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一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
从文本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全体学生,在平等、合作、探讨中国共产党同进步。在看、听、说、读、练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把握母语学习规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道结合,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内容的推进、练习设计的提高都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教材简析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1”。本课是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进入汉字世界的起始篇目。学生刚刚结束拼音的学习,刚好能够利用拼音识字学文,学有用武之地,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文字激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释放了他们的好胜潜质,因此学生是兴奋的、踊跃的。所以,利用情境、结合拼音识字、诵读是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创设一种和谐、平等、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变“逐字逐句地说文解词”为“以情激情,情中导学的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步人诗境。低年级古诗诵读的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人情人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引人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突破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的难题。
2自读自悟,了解诗意。让学生不断地在自主朗读、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诗意。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加深对古诗的了解,享受审美的乐趣。
【预设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在情境中读读、认认、说说。
情感与态度: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热爱祖国文字,受到语文素养的熏陶。
【教学重点】
结合情境随文识字,读通古诗是本课时重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古诗,感受童谣意境,积累语言是本课时难点。
【学前准备】
教师:课件、拼音卡片、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
【预设流程】
一、复习拼音,揭示课题
1、出示数字拼音卡片,认读,复习拼音拼读。
指名拼读,点评,读对了将卡片奖给学生。
2、走进汉字世界,说明汉字的'作用。
3、板书课题:一去二三里。讲解“里”的知识。
4、指名读课题,齐读。
二、指导看图,初识课文
1、出示图画,按一定顺序观察。
2、指导看图(从右到左,从远到近)说说图上画的有什么?
随机出示图片认识亭台。认识花、烟村。
3、小结图画内容。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我们宋代诗人邵康节看到这幅图就写了一首诗《一去二三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2、出示要求,然后读书。圈画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诗。
4、师范读,生认真听,特别注意不会读的字
四、学习生字,理解诗文
1、出示12个生字,请学生一边圈画一边试着读一读。
2、出示图片,圈得对不对。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认读。重点指导“三、四”声母都是平舌音,“十”声母是翘舌音,对比读,读准“四”和“十”。
3、单独出示数字生字,认一认,说说你的发现。
4、去掉拼音,出示篮球运动员的图片。看运动员身上的这些数字是什么?认识篮球队员身上的生字,按顺序读,倒着读,学各种声音读。
5、游戏一:学生把两手摊开放在桌子上,出示那个数字,学生赶紧做出该数字的手势。
6、游戏二:看图填数字,把一到十的数字发给学生,老师出示图片,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学生拿着数字上台,说:“你的朋友这这里。”全班一起读图片下的词组“一头牛”……
五、步步推进,背诵古诗
1、出示图片,把生字宝宝送回到古诗中。大声朗读。
出示带拼音的古诗,指名读,男女生比赛。
2、出示去拼音的古诗,怀着美美的心情读一读。
3、引导背诵:填空背——接下句背——背全诗——指名背。
4、小结。
六、欣赏《对数歌》,拓展提高
【板书设计】: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四
五六七八九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一是通过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学生自由表达的习惯。二是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学得轻松、用得愉悦。三是充分利用课件识字、多种形式记住生字的音、行,通过运用,体会学生字的价值。
2、注意了知识的层次性,由浅入深,教学的展开顺势而为,拓展生成水到渠成。
3、注意了组织教学,教学活动收放自如,因此课堂自始至终和谐有序。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2
《一去二三里》是首流传非常广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使人想到诗人郊游或因事外出,一走就是两三里路;“烟村四五家”则是诗人看见沿途炊烟袅袅,几户人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仿佛让人看到数座亭台耸立,路边的野花昂首怒放。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和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作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区分两类字的不同要求,指导同学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有10个。对这些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要求会认的有5个字,只要求读准字音。同时还要求掌握9种基本笔画。这9种基本笔画和10个要求学会的生字,都将为同学今后大量识记和书写汉字奠定基础,作用不可忽视,教学中要将识字作为重点,还要注意两类字的处置方法有所不同。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3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境: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也掌握一到十的数字的写法。
本课配上了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值得反思,我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张真祯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她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她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她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她“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她,也刷刷地举起了小小的手,鲁灿同学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以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真不愧为我班语文成绩很棒的孩子!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就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还说到了他们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由于同学们说得轰轰烈烈,我不忍心打断他们,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实在太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过于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不是太过封闭了呢?新课程不是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吗?
我不敢肯定这节需要延时的课,一节从表面看忽视了学生读和写的课,是开放的课堂,但我知道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这堂课我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自认为效果不错。
教小学一年级,虽然我是第一次,教学方法也不太懂,今天迈出了第一步,以后我会继续这样。因为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以前只听说了这些理论,应用起来并没懂。今天算作初步尝试吧!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更充满生命力吧!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4
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犜诮萄磐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犗衷谘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牬蠹艺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美的句子,表达能力也似乎提高了不少。看来,这一环节,我又通过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体验了其中的意境美。 犔逖椤兑蝗ザ三里》,从画外入画中,由形象到抽象,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并且,我也看到,良好的体验能带来精彩的表现。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5
〔教学片断〕
1.看图,初步了解《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的内容。
(屏幕显示《一去二三里》图画)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古画,仔细观察,想想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些什么。
(学生观察图画)
师:好!现在同学们发言,把你看到的讲给大家听。
生1:这是一个村子的景色。因为有几座房子,山上有亭子,路旁有大树和花。
生2:这是一座寺院。那几座房子就是和尚念经的地方。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啊,怎么办呢?
生齐:看书!
2.读诗,了解诗的内容。
师:借助拼音自读这首诗。
(生读课文,师引导有节奏地多读几遍)
(生看图,师范读)
师:这下谁想说说这幅画的内容?
生1:这是一个村子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小山村里住着几户人家,山上有几座亭台,路边有树、有花。
(师引导看图,要求学生由远及近的顺序说)
生2:远处山上有座亭台,近处有树木,路边开着花。
3.运用多媒体课件“撞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推向新的高度。
⑴出示一组烟村的课件
生齐:啊!纷纷举起了手。
生1:到了快要吃饭的时候了,家家户户都在做饭,烟囱里冒出了烟。
生2:这是我妈妈在炒洋芋丝丝。(学生们大笑,课堂气氛比先前更加活跃)。
⑵出示课件亭台
师:古时候人们把这叫“亭台”,现在人们把这叫“亭子”。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亭子呢?
生1:我在平凉柳湖公园见过。
生2:我在田家沟见过。
生3:我在王母宫山见过。
师:你见过湖中心的亭子吗?
生4:我在电视上见过。
师:那叫湖心亭。
⑶课件出示:五颜六色的花
师:仔细观察,花除了数量多,还有什么多?
生:颜色多
师:对了,用我们今天学的含有数字的成语来形容,那就是五颜六色的花。
师:还可以说五颜六色的什么呢?
生1:五颜六色的蜡笔。
生2:五颜六色的`世界。
生3:五颜六色的彩虹。
生4:五颜六色的粉笔。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穿的衣服都是
生齐:五颜六色的。
师:亭子是干什么用的?
生1:乘凉:。
生2:休息。
生3:看风景。
......
〔赏析〕
一、用好教材,尊重教材
1.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已进入纵深阶段。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冥思苦想,力求“标新立异”,可整节课从头至尾对课本内容只字未看、片言未读。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对图画的观察出现偏差时,“怎么办呢”?“看书”!当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不够深刻时,“怎么办呢”?“看书”!这种“手到擒来”的收获,难道需要费尽周折大搞创意吗?我们看到当学生表述不够准确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多次读课文,同一学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对这首诗有了新的感悟。
从上述片段中,我们可以透视出教者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研究与诠释。用好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刻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尊重教材。
二、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资源。它不能成为师生反复研读、记诵的不容置疑的圣经,更不能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桎梏。在教科书面前,师生不能失去应有的灵活与主动,要用宝贵的时间去感悟丰富多彩的世界。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活场景,并步步引导与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把学生的学习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这样的情景吸引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就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
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理念和精神。总之,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遵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教材与教学环境结合起来,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点,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重组和超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创造优质高效课堂。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6
第一课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饶有趣味的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课本插图,说说插图里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出课题《一去二三里》,接着请他们读一读童谣,用铅笔圈出本课的生字。因为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大部分孩子都已经认识了,因此教起来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比较顺利。而就童谣本身来说,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已经能背诵,但存在朗读拖沓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纠正,不过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慢慢来的工作。就整篇课文来说,我认为难点在于字的书写。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是从这节课开始的。在认识了田字格之后,我指导孩子们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告诉他们字不要写得“顶天立地”。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对写字还是很有兴趣的,一笔一划写得可认真的。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字写得不够好,就一直擦,直到写得自己满意了为止。对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进行了表扬,同时告诉他们一笔一划看清楚,找准位置再写,这样就不会不停地返工了,《一去二三里》这节识字课就这样上完了。从整体来所,条理比较明晰,结构也相对较为完整,但是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引入做得还是不到位,比如在介绍课文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让孩子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中,而不是单纯地为识字而识字。“绘声绘色”地上好一堂课,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7
【教学设想】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1”。本课是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 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识字、写字、诵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识字教学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2个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伴的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好诗句。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为此在写字前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尝试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第一个汉字一。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要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导入新课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来做文章,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不断地在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诵读古诗时,可让学生在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在研读时,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小山村,说说看到了什么景物,进行美读。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生字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设置引人入胜的游戏情境,如,燕子姐姐的礼物、生字果、小企鹅等,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来认字。本课时先写一个“一”,让学生初步认识田字格,充分地说横笔的写法,分散写字的难点,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写字,巩固生字。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生字果。
【教学过程】
一、 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1、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手指娃娃”,好久不见,想我了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漂亮的礼物,是什么呢?(出示生字果)草莓,高兴吗?草莓果上的拼音我们肯定知道读是吗?自己拼一拼、开火车读。
2、这里面有十个数字娃娃,我们把它们叫出来见一下面好吗?指名读。这十个数字娃娃和两个生字娃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⑴ 手指娃娃:今天我要请小朋友到我家去作客,我的家在一座小山村里,离这儿不远。我们出发吧。(出示图片。)
⑵ 指导看图说图意:
① 你来到了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 这是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山村,只要走上二三里路就可以到达,(出示图)首先看远处有哪些景物?(房屋\袅袅的炊烟) [你能说得更好吗?]
③ 再看房屋背后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台,一起说一遍“亭台”。
④ 我们再往近处看,近处有那些景物?花儿多吗?能数得清吗?(蓝蓝的天空\开得正艳的桃花\无忧无虑,快乐飞舞的小鸟)
在一座美丽的小山村里,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盛开着各种鲜花。
⑶ 手指娃娃的家乡美吗?古时候有位诗人也觉得这里很美,就把这里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师范读古诗)你们想读一读吗?
⑷ 请小朋友打开书,咱们一起来做两件事儿,看谁的小耳朵听得最清楚:先做第一件事儿,请你找出生字果上的这十二个汉字娃娃,用圆圈圈出来,大声地读一读。
⑸ 会读了吗?谁能读给手指娃娃听呀?
⑹ 指名读,评议正音:
(有两个数字宝宝的名字不太容易区分,稍不注意就会喊错,你知道它们是谁吗?(四和十)请找出四和十,你能区分吗?还有哪个字是平舌呢?哪个是特别韵母的生字?“六”正音找出来读一读。“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齐读。
⑺ 遮上拼音,打乱次序,你还认得它吗?
2、第二件事儿,请小朋友借助拼音大声读一读这首诗,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不能跟着人家一起读,做得到吗?看谁练习得最认真,开始。读好了,读给你的同桌听:
⑴ 请四个小朋友一人读一句。
⑵ 他们读得真好,我们一起试试吧。一组读一句。
⑶ 让我们大家一起读一读吧。(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那美丽的小山村。
⑷ 分组赛读。
⑸ 小朋友读得那么好,老师仿佛看到了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让我们再一起夸一夸手指娃娃的家乡,能背的可以背诵,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棒了!
三、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小朋友学得这么热闹,引来了村里的一群小企鹅,胖乎乎的,真可爱!哇,这么多,我们一起数一数。(1~10)他们好象在找什么呀?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球吗?
2、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小企鹅找到了自己的球我们一起给小企鹅报一下数好吗?
3、哇!瞧,他们可高兴了,球赛快开始了,让我们和小企鹅一起做准备动作吧。(课中休息:音乐)
4、手指娃娃送来的生字果子,谁能读得又准确又响亮,并能给这些生字找一个朋友,就把果子送给他!(抢读生字)
带读
5、手指娃娃的礼物送完了,现在我们也给她准备点礼物,好吗?送什么好呢?就写个:“一”字吧!看!这是什么格子?出示“田字格”跟着老师读:“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帮忙。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一的笔画是横,指导写“一”:一字只有一画,从左到右起笔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的长度相等。书空,书上写两个。
四、总结全课
1、今天,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认识了十二个汉字娃娃,学会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古诗,还参观了手指娃娃的家乡,喜欢吗?现在,我们要离开了,可是,那美丽的景色还深深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再一次朗诵古诗,表达我们喜爱之情,好吗?
2、手指娃娃可满意了,她希望同学们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下节课交流。再见!
【教学反思】
三个组教学片断集中展示了充满活力、开放的`课程环境,使我深刻地体验到: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前提。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开放、合作、探索的课堂生活方式,正是走进学生心灵、宏扬学生个性的金钥匙。
一、以生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本案例中,教师始终站在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如:以“趣味对读”中,教师以商讨的语气提出“你想怎样对读呢”,在听到学生独特的想法,教师马上予以支持,并提出“你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在这里,教师亦师亦友,只在课堂中引路,把“怎样走路”的权利还给学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续编课文”中,教师融入学生中,“别忘了,有问题找老师,老师也是你们的小组成员哦”,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同学们共同思考、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师生的和谐互动,充分体现了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这正是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的人文基础。
二、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个性心理的需求,构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力的源泉”。只有满足了儿童的情感需求,才能让儿童真正成为主人,投入学习。在案例中,教师在开课之时,便精心营造了“小动物比尾巴”的情境,并鼓动学生当评委,面对栩栩如生的图片,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而后老师又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对读”,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一对一地朗读。“读我所爱读,快乐无比”;最后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情趣,“咱们也来当一回作家,续写课文,学着课文的样子,自己写儿歌”,学生兴致盎然,并迅速在小组内讨论起来。在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交流、合作、互助、成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体验着读的愉悦、交往的愉悦、探索的愉悦、成功的愉悦,语文,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学生丰富的个性在课堂上展现无遗。
三、教师要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让所有的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改革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我们的课堂应该像春天一样,让所有的孩子像百花一样灿烂地绽放。在本案例中,教师所引领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全体学生,教师不是导演,胜似导演,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着童趣,充满着人文关怀;学生不是演员,胜似演员,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了每一个教学环节。
如果每个教师都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唤起儿童个性心理的需求,我相信,那一定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语文的大课堂里幸福成长。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8
教材分析
《一去二三里》这篇识字课文巧妙地把一至十数的数字镶嵌其中。
学情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难点: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意境.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一) 激趣导入
1、 数数拍手游戏。
2、 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 学习古诗
1、 请小朋友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发现?
2、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3、 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4、 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
5、 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 交流感受
7、 课间操
8、 与学习伙伴合作,一位读古诗,一位指图中的'内容,轮换合作,边读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山村?
9、 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 学习拓展,游戏巩固
游戏:
(1) 分发篮球:把篮球送给小朋友,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符。(学生移动鼠标在计算机中完成)
(2) 找朋友:带着数字头饰的小朋友站在台上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齐读。
(3) 用攀高峰:认读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还会说一(二、三、四……)什么?
(四) 指导写字
1、 出示田字格,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再拍手配儿歌记一记。
2、 请小朋友把三个生字在书中描一描,边描变想:这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
3、 认识笔画“一”,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4、 练写“一”字,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典型作业。
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篇看图读韵文识字。课文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可效果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
一、指导看图 初步感知
遵循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较热烈,当学生说到看到这么美的桃花,想去摘一些时,我就马上进行思想教育,注意了教学的人文性。可是,在学生说话时,我没有及时让学生说出事物的特点,如:( )的小桥,( )的桃花,( )的房子等等。可见说话训练不到位。
二、诵读课文 理解字义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先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努力营造着一种让学生想读,要读的氛围,然后我再范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边读边想像,学生读完后,我就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导到学习生字上。但如果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能及时地让学生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那就更好了。比如可提问:当你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认识笔画,指导写字
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整个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时,我首先教给学生笔画名称,接着就指导书写“一、二、三”三个字。我本以为这三个字非常简单,只要学会一“横”就什么都会了,却忽略了刚开始学习写字的一年级小朋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何况要写好一“横”谈何容易。我在教学时没有范写一个,书空一个,再临摹一个,而是三个字一块儿范写、书空、再临摹。这是我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
总之,这节课对我来说是有得也有失,有思也有想,这对我以后的教学会有一定的启发。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9
识字教学的第一课《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是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读来又是那么琅琅上口。这首诗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习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四、十。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到十的数字学生在生活中一定已经见过了,而且一些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掌握了。那么,如果我还把他们当成生字来教的话,部分学生肯定会失去兴趣。要考虑已经学会的学生,让他们有新鲜感,又要照顾还不会的学生,让他们学会并掌握这些生字。于是,我将我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设计为:故事导入,展示生活中已经认识的语文数字,并请他们当小老师教一教,学习生字一——十,然后游戏巩固,拓展数字成语。第二板块设计为:用数字看图说话引出古诗,初读感悟诗的意境,并在读诗中进一步巩固生字。第三板块设计是写字指导,任务有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姿势和学写“一、二”。课后要求读数字诗《咏雪诗》。
课堂上我导入的'故事是讲一个姓万的人去读书,只认了一二三就觉得什么都会了。别人让他写个“万”字,他一个上午都没写好。我想通过故事教育孩子们,做事学习都不能想当然,自以为是,学到一点就骄傲了。同时也自然地过渡到展示识字。在识字展示中,学生兴趣盎然,学得不亦乐乎。作为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我认为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非常重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识字也是如此。在展示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课外识字的乐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他们就会更加留心地去识字,去学习。当小老师更是对那些识字大王们的极力肯定和赞扬
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指导。识字第一课,我想教给他们识字的方法,这会让他们在以后的识字学习中事半功倍。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识字方法;善于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识字。”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是很强的,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一个个汉字在他们的眼里都是美丽的图画。那么在本课中,一二十七,跟我们的数学符号、拼音符号非常像,完全可以用这样的联想想象的方法记忆。听故事,猜谜语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方式,尽管学生编的字谜还很幼稚,但在编字谜的过程中学生记住了生字,在活动中高涨起了对识字的热情,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则更是学习中常用的识字方法,这是因为汉字的构字特点所决定的。
现在的识字不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识字过程中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识字。我们往往把生字放到课文中去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初读课文时找出生字,诵读课文时把这些字的字音读准,在课文结束之前把字,词再次提出来强化记忆,最后再把字放回到课文中去记忆。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识字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数字已经在之前学习了,我就让学生先观察图画,用上刚学的数字看图说话。这样,生字就有了一个实践运用的机会。要认的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去、里”都比较简单,而这首古代童谣又深受学生喜爱,我们就可以用注音多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认字。多次反复的读,学生自然将生字熟记于心,而且字词的理解也在文本的诵读中认识并掌握。读后再读几首有趣的数字诗,比如郑板桥的《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些生字又进一步得到巩固
平时,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这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意味着识字从生活中来,也一定要回到生活中去。告诉孩子们:我们生活处处皆学问。要从一点一滴中积累,在一笔一画中识字。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0
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识字量明显加大。为了帮助学生识字和巩固识字,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能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和文字多次见面。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畅所欲言,只要是孩子想到的`,积极给予鼓励。利用生字卡片识字,做“小小邮差”、“火眼金睛”、“开火车”等游戏。让孩子轻松快乐地阅读识字。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新课标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流程:
一、儿歌背诵。
《小金鱼》《数字歌》
(小组集体诵,指名一生诵;)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数字可真有趣,很多人都喜欢它们。有人拿他们写儿歌,像今天诵读的《小金鱼》和《数字歌》。还有人拿它们写诗呢!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去二三里》。(老师板书,学生读文章题目。)
三、初读古诗,圈划生字。
1、借拼音自由试读古诗,拼不出来的就问小老师,小老师不会的就问大老师。
2、读课后双横线中的生字,检查掌握情况。
3、在诗中用横线画出生字词,老师做好示范。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九 十
4、借助拼音,每字读3遍,小老师教给不会的学生,老师巡视。
5、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卡指名读,同时拼读、齐读。其中包括给生字找朋友、区分“人、入、八”以及对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复习。
②开火车比赛认字。
四、休息。
(学生听古筝《出水莲》,老师板书生字)
五、诵读古诗。
过渡:休息之后,齐读生字,为读诗做铺垫。
(一)读准读顺
1、大声自由读。
2、四人分行读,其他人做小老师,听读得是否响亮,是否字准句顺。
3、齐读。
4、男生女生接龙读,要求字正腔圆,字准句顺。
5、一组二组赛。
(二)读美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姥姥家,他们一走走了二三里的路,走过一座小桥,看见了一个小村庄,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烟囱里正冒着烟,因为快到中午了。他们继续向前走,来到山坡前,看见有几个亭子,于是走进一个亭子歇歇脚,顽皮的孩子数了数,亭子共有六七座。妈妈让他坐下休息,他又趴在亭栏上数亭子边的树上刚开放的花枝,可是数不清楚,妈妈问他有多少?他说:大概八九十枝吧!
3、读诗,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过渡: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把它写成了诗,还有人把它画成了一幅画。我们先读诗,再看画。
4、体验读。
过渡:我们就把这些有意思的感受带到诗句中,一起读出来。
(1)读给老师听。
① 生自读,师点评。
② 生齐读。
③ 师生接词读,感受韵律美。
(2)读给老师看。
① 看着老师,背诵给老师看。
② 配乐齐诵。
六、拓展
在《日有所诵》中寻找有关数字的儿歌。
教学反思:这是我在新的学校讲的第一节课。毫不隐瞒地说,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一节课,却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三个晚上的'12点休息,每天有时间就拿出来翻来覆去地琢磨。也曾想让有经验的同事帮帮忙,转念一想又不行,还不如自己做出来,在往里面填充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也许进步会更大一些。
课讲完后,出了一身的汗,也长吁了一口气,对于心理素质极差的我来说,课堂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然后就是评课议课,同事们很谦虚,也都给足了“面子”,也算是对我的自尊心的一种体贴的维护。
教学反思
1、课堂收得太紧。
课前就一直紧张,唯恐刚入学才两个月的小萝卜头们大闹“天宫”,课堂一旦失控,那个场面绝不是我辈所能收拾得了的。总不能当着全体老师的面暴力得要把小孩儿“栽”出去,那样的面目,即使是在一个玩笑中,自己也觉得可憎。所以,我只有表扬。好在,这个班里的小孩儿还都爱听表扬的话,只是为了得到表扬,确实太乖了,乖得就像我一个人在秀。真叫一个“一放就散,一收就死”。这个舒放的度,好难把握。
2、缺少读图,学生的思维不够灵动。
在美读之前,缺少对学生读图的指导。讲完课再回过头来看,“读图说话”这个环节完全有机会成为本节课的出彩点。比如,在下一节课上的“读图说话”中,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就出现了:“我发现了一条小河。”“我发现了两个小孩儿很高兴,一边走一边说话。”“我发现了很多大山。”……遗憾的是,我不仅没有把握住,而且完全不知道要指导看图这件事。天,无知到这种程度,白读那些书了。惭愧,惭愧!
3、疑惑:评课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在说,这节课上的东西大部分小孩儿都会,都会的就不用教,所以课堂上就有点浪费时间了。我什么也没说,这个大部分来得太没有根据。全班四十个学生,其中十六个是五周岁的小娃娃,对这一课完全没有概念,提前识字和背诵对他们来说就是奢谈。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要求放得低一点,尽量按部就班地走,为学生考虑得周全一点。这样能保证所有的孩子能齐头并进,即使快一点的小孩儿稍微等一等,也不算太大的损失,毕竟是第一节识字课。能等一等,总是好的。
但如果真的出现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已经自学会了的情况,课堂又该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呢?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2
今天我们学了《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在这次的古诗教学中我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诵读古诗同时,领略诗的意境!在对本班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先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优美意境。《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上课时还特意配上两幅插图。图一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让幼儿更好的从视觉上感受古诗的意境。 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先念了数遍古诗,让幼儿初步感受,再让幼儿轻声的跟诵,紧接着再让幼儿跟着老师的后面开始大声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和幼儿一边读古诗一边做动作,这样便与幼儿记忆。幼儿念得很起劲也很开心,似乎融入了古诗那优美的环境之中。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3
课文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_九十枝花。
作者简介: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
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了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去”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是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
拓展知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数学运算,如果运用一至十这十个数来写诗,一定妙趣横生,别样美。如果数学问题也用诗歌形式来表述,也-定是生动活泼,幽默有趣。数学诗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天地,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知识。
【分析学生】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
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
[设计意图: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了解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情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
三、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
(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
(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
(三)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四、写字
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1、都是由“横”组成的。
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师自言自语)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生发现错误)古时候有个故事,那里面有个人就闹了这么个笑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听吗?
[设计意图:练写了三个字,学生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意图。]
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指导看图,初步感知
根据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上课伊始我就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插图的景物,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诵读课文,理解字义
朗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然后我再范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边读边想像,学生读完后,我就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朗读的热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导到学习生字上。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认识笔画,指导写字
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学习写字。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认识田字格和教给学生认识笔画名称,接着指导学生书写“一、二、三”三个字。我是这样教学生写字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位——教师范写,学生观看——学生书空、描红——学生练写,教师巡视适时指导。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第一次写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4
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课中总要抽出两三分钟时间来做做操放松放松,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后面的学习。在一学期的实践中我发现,课中操不仅仅是做操,它完全可以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在活动中巩固所学内容。只要设计巧妙,效果会非常好。
现就我所授课谈谈几种课中操的'设计方式。
一、动口多的课,让学生动动手。
拼音教学,一堂课几乎都是读,内容难免有些枯燥,孩子稚嫩的嗓子也有些累,如果还是设计唱歌、跳舞来休息,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我设计了几套动手的操。
1、让学生准备好纸,课中用手撕出新学的拼音字母。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2、自编了一套动手课中操。点点头,摇摇头,转转头;抓抓手,摇摇手,摆摆手;伸伸腰,弯弯腰,弯弯腰
二、配合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
例如,我教《一去二三里》一课学习完一到十的生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学生把两手摊开放在桌上准备好,我用生字卡片出示哪个字,学生赶紧作出那个数字的手势。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课中操的设计可以多种多样,设计得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心的老师一定有更多有趣的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在此铺垫上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最后学习生字。
课后听了大家的研讨以后,我作如下反思:《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就可,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其实我也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在学了古诗后,通过看图圈生字,读生字卡片,比较生字识记“八”和“九”,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但是如果能把识字教学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效果肯定会更佳。并且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这首诗比较简单,一部分孩子早会读,甚至会背了,所以读诗时显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没去注意文字,从而,错过了如此好的识字机会。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及时地指正孩子们的错误习惯,真是后悔。还有,拼音刚学完,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做些有效的衔接、渗透。针对以上反思,我又重新设计了一份简案如下:
一、复习导入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下面老师考你看谁能把下面几个音节读的.又快又准确:
1.出示小黑板。
zhi chi si yi wu
jia taièrzuo hua
yancun ting
2.谈话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板书课题: 一去二三里 读题。“一”的正音。
二、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
2.介绍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齐读课题。“一去二三里”重点读“去”和“里”。强调“一”的读音。
3.理解“里”。
三、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让学生边拼,边读,从文中圈出生字。
2.出示生字,教学生字。
yíqùèrsān lǐsì
一去二 三 里四
wǔliǜqībā jiǚ shí
五六 七八 九十
借助拼音识字,重点指导,上声读音,和“四”与“十”平翘舌的讲法。
抽读生字卡片,比较“八——入”,结合生活实际识字,在教室里找找数字。借助课文插图识字。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巩固生字
1.读一读,连一连。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 十 六 一 三 九 八 二 五 七
2、读儿歌《谜语》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0-13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09-26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篇03-29
小学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04-10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04-10
太空里的植物教学反思04-09
在农场里教案及教学反思01-17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09-23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