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6 09:11: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集锦15篇)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直线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第一种常用曲线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生活中圆的例子引出课题“圆”,学生通过举生活中圆的例子,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正确画圆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关于导入的设计

  数学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来上课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课堂很好的教学资源,我们要会利用好这一重要的资源。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很多圆的例子,而且他们会判断一样东西是不是圆。我通过提问黑板上的图形(一个圆)是什么图形以及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圆的例子引出课题。为了让学生感觉圆无处不在,我让学生举生活中圆的例子,并提问说得完吗?学生回答说不完。这环节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

  关于画圆的设计

  我设计了两个层次来教学生画圆,第一个层次,借助实物画圆。学生可以借助身边圆形工具画圆,由于没让学生准备一些画圆的实物,所以学生大多是用胶带和硬币画的圆。本课的后面我会介绍古时候的人画圆的方法来扩充画圆的方法。第二个层次,用圆规画圆。我介绍了用圆规画圆的三个步骤,鼓励学生尝试画一个圆,和学生分析圆画不好的原因,强调画圆的注意点。缺陷是用圆规画圆的操作要领没有讲,所以学生的圆画得不怎么好。改进的方案是下次要教画圆的要领,针尖先钉一个小洞,画圆时圆规要倾斜。

  关于圆的概念和特征教学的设计

  我通过画圆的操作过程讲解圆里的概念,学生通过我的讲解建立起对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的表象。我安排了一条找直径半径的题目,了解学生理解的情况,结果学生都好找。但是学生对半径、直径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改进的措施是这边要多花点时间,帮助学生有意义记忆概念。圆的特征的.教学时,我先让他们猜想,然后再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猜想的习惯。这边发生一个情况,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半(直)径是无数条。我很是不解,以为他们没有无数这一词的表象,我让他们在自己画的圆中试着画画半(直)径,看可以画几条。我再告诉他们圆上有无数个点,帮助他们理解,他们后来都想明白了。

  关于课外延伸的设计

  书本上的知识不够全面,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无从感受,对于圆的历史文化没有了解。我设计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拓展学习,学生看得很起劲。我还让学生看了一些用圆设计的美丽图案,让学生感受圆的美,并说所有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圆的认识》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

  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2、情境创设引出圆——了解画圆方法——学生尝试画、教师示范画学习画圆方法——自学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二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适得其反。

  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

  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1)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光盘、硬币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2)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a、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学具中的圆形纸片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心。通过自学半径、直径概念,进一步理解圆上、圆外、圆内三个名称,然后进一步理解半径、直径。b、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自主探索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c、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d、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2、最后的延伸部分:让学生讨论在操场设画大圆的方法时,部分学生没有想到将定长、定点、旋转一周就画一个大圆。这也是教学中渗透圆的特征还不够充分,如果较好掌握了画圆的步骤理解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点,应该能很好的突破。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秉承“以学定教、活动导学”的理念进行教材重组,变被动的概念教学课为主动建构的探究课,突显“学为中心”。本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提纲挈领,拥有全局视角

  圆的认识一课难点较多,内容分散,以往只分版块教学而没有互相关联,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全局视角下,对本课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教学整合。将圆的概念引入教学,联系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探索半径与直径特点等几个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相应剔除“圆是轴对称图形、利用轴对称找圆心”等关联较小的内容,为整节课的合作探究提供时间上的保障。整节课学生能围绕圆的`概念建构知识,对圆的认识有整体上的把握。

  二、辨析归纳,倡导自主探究

  圆是用发生式定义方式生成概念的。圆的认识一课涉及概念较多,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效果堪忧。本节课特别重视每个概念的发生过程,通过提供一系列利于对比的素材,引领学生不断辨析归纳、自主探究,把握圆的概念本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

  三、基于操作,聚焦核心素养

  从导入“生活找圆”寻找运动形成的圆到“自主建构”对比辨析合作探究圆的概念,再到“画圆”利用各种材料尝试画圆,以及“探索半径与直径的特点”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推一推发现特点,以及综合练“圆的大小与位置由什么决定”中通过对比与几何画板演示,整节课基于操作,结合想象,研究动态生成的圆,重视空间观念的的培养,逐步实现直观想象素养的发展。其中“自主建构圆的概念”强化了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这一个环节中通过测量多个任意动点与定点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圆的概念,思维核心指向概念本质属性,有效培养学科素养。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高年级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 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主要分为三步骤:一、情景引入,感知圆;二、动手操作,认识圆;三、圆的拓展深化。其中二、动手操作,认识圆是重点 学习内容,也是学生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主要又分为三步骤:(一) 认识圆心;(二) 认识半径和直径;(三) 巩固和应用。整节课,由游戏入手,经历动手操作,再在生活中举例并质疑,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问。

  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一、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课 堂开始,情景引入,感知圆,就不是很顺,这是我预想不到的。1、开始在练习纸上“×”表示红旗的位置。请你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里?用1厘米表示实际的1 米,在纸上用点表示出宝物的位置。这样的提问,对于境外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似乎不太听得懂老师的意图,老师在讲的时候应该再慢一些,每一 个小问题后面都要停一停,给学生一个理解的时间。2、根据学生所画的情况讨论点可能的位置,像这样的点我们能找到多少个?(无数个)怎样的一个图形能将这 无数个点表示出来?(圆)预设中,这里学生应该有个顿悟的表现,是很激动的一个小发现。但是,课堂里也没有出现。我想原因是前面画得过程有学生没有领会 好,没有充分地画好,也就没有后面地分析了。一节课有了好的开始,后面的教学过程就会顺其自然,至少比较流畅,前面的疙疙瘩瘩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学习,而主 要原因是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没有让学生听明白操作的方法和意图,没有等到学生的共鸣。怎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呢?还是需要多试教,试教不仅 熟悉教案,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有所了解,就是对教学设计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是否需要做一些调整?最后上课时才能心中有底。

  二、课堂节奏没有把控好。

  动手操作,认识圆中(一) 认识圆心;(二) 认识半径和直径;圆心和半径的学习学生表现得还可以,但是到了认识直径这个内容时,教学上就显得比较拖沓。因为前面有了动手操作认识圆心和半径的过程,这 里再重复同样地步骤去学习直径,学生的兴趣已经没有了,老师应该适时把控教学的节奏,在学生能说出直径的定义和特点后,比较快地把这个内容学过。这样,可 以把时间节省下来学习后面的巩固和应用,也可以让学生保持比较好的兴趣点。课堂节奏的把控是我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节课的教学中,重难点应该多花些时 间,但是时间具体到每个知识点怎么分配,什么时候可以快点,什么时候应该慢点,比如,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哪些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 点?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最困惑的又在哪里?这些我还是很欠缺。我觉得主要是我对高年级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还不够,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以及 课堂灵活应变和调控能力不够。尤其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堂,更是觉得难上加难。当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时,老师对于课堂的组织也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节奏 的把控。所以,我觉得在课堂节奏的把控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三、学习所得。

  我在网上学习了《调控数学课堂的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摘录如下: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因此,良好的教学节奏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尽量减少各种不利因素。“例如,有的学生 在做课堂作业时拖拉吵闹;有的在回答问题时过于小声等,这些现象都会破坏教学节奏。因此教师从上第一节课起,就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向学生清楚传达教师的 要求,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师生间配合默契,使各教学要素呈现相对规则的秩序,创造优美的课堂教学节奏。

  2、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处理教学节奏,快慢得当,教学速度的过快与过慢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在引入新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较好,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这时教学应 是明快,生动的。在理解与运用阶段,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于难点应循序渐进,安排多一点时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余地消化每个教学信 息点,不至于囫囵吞枣。在突破教学难点后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科学地进入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推动课堂节奏,陶先生认为“教学法做应当合一”“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把握时机,创设活动情景,掀起“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们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认识圆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的意识。这节课由认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圆的各个部分开展教学。

  在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时,让每个学生通过折一折,学习找圆的`圆心和半径以及直径。在这的活动中去体会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这有助于全体学生比较透彻理解,特别 是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讨完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后,为了为第二课时画圆打下基础。我通过自己动手画圆给学生看,让他们仔细观察, 圆心与半径在圆这个图形中起的作用,自然地引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或者直径确定圆的大小,帮助学生们自发地观察出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提高他们探索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授的最后阶段,我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用不大小的圆,将他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拼出他们喜爱的图形。既为了复习上面所说的圆心、半 径、直径在圆中的作用,也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圆的美丽,将单纯的图形教学进一步的提升到让孩子们懂得欣赏身边美丽的事物上去。

  随后,我通过一系列地课堂练习,如在圆中寻找半径、直径;根据已给的图,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者直径;说出太极图的组成;投篮比赛的规则;思索车轮为什么要造成 圆形的等等,进一步复习刚才所学的新知识。同时,后面一部分的联系,我通过紧扣他们的生活实际,希望学生们能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死板的知识点,运用是活生 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下来思维较为连贯,上课步骤较为顺畅,习题的设计也富有一定的递进性。然而,这堂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不 少的遗憾。第一,在讨论个别问题时,我的期待值是课堂氛围活跃,但是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二,由于开始时的紧张,在引入部分语速较快,没有兼顾到部分 基础较弱或者进入角色较慢的小朋友的反应。并且结束语有些仓促。第三,一些数学术语或者小细节的地方仍旧被我忽略,作为数学老师严谨是必要的。这点在我今 后的数学教学上一定要加强注意,也会向这方面做得突出的老师多加学习。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实行新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但我认为更是一个机遇,它需要教师不断改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作了以下思考:

  1、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不单纯是符号的运算,它来源于生活,是理解和把握事物的一种思想。我依据《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

  的课堂。

  课伊始,先让学生观察一组自然现象的图片,同时思考:从这些自然现象中你能找到什么数学图形吗?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一组生活中有圆的物体,小结从很多物体中都能找到圆,引入了课题。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

  格的重要途径。让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在学生积极回答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圆?强化了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圆的体验后,我适时创设了如果大诗

  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会写一首诗,音乐家会创作一首曲子,那你们现在会做什么呢?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画圆、研究圆的强烈求知欲。通过让学生想办法画圆,画完后小组交流的活动,给予了学生独立、自由、努力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结有不同画圆方法的同时渗透互相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解决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个环节有待改进。让学生在多种画圆的方法中自主挑选其中一种在我们课堂上研究,并说说为什么?顺理成章地过度到了用圆规画圆,先介绍圆规,然后在学生尝试画圆的`时候同时思考怎样成功的画出圆,让学生尝试成功画圆后,我要求学生画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的圆。并且让感觉自己画圆本领大的同学板演,同时归纳画圆的步骤,接着让学生在自本上完成,让刚才板演的学生再介绍画的圆,这里在依据画圆的步骤时,引出了圆心、半径、直径。整个环节给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2、体验动手与思维的关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加深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例3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体验,教材设计了四道讨论题。其中前两道是通过画与量获得体验: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直径),且长度都相等。理解“无数条”,感受了线是无数个点的集合;发现“长度相等”,是圆的本质特征,也是车轮和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做成圆形的原因。后两道题要通过对折圆获得答案,发现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以及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圆的认识就更深入了一步。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探究了圆的特征。但是由于看错了时间,本环节太匆忙了。

  3、体验知识与应用的联系,升华学生的求知欲。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练习的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相关练习。我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我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的呢?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种莫明的冲动,一直萦绕心头,那就是:怎样让数学课堂再厚重些、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藉此,想到了圆,继而,便有了“圆的认识”这一尝试。虽然课堂上师生语言不够精炼、准确……但我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了引导者、推动者和共同思考者。学生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习了知识,感受、体验了数学的乐趣,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自学、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我校“三环六步”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上课伊始,通过教师的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课,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为探究新知打好铺垫。

  一、第一步自主学习

  上课前,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内容,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这过程中,学生先自学,解决问题,然后汇报自学情况、互相补充。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圆和以往学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区别,在通过自己想办法画圆、剪圆、折圆、结合数学书上的内容,学生自学了圆各部分名称及用字母表示。为了检测孩子们的预习情况,我出示了一道题,对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检测,目的是看孩子是否真正达到了自学的效果。这样才真正体现先学后教的目的。

  二、第二部合作探究

  这部分安排了两个大问题:探究圆的画法、探究在同一个圆里的直径和半径的特点及关系。并在探究圆的画法又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你能想办法画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你觉得哪种方法最方便?

  2、尝试用圆规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然后小组交流总结画圆的的步骤。

  3、思考:圆的位置是由()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决定的。在观察和操作中,引发学生进行思辨,明白借助圆形物体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不同,然后通过自己操作,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活动二:探究在同一个圆里的直径和半径的特点及关系。本环节小组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等一系列活动,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最后归纳概括圆的半径和直径长度的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收获知识、水到渠成。

  三、第三部达标检测:

  这部分的目的是知识应用,体验价值。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学习情况一个当场的检测,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再由学生补充,老师在适当讲解,以达到巩固提升的作用。并在扩展提升中。

  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许多自己不足之处:

  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小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不够细致。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谈话的方式,提出问题:车轮、井盖呈什么形状?(圆形)为什么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别的什么形状?在这里若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出示车轮和井盖,让学生在感知圆的表象上初步认识圆效果会更好。

  由于六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要好,所以接下来安排学生直接尝试用圆规画圆,并且大多数学生能够用圆规画出圆。关键是学生用语言表述如何用圆规画圆,学生说教师板书,在这一过程中就能知道圆规的构成、画圆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一环节的实施效果良好。在画好圆后,提出:这个圆把黑板分成了几个区域?目的是让学生说出圆内、圆外和圆上,由于过早地出示了课题,刺激了学生视觉效果,没能说出。

  二、探究本节课重点、难点。

  这部分分三个教学内容: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会画圆。

  3、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第一部分时,直接提问: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已预习过,说出圆心、半径和直径是比较容易的,美中不足是没有总结和出示准确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作为概念教学课,这是大的失误。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虽能理解但不容易用语言总结。在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之后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学生会很容易找出圆的半径和直径,然后让学生总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接、通过、线段”这些关键词。在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中,没有过多地强调“在同一圆中”,使教学内容不够完整。而由于课堂节奏缓慢,时间紧张,之后的判断练习也没能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教学第二部分时,放手让学生去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用圆规画圆必须清楚:圆心在哪里,半径有多长。从交回来的作业看,学生能够理解,但由于用圆规画圆不够熟练,完成的完整性相对较差。

  教学第三部分时,圆的概念学生在徒手画圆、闭上眼睛画圆的`多种感官中已完全掌握,知道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但在教学圆的第二个特征时需要和椭圆区分开来,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学生容易理解但感觉语言比较拗口。

  三、教学反馈。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在动手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道题上遇到了困难,原因是学生要弄清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而不是直径。这一设计显然给学生造成了学习障碍,可以让学生先画一半径是1cm的圆,再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执教这节课,我认为合理的地方是:整个教学设计能体现“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教学模式;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内容并加以创新;能让学生放手去做,去探究,去发现。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1、课堂教学节奏缓慢,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教师教态的调整,尤其是要有激情,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感染学生,激活课堂。

  3、重难点内容要精讲精练,其余则点到为止。

  4、课堂要有评价,要注意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是小数六年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在本节课教学时,先让学生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观察生活中的圆,二是画圆。这就首先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上的准备。

  2、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做为主线。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时,用“折”、“画”、“量”的方法得到了学生所需的知识。学生在探究中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当然,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又学会了

  分工合作的先进方法,将要操作的部分分工落实后又做交流,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当然,透过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

  1、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堂是教师实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孩子们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所以课堂是育人的殿堂,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只有不断的反思,从反思中吸取经验、改正不足,我们才会不断进步。下面就结合自己最近在课堂教学反思中的一些感悟,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反思(一):准备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

  这里说的准备不光是、教案、教具的准备,还有教师心理的准备。“我是否已经从心理上全身心的投入到这节课;我是否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我对我的学生是否有把握;是否他们能和我配合默切……”在执教“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我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上课之前对自己和学生满怀信心,所以不急不躁,胸有成竹,这样一来学生也受我的心理感染,安心学习,塌实上课,我看学生那么认真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在师生互相影响下,这堂课很顺利的达到预期目标。而在执教“高矮”这节课时,由于是科研处突然袭击,本来第四节的课被安排在了第二节,虽然教案上准备了,也有了,可是我心理上是没把握的,上课时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感知,去多说。怕刚上一年级的他们太乱,电脑的突然死机,让我立刻方寸大乱,我变的`急噪起来,不停的去说,可是我越急噪,学生就越乱,看见学生乱我就着急,本来想好的思路被打乱,一节课以失败而告终。

  反思(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一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要想设计出流畅、简洁,并且重难点突出、新颖的教案,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案中的教学环节必须简洁、有可操作性,学生才能接受。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在刚接触“平均分”时,我对教材研究不熟,所以把平均分想的太难,教学设计繁琐复杂,而学生们大部分都已经在生活中了解到了平均分,我费了那么大劲讲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知识,结果一堂课效率低下,连课后题都没处理完。所以在从那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这一点,每节课都力求简洁,环节简单,反而效果更好。

  反思(三):鼓励与微笑比严厉的批评与呵斥要管用的多。

  我一直以来都是执教低年级,由于第一年时执教的经验,所以对学生表扬的少,批评居多,上课时语言不能做到亲切自然,常常因为批评学生而耽误上课时间,并且自己也生气,影响教学效率。这学期我向别的老师多学习,试着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沟通,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商量代替命令,我发现学生们在表扬下竟然比以前要听话、认真的多,他们积极思考,乐于学习,即使最调皮的孩子在表扬之下也不好意思再乱,而变成了“乖孩子”,课堂气氛浓厚,学生情绪高涨,并且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生也越来越爱上数学课了。例如有一次在一年级上课,我们班最皮的学生韩斌,像是做着转椅一般,左转转,右转转。要是以前我肯定会大发脾气批评他一顿,可是今天我轻轻的走到他跟前,对他说“韩斌,你的凳子是不是不舒服,老师帮你整整衣服,就好了”然后,我帮他整了整裤子,又说“这回你肯定会舒服了”,本来他以为我会训他,看我这样说脸就红了,我帮他整衣服他就更不好意思了,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他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上完《圆的认识》后,有一天看到华应龙老师曾就这节课的处理提出三个问题,对照自己的刚结束的课,觉得自己的课真是缺乏深度。这三个问题是这样的:

  第一,是否只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圆的特征;

  我们班在上《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说起圆来滔滔不绝,可是在这一课的练习中,出现了如下问题: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判断题出错多,这显示了学生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究其原因,上课时学生的回答,是自学能力好的同学的展示,不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内容还要采用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还要处理学生自己学习中动手与动脑的关系。

  第二,是否只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

  刚看到这个问题觉得很好笑,觉得没有必要给学生提出来。可是仔细分析: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规一个脚可以看作是定点,两脚之间可以看作是定长,所以可以画出圆。学生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才对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书中的叙述。第三,是否只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仔细挖掘圆的史料,我发现了不少可以利用的地方。在学生对圆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后,可以引用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说过的: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以此引发学生研究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探究圆的特征结束之后,可以呈现墨子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让学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关于圆的史料记载,还可以巩固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引用《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拓展对圆的认识。在学生理解意思以后,进一步引导思考:如正方形的边长是16厘米,你能从中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关注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三个问题对照完毕,真是感觉学海无涯,作舟恨晚,以后上课之前真是要好好思考,重新审视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这样上完课才不会觉得后悔。

  关于如何上“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的一些想法

  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概念课的进行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教学方式:

  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虽然能让课堂环节进行的快一些,但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虽然让学生亲身经历这种设计所用的时间要多一些,但所谓莫道不砍柴工。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就像有句话说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记住了。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当一个单元的概念比较多时,上好第一课时大感受课尤为重要,新课进行时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的内容所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第二次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自觉与提升。每个环节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换个角度思考,换个角度听课

  ——听课后的的一些思考

  这几天听了几天课,感觉自己的角色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来回转换。虽然在他人的课堂中,上课人不会把我们当学生;但在他人课堂中,我们却可以站在了学生这一面。在自己的课堂上,尽管我们努力地想做到“因材施教”,由于立场的不同,使得我们离现实中的学生仍然很远,毕竟主观上的努力是难以改变客观上的立场与角色认知的。在他人的课堂中,给了我们走近学生,并站在学生立场上观察课堂的机会。一旦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察课堂,就会给我们两个非常大的启示:一是决定课堂进程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二是判断课堂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并不是教师本人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

  在他人的课堂上,如果我们放弃学生立场,就会与上课人结成同盟,将课堂中的优势归因于教师个人的能力,将课堂中的劣势归因于学生或者外在的环境,从而错失站在学生立场设计与体验课堂教学的机会。当我们在他人的课堂中,能够站在学生立场上体验课堂进程并感受到课堂真正的目的;再次回到自己课堂时,不但会改变自己的课堂理念,而且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离学生学习更近,因此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课堂教学的深度,并不在于站在教师立场上如何设计与策划,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的花枝招展;而是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简捷而又有力,从而更易于被学生群体理解与接受。

  所以,听课时换个角度挺好。

  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后的一些想法

  分数、百分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改进并加强分数应用题教学,使它们能够恰当地反映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目的性和实践性,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认真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我谈几点个人认识和学习体会。

  数学应用题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数量关系。确定了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到解决方法,因此应用题教学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把握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由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跟整数应用题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它们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既了解其共性,又能懂得它们的特殊性,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既含有整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具有新的数量关系,这新的数量关系通常分为三种情况,或者叫做分数的三种基本应用题:(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除法应用题。(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除法应用题。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当它们的倍数等于1或大于1的时候,通常称为“几倍”;当它们的倍数小于1的时候,通常称为“几分之几”。学习了百分数以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就统一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了。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除法应用题。这是分数乘法的逆向题,也是学生容易与分数乘法相混淆的问题,新大纲规定在分数四则计算的前面要学习简易方程,到这里用列方程解答,可避免乘、除法混淆。

  实践证明: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加强交叉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数量关系,能沟通相关应用题的联系,能弄清这类题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结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通过圆的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骑过自行车,有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从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使学生生科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圆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的困难。由认识平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的曲线图形,是学生人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3.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认识了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认识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物体中引出圆,再凭借圆形物体画出圆,然后利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在此基础上,通过测量、比较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圆的定义提供了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初步认识,加之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缘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只是在概念上尚不具体化,同时已经学过了几种常见图形认识,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和抽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前学的几种常见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则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无论从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故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列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所见到的圆形物体,引出圆的概念,了解圆的特征。圆的相关知识与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都能获得,“学”数学就是“做”数学;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为自己的探索所得提供科学验证和知识深化、运用的机会。通过认识圆、画圆过程,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的现象。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圆形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圆形物体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使学生深切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在黑板上板书“圆”字,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指名回答)

  生:十五的月亮、轮胎、月饼、圆脸蛋、唱片……

  师:一个“圆”字让大家浮想联翩,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无处不在,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你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用你手上的工具动手画一画。问: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

  二、探究特征

  师:刚才大家用各种工具画了圆,但是,大家可能也发现了,有的工具并不好用,而且大多数只能画一种大小的圆,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很方便地画各种大小的圆呢?是什么?

  生:圆规。

  师:对,这个工具就是圆规,圆规就是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生拿出自己的圆规观察),圆规有一个小圆柄,画圆时手要握住这个小圆柄,还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画圆时,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只脚要叉开,手握住小圆柄旋转一周。

  师:你能试着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吗?(生画圆)

  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用圆规画圆的过程(组织交流)

  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大家看,我们在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1、注意圆规这个针尖要固定在一个点上,我们画的图形才够圆。(板书:1、定点)

  2、圆规的两只脚之间的长度不能变,否则圆形不能闭合。(板书:2、定长)

  3、要用手握住圆规的这个小圆柄旋转一周。(板书:3、旋转)

  师:同学们,现在大家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再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圆,看看是否画得更顺畅了。(生画圆)

  师:现在大家都已经学会画圆了,那么同学们再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画的圆都一样大呢?

  师:对!我们可以让两只脚固定,这样就可以画出固定大小的圆了。现在我们先拿出直尺,让针尖和铅笔头之间的距离是3厘米,把圆规固定好,在纸上画一个圆。

  师:这个针尖是什么?(圆心)用什么字母表示?(O)圆心,顾名思义就是圆的中心,刚才我们画的两个圆一样大,但位置不同,想一想:圆的位置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圆心)圆心可以确定一个圆的位置,针尖固定在哪个位置,圆就在那个位置。(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大家看这个刚才画的两脚距离是3厘米的圆,要是有人问这个圆有多大,你们怎么回答呢?(半径3厘米的圆),对这个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用什么字母表示?(r)(指导书写r,说说什么是半径,作相应的练习)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圆,比原来的圆要小得多。请你在纸上再画一个圆,比原来的圆要大得多。(生画)

  师:刚才我们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圆,谁来说一说:圆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这样的半径可以画几条呢?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小的竞赛,怎么样?在一分钟内看看哪位同学在同一个圆里画的半径又多又好。(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请同学们用尺子来量一量这些半径,它们的长度到底是怎样的。(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师: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能决定圆的大小的线段吗?

  生:直径。

  师画一条直径,讲解: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什么字母表示(d)(做相应的练习)

  师:如果我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画直径,想一想:能够画出圆的所有直径吗?(板书:有无数条直径),同样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也相等吗?(板书:所有的直径也相等)

  师:请同学们量一量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发现?(r=d=2r)

  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比较快。(师报半径,生说直径;师报直径,生说半径。)

  师:大家还记得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生拿圆片折,发现交流)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不错,大家有没有兴趣接受新的挑战呢?

  1、判断题。

  (1)在一个圆中,有一个圆心,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3)半径总是直径的一半。( )

  (4)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

  (5)圆内直径是最长的线段。( )

  (6)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2、欣赏图片。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面图形圆(曲线图形)。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王荣老师的一节课让我获益匪浅,她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我耳目一新。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学生虽已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可以看出做课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

  其次教师一开始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

  在探究知识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组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专题;“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的进一步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新知,掌握新知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引导、探究、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在讲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关系时,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画圆,通过画圆来认识这些琐碎的知识点。通过同桌交流探究发现知识。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

  还有教师在教学生画圆时,先和学生一起认识做图工具圆规,再让学生尝试自主画圆,再通过示范画圆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从而掌握画圆中圆心与半径的作用,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最后让学生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这使知识的生成过程变的顺理成章。这也是专题:“数学课堂高效探究”的体现。

  最后教师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亲眼看见圆的知识的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