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1 13:28: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

  很喜欢这篇文章,它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美丽动人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要让这群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从语言文字中欣赏大树和叶子的美,感悟叶子的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是一件大难事。总得来说,上的有点累。

  为了把这篇课文教的简单些,我把课文分为三个层次去教。第一层,读课文体会大树的美。这种美学生是能够从书本中找到的。第二层读课文体会叶子的美,从外形的美,到内在的美:为大树输送着“生命的乳汁”,体会到叶的一生都在无私奉献。学生在理解外在美的时候并不是一件难事,引导学生感受叶子除了外形很美让我们喜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称赞?这时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内在美句子,最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就是一种内在的`美,告诉学生内在美比外在美更加重要。第三层让学生由物及人,“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他茁壮、葱翠。”由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紧紧扣住上文的四句话“无数片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绿叶为大树而生。”“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就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树与叶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内在含义。

  最后把人家的导入变为了我的总结。

  诵读改动的文字。

  远远望去,三年级四班很美。它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向教室走去。走近教室的时候,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一个孩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无数个不同的孩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班级。

  远远望去,麒麟小学很美。它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向学校走去。走进学校的时候,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一个孩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无数个不同的孩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学校。

  班级把无数的孩子结为一个整体,学校把无数个班级结为一个整体……而无数个孩子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班级这棵大树,为学校这片树林,为祖国这片森林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

  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绿叶为大树而生。

  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我们为祖国,为社会,为人类而生。春天的时候,我们天真;夏天的时候,我们强壮;秋天的时候,我们智慧;而当生命的冬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将进入永恒的历史。

  每一棵大树都很美,因为每一片叶子都很美。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告诉孩子们要做一个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第二课时的开始,我就让孩子们把课文按照大树之美,叶子之美,由物及人分成了三层,孩子们找的很准确。然后老师进行了逐层讲解。第三层是整篇文章的升华,也是最难理解的。我让孩子们先抓住“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茁壮葱翠”、来感悟叶子的奉献和人的奉献之间的`关系。来举例说明人们是如何为生活的大树输送营养的。正因为无数叶子的奉献,是生活的大树永远站立在太阳和土地之间,展示其无穷的活力和风采。大树的美来自叶子,叶子的美也来自大树,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最后向学生呼吁,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为了我们祖国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来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整节课上下来,如果在课前准备时让孩子们去观察叶子,搜集叶子,说说叶子的功能等可能对这节课的教学会更有帮助。下一次,根据不同的课文应该让孩子们做好不同的准备。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3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刚备课的时候,我感觉教学这篇课文是比较难的,所以从网上也查阅了不少详案,从诸多教案中获取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引导方式。最终决定,充分借助板书,通过文字逐步延伸,慢慢引领孩子弄懂文意和拓展意义。教学中,我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教学的:

  首先,得了解叶子的工作。只有明白了叶子的`工作,才能体会它的生存价值。孩子们通过读课文,很轻松地知道了叶子的工作就是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我借助简笔画的方式给孩子们介绍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叶子的光合作用,让学生了解树叶的存在对于大树的意义。我又问孩子们:秋冬季节,树叶叶落归根,是不是不再为大树工作了呢?一些读书较多的孩子告诉大家,树叶落地,也是一种滋润大树的肥料。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孩子们明白了树叶的一生都在为大树工作,周而复始,一直在奉献、付出。

  其次,得了解大树对于树叶的意义。我让孩子们读7、8小节,让他们说说大树为叶子做了些什么?孩子们从文字上马上就能找到答案: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我知道,他们并不太了解其中的含义。我告诉孩子们:一片树叶脱离了树叶是无法生存的,你见过一片独自飘零独自生存的树叶吗?孩子们都摇摇头,我给他们介绍了树叶生存的需求,让孩子们明白,没有大树,树叶也是无法生存的,体会树叶为大树奉献,同样大树也对树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再次,得了解树叶与人的联系。我问孩子们: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一开始很多孩子都找两者的相似点,未进行深层的联系。我给了他们启发:我们三(3)班就是一棵大树,你们就是?孩子们立即回答:一片片树叶。就这样找到了联系,继而延伸出了伟人、英雄、凡人这样的类似于树叶的人,又延伸出了集体、国家、地球这样的大树。孩子们明白了树叶离不开大树,要为大树奉献一生,人离不开集体,要为集体荣誉而奋斗。最后,我呼吁: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为了我们的祖国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来“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最后,完成课后练习4。课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完成课后练习4,通过说,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说,再次感受树叶的奉献精神,通过说,加深对“爱”的理解。

  教学下来,感觉还可以,当然,我想还有不少孩子对于其中的联系还是糊涂的。不过,我想,通过两堂课的教学,孩子们对“爱”的概念更清晰了一点。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4

  原本导入时要求学生带树叶并观察的,虽时至秋日,但仍未到落英缤纷之时,如要求学生带树叶,必难免有学生会去采摘,这与我们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显然是相悖的。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源,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达到教学之目的呢?我不由想到了前节课所学的古诗《山行》,诗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被夕阳照耀下的霜叶深深陶醉了,由此可见,诗人对树叶的喜爱、赞美。于是我把《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导入作了如下调整:课前请学生齐背《山行》,(这不仅复习了旧知,更为新授奠定了基础)并设问:诗人为何“停车”?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回答“坐爱枫林晚”。师:可见诗人是多么喜欢这枫叶啊,(板书:叶子),这被霜打过的枫叶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美丽、迷人(板书:美),这么美的叶子是大自然的“杰作”(板书:的),小朋友想不想也做一片这么美的叶子呀?(将课题板书完整)生齐读,至此,完成了揭题、激趣这一教学环节。回顾本环节的设计,我觉得虽然流程稍长,但比较巧妙地复习了旧知,构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带,使教材的前后内容融会贯通,同时从情感目标看,实现了自然的移情,由诗人之情转化为学生之情,由爱“枫叶”的“独爱”,转至爱“叶子” 的“博爱”,并产生欲做一片美的叶子的美好愿望,为课文的深入学习与悟情作了有效的`铺垫。

  我想:教学固然需要直观的呈现,但如果这直观的呈现内容是为学生所熟知的,那我们就可以化烦为简,用语言取代之,语文既然姓“语”,我们不妨试着用我们的语言打开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5

  这篇散文诗很美,含义隽永深刻,三年级的孩子理解“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含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的课堂上,先引导学生理解叶子之美。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叶子很美的句子以后,强调“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指导朗读抓住“每一片”、“都”、“很”等词语突出没有不美的叶子,而且叶子美得不一般。叶子到底美在哪里呢?“形态各异”这个词语首先跳入眼帘。词语的意思不难理解,“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就是最直白的解释。请学生结合生活中见过的树叶,说说对“形态各异”的理解。学生说有的树叶像手掌,有的像扇子,有的像针,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样子各不相同。教师强调,即使同一颗树上的叶子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叫“形态各异”。

  理解树叶“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多数学生都有难度。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每一片树叶都很有爱心”。树叶的爱心体现在哪里呢?“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光合作用”这样的知识,三年级的学生当然是不知道的,教师只有和盘托出了,面对一双双懵懂的眼睛,“启而不发”的时候,就只能“灌输”了。经过这样的“灌输”,当我把“无私奉献”这个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时,绝大部分学生也能心领神会了。

  课文中描写树叶的四季变化,语言非常凝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嫩绿”、“肥美”这些词语的韵味,学生可能还无法领会。学生交流较多的是“变黄”、“飘零”等词语。有一位很顽皮好动的男孩说秋天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就像一只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还有学生联想到《山行》中的枫叶,联想到冬天下雪时的情景。

  总体而言,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虽然也有一些亮点,但是沉默的学生还是较多。看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是很薄弱的。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任重道远哪!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6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我国当代作家金波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大树的美、叶子的美,揭示了大树和叶子的内在联系,透露出大树和叶子结为一体、相互依存的道理,抒发了作者“做一片美的叶子”的思想感情,读来琅琅上口,给人一钟美的感受,并且获得情操的陶冶,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教材。无奈,生在新世纪的孩子无法感受叶子一生的`伟大,呵护在父母手心里的孩子也无法感叹叶子默默奉献的精神。笔者思索着,如何品读优美的文字,感受叶子的美。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本篇课文进行了尝试,些许有些收获。

  人最为奇妙的能力就是一旦张开想象的翅膀,便会触及遥远的意蕴深处,一切尽在眼前,身心俱可感受其中。陶行知也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笔者以为要让学生感受文本所传达的生命张力,必须融入文本之中,情境萦绕,想象为伴,必会感受到语文的精妙。

  (一)诗画写意

  以诗画引人入境,写意的内容变成真实的感受。课文中有着浓密枝叶的大树,充满着活力,油然而生的美感,这情愫是学生无法一见文字便油然而生的。笔者借由大树诗词给学生一条通幽的小径:在冰雪融化的季节里,一幅简单的林间水墨画配上几行古典大树诗词,大树的那种“美”便在这写意中凸现,便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意象。

  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抓住课文内容,融合叶子的特点写成一首五言小诗作为相应的板书:擎天一树绿,数片叶度春。叶子成了诗化的形象,诗凝聚了叶子无私奉献的象征,既是概括,又是赞叹。

  (二)想象抒怀

  冰雪融化,大地复苏,叶子……

  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叶子……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叶子……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7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作者是著名的儿童作家金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这样,教学过程就能成为师生间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解读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2.个性放飞。“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

  3.情感碰撞。在教学中,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写出了大树的美和叶子的美,大树因叶子而茁壮、葱翠,叶子因大树而美丽。但由物及人中,学生的理解产生了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那生活的大树是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了一个整体,那什么将我们结为了一个整体?班级、学校、国家、地球、社会??各种答案由学生口中说出。我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古至今无数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大禹、刘胡兰、爱迪生??他们就是一片片美丽的叶子。那么我们该为班级、学校、社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说出了为班级打扫、好好学习、不随地吐痰、不打架、积极为班级做事等答案,这时顺势而导总结文章:是啊,这样就能成为一片美的叶子,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我想: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意!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美文,不论是从文章的情境或是物境而言,都很适合学生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远远望去,为什么说那棵大树很美丽呀?”让学生自己品味、自己找出文中是如何写这棵美丽的大树的.;其次再让学生说说作者走近大树所看到的景物,让学生明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借此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学中有个教学重点,即让学生了解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的作用。在由远及近描绘景物之后,作者概括的写出了叶子一年四季的变化,而且写得很美,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嫩绿、肥美、飘零这几个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借此不仅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想像能力。但是,学生就是不能理解“叶”与“人”;“树”与“社会”这样隐晦的含义。无论你怎样启发,都是启而不发!最后,教得我心灰意冷。理解课文思想为什么这么难?如何使学生有兴趣了解课文的内涵?我深深陷入沉思,可是一无所获。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9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学生来讲,这种文体比较少见,对于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熟读课文,学生完成较好。学习叶子的外形之美,我着重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了课文的第4、第6自然段,帮助学生查找“无字词典”,理解“形态各异”的意思,借助采集到的树叶,使学生知道,每一片叶子都有各自的特点,即使在一棵书上,也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通过朗读,读出叶子的美。第6自然段,就以一个问题引领学习,“你喜欢那个季节的叶子,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季节叶子的喜爱。有的说,喜欢春天的叶子,因为它长得嫩绿嫩绿的,让人不忍心碰它;有的说喜欢夏天的叶子,因为夏天的叶子长得很肥美,很茂密,我们可以在树荫下乘凉、游戏;有的说喜欢秋天的叶子,因为树叶黄了飘落下来,我们可以采集做标本……可唯独没有人喜欢冬天的叶子。于是,我趁热打铁,转到了叶子内在美的学习。通过理解“生命的乳汁”、“回归大树地下的根”,使学生知道,绿叶为大树而生,把阳光、水分变成营养奉献给大树。即使是冬天,也是叶落归根,对大树毫无保留。

  这篇课文由物及人,隐含了深刻的道理。我引导学生比较树叶和人相似的地方,学生很快明白了,绿叶为大树而生,有了每一片叶的.工作、美丽,大树才会生长得组茁壮、葱翠;我们人也是如此,有了每个人的工作、劳动,我们的社会才会这么美好,我们的生活才回如此的幸福。而我们每个小朋友也都是一片叶子,只要我们思想棒、学习棒、身体棒,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也就会像一棵大树,生机勃勃。

  也许是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总是找不到感觉。为了解决这哥问题,我打算过段时间,在班上举行一个“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借助优美的音乐或在同学的帮助下,将学过的适合朗读的课文进行品读,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另外,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观察叶子,搜集叶子,画画叶子,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课后还应该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说说叶子的功能,进一步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0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作者是著名的儿童作家金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这样,教学过程就能成为师生间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解读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2.个性放飞。“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

  3.情感碰撞。在教学中,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写出了大树的美和叶子的美,大树因叶子而茁壮、葱翠,叶子因大树而美丽。但由物及人中,学生的理解产生了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那生活的大

  树是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了一个整体,那什么将我们结为了一个整体?班级、学校、国家、地球、社会……各种答案由学生口中说出。我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古至今无数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大禹、刘胡兰、爱迪生……他们就是一片片美丽的叶子。那么我们该为班级、学校、社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说出了为班级打扫、好好学习、不随地吐痰、不打架、积极为班级做事等答案,这时顺势而导总结文章:是啊,这样就能成为一片美的叶子,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我想: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意!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1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中,我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教学的:

  首先,让孩子们了解叶子的工作。只有明白了叶子的工作,才能体会它的生存价值。孩子们通过读课文,很轻松地知道了叶子的工作就是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我给孩子们介绍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叶子的光合作用,让学生了解树叶的存在对于大树的`意义,

  我又问孩子们:秋冬季节,树叶叶落归根,是不是不再为大树工作了呢?一些读书较多的孩子告诉大家,树叶落地,也是一种滋润大树的肥料。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孩子们明白了树叶的一生都在为大树工作,周而复始,一直在奉献、付出。

  其次,得了解大树对于树叶的意义。我让孩子们读7、8小节,让他们说说大树为叶子做了些什么?孩子们从文字上马上就能找到答案: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我知道,他们并不太了解其中的含义。我告诉孩子们:一片树叶脱离了树叶是无法生存的,你见过一片独自飘零独自生存的树叶吗?孩子们都摇摇头,我给他们介绍了树叶生存的需求,让孩子们明白,没有大树,树叶也是无法生存的,体会树叶为大树奉献,同样大树也对树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再次,得了解树叶与人的联系。我问孩子们: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一开始很多孩子都找两者的相似点,未进行深层的联系。我给了他们启发:我们三(1)班就是一棵大树,你们就是?孩子们立即回答:一片片树叶。就这样找到了联系,继而延伸出了伟人、英雄、凡人这样的类似于树叶的人,又延伸出了集体、国家、地球这样的大树。孩子们明白了树叶离不开大树,要为大树奉献一生,人离不开集体,要为集体荣誉而奋斗。最后,我呼吁: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为了我们的祖国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来“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最后,完成课后练习4。课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完成课后练习4,通过说,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说,再次感受树叶的奉献精神。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2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作者是著名的儿童作家金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就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教学过程就能成为师生间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追求的就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读解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2.个性放飞。“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

  3.情感碰撞。在教学中,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写出了大树的美和叶子的美,大树因叶子而茁壮、葱翠,叶子因大树而美丽。但由物及人中,学生的理解产生了困难。我们每个人都象叶子,那生活的大树是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了一个整体,那什么将我们结为了一个整体?班级、学校、国家、地球、社会……各种答案由学生口中说出。我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古至今无数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大禹、刘胡兰、爱迪生…他们就是一片片美丽的叶子。那么我们该为班级、学校、社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着手,说出了为班级打扫、好好的学习、不随地吐痰、不打架、积极为班级做事等答案,教师这时顺势而导总结文章:是啊,这样就能成为一片美的'叶子,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由此,我想: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由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意!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3

  本文描写了大树的美、叶子的美,揭示了大树和叶子的内在联系,透露了大树和叶子结为一体、相互依存的道理,抒发了作者“做一片美的叶子”的思想感情,读来琅琅上口,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并且获得情操的陶冶,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教材。

  在学习本文过程中,怎样紧紧扣住“美”来具体理解呢?怎样涵咏其中,反复体味,从而获得理性升华呢?我们以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设色敷彩、描形绘态的色态美

  俄罗斯艺术大师列宾曾经指出:色彩就是思想。本文作者在描绘“美的叶子”的时候,以“绿色”作为贯串全篇的基调,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十分鲜活,充满生机,使人顿生喜悦之感。你看,大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这形象的比喻,多么贴切;这生命的色彩,多么耀眼,而绿云升起又多么轻盈可爱!

  大树的枝头,叶片丛生,每一片叶子都形态各异,显示了自然界的生物姿态飘逸,各式各样,绝不雷同,否则哪来的丰富多彩!自然,“美的叶子”尽管以绿色为主调,但是也并非纯粹单一,如同万物都在运动变化一样,这美的叶子的“美”就美在随着季节的交替更迭而不断变异,它春天“嫩绿”,夏天“肥美”,秋天“变黄”,冬天“飘零”,固然顺应了自然规律,但它春萌生,夏旺盛,秋枯萎,冬终结,酝酿着又一个生命的周期,真是生生不息啊!这是内蕴的“美”的质素。

  应该说,作者抓住“美的叶子”设色敷彩,描形绘态,让读者的美感油然而生,可以说是匠心独运,颇见功力的。

  二是突出功用、揭示联系的哲理美

  本文以“做一片美的叶子”为题,描写“美的叶子”不是孤立的、游离的,而是将其与大树、太阳、土地有机交融起来,使它的“美”折射出哲理的光辉,令读者寻绎难尽:

  “绿叶为大树而生。”它接受阳光的照射,进行光合作用,酿造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使大树茁壮、葱翠地成长。同时,“美的叶子”在春、夏、秋、冬展现了不同的风采,然而叶落归根,直到生命的终结还要化为护树肥料,融进肥沃的土壤,使大树来年萌发更加繁茂的枝叶,挺立于大地之上,这是多么可贵的奉献精神啊!

  另一方面,这“美的叶子”装点大树,奉献乳汁,最后化为护树的养料,但它一点也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一星点儿炫耀自我的意味儿,而是自觉地让大树把它们“结为一个整体”,在大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它们知道,如果没有大树,这“美的'叶子”就会无所依附啊!应该说,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谦逊自处的精神……

  “美的叶子”对于大树来说,贡献殊多,功不可没,但它依存于大树,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一旦离开大树,它就失去生存发展的余地了,这里边蕴含着多么深刻的哲理,多么发人深思,令人警醒啊!

  三是由物及人、生发联想的情意美

  美的叶子、美的大树,美在哪里?就美在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这如同人类社会一样,生活之树为什么能够常盛不衰?就因为我们每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营养,促成了生活之树蒸蒸日上,茁壮成长!因此,作者以“做一片美的叶子”为题,以“为了我们的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收篇,显然是由物及人、生发联想,饱含着美好的浓情深意:

  “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要像美的叶子一样,为人类社会的生活之树作出奉献;

  “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要像美的叶子一样,在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融人人类社会的大家庭中;

  “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要像美的叶子一样,永远进取,为生活之树添色加彩,让我们的社会生机蓬勃地健康发展……

  愿生活之树常青,美的叶子更美!

  课文的作者金波,在谈到自己创作的这篇文章时说,树是最富于牺牲精神的。它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了人类,毫无怨言。我自己写的时候,从外表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跟叶子相比,有很多相同之处,这棵树是个象征。可以是祖国、可以是集体,我觉得这篇文章倒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从奉献来说,是人就应该有奉献精神,就像树一样。作者,为我们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奉献。

  这片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做一片美的叶子。叶子没在哪里?一是每片叶子都很美,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说明它形态各异;二是每片叶子都做着相同的工作,说明它乐于奉献,三是叶子飘零,回归大树低下的根,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鞠躬尽瘁。形态各异是它的外在美,后两点是它的内在美。这是一种丰富的统一。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的态度,为了我们的大树,都来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教学时,从抓课题入手,提出一个问题:叶子美在哪里?学生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形态各异、奉献、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意思。学生通过阅读,知道叶子美在外表,更是美在心灵,从而体会到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响应作者的号召,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的生活,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4

  我们常常思考儿童的语文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比如语文是我们塞给儿童的外在的东西,还是本来就生长在儿童心间的?儿童的言语生命发端于人类遗传的固有图式,还是完全依靠成人后天的种植?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是出于教师的愿景强化训练,还是承认和尊重儿童的语言天赋,着眼激活、唤醒,让这种天赋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潜在性变成生长性?毋庸置疑,语文教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因为儿童存在,才能从儿童出发,并在语文学习中最终成全儿童的生命成长,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意义。以此为出发地,遵循儿童的特点、遵循文体的特点、遵循学科的特点,才能为儿童搭建语文学习的“脚手架”,帮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遵循儿童的特点,保障学习主体的地位。

  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默默地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会识别面孔、声音、母语,习得以及对他人产生共情,这一切的过程没有人知晓是怎样发生的。直到某一天,他突然第一次说出了清晰而有意义的字符,使得身边的人们惊喜地发现他原来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大约2岁末,他就建立了一个不小的词汇仓库。在5~6岁时,他已经拥有了好几千个口语词汇,并建立起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而这一切发生在学校教育之前,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只要存在,儿童就能够显现出自己旺盛的语言学习天赋(人的基因遗传)。语文教学应该为儿童进入学校后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并通过阅读进一步发展儿童的语言天赋,使他们的口说之“话”与笔写之“文”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提升。

  1.让学,满足自主学习的需求。

  单向传授、一味灌输的传统教学,扼杀学生自主学习的天性,注定是没有教学生命力的。为了满足儿童自主学习的需求,在本课的教学中,处处体现我“让学”的思想。

  这一学习单,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支撑的拐棍。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自己品味语言,自己动笔划出含有深意的句子,自己和同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集中汇报阶段,学生自由朗读,自主评议,自主交流朗读的策略和方法。让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释放自主学习的巨大能量。

  2.互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儿童是优秀的合作者。乐群喜伴,是儿童的个性特征。儿童有“自来熟”的本领,只要有同龄人在场,不用多长时间,他们就能自发地变成玩伴。他们在共同的游戏中,彼此试探,各自调整,通过轮流、等待、合作、分享等方式迅速达成游戏的默契。即使有矛盾,他们多半能够自动化解。学习中的儿童也有明显的群体倾向,成绩相近的孩子或者座位邻近的孩子常常组成一个学习的小群体。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两张学习单都强调了小组活动。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任务中学会合作,他们互相朗读,互相倾听,互相评价,互相讨论,在彼此的启发与欣赏中,获得了更多的学习经验。

  3.导学,提升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中,凭着以往的学习经验或者一时的直觉行为,也能获得新的学习体验或新的学习发现,但是这样的学习体验或发现稍纵即

  逝。因此需要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帮助他们把无意识的行为提升为有意识的学习,帮助他们把个别化的行为发展为普遍性的学习。

  在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品味树叶相连、和谐共生的意境之美时,我就运用了“听关键词想自己的感觉”“比较阅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描述,引发想象”等多种导学策略,为学生体会这首散文诗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搭建了探究学习的“脚手架”。

  二、遵循学科的特点,反映语文学习的特质。

  如果说,儿童意识是语文教师的第一意识。那么,学科意识就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第二意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人文性、整体性、实践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

  1.人文性,体现语文学习的隐性目标。

  语文学习不能简单地用学会了多少个汉字,背会了多少篇课文来衡量学习的结果。因为人的情感发展、精神生长、文化积淀都是隐性的学习结果,而这些隐性的学习结果足以影响人一生的幸福。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陶冶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能力;学习做“一片美的叶子”,为生活大树输送“营养”这些目标所指向的学习结果都是隐性的。在教学中,我努力追求“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境界,通过“练习朗读,品味树叶相连、和谐共生的意境之美”、“小组讨论,解密金波爷爷观察的窍门”、“简介作者,延伸课外学习之路”这三个具体环节来推进隐性学习结果的达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首散文诗的画面之美、语言之美、意蕴之美、情感之美和心志之美,感受审美的生活情趣。

  2.整体性,彰显语文教学的思维特质。

  汉语具有整体性,它“重意合”、“重虚实”、“重具象”,所以在理解的时候,要重视人的体味、领悟、想象、感受。汉字具有整体性,望形知义,音形义合一,是它的特色与个性。因而语文教学也必须具有整体性。20xx版《语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

  课程标准》反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引导学生循词入文,整体感知作者的发现之乐,为全文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在课的结束阶段,我引导学生浏览全文,并思考金波爷爷是怎样观察生活的。从远到近,这是观察的距离在变化;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是观察的角度在变化;从不同到相同,从外形到内在,从叶子到人,这是观察的方法在变化。看似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其实是对全文的再一次整体把握,并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

  3.实践性,运用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语文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在语言中学语言。意思是说,只有学习主体对语言文字的主体性地使用和交流,才是真正地学习。没有主体介入,就没有学习活动。母语的学习,永远比其他语言的学习有优势,就在于学习主体置身于一个语言环境之中,不管他是否有意识,都能大量接触语言,尝试运用语言。语文教学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把学生的被动变成主动。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大量主体性使用和交流语言文字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说,充分地说。“我是春天里的一片嫩绿的叶,??”角色的转换推动他们的言语表达,让他们不仅运用语言文字,还情不自禁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让语言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老师啊,您就是一片美的叶子,为我们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我要对您说声‘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消防员叔叔不怕牺牲,战斗在火海之中,奋力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消防员叔叔,就是一片美的叶子!”散文诗具有缘情体物的特点,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得到最生动地注解。

  三、遵循文体的特点,讲求语文教学的策略。

  文体意识,也是语文教学要关注的重要意识之一。每一篇教材都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模本,他们会把自己的阅读积累迁移、融通、整合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去,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阅读文本,领略不同文体语言表达的形式和特点,

  就是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有氧”呼吸。《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散文诗,语言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多单句成行,富有诗歌的跳跃和灵动。同时,它又保留了散文描述性的语言,画面感十足。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它的画面美、节奏美和意蕴美。

  1.激发想象,感受散文诗画面之美。

  激发想象,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三年级学生仍然是形象性思维见长,他们能凭借描述性的文字在大脑中快速勾勒、描绘、组合,不仅可以形成画面,还可以入其境、看其色、听其音、知其冷暖。所以,融入学生想象的语言文字会获得神奇的生命张力,意义向各方面扩展开来。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叶子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向大树输送的动态画面:根更长了,干更粗了,枝更密了,叶更绿了,花更美了,果更甜了。学生在这样的想象中,不仅读懂了句子的意思,还品出了语言的意蕴之美。

  同理,在品读叶子四季的奉献之美时,我根据课后练习设计了想象说话的环节: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在不同的季节里,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化我入境,自由表达。“我是春天里的一片嫩绿的叶,我在辛勤地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我是夏天里的一片肥美的叶,我投下了一片绿荫,让人们乘凉。”“我是秋天变黄的一片叶,我想对大树妈妈说,您放心吧,我会回归到您脚下的泥土中,变成肥料,继续为您做奉献。”“我是冬日飘零的一片叶,我想对大树妈妈说,有我变成肥料滋养你,你一定能够平安地度过冬天。”叶的奉献之美,叶的情意之美,已经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中流淌。

  2.反复诵读,品味散文诗节奏之美。

  朱熹曾说:“‘大凡读书,多在讽诵中见义理’,而《诗经》‘又全在讽诵之功’。他认为即使本不理解的篇什,‘只背得,少间不知不觉,自然相触发,晓得这义理’。”诵读遵循了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能有效促进语言的积累与内化,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要继承并进一步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诵读作为教学的主要策略,并作为推动整课教学运行的助力器。有整体感知时的静心默读,有理解关键句段时的小组练读,有感受语言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5

  《做一片美的叶子》课文说的是树叶与树的关系,树叶对树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树的茂盛与美丽。让我们都做一片美的叶子,让我们生活的大树变得更美。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一边讲一边思考,本文文词优美,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如果浓缩一下就是一个“美”字。何不由“美”字展开,让教学成为对“美”的`解读:大树之美美在颜色,美在形态,绿叶之美美在形态各异,颜色嫩绿,美在其境界――为大树奉献了自己的乳汁。抓住重点句研读,如:“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着重感悟“生命的乳汁”,“生命”是谁的生命,明明是“树汁”,为什么说是乳汁?叶子会怎么想,大树呢?从而体会到在叶子心中树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大树没有叶的乳汁便很成为一棵大树,甚至于会死去。为树汁就像婴儿的奶水一样珍贵。这样对“奉献”的理解就丰满了。学生对于叶子的尊敬与感激便油然而生。期间的感悟无须教师过多的牵引,只是点拨而已,而结合感悟的读更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所要做的是穿针引线,推波助澜。在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大树,为生活的大树奉献时,我做了这样的引导:如果这棵大树是地球,你会为他做什么?如果这棵大树是我们的家,你会为他做什么?如果这棵大树是我们的班级,你会为他做什么?如果这棵大树是我们的社会,你会为他做什么?将学生思路拓开,让学生选择一个角度去思考,会比我苍白的说教更有意义。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片美的叶子周记07-10

《做家务》教学反思04-08

《叶子上的小血管》教学反思范文07-08

动手做教学反思04-05

美的回答教学反思04-11

《最美的花束》教学反思08-29

动手做教学反思15篇04-05

动手做教学反思(15篇)04-05

《真善美的小世界》教学反思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