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教学完之后,感到还缺点什么?想来应该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机会太少。古诗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诗句翻译,也可以根据诗中内容进行补充、理解的练笔,很可惜课堂上少了后种。
《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让学生来写写“烟花”的比喻句,也可以写写对朋友祝福的话。《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让学生来写写劝朋友喝最后一杯的话。
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个景物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础”为问题背景的。学生找出了相应的'意象之后,对“酒”、“柳色新”的感受谈的比较多,而且不乏有见解的理解,但是很可惜,我没有让学生写写,错过了一次“点评”古诗的练笔机会。在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诗句的理解说出来了,让学生说过之后,加以整理,写一写其实很有好处,至少要比只是被动记一些我讲的解释的句子有效得多!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一、教材解读
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建议
1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学《游山西村》,应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如山重与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3指导朗读两首古诗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如,《题西林壁》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4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在默写古诗时,应提醒学生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壁、缘。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师可作如下启发:
(1)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3)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四、相关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黄州、颍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阴。山西村是绍兴鉴湖附近的一个村庄。
庐山也称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鄱阳湖畔、长江之滨。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公元756年,著名诗人李白曾这样称赞: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山中多悬崖峭壁,清泉飞瀑。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含鄱口等是庐山著名胜迹。庐山有中国最早的书院──白鹿洞书院。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题壁诗 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颢等。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有关题壁的佳话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了,崔颢题写了《黄鹤楼》之后,李白惊为绝唱,自愧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开始,我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写字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写字,注重提高学的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开始,我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写字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写字,注重提高学的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本节课的背诵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我喜欢和孩子一起学习古诗,因为古诗文字精练,内容丰富,给人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广阔想象力,今天学习了《古诗两首》,反思如下:
优点:
1、在学习古诗之前,通过复习杨万里的《小池》从而再次认识杨万里这位诗人,导入《宿新市徐公店店》的学习。通过复习背诵春、夏秋、冬的古诗,导入《草》的学习。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让孩子们提前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习,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古诗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知道以后看到一首没学过的古诗,知道通过哪些步骤和方法进行学习。
3、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当小老师。两首诗的学习,我几乎没有讲解,而是让孩子们先提问,然后由同学们来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让他们来给同学们讲解古诗的意思,而我,站在讲台旁边,充当一下主持人,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必要的点评而已。以后在课堂上,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老师讲的时间尽量少些,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存在问题及改正方法:
1、学习之前我让孩子们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习,但是没有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和其他方法来预习,孩子手里的古诗文的书只有《草》这首诗,没有另外一首古诗的资料,因此一部分孩子就没有通过其他途径来预习第二首诗歌。所以以后在预习的时候,要让孩子们养成多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并且要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记录,这样才更有效果。
2、因为时间的关系,相关的描写春天的古诗没有了解和朗读,以后在学习这样的古诗的时候,我要多搜集相关的古诗,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比如学习秋天的古诗,就找一些相关的描写秋天的古诗让孩子们多读一读,描写梅花的古诗,就要让孩子们读一读其他诗人描写梅花的古诗。
3、古诗重点字词和诗意的理解,对部分后进生关注不够,把机会给优秀的学生更多,以后要注意多让后进的学生说说,如果他们都理解了,其他孩子在理解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本课的两首古诗《锄禾》和《悯农》均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锄禾》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粮食的来之不易。《悯农》写了农民虽然辛勤劳作,但仍免不了饿死的悲惨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这两首诗,孩子们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课堂上,我在朗读方面主要引导学生如何读出感情在,如何读出节奏来。因此,我先让学生了解五言诗的特点,然后划分停顿,找出重音,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学生读得都挺有感觉,而且一些学生摇头晃脑的,挺像小诗人的。
关于古诗的'意思,我没有进行繁琐的讲解,主要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来理解。由于我们的孩子身处农村,经常会看到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辛勤劳作的身影,因此,更能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学完《锄禾》,我适时地创设情境:吃午饭时,小弟弟看见卖羊肉串的来了,就要把米饭倒掉,买羊肉串吃。爷爷劝阻他说:“你没学过‘xx’这句诗吗?可不能浪费啊!”学习《悯农》这首古诗,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要饿死呢?于是,我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讲了剥削者的残酷与丑陋,讲了苛捐杂税以及人吃人的不平等现象。孩子们听了都很同情那时的农民,痛恨那些地主恶霸、贪污的官吏。课末,我还补充了《江上渔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烧》,通过让学生诵读这些诗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也更加会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1、 因为上个星期我重点让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规范,并没有开始文本教学。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学中,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意思地让自己做端正,让自己的行为规范一些。
2、 “草”一课的学习对于孩子们而言是非常简单的。很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但对于小草的生命力顽强这一点,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以至于在最后让学生表扬一下小草时并不是很顺利。而后一首古诗,我把重点放在对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结构性比较强,而且文章结构比较清晰,再加上课堂上我让孩子读得比较多,特别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在课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读上带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书的帮助上大部分学生已经能把整首古诗读诵。
3、 在学校里孩子的学习行为已经比较规范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时间,以及放学回家以后情况就不是很好。因为学生的书写作业表现出他们非常地不认真,写字时比较随意,他们会边吃东西,边说话基至还有玩耍,这样学生的字写得比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里,我应该注重引导让学生认真写作业。
教学反思: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里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教学中让学生重点记忆,进行口头填空,诗歌接龙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且要求会读会写。同时重点学习这首诗歌中的一对反义词,枯荣,理解字义。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时,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让学生进入到这样一个春光灿烂的世界中,体会儿童的那种情趣和作者的细心观察。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情景,体感情”,“知诗人,解诗题”,先了解诗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重新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诗歌的题目,理解诗歌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抓字眼,明诗意”抓住关键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词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白诗歌的含义。“想情景,体感情”,对于最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需要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意境。古诗琅琅上口,学生多数比较感兴趣,我感觉效果很不错。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我想这种差异是很难消除的,只要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算是比较成功的了。
《峨眉山月歌》的学习也参照了上面一首诗的学习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质疑、解疑,理解了诗意。然后重点抓住一二两行诗句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色,书面写下来。这样的教学比较灵活,学生也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一、古诗教学不是古文今译
“当前,古诗教学中沿用机械抄背词义、诗意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语文特级教师白金声)古诗教学是古诗今译吗?显然不是,如果是的话,那学生手头的诗词诵读资料中就有注释,古诗还要教学吗?直白地翻译古诗,导致的结果无疑是使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意蕴失却了,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极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体会。再者,所谓“言为心声”,诗人作诗,一般都是有感而发,有情所寄,直白的翻译,显然不能把诗人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没有对情感的把握,而进行诗歌的学习,其结果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层面。
二、古诗教学不能代替感悟
新课标指出: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更不应一味追求统一答案。
“诗无达诂”,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必须更加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全诗短短28字,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上一场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莫测的景色,诗歌内涵丰富,颇具风味,表现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的想象和高超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中,我是这样展开的——
【片段】
师:读读古诗,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写下雨的情景
师:诗人选取了雨中哪些景物来写的呢?逐行来看看——
生:黑云
生:白雨
生:风
生:水
师:这是怎样的云?怎样的雨?怎样的风和水呢?
生:黑云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天空?
生:乌云密布
生:乌云滚滚
师:滚滚的.乌云像什么?
生:打翻的墨汁
师:诗人是怎么说的?
生:黑云翻墨
师:雨怎样?
生:雨很大,文中说:乱入船,因为雨很大很猛才会这样。
生:雨点很大,像珠子在跳动。
师:诗中是怎么说的?
生:白雨跳珠乱入船
师: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雨?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生:暴风骤雨
生:疾风骤雨
生:倾盆大雨
师:不错,有同学说这是一场疾风骤雨,那“疾”和“骤”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快
生:表示急
师:你从何处知道这场雨下得很急很快呢?
生:未遮山
师:说说理由
生:乌云密布,但还没有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滴就像跳动的珠子进入船内了,说明雨下得很急。
师:还能联系下文谈谈吗?
生:忽吹散,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云朵吹散,雨就停了。
师:夏天的雨就是这样,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啊!觉得这阵风怎样?
生:很猛
生:是一阵狂风
师:怎么知道的?
生:卷地,风卷过地面,很猛烈。
师:一阵狂风,雨过天晴,此时的望湖楼下是怎样一番情景?
生:水如天
师:我想起了一个成语
生:水天一色!
师:短短28字,就生动地写出了一场疾风骤雨,诗人真不简单!你会怎样读这首诗?上课刚开始,大家都已经读得很有感情了,现在,经过我们的想象,理解,你还会有怎样的提高?
生:节奏要快一些,因为雨下得很急。
生:声音还要抑扬顿挫一些,因为是暴风骤雨。
生:最后的“水如天”应该缓慢一些,因为雨过天晴了。
师:那就勇敢地尝试尝试!
(学生读得比较有感觉)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展开想象,使学生感悟诗情,领会诗意,品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本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
(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 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 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 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⑷ 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
(再出示故事课件)
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⑴ 齐读;
⑵ 比赛朗读;(男女生)
⑶ 同桌互读;
⑷ 齐读;
⑸ 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教学中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
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4
《赠刘景文》是新课标新增的一首诗。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我给出一个预习计划:
1、先读、圈、注:
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
2、再读:
读准、读流利、读美。
3、讨论:
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
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们纷纷主动读字读诗、讲自己的理解、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但由于现在未到残荷败菊的时候,所以学生对此感受不深,理解也不是很深刻,似乎是书本和老师强加给他们的!
《山行》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充分结合画图,以便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诗歌意境,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我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没有很好的解释“寒山”的`意思,以至于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至于我没能完成教学目标,这是在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错误。本来诗歌就是很美的,教师就要从多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了这次失误,我会在以后更加的努力钻研教材,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1、借吟诵悟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我对读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边读边想象。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每首诗都有某种情调的表达。《乞巧》这首诗就表达一种喜悦的情绪,所以,问题“牛郎织女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聚的时刻,你觉得他们此时的心情会如何?”的提出会使学生自主的去读,读出心情,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样也势必会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效果和能力。
2、借画面补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要想提高阅读古诗的实效,就得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教学时,我首先由以前积累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引入新课,为了达到补充资料、丰富阅读信息、了解古诗的背景的目的,我播放了学生喜爱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动画片,让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领悟“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来由,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继而出示织女的资料,一步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七夕节又叫乞巧节的原因及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诗句不能知道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场景,所以,为了更好的阅读古诗,理解古诗,我补充了吟诵古诗《乞巧》的朗读视频,在视频中有朗诵的示范,有对月穿针的场景,这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借画面补充,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渗透古诗学法,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吟诵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古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反思03-31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03-27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03-20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03-28
古诗教学反思15篇04-01
古诗教学反思(15篇)04-02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02-09
古诗《春雨》教学反思(精选3篇)12-22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