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在上了汇报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的心情很沉重。这节课我感觉很难教,教学设计也花了很长的时间,从试教到修改,我一直都是很用心。这节课我的思路是由嘉年华的情境图引入,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到一些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然后提出一个10个4相加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加法算式的书写麻烦,而引出乘法,说明乘法是相同加数连加的一种简便算法。接着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乘法,我讲解如何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在我讲完后让学生自己改写。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我出示了教科书46页做一做的图,让学生汇报他们的发现并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再一起订正。又出示了49页第七题,让学生自己做。
课后自己总结了一下,我觉得我的重点,难点没有把握好,在讲把加法改写成乘法时,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几和几的'意义,导致有些学生在做题时根本不知道怎么做,虽然在发现这个问题时我讲了一下,但是没有反复强调。在做46页做一做时,也没有去发掘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其实在开始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这样的内容,我设计了两个能写出相同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让学生写出,并让他们去观察、发现两个加法算式的乘法算式是一样的,在加以讲授一个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但是意义不同。但是我后来想了一下,觉得可以把这些东西放在下节课在讲。但是我没有考虑到习题过于难了点,没有讲清楚乘法的意义就让学生做49页第七题,确实难为了孩子们。
在下午的数学教研会上,各位大师也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觉得真的很到位。申老师:对教材一定要透彻,通读、解读和熟读,根据习题来设计教学,重难点一定要突出,板书也很重要,教材上板书的一定要在黑板上板书,而且要注意书写格式,重点内容要强调出来,学会预测学生,要关注所有学生,学会组织学生,评价学生。宋老师:教低年级的孩子应多多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多鼓励孩子,可以适当的在课堂上让学生实践操作,亲身去体验相同数相加可用乘法去表示,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例一,在讲解荡秋千那个题目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乘法的不同意义,两个加法算式都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但是意义不同。刘老师:练习设计,内容可以更丰富:设计读的题,判断题等,更活泼:写出一道乘法算式,让学生画一画,你会怎样来表示它,更层次分明,由易慢慢到难。谭老师:练习时一定要对教材把握到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多用图形来吸引他们……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点评,真的很深入,很透彻。正如楼老师说的:“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其实,是有各位老师的点评才会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才会让我成长,让我进步。我很幸运和这么多亲切、智慧的伙伴一起作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努力的做好,各位老师的指导、关心与帮助我都深刻地记在了心里,谢谢你们。我自己也会更坚强的。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为下面秒的认识和看钟面所表示的时刻这一难点作基础。教学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并发现时、分的关系,1时=60分,并通过时间对时间的感受,使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再应用于生活。
时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的相关经验,比如对钟面的认识,在一年级时也认识了几时和大约几时,初步了解了某个时刻在做什么事情,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一些基础。但是二年级的教材放在一年级上,对学生来说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准备的过程中做了如下思考,改变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
思考一:钟面有必要画吗?
在第一次设计的过程中,我设计了“给小朋友一个钟面,把钟面补充完整。”这一前置性作业。希望能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通过学生对钟面的观察,在钟面上标出有1到12这12个数字,有12大格,有时针、分针等,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问题:
1.小朋友们很少有画到小格的,为什么呢?对学生课后的访谈中发现现在大多数的卡通钟表上都不标小格的,因此学生观察不到,也就画不出小格;
2.在课堂上让小组中交流“你画了什么?”。一年级是小组交流的建设阶段,学生对小组交流的要求和程序,甚至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学生小组交流、上台展示后还是需要老师的总结和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将这一环节改为了:在课堂上出示一个钟面,上小朋友来说说这个钟面上还缺什么?学生说到哪里,课件出示到哪里,展示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它们有什么区;有1~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数一数,12个数字把整个钟面平均分成了几大格?通过学生说,课件展示也同样能达到教学目标。
思考二:是否一定要先认识了钟面上有60小格后才能认识“分”?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是让学生认识了60小格后才开始认识“分”,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了有些重复。
1.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针转一圈是60分,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何不利用学生的经验进行教学呢?
2.认识小格的过程中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认识钟面上有60小格,而且学生只能5格5格数,还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因此在这一环节必然浪费很多时间,而认识“分”以后,让学生来看分针转一圈是60分,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利用数来认识的,很少有学生意识到是60小格,60分。
是否能整合一下呢?因此我对设计做了如下调整:
第一层:认识“分”
直接出示小猪和小猴比赛的钟面,小猴钟面分针走1小格,小猪钟面分针走1大格,让学生说说小猪和小猴穿衣服分别用了多久?
学生能利用生活经验说出:小猴钟面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小猪钟面1大格是5小格,所以是5分钟。
第二层:巩固“分”
小猴的钟面上分针从12转到了3,小猴用了几分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通过5小格5小格数,能知道分针转了15小格,是15分钟。
其次小猪是花了20分钟,可是分针开始的时候指向4,分针走到哪里会停下来呢?这是有思维含量的,让学生逆向思维比较难,但是学生也能通过数知道分针指向8,但是回答出来的学生并不多。
最后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生填一填:“小猴从家出发到学校,分针从3走到了7,过了多久?小猪上学路上花了25分钟,分针从8走到几?”通过对上面两题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初步掌握了,但是有学生会写出“分针从8走到17”这类的错误,说明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掌握地不到位。
第三层:认识1小时=60分
创设情境:小猴阅读分针从12了1圈,用了多少时间呢?学生说出了1小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其次提问:现在是分针在转,你可以知道是多少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此时让学生数出1圈是60小格60分,指出分针走1圈可以说是60分,也可以说是1小时,板书1小时=60分。
再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认识到:分针走1圈,时针走1小时,让学生再次体会到1小时=60分。
最后通过1小时可以用分针走1圈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引出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从而认识“时”。
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又能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好地认识到“1小时=60分”这一难点。
本节课按照教师的思路上,课后的总体感受是:这一知识点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学生对钟面的初步认识还不够;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认识60小格,60分;学生即使会做也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能力仍欠缺。我的困惑是:本节课在一年级上,时间的利用和知识点的掌握有所矛盾,本节课总体来说对学生指导细致了,但是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就不能达成了。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一)强化创新管理,探究合作策略:
教学创新重在管理创新。一年来我们树立的教学管理思路是:开发自我、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合提升。做到“抓骨干、骨干抓”责任到人、“抓大组、带小组”人人提高。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我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立足本校,抓管理、争优质、提质量、促发展,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
1、抓教师队伍建设,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
我们做到:
(1)鼓励教师们学习新课标理念
我校为教师购置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书刊,并为每位教师了首都图书馆的借阅证。在学习上我校提倡教师们要:有计划安排、有内容材料、有讨论交流有记录心得、有实践体会、有论文总结;在学习上要做到:学---讲---写---展---评的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师学习效度上,我校给予教师在学习内容上以具体的指向:结合新课程的学习、结合科研课题研究的学习、结合学科特点的学习、结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结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等。我校教师每人都有学习心得体会本,及时记录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利用每周二校例会的前十分钟,我们都要进行“精彩十分钟自我展示活动”,教师们就教育教学等方面学习体会、收获和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经验、教训或是教育教学上最新信息和动向,即将他们的所学、所感、所悟进行展示和交流。以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资源共享的目的。另外,对于教师们的学习,本学期我们加大了抽查、互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校教师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学校自觉学习的氛围浓厚。学习使教师们认清了形势,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使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有效的提高了教师们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上学年我校充分利用学科教研大组指导作用,抓大组带小组,开展“互动式”活动方式。语、数、科任三个大组分别进行了专题学习、音像资料的观摩、辅导讲座、专题研讨、教学个案分析,学科教研活动等不同教研学习活动,如:期末我校各学科大组组织教师开展复习引路课研究活动,活动中我们提倡讲课者与听课者平等的交流和对话,问题研讨已成为讲座与研讨活动的主要方式。
每学期学校组织交流展示,确实学有成效,教师们对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有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体现了自主性、全面性、开放性、激励性的特点。
(2)校长有明确的教学管理思想,带领一班人,深入实际,重点指导以点带面,全盘推动,效果显著。近两年我校注重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有计划、分层次、重实效,积极创造条件苦练教师基本功。为争创语文、科任两大学科,我校教师人人参与基本功培训,采取了大集中、小分散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头作用,以学科大组带学科小组,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首先加强了基本功自我培训。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学习区教师基本功考核项目及要求的基础上,找自身弱项,订自训计划,学校予以指导,加强自我培训的针对性。其次,我们发挥学科组的优势,形成教师基本功组训氛围。同伴互助会使优势得到互补。如:语、数、科任各学科分别开展了九次以上学科专项基本功培训。为此,我校还以学科大组的组织形式,多次进行了基本功的培训与展示活动。在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中锻炼了技能技巧,提高了专业素养。另外,我们还积极与教研中心联系,聘请各学科专家来校进行指导。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一年来,学校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出现了一批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出现了许多发展有特长的学生,更可喜的是出现了后进变先进,智力得以开发的学生。
l、学校对毕业班工作能给予高度重视,连续几年毕业生升学率达100%。没有出任何问题。对其它年级学生注重加强平时管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保质保量,区、学区进行语数抽测成绩良好。学校能为残疾儿章创造条件,使他们随班就读,教师们给他们特殊的关爱,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与一个残疾儿童交朋友,这项活动开展得很好,受到家长、社会的赞扬,使残疾儿童能健康成长。
2、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够认真执行课程计划,能够开齐、开足课题,认真执行新大纲和学科教学文件的精神,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研读,校长主任认真做辅导讲座,带头谈学习体会,安排骨干教师做引路课,把学习要求落到实处。几年来,学校一直把教研活动做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有组织、有效果,围绕科研课题研如何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A级课均达50%以上,合格率为100 o。
3、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突出一点是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目的是在保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负担;工作中。一直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减负的要求,并依据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沙小“减负”措施。
4、学校注重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办法,建立了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分层次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层的管理,管理中力求体现科学性、形成性、自主性、激励性,使其出现良好的运转机制。校长与教学干部能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参加教研,实地考查,新自指导,校长教学干部参加教研和听课评课的次数均超过上级领导的要求,记录档案能评为优秀。
5、我校率先参与了区、市乃至中央教科所及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研究期间,重点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建立了科研室,组织了科研小组,形成了领导干部人人带一个课题,每位教师人人有子题,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荣获了数篇论文奖和科研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培养了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我校的科研课题“小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的研究”第一批被区教科所认定为由学校独立承担的区级课题。
6、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教学研究中,教师们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对影响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因素进行认识,并进行归纳总结。使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应培养的学生学习策略,如语文学科中的预习指导策略、自主阅读指导策略;数学学科中的复习指导策略;劳动学科中的调查研究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课后应用知识指导策略等。创新了多种教学模式:如音乐的“在民主原则下的问题—讨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个性化原则下的选择—创作—表现”的教学模式、“在主体化原则下合作—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体育学科的“启发式”和“创新式”教学模式,英语学科的“五步教学法”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劳动学科的“六字教学法”等10余种教学模式。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乘法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理解乘法的意义,会读、写乘法算式;2、会把加法改写成乘法算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些方面处理得还可以。主要表现为:
1利用主题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一幅拼图的游戏,让学生认识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并且会把加法改写成相应的乘法算式;第二幅主题图――热闹的游乐园,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乘法的认识,并且感受到玩中也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2、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其实并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乘法之前,部分学生其实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乘法,所以,在教学时,通过学生对算式的比较、探究,让学生在说一说,想一想,改一改中,逐步认识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且能够根据图画,根据加法算式清晰地表达出乘法所包含的意义。同时,板书清晰,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一目了然。
3、练习的设计体现重难点,并且有一定的梯度,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第1个练习是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图提数学问题,并且用加法和乘法两种方法列式计算,是对本节课基本内容的一个巩固和检验;第2个练习是把加法改成乘法算式,前3个是比较简单的,第4个是一个延伸,让学生在练习中初步体会到乘法的简洁性,同时明白只有清楚了几个几相加,才能写乘法算式,第5个是用字母来表示具体的数,不但适应本节课的'教学,同时还渗透了一个符号化的思想;最后一个练习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5×2,该题对于刚接触乘法的孩子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出示题目时,我也给了学生一个小小的提示,即“5×2表示什么意思?”,通过理解意思,再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那么突破该题也不成问题了。本题在第二课时还将涉及到,所以即使学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个意思,那也是可以的,不要求人人都会。
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1、虽然在备课时,有设计让学生来读一读各个算式,说一说各个算式以及其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但在实际操作时,这个过程还是有所忽略,还需加强,尽量让孩子都来读一读,说一说个中意义。
2、主题图的出示可再清晰。本节课用到了2幅主题图,即摆小棒和游乐园,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干扰,所以,当孩子提到某一具体内容时,如果能出示相应的放大图,那么学生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对于乘法算式的出现,我是先让学生写乘法算式,然后再来得出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虽然在板书时,我已有意识地把两种情况分开,但是,如果在得出加法算式后马上进行分类,从而得出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可能会更清晰。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位加法,我再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是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话,就很容易把个位进的1漏加。当然,也有一两个学生觉得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我认为,只要学生能迅速、正确的计算结果,他们的方法我都予以尊重。因为从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也认同从个位加起,相信只要有合适的时机,他们也会主动接受的。
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三、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个位满十进一,有的学生虽然进一了,但十位相加时却忘了加一。
2、学生20以内的加法没学好,个位相加结果出错。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本节课教学还算顺利,有成功也有失败;为了很好地体现新课标三维目标和四基核心,我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但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态,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情境创设的手段,先让学生通过对比图形大小理解面积概念,然后循序渐进的学习面积单位。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做一反思:
一 、成功之处
1、亲历实践,感知“面积”
面积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中,使理解和建立面积这一概念效果很好。课的一开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摸、比、找、看和指身边物体的面,让学生从触觉和视觉中直接感知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从而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紧接着又通过观察比较黑板上所画的长方形、圆形、“⌒”及大屏幕中菱形、正边形、五角形等引出什么是封闭图形、封闭图形的面积;然后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面积的含义。这样分层教学,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的难度,不仅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什么是面积,又充分展现了面积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注重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中的物体。
2、创设矛盾,强化体验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建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我巧妙地设计了比较红、黄、蓝三张彩纸的大小,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从而理解了:要正确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所选择的用于拼摆的图形,形状、大小必须相同,拼摆后会出现空隙的图形不适合;真正体会到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鼓励动手操作,重视表象形成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在每一环节的设计中都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摸一摸中感知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在摆一摆中理解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在说一说、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试一试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正确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4、巩固运用中,尽享数学乐趣
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这才是享受数学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
一画、找一找、试一试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正确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4、巩固运用中,尽享数学乐趣
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这才是享受数学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例如:我设计的为小马哈“修改数学小日记”这一活动,贴近生活,学生在争着抢着去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也为小马哈的马虎而捧腹大笑,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并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不学好数学就会弄出大笑话。“在同桌合作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量一量中”,使学生不仅学会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从中掌握测量的技巧,更是体会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还有美妙生活化的填空题”中,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拥有着学习知识的兴趣,也让课堂上充满着孩子的`欢声笑语,课堂才富有灵动的气息。
二、失败之处
1、这节课概念性知识点比较多,需要给学生大量的体验,由于时间关系感觉给学生的体验还不够,导致知识点落实得不够扎实。
2、本课内容安排十分多,让学生感知面积用时太长,特别是封闭图形那部分:感知封闭图形的概念(怎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怎样的图形不是封闭图形)——探究封闭图形的大小——不是封闭图形大小不能确定——揭示封闭图形的面积——归纳面积的含义,导致课堂上习题训练不多,显得前松后紧。
3、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不够完善,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不够多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
三、改进措施
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依照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执行课堂,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源,让孩子们能够充分体验、感受,把知识点落实得扎扎实实。
2、把握好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表现时空。
3、多元化进行评价,让课堂变成“伯乐”。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可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让“评价”走进孩子的“心灵”,充分发挥数学课堂的评价功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和谐、健康的发展,也是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四、如果让我从新上这节课,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面积和面积单位》分成《面积》和《面积单位》两节来上,这样既可以使这节课的概念性知识多得到分散,又可以让孩子们在足够的时间里进行实践探索、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星星合唱队》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教学中,领悟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与运算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对计算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把计算的数的范围扩展到100。学生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已经学过,这里只是把数目变大了。3个数的连加、连减笔算方法尽管在形式上有些变化,但它们的算法是相通的,只是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强,计算过程要更加细心。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二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乘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索,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下车”、“上车又下车”的情境,比较轻松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我在学生的表演中间,适时穿插引导:“现在车上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提出问题,大家合作解决了问题,从而领悟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突破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兴趣不是天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
了困难而恢复。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易教”,学生“乐学”,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喜欢学的东西,他就会认真去学。因此,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的认识”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万以内的数的知识,有的甚至能够读出万以内的数,只是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整理归纳新知,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我把教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解:
一、联系生活,感知大数。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数学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我首先将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数,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大数,进而产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再让学生探索,将生活化的大数抽象成数学知识。
二、动脑思考,体会十进制关系。
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先认识计数单位“千”,通过数大正方体的方法到数出大正方体的个数这样的'过程,重新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其中在数大正方体时,引导学生数的方法尤其重要,并在其中让学生感知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由此得出大数:一千。并使用课件演示一个个、一条条、一片片数的过程,加深对“千”的认识,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
三、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数感。
学生在数一数活动中,经历数数的过程,继而认识计数单位“万”和10000以内的数,能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简单地交给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过于生硬和说教,学生很难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关系。为此,在本节课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地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首先,课前让学生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感受。接着,安排“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一个小正方体是大正方体的一份子”,给学生估计地标准,进而估计“大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在估计中思维得以碰撞。学生对“万”的认识是困难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建立“万”的理解呢?在学生认识“十个一百是一千”“一个大正方体里有1000个小正方体.” 紧接着我通过活动:观察1本100页的书,再把10本100页的书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感知1000页到底有多少。那么10个大正方体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建立“十个一千是一万”的初步认识,而“一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还是模糊的。我再通过体会“猜学校的人数”,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二年级每班大约有50名学生,有10个班,全年级大约一共有500人。全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00人,全校大约一共有3000名学生,3000还差7000才到一万。学生会觉得全校学生看起来已经很多人了,但是全校人数3000人距10000人还差那么多,说明一万这个数很大。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二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是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次课上,我在教学设计上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两两配”到“三二配”最后到“二四配”,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问题的提出不够明确,是不是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提下呢?
2、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特别是有些过渡处理的较为生硬。
3、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总之,这节《搭配中的学问》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进一步反思和总结。
通过低段组教师的交流与讨论后,由我来执教这一节课,我觉得也是给我一次煅练的机会。经过两次的教学后,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这个内容的教学与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老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的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而新教材则着重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感悟乘法的意义。"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在设计方案时,我思考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思考,对乘法产生亲切感,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呢?
一,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来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说与写长长的同数连加算式的活动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怎样读简便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先通过观察公园游乐场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再呈现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道开放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交流巩固,双基得到了很好的落,开阔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四,学生小结,畅谈收获,前后呼应。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但课无完课,在教学中,有的环节点得不够多,不够透。特别是在说乘法意义的环节中,学生对于几个几的理解还没有到位。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与练习的处理上不够到位,特别是第一节试教时,练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点走过场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学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处理得还是有点仓促。在时间的安排上也需要一定地调整,分配得不是很贴切。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乘法意义,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完成新的学习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记忆6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是记忆“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这两句口诀。
在教学本课时,采用复习的方式导入。在教学新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每次坐6人”提出“2次,3次,4次,5次,6次分别能坐多少人?”接着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和学生一起列表解决问题。初步尝试列表的方法能解决类似的问题。进而借助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在引导学生自主编口诀的过程中先引导再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写口诀,最后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和运用口诀独立计算乘法算式。
不足之处:
一、复习环节中,复习方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改进。
复习环节为了节省时间,我只设计了两个环节。一个是齐背5的乘法口诀,另一个是口算几道乘法算式。教学乘法口诀时,口诀的记忆应该是重中之重,复习的环节应该充分发掘各种方式来背口诀,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而齐备口诀。齐备口诀应该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看起来“热闹”,实际则是“会的早已会,不会的仍然不会”。背口诀是必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男女互背,同桌互背,打乱顺序抽背,口诀接龙,上下句分开背诵,指名独背。方式多种多样,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背好口诀,以至于用好口诀。在进行口算乘法算式时,及时根据不熟练的孩子追问:“你是怎样算的?想的哪一句口诀?”以帮助计算不熟练的孩子更好地学会如何快速口算。
二、新授环节,问题提出的层次性、学生尝试的时效性、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在新授一开始,让学生从理解图意后提问题,学生只是明白了“每次坐6人”,但是对于能提什么样的问题还是不太清楚。导致需要学生猜测老师需要的答案“2次能坐多少人?3次、4次、5次、6次呢?”在这个问题的提出之前可以先试着提一个问题“2次能坐多少人?”接着问孩子“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我想孩子将会更有方向,会很快地提出老师想要的那个预设。在与学生一起列出表格,利用表格编写乘法口诀时,依旧出现了这种引导和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我只是示范了一句口诀的编写,(1个6 1×6=6 一六得六)接着就让孩子照样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两句口诀编一编。在编写的过程中孩子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有的孩子存在一定困难,几个几相加的“相加”这两字都没有写出来。在交流学生写法的时候孩子更是“漠不关心”。由于是孩子“喜欢”的口诀,因此编的很无序,为了让孩子看一遍大家编全的口诀,我选择了三个小朋友的作业来展示。但是孩子们看的都很混乱,不明白什么口诀是编过的,弄得整个反馈的过程很“冷”很无效。我想,我是过分强调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我想,在学生编写口诀时,教师应该再指导编写一句口诀( 1个6 1×6=6 一六得六 2个6相加 2×6=12 二六十二 )接着让孩子将剩下的四句口诀都编写在本子上,我想这样孩子的编写应该更有序和有效,在反馈时孩子也能看的更明白。
说到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性,这一直是我的软肋。每次上课前总是会想好哪些话可以省略,哪些话可以精简,哪些提问方式会好些。可是,随着课堂生成的不一致,往往会导致自己“言不由衷”,说完以后连自己都后悔了,想一巴掌拍死自己,这是一个教师能说出来的话吗?想要让自己的语言精练和准确,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我们熟悉教材和教学内容更需要我们借鉴有经验教师的经验。
三、留给孩子背诵、记忆口诀的时间太短。
在编写完口诀后,我只是让孩子先齐读了一下口诀,再让孩子自己读、背口诀,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哪句口诀容易?哪句口诀比较难?”现在想来,这个问题应该放在学生读背之前,这样带着目的去读背,孩子将更有效率。在发现了较难的口诀时该如何解决呢?进而让孩子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记忆口诀。接着我就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根据口决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也就是试一试的内容。在教学完这一环节后一节课时间久差不多了,和我的本意在课堂结尾再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口诀有悖。因此,只能再让孩子齐读(背)了一遍6 的乘法口诀。
上完整节课,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了不少收获:注重将教师的引导与孩子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既不能过分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能片面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否则,教学将会变得很混乱、无序和低效。在学生进行活动时,务必明确活动任务,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尝试新知的形成过程。但同时也有一些困惑:让孩子背诵乘法口诀到底应该放在哪里?放在编写之后孩子缺少理解和运用的过程,觉得太机械;放在最后,就怕不够时间,导致缺失这个环节;想来想起,也许只有将背的过程渗透进练习的每一个环节才是最佳吧。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先通过2只熊猫分竹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在学生把10个圆片分成两堆后,介绍“平均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紧接着是判断平均分,课后和办公室老师交流,都认为此处加的好,对比了“平均分”和其它分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特点。
“分萝卜”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体会“平均分”和“包含除”。在教学时,先出示情境,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兔子,可以分给几个?学生在交流了许多种分法后,再抛出问题:12个萝卜,平均分给3只兔子,每只兔子分()个。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小组合作,交流。特别是交流其它的分法,学生想到了平均分给6只兔子,每只分2个。平均分给2只兔子,每只兔子分6个。感到很欣喜。
在学习“12个萝卜,每4个分给一只兔子,能分给几个兔子?”,学生利用学具分,再交流展示。然后全部放手,抛出问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放法吗?用小黑板出示填空:平均每只兔子分()个,能分给()只兔子。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活跃,想出的放法多样。我想:该引导的时候还要引导,但能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潜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潜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十分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够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理解。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到达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潜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带给的素材。教师务必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状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资料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带给适宜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理解潜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能够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明白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能够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齐预习下一节课的资料,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潜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能够透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过河》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第三模块i,教材创设了“学生过河”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教育理念,本节课也体现了‘寻找疑问—发现疑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汇报结果’这一教学流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活动中,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 充分利用“过河”这个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从中发现数学疑问,再提出问题,接着让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时候孩子们通常会想到的是分步算式,接着又小组合作交流,“能写成综合算式吗?”这时就有部分孩子出现这样的算式:29+25÷9 ,接着老师就引导孩子们通过计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自主发现问题所在,让孩子们知道这个时候这样写出来就是不正确的,同时给孩子们介绍新的工具“小括号”,并让孩子知道:有小括号的时候,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个时候再让孩子们列算式,就会列出正确的:(29+25)÷9,而且也知道了运算的'顺序了。接下来在‘做一做’的练习中让学生们先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又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疑和提出疑问后的思,同时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线,在各环节老师穿针引线(提醒为导疑—导思),关键处忘让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3、 新课部分,在‘问题情境’的牵动下,当孩子们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后,又鼓励学生大胆的汇报自己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得以加强。在学生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的机会,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愿与他人合作的好习惯与诸多探索的精神也逐步养成。
4 、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及电子白板,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以及交互式等展现知识的过程,有效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本节课我运用到了电子白板的“拖拽、组合、随意书写、无限制克隆、遮挡、双页预览、魔术笔的放大和聚光等功能”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并有效的节约了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4-01
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03-27
数学教学反思12-28
数学教学反思08-22
数学的教学反思04-01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9-15
数学二年级的教学反思04-02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04-08
二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03-27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