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去年的树》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
《去年的树》这节课讲完之后,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1、导课用时有点长,没有和文章紧密联系起来,而且没有单元导读,让学生一头雾水就进入这篇课文,学生不明白这一单元到底让他们学习什么内容。2、验收学生读课文人数太少,不能了解学生是否已经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3、检查生字时,提问学生范围小,不能起到检查的'效果。而且方式比较单一,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指导书写生字时,没有提醒学生的坐姿和握笔姿势。5、每个环节间的过渡语缺乏。7、课堂评价语缺乏,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评价。
这次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今后教学工作想法,1、要有单元备课意识,备课要精细,明确单元目标,这样讲课时才能有的放矢。2、课堂上随时提醒学生坐姿和握笔姿势,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要在平时。3、验收学生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范围要广,多关注那些学困生。4、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采取形式多样的读书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2
本课讲的是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在设计本课时,我以新颖的课件导入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出示大树的日记,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内容。在深入讲解中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因此,我觉得语文老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为了体现这一点,我运用了动画《去年的树》,目的是让学生深深体会诚信,友情,但同样语文的最基础的知识点不应该丢掉,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下换词语使句子意思不变,学生理解不错。
在课堂中我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因为方法到位,大胆放手,课堂基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境界。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设计得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问学生答,从而对理解课文、感情思想有一进步的体会。有的学生问:“小鸟找到大树后,为什么要盯着大树看两次?”还有的学生问:“小鸟为什么还要唱去年的歌给大树听?他可能会唱什么?”“小鸟对着大树可能会说什么?”……学生们问得这些问题都非常有价值,而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有的唱,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我也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应该特别注意几个方面: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并引导学生如何去评价。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3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候,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终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应对这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经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在读文的过程中我们抓住四次对话。课堂的引入就是经过对第一自然段的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诵读的过程中想象鸟儿和树的友谊之深厚。在想象的过程中思考这个故事为什么没有描述鸟儿和树的外貌,没有描述鸟儿和树的友谊之深。在读每一次对话的过程中回顾鸟儿和树的约定———“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必须回来唱歌给你听。”想象鸟儿的每次寻访的心里的紧张,担心,体会鸟儿寻访过程中对话的语气。当鸟儿看着灯火的时候,当鸟儿唱歌给灯火听的时候,它会想什么?
整堂课在读的`过程中给了孩子很多的想象的空间,想象鸟和树的样貌,想象鸟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树什么时候听鸟唱歌,鸟儿在一次次寻访树的过程中的焦急,心痛。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一向在担心如果孩子们会不会体会不到他们友情之深厚,故事中透出的无奈,孩子们会不会不明白,那些不写友谊之深厚,不写树之茂盛,鸟可爱,不写鸟儿寻访之急切。浅显的表达,深厚的友谊,浓浓的悲伤。其实一切都是剩余的,在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情境中加上想象的读,感受到了。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4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主角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主角,体会每一个主角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地,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再透过不一样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感学生从读中能有所感悟,懂得友情的珍贵。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5
中外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故事语言生动,情节奇异。它按人物形象,通常见的有: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人物都是人,但这些人的性格、行为等个性离奇夸张,比如《皇帝的新装》。拟人体童话,是透过拟人的手法使非人类的事物具有思想感情和人的性格行为,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主要描述自然的人物和他们的活动。借助超常人和自然的妖或宝来展开情节,如《神笔马良》。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资料很简单,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因此务必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资料,明白其中的道理。处于这样的思考,第一课时,我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了解课文资料。二是初步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第二点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很不足的就是对了解课文资料这一块的设计不到位。刚开始,我认为要概括这篇课文的资料十分简单,一上课,才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就应个性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平时,我们常常以自我的思维来思考学生的问题,以自我的思考方法、潜力来要求学生,所以常会深感受困惑,觉得学生连这样的题目都不会做,很不可思议。其实不要说学生和我们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就是学生自我也存在着差异性。这就要求我必须要关注全体学生,了解不一样层次学生间的差异,不一样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他们的知识基础提出不一样的学习要求,并且尽量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二、重视板书的设计和应用。
小学中段学生的抽象思维潜力没有高段那么好,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客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理解、理解。而恰当的板书设计能把抽象的课文资料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起到了拐杖的扶助作用。因此,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课文,最好借助一下板书的.妙手。而且板书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看清文章的结构,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忙。像这次,如果我能把小鸟和树的关系,以及大树由树到灯火的变化过程用图示表现出来,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使结构明朗化,也能够刺激学生的视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肯定会好一点。
三、把握放的度,妥善处理放与抓。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其独特的见解。针对新课标的这一要求,老师的主角也开始转变,由起先的保姆型转化为此刻的引导。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放开手,把权利还给学生。这原本也是正确的,问题就出在,我太以学生为本了,也就是放得过度了,学生跑得太远了。像分段这一部分,如果那时我提醒学生根据不一样时间所发生的事情把它分成两部分,学生肯定能很快地划分出来。这样也没有违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吧。
四、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资料的顺利完成。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6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第七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们分别后的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只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这篇童话内容虽然较其他童话简短,作者也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词藻来修饰它,但是它所蕴含的道理却是深刻的。
基于这样的解读,根据本文特点,为了简化教学,所以作如上设计:
1、在本文的设计和教学中,遵循作者的思路,以“小鸟与树的友情”为出发点,也以它为课眼,叶老曾经说道:“作者思有路,道路识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这堂课都以“小鸟与树的友情”为线索,在上课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小鸟与树的珍贵友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在不断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又一步步地感受鸟儿和树的珍贵友情,这样情感的升华就水到渠成了,而不是单单给学生一个荡气回肠的友情。这样就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抓住情感交流的方式——对话。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文章一共有四处对话,分别是鸟和树的对话,鸟和树根的对话,鸟和门先生的对话和鸟和小姑娘的对话,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也是从这四次对话中逐步地显现出来。所以学生每谈到一处对话,我都牢牢地把它抓住,进行指导,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学生的朗读也一次次地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多个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比如在刚开始鸟与树的`对话中,请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演一演,充分展示出一对好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面对自己的好朋友,学生的情感也较容易出来,这样也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间。打破了以往都是教师点名朗读的惯例。下面其他的角色也是如此,文章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从而给师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去感受,去体验,才能真正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也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在文章结尾处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写下要对小鸟说的话,一开始我还担心学生会无话可写,没想到学生滔滔不绝,写了很多,有安慰小鸟的,有赞美小鸟的……学生各有各的想法,效果挺不错。
整堂课下来,失败的地方也有很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一部分与一部分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内容之间的转换有时感觉有些突兀,也许是我上课时过多地考虑了自己,而较少地去考虑学生,从而使课堂上师与生的交流、互动不够完善。三尺讲台,我涉足的时间还不长,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教学各方面的水平都会得到提高。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7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用生动感人的文字和声调煽动着学生的情绪,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课堂教学的高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这里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两个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但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如下: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以后我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
3、注重评价语的丰富和激励作用。我的课堂评价语还是相对匮乏的,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回答与提问,并想好评价语。长此以往,评价语定会丰富而有激励作用。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8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男吉的作品,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了树的请求——还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找,最后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用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情深意长,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曲回肠的情谊。
一堂课下来,本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切实的完成了,学生能很快的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分别的恋恋不舍。但是,本堂课仍有不足存在,在以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有待提高。设计毕竟是预设,课堂中有很多变化和突发情况,这就需要老师有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本节课在引导学生体会大树和鸟儿的语气环节,我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导致此环节延时。在以后的设计中要对进行的每个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很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就会有意识的,有序的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能力就能提升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以后我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
注重评价语的丰富和激励作用。做问新教师,我的课堂评价语是相当匮乏的,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回答与提问,并想好评价价格。长此以往,评价语定会丰富而有激励作用。
《去年的树》第二课时的目标任务是:
(一)通过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课《去年的树》第二课时进行磨课,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在想象中创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能悟出情,读出味情。
(三)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工具性成长和人文性积淀,实现三维目标。
这一课时,我突出三点:
一是读出感情,体会友情;
二是想象说话,表达心声;
三是训练写话,升华情感。
在课堂上我非常注重情感教学,听课老师与学生都感受很深,他们竟然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学生全身投入,悟出了情,读出了情,三维目标的到了落实。
这篇童话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比较适宜学生分角色朗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中我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在默读中体会,在朗读中表现。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基本能够把握人物的感情基调,无限的伤感以及对大树的同情,对人类破坏的指责都深深地融于他们的朗读之中。课堂基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境界。
这节课我主要是促进师生、自我、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我牢牢地抓住文中的四组对话——小鸟和大树,小鸟和树根,小鸟和大门,小鸟和小女孩,通过朗读、对话,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小鸟与大树的真挚友谊,以及小鸟为守诺言而一路寻找好朋友的复杂心情。当小鸟找到变成灯火的大树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亲爱的小鸟,你看见朋友了,你盯着灯火,深情地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当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你又想说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两个“看了一会儿”,再引出中心:“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为了能自然地引出这个童话的中心,也就是能顺着学生的思维,顺着学生的情感流向,自然地说出自己真实的体会,学生的回答还是令我比较满意的。
这堂课出现的亮点:
1、导语新颖,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随着对文本的深入挖掘,
学生们的情感不断地涌动、爆发。回答的声音或委婉低诉,或依依不舍,或肝肠寸断,或出离愤怒,把课堂气氛逐渐推向了高潮。
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老师和学生从这个童话中读出了小鸟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读出了大树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读出了对伐木人乱砍树木的愤慨,读出了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感悟……这些多元解读,价值取向积极健康,应该说都是可以的。
4、板书设计具有科学性,字与画结合,既呈现了课文内容,又引发学生想象。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我也从中找到了教学的方向。以后我还将 “以学生为主体”,继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挖掘,真正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意蕴深长的童话:小鸟和小树是好朋友。冬天来了,小鸟必须回到南方,临别前,她们相邀来年再见,再唱今年的歌。第二年春天,小鸟应诺来到了去年的地方,却再也找不到去年的树,只找到树根。小鸟问树根:“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小鸟飞到山谷,仍然没有找到树,工厂大门的门先生告诉她:“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小鸟寻到村子,村子里一个小姑娘告诉她:“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个灯里亮着。”小鸟睁大眼睛,盯着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此时,小鸟的心情怎样?她是用怎样的声调来唱去年的.歌的?从小鸟和小树的遭遇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学生弄清了这些问题,这篇课文的教学也就达到目的了。
我抓住这一点,用课文的四次对话导入 ,在学生找出本文的四次对话后,让学生直接从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中,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情感的波动,感悟小鸟与小树的依依惜别、小鸟对小树的苦苦找寻、小鸟于小树的恋恋不忘。
其间,学生的情感已进入小鸟和小树的真挚友情中。带着这样的感情基调,再来精读课文,学生就很容易找到重点词句,老师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串讲课文就理所当然地事半功倍了。
在这篇课文的理解中,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了课文的明线: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然而,这篇课文,是由明暗两条线牵引着,完成文章的结构的。在引导学生找出暗线的过程中,平日的教学方法似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两条主线的文章——学生只找得到看得见的。
这就要说到课文的导出了。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在反复的吟咏中,学生终于触到了小鸟内心的苦和痛,领悟了造成小鸟和小树悲剧的原因,找到了课文的暗线:保护环境、爱护小树。
课文上完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篇课文的导入、导出,对学生理解课文,是多么的重要啊!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0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
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分主角朗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每一个主角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十分必要的。我明白,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个对话过程。从某种好处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因此我力求透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主角,体会主角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体会每一个主角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小鸟和大树的对话,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大树时的焦急与艰辛。用小鸟的三个问句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在小鸟应对着灯火,唱歌给树听这一部分。那里有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那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最后我还在那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
但设计毕竟是预设的,一到课堂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课虽已尘埃落定,课堂上不能忽略的细节让我更为难忘,也促使我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了一些问题。
一、对文本多元解读时,正确把握教学的主导倾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就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资料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老师和学生从这个童话中读出了小鸟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读出了大树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读出了对伐木人乱砍树木的愤慨,读出了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感悟……这些多元解读,价值取向用心健康,就应说都是能够的。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作者写作总有他的主导倾向。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对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开,所以,我们在对作品多元解读时,还得思考教学的主导倾向。
细细品味《去年的树》,一种哀婉动人的心绪会萦绕在我们心头,久久挥之不去。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心?《去年的树》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但它的构思却与众不一样:故事刚交待了鸟儿和树的友谊,树就从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叙述主线完全落在了鸟儿身上,让鸟儿信守诺言,去追寻树的踪迹。故事的结局让我们心灵震颤——鸟儿找到的已经不是当年枝叶繁茂的大树,而是朋友的躯体点燃的灯火,尽管这样,鸟儿还是对灯火唱起了歌。这个故事打动我们的不只是鸟儿的信守诺言,而是一种生死不渝的友谊。当友谊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就成为感人肺腑的永恒情怀,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觉得这是这个童话人文内涵的主导倾向,它有别于其他歌颂友谊的课文,具有独到的教育价值。
当我第一遍读文本时,我觉得这篇作品的主旨在“环保”上:要爱护树木,保护树木,不就应乱加砍伐。但再读几遍后,我认为作为文学作品,这篇童话更为重要的,在于十分生动地叙写并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深厚的爱意、纯真忠诚的友谊。小鸟对着灯火歌唱着,树变成火柴,这是有形的,但是当变成火光,就是无形的,小鸟为什么还要歌唱?小鸟对着不可触摸的`,已经飘逝的火光唱歌,明明明白它已经不会回答了。这是尽心,这是牵挂,这是深厚的爱意,这是纯真的友谊,这是对自我的爱负责。”虽然我对文本的解读是到位的,但在教学中,对引导学生体会小鸟的信守诺言做得不到位,感觉太突兀了,学生还不明白。
二、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资料的顺利完成。如:《去年的树》一般教学两课时。我的第一次设计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除了初读课文和学习字词外,细读课文的前面部分,着重体会树和鸟儿在一齐的快乐,感受他们分别时的难舍难分,第二课时读余下的部分,感受鸟儿和大树生死不渝的情谊。但是一试教,不得了,我上的第一课时资料太少,课显得很单薄,不充实。于是,我又调整了我的安排,第一课时除了初读课文和学习字词,基本上把课文读完,第二课时以复述故事和练笔为主。然后又去试教,感觉这样第一课时才充实了许多。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又是有规律的。透过此次活动,我从《去年的树》这一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悟出了一些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方法,对改善自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忙。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1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深化了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对话过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主角对话、表演和阅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真诚对话。
三年级学生具备必要的独立读写能力,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完成一些简单的生词。对于发音困难、字形复杂的生词,老师可以单独指导,但这不是教拼音或字形结构,而是巩固和复习。虽然这不是课文教学的主要部分,但却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上的生词形状不难。“堆”和“烧”可以用形声字的规律记住“英”、“长”、“音”三个字。大多数学生平时都认识他们。困难在于背影的鼻音。Burn很容易与blue的发音混淆,所以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更加注意。
本文中有许多对话,更适合学生表演和朗读。我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创造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童话中的主人公,体验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真正把学生带入文本的语境。在这个过程中,春天又来了。田野和森林里的雪融化了。小鸟回到那里去找她的好朋友树。然而,这棵树消失了,只留下了它的根。这句话将这些零散的语言阅读链接成一条情感链,这样学生可以在反复阅读中逐步加深他们的情感。
语文教学始终离不开听、说、读、写。它总是在思考、阅读、思考、思考和写作的过程中螺旋上升。在整个课堂上,阅读、思考和写作并没有人为地分开。阅读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力和写作能促进更好的阅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人文内涵的理解将逐步深化。文本结尾处理的例外是两个词的想象,口语和阅读,这也反映了这一点。在充分阅读和想象的基础上,学生最终可以进行自我多样化的体育教学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2
一、树立正确的文本观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的前提
选入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学生积累和汲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是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的一片沃土。
如果单从发展语言、学习表达的角度理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从教学的核心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生命质量”这一角度出发,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是一个个生理结构完整、血肉骨骼饱满、情感美好丰富的生命体。面对这样的生命体,我们要引导学生亲近她,理解她,欣赏她,而不是机械地拿她来操练;可以从细节上进行品味,却不可以肢解得面目全非地进行琐碎分析。《去年的树》,它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不是靠琐碎的分析能感知、感受和感悟的。它的语言、形象和结构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课文结尾那凄美哀伤的意境是以鸟和树的深厚友情为铺垫的,没有对鸟和树朝夕相处时美好情感的体会,就无法感受鸟儿对友情的执著,无法被鸟儿对着灯火歌唱时的哀伤所感动。只有当你把一篇课文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时,学生才会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意义。
二、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的关键
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阅读教学。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课文),是凸现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前提。
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亲历“阅读生活”。课堂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体验;要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自得”,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
在教学《去年的树》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欲望,再给足学生独立读文思考的时间,在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积极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并内化这中感受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自主的、积极的阅读状态,他们是以一个个具有独立生命意识的读者的地位参与课堂活动的,经历的是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三、教师当好平等对话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的保证
阅读教学承担着让学生“学会阅读”的任务,因为学生不是天生的能进行有效阅读的读者,所以在怀学生以真正“读者”地位的同时,教师要当好“导师”,当好平等对话中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体现在课堂节奏的调控、阅读情状和方向的监控上,更重要的应体现在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排疑解难、保证学生的阅读有效深入上。在《去年的树》的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整体把握了童话的内容后,引导学生以把握两次截然不同的唱歌情感体验为线索,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鸟儿和树的深厚友情,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更加流畅,所得更加丰富。
我们说,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有理,都要加以肯定。但是,学生的讨论交流常有偏离对课文的理解,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者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思想内容不符的情况,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引导,这是保证学生能有效学习,真正经历完整阅读过程的重要条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引导的地方。
综观整个教学流程,和自己在课堂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我觉得还有以下的遗憾:虽然,课堂上学生入情入境,说的读的都受到了教研组老师的好评,但是在下课时不能圆满地完成整篇课文的学习。这可能是我们平时很多原生课堂的通病。在公开课时,总希望把自己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都呈现在学生和老师们的面前,很少考虑这样是不是可能。有的希望全部展现,所以每个环节就蜻蜓点水,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生体验感悟就不容易到位,课堂的阅读气氛和活跃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有的是虽有上完欲望,但是为了夯实基础,却一步步款款而来。我这堂课就属于后者。学生在体会友谊,感悟鸟与树那种深情厚谊非常到位,但是到了鸟千里迢迢去寻访自己的好朋友大树时,读到对话就下课了。课后,我遗憾地说,如果上两堂课那多好啊。真的希望,以后的教研活动,能把整篇课文的教学在多堂课里呈现。这样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才会清晰,听课老师才有收获,教学研讨才有明确的主题。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3
《去年的树》是一篇拟人体童话,读着那朴实无华的文字,让我们不禁沉入伤感真挚的情感河流中,那高尚、令任荡气回肠的友情在心中激荡,畅想着鸟儿的内心独白,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一幅幅画面呈现在读者的眼前:鸟和树朝夕相处的欢歌笑语;依依告别时希望承诺;苦苦追寻的急切伤感,永别时的深情真挚。每一幅画面都直抵人的内心深处那最敏感的神经。教学后,学生的内心被鸟儿的真情、执著、所感染,回望着鸟与树的和谐相处,如恋人般的恩爱,如朋友般的挚爱;如对家园的珍爱,如对恩人的博爱……一种种爱的影子总是让人魂牵梦萦。然而,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射出文章的主旨,教师的解读重点是鸟还是树呢?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该克服的。我们无法解读出作者原本的意图,但在如此“大难兴邦”的社会中,在浮华的人际交往中,友情与诚信的可贵成为本课当之无愧的教育主题。但仅仅如此吗?“去年的树”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如何在语文课上诠释这经典之作的教育价值,如何与一群只有十岁左右,人生阅历几乎如一张白纸的孩子来经历、来见证这一段伤感,却又荡气回肠的友情背后的真正价值,让孩子们获得言语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成长呢?多少困惑涌上心头。
困惑一:课题的解读。文本以平实的文字叙述了鸟儿苦苦追寻他的朋友树,小鸟的“三问两看两歌”写出了小鸟对友情的珍视,然而课题是以“树”为题,文章对树的描写可谓是轻描淡写,故事刚开篇交待了鸟儿和树的友谊,树就从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叙述主线完全落在了鸟儿身上,让鸟儿信守诺言,去追寻树的踪迹。从文本中细寻,通过三次的回答蕴藏着树的命运变化:树木被伐木人拉到工厂切成细条做成火柴点亮灯火。读着这树的命运,我们才感受到作者写作蕴藏的玄机,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难道我们真的“无法读出作者原本的意图”。也许我们读出了大树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读出了对伐木人乱砍树木的愤慨,读出了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感悟……但文本终究是有它的主导价值取向。作品以“去年的树”为课题,这解读的价值取向真的和众多名家说的仅仅是“友情”“诚信”吗?
困惑二:文本的基调。读完《去年的树》,留给我们的`是一份淡淡的忧伤。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我们是不是总沉浸在忧伤的文字中呢?除了忧伤之外,没有欣喜、欢快吗?有,文本的开篇“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欢歌笑语,和谐相处,朝夕与共的相依相伴,透过文字,我们似乎能听到从繁茂的枝叶间传出一声声动听的歌曲。一种欢快,幸福的心情自然地涌上心头。可作家在还没有品尝够幸福的滋味时,将笔锋一转,一股离别的忧愁,无耐的隐忍就冲走了短暂的幸福。寒意在“日子一天天过去”中侵袭着这对幸福的朋友。伤感的情怀便悄然在心际萌生。无尽的思念与不舍只化作两句简单的话语——“再见了,小鸟!明年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那是树的相约,是鸟的承诺。冬去春回,春暖花开,无限的思念也随之散去,让我们开始喜上眉梢,可弱小的小鸟又要经历一场千辛万苦的回返,一种担心,一种期盼,在文本的空白想象中随春风吹拂而至。担心它飞行途中的艰险,劳累,期盼它能与树早日相会相依。在想象中,一幅幅飞越千山万水,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情景呈现在眼前,惊喜、担心、劝慰,焦急,如倒翻的五味瓶,不知是什么滋味。当读到“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那份期盼后的失落,伤感、急切占据了内心的深处。寻找树的下落成了鸟儿迫在眉睫的事。然而,每一次的询问,就让小鸟再一次地艰受着痛苦,向远处飞行,尽管精疲力尽,他仍然展翅飞翔,内心的执著,让人肃然起敬.读至此处,难道还仅仅是伤感可以表达的吗?当他飞到了一个小山村里,看到在那座昏暗的小村子里,一间矮小的茅草屋里,一盏煤油灯发出微弱的光,闪烁的灯火映着小女孩的脸时,我们不禁要问,小鸟看到的仅仅是灯火吗?仅仅是火柴点燃的灯火吗?不是的,这是树的化身,它用它的身躯点亮了黑暗的世界,虽然灯光微弱,但足以让小姑娘看清世间的一切,让小姑娘获得了光明,获得了温暖.此时的小鸟看到自已的朋友为人类作出"蜡炬成灰"的贡献,还有什么话说呢?此时的伤痛转为欣喜,感动安慰.他为朋友骄傲,为朋友歌唱.因此,他"睁大眼睛""盯着灯火",这一"睁"一"盯",是不同寻常的,是出人意料的,是一种惊喜,一种震撼,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他唱歌是一种诺言的实现,也是对树精神的一种高歌,他的飞走,没有丝毫的忧伤,没有遗憾。
困惑三:角色的重心.在众多的文本解读中,鸟儿成了教学的重心,成了可歌可泣的精神偶像,这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歌德曾经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看到的文字;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对文本的感悟体验。”我们如何把握自已的心理视线,是浮于文字的表面,还是透过文字看内涵。又如何透过文字看出文本叙述的真谛,解读出关键字的内涵就能更好的领悟文本的真谛。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4
本课是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
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四次的对话让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在教学的策略上,我围绕“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理解句子以及童话中的意思、情节,如在自由读时,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为了寻找好朋友所到过的地方,于是学生找出了从很远的地方——森林——山谷——村子的句子及词语,我随即板书,从这些句子、词语中也抓住了故事的情节,学生就会理解到小鸟千里迢迢、力尽艰辛找朋友的过程,理解到童话要表达的意思,体会到小鸟对友情珍惜的情感了。
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演故事的情节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就是在这语言文字的演绎中,逐步感悟内化,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的语调高扬一点,有的稍低沉,有的'边读边做动作,还有正象人们所说的真是“七情上脸了”,这些真情流露正是他们纯洁幼稚的童心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演绎。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的介入以及学生读悟后拓展想象让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既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也让学生感悟童话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收获较大的,但毕竟我教学经验尚浅,同时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节课我也觉的存在着不少的遗憾!如在学生对角色的感悟方面,我是觉得部分学生还不够深刻,原因是对一些关键词的读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如果我不是心情过急,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绎对话,说感受,可能就会带动得好些,这是其一。
其二,在小练笔得过程中,如果我能提示一些童话的写作特点,可能就会引导出一部分尖子生能用童话式的语言丰富故事内容,为学会童话奠定基础。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5
《去年的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话故事,用平淡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情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个对话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通过研读教材,我把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为:通过多层次的对话,体会这篇童话的语言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描写最深厚的感情。因此我创设情境,通过补充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发挥想象,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和多元化的朗读,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体会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情感。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感情的深厚。但毕竟是新接手的班级,对学情把握不准,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感觉很吃力,期望过高。我努力地创设情境力图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限,不能通过朗读来很好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课虽已尘埃落定,课堂上不能忽略的细节让我更为难忘,也促使我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了一些问题:
1、重视整体把握和各环节时间的安排。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就能更好地整体规划,有意识地,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并引导学生如何去评价。班上大多数学生的突出表现是不会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学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03-14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03-27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05-02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06-04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5篇09-22
《去年的树》语文教学反思07-22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7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7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5篇03-27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5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