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1 12:45: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科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科学教学反思1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液体,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关于水的问题,同学们表示我们人需要喝水、动物、植物也需要水,它们都需要生长,进而引出上个单元所学的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巩固,通过课件及文字让学生从整体感知水对有生命物体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人、动植物体内的水占多少比例。通过对小草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水量的观察,知道任何有生命物体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总结全课:水的重要性。很多植物体内也有水,我们试着比一比我们经常食用的植物中水分比较多。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水是重要的',很多物体内都含有水。

  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向学生介绍水是液体这一概念,学生通过视频得知地球上的水很多,应向学生拓展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其实,我们人类生存主要是靠淡水资源,而淡水资源是匮乏的。通过这些介绍,会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知道我们饮用的水是淡水,而且很珍贵

科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幼儿在记录单上记录相应图形的数量,活动的难点是通过记录结果比较图形的数量。

  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气把幼儿带到了图形王国:“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图形?(教师出示一个大圆形)圆形宝宝带来了许多的朋友,我们来看看它们是谁呢?”(教师一一出示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幼儿在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圆形和椭圆形时容易混淆。幼儿对于椭圆形比较陌生,教师进行了重点讲述。幼儿在区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后,活动进入了第二个环节——欣赏教师的拼画,找出图形。这一个环节并不难,在幼儿找图形中,教师让幼儿注意看树的树干是用什么形状的,这为第三个教学环节埋下伏笔(幼儿们也要拼各种各样的树,在拼树时先要把树干拼好,再拼树枝和树叶)。有了第二个环节作铺垫,孩子们进入了第三个操作活动——选图拼画。这个环节,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各种形状的图形。在幼儿操作前,教师交代了操作时的注意点:第一:提醒幼儿在贴图形时,不要把图形叠起来;第二:先贴树干,再贴树枝和树叶;第三:要求幼儿拼一棵树或者二棵树就可以了。由于教师交代非常清楚,在这个操作活动环节中,幼儿积极性非常高,操作效果也非常好,一会儿功夫,孩子们就把各种几何图形贴成了各种形态、漂亮的'树。第四个教学环节——记录表达(数一数自己的图形拼画里每种图形各有几个,然后用相应的标记(短线、圆点)在记录单上记录各种图形的数量)。在教师的预设中这一环节是作为教学的难点,可孩子们对于数图形再记录完成地也非常胜利。一会儿工夫,就有很多孩子完成了。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在初步检查幼儿的记录情况下,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KT板上。整个活动在幼儿的欢庆和成功中结束。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感想也很多。第一,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幼儿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采取游戏法、情境法、操作法来组织教学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第二,教师自身的精神状态和语言也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第三,在这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同伴资源,让幼儿互相检查、交流同伴的记录结果比较好。

科学教学反思3

  情境描述:

  在《谁先落地》的教学中,我出示降落伞,引起幼儿兴趣: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降落伞吗?是怎么样的?然后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降落伞,(用手绢制作降落伞,幼儿可能不会自己打结,而且手绢降落伞效果不大好,因此,我改用轻而薄的塑料袋来制作降落伞。)幼儿在制作前我没有告诉幼儿挂的东西要多还是要少,而是通过游戏,让幼儿在自由结伴,进行“谁先落地”的游戏,通过比赛来探索。我发现有的幼儿站到小椅子上了,有的幼儿在比赛一次输了后,赶紧再挂一片积木,这时我上前去询问:你为什么要加一片积木呀?他的回答令我很高兴:加一片积木就重了,这样降落伞降落时就快。我想这样的结论是幼儿自己得出的,而不是我们教师灌输进去的'。

  评价分析:

  1、整个活动幼儿的参与度很高,兴趣很浓,幼儿在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获得新经验、新知识。

  2、过去我们注重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让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得出结论或模仿教师操作。但是这样做容易使幼儿误以为科学只是事实的积累与概括,将会使幼儿只会使用科学而不会创造科学。而现在的教学注重的是幼儿的参与,并保持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所思所悟:

  幼儿天生就是好奇、好问的,但这并不是说,幼儿对科学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与欲望从何而来?来自于教师的引导与培养。情感不能灌输,不能手把手地教,只能靠不断体验,形成心理“积淀”而成。所以,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重在直接体验,重在幼儿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只有让幼儿直接与科学现象接触,以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才能使幼儿产生探究的需要。热爱科学的情感正是源于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需求,只有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参与和探索,才能使其萌发有益的情感体验。

科学教学反思4

  《指南》科学领域之子领域数学部分“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并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体现了“学”数学与“用”数学的统一,体现了儿童数学学习的路径,强调要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让孩子真正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

  今天的数学活动“学习5的加减”,为更好的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从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让游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

  活动开始先以“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碰球“游戏中来,帮助他们复习巩固5以内数的分合。在此基础上再利用PPT中形象的图像和声音,带领幼儿走进最喜欢的动物园。在逛动物园的同时,感受一系列动物数量的变化,根据动物的情境,积极主动的思考,充分认识了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明确了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又找到了计算加法和减法的方法。逛动物园这一游戏情境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贴近幼儿的生活,比较自然,不仅有效的激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著名教育家克鲁斯卡娅说过:“游戏对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可使儿童摆脱枯燥抽象数概念。我创设了“给小动物为食”和“送小动物回家”两个游戏情节,分别帮助幼儿复习5的`加减和5以内的加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又一次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通过本次活动,促进了幼儿对5的加减法认识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学习,并喜欢数学。

  整个活动下来,我感觉老师教的有点多,时间有点长,后来孩子的兴趣没有前面高。老师还是没有放手,没有给孩子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一点以后需要注意和改进。

科学教学反思5

  这一活动的两个重点内容目标是感知泡泡的各种特征和了解泡泡的制作过程,小班孩子对“泡泡”这一内容充满了兴趣,因此,我通过让孩子们玩一玩、看一看、比一比等各种方式进行教学。

  (1)抓住兴趣点,以游戏导入:

  在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孩子们玩吹泡泡,自己体验、探索泡泡的特征和吹泡泡的'技能,通过游戏,孩子们迫不及待想把自己体验到的结果跟大家,虽然效果较好,但也有部分孩子完全沉浸在游戏中,难以集中教学注意力

  (2)制作过程的科学对比:

  其实肥皂水制作出来的泡泡效果远没有洗洁精好,因此我运用了洗洁精、肥皂水、洗衣粉三种进行制作,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比较来发现

  (3)延伸活动的思考:

  吹泡泡这一内容还可以有各个领域的活动延伸,如科学领域吹泡工具大小、形状对泡泡的影响等,幼儿既感兴趣,也富有教学价值。

科学教学反思6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最感欣慰的应该是:整堂课环节思路清晰流畅,形式新颖,真正体现《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以幼儿为主体这一教学宗旨,下面我为谈谈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缺点:

  一、优点

  1、改变老师教,幼儿学的传统模式,充分体现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自主创造,尊重幼儿的想象和创作,如:在教师教学活动中我都非常注重幼儿的独立创作及对他们的作品赞扬。

  2、能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很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的兴趣性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开始部分,我采用了水粉的奇妙组合,激发了幼儿的创造热情,从幼儿专注的神情中我看到幼儿特别感兴趣,觉得很好奇,积极性高。

  3、目标落实比较好,在各环节的设计上较注重其相接的紧凑性,环环相扣,注重时间上的分配。

  二、缺点

  虽然本次教学活动具有许多“闪光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如我在幼儿操作部分,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因而看到幼儿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便非常的`无措,而忽视了对幼儿作品相学的破坏,对作品的内容提升不够。

  2、对个别幼儿的指导不够。指导语言不精炼,评析没抓住幼儿的亮点,应该在幼儿高度兴趣驱动的活动中融入恰当的技巧指导。

  3、在教具准备时稍有疏忽,水粉刷子太小了,使得整个画面缺乏了整体性。

科学教学反思7

  古人曾这样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明显地感受到观念需要更新,角色需要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凸现,但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例如在教《沉与浮》这节课时,出示了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

  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学生也只有“乱提瞎问”了。其实,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 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 。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 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如教《日食和月食》这课中,我刚开始想从学生那知道一些关于日食和月食的神化传话,以致提高学生学习的热忱。但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没有学生知道,看到这方面的空白,我马上对教案进行了补充。在课前自己准备了一些关于日食和月食的传说,也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最后学生从资料中学习到了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日食和月食,他们不惜千里奔波,甚至冒者生命危险去探测的精神。为后续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动力和兴趣。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应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们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我们主要进行四方面的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在以上四个方面,笔者认为对材料和探究小组的反思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两者决定着科学课的成败。另外教学反思不一定是反思缺点,对于课堂中精彩的生成,机智的处理等也可以进行“返思”,以便在日后重现。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变、才能通、才能久。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研修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科学课上的更好。

科学教学反思8

  这一课的前半部分“认识杠杆”,我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杆的三个作用点:阻力点、支点、用力点。对略变形的双杠杆、支点在旁边的杠杆,学生也能自主分析和判断。其中,在判断螺丝刀是否是杠杆时,我认为学生的观点要比教参中的更完善。他们认为:在拧螺丝钉时不是杠杆,而用它来撬东西时就是杠杆。对于书中介绍的几种工具,我认为都需要学生找出它们的三个作用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这三个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后面杠杆尺的研究中,学生关注这三个作用点之间的联系。

  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研究杠杆的秘密”。这一课的实验设计我觉得并不难,但是怎样判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却有点难度。

  学生在讨论后,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用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阻力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但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是比较费时的。还有小部分同学提出来方法是:两边的钩码数相同,变化与支点的距离,如果用力点处下沉则是省力的,反之则是费力的,如果杠杆平衡则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他们认为:同样多的钩码数,说明两边用的力是一样的,而同样的力我可以把你撬起来,说明我用的力还可以比你小一些,所以可以判断是省力,反之道理相同。另外,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在离支点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变化两边的`钩码数。这种方法大家不赞同,理由是两边离支点的距离相同,那么只有钩码数相同时才会平衡,也即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而当两边钩码数不相等时就无法判断是哪种杠杆了。

  在学生实验时,我没有强调哪种方法好,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认同的方法研究。实验后学生各有收获,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实验速度比较快,而且也很容易就得出来科学结论,但更深一层的规律发现不了;而使用第一种方法的学生虽然实验速度慢些,但他们却发现了新的内容:左边的钩码数乘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右边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

  这一课的教学中,汇报也是一个难点,由于每组学生的实验数据都比较多,按以往的将所有的数据都汇报出来,则是很费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我在汇报时,要求每一个组分类进行,即先各组汇报杠杆省力的情况两组数据,并说明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根据大家的观点去判断自己组杠杆省力的几组实验数据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提出来与大家讨论,重新判断杠杆的用力情况。其它两种情况也按照这个方法汇报。

  关于实验中钩码的挂法,我主张左右各挂一个孔比较好。学生对杠杆的研究才刚开始,如果出现一边挂两个孔,实验结论就比较难概括了。如果想在实验结论得出后拓展,那可以尝试一边挂两孔的方法。建议书本封面的图修改成一边的钩码只挂一个孔的,以免误导学生

科学教学反思9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习的欢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一样。反思一下自我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时间分配上还是有一些不合理,导入的时间比较长,出示池塘生态系统后,在孩子们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重难点没有突破,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能够让学生经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能够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经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备课方面,“备学生”还做得不够。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把生态瓶做好了,并且做得十分棒。这样的小组有好几个,这样就导致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这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生态瓶做好后,再要他们来讨论设计方案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学生也失去了讨论的兴趣。如果在课前我了解了学生的状况,在做生态瓶时我就会请那些做好了的同学上台介绍一下自我的经验,再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让他们发现自我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行改善。这样既能体现他们组的价值,又让他们有事可做,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我的生态瓶,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评。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能够让他们拿着自我的生态瓶,说一说自我的制作过程,谈谈自我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刻得认识。我想任何一节课仅有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学环节精细化,才能收到梦想的效果。

科学教学反思10

  星期四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萝卜》,在本次科学探索活动中,主要以幼儿的探究、体验、感受为主,所以孩子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主动接受经验的过程显得非常有趣。这也很感谢家长们的积极配合,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本次活动流程比较清晰完整,但是我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扎进泥地下。”我以猜谜的形式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大家纷纷进行猜想,反应很热烈,孩子们的'想象很大胆,可见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平时的观察力很敏锐。之后我出示了一个挖有小洞的箱子,告诉幼儿里面装着这种各样的萝卜,让幼儿摸一摸,观察摸到的萝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在这一环节分发萝卜的时间用得比较久,导致后面的时间有些延长了。在观察萝卜外形特征的时候,我让幼儿体验在先,自身感受在先,有了初步地了解后,通过在操作卡片上的记录,加深了幼儿对胡萝卜、白萝卜和红萝卜的认识,也为之后的分类环节作了一个铺垫。对于分类,要求小班的孩子能根据物体的一种特征进行在分类,我主要是让幼儿根据颜色进行分类,通过比一比的游戏,孩子快速地分好了萝卜。虽然没有事先给幼儿分组,但是孩子们分好后能快速坐回位子上,表现都很棒。最后我让幼儿品尝了三种萝卜生吃是什么味道的,在给幼儿吃萝卜的时候,我边问幼儿“这是用什么萝卜切出来的?”,让幼儿观察萝卜切出来是什么样子的。我特别强调红萝卜,因为它外面的皮和里面的肉颜色是不一样。幼儿吃完后得出了胡萝卜生吃是甜甜的,其他两个有些辣。最后,迁移到生活当中,从认知上升到情感,我们讨论了关于萝卜的菜肴,萝卜炖排骨的味道可好了,营养也很好,通过讨论使幼儿喜欢吃萝卜。我认为在这个环节中如果能让幼儿观看一下关于萝卜菜肴的图片,或许更能给幼儿视觉冲击,更喜欢吃萝卜。

科学教学反思11

  本课经过给固体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点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本事。

  第一部分,给周围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分类本事进行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明白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应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很多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头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仅有这样进取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构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经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性质,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第三部分,经过混合和分离认识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离。接下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整个活动实施下来,我觉得有几个不足之处需要改善: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致使拖堂。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我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

  3、最终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可是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我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科学教学反思12

  本课从认识简单机械中的撬棍引出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的三个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接着,引导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最后,用杠杆尺做实验,从而进一步探究杠杆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费力,什么时候不省力也不费力。

  教学时,我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来的。结果,每个环节进行都很顺利,特别是一班的学生做杠杆尺的.实验时非常有序,对操作步骤也是一点就明。课堂提问中,也是一班的学生对杠杆和非杠杆的认识最准确。而二班的学生,四个组中有两个组的学生操作中出现违规行为,有三个组在往杠杆尺上挂钩码时,竟然在支点两边挂了几处,相当于找出了很多个阻力点和用力点,没能准确理解杠杆的定义。而且,在距支点的距离把握上,不能发散思维,导致每次杠杆平衡时支点两边的距离和钩码的个数都是一样的,都成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给接下来的探究规律带来难度。

  分析一下原因,与学生的素质有关,也与班级的教学环境有关。科学就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大胆推测大胆动手,可是有些学生却习惯于啃书本,读死书,这样就不利于科学的学习了。另外,二班上课的时候竟然还有一个学生在人家做实验的时候玩悠悠球被我逮到了,可见学习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当然,我以后也应该注意科学实验时的引导,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做实验,会做实验。

  最后一点不满意的地方时,课堂结尾总结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时,下课了,没能把这个让学生研究透,只能留到下节课。以后应该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

科学教学反思13

  笔者此刻担任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必须成绩。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既有知识点,又有实验课,所以要求教师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实验课的质量,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实验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比其他学科掺进更多的生活事例,下头是笔者总结的一些心得:

  一、要做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

  对教材的基本概念跟基本思想,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要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性,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资料。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的方法、生活的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研究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实验。

  二、要组织好课堂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本事的最有力的证据,要到达关注全体学生,并且注意信息的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在课堂上坚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创造简便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要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课与实验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自我动手完成实验,布置好课下作业,作业不要求多,但要抓住重点,不必须是书面作业,也能够回家自我设计某个实验。

  三、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并且还要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爱动、好玩,缺乏自控本事,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景,我要求学生自我准备一个作业记录本,把当天的作业记录好,回家就按这个记录完成作业,这样就不会忘了。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忙工作,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他们多是上课时听不明白或是记不住,相对其他同学的理解本事差,所以对后进生的帮忙应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然后再辅导课上所学知识,做到教师爱学生,学生爱教师。

  四、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并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跟教学水平,同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五、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日,科学教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智能。小学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观察——实验——问题——讨论。没有实验就无法讲述科学,做不好实验就难以完成科学教学的任务。所以要求教师不仅仅能完成教学任务,还得能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教师应当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把实验教学摆到重要的位置上,绝对不能有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只要背下实验方法步骤就能考高分、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思想。

  课外的小设计、小试验、小制作、小发明,纷纷卷入了科学实验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材中更多的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教材中某些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教材中一些书面的实验习题作为课内外实验操作训练。

  教师要进取启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我的意见。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仅在观察、实验中体现出来,也要让学生把他们在实验、观察中的发现说出来,异常是结论性的、规律性的知识要让学生自我说出来。

  六、充分利用学校及地方课程资源,充实教学资料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而言比较匮乏,但农村孩子天天的所见所闻更接近于自然,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落后。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资料,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一样,能够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资料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资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堂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能够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而《植物的果实》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科学课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善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总之,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我去实验、自我去观察、自我去体验、自我去讨论、自我经过探究得出结论,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科学教学反思14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要让幼儿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的。知道水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水的重要性,懂得节约用水。我觉得自己选得内容是比较适合大班的小朋友学习的。

  在活动之前,我准备了很多材料。有水、牛奶、可乐、彩色花片,热水、纸等,还事先在冰箱里面冻好冰块。上课前,我也做了多次试验,比较成功。在活动开始的第一环节,我是先通过出示一些玩水的玩具,让幼儿一起玩一玩水来引起幼儿的兴趣。接着要让幼儿知道水的特征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在介绍水的无色时,我让幼儿观察比较水、牛奶、可乐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幼儿很快看清楚牛奶是白色,可乐是黑色的,而水是没有颜色的。在介绍水是无味时,我是让幼儿亲自品尝这三样东西的味道。幼儿通过品尝知道了牛奶是酸酸的、可乐是甜的,而水呢是无味的。在这里本来我设计的是品尝牛奶和酱油的味道,因为酱油的味道是咸咸的,更能突出水是淡淡的,没有味道的。但是在上课时,考虑到酱油太咸,喝了对孩子的身体不好,所以就改用了甜甜的可乐,这样的话感觉没有酱油更有说服力。在说到水是透明的时候,我是分别在水杯、牛奶杯、可乐杯里放进彩色的花片。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很快看出只有在水杯里的花片才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就证明了水是透明的。在说到水的流动时,是让他们通过平时的观察实践来理解的。比如幼儿在打开水龙头的时候就会看见水哗哗地流出来,在河边散步时会看见河水静静地流淌,然后让幼儿把杯子里的水慢慢地倒进盆子里,让他们感知水的流动。活动的.第二环节,我是要让幼儿知道水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我用事先冻好的冰块来做了一个魔术,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知道水在温度降低的时候就变成了冰。幼儿对这个魔术很感兴趣,发言非常积极,想出了几种水变冰的条件。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通过一番讨论,他们又知道了冰变成水是在温度升高时就可以了。联系生活实际,幼儿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最喜欢吃的冰棍,太阳一晒就很快化掉了。这样培养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加深了冰变水的条件是温度升高。水不仅会变成冰,而且还会变成水蒸气,这个幼儿比较难理解。我是让他们想象平时家长在家里烧开水时,当水烧开了就会有热气冒出来。这种热气就是水蒸气,这样便于幼儿的理解。然后我倒了一杯热水,让幼儿观察热水冒出来的热气就是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以后就会再次变成水。水变来变去都是取决于温度的变化,幼儿通过亲自试验更加清楚了。但是在做试验的时候,本来是要幼儿亲自操作的,因为是热水,怕幼儿烫伤,所以由教师代替做试验。这样幼儿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活动最后,幼儿讨论了水的用处,知道了平时我们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水,活动目标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科学教学反思15

  《蚯蚓的选择》这一课中,我以“我们在哪可以找到蚯蚓”引入。我原本设想他们会回答“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回答我“在土里”,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设想。课后我深入地思考了这个问题:难道五年级的学生真的不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吗?不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我问的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

  在做光亮、黑暗的实验中,我用的`盒子太短,使得明暗两端区别不够明显,且蚯蚓对环境的反应不太敏感,不能马上做出选择,影响了实验效果。做干燥、潮湿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事先不要使蚯蚓粘上干燥的土壤,否则,蚯蚓会很难进行爬动。且土壤得堆成土堆状,土壤不可太少,以便蚯蚓能准确地进行选择。

  经过第一节课的试验,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修改:首先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然后再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结论必须通过实验去验证的道理。对于知识的拓展,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03-24

科学教学反思06-13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4-02

科学教学反思模板04-17

科学教学反思优秀07-24

【必备】科学教学反思07-01

关于科学的教学反思04-17

科学《纸》教学反思03-25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04-08

科学教学反思(15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