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3 11:34: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通用15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由于本人多年担任高三历史教学,刚接手高一教学时,颇感困惑。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的编写体例、新颖独特的史学观点都给我们教师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很多难处,时常感到一节课的内容难于按时完成,上课往往是忙于赶进度,无法很好地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抱怨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速度太快、知识跨度太大,难以记忆和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学生的史实知识和学习方法上的问题,也有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课堂教学的策略定位问题,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我在落实学校“四程序、八环节”高效课堂教学和集体备课过程中不断反思,着手从以下两方面努力、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特别是文理分科后,我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选择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得太宽、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课堂的学习的实际效果。在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甚至不予考虑。否则,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不仅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我们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2.有效地确定教学难度

  新教材内容跳越性大、观点新、理论性强,给高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学生经常抱怨记不住,理解不了,运用不上,学习效果很差。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难度太大,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降低难度,将重点主干知识尽可能简化,一些深奥的难点内容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细,让学生了解大体状况、理解主要含义就可以了。例如,必修一专题一以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主,我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如秦汉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只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主要职能和历史影响,而对三公九卿的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让学生掌握其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对它所产生的原因,六部的具体分工及其相互关系不再提起。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升一节课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总之,新教材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我们在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也更要加强集体备课,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改实践中求真务实,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从来都是教师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反思我们相对落后地区(其实差距很大)历史学科的教学,仍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一:重视史学理论的学习运用

  新课程突出文明史观的地位,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也得到重视,但唯物史观的传统(正统)地位动摇了吗?传统史观与新史观的结合对很多年青教师来讲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彻底抛弃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那我们的史学标准又是什么?难道神学史观、宿命论史观、英雄是史观、实用主义史观不会抬头?我们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能放弃吗?如果专家能为教师编写一本史观理论方面的导向性书籍,教师认真地学习研究后,也许能够处理好唯物史观和新史观的关系。当然,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开放意识,关注现实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识、辨证思维的历史意识、多元创新的发展意识、前车之鉴的成长意识和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但史学的灵魂(唯物史观)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反思二:整体把握课程资源,取舍有度

  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系统学习和指导,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粗浅,淡化其核心指导地位,往往抓住教材不放,并辅之以教辅资料,结果教学呆板,思路狭窄,拓展有限,没有深度。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尤为关键,大到一个模块,小到一节课、一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处理好新旧教材的关系,要特别重视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新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旧教材内容教师必须坚决放弃。(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必须吃透每节课的重、难点,拓展有度。(3)不能死扣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历史高考命题的核心资源,但高考命题也会重视其他各类命题资源(历史类资源、历史题材类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资源、非历史类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教师应正确理解高考题与教科书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要善于运用教师自身的人力课程资源、学校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校本课程、互联网等课程资源。(4)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重视教师用书的引导作用,在教师自身经验和教学实际(学生基础)的有效结合中进行多种设计选择。

  反思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引领着教学方法的新潮流。作为教师首先要积极响应,至少掌握一两种新模式,关键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角色关系,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创新的课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创新。要客观辨证地审视传统教学法,讲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见教师功底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多看百家讲坛,肯定受益匪浅),我们不应一说改革就六神无主,或者飘飘欲仙,必须脚踏实地,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随便拿一个课件,照“件”宣读一节课,这样肯定不行,在课件资源十分丰富的条件下,必须注意两点:(1)学生的`实际水平(地区差距);(2)取舍有度,切忌滥用课件,华而不实。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反思四: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养成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实这些培养目标,首先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学中要走出知识文化的狭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纠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和短视意识,不能看着学生成为道德成长中的“白眼狼”。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快乐成长。要关注现实,在自我意识膨胀和性格脆弱的独生子女教育时代,培养坚强意志和合作精神尤为重要(事实上被忽视了),这是我们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忠诚是历史课程不变的真理,也是历史教师永恒的追求。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

  摘要: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高中学生爱好历史却不爱上历史课,爱看历史影片、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读历史教科书。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历史教材本来就繁琐枯燥,再加上教师传统的填鸭式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很多学生“谈史色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想必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对此,我结合自身实践、摸索、思考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拿来与大家分享。

  一、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虽然作为一门考试升学的科目,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历史。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历史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历史的学习对于人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学生更加重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学习,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伟大领袖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古人说得更好:“学史使人明智”,确实如此,使学生认识学习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认识到历史很重要,学习历史不只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激发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标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历史学习的社会意义,唤起学习历史的热情,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

  1、针对教材的枯燥无味,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搜集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尽量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历史故事中灌输着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传递人文精神,树立起民族气节和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老师讲的轻松,学生们学的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2、恰如其分的使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创设形象直观的历史情境,把远的拉近把虚的变实,把抽象的变具体,制作优秀课件、剪辑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试听感受,渲染愉悦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历史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与课堂气氛的关系很大。有提问而又得当,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往往一堂课的重点部分通过一到两个高质量的提问就能解决。而这一到两个提问往往能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所以教师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把自己精心设计的这一到两个提问记下来,日积月累,就会从中悟出提问的技巧。

  三、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也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历史学习,应在学生主体自学、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质疑,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随着课改的进行,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可以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能力。组织历史辩论会、一分钟的历史演讲、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历史文物参观考察等。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史兴趣,同学之间也增进了解,师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学生在撰写“抗美援朝利弊谈”中,还走访老人,进行访谈,增进了对社会、民生的了解。只要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教学模式都可以尝试一下。

  四、老师要建构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爱屋及乌”。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老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尤其要帮学生清扫心灵的垃圾。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点亮学生心灵之灯。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原则,阐述历史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教学中心,若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4

  在校科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经过一两个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用“五四爱国运动”这堂课来进行全市的教学方法的探讨。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在转变教师的教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做法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关键在教师,核心在理念引擎,重心是提高课堂效率,而中心落脚点确是每节课导学提纲和导学案的设计。只有在优质、科学、高效的导学提纲的引领下,才能真正唤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也才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从如何设计导学提纲和导学案两大板块说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导学提纲的设计

  制定切实可行的导学提纲,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保障,它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路线图,是教师对教材的重新加工、处理和提炼,学生了解了学习的路线图,自己就明白每一步去干啥,也就是用以指导学生依纲自学。

  导学提纲的设计分为五步: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学法指导三是;知识梳理;四是知识理解与运用;五是知识结构的构建;六是达标检测。

  每一步的具体要求是:

  1.学习目标: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学前就明确本节

  课的学习目标。

  2.学法指导:根据学生情况、教材内容等,提出学法建议。供学生参考。

  3.知识梳理: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琐碎,点小而多,不便于学生把握,

  课前把知识框架用填空的方式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以此方式阅读教材从而达到对知识的了解目的。

  4.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并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创设一些问题,问题要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原则,具体来说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②问题不要太多太碎。③问题应能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问题的叙述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总之,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的导学提纲设计,意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而要使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价值,达到导学之目的,我觉得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所以在设计的导学问题必须真正达到让学生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探究,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5.知识结构的构建:在学生掌握本节课基础之上,你将如何设计本课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动脑手的能力。

  5.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突出重点。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以上是我在导学提纲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那么如何把导学提纲各个环节的任务落到实处,我想导学案的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谈一下导学案的操作。

  二、导学案的操作

  导学案的操作我主要是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指导思想来进行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操作。具体包括“学一学、用一用、议一议、动一动、做一做”等五个环节。

  (一)学一学

  依据高一学生的情况,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围绕课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完成导学提纲中的任务。课堂中将完成不妥当之处讲解。使之明确答案。

  (二)用一用

  1.让学生围绕知识点,自己学着设计题目。这个环节必须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堂上,将学生设计选择代表性问题展示,针对问题设计是否合理,进行评议,营造一个互帮互助、互相交流、合作交流的平台。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评点拨正确设计题目的原则、方法。

  (三)议一议

  教师提前设计的题目,依据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学科特点,让同学互相讨论、议论,从而达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目的。

  (四)动一动

  在知识学习结束时,组织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提升概括能力。通过比较展示同学们的设计,大家评议,教师点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五)做一做

  针对全班同学进行检测,试题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以便更确切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

  总之,设计好导学案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堂上教师的机智灵活运用导学案又是上好课的关键。每一个环节中都不能离开教师的点拨疑难问题的解答。

  下面我就“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谈一些感受,一点思考。

  1.进行探究的前提是教师理念的转变,多研究些理论,多借鉴些别人的做法,要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有效方式,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形式。每个学科有区别,每个年级有差异,每一课也都不相同。

  2.历史一向被学校、学生视为小科。在历史课堂上总有个别学生有写别的学科作业的现象,这一课我在几个班级试讲,这种现象没有了。因为人人有事做,事事需动脑动手。

  3.无论是自学还是展示,采取激励和赏识的态度,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就有了保障。学生能全程参与,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课堂上应该有利于各种学生的培养。思维活跃者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加优秀,平日不愿意发言的人也能感受到了关注、感受到了赏识、感受到了帮助,思维也被带动了。

  5.高效的课堂呼唤高标准,严要求的老师,学生要学习,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只有老师站得高,才能带学生看得远。

  对我来讲这只是新的教学方法的刚起步,还有许多的不足。我会继续认真探索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5

  本学期,带高二三个文科班、四个理科班,高一一个尖子班的历史教学,一周共15节课。课程量似乎不多,但是却特别累。尤其是高二历史教学倍感吃力。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这一周教学感受:

  首先在备课时,

  特别是第一单元内容,备课起来总感觉无处下手,对知识点的处理把握不住,备课起来很苦难。思想史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产物,内容比较的抽象,时间又比较的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第一单元还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哲学的内容,讲深了,学生还没有学过哲学,根本就无法理解;简单处理,学生了解不了,很是矛盾。要是哲学学过后,我想第一单元的内容教与学都会很容易的。

  其次是上课,

  一周5节课(包括晚自习),上完两节内容,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认为对某些问题还是很难理解,感觉比政治与经济史的学习还要难。期间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备课时充分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方法。所以上课时感觉有种前所未有的卡。

  第三,由于我校 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的实际,

  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坚持“课前预习,课堂大胆展示”,改变原来课前不愿意预习、懒于预习的状况,同时以各种方式去检查与敦促。几节课后,有很多学生与我聊天时,都谈了自己的感受,认识到课前预习,课上敢于展示对学习好历史的重要意义。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愿意课前预习,不愿意课堂去展示,与同学去讨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估计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我对他们与自己都有信心。

  第四、在讲述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时,

  我深感学生对必修1、2知识的遗忘程度严重,因此还要加强对必修1、2知识的复习与回顾,这就与课前预习有很大关系,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复习回顾相应的与之有关的知识,特别是必修1、2的内容,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针对此,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必修1、2内容的复习,准备每一单元开始时,先把必修1、2内容进行复习;单元结束时,再把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按照专题的方式进行归纳,以便学生能从宏观上,系统地掌握知识点,搞清楚知识点前后关联。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知道现实中能不能实现,也深知这样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而我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起不了正面的效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对此渴望得到同行朋友们的指点。

  以上是一周教学工作来的一点肤浅认识,同行朋友们可以在此谈谈你们是如何处理必修三内容,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便学习。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6

  我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评价?如何实施?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相信将来我的工作任务更重,挑战更多。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寻求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过去一学年来,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 “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缺少问题意识。我准备在新学期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7

  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和革新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广大教师在推进探究模式过程中过于关注新课程理念的应用而忽视了实际,没有很好地把传统和新课程融合起来,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当然,新课程教学改革为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推进历史教学改革中却不能盲目跟风,而要结合实际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秀做法基础上逐渐去渗透新课程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一、情境注重包装,忽视引导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通过情境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形成直观感知,从而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但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情境创设来看,教师更注重情境包装,让学生获得了感官刺激,却忽视了情境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如“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教学中,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了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雅典娜女神来引导学生观察,并讲授了希波战争的历史,引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名言来介绍两位名人,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要么是在看教师展示的图片,要么是在听故事,表面上看学生较为投入,实际上却没有让学生对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具有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更深刻的了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故事、话题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要注重以情境来引出问题或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幻灯片展示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由此让学生了解希腊的首都,演示课件《古代希腊地图》,问:希腊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由此引入到“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环节探究中。

  二、导学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探究教学更强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故在实践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在导学环节教师所留时间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而对学生如何完成的过程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够重视。其实,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来向学生明确具体任务,利用课前时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课前预测题。在导学案中,还要留出空白,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收获。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目标提出任务来引导学生提前去阅读教材,初步形成知识构建。以“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的自主学习为例,对“重农抑商政策”只要求学生能初步了解其概念、基本表现和原因;对“海禁”与“闭关锁国”则要初步了解其背景,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概括其表现和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导学案来向学生展示这些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自主去阅读教材并完成导学案,课堂教学前教师收集导学案进行批阅,并在课堂中做出反馈和评价。

  三、问题注重数量,忽视质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引导方式。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因没有较好地把握问题和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且课堂中的问题往往过多,学生只能疲于应付,而不能深入到问题探究过程中。当然,问题是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但问题要能扣住教学目标和内容展开,要让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逐渐达成目标。尤其需要注意,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能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更好地进行知识构建,更多要关注的是问题的质量。以“罗斯福新政”为例,以《大国崛起》片断来引导学生思考“19xx—19xx年大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对美国的打击是什么?”由此引出课题,以罗斯福的总统竞选词来让学生思考:罗斯福为何会在竞选中获胜?以此引导学生探究“新政准备”,对于“新政内容”,先引导学生自学,然后围绕新政的内容包括哪些?在经济危机下,罗斯福是如何摆脱危机的?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罗斯福的新政来追问学生“这些措施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以问题“所谓彻底的革命”是什么?“旧民主秩序”是指什么?罗斯福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在“新政”中有何体现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新政实质。最后,引导学生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显然,教学中的问题围绕目标和内容结构来循序展开,很好地促进了目标达成。

  四、探究注重形式,忽视结果

  实施探究教学最重要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以此来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构建知识。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实施情况来看,虽然教师也在努力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但却不太注重探究结果,更多注重形式。换言之,教师在学生探究中没有发挥好主导作用,交流和讨论更多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探究后很难得到结论,显然探究中师生互动不足。首先,在学生探究中,教师要及时和学生互动,引导并帮助学生。如“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学生对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不是很了解,此时教师就要给学生进行补充讲解。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归纳,精讲点拨。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中对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要明确“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是根本原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作用。在情境创设中,教师更要多关注情境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目标来展开,探究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在探究中能更好地获得结论,从而保证探究的有效性。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8

  一、在“得”方面:

  1、发现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及时调整教学重心转向基础教学,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注重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衔接,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及历史理念。

  2、发现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差,甚至对简单的历史问题都无法理解,至于历史方法、历史解题技巧更是一窍不通,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放慢教学进度,注重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注重解析历史问题方法得训练,技巧的启发,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服务大多数学生。

  3、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的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例如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我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在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则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教学反思《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谷俊改老师》。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

  4、课改带来了历史教学许多新问题,如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目的的不同等。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课标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特别是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不仅是教授历史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有意识的采用探究式的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在“失”方面: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虽然在上岗前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

  三、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后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4、、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9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引领着教学方法的新潮流。作为教师首先要积极响应,至少掌握一两种新模式,关键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角色关系,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创新的课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创新。要客观辨证地审视传统教学法,讲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见教师功底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多看百家讲坛,肯定受益匪浅),我们不应一说改革就六神无主,或者飘飘欲仙,必须脚踏实地,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随便拿一个课件,照“件”宣读一节课,这样肯定不行,在课件资源十分丰富的条件下,必须注意两点:

  (1)学生的'实际水平(地区差距);

  (2)取舍有度,切忌滥用课件,华而不实。

  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0

  1、充分利用课本有效资源及课本中的材料,设计了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中探索质疑,学习知识,同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2、课堂师生互动比较成功,配合比较好。

  3、课堂中学生能积极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虽然答题语言不是很规范,但观点阐述基本完整,这还需要教师今后做进一步引导。

  4、在课前我都做了精心准备,备课前对教学内容做了认真分析,认真查阅相关资料等等,正因为如此,才能把教学目标把握得当,设计思路合理。另外,课前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了课件和准备了相关的教学资源。

  需要改进之处:

  1、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还不够!

  2、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的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个方面还需加强。

  3、学生在知识的归纳总结这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上做得还不够。往往都是老师在做总结。

  4、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思考的时间安排过长,对于知识点和重难点的落实不够,缺少练习。

  5、学生主体把握不当,课堂虽然活跃但略显混乱,缺乏组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做法,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进行分析与再理解的过程,以使教学向更正确的方向努力。教学思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它既有教学内容的思考,也有教学方式方法的思考,既有常规课的思考,既有教师通过自我感受而进行的思考,也有借学生质疑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思考。

  所以做好教学思考大有好处好处。可以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将教学中的光辉处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也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课后思考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思考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

  一、教学理论基础上

  (一)要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思考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如,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目标总是定位在增进学生的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相对而言,有关史学的知识,如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因果关系、变迁和延续则往往忽略。其背后或许有着这样的假设:十几岁的学生只要具备足够的史实知识,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就会理解、运用那些知识;学生年龄尚小,那些史学概念与方法非他们所能领会,无须过早传授。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之外,适当传达一些历史学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历史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

  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就要了解历史教学研究的动态,加强对历史教学理论的研习。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余伟民主编的《历史教育展望》、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白月桥的《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等著作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

  (二)丰富本学科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思考,至关重要。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比如,教古代历史,只读几本通史类的书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读断代史,而且是内容丰富,评价较高的断代史著作。像讲魏晋之前,至少就应该细读《魏晋南北朝史》”。此外,还可以从现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如顾颉刚、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钱穆、郭沫若等人传世的学术论文中,精选若干篇研读。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教学方法策略上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事件用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对此进行总结。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

  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除了思考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近年,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

  (二)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课型,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研讨,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研讨、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研讨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当然,课后,听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思考能力的提升。

  (三)课后小结与思考札记

  课后小结与思考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困惑以及针对问题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所得经验,以便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实践。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思考,则较少关注。

  (四)对调节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思考

  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编演小历史剧等。根据新课标理念,以下几种方法切实可行。

  1.课堂讨论、辩论,学会合作学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解疑。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笔者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戊戌变法性质的热烈讨论。又比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进入深层次的思考。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

  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2.撰写历史小论文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它包括写作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3.编演历史剧。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

  4.考试。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新课程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学习档案。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三、教学思考注意事项

  1.思考时除了思考一般性的教学问题之外,应注意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思考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思考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就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3.思考要突出重点。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宏观的理论阐述。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2

  伴随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全面推行。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科,逐步走出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取得必须成效。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方,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我的一些反思。

  一、重视学情分析,是上好历史课的着眼点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结合处,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优生虽然比较用心,上课气氛活跃,但是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不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我选取最为适合学生的教法,弱化知识点的强硬输灌,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项潜力,因材施教,“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

  二、认真详实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点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用心性,因此,我每一天都花费超多的时光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摆脱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PPT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资料,可谓声色并茂、图文并举。目前我正在用心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必须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简单、学生学得愉快。

  三、善于课后反思,是上好历史课的落实点

  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

  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说到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他们展示课前搜集的粮票、布票、钱币等。这项活动一开始备课时并未思考到,是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时才设计的,再次试教后效果十分好。透过课后反思活动,我由此而悟到一点:拓展是一块十分重要的资料,如何设计好拓展练习,如何紧扣课文资料,让学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的思维训练,是以后的备课中就应值得关注的。可见透过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改善是十分重要的。

  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有时学生的一个简单提问、课堂的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必须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决定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必须程度上会让你持续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我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状况,对自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透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能够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能够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用心、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我还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可在必须程度上避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帮忙自我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构成一套能准确决定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由一名“经验型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一名让自我教的简单愉快、学生学的简单愉快的好教师。

  四、注重专业素养,是上好历史课的支撑点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潜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透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我。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所以务必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3

  “教学反思”的两个基本要素为“教学”和“反思”,其主体是教师。对于一般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一般意义上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这个场所之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这里所探讨的教学反思也指在这个范围内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学各要素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结合对“教学”和“反思”的理解,教学反思应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或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进行的自察和思考,教学过程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反思的目的是提高,从这个角度讲,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本身以及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进一步说,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在反思中发现自己教学的得与失、优与劣、成与败,这里所说的教学,内涵很丰富,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工具的选择,问题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等等。教师可以是对其中的某个方面,甚至是某个片断或细节进行反思,也可以是对其中的几个方面甚至全部内容进行反思,以达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改进。

  二、教学反思对高中历史教师的作用

  (一)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日臻完善,不断提高。

  (二)将教学中的“灵光闪现”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

  (三)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

  (四)通过对自身行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

  (五)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课后反思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反思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六)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香港一位高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应该说,类似这样追求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

  三、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

  (一)写教学后记

  可以记录以下内容:①记录成功做法。如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②记录失败之处。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如所举实例,所选习题)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③记录教学机智。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④记录学生问题。即记录教学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以及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⑤记录学生见解。⑥记录教学新得。教学后记所记的内容虽然很多,但不需要详细记载,特别注意的是记载一定要及时,否则容易忘记。

  (二)写反思日记

  教学后记要求短小精悍,反思日记要求详细具体,侧重于记载课堂以外的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研讨活动后的认识、收获、体会感悟等。必要时要对事情发生的过程、背景进行详细的描述,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或进行专题研究积累原始材料。教学后记一般来讲每天都要写,而反思日记要求每周能写1—2篇,但一定要有感而发,忌无病呻吟。

  (三)开设教师论坛

  学期初就制定好活动计划,每两周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同科目的教师们聚集在一起,在听取主讲人的发言后,针对教育教学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和意见,各抒己见,共同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每参加一次教师论坛,都要写出一篇心得体会。

  (四)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

  教师可请同伴帮忙,将某一节课完整地摄制下来,然后进行回放,觉得很特别的画面可定格下来,反思为何当时会这么做,这么做是否妥当,下次可以怎样改进。一堂课的录像可以让教师找出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大量肢体行为和言语行为方面的问题,在看录像的过程中,教师可能暴露出自己在课堂上经常盯着课本或教案看,一直注视着某几个学生,在板书的时候经常擦擦改改等许多毛病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还可以观察自己是否经常微笑,这些纯行为上的教学形象问题透过录像回放就可有所改进。录像还可以让教师清楚地统计课堂上有多少时间是自己在说话,又有多少时间是留给学生发言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到底落实了没有。凭借教学录像,教师自己给自己打分,就有了更多反思和改进的机会和切入点,对促进教师自我改进、自我完善非常有效。

  (五)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堂组织与管理及其课堂教学效果等做出评价,使教师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要定期进行,以便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

  四、结束语

  总之,“教学反思”这一环节使广大的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循环重复,而是在每一次循环重复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升华。在“思”中学习,在“改”中探索,应当成为我们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也是历史与社会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发挥镜子效应,实现自我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4

  高中历史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更丰富,充实,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创新教法,精心设计最佳教学方案。

  一、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贯彻落实原则

  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要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型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变为“宽广型”的教学观念。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观念民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基础,智力能力,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阅读教材时要突出分析以下几大问题,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突出重点,详解难点。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有效地利用历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举例法,比较法,归纳法等,这样可以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读写结合、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

  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做好了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回顾、总结、归纳的一种活动。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长期积累。教学反思虽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处于最后,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促使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

  高中历史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课程结构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对老教材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这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新课程体系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和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个教案用了好几年,同一个历史知识去年这样教,今年还是这样教,教学能力停滞不前,这种缺乏反思的、静态的历史教学,是不利于历史教师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

  明确历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然而在教学中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新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过繁,教材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任务往往难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采用中外合编的体例本意是通过对比、联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的历史结构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现的。而初中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没有记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由于没有初中的基础作铺垫,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实在很难衔接。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

  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地位,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教学,全面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部分和六个选修部分模块。新课程教材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把握新课标,优化教材结构。

  我们以往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结构及在本专题中甚至在本书中的地位,然后再选择如何处理教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作一下适当的调整以优化教材结构。

  三.高中历史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要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当然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多历史教师依然是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过去的从教师的权威性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由过去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历史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在历史教学中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义,才能进行认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价值的反思,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反思可以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反思可以.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作为积极投身于高中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就要善于自觉运用“教学反思”,尽管长期不懈的坚持的确很苦很累,但天长日久这些苦和累就会化作生命的芬芳,永远滋润和飘香。有经验的历史老师往往不会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学片断,也不会随着一节课的结束而结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过多节次的课堂教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把更好预设在下一节。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将历史教学上升到艺术层次演绎出来,教学设计过程是历史教学艺术生成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才能使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成长的道路上产生质的飞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0-17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精选3篇)04-12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06-12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06-13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04-27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八篇01-02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九篇01-24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三篇01-22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5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