双手捧着?
4.小结:看来这个小姑娘是一位爱花的孩子,通过后文我们知道她要把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也看出花瓣这代表着小女孩的一颗孝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第二自然段。
5.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读出小女孩的孝心。
(二)紧扣“懂事”,品味文本语言。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懂事的女孩)我们一起来找找从哪里能看出小女孩的“懂事”。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3-9段,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跟你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点拨指导:
1.“爸爸在南沙当****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①师:你们知道南沙在什么地方吗?驻守在那里的人民****军,远离了家乡和亲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女孩有着这样一个爸爸,这多么让人自豪呀!可小女孩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
②指名回答。
师小结:
是啊,思念远在南沙的爸爸,想起来和爸爸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这是思念的泪花;想到爸爸远在南沙而妈妈又卧病在床,心里难过,这是难过的泪花;为自己能牢记爸爸的嘱咐,照顾好妈妈,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懂得照顾妈妈,这是骄傲的泪花;让妈妈感受到女儿的孝心,让爸爸安心,自己也高兴,这就是幸福!这是幸福的泪花!
③多少深情,全都凝聚在这泪花里,让我们一边体会着小女孩的心情,一边深情地读一读。(齐读)
面对这样一个小女孩,我不禁称赞道——【出示齐读: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2.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①你摸过花瓣吗?那是怎样的感觉?
②那小女孩的妈妈收到这样的花瓣,她会怎样?(微笑、感动、幸福)
③是呀,一片花瓣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妈妈的健康,小女孩是多么高兴啊!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的。齐读。
④师:原来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让妈妈摸一摸,闻一闻,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难怪我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齐读)
3.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①师:小女孩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
红艳艳的月季花,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带着亮晶晶的露水,散发着阵阵清香 …… 看到这么娇艳的花朵,你会忍心摘下它吗?(不会)看来大家和小女孩一样都是个爱花的,爱美的孩子。指名读。
③师:是啊,如果你是偷摘花瓣的小女孩,面对着月季花的主人,心情会怎么样?(生谈感受。)
④理解词义。
师:也许你可能想放下,但又没有,可能想藏起来,但也不敢,也许想放到身后,但已经被发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叫(齐读)——不知所措)那“惶恐”是什么意思呢?(心里害怕)
⑤师:不就是摘了一片花瓣嘛,小女孩竟然这么惶恐、不知所措,真是个心地善良、非常诚实的孩子!我们不禁又要夸夸她了——【齐读: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⑥如果你是月季花的主人,你会责怪她吗?(不会)从哪儿看出来?(轻轻地问)你能读出轻轻的感觉吗?
⑦我们来用心感受这位爱花又善良的小女孩。她与作者的对话看似普通,却蕴涵着极深的感情。能读好吗?小组内可以先练读。
师生合作读课文:男生读作者的话,女生读小女孩的话,教师读旁白部分。
⑧再读课题,课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花瓣?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3
因为今天是匆匆上马,在学校用这节课上了教研课。值得思考的很多:首先我为自己的这种尝试感到高兴,我确实避免了将其上成思品课的可能。紧紧扣住了“如何表达”。而且有了一种“习作为阅读服务”的想法,当然这种思考原来起源于对四五年级的读书学会做符号标记的点评训练。而今天的训练虽然是起步未见较为辉煌的那种成功,但我还是看到了这种训练带来的好处。孩子们的那各种独特的答案就是证明。比如对“跑”孩子们就出现了四种推断:“怕被花的主人发现”“不快点回家,妈妈在家会担心自己”“早点到家,因为时间长了,花瓣的香味就散了。”“加快速度,要不花瓣上的露珠就快挥发了。”有了这样的一个典型思考,我没有满足于对每个动词的讲解上。我把时间交给了孩子,运用这样的方法去领会各个动词的妙处,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孩子们的推想是多元的,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其次,孩子在这样的一个写话训练过程中,不仅帮助其揣摩了人物的内心,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更是通过阅读反过来推动了写作:我们在怎样的心境下,将如何准确地运用动词。而由于时间的匆忙,也给课堂带来了很多起涩的地方:会议室座位比较拥挤,许多孩子书写、读书都不方便,带来了纪律上的`一些混乱。我太过急于求成,在情节安排上有了一些跳跃,而造成了某些环节的突兀。比如在转换角色和心理推想这两个环节之间的阅读尝试我忽略了,所以带来了部分孩子的不知所措。
第二课时教学笔记:20xx年2月25日星期三
阴今天的教学有了昨天的“晦涩”而变得流畅。孩子们对于女孩捧着花瓣回到家中的情景想像得特别丰富:*小女孩和妈妈一起摸着那像绒布一样的花瓣,一起闻着月季那淡淡的清香。*小女孩回到家中,妈妈还没有睡醒。她把花瓣放在了母亲的枕边。妈妈闻着那淡淡的清香慢慢醒来。*小女孩一进门把双手背在身后,说:“妈妈,猜猜我给你带来一个什么惊喜?”(我扮演母亲)母亲微笑着看着女儿,一股淡淡的清香飘来,妈妈说:“呵,让我猜猜。是花吧?”“妈妈真聪明,看——”双手捧出了花瓣。*小女孩回家冲好了药给妈妈喝下去。妈妈一边喝药,一边皱着眉头。女孩拿出花瓣:“妈妈,药太苦了,你闻闻花香吧。这样肯定会好受些。”我真的惊叹孩子们的想像,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全部带进了想像。而对于语言中所体现的“懂事”,孩子们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使得昨天课堂上的“自我”更进了一层:“懂事”体现在为别人着想。(1)
眼眶里含着泪花她觉得:如果作者追究她,告到妈妈那里,还是会惹妈妈生气的。她知道自己错了,想用泪水得到花主人的原谅。她想念在南沙当解放军的爸爸了。(2)“他(爸爸)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记住了爸爸的话。她没有惹妈妈生气。(3)“不好意思”知道自己错了。觉得自己对不起花的主人。自己伤害了花儿。(4)“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她是个爱护花草的人。她知道花儿也是有生命的。(师:既要表达对妈妈的爱,同时也爱护其他生命、尊重生命。这是很高层次的“懂事”!)(5)“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可能妈妈特别喜欢月季花。妈妈躺在床上,呼吸不到外面新鲜的空气。带露水的花香很清新。对女孩的评价是自然而然的,孩子们都由衷地觉得女孩是“懂事”的。而对作者(花的主人)的想像,我是尊重孩子们“叔叔”和“阿姨”的两种选择的。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4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
第三段是精读的重点,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因为文章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启发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来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我们已经明确课堂应该属于学生,而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果然,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本课的题眼是“飘香”,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感悟“飘香”的象征意义,小女孩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花瓣,还有一片孝顺妈妈的心,一片浓浓的.亲情。妈妈闻到的也不仅仅是花香,还有孩子的一份真情,一份孝心。小女孩敬爱父母的美好品德感染了作者,也感动了你我,再次回到课题,审视课题,抓住题眼,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深化感情,升华主题。
课文结束前,学生已被小女孩美好的品质所感动。我用课件出示一首小诗,这首诗是全文的浓缩,感情的升华。这一片孝心,这一份爱心,通过学生对小诗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就知道已经飘在所有同学的心中了。课后让学生设计一片花瓣,写上对母亲的问候,作为妇女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让这种亲情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人物对话是本课的主体,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对话形式进行对话练习:“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时,会说些什么?小女孩又会怎样说?“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母亲会怎么问?“我”又会怎样回答?
本课故事性强,非常适合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想象,把课本直接当剧本,当堂进行表演效果会更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5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从小女孩回答“我”三次提问时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一个敬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这篇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小事的叙述之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小女孩那纯真的心灵、纯真的爱心,就像含着露水的花瓣一样清香四溢,让人迷恋、珍惜。我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启发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读“我”问话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轻轻地”一词让他们反复品读,从中体会“我”的和蔼可亲。在小女孩的答话里,引导学生抓住“不好意思”、“舍不得”、“摸上去像绒布”、“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等词语,让学生边读边想,用心领会小女孩虽然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的情感。通过“叫我”、“不要”词语中体会小女孩对父母的敬重。同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小女孩爱妈妈的思想感情。我采用了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世界。
最后,我又将学生的思绪拉回自己的身上。通过“说说你是怎样爱妈妈”的话题。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而是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经典】《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2-22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06-20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15篇05-29
花瓣飘香语文教学反思08-25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15篇)09-29
桂花飘香作文06-07
飘香的豆腐花02-18
栗花飘香作文12-22
《鲸》教学反思鲸鱼教学反思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