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5 08:52: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1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对比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和湖泊让同学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迸发呢?通过同学的各种猜想,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实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而言还是过于笼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和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出现在同学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协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协助同学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自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舍本逐末。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迸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同学论述六大板块和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同学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同学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一起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论述观念。在处置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同学发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一起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沛。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和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发生裂谷时,有同学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同学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身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同学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同学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假如我充沛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关于《地球的运动——自转》这一内容的,鉴于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较差,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很多视频和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从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从教学流程来看,本堂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以及简单的讲解了一下自转的地理意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较适当。从师生互动来讲,本堂课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谈论法、练习法,借助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纵观本堂课,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流程顺畅。 但是通过其他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反思,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弥补不足的方法。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在讲解自转周期和线速度的时候涉及到了物理和数学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地理、物理、数学三块知识融合在一起,知识之间出现了割裂现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部分的学生,应该多督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够从容坦然。在本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点过度依赖于课件,不是说对知识点的不熟悉而是内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错,从而也难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花时间准备一下,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从容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3

  今天在三个班级上的都是第四章的第1节 地球的自转 。

  我首先来进行我上个礼拜五布臵的默写内容,看看他们是不是学习了,结果告诉我,他们没有学习,甚至说根本就没有看书。 开始正式上课,因为在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多,首先讲解了关于地球的自转方向,以及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在这里同学们理解起来还可以的,就是在讲解P108活动时稍微有些困难,因为他们把上个学期学的关于地球的知识全部忘记了,不过我讲解了一下同学们就知道了,题目就很快的解决了。

  另一个知识点就是晨昏线的知识,同学们初次见到这样的问题,的.确有些难度,那么如何判断那条是昏线哪条是晨线呢?让同学们去思考,是不太可能,因为他们对地理知识是很生疏的,另外对理解晨线和昏线上又出现了困难,所以我只好告诉同学们如何来判断昏线和晨线,

  晨昏线:晨线——由昼变白;昏线———由白变昼,方法是:在晨昏线上找一点,看这一点在下一刻是到昼半球还是夜半球,如果到了昼半球那么这条线就是晨线;相反,如果到了夜半球那么这条线就是昏线。接下来大部分同学就明白了。不知道这样的讲解是否存在着不妥,不过我觉得还是有些可以用的!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4

  《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上完这节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

  我的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探究为中心。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 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呢?”

  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

  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 “昼夜交替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教师的引导恰当

  现在我们提倡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的探究必须是有序的,方法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例如在学生提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时,老师的一个反问“咦!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现象吗?” 就把学生引到探究地球的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这一课题上来,再由学生亲自手拿地球仪演示,学生再分小组相互进行讨论,再追问“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当学生经过演示、讨论,得出:地球即使不自转也会存在昼夜现象。这时老师及时总结: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面向太阳的一面始终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始终是黑夜,所以即使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同样会由昼夜现象的;而因为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会有白昼和黑夜的不断交替现象。进一步证实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这一自然现象,整节课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

  3、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这节课我认为有几处课件的使用很有必要,在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后,为了让学生巩固认识,我让学生假设地球不自转会怎样,学生答后展示相关课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地球不自转就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再如在拓展环节,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盒公转,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是在不停地自转的,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不足之处

  1、地球仪端来端去。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来端去,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是不要将地球仪移动。并且太阳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课时用手托着纸板,结果一方面手不能腾出来,另一方面手又动来动去。实际上有关需要一个参照系的教学都要固定一个物体做参照物。

  2、本节课应该多让学生上来转地球仪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会说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转,但叫他上来真的转一转可能就不会了,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地懂,有许多时候学生只是没理解的机械记忆。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5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出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时我设计了一个“解暗箱”的活动,事先,我在盒子中放进了沙子、小石块、图钉、海绵等物品,并将盒子封住。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这时,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科学家从来没有到过地球内部,他们却了解到地球内部的情况,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科学家,采用各种方法推测一下这个暗箱里装的是什么?但有一个要求不可拆开暗箱。”

  此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已经被我鼓舞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推测盒子里的东西,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掂轻重,有的说听声音、有的说闻味道,都非常有科学道理,望着学生们热情的小脸,我一声令下:“实验开始!”孩子们有的摸、有的摇、有的'听、有的闻、还有的用水浇,甚至还有的用针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涨,整个课堂个性飞扬。我觉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学课的最大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必须呵护学生对科学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科学。

  至于本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解暗箱时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和老师的准备工作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充足的材料,也许他们的方法会更多样一些。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6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比照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及湖泊让学生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呢?通过学生的各种猜测,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本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过于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及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本末倒置。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

  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爆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分。

  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产生裂谷时,有学生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学生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学生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学生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充分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7

  这节课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火山和地震,进而引发地形地貌的改变。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以此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内部的情景还是比较陌生,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给学生播放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视频,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进而逐步贴近生活。

  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按照我预设的教学流程在学习,没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不够默契,许多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茫然不知所措,多部分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却扮演了观众的角色。

  3、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尤其是当认识了火山爆发,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我来说,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4、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小学生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04-15

可爱的地球教学反思04-04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04-16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04-15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04-16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03-29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04-22

《地球上有什么》教学反思04-15

地球和地图教学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