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测量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每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复习,学生明白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掌握了一些数学转化思想。
上了这节复习课,我感到很欣慰。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及学习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原本我认为学生们只会利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机械的进行计算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认为他们只重视结果,对经历的数学过程是很模糊的,甚至根本不记得了。结果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巡视我发现,小组成员齐心协力,积极发言,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即动口,又动手,通过语言和图示等方法来讲解,使倾听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经过几分钟以后,每个小组几乎都得出了令我满意的结果。明白了每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知道用的是什么转化方法:如数方格法、割补法等。这样的学习方式短时高效,全员参与,取长补短,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看来,只要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可以提高的。教师只要适时引导、适时点拨,帮学生解决困惑即可。
测量教学反思2
本节课学生容易将降水和降雨混淆,所以要强调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粗细可以不一样,影响不大,在这里解释的时候,我想了很久怎么解释,后来我觉得可以这样来,假设粗细不同的'直管的天空上掉下来100滴雨水,粗管将100滴雨水全部收在容器中了,那细管是否也可以呢?粗管和细管接受水的能力一样吗?哪个容器中水接受得多但是上升得慢,哪个容器水接受少但是上升得快呢?最后其实我们只看降水的高度而不看多少,然后大家就能理解其实粗细不同的直管,并没有什么影响。另外在制作中还必须强调直管的上下口径一致,可以以一种不同口径的和塑料直筒接收雨水的能力举例,然后看降水的高度是否一致。
另外,学生一般没有直筒这种玻璃杯,可以用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下部如果不平整可以先加入适当的水使其平整,将“0”刻度线提高。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没有影响。降雨量的六个等级学生一般很难记住,需要在课堂上反复提醒记忆,在课堂中也应强调毫米和毫升的区别,以免学生混淆。
测量教学反思3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掌握地漏计时的原理及方法,因为太阳测量时间的弊端,所以要研究水来测量时间,学生的前认知对水钟由于定的了解,于是没有过多介绍,重点落在解释水钟是如何计时的,这个环节是组织学生来解释和补充的,引出对滴漏装置的观察和研究。
滴漏实验是本节课的重要探究活动,课堂中发现学生对受水型滴漏和泄水型的理解和模糊,所以在认识古代水钟时没有重点分析,想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两种水钟的区别,给制作水钟提供理论基础。实验操作很简单,但是整个活动细致观察是很重要的,从300毫升水中流出100毫升水,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学生通过对自己实验数据的分析,不难发现这几个活动之间的时间可以相互推测,最后实测得到流完300毫升水的时间要大于流完第一个100毫升水时间的'倍,即得出结论:水位高,流速快,水位低,流速慢;改变孔径大小,实验方法类似。再次通过探究活动来分析古代水钟的设计原理,过渡到如何控制水的滴速。
整个实验探究活动很多,每个环节间很紧凑,教师的引导和过渡很重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为下节课水钟的制作做好准备。
测量教学反思4
学生对测量在大脑里不知是怎样做的,因此先了解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的活动。如,量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量橡皮差有多长,量一条线段有多长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1厘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同时用手势分别表示1厘米和1米以及1分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在大脑中感知长度概念,再引导学生推算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接着用厚度不足1厘米的身份证,让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的厚度。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较短的物体。接下来我安排了10厘米长的硬纸条给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身份证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约是1毫米,还有个小朋友说出了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把学生带入思考问题当中。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地位,引导学生估一估再测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测量纸条、针线以及线段和身边的实物,如圆珠笔、铅笔、笔盒、粉笔、课桌等长度。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1分米、1毫米、1米、1厘米的长度概念。为今后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不会用直尺来测量,第三是测量的方法不灵活。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测量教学反思5
在《图形与测量》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列表进行概括、总结。在师生共同总结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剩余部分的填写,再来进行回报交流。
图形与测量是一节复习课,在这节课中,教材把所有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容积进行了概括、归纳、总结,从而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列表进行概括、总结。在师生共同总结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剩余部分的填写,再来进行回报交流。从交流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圆柱的表面积掌握得还不够,还需加强指导。
交流汇报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知识后,进行了一些相应的练习,从练习来看,许多学生知道公式,也会应用公式来解决问题,但经常把得数求错。因此,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应该多进行一些计算的训练,让学生能算得既快又对。还有,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欠深入,题中要求算测面积,许多学生会求成表面积,因此,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也是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测量教学反思6
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丰富,课前游戏活动看似随意,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弹簧的特性“受力大伸长长”,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了学生的心情。接着让学生感受物体落地而引出了重力,任何物体都有重力,但学生很容易把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混淆起来,引出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重力的大小,给了学生一个悬念,进而让学生更加向往进一步学习。观察测力计的组成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的'观察习惯,同时知道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力的单位以及测力计“受力大,伸长长”的特点。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受挫,使学生明白在科学研究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细致地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以后,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课后,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整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组织,我较多地考虑了如何落实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概念,整节的设计,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以自己心中的预设为主线的,没有能够做到放开来让学生探究。
测量教学反思7
在这节课上,我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与交流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引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课上,我请学生猜一猜、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学生认识到物体长度较长时需要更大的长度单位:米,这样便建立了已有知识与新知的联系。
二、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掌握了测量的方法。三、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练习部分通过制作表格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恰当的使用长度单位,运用合适的整理方法,同时更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价值,这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四、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在测量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要先估计,然后测量,学生在估测,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测量教学反思8
降水量是天气单元学习的第二个天气特征。在聚焦环节,出示水在自然界的三态循环的图片,请学生阐述水的循环过程,这不仅是对前面溶解单元相关知识的巩固与复习,还顺势导入了今天的教学内容。那自然界中有哪些降水形式呢?有了前面的复习,学生自然就能说到下雨、下雪、下冰雹等。探索环节,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雨下得究竟有多大呢?学生会说到看雨的大小、雨下的密不密等等。我们常常在天气预报中听过大雨、小雨、中雨、暴雨等等,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根据什么来分的?引出降水量。什么是降水量呢?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它的单位是毫米(mm)。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什么呢?播放介绍雨量器的微视频。这是气象学家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播放制作简易雨量器的微视频。需要的实验材料有透明直筒杯、宽的透明胶带、安全剪刀、刻度纸条。
(1)在这里,第一个班尝试让她们制作了刻度纸条,但是学生画的不是很标准,而且很费时间,所以后面的班级我给它们直接打印准备的刻度纸条。
(2)透明直筒杯子,由于透明直筒的杯子也不是那么容易找,所以我提出假如用矿泉水瓶制作的话,上部分是直的,底部是凹凸不平的,怎么办呢?学生说到把下面割了再补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学生说到填,拿什么填?有学生会说到水。所以我们贴刻度纸条的时候0刻度往上一点,从直的部分开始贴。口径大小不同的塑料杯会不会影响降水量的'测量呢?学生会有误解,认为口径小的塑料杯测量的降水量要大些,反之小些。在这里,我播放了微视频(用浴室喷头模拟下雨测试不同口径大小杯子是否会影响测量降水量)帮助学生理解。
(3)安全问题。为了防止学生用剪刀受伤,我是要求学生让家长帮助把矿泉水瓶的上面的部分割开,如果没有剪的,我是请同学举手,我来操作的。发布用简易雨量器测量模拟降水的任务。怎么来判断降水等级呢?出示24小时降雨等级标准,帮助学生认识,简单记忆。最后在班级课堂用浇花的喷壶进行模拟降水,演示正确读数,然后根据降水量判断等级。最后拓展,怎么测量雪、冰雹的降水量呢?学生能够说到等它融化,再进行测量。
测量教学反思9
《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本课讲述的是天气日历中形容天气的另一个特征降水量。首先让学生知道降水包括很多形式,下雨、下雪、冰雹等都是降雨的形式。降水量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首先介绍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书本上有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照书本学习制作的方法。老师再提醒制作雨量器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选择的器材必须是上下口径一样大的,必须是透明的等。再讲到测量降水量,降水量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降水范围。
本课中,学生会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需强调。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学生一般没有上下口径一样的玻璃杯,那么可以用“酷儿”等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降低难度。而且,雨量器的底部需要平整的,如果不平整可以在底部放些许水。刻度必须是从平整的地方开始量。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有没有影响,这点学生较难理解,还是自己讲解的不够清楚?降雨量的6个等级的划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记住,需要多次反复记忆。学生容易将降水量的单位毫米与毫升混淆。雨量器的制作不算难,应该让学生回家动手制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测量教学反思10
《有趣的测量》是一个实践活动课,本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进行的一节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即展示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计算其体积,并复习常用的体积单位。接着展示不规则物体石头,引出刘课题)。第二,分组活动,动手实践,探索方案(1、让学生探索测量石头的体积;2、学生小组汇报“测量石块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情况;3、具体测量结果;4、交流小结)。第三、巩固练习(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介绍“阿基米德定律”的由来)。第四、回顾总结。
在本节课当中,我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设计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增进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节课当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较好。
测量教学反思11
从课本的编写体系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节是靠学生的动手,在自己的动手中获取知识,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中,然后进行相应的讲解或是测试。
这一节教学思想是通过测试长度和时间,教给学生一种探究物体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通过这一节的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的测试方法。
部分内容可以采取讲解的.方法,如长度、时间的基本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求平均值,部分单位换算。
有些内容可以采取换算(特别是出现不规则的),误差计算,求平均值,处理数据,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运算,从而得出数据和相关的结论,并亲自体验相关运算。
但是在补课时,部分学生没有书,又挤在一起,所以细讲是不可能的,只能照着课本简单的讲一下,使学生了解这些内容,自己尝试一下再现一下,没有深入探究,学生也是浅尝辄止的,考试估计一塌糟。
测量教学反思12
本课的设计对教材安排有了比较大的调整,把原来作为课后拓展的内容“制作橡皮筋测力计”作为本课的重点,因为只有当学生亲身经历了制作测力计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测力计的原理,那么在使用时就更得心应手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告诉学生测力计的原理,不如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出来印象更深刻,学生获得的成就感也是不一样的。
本课在导入部分设计比较新颖,通过两位学生比力气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立刻调动起了课堂氛围。同时,导入部分也立刻指向本课的核心概念。
弹簧测力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如果一上课就很突兀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当下会使用,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忘了。而本课的安排循序渐进,从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到发现橡皮筋测力计的缺憾,学生明白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此时再呈现弹簧测力计则水到渠成,学生的认知发展也不会太跳跃,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本课概念,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习目标同时又指向学习目标的。在实际教学后,发现学生对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掌握较扎实。
本课让学生经历了制作测力计的过程,但不能把这种活动局限于课堂内,因此课后希望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测力计该如何改进制作,这也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科学家会发明不同量程的测力计,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什么。让学生像个科学家一样去研究,经历一样的过程,对科学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样的活动设计也是指向并服务于学习目标的。
本课的设计是立足于“学本课堂”,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一步一个脚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测量教学反思13
成功之处:
同学乙的
总结
中能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了相应的测量工具,把所学的.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学习效果较好;同学丁的
总结
中说到了
学习方法
像累计法,控制变量法等这些物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物理的学习很有指导意义;还有一个同学在总结时谈到了拉长的橡皮尺的偏值问题,这些都很好。
失误的地方:
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自己讲授的太多,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能够做到开放。针对学生的回顾总结,应该加强物理相信过程的教育,着重做好体验生活这的物理,让生活走向社会,体现sts教育。没有充分体验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测量教学反思14
一、课堂反思的意义及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反思是可以加速教师由初任教师迈向专家型教师的进程;课堂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教师的思维能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理解教学的一种图式,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由不同的教学信念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他是动态的。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
二、反思课堂教学思路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根据《乌鸦喝水》的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设计一个测量石块的方案呢?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盒长方体形状的牛奶和一块正方体魔方、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出其它可行的方案......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反思课堂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没有学生的设计操作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操作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操作,比较完整地叙述操作过程,并说明理由”。因此学生在操作时,教师一定要耐心指导,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操作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操作的实际效果。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石块和量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在教学本节课时,测量方案的设计是不能在三两分钟内就完成了的,待学生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后让学生说出测量的方法,并从实验中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方法的引导。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石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的实际可知: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方法后,我又问:你还有其它测量石块的体积的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把石块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没过石块后,再把石块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可以是石块的体积。
四、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得失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自已在课堂上的语言应更精炼,这样课堂上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又如在学生分小组用两种方案测量石块的体积后,教师再用这两种方案来分别测量同一块石块的体积,在全班学生面前演示,从而验证两种方法都可以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只要操作方法得当,测出的石块的体积就比较准确了,这样的话,就更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了。在学生掌握了以上两种测量方法后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研究讨论另外两种、方法的时间掌控不好,分布不均,用时过多,应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即可。因此造成后面的练习提高时间不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该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外,在学生叙述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时,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在练习时,对于个别习题,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方程来解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评价性语言的使用有所欠缺。
总之,这节课并不完美,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对于各位老师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也会虚心接受并及时改正。
测量教学反思15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节课,作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构建多种健康课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课题组成员之一,按课题组的安排,我在学校物理实验室讲了一节健康课堂的入门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在评课中,课题组的成员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科学科是否适用导学案,而起因则是因为我的这节实验课课堂与导学案完全脱节。
原来这节课的导学案我是照抄照搬现在九年级同事的本节导学案的(原导学案附后),今年八年级启用新教材,而九年级教材没变,导致八年级第六章与九年级第十一章内容相同,我仅仅作了简单的修改。结果在课堂中出现了下列问题:
1、虽然有导学案,但是我和学生们根本没用一秒钟,导学案形同虚设,从而导致课堂中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深化引领、巩固拓展这些环节没有做或体现不出来。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确地测出液体(盐水)和固体(小石块)的密度,而事实上学生在自学导学上就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有很多学生10分钟只填写了两个空,我问了他们,都说自学导学部分太难,看不懂。最终我为了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而不得不硬着头皮连自学导学这一环节都搁置了,更加不谈展示激励了,因为这时很多组实验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么呢?
2、课堂中难点未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
3、没有有效的展示激励的措施。在教学中,面对着12个小组,我只能一组一组地巡视,做的好的说一声好,做的差的指出不当之处,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究其原因,是因为备课时没有备学生,不该利用三年级的导学案,不是这份导学案不好,而是学生不同。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不说很多实验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说如何来设计一份误差最小的实验方案,仅仅是这个物理实验室也是学生第二次进来,这样状况的学生怎能与初三的学生相比呢?这节课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苏校长的建议,重新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又邀请课题组的成员于12月28日(周五)在我带的另一个班讲了这一节课,效果得到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的一致认同,我也自觉满意。这份导学案有如下特点:
1、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巩固拓展部分都大为简单、简化,都紧紧扣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绝不拖泥带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2、创新了展示激励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如下图所示),只记录12个组所测得的最终结果(盐水的密度和小石块的密度),而且说明谁先测出来谁先填写表格,前三名的和单个的'都会奖分,能够找出其他组错误之处的组或个人也给予高额的奖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个别的落后组也是一种激励。这种简单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人的效果,得到了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肯定。
3、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由于导学案主要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设计时预想到学生在设计试验步骤是会有几种方法,但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试验方案有很多种,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去,对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我也给了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另外第六组所测得的两个物理量怎么测都偏小,这时组长要求我给他们换一架天平,换后,他们一下子就测出了正确的结果,真正体会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避免了单纯炒冷饭的尴尬境地,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得,从而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也及时称赞了他们。
从这两节课取得的迥异的效果来看,导学案作为采取引发式教学的一种媒介和手段,能让教师水到渠成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绪,否则就会回到原来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来,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导学案也非常适用于物理的教学。只不过每一节课的导学案都要教师自己动手编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在教学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放手,同时要能不断创新激励评价方法,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测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测量电压》教学反思04-08
《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04-07
电阻的测量教学反思04-08
《实际测量》的教学反思03-26
测量电压教学反思04-08
长度与时间测量教学反思04-22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4-08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03-27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