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4 21:29: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课后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后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课后教学反思1

  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中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说说你认识的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哈尔威船长面对危险,沉着镇定;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船长!

  生:老师,我觉得哈尔威船长好像还……还有点傻。哈尔威船长应该会游泳吧,他何必去死呢?

  生:对,我真不明白,哈尔威船长完全有机会逃生,可以活下来,可他为什么要随船徐徐沉入大海呢?

  师:你们的看法的确与众不同。同学们,想一想,船长在船沉之前能自救吗?

  (学生自由争论)

  师:好,大家就依据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来辩一辩。正方的观点是:船长能生存;反方的观点是:船长只能牺牲。大家自由组合,作好准备。

  正方:我方认为船长这么沉着镇定,指挥救援,他应该有自救的办法。怎么会不救自己呢?

  反方:我方认为,哈尔威船长根本没想到自己。他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实际上,船上共有61人,他完全把自己给忘了。在生死关头,他想到的只是乘客和其他船员,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正方:从文中“人们透过阴森可怕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这句中的“徐徐”可见船长有逃生的`时间,他是能自救的!

  反方:请正方同学再思考思考,我方觉得这“徐徐”不是指时间长,而是表达人们对这位舍己救人的伟大船长的敬佩之心,留恋之情,也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悲痛之感。

  正方:请反方同学注意,船长这么机智能干,他难道不懂如果不尝试,连生的希望也没有吗?再说即使船沉了,他也可以游离沉船,获得自救呀!

  反方:不!请正方同学仔细看书,难道时间允许吗?20分钟内,在船长井然有序地指挥下救出了船上所有的乘客和其他船员。书上说:“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这意味着哈尔威船长没有时间自救了!文中写道:“船头先下去了,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当船沉没时,船长已没时间游离沉船,加之沉船时产生的巨大漩涡会在瞬间把他吸入海底。

  师:辩论太精彩了!“真理越辩越明”,文章的主题越辩越清。哈尔威船长那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高大形象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大家在辩论中充满了智慧,想一想,你是怎样来辩驳对方的呢?

  生:我根据当时的情境,大胆想象,大胆推测。如猜测沉船时会产生巨大的的漩涡,因为电影中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就是这样。

  生:我是注意联系了上下文,从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从船长的种种表现来认识他的伟大之处。

  生:我抓住文章的词句细细揣摩,特别是主人公的动作和语言。

  师:大家讲得太好了。你们今天辩论时运用的思维策略就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希望大家今后能自觉地运用。

  反思:

  上述片段中,教师尊重个性,顺学而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独特的见解与富有个性的语言实为思维和灵智的完美结合。个性因语言而彰显淋漓,语言因个性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机械文字组合,而变成一个个跃动着的生命音符。教师的随性引导,将学生带入了细致阅读、深度触摸文本的境界,让学生的表现欲望涨至空前,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感悟,激烈争论和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引发深层的思考,智慧之火不断碰撞,在思辨之中对生命的理解也逐渐清晰,趋于理性,使船长哈尔威舍已救人、忠于职守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文本的价值取向也得以自然、有效的显现。

课后教学反思2

  简简单单教语文点滴体会

  长阳实验小学曾晓云

  《假如》是一首诗歌,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关爱,进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没有给学生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以朗读为主。学习第一节时,我先用语言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到寒风中的小树最需要温暖,然后,我让学生用朗读给小树送去温暖,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关爱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第二节时,我抓住一个创新思维的激发点,提出问题:我用神笔为小鸟送去粮食,小鸟会怎样感谢我呢?我会是什么心情呢?学生边读边想象:它会为我唱一支歌,它会为我衔来一束鲜花,它会为我跳一支舞……体会到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的'事啊!学习第三节时,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换位体验,“假如你就是西西,你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回答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双腿能好起来”。此时,我鼓励学生用最关爱的朗读帮西西实现这个心愿,从他们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我感到,这颗“爱”的种子已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于是,我对他们说:“现在,神笔就在你们的手中,你想画什么呢?”学生的发言踊跃,真情自然流露。

  崔峦教授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本节课正是从这一宗旨出发,用最简单的手段——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用最简炼的问题,激发最丰富的思维,因为课堂提问好比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问得多不如问得精,要问得“牵一发而动全身”。 用最简要的教法,创造最有效的课堂。语文课最简要的教法就是“以读为本”,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语言的魅力要靠读,体验课文的情感要靠读。但看似简单的读,我用了别具匠心的引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由此可见,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则非常不简单,需要教师课前课后下足功夫。

课后教学反思3

  《云房子》是一则文字优美,想象奇特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学生朗读。

  在朗读的训练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有齐读、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分别读等,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候采用的语言也富于变化,比如让学生交流最喜欢的房子。学生站起来纷纷把写到自己喜欢的云房子的句子读出来,积极性很高。这样的提问显得不单调枯燥,学生感兴趣。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比如“傻傻地”、“美美地”、“很高”、“很宽”、“一点点小”等,读出云房子的特点。

  教师自身的`范读也很美,带领学生走近了云房子,让学生燃起学习课文的激情和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云房子的特点感悟逐渐深入,朗读时候都能够把云房子的特点读出来。最后,教师给学生补充了诗歌《给一片纯净的蓝天》,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朗读的魅力是无穷的。

课后教学反思4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第98页上的例5(收集矿泉水瓶),这个例5是关于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估算,是书上的小朋友(明明)提出的要求进行解答。这一课的教学,我是这样按排的。

  首先是创设情境,激活思维。这节课是通过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事例-----收集矿泉水瓶入手,引导学生从统计表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解决问题。

  第二是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索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例如:在估算(192+219)时,策略一:192接近200,219接近200,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400个。策略二:192接近190,219接近220,大约收集了410个。使学生体验估算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并掌握一些基本估算方法和估算策略,表现在学生对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算法,还能根据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第三是培养估算的'应用意识,注意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估算方法和策略后,引导学生解决了第100练习二十中的第6题“乘火车比乘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从而密切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平常应该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课后教学反思5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全诗共8行两句话,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想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课堂上我注意实践以下几点。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语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大海的谜语,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学生兴趣很浓,起到了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

  二、媒体展现画面,直观感受大海的美。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真正看过大海的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形象的感受到大海的美。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大海,再用媒体展示白天的大海,并让学生读一读描写白天大海的词语,接着出示夜晚的的大海图,引导学生比较此时的.大海睡觉了,体会晚上大海的宁静之美。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大海的美,从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三、以读为主,以演促读,积累背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首小诗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课堂上我通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诗境,再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读、评价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画面体会夜晚大海的宁静之美,再让学生配乐表演背诵小诗,从而使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难点。

  诗歌第二句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大海的慈爱,感受在大海怀抱里的幸福。我让学生读一读诗句,说一说晚上的大海是怎样的。学生读出“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平时是谁抱着你背着你,大海多么像一位慈祥的妈妈呀!指导学生读出大海妈妈的慈爱,以及明月星星的幸福,此时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大海的美,更感受到人间亲情的美,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总之,通过观看大海景象,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学生不仅感受到大海的美,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更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课后教学反思6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语言文字优美、情感丰富,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它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一、借“马良之笔”打开兴趣之门。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序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的肯定、课堂气氛、情境创设等外在因素,因此,其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他们觉得有趣,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学得消极,被动。在本节课中,我能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首先我出示课件:一只鸡、一头牛、一扇门。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只公鸡,公鸡马上“喔喔喔”地叫起来,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头牛,牛就下地耕田了,马良在墙上画了一扇门,门就开了。接着我趁热打铁诱导孩子们进入诗歌的学习:这样的`一枝神笔,你想要吗?你真的想要吗?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去读读这句话。出示最后一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并通过换词,理解课题,接着出现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用不同感受朗读课题并读文章,此时我的孩子们读的可投入了,我想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进入文本,那一定要指导好孩子们精读课文,感悟语言。通过这样新颖的教学方法,使整堂课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兴趣盎然地学。

  二、借“马良的神笔”识记生字,交流个性化识字方法。

  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对《神笔马良》这个故事很感兴趣,我就出示这样一个课件:在每枝神笔(毛笔)下写了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读,能读准字音的就把神笔送给小朋友。先四人小组自学生字,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比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哪个生字宝宝最容易写错?哪些生字宝宝样子很相似,怎样区别?老师指导书写后展示学生作品,评析。

  三、听写生字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发展的主体。”教学中要引进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进取精神,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听写这个环节一般是放在第二课时的,但为了更好让学生记熟生字,于是我大胆采取了这个环节,学生不但在听写培养倾听的习惯,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识字的自主权,自己认为难写易错的字从同学的听写中或自己的听写中能更快地掌握。

  当然在教学中做得还不够的地方,主要在指导学生写字这个环节,因为经验不足,对课堂的把握还不是太好,在教学生字的环节上还不够紧凑,写字部分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作品展示时间太少,并没有及时指导评价。其次,听写的环节设计得好,但时间也不够,特别听写后学生订正出现很多意见:字体不端正,拼音写得不规范,有同学改错,有的告状说生词听得太多,所以还没有帮同位听写等现象,这是我没有预料的,也就是我在设计听写环节时,没有明确要求听写多少个,写字的规范性等,导致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前松后紧。因此,要想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掌握好大方向,还要考虑好小细节。包括你的语言,学生的反馈,你课堂上表现出的一切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等,只有考虑周全了,才能上好这堂课。

课后教学反思7

  听了那些专家和名师的课,感觉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信手捏来,而《松鼠》这课我虽然经过反复修改,自我感觉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但始终没有将感情完全融入到课堂当中,师生间缺少一种默契、和谐,这点也正是我需要好好磨练、学习、提高的。

  课堂应变能力差。例如:最后提前完成了课堂任务,还有十多分钟才下课,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办了。只好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下来。当时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机智的,这是课堂上生成的机会,你为什么不让学生当堂来写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我心中暗自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而惭愧。同时也提醒了我还需好好努力。[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赵飞华]

课后教学反思8

  感谢学校领导和组内教师给了我这样一次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让我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成熟。下面让我就本次科研课,谈一下我的课后反思。

  首先,在课的教材选定上,我和组长、主任一起研究准备了耐久跑和毽子两种教材,大家商讨半天始终没能决定最终用哪个教材,有支持这个的,有赞成那个的。最后决定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才确定了耐久跑和游戏的内容。也正是尊重了学生的想法和喜好,我觉得本节课我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做的比较充分,学生从心里就喜欢这堂课的内容,自然愿意参与,积极练习,课堂效果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另外,正如预料,昨天风很大,还有一场不期而至的春雪。如果用毽子这个教材,那教学效果将不堪设想。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研究,多调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加完美课堂效果。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打联合”这一游戏当中,完全高中作文由学生自主设计游戏方法,游戏规则,我只是充当一名安全员和引导者,通过这一游戏自然的将学生带入了跑这一话题,引入到基本部分的教学,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课堂设计的四组练习和游戏,学生十分感兴趣,充分运用了情景教学,如:“连续爆破”,“过五关”等。有模仿解放年代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摧毁敌人碉堡的,有设计成关羽将军过五关斩六将的闯关游戏。总之,内容的设定完全为课题服务,真正达到了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耐久能力,增强心肺机能,完成教学目标。

  下面说说本次课的.不足:

  1、由于是第一次把所有内容都安排进课堂,对时间的把握上不是特备理想,“打联合”和“过五关”游戏的时间略显不够,学生没有尽兴,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2、教学方法可以更加丰富,可以将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结束部分中,学生的自评、互评稍显不足,教师评价有点儿过多,应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效果可能会更好。

课后教学反思9

  《网上呼救》这篇课文有许多语言的知识技能训练内容,如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列句式“一边……一边……”、对话语言的掌握等。孤立于文本的语言知识技能训练是机械的操练,对学生的语言掌握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些知识技能学习应当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领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技巧进行表述必有其道理,其目的就是为了作文、立意,使文章更精彩,使思想更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用,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以后自己在作文时也可以这样用。

  本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整个救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了各时间的节点,从中可以看出救援的全部时间只有短短半个小时,然而在半个小时中许多人为了挽救苏珊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时间的一再出现,救援行动的积极展开,最终苏珊在三十分钟内成功得就了。通过师生相互呼应的朗读,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体会到了时间与救援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常见的句式训练莫过于给例句再模仿的方法了,可是没有语言环境,句子的表达是毫无意义的。就如本文中的句式“一边……一边……”,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同时做两件事情,因为时间紧迫,所以他这样做合情合理,作者可以这样描写他,是环境所迫。那么同样的麦克也因为时间紧迫同时做着许多事,可课文略写了,于是教师把这个情景创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句式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包括教学中让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也离不开原有文本的情景,时间紧迫对话语言的设计就必须简短、清晰、准确。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本文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课后教学反思10

  《散步》是一篇溢满了浓浓的亲情的文章,作者笔下一家四口的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如春阳般暖透人心。准备这堂课前,我给自己的目标是能通过这篇文章触碰到孩子内心的柔软,让他们在品读课文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爱和亲情的温暖,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去爱自己的亲人,让亲情离他们近一点、再近一点。上完这堂课,我想我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这堂课,我选择了在自己的班——七04班,虽然4班是平行班,孩子们的基础不是很好,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放弃他们,我也相信平日里这群善良灵气的孩子在我的语文课上是自信的、优秀的,哪怕是公开课。

  4班的孩子跟所有初一的学生一样,已经基本上有了通过解读文章内容来感知文章情感的能力,但是由于年龄和身心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大部分孩子都比较爱闹,静不下来,性情上也不可避免的被家长宠坏了,被这个社会的冷漠影响了,再加上这个班的学生有很多都是离异家庭子女,许多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家庭亲情的温暖,于是在集体生活中也表现出了许多冷漠和自私。所以,这堂课我把重点放在通过品读文章的语言,品析文章对人物的塑造等来让学生们静下心来感受爱和亲情的温度。

  为 了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细节有深刻的体会,能够对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堂课中,我除了在启发学生品析文章的细节内容时进行了适度一些适度讲解,同时也穿插了一些我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受,随机讲了一些身边的例子和故事。这堂课我也设计了许多“读”的环节,无论是我的范读、品读,还是学生的朗读,动情或稚嫩萦绕了整个课堂。用读来加深记忆,用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用读来让学生把握内容和感情,用读来营造氛围、升华情感……当情感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发了芽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他们用他们热烈的探讨,稚嫩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感动和爱时,整个课堂都暖了。

  下课的时候,我看到几个小丫头的眼眶红了,我笑了,因为我知道她们摸到了文字的温度。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这堂课还是不尽完美的:音响突然的不给力,再加上讲公开课的次数不多,所以我还是没有放得很开,表现力也不够,课堂环节的设计也还需要完善,对孩子们思维的启发和深挖还要下功夫等等。虽然不够完美,但是这一切过去了的都成为了我教学时光里美好的回忆。用郎老师赠予我的话来说就是,遗憾也是一种美丽。我想,正因为有遗憾,以后才会更想好好地教好我爱的语文,教给我爱的孩子们文字的温度。

课后教学反思11

  担任舞蹈教师到如今已经有一个月了,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一周一课时的学习,通过这段时间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许多地方须提升和改善,比如,在学踏点步与蝴蝶飞的动作时,在介绍讲解基本动作后,教师可以以自然愉快的口吻,引导幼儿想象自己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开心地在花丛中自由地飞来飞去。“我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我在美丽的花丛中飞舞,我好开心、好高兴呀!”这种引导情境,不仅可以使幼儿在无意中学习,而且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自觉地改正一些不到位的动作,并会自觉加入情绪,更会使每个简单地动作活起来,美起来,这比教师一味地说:“动作要美,脸上要带笑容”的收效要好上很多,很多!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幼儿的生活,那么幼儿爱舞蹈,也就是她们对练舞蹈很感兴趣,她们把学跳舞当作了一种好玩的游戏,既然是这样,那么要教好幼儿练习舞蹈,我们教师只要抓住幼儿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并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她们感到舞蹈很美,学跳舞是件很好玩的游戏,让她们的情绪一直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下,那么,她们的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课后教学反思12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一、有效的课前预习,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至六年级的学生要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匆匆》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1、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

  2、自学课文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表达。

  3、划出自己不能完全读懂的句子,在书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安排,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二、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来体现,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去学习课文,有的学生则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并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有的学生喜欢一边读一边写,把自己在阅读中对部分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我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丝毫没有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感受确实是独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第一节,并在边上批注“从这一小节的描述中,我发现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陈凋谢,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发情感的材料。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的同学根据课后习题要求,模仿作者来描写一天里时间转瞬即逝的踪迹,“游戏的时候,日子从欢声笑语中淌过;闲聊的时候,日子从闲聊的嘴边滑过;敲击键盘的时候,日子又从键盘上溜过……”有的学生在“八千多日”上打上问号,提出“这里的几千多日”是虚指还是实指?有的学生则对“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们”提出问题:这里的他们指的是谁?我不时在行间巡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存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下一环节的指导上能做到有的放矢,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三、重视有效交流,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未来的社会里,所有密集性产业都需要通过员工的精诚合作来完成,合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又能让学生学会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因此,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组织了两次交流,一次是小组交流,按所坐的位置,四人一组,交流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人人发言,互相补充,可以是谈对课文的认识,可以是通过朗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懂的问题,互相切磋。实在在小组里无法解决的,就暂时搁下,等大组交流时再提出来。

  以上是小组交流的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就是协商推选大组发言的人选和内容,这一环节由小组里的组长负责,首先决定发言人选,其次根据组内的学习情况,把理解的最好的部分进行整理,让发言人练习发言,如有问题也请他一起在汇报时提出,这一轮合作就注意了全体学生的参与与锻炼,做到了人人有发言权,人人有发言的机会,然后进行大组交流。在大组交流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进行有机的组织、点拨,比如,第一组的发言人悟的是对第一节的理解,那么其它小组有没有也是准备谈这一节的?如有,就应该再让他们来发言,补充对第一节的认识,如果老师觉得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忽视了,那老师可以先问同学在这一节里是否提出了问题?有,就让学生提,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对学生在朗读中的处理,教师不必强调一致,只要他读得有感情就行,技巧方面易淡化处理。比如有学生提出“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时间”中的他们指谁,我先让同学自己思考,让他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这个他们是虚指,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人的寿命,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时间,那到底指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这里的他们是代指时光老人所给予的一个人的寿限,但一个人究竟能活多久,我们彼此都无法知晓,朱自清也一样,所以他在这里用上“他们”一词。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

  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分二至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但由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课后教学反思13

教师适时总结,学生了解到“夕阳西下”是一个富有动态变化的整体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在“西斜、下沉、落山”这三个位置暂停,三幅图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了解到课文是抓住夕阳西下过程中的三个镜头来具体描写夕阳美景的。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再逐段学习,在流动中暂停,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去体会流动的美,整体的美,局部的美,暂停的美。

  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表现欲、急迫的交流欲以及与生俱来的创造欲、成就欲,是构成课堂生命活力的要素。只有让他们的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课堂才能走向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理想境界。我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让心灵穿梭于在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之间,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夕阳,用大脑去想象夕阳西下的美景,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夕阳,感受夕阳的神奇魅力,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用朗读来释放内心的情感。学生想象丰富,课堂上兴趣盎然。

课后教学反思14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应该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

  低年级学生表现力极强,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大家。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给他们创造机会,

  孩子们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例如在讲完《称赞》这一课后,我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请同学们朗读全文,想一想,假如文中的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做的板凳很粗糙,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学生马上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小獾会很伤心,小獾会一边哭,一边做板凳。有的说小獾会很生气,它会和小刺猬打起来。也有的说小獾受到了打击,以后可能再不做板凳了!……师看到时机到了,马上作一小结:做事情受到别人的称赞与受到别人的批评结果会截然不同,受到别人的称赞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呀!希望同学们学着去称赞你周围的人。

课后教学反思15

  《山雨》这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读读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

  (一)教学

  一、初读感知: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进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点研读赏析: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二)课后反思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我的这节课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上还需要加强,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显得很空洞。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是我这节课存在的困惑。

【课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后教学反思03-24

课后的教学反思05-15

教学课后反思07-18

【精选】课后教学反思09-07

教学课后反思03-28

小班课后教学反思03-24

课后教学反思总结05-06

《比尾巴》课后教学反思03-20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09-23

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