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蒲公英》教学反思

《蒲公英》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4 16:06: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蒲公英》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蒲公英》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蒲公英》教学反思(15篇)

《蒲公英》教学反思1

  《蒲公英》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蒲公英种子在不同的选择下产生的不同结局,告诉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文中的对话颇具特色,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特色。学生如果能把人物的语言读好,也就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因此,我采用读演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朗读和角色表演中领悟课文阐述的道理。

  一、联系实际指导关键词和提示语

  课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太阳公公、落在沙漠里的种子、落在泥土中的种子。太阳公公是作为长辈出现的,在蒲公英种子要出发之前,给它们一个叮嘱。这一部分中,我把“嘱咐”作为重点来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先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谁会嘱咐你?”从而知道“嘱咐”一般用在长辈对晚辈说话的时候。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用“嘱咐”造句,不仅是为了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要求,更让学生学会运用,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太阳公公的这句话前,还有一个提示语“亲切”,有了之前对“嘱咐”的讲解作为铺垫,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长辈对晚辈亲切地说话的样子,在接下来的朗读中模仿这种语气,读出对蒲公英种子关心的感觉。

  小种子的回答中,“一定”两个字表现出非常肯定的语气,句中又出现了两个感叹号,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而前面的提示语“大声”更强调了这种语气。我让学生想象自己答应父母的时候,会怎么说,帮助他们读好这句话。

  第三自然段是两颗种子的语言,在读落在沙漠中的.种子的语言时,由于有平时朗读训练的基础,学生能够自己把“数不尽”“一定”“准会”读出来。这句话虽然前面没有提示语,但是从语言中可以感受到落在沙漠中种子的不以为然的语气,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给这句话加上提示语,帮助他们更好地朗读。读到落在湖泊里的种子的语言时,我强调了“得意”这个提示语,让学生试着把表情也加进去。

  第四自然段讲到了蒲公英种子不同的结局,学生能够通过语气的强弱来读出三种不同的结局。

  总体上说,学生的朗读还是基本能够读出人物的特色,把关键词语读好。

  二、角色表演中深入理解

  在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中,不需要完全照着书本,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意思说出来,这其实就是融入了课文复述的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动作、表情,把故事能够完整地表演下来。表演完毕,我还设了一个采访的环节,为了把课文的寓意引出来。一开始我还有所顾虑,没有提前跟他们说表演完后要提问,会不会一下子说不出来,但是学生表现得很出色。“落在沙漠里的种子,你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落在这里呢?你现在有什么要说的呢?”“落在湖泊里的种子,你当初为什么选择落在这里呢?你又有什么要说的呢?”这两个问题问下来,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不能光看事物的表面,不要以为看上去好看的地方一定是好地方,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最后,我又让“太阳公公”说一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劝告它们?”这位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出来,我提醒她要是那两颗种子知道结局,还会这么做吗?她也立刻就回答出来了,说得很完整。

  这堂课总的说来还算比较顺利,大多数学生也达到了目标,只是举手的学生还是集中在平时举手比较多的学生中间,其他学生举手很少。

《蒲公英》教学反思2

  《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同从而告诉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

  遵循新课标“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根据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阶段要求和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意图。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围绕“读好书”这一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会用“嘱咐”造句。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明白我们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悟,悟中读。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明白我们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

  我执教的这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新课改的理念:

  一、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因上此新课前,我让学生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小组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资料与人共享,体现”大语文观“。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悟中再读。

  依据阅读教学特点和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读正确,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

  们现在都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你感觉怎么样?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进去理解课文,读出来表达情感)

  三、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些蒲公英种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读的形式还够多,学生能理解“嘱咐”,也会用嘱咐练习说话。但在如何读好太阳公公嘱咐的话时,学生还未读出亲切关爱的语气。如果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父母、老师、长辈们是怎样嘱咐的,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蒲公英》教学反思3

  《蒲公英》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了小蒲公英种子选择成长环境的不同的人生观,从而揭示出故事的寓意:只有虚心听取别人的亲切嘱咐,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在教学完本课(第一课时)后,感想颇深,值得冷静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反思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新课的导入力求具有趣味性

  新课教学一开始的设计,我想参考备课书上直接出示蒲公英图的方法,由图直接揭题,详细介绍蒲公英这种植物来导入新课的。但思来想去,总觉这种方法不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愁眉苦脸间,手无意识翻到“练习3”,练习中的题目点燃了我的灵感。于是,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先让学生搜集有关植物传播种子方面的材料,把这个练习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教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搜集的材料比我更丰富,介绍的内容比我更生动。在此基础上,我设计出了实践课中的新课导入方案——先用简短的一句话说说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然后观察蒲公英的简笔画,初步了解蒲公英各部分的名称、颜色和形状,引导学生认识“降落伞”,并懂得它的作用;接着打开课本观察小女孩的动作,跟着一起吹一吹,体会当时愉快的心情。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让我更加坚信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更需要不断的尝试。

  (2)生字的学习力求具有深刻性

  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有了明显的改变。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掌握生字?成了我教学中新的困扰。翻阅教科研杂志,实践课观摩取经,耐心听取同事的建议……一个个方案孕育而生,又一次次地筛选,并逐步推敲完善。于是,生字教学环节的设计初步成型——以“嘱咐”为重点,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把握时机,层层递进,有坡度的质疑解疑;以读为主,在理解生字的过程中适时渗透学法,教会学生几种解释词语的方法,让她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在以后的生字理解中有的放矢,做到学以致用。

  (3)朗读的指导力求具有扎实性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悟,这是中年级语文教学尤其要遵循的教学规律。自始至终,我的整堂新课提供给了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由于学生朗读训练到位,教学的各环节才能在学生踊跃的举手氛围中顺利结束,一切都显得那么入情入理。

  (4)内容的把握力求具有条理性

  做任何事必须有条有理,才能获得圆满的结果,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在读每一个自然段的时候,我试着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让她们边读边思考,读完后用简洁的话说清楚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一举两得。所以,在后面理清课文“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层次的环节上,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学生就很快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可谓顺理成章。

  (5)写字的指导力求具有方法性

  学生能写出一手好的钢笔字,离不开老师日积月累的谆谆教导。新课的教学不能遗漏了对写字教学的科学指导。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和学生复习字的结构分类,然后让学生观察生字,找出自己觉得难写的笔顺,指导学生一起来写一写,再分析“生字中哪种结构的字居多?”“这些结构的字大小有什么特点?”“其它字的结构又有什么特点?”一步一个目的,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领悟了这些生字,为学生写好字提供了一定的导向辅助,也能提高学生写字的实效性。

  (6)板书的设计力求具有吸引性

  我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了学生易于接受而又形象逼真的简笔画板书,那“慈祥可亲的太阳公公”、“金光闪闪的沙漠”、“波光粼粼的湖泊”、“黑黝黝的泥土”和三个言简意赅的词语,抽象而又完整地刻画出了文章的主旨,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欢迎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7)教学的语言力求具有激励性

  教师的魅力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修养最直接的表现。因为我爱教师这份事业,因为我更爱我的学生,所以我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最真心的告白。“生字宝宝”、“实事求是”“你是个听话的好孩子”,“长辈多关心你们呀!”……在我看来是那么的自然,加上我一向亲和力的微笑,我的课堂成了真善美的天地,我和学生在这个天地里同忧愁同欢笑,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

  (8)思想的教育力求具有渗透性

  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寓意,语文教学才算是获得了真正的成功。教学的每一时刻,教师都要抓住契机,随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长才智,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长大,明辨是非。教材是教育之本,思想是育人之本。我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仍继续探索着……

  我清楚的认识到: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能上精彩的实践课,也不在于学生每次能考出优异的成绩,而在于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成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失败在所难免,我的实践课同样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实践,在创新中不断创新,在探索中不断探索,也可能在失败中不断失败……但我相信,只要翻过这座山,对面的海一定很美。

《蒲公英》教学反思4

  蒲公英,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知道蒲公英会随风飘荡,四处为家。课文拟人化的描述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通过朗读结合生活经验,也能明白为什么沙漠、湖泊中的蒲公英种子会死去,泥土中的会成活。但对其中的寓意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课标还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我综合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象说话,从而使学生体会故事寓意。

  一、创设情境,走进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教材、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如果以“学生角色”这一固定模式参与思维,就很可能因为“立于文外”而无动于衷。故,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跟随蒲公英一同旅行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伞兵”中的一员,想象中想去哪儿就飞哪儿。学生兴致勃勃,想象着自己向往的地方,感受着作为蒲公英的快乐。随后,我又让学生戴着头饰做太阳公公,亲切嘱咐蒲公英种子(即读好课文第二自然段),想象如何劝告误入歧途的两颗小蒲公英种子;再作为生命垂危的小蒲公英种子,说说当时心里的想法等。这样,在课堂上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迎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的心理,将学生从文外拉进了文中,使学生更多地触摸到文中的语言文字,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多次的角色转换、想象练说的过程中,学生也已以自己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

  二、教师范读,引领感受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引发情感的共鸣。教师动之以情地范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文字丰富敏锐的感受力。由于年龄的差距,学生在扮太阳公公亲切嘱咐蒲公英种子时,说话的语气如同在与同辈交流,这样也就谈不上嘱咐了。于是,我马上参与其中:“老师也想来作回太阳公公,好吗?”随后投入地朗读文中太阳公公的话,让学生感受到作为长辈应有的语气。课文最后一段,讲述了不同做法的种子的不同命运,有着较强的对比性,学生读得不明显时,我也示范朗读了。小学生大多反应灵敏,模仿力强,课堂上老师为数不多的范读他们会尽心感受,努力模仿。读好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也就蕴于其间了。

  三、形式多样,读而不厌

  在教学中,如果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且形式单一,那么学生读书只会流于形式。看起来“书声琅琅”的课堂,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会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因此,我在让学生以多读来体会文章寓意的过程中,注意了朗读形式的多样性,有个别读、自由读、同桌交流读,分角色读等等。另外,在再次让学生读两颗落入沙漠和湖泊的种子的话前,我穿插了这样一个过程:

  师:太阳公公眼看着这两颗种子将有生命危险,它有多着急呀!这时,它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呢?

  (学生以太阳公公的口吻劝它们。)

  师:那两颗种子听得进大伙的劝告吗?

  生:听不进。

  师:再来读读它们的话。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两颗小种子的孤注一掷,读好对话。这样练读,学生有新的感受,就不会感到枯燥而读得无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这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寓意的课中,我始终以导拨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驶向彼岸而掌舵,逐层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寓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即课文的寓意。所以说,这堂课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自然,这堂课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最后蒲公英茁壮成长的情景由于电脑操作不熟练没能向学生展示,致使学生少了一份直观感受。再如:板书的设计简洁明了,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了铺垫。但由于考虑不成熟,相应的图片只是出示了一下,未能发挥其作用。我想,如果能一起贴在黑板上,这堂课的效果会更佳。

《蒲公英》教学反思5

  《蒲公英的梦》这篇科学童话写的是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棵蒲公英开花了,但是她深受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渴望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后来在梦中实现了她的愿望。教育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实施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词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上成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所以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把学生带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学习蒲公英深受环境污染困扰这一部分内容时,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蒲公英的“难受”,我就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到蒲公英的“难受”,对蒲公英的遭遇产生同情,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另外通过学生形象生动的表演,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蒲公英的描写是那样生动形象,从而也体会到的拟人写法的好处。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连平时不爱学习,比较沉静的伍铭锋同学也跃跃欲试,并且进行了“汽车发出震耳欲聋的尖叫,从蒲公英身边呼啸而过”这部分内容的表演。

  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特别是学习蒲公英被空饮料罐砸这一部分,我问:“你们平时有没有被空中砸物砸过啊?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结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上前跟那些乱扔垃圾的人理论,有的说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乱扔垃圾,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树立环保意识。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这节课我对时间的把握不足,以后应该多注意些。

《蒲公英》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学时,我创设了情境,注重了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来感悟这个哲理。

  教学时,我抓住太阳公公的那段话,让学生理解太阳公公说话的意思的同时体会到太阳公公为什么要这么说,将文章的`中心引出——因为太阳公公害怕他们被外界的美好事物所迷惑。通过个别读,分角色读,有感情读,体会小种子们听了嘱咐后的不同想法和行为,在朗读过程中是对太阳公公嘱咐内容的复述。其次,我还抓住了不听话的两颗小种子的两段话,除了让孩子读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去想象,小种子们的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最后将种子的结果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告诉孩子——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闪光的东西不一定就是金子,对于有经验人的忠告,我们要听取。在故事中将文章传达的道理传达给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太阳公公的嘱咐,将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揭示《蒲公英》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时,我只是把教参上的寓意出示给学生,并没有让他们通过说来交流,应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哪一类的人,适时让学生“辩一辩”,这样才会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才会得到升华,主体性才会得到落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进,并加强孩子们这方面的练习。

《蒲公英》教学反思7

  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课文《会飞的蒲公英》,与孩子们一同感受着这位大山里的母亲的纯朴情怀。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蕴涵着母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妈妈”

  希望女儿像蒲公英一样“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希望女儿像蒲公英一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感动之余,指导孩子们通过读文讨论着完成课后第一题的表格。从小学、中学、大学期间“妈妈”送给我的礼物,我所走的路来想象大学毕业后,“妈妈”会再送给我什么样的礼物,而我又会走什么样的路。把这一问题放手给孩子们后,发现孩子们讨论的很是激烈。而孩子的汇报更是让我感动,从孩子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孩子们真正理解了文中的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也对自己父母的倾心呵护与照顾有了更深刻地体会,我觉得这才是学习本文的重要所在,让文本真正走进孩子的心。

  孩子们的回答各具特点,各有不同的内含:

  大学毕业后,“妈妈”会送“我:一把雨伞,希望在“我”的创业之路上,会一番风顺,偶有风雨,也会有人替“我”撑起一方明朗的天空;

  “妈妈”会送“我”一件毛衣,希望远在大城市生活的“我”永远都生活得暖暖得,让“我”幸福地走在家与单位的平安道路上;

  “妈妈”会送“我”一件最为漂亮的婚纱,因为妈妈希望“我”有一个好的归宿,希望我生活得幸福快乐;

  “妈妈”会送我一双最为时尚的鞋,希望“我”能走出国门,到国外去发展,学习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再回来报效祖国;

  ……

  听着孩子们的句句回答,我顺势引导孩子们:“蒲公英象征的仅仅是作者自己吗?”使孩子们了解到蒲公英象征的是千千万万个山里的孩子们,而“我的母亲”也是众多“山里母亲”之一,“我”的母亲的希望代表着所有“山里母亲”的希望,每一个山里的母亲都期待着自己的孩子能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阔的天地。

  内容理解至此,我便把理解的方向转至我们自己,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对自己满怀期望,特别是在校、在个人家居住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什么要把他们送到镇里来上学,明明村里有学校,为什么父母还要舍近求远,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他们的希望又是什么……

  这样一番深情地提问后,孩子们畅所欲言,感觉到此时此刻的他们是真的懂事了,他们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知道了他们今后的学习方向,这就是学习本课的最大收获了!

  悄悄地把“蒲公英”的希望放飞,愿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蒲公英》教学反思8

  一向对《蒲公英》敏感,于是就想一带而过。熟读课文后,紧扣课研专题“学习语言”,进行其中语言文字的吸收,拓展,再抓住书后习题要求,做完就收。

  可设想不等于预设,怎样安排教学环节,对相同教学内容的出示如何变换刺激手段,让学生活跃在思维的活跃状态和情绪不断激增状态中,这一点在课前考虑较少。

  如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带出词组:金光闪闪的沙漠,银花朵朵的湖泊……这是单一形式,带领学生先找出生字,再带出相应词组。学生越读越没劲,思维活动处于浅层次状态,难免走神,只有靠扣分来不断拿捏学生注意力。与教学《哪吒闹海》情绪高涨不断加分的氛围来比,简直一个在沸点,一个在冰点。

  其实完全可以出示一个:金光闪闪的沙漠,来引出课内外其他的词组,既在深入熟悉课文,又把语言进行内化重组,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

  可惜一心忙着折腾那廖廖几行的教案,做一张写着金光闪闪的沙漠的词卡,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说到底,预设工作不够,没考虑到这一层。

  最不成功的`还是强逼学生用ABB,ABCC式为_______的天空_______的树林加上修饰语,尤其是后者,学生绞尽脑汁,加出了绿叶片片的树林,其实又何苦限制太多,一个毫无印象的树林,对学生来说,能有多少词汇去形容,选题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选啊,与其空口白说,不如如上所说的,一个词组带出其他的课文内其他优美的形容词组,形象可感,积累有效,高效率需要高效预设,思考教学步骤远比写在纸上来得重要。

  潇洒不起来,解不开的心结―――――《蒲公英》教后反思之二

  考试,不得不考虑的。但潇洒地《蒲公英》一带而过吧,一看“嘱咐”要造句,课后还有想象自己成了太阳公公劝说的两颗想落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小种子的想象题,其实意义不大,但一想到考试不能落马,便怕开了,于是又揣起小心考虑如何通过讲读,让学生理解“嘱咐”后再组词,后面想象练习究竟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思想的进步有多大意义,还得好好权衡。

  最终取一舍二,可还是惴惴不安,万一考到同类词,岂不……

  看来,我需要为学生长久语言能力发展,鼓起挥刀斩乱麻的勇气……

  啥都想拥有,一样捞不着,贪多嚼不烂。“舍得舍得”,舍了方能得,值得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深思。

  一课使我陷入头痛迷茫中,下节课拨开云雾见红日吧!

《蒲公英》教学反思9

  《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同。从而告戒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有这样两个设计理念:

  ⒈以教材文本为依据,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在“对话”“感受”“体验”以及“兴趣、习惯和语感培养”中加以具体落实;

  ⒉教师只须做适当提示、巧妙点拨,简要总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脚手架”。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当课堂的主角。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反映孩子比较热烈的,但是在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上,可能我要求过深或引导不够,学生的回答总在几个方面打转,花了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扩展,导致最后的教学环节时间紧缺,没有能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进行充分的说话表达学生对蒲公英种子出现不同结果的想法。

《蒲公英》教学反思10

  《蒲公英》是一篇童话故事,以优美的语言叙述了一个道理,不要被事物美丽的表面所迷惑,同时也讲述了一个自然常识,像蒲公英这类植物在泥土里才能茁壮成长。

  童话故事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学起来也最容易,只要把故事读透,故事内容便都能明确!只要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点播引导,学生们基本能明白其中的小哲理,所以在教学时,我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想想、说说、读读来感悟这个哲理。

  比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在通过各种形式朗读太阳公公嘱咐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想说说:蒲公英种子们,现在你们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想到哪儿去安家了?为什么?学生们结合太阳公公的嘱咐,有条有理地说出了自己的选择。我想,学生们在说的同时也已经初步明白了文中所要表达的蕴意。

  在指导朗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小蒲公英种子们,看到这两位小伙伴一颗向沙漠飞去了,而另一颗向湖泊飞去了,你们想不想把他们留住?你会怎样劝告他们呢?在劝告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前面太阳公公所说的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最后,针对课文所写的结局,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些蒲公英种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积极的思维和互动活动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

《蒲公英》教学反思11

  王崧舟老师说过:在课堂上只看到预设,没有生成,不能看到学生向上发展,不能看到学生智慧的勃发,可见生成性在课堂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如我在教学《蒲公英》时,

  师: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

  生:沙漠的金光闪闪、湖泊的银花朵朵是太阳光的缘故。你们被自己的眼睛骗了。

  生:被表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所蒙骗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

  生:你们不听太阳公公的话,才落得这样的下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呀。

  生: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生:长辈的话不可能都是对的,应该仔细想一想,正确的就听,不正确的就不能照着做。

  师:对呀,不能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

  生:老师,我有补充。做任何事情前都要三思而后行。

  师:说得真好。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想对蒲公英种子说:你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才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佩服你们,但也替你们感到惋惜。

  我巧妙创设“对蒲公英种子说一说”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上课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案。“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

《蒲公英》教学反思12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和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⒊朗读课文内容,懂得着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地的幻想。

  二、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⒈出示蒲公英图片。

  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谁能说说蒲公英的样子及其有关知识。

  ⒉教学生字:蒲绒降伞

  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⒈出示自读要求。

  ⑴自由轻读练读课文两至三遍。

  ⑵画出生字词,练读生字字音。

  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读出下面生字词。

  ⑵指导朗读长句子。

  ⑶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⒊范读课文。

  三、细读第1自然段。

  ⒈指名读课文。

  ⒉讨论:小降落伞指什么?它们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要去干什么?

  ⒊指导朗读。

  指图1,小朋友看,你们看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去,它们的心情多么激动,多么愉快。我们读第一自然段时,要用什么语气?

  四、作业。

  ⒈描红。

  ⒉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⒈抽读词语卡片。

  ⒉按要求填空。

  二、细读课文。

  ⒈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⑶理解词语。

  金光闪闪银花朵朵黑黝黝

  ⑷指导朗读。

  要求用亲切的语气读。

  ⒉细读第3自然段。

  ⑴自由读课文。思考:小降落伞听了太阳公公地话,有什么不同地说法?

  ⑵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⑶理解重点句。

  ①出示投影片。

  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清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在就会变成百万富翁。

  这颗种子说了几句话?

  “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指导用蔑视的语气读这句话。

  这颗种子认为哪儿有意思?它为什么认为那儿有意思?

  理解“百万富翁”

  指导用肯定的语气、兴奋的感情来读2、3两句话。

  ②出示投影片。

  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欢乐!

  指名读句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波光粼粼。

  指名说说另外一颗种子为什么要落到湖面去。

  指导用得意的语气读这句话。

  ③指名有感情读两颗种子的对话。

  ⒊细读第4自然段。

  ⑴她们的结果怎么样?一起来学习第4自然段。

  ⑵指名读第4自然段。

  说说几种小降落伞的不同结果。理解竞相开放装点

  ⑶再读课文第4自然段,说说他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⒈齐读全文。

  ⒉复述课文。

  ⒊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词。

  ⒈教学生字字形

  ⒉指导书写

  ⒊练习描红

  五、作业。

  ⒈读下面几个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词语。

  一阵阵黑黝黝金灿灿

  ⒉用“可爱”“亲切”造句。

  《蒲公英》说课设计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分别告诉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怎样理智看待别人,怎样拿出实际行动。《蒲公英》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起着示范作用,我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和运用词语;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2、情感性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也看到蒲公英种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

  3、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读书感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寓言的含义。

  教学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蒲公英传播种子、发芽生长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拔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太阳公公、当“小降落伞们”、当那两颗小种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4、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主动参与,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蒲公英》一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想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蒲公英》过程中,我着力于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在小组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说说学懂了什么?

  4、多元评价法

  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让评价项目多元。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四、多元阅读,说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1、激趣导入上课伊始,让学生观看动画,并通过教师的激情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2、初读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就多读几遍,不能随意放过。通过初读,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在读给大家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通过自己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3、精读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各学习小组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小组里面进行交流探究、梳理疑难,在精读过程中,让学生采取读、画、圈、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4、汇报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通过朗读比较、角色扮演、重点圈议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5、赏读体味

  在此环节教学中,要以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回味。我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地读,如临其境地读。

  6、想象说话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小种子?”“你自己想对这两颗小种子说点什么呢?”两个问题,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此,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五、自我反思,说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本着鼓励多元解读,展现独特思维的观念,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我也在个性化阅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没有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正确答案灌输学生,而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适时让学生“辩一辩”,让学生在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蒲公英》一课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学时,我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来感悟这个哲理。

  教学时,我抓住了太阳公公的那段话,让孩子理解太阳公公说话的意思的'同时体会到太阳公公为什么要这么说,将文章的中心引出——因为太阳公公害怕他们被外界的美好现象所迷惑。通过个别读,分角色读,有感情读,体会小种子们听了嘱咐后的不同想法和行为,在明白过程中是对太阳公公嘱咐内容的复述其次,我还抓住了两颗不听话的小种子的两段话,除了让孩子读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想像,小种子们的想法,走入他们的内心。最后将种子们结果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告诉孩子——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对于有经验的人的忠告,我们应该吸取。在故事中将文章所要传达的道理传达给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太阳公公的嘱咐,将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揭示《蒲公英》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时,我只是把教参上的寓意出示给学生并没有让他们通过说来交流,应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哪一类的人,适时让学生“辩一辩”。这样才会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才会得到升华,主体性才会得到落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进,并加强孩子这方面的练习。

《蒲公英》教学反思13

  《重阳节的传说》、《观潮》、《蒲公英的梦》

  《重阳节的传说》的教学片断,注重学生自学。导入之后即出示思考题,安排学生自学。三个思考题中,“有什么感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提出不懂的地方”等,体现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因学定教的意识。导入时的“利用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应是对学习方法的提示。如果能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说说6至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那么方法得以反复运用,有利内化为能力。学习“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概括主要内容”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

  另外一些细节也证明执教者自我评价的“尽力”。板书时适当利用卡片,提高了教学效率;分享喜欢的句子时,教师相机补充,提醒学生忽略的地方;两首相关古诗的补充,拓展了学习内容;教案中的多种“预设”,利于更好地“应变”……如此等等,算是尽力也尽心。

  今后写教案注意分清大步骤、小环节,这样看得更清楚。比如学习课文这一步就是“自主学习”和“交流分享”两个主要环节。“交流分享”又根据思考题分三个层次进行交流。多种预设也要分小点概括写出来,如对学生的朗读,可从“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价,再仔细点,分别写出评价时你要说的提示语。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课文后有复述的要求,课堂上就应有这样的训练。包括拓展的内容和课外作业都可以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

  《观潮》《蒲公英的梦》大家评得很全面,说过的我尽量不重复。

  《观潮》的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颇下功夫。读的方式,引导的方式都很多,我在课堂上已经说到。朗读是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的最好办法,因此,历来强调阅读课要“以读为本”。

  关于执教者反思时说忘了板书这点,我倒有点不同看法。教学最后问学生: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教师相机板书。教师的板书工整,有一定的速度。我觉得很自然,听了教者自己“反思”,我才发现教案上没有这一环节。应变不错!多了这个环节,我认为让学生对这两个自然段有一个整体印象,强化了“注意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这一单元训练重点。当然,如果学生品读时板书了部分内容,在最后也可以就板书问学生: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再板书“由远及近”。还可以看板书指导背诵,进一步体会文章描写生动、条理清楚的特点。

  《观潮》的教学采取直接进入重点段的学习方式,避免了教学的程式化,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得很好!我建议用下面的方式进入重点段:

  图片展示

  提问:究竟是什么吸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潮呢?

  自读课文,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或者直接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天下奇观”)

  提问:课文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大潮的“奇”体现在哪里?找出相关段落)

  进入重点段的学习,继而品读重点句,理解关键词……

  这样,过渡自然,体现“整体(感知篇、段)——部分(品词析句)——整体(总结提升)”的阅读教学一般程序。

  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课堂。要思考怎样有效利用,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作用。如,最后的视频,尽可能选择与课文描述相近的画面,教师用课文中相关的语句配音,是不是使学生在感受大潮壮观的同时,更感受了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再让学生想象表达:如果你面对钱塘江大潮,你会怎样描述?和本文作者比比如何?

  《蒲公英的梦》的教学,尤为注重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强化表达训练。短短二十分钟的教学中有口头表达,也有书面表达。这种训练紧扣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言语能力。比如:看图练习用“如果……就……”写话,培养了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还渗透了情感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选择的片段教学是第二课时,导入自然。我觉得导入时,也可以让学生回顾并概括课文前面段落的内容,再读后面的自然段,并说说主要写什么。后面的自然段写了蒲公英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后对美好环境的想往。怎样写的?一是通过语言,二是借助梦境。这样学生对后面几个自然段就有了整体印象,也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思路和课文的层次。“概括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等,都是本学段的训练重点,须要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蒲公英》教学反思14

  《蒲公英的种子》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同,从而告诉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

  新课标“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围绕“读好书”这一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依据阅读教学特点和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读正确,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们现在都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你感觉怎么样?教学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进去――理解课文,读出来――表达情感)。

《蒲公英》教学反思15

  《蒲公英》是一篇童话故事,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本课条理比较清晰,先是太阳公公的叮嘱,之后是蒲公英们的反应包括两颗特别的蒲公英,最后写到了不同的结果。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孩子了解到本课的主旨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听长辈的话和实事求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孩子容易接受。

  第一小节主要让孩子读出随风飘荡的感觉,并了解其中的一个比喻句。第二小节我先让孩子了解太阳公公的'态度,读好他的话。让孩子从话中提取信息,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第三小节,让孩子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伺机让孩子说说她们为什么选择去沙漠和湖泊,并让孩子劝劝她们,练习说话。最后一小节,主要让孩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想想蒲公英垂危时会想些什么呢。最后让孩子说出本课的主旨,孩子们都能很好的表达,但是做事要实事求是这个孩子们还是想不起来,所以我就引导他们,天上会掉馅饼吗,让他们思考。

  本篇文章比较简单,我在想是不是有些多余的东西可以不讲,提高课堂效率呢?

【《蒲公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蒲公英》教学反思03-21

蒲公英教学反思03-23

《蒲公英》教学反思06-11

《蒲公英的梦》教学反思06-29

音乐蒲公英教学反思04-04

《蒲公英》语文教学反思03-21

《蒲公英》教学反思 15篇04-04

《蒲公英》教学反思 (15篇)04-04

《蒲公英》教学反思15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