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9 10:26: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集锦15篇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他的敬佩、感激之情。因此,课堂中,在出示导学提纲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提升的模式进行学教学习。结束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我想从得与失这两方面反思一下:

  一、成功之处

  1.力求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2.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尤其是文中省略号自然段的补白连写收到了好的效果。然后通过原文的再现,体会省略号的妙处。

  3.力求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努力达到“三给”,即给方法(自学提纲呈现);给内容(抓住重点语段);给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读书时间)。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讨论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

  4.德育实施润物无声。

  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鼓励关爱,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关爱与自信。所以,在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每一次的小结都力求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情感,板书中体现出来,以求让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

  二、不足之处

  1.整节课,对学生的自主性、全员性的体现仍需加强,对学生的牵引较多,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过多,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过少,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够。本班学生朗读水平较差,学生不够大胆,不够自信。今后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2.纵向推进式的教学留下的遗憾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这篇课文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要把深度的点定准了,而且这个深度要适合学生,要循序渐进。”根据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给我新灵感的关键——“变化”,整篇课文不都是围绕变化来叙述的吗?“我”的琴声是一种变化,“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变化,老人的语言是一种变化,老人的神态又是一种变化。全文紧扣着这个字眼来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过“变化”来解读文章。但是必须把两条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纵向推进与横向教学相结合,抓住琴声的变化这一点,牵出老人和“我”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这样,学生在相同的情感体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质显得更加高尚,学生的思维相信会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语言也应该更加丰富。

  3.对课文的钻研和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深刻。没有对自读提示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课堂前后衔接不紧密。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深入钻研教材,备好学生这本书。课余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4.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因问题分析过多,课上到练笔处就下课了,导致了教学内容未能完整呈现。如何做就能达到轻负高效?它是我现在仍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之一。

  三、改进措施

  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2

  唯一受众这是小学六年级第二卷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学习要点,在本课程中,我主要采用掌握关键句描述的方法来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问、讨论、交流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握文本的两条线索,主要学习老教授的描述,辅之以对“我”相关心理动作变化的'描述,并努力将这两条线适当融合,让学生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老教授的爱和鼓励对年轻人的影响。在教学中,我尽量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机会。在听、问、想、画、讨论之后,还有很多遗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阅读表格少,指导不够深入。虽然学生们可以理解这位老教授是一位善良的老人,他了解教育方法,关心年轻人的成功,但因为床上用品不够,主角的情感把握不够大胆和准确,学生们在阅读老教授的语言时不能松懈,阅读语调不够。

  二、感知不足。虽然我们可以掌握老教授的语言表达为关键的教学,教师挖掘自己太深,没有学生的头脑,并以教师为基础。当了五年的老师,我们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给予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因此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知也相对肤浅。

  三、课堂联系不够紧密。例如,介绍环节花费的时间太长,学生在课堂上通读课文的时间太长,老师讲话太多,等等。这些链接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四、中国风味在课堂上的体现。虽然我总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阅读拼字,但我练习得不够。虽然我在课堂上安排了省略号,并且预设了一个用笔练习,但由于课堂容量大,我没有让学生用手写字。我说得很匆忙。这种工具性的体现是不够的。

  如果我再谈论这篇文章,我会说“文中的老妇人把你,“这个问题让学生主要掌握老太太的语言和表情。在报道时,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抓住一点,让学生多分析,说得透彻。最后,老师从语言和表情中总结。体验、欣赏和鼓励是最重要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努力练习钢琴是巨大的精神力量。我希望学生们能更多地欣赏和鼓励他人。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结合备课中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即:学法自动化;朗读多样化;理解多元化;问题焦点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人的基本方法。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有学者风范。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四、着力使学生在质疑中明确主旨:

  我备课一贯以学生的预习本上的问题作为调查学生学情的重要凭据,也就是要摸清学生的阅读起点、疑点。经过统计,本课书,学生共提了31个问题,在其中我筛选了4个有代表性的问题。2个直接融入备课,2个作为课堂相机处理。这两个问题便成为了本课的焦点问题:①我为什么不揭穿这个谎言? ②我为什么总会想起这个唯一的听众?使学生的阅读逐渐深入,有了明确的方向,解决了他们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在课上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还是较为满意的,但是,第二个问题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挖掘不够深入,成为本课的遗憾。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拖堂的问题一直是我的教材,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4

  《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时的教学完了,走下讲台的我想谈谈本次教学的得失成败。

  在语文课标中有提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所以我在课堂中极力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不仅在这堂课中,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体会领悟课文中的情感,并学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探究体会批注,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一课时,我用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唯一”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感悟这位老人对主人翁的重要性。

  在第二课时,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时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借读者的口说出来,从而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

  本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关爱;从学生的朗读和课上情绪,可以看出学生感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美;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写作意识等得到良好的培养。

  虽有这些可喜的之处,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方法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阅读要让学生亲力亲为,与文本对话,我由于过于急切,将自己的阅读代替了学生阅读,课堂中,让学生主动来探讨课文的时间较少。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比如,“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这样?在这里,我对学生的引导还是不足的。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展开想象,你想对老人说什么?学生进行了简单述说。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经过这次的教学,我想在往日的教学生涯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多积累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5

  核心提示:《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课文以两条主线展开情节,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课文以两条主线展开情节,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上,不仅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老教授对“我”的关爱、鼓励和帮助,还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教授那诗一般的语言,使语文课重语言感悟的同时,又注意语言的表达,语文课上充满语文味。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被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动,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有的句子如“那沙沙的足音,有如悠悠的小令”品悟不够,学生没能体会到当时作者找到一处练琴的好景致而兴奋的心情。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6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他的敬佩、感激之情。因此,课堂中,在出示导学提纲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提升的模式进行学习。

  教学结束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我想从得与失这两方面反思一下:

  我认为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一、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配合默契,讨论积极。

  二、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

  课堂永远充满遗憾。我认为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

  一、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二、朗读形式较少。学生们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对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所以朗读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有些重点词句,学生读出来了,但我未及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美美的感悟。

  三、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虽然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它能让我思考的东西却很多:

  一、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二、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时,经常会时间到了,课还没有结束的现象。如何做就能达到轻负高效?它是我现在仍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蜻蜓点水。希望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朝着轻负高效的课堂迈进!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7

  对语文教学而言,情是蕴涵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认知是基于主体生活与心灵的认知。本单元的教学充满了人间真情,《唯一的听众》这一课,确实让我们体会到:真情给一个初学小提琴者带来的自信,以及给师生阅读后带来的感动。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而之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和“我”,让孩子通过老人的语言、通过老教授的眼神以及我的心理、我的变化,设身处地地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同时提升到“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从而做到“目中有人”的教学,让爱与真情贯穿始终。

  一、力求让学生在想象中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读写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这种整合在学生的感情升华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五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读写整合的主要方法: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进行合理想象,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

  照理说,这部分的教学本应该成为这堂教学中精彩的一笔,然而学生的回答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精彩,他们对老人的感悟还没有达到深度理解,所以在说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是那么朴素,词语是那么贫乏,很难调动听者的情感。如果他们深入理解的话,那么说话的内容应该是很感人的?上完课我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挠了学生情感的宣泄呢?在冷静思考过后,我发现 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度,所以语言自然贫乏。曾在窦桂梅老师的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说温度是人的血液,那么广度就是人的骨肉,深度则是人的神经。没有骨肉,人无法立起来;没有神经人无法活下去。要让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动起来。”纵向推进式的教学留下的遗憾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窦老师又讲道“要把深度的点定准了,而且这个深度要适合学生,要循序渐进。”根据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被我忽视的且尤为重要的关键——“变化”,整篇课文不都是围绕变化来叙述的吗?“我”的琴声是一种变化,“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变化,老人的语言是一种变化,老人的神态又是一种变化。全文紧扣着这个字眼来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过“变化”来解读文章。但是必须把两条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纵向推进与横向教学相结合,抓住琴声的变化这一点,牵出老人和“我”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这样,学生在相同的情感体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质显得更加高尚,学生的思维相信会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语言也应该更加丰富。

  三、德育实施润物无声

  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两个字——关爱,所以,在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每一次的小结都力求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情感,板书中体现出来……

  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值得商榷,亟须改正的地方很多: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她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化,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此外,心里比较紧张,致使课堂上表现的不够从容,着急、牵引学生的痕迹比较明显。

  在许多老师的点拨帮助下,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是我们的职责。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8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每次“我”停下练琴,她总是夸奖“真不错”。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本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有很大的收获。在教学的思路上、方法上给了我启发。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篇幅较长,如果面面俱到,逐词逐句分析,多少节课也不够。在和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我抓住文中的主线:“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展开研究,学生既能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又能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就使整个教学不琐碎,较为完整,也有利于保持文章的完整性,也能培养学生从全局上把握文章,分清主次、重点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避免了把教学内容肢解得破碎不堪,使学生形成只抓细、抓小的意识,而没有整体意识,不利于学生今后形成较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在征询他们意见的前提下,决定和六(1)班的孩子们一起展示我们阅读的过程。

  结合备课中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即:学法自动化;朗读多样化;理解多元化;问题焦点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六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张娜同学的配乐朗读,是本课的亮点,她那专业水准的朗读,伴着舒缓悠扬的小提琴曲,钻到了大家的心里,打动了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听课的老师,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梅雨薇同学朗读不够完美时,我及时范读,并让她再读,能让孩子们在本课的朗读中,明确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课一得。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小提琴手的变化,所以,当大家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我”的变化,而我没有打断他们的发言,在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我指出了应该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写,谈自己的体会。于是,学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谈出了不同的.体会,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地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王老师也希望六(1)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师生作为共同的学习者,用丰富多元的理解构建了本课的精神家园。

  四、着力使学生在质疑中明确主旨:

  我备课一贯以学生的预习本上的问题作为调查学生学情的重要凭据,也就是要摸清学生的阅读起点、疑点。经过统计,本课书,学生共提了31个问题,在其中我筛选了4个有代表性的问题。2个直接融入备课,2个作为课堂相机处理。这两个问题便成为了本课的焦点问题:①我为什么不揭穿这个谎言?②我为什么总会想起这个唯一的听众?使学生的阅读逐渐深入,有了明确的方向,解决了他们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在课上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还是较为满意的,但是,第二个问题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挖掘不够深入,成为本课的遗憾。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拖堂的问题一直是我的顽症,在40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0

  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很令人担忧,特别是农村小学。年龄小的学生提问还算活跃,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这学期,我接手了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向老师提出。孩子们基础差,更令人担忧的是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我想,孩子们的语文基础,我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年扭转,但事关一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尤其是主动学习的问题意识,我不能坐以待毙。

  日前,笔者就和学生们在《唯一的听众》一文中经历了一节“问题”课。《唯一的听众》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课文,文章留下了许多耐人深思疑点。

  一、扶着提问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让学生放声朗读。“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学生朗读完毕,我就出示课文插图,提示学生“这一段描写中,有一处显然与插图不符”,并激励学生“谁发现了,谁就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学生怒目横眉,一幅不把问题揪出来不罢休的架势。不一会儿,一只手举起来又迅速放下。“没关系,说错了也表扬,有了你的错误,才会带来大家的正确。”我像抓住了一根救命草,哪敢放掉这“星星之火”?接连两三个学生都回答错了,圈子逐渐缩小。终于,第五个学生发现了“新大陆”——课文中写老人手指悄悄打着节奏,而插图上老人家却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个美丽的开端。我再次向学生发起挑战:“就是这句话中,还有诸多疑点,你只管提问,老师负责解答。”

  生1:老人为什么要打着节奏?

  师:老人是在检查小伙子拉小提琴是否有节奏。

  生2:那又为什么要悄悄地打节奏呢?

  师:她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生3:为什么明知老人耳聋了,“我”还要尽心尽力地演奏?

  生4:“我”明知老人耳聋了,却常常忘记她是个聋子?

  ……

  美丽与精彩继续着,我有些应接不暇,招架不住了。我灵机一动,想了个点子。

  师:同学们,胡老师创作了一句名言,想不想知道?

  生:(齐声高呼)想。

  师: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难,更有价值。——胡座平

  师:我把这句名言送给你们,你们敢接受吗?

  生:(齐声高呼)敢。

  生:敢提问吗?

  生:(齐声高呼)敢。

  二、放手提问

  师:课文还有诸多疑点,你只管提问,不需要你解答。

  生拿起笔,或小声朗读,或默读,或圈,或划……五分钟过去了,学生陆续举手,我让他们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接着,我引导孩子们把这些问题讲清楚,问明白。最后,形成了大家智慧的`结晶——

  1、为什么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却不知道?

  2、为什么老人会帮助“我”,鼓励“我”?

  3、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讲:“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4、为什么明知老人耳聋了,“我”还要尽心尽力地演奏?

  5、老人为什么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幸福?

  6、为什么老人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7、“我”为什么要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

  10、老人是一位音乐教授,她明明知道小伙子拉得十分难听,为什么还谎称“真不错”?

  11、最后一段的省略号代表什么?

  12、为什么一听到“聋子”,妹妹就“惊叫起来”?

  “为什么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却不知道?” “为什么一听到‘聋子’,妹妹就‘惊叫起来’?”这些问题看似幼稚,却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最后一段的省略号代表什么?”这是从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入手质疑; “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从重要词句入手生疑; “为什么老人会帮助‘我’,鼓励‘我’?”这是从课文的主旨发问,直捣课文的中心; “老人是一位音乐教授,她明明知道小伙子拉得十分难听,为什么还谎称‘真不错’?”这是比较浅显易懂的问题; “老人为什么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为什么老人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这几个问题很有深度、耐人寻味。

  师:我知道同学们心中还隐藏着很多不解之谜,胡老师也没办法一一解决,就让它们藏着吧!藏的问题越多,就越有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越有财富。你们说,对吗?

  生:(齐声高呼)对。

  这节“问题”课很快就下课了。虽然没有解决问题后的欣喜若狂,但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相信,思维活动所形成的动力是长效的、稳定的。教师应重点针对学生在形成问题意识过程中的“不敢”和“不会”展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敢问,而且想问、乐问和善问。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1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本课的重点是对老人语言和神态的体会和理解,老人对作者无声的教育技巧(即课文中三次“平静”的眼神)是本课的亮点,应让学生好好体会。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成功的地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主动、自主地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是使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在学生发展之中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适当点拨,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积累,从而自悟出文章表达的情感。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可以看出教师能够在授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将发现的路让学生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提出阅读思维方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为学生带来思考,引发学习兴趣和内在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出适合学生的心理情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状态。教师提出的思维方向,是给学生创设出读思的广博空间,是启迪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潜心读书的情趣,使每个学生都能以“我能行!”的意愿,投入到动脑、动口、动手的读思画批的读书实践中。本堂课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老人三次“平静”神态是在师生、生生共同探究学习了老人的`语言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具体放手让学生独立体会老人“平静”神态之前,教师已经做好了铺垫,已经教给了学生阅读和发现的方法。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的思维方向:课文中究竟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呢?这眼神中包含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和品悟。通过学生的独立发现和集体交流,肯定了学生的学法,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出读思的广博空间。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立体交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把发现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把发现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思画批的读书实践中,让学生亲身品尝到发现、探索、感悟的快乐,去展示一个成功者的才能,去努力赏识他人,去感受获得多方面信息和能学、会学的幸福感。善于发现是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回顾本堂课教师在引领学生重点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独立发现,无论是老人“平静”神态的几次出现,还是请学生谈老人“平静”神态背后的含义,教师都能够放心放手让学生去谈,能够把发现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无论是学生谈到的“为作者消除紧张心理”、“对作者的信心”、“老人在用心体会作者的琴声”,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的“老人对作者的鼓励”、“老人对作者的期盼”、“老人对作者的肯定和赞许”,这些都是学生的发现,是学生立体交流的成果,是生生互动后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可以使各类不同基础的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层引导,探求新知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尝到发现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发现、品味能力越强,就会对文章中语言文字、内在情感的认识越会向深层次发展,疑点就会越多,就会越突出。因此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恰当地把握“火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引导,便于学生探求新知。回顾本节课,教师在引领学生体会、品悟老人“平静”神态的时候,能够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将发现的路让学生自己走,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述,充分证明了学生的理解和品悟能力在不断提升,于是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体会和品悟: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作者的呢?使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到达了情感上的再一次提升,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平静”眼神背后无声的力量和老人那颗伟大的心。

  总之,《唯一的听众》一课,重点在于理解老人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而对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体会和分析是读懂一篇记事写人文的阅读思路。本节课,通过教师引领学生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的环节,体现了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学习环境,将发现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把发现的路让学生自己走。在解读老人“平静”神态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孩子们都能够感悟真情,共同唱响心灵之歌。

  二、遗憾之处:没有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结合,未能设计小练笔

  通观本节课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环节的设计,确有遗憾之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应当适时去挖掘孩子的潜能。本节课在老人“平静”神态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有能力通过联系上下文去体会老人“平静”眼神中所包含的意义,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孩子们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鼓励”、“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期盼”、“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肯定”、“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赞许”……这一句句话从孩子们的嘴里迸出,让我看到了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能够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相结合,合理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将会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会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出老人那无声的力量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如果再讲这篇课文,在对老人“平静”神态的解读的处理上,我将在原有环节的基础上,实现读书、品悟与想象相结合,设计小练笔如下:

  请学生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的时候,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都在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2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中我以读画想问和讨论相结合,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揭题以后,要求他们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时,通过“读--画—想—交流”,我想,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培养和提高。教学中我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深藏在她的话语中,每句话的内容都是有指向性的,都是针对“我”不同情况而讲的,所以在教学中深入理解老人说的话就成为了这节课的重点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读—悟结合来明白这些问题,在明白了老人的话意后,再师生共读来进一步感悟课文中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读中感悟老人四次说的话给了“我”不同的感受,正是在老人的帮助下“我”的琴声,“我”的心情才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这眼神伴随着“我”的琴技发生了变化,正是看到“我”的进步,老人的欣赏的神态也就随之改变,这种不露声色的细节若没有引导学生去注意,学生是比较难找到的。经过我这么一点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教学中我设计从老人的眼神中学生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心、帮助、鼓励,老人此时留给学生将是更深刻的更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他们的感知系统中已经领悟到老人的心。所以学生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这次磨课中,我针对听课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次次修改教案,尽力去完善课堂语言、教态。在一次次的修改教案,一次次出现的课堂生成问题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在教学时放手还不够,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导语、过渡语、课堂提问、评价语等,几乎都是自己在唱独角戏,同时六年级后发现每个班的孩子都不爱积极发言,我觉得这四节课上的我好被动,好尴尬。

  二、抓住重点,不面面俱到。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要想在课堂上在抓住所有的精彩点是不可能的。要明确本课的重点是什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算是一堂好课。第一堂课的教学容量比较大,各环节不够深入。这就是舍不得删减惹得祸,文章的重点句子是很多,挖掘的内容也很多,但我们不能把重点都塞在一堂课中。要合理分配,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今后还要充分利用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三、表扬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随时观察学生,大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准确及时的表扬,方能活跃课堂气氛,方能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四、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非预设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经历了磨课的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我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我觉得上好一堂课真是不容易。

  四节课下来,真是感觉问题多多,这都需要我在以后的常态课上不断地磨炼。也恳请各位同仁能毫无保留,多提宝贵意见。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3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表现了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上,不仅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老教授对“我”的关爱、鼓励和帮助,还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教授那诗一般的语言,使语文课重语言感悟的同时,又注意语言的表达,语文课上充满语文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体性把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学生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王燕骅老师在评课时也指出,解读文本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先要对课文有感悟,才能引导学生感悟。老师在备课时,要问问自己“什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老师的“问程”问题引起我的思考。“‘问程’越长,空间越大;‘问程’越短,空间越小。”是呀,课堂上,一个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考的价值教学问题,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维走向,能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能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主性,会使课堂思维集中、深入,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第一课时,问题可以精简,如:1、“唯一的听众”是一位怎样的听众?(理解型——表达是叙述性的)2、为什么要装成“耳聋”?(思考型——表达是说明性的)3、课文写了他的语言和行为,哪一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为什么感动?(发散型——表达是创造性的)第二课时也可以迁移。这样,问题一焦点,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把学生推向一个更高的思考空间,被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动,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王老师给我的启发是多方面的,能得到王老师的点评是我的荣幸。她就像《唯一的听众》中的老教授用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鼓励着我,引领着我。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灵,给人勇气,给人动力。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4

  选择这篇课文,首先是被课文内容所感动。文中的老妇人对青年人的帮助不正是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应该学习的教育之道吗?《唯一的听众》讲了一位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故意装聋对一个琴艺糟糕、差点丧失自信的青年人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他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

  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在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从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一个小提琴手,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学生马上说是老妇人。然后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老妇人言语的句子,想想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我”听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再让学生思考:除了有特色的语言描写之外,还有人物的什么描写?学生自然说是神态描写,然后抓住有特色的三次神态描写,进一步领悟老妇人的品质,让学生在品读这几个句子的同时将“我”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的变化穿插其间。其实这是课文的难点,在今天的教学中我觉得学生还是比较积极的,他们能够联系上下文去体会这种平静的眼神中所包含的意思,第一次那平静的眼神是鼓励,第二次平静的眼神从鼓励到更多的是赞美,第三次平静的眼神仿佛是深深的潭水,这眼神中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在理解这层含义时需要有前两次的情感铺垫,我不断地启发学生去发现老人那细微的动作,“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还有那省略号和我心理的变化,通过这些铺垫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都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这眼神包含着对我的爱、对我的'赞美、对我的鼓励、对我点滴进步的高兴、对我的期望……这一句句话从他们的嘴里迸出,让我看到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此时我又顺势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像,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的时候,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都在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这一练习使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到达了情感上的再一次提升,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平静”眼神背后无声的力量和老人那颗伟大的心。

  但是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反思课堂,值得商榷、亟须改正的地方也有很多:

  1、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

  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语气不够到位。

  2、感悟不够。

  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够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3、课堂上语文味的体现。

  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自主朗读品悟,并安排了句式转化的训练,省略号的补白,小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写,只是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得就不够了。

  课后在 许多老师的点拨帮助下,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

  进度有点儿慢,赶紧的节奏。今天下午走进第三篇课文《唯一的听众》,聚焦人物描写展开教学,就这节课自我总结点评如下。

  1.读题,揭示"主角"。

  2.读文,串联"内容"。

  3.读句,品悟"形象"。

  4.读法,迁移"写人"。

  从1说起,课题你会怎么读?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唯一"说疑惑,一是为什么说是"唯一",二是这个唯一的听众指谁?自然从课题导入学文。

  第2点的读文,指的是默读全文,延续前两课的'方法,聚焦主要人物串联情节说内容,学生给了两个答案,其实也是两种方法,一是记叙文要素串联法,二是主要人物串联法,各有道理,学生能接受。

  第3点是本课的主要板块,先快速扫描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再聚焦片段找到"证据",我以"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作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采取找句,有感情朗读的策略,分角色读,铺垫情感,难点部分采取找句,想象练笔的策略,走进内心,层层剥笋般体会"平静"表情下"老教授"那份对"我"的关切和鼓励,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以及对"我"更高的要求,从而突破"像深深的潭水……的理解。

  学到这儿,一节课走近尾声,回顾最近的学习文本内容,结合板书上的人物描写方法,我作出小结并布置作业,一个人,一件事,与"我"相关联,想想朝夕相处的同学或老师,试着用上以上方法,写一片段,表现人物品质,表达作者情感。复习课文内容后晚上"唯一"的作业,不知是否拔高了些?期待明早学生的作品!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6-04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4-11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6-18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07-08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精选3篇)04-23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04-12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01-10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04-11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04-11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4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