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0 16:16: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探究和交流中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2.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从学生的练习来看,大多数的学生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方法,但有部分学生不够熟练地进行笔算,原因是有个别的口决不过关,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如:本课在探究新知中学生很快就用竖式算出了结果,没有出现预想中的用加法计算,这可能跟学生曾预习过有关,也可能因是这学期第一堂课,前面复习的时间稍多些,以至没有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时间有关。当时我很快地进行因势利导,直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交流,理清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之后的十几分钟用于练习。学生说出1.5元就是15角,算出积后再“缩小10倍”就可以了。引号中准确说应该是“缩小到它的1/10”,连我自己也忽略了,因此没有提醒学生纠正过来,今后将特别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足够述说的时间。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会有意见?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哦!原来使这样啊!”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计算法则耶使学生自己总结的。因为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在这里只要在“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后黑板上只有五个字“算、看、数、点、化”。提醒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讲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的注意点。后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

  从两天的作业看,学生出错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错,不进位、看错数,7×7=46等。所以对这部分自己的评判是“过!”下周一上例3。 课后没事,写“教学反思”,感受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移动小数点位数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

  础上教学的。虽然最初担心学生不理解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能化简的要化简,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自己才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顺利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优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另外,新《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以上认识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把整堂课设计成“摸球游戏”活动课,设计了体验操作、猜测验证和综合应用三个活动来学习“可能性”。学生掌握的很好。

  不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事物出现的随机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改进措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有些事可能,有些事不可能。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小数除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同时也是本期学习的一个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教学中我认为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在教学时针对这些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专项训练:

  1、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2、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3、小数除法中学生易出错的地方有:整数部分不够商,要在被除数的个位商0;除到被除数末尾还有余数,要在余数后面添0再除;哪一位上不够商,要商0占位等几种情况。教学中把这几种有“0”的类型的题进行了比较,归纳总结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出每种类型中的0的意义的不同,在学生的脑袋里建立起0的不同意义的印象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任何学生知识经验的提升都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任何外力无法替代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对于新的问题产生独特的体验,以此为基础,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才会有思维的碰撞,也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发展。我想有些看起来很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很传统的东西有时会使学生觉得会更扎实些。学生创新能力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离不开对知识的迁移、分析、归纳、联想,从中发现新的方法,使新知识感到不新。在让学生通过联想中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

  当然在开放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反思一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再加强一点,也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加强学生练习的强度,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在于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的例题是人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这个信息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时换成了“把28个足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让学生初步感知,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出示男生和女生都是30人,学生立刻就能想到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平均分是按1:1进行分配的,再出示男生40人女生30人的情况,学生就能够理解按人数4:3进行分配。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2、鼓励动手操作,操作于思维相结合

  对小学学生来说,加强感知,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密切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素质。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4:3的,接着让他们自己动手画线段图,边画边思考。通过画线段图不仅是学生更深入理解4:3的含义,也让他们理解了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

  3、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4、学会倾听,并质疑问难

  课堂上的倾听主要产生于两个层面:一是师生间的,二是生生间的。首先学生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要求,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也要认真听取孩子们的发言,以便适时进行引导,使问题不断的深入,并对学生的发言适时作出评价,取到及时激励的作用。其次,孩子们也要养成认真倾听他人(或其他小组)发言的习惯,因为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自己(或自己小组)未必尝试过,还可对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使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题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时,要求学生倾听同学的解题方法,并思考他的思路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任务去倾听,不仅提高了倾听的效率,也能够找到质疑的问题。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的鼓励评价太少。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总结方法时,没有足够的放手。教学语言上也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这次的教训,改正自己的不足。谢谢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我们班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现在知道“全班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女生有多少人,怎样求?学生很快就知道列出乘法算式解决。反过来,知道“女生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全班人数呢?这样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教学中,我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引导孩子们理清解题思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在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后,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我又鼓励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由于本人对这一教学内容并不熟悉,于是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我仔细观看有关这方面的教学视频,体会如下: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教者在准备上还是挺足的,特别在信息的收集上,教师很花费了一定的心思。老师把这节课当作实践活动课来教学,用一节课来完成有关编码的内容,这样把重点就放在认识与编码两块内容上,一般老师就教学身份证号码,而对邮政编码少有涉及,往往是一笔带过,这样设计非常有道理。但教材是怎样的呢?我也查阅了人教版教材,《数字与编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里内容,教材说明把这部分的内容分三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第一节课教学例1例2,主要是对一些编码如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如何进行编码,第三课时进行综合练习。所以教者就根据教材的安排,把这节课着重的放在对编码特别是身份证号码的认识上,让学生初步去尝试,充分体现教材意图。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编码的很多知识都是已定知识,如果纯粹让学生了解这些编码的话,那么一味讲解学生可能更容易获得知识,但这样很容易上成是常识课或者生活指导课,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呢?老师在本节课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不同地区的身份站证号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这些编码,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身份证号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编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编码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认识编码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地重要思想。

  当然本节课听完之后,还有几点考虑,愿与大家思考与讨论:

  1、怎样更科学让学生认识编码?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走进编码世界?

  2、一节课就让学生接触身份证号码,单薄吗?

  3、在这样的课中怎样进行更有效的探究与学习?

  4、怎样教学生查阅资料?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此,在教学中,我有两点最深的体会:研读教材,走进去;活用教材,走出来。《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a÷b=n表示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编排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30和36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又明确了像36当两个因数相等时,只写其中的一个6。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在编排上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这部分内容学生毕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本来计划因数与倍数(12-14页)一节课讲完,实际操作一节课只能揭示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12-13页)。下课后,与 成老师交流,她与我有同感。可从各种资料上看了许多教学设计,都是在一节课讲3页,我想,新内容概念多,一节课讲完,学生确实吃不消。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打好前面的知识基础,第二课时讲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以及一个数的倍数特征自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并且还有充足的时间对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和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倍数特征进行对比,从而强化所学知识。

  所以我认为,课堂容量大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缺少当堂反馈的时间,过大的容量使学生学的不够深入。我们教师总是想在一节课中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其实这样反而会减少学生的思考时间,也使老师无法照顾差生,知道差生接受的程度,今后要多思考怎样合理安排。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教学设想是:教学设计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从学生站队(实践活动,活动认知)的直观动作认知到画线段图进行形象的图形认知,最后抽象出数学算式,构建数学模型。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图形模式)表示组合方案,最后寻找相同的地方,经历同中求异,再异中求同的探究过程。

  1.课伊始,直接从解决问题入手,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组合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就直接从参加比赛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站一站、演一演、列举、画线段图、画平面图等直观方法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由杂乱、具体有序、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

  2.抓住本质,构建数学建模,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本节课我想重点突出把线段图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通过让学生对比几种方法,从而发现用线段图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但是由于本节课组合是一节老师们基本上没有探究过的数学领域,所有在上课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放给学生直接去探究,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没有方向。试想一下:学生能想到用画线段图、平面图的方法吗?所以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把着眼点放在大部分学生身上,否则就会造就大批的.学困生。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有了更多的感触。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走进教材,以整体的眼光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认知规律。要将静态的教材活化为引发学生观察、猜测、实验、合作的探究过程,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不是教师要求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是使学生自觉产生这种需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要与教学过程有机的、自然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去感悟、体验、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教师在1节课中教给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进一步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多一些教学智慧,多一些对课堂问题的预设,学会灵活地引领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上发散思维,提升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小数除法,分为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等几个知识点!在这一个单元的教学当中,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小数除以整数的知识点上,学生在处理当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除时,通常忘记商“0”,商的小数点也出现未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错误!

  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同学们都知道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但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一样时,同学们受“除数与被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情况的解决方法”影响,出现了直接把小数点去掉的情况,也就是没有按照“商不变”性质来进行处理!另外,有个别同学在转化成整数的过程中,是以被除数作为转化的对象,导致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三、在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出现了几种情况,分别是1、当除得的结果是无限小数时,未能利用去尾法或者进一法取近似值;2、分不清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取近似值,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3、涉及到金钱的计算,当结果超过两位小数时,没有保留两位小数!

  四、学习能力中下的同学,对于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忘记得比较厉害!

  对策:

  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尝试通过整数除法1÷2=0……1的讲解,说明当整数部分不能商1时商“0”,然后再迁移到小数除法。

  第二种情况:对小数除法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与对比,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强化训练!

  第三种情况: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并进行归类!

  第四种情况:在课后找时间对他们进行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不管是在知识和技能上,或是情感和态度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以下是本人在本学期的工作总结:

  一、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作为一名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是最基本的。我在本学期担任五年级数学教学,多数学生对于老师所授的内容很快就接受了,而个别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有些内容要不断重复的讲才能被消化。所以在备课时,我针对不同的差异选定不同的.重点和难点。在备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案,了解每一人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二、常抓课堂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因此,本学期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勤于思考。有时还采用比赛的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进行小组互动比赛,。那些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这时候也特别专心。一堂课下来,动则不乱,收到了良好的课效。

  三、及时做好教辅改的工作

  作业是检查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业量越大学生对知识掌握就越好,应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出合理的作业。数学是相容的,有些题型只不过稍微变了一下内容,思路、解题的方法还是一样,这样的题可以只选典型的例子来做,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的作业,我及时批阅,对于学生反馈回来的问题及时辅导,不把问题留到第二天。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有时难顾及到一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

  四、多练、多听、多交流

  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多向那些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听优秀师的公开课、观摩课,写听课笔记,并参与评议,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虽然教无定法,但好的教学风格,好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本学期我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尊重学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活动的个体。教师应本着遵重学生前提为出发点,遵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差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注。遵重学生,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学生只有认可你这个教师了,他才会有信心学好这一科。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反思这节课,在这一过程中,我在教学之前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简单,而在实际教学时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2上:3÷4=()(块)的探究上。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得到3÷4=()(块),开始都猜想是,然后通过动手小组去操作,经历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学生汇报中出现了是1/4,因为他们认为是把3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得了1/4……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出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出在把谁看作单位“1”上,问题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这是难点。学生认为简单,实际上不简单,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说理和交流。把重点放在3÷4=()(块)上,我借助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采取让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辩论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把重点放在3÷4=()(块)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讲得太多,讲得过多,学生会越来越不清楚。

  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个内容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例子太少,没有说服力,为了学生今后学习中遇到问题上该如何解决,我们必须在常规的教学中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授人以 “渔”。于是教学中,在学生得到了3÷4=()(块)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了适当的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结果的深层次的理解。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

  (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首先出示两组算式: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的意义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情景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动脑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被除数是小数时,如何试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我们一起来到浦口小商品市场来看一下人们在谈论些什么

  买3个篮球花了177元

  买2个足球花了184元

  买6个排球花了210元

  通过人们谈论的这些话,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你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

  2、学生列式计算,并利用投影集体校对,重点说说177除以3你是怎样算的

  3、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买了4个乒乓球用了四块四?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4、真不错,你能从人们简单的话语当中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

  (二)提出课题,探究新知

  1、人们经常去三角小商品市场批发一些商品来卖,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店小老板?买了8个铅笔盒共用去43.2元,如果你是店小老板还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需要你解决的?

  2、我们需要解决

  每个铅笔盒的'批发价是多少?

  每个铅笔盒的卖价定为多少比较合适?

  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准备如何去解决第一个问题?提出课题:像这样的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我们来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一下。板书:小数除以整数

  a)、估计一下43.2除以8大概会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b)、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去解决这道题,能用一种方法解决了还要去探究一下还有没有跟简捷的方法。完成的同学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c)、反馈:教师板书强调

  d)、你学会用竖式解决这道题目了吗?你能在草稿本上在算一遍吗?说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那些地方映像比较深?那些地方特别要值得注意的?

  4、想想,每个铅笔盒的卖价定为多少比较合适?

  5、小结:看来学会小数除以整数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来做几道练习看看我们学会了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

  25.2÷6 34.5÷15 44.8÷2

  2、出示一板牙刷25个,进价是32.5元。如果你是小老板,需要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新增的一个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概念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中位数”能更合适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并且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我首先从例题4入手,让孩子们思考:用什么数据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既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又复习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孩子们思考用平均数27.7表示孩子们的水平好不好?为什么?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由于较大数的影响,平均数偏高,这个时候是不适合用平均数来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的水平了。这个时候再提出“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跳绳成绩更合适呢?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寻找到的这个“合适”的数正是——中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孩子们体会中位数在表示一般水平的合理性。

  课堂上我继续利用这组数据,提出: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中等个),中位数是多少?让学生自己尝试找中位数,体验到如果数据是偶数个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总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不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今天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不太好。

  本节课我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列方程与数量关系的对应的方程。如:例7的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对应的方程是x-1.39=0.06,如果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对应的方程是x-0.06=1.39。

  本节课学生设未知数x的后面单位名称会丢掉。在本节课教学中使用的数量关系,实际上就是以前的“…比…多…”和“…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差+小数=大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反思04-2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0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3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29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5-15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4-05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5-17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经典】06-14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1-08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