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1
今天讲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第一课时。本文是对该节课的教学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一、对该节课人教版新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老人教版中离心运动与圆周运动实例是分开编写。而在新课标人教版中,编写者将二者合二为一。因此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特别多,同时与生活实际联系特别紧密。如果在上课过程中,一节课将教材的内容上完,可能学生对知识重难点难以把握,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时间将受到极大限制。因此本人决定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安排。
二、本节课设计思想:
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其设计特色有三:其一,密切联系和关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火车提速);其二,将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改装成实验器材为教学服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其三,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向心力的来源”为暗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后本人认为在该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比较充分反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本节课中较好的实现了发现式的教学模式,将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课堂,还原物理知识发现与研究的过程与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理解。本节课设计上分为三个版块,分别由三个情景引入。
第一个情景“汽车在过弯时由于速度过快而会发生恻滑”
第二个情景“沿火车行驶方向的两根轨道的内侧,其中一根内侧非常光亮,几乎无铁锈,而另一根内侧有铁锈与几乎没有火车行驶走过的轨道相同”、
第三个情景“当你在骑自行车快速通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的感觉”这三个情景。通过每个情景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每个版块的具体教学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在教学设计中,期望通过汽车拐弯问题的分析,为学生自主探究火车拐弯的问题搭设好台阶,使知识的探究过程成螺旋上升。并紧密联系到我国最近的火车大提速,由于赋予了实践的背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物理知识被活化了,学生跟物理学的距离便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同时,也让学生因为当了一回工程师而获得了一次很好的情感体验。
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强教学过程中强调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能够利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虽然本节课不会在课堂上给出答案,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课后学生通过研究性作业,能够通过已有知识对水流星以及过模型作出解答,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如在本节课中,汽车过拱桥时的失重与超重现象在现实中并不明显,学生较难体会到,即使学生体会到了也不太会跟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本人想到先利用生活化的情景“骑自行车快速通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的感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示重的变化,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生活实际现象与物理知识相联系的目的。在这里如果有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为物理教学服务效果会更好,但是传感器要走进平常课堂还有很长一段路程。
五、注意教材前后联系,提前设置物理情景让学生课后探究:
在本教材使用中,物理教师应重视物理知识间存在的紧密联系,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物理教学要有全局的观念,当前知识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后续知识,合理设置“接口”。在本节课中本人为第二课时预留了几个接口:如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拱形桥,如果地面上行驶的汽车速度足够大压力为0可以飞离地球而成为人造卫星,这时,地球这座拱桥就“形同虚设”了,相关的知识我们将会在后面学习。汽车在过弯时速度过快恻滑为学习离心运动作好铺设,水流星的引入为后面学习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作好铺设,同时可作为学生课后的研究性学习作业。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能将物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习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与理解。如在本节课中本人设计了两个研究性学习作业:
研究性作业1:利用假期时间,实地调查某公路拐弯处的倾斜情况,并查看路边的限速牌,运用所学的知识,从理论上分析其限速值的合理性并作出评价,填写学生探究性学习用表
研究性作业2:从理论上分析水流星与过山车,在最高点不会掉下的原理?请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些运动或游戏可以归为此模型。
在教学中注重课前有计划、有目的指导学生预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与启发学生将探究、归纳与交流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过程和方法,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感悟,巩固与拓展。教学基本程序如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分析,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引导验证→师生交流,总结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上述步骤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景与教学内容,安排其中的某几个部分进行物理教学。但在本节课中仍有部分问题存在,最突出问题在与本人在课堂组织的过程中,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归纳上还放的不够,老师在课堂中出现的镜头偏多。同时在上课过程中还是有老师先将思路设计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在引导学生按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的倾向。因此在教学活动探究过程中,师生双方在思想上碰撞的火花不够,课堂探究氛围稍显不浓。
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互动作用,又要看到探究是它的重要特征,只有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双向互动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建构,获得知识、能力、品德上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认知上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扎实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2
1、本节课通过对几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了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建立正确的物理情景,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理解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而不是物体另外受到的一个力,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通过对离心现象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对于向心力的来源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就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同时让学生明确这里的分析和计算所依据的运动规律—一牛顿运动定律,只是这里的加速度从效果上命名为向心加速度了。
3、关于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通过分析物体在特殊点(该处物体所受合外力全部提供向心力,无切向分力)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分析了汽车通过拱桥(凸形桥和凹形桥)顶点(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的力、速度、加速度等问题。汽车通过拱桥的运动过程是变速圆周运动,只分析汽车过顶点时的情况(这时汽车所受的合外力在一条直线上,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然后在例题和练习中再扩展分析一般情况下的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同时提及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以开阔学生视野。
4、例题和练习的选择,我主要是围绕教材上两个示例选择适当的例子,从水平方向的圆周运动(火车转弯类型)和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汽车过桥类型)两类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明确向心力的来源问题和处理方法。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离心运动的学习,学生对研究圆周运动需要从“供需”两个层面加以分析的方法比往届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小结此研究方法的时候,他们提出的一个问题让我感动:“当供大于需时,物体将做什么运动?”反思这节教学的`成败,主要在于:在研究物体的圆周运动时,要从“供”和“需”两方面加以分析物体的力的情况。“供”即外界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的指向圆心方向的合力,“需”即研究对象做圆周运动自身所需要的向心力,若一旦“供需”平衡,物体就做圆周运动;若“供”小于“需”,物体就做离心运动,依次类推,当“供”大于“需”时,物体就做向心运动。而抽象这样的一套分析方法,应该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凭借学生熟悉的感性材料上进行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若按照教材现行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显然是有悖常理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找到了个能够解决此类难题的一个突破口——颠覆教材的编排顺序,先组织学生学习离心运动,在这一块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知识上,总结和归纳研究圆周运动的方法。
最后,想起自己坚持的人生格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与大家共勉。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4
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的重要内容,是运动学知识和动力学知识的结合点,既要掌握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征,又要掌握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由于课本上本节内容较多,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我教合理的.分解了本节课。将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放到下一节,以免增加难度,加重学生负担。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始终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科学的设计了三维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时在设计和实施中,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回顾、图片的观察发现、小组的合作探究以及拓展应用无不凸现了学生这一主体。就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我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同时注意让学生明确:这里的分析和计算所依据的仍是普遍的运动规律—一牛顿第二定律,只是这里的加速度是向心加速度.实例分析火车转弯问题,层层设疑,突破难点。让学生自己当工程师设计弯道,使学生有主人翁意识,且有成功的感觉,增加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5
这一节课下来,经过听课老师的点评,我感觉收益良多,明白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好的方面,肯定了自己;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好的地方在于整个教学思路是清晰的。经过前面班级的授课,我调整了一些内容和讲解的思路,把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变得单一、指向性更强一些;也避开了一些争议的问题;所以上课的时候,节奏不至于过快,条理也很清晰。
做得不足不到位的一点就是与学生互动少,导致课堂越来越闷。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一方面,这一节课的`内容属于基础知识的应用——例题的分析讲解,有一种定势思维告诉自己需要由我来主导;另一方面,在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正回答时,急急忙忙将他们的答案掐断,自己来讲;导致整堂课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的情绪也越来越低。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启发学生去找到问题的答案;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提醒自己,将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另外,也要摸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来活跃课堂。
有老师提到这节课的密度过大,其实我不这么认为。在准备前我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参考教参等资料,将这节课设计为一个课时来完成。纵观课本教材,内容是很少的,梳理完知识点就两个:向心力公式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水平面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离心运动。归根结底也就一个离心运动是还未接触的新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这节课属于应用,可以说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情境问题,我的理解是要让学生先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上来掌握分析的思路,暂不做深入拓展。
有老师提到,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还是要注意的。这点确实也是我疏忽的一个方面。语言尤其是物理语言的表述严谨体现的是对现象的正确理解和分析,只有正确表述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对的分析和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教学之路也正是如此,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6
1、以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找好与本节课的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几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了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建立正确的物理情景,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理解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而不是物体另外受到的一个力,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通过对离心现象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对于向心力的来源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就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同时让学生明确这里的分析和计算所依据的运动规律—一牛顿运动定律,只是这里的加速度从效果上命名为向心加速度了。
4、关于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通过分析物体在特殊点(该处物体所受合外力全部提供向心力,无切向分力)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分析了汽车通过拱桥(凸形桥和凹形桥)顶点(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的力、速度、加速度等问题。汽车通过拱桥的运动过程是变速圆周运动,只分析汽车过顶点时的情况(这时汽车所受的合外力在一条直线上,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然后在例题和练习中再扩展分析一般情况下的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同时提及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以开阔学生视野。
5、例题和练习的选择,我主要是围绕教材上两个示例选择适当的例子,从水平方向的圆周运动(火车转弯类型)和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汽车过桥类型)两类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明确向心力的来源问题和处理方法。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7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的最后一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分析了火车过弯道,汽车过拱形桥这两个案例,通过对这两个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的规律,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本节课基本达到了学习目标。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学生基本学会了分析常见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掌握了向心力公式的运用;在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合作探究,注意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完圆周运动的案例分析,通过课后与学生交谈和自己的思考,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做的较好的方面有:
第一: 引入新课自然流畅,在复习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知识以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力与运动的关系: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向心力,且mv2F?这时,列举一些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案例: 火车翻车,汽车弯道、过山车(最R
高点)等。这些做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力是什么力,它的大小跟描述圆周运动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利用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新课学习。这样引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流畅自然。
第二: 引导学生思考,拓展知识时,启发式教学应用恰当。本课在引入新课后对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从供求两个方面分析,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需要的向心力由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提供;圆周运动是由每一段小的圆弧形的运动所组成的,每一段小的圆弧的运动可以近似的看成是圆周运动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并拓展出新知识。为分析火车转弯时对轨道的侧压力和汽车过拱形桥的中的失重和超重问题做知识准备。在突破难点时分解知识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第三: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法得当: 在火车转弯这个重点加难点问题上,先研究火车转弯的向心力(给出火车转弯处内外轨示意图)和力与运动的关系,然后提出铁路提速在转弯处会产生什么影响? (给出火车转弯处铁轨和轮缘示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拓展知识思考解决该问题。为了适应铁路提速,如果调整转弯处,可以采取那些措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v?gRtan?。对汽车过拱形桥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分别讨论分析过凸形桥时所需的向心力的方向和受力,再通过所需向心力由合力提供分析桥对汽车的支持力与汽车自身重量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分析汽车过凹形桥时对桥的压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利用实例类比、理论分析、借助图形等方法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分解来突破难点。
第四: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如:观察高速路弯道内外侧高度有什么不同,火车在什么时候容易翻车等问题。也设计了一些需要思考,团体讨论的问题,如:火车如果在水平的弯道上行驶的时候,由什么来提供向心力;如果让外侧比内侧高,能否让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来提供向心力,如果可以,对这样的弯道上,火车的速度要怎么规定最合理等问题。让最先讨论出答案的小组来讲解,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补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教学不足有:
第一: 学生参与不足。首先,虽然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讨论的过程中,优生占据了主要作用,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作业反馈的信息了解到许多学生对这节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这说明他们学的很被动,并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拥有者。他们只有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发展知识,只有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解题的规范要求的不够。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板书的就让学生板书,对学生做的不完整的地方,做了补充后,板书不够规范,有点凌乱。在解题完成后没有强调解题严谨,规范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第三:在教具的准备上不够完善,虽然图片资料比较丰富,但音频材料少,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实物材料更是不足。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后反思,我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多开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能分析的,让学生分析,学生能总结的,让学生总结,学生能板演的,让学生板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第二: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及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积极了解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通过引导、启发,使他们走出误区。成为真正的知识拥有者,并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教学中尽量多引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科技新成果,教学中引用身边的物理现象,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遥远,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能使他们对物理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加学习好物理的动力和信心,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而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会增强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动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吸收教研教改新成果,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来组织每一节课。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8
新教材的更加贴近实际,让物理走出课堂,在习题中加入了对天体运动、时针转动、皮带传动、自行车、磁盘转动等相关的描述、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内容上加入了极限思想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机智,也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感染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新课程强调,师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都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引导,使教学成为动态的'生长性的过程。以前说,要给每个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现在是要给每个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成源源不断的清澈的小溪。
1、以趣引入新课,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难点是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充分应用多媒体和水流星节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大胆对常见现象及熟知事物提出个人意见。
3、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应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
4、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本节课我突破难点是以自行车为模型而展开探究难点,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的形式。
5、通过课堂小结,给出必须记忆的核心知识并加以巩固,为以后天体运动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9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设计特色有三:
其一,让学生以“工程师”的身份参与到“道路建设”的设计中,既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像设计道路转弯处、设计桥梁等大事,又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物理规律是支配现实生活中各种奇妙现象的原因,激发他们对物理的热情。
其二,合理构建知识体系,从较简单的.汽车转弯问题(水平面内圆周运动)谈起,先讨论了汽车在水平路面的转弯,再进一步讨论汽车在斜面路面的转弯,最后再探讨汽车过桥问题(竖直面内圆周运动),较全面、具体地涉及了日常生活的道路建设中跟圆周运动有关的方面,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其三,利用物理实验为物理教学服务,既突出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的特点,又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汽车过凸桥时的失重现象和过凹桥时的超重现象在现实中并不明显,学生较难体会到,即使学生体会到了也不太会跟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设计中先提示学生跟自己骑自行车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的感受结合起来联想,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小球通过轨道最高点和最低点时时出现的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用物理实验突破物理现象的抽象难懂,既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10
从这节课的教学的流程来看,先播放地球绕太阳转动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然后再回顾以前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如何来描述做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引出了速度的定义。马上提出了如何来描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出四种方法。
从这四种方法,引出了四个物理量来描述做圆周运动快慢。接下来就找四个量的关系,通过学生的探究,运用数学方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实验的'演示,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这是我们解题的基础。最后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来对所学的知识来巩固。这个教学环节是环环相扣,条理清楚,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
课上也有探究的内容,如四种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以及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也注重知识的落实,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就把四个量的关系及两个重要的结论全部应用上了。整个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氛围也很浓,很多的问题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来的。这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的,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生做题的水平就可以看出来。
这节课也有几个地方不足,有待改进。
第一、在探究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不要让学生按你的意思来做,先找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再找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最后找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而是直接让学生找出任意两两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二、在讲线速度时,有点简略,从教材上来看,这里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解线速度的概念,讲清楚线速度的引入的过程。
第三、在引入方面还不太简洁,可以直接从动画就引出圆周运动,然后探究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教学的反思12-08
教学反思03-25
经典教学反思04-21
教学的反思09-22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04-21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
高效教学教学反思03-31
《老王》教学反思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