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1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研究的构建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一直“不放心”,总喜欢在学生已探讨出的问题之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叮咛”才放心。直到那天,在进行《圆的周长》的教学时,学生的精彩的课堂表现才让我觉得我对学生的担心是那么的多余。
教学片断如下:
师:(出示圆形铁丝和直尺)请同学们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
生:(动手量,马上发现不好量)不能量。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直尺是直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那就没办法量了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求圆的周长。
(每个小组分别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开始了积极地小组活动,学习的兴趣非常的浓厚,教师了解学生的小组活动情况,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测量的是胶带的周长,我们用绳子绕胶带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组2:我们将圆放在直尺的零刻度上滚动一周记下最后的刻度就算出了圆的周长。
组3:我们组测的是瓶盖的周长,用这根毛线绕瓶盖一周,然后展开测量毛线的长度即可。
组4:刚才老师拿的圆形铁丝的周长,只要把它展开就能测出周长。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同学们在听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大家的办法中是否有相似之处?
(短暂的安静之后,有个同学兴奋地举起了手,还有点迫不急待)
生1:大家在测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把圆转化成了线段来量。
他的回答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好多同学的思维被激活了)
生2 :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就学过这种方法。
生3:老师我发现都是把圆这个曲线图形变成直线图形来求。
生4:我把他的.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变曲线为直线”吧!
师:同意吗?
生:(有点不太合适,但又不知道怎样说更合适)
师:那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可以吗?
生:(同意)
(教师拿一根绳子拴着一枝粉笔在讲桌上,将它旋转几周,指出物体旋转的轨迹是一个圆,)
师: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生:(不能)
(教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
生:(不能)
师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与小组的同学进行再次的研究。
(学生的讨论声又一次在教室响起)
┅┅
教学反思: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应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要相信学生能行,要让学生也相信自己能行,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最活跃的色彩。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2
通过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如下:
1、充分理解周长的概念,加强对好处的理解。学生以前学过周长的概念,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有了必须的认识,明白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理解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在教学中透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引出主题图,透过实际场景丰富学生已有经验,逐渐内化为学生对周长的好处的理解,明确周长就是-条线,但是这条线是由曲线构成的图形。
2、加强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中,透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绕绳法、滚动法和折叠法得出直径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些,从而使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由此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本节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资料,导致有一个组没有透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果都是3。 14倍,看来学生对于操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注重了结果的得出,而忽略了规律的呈现。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3
几年来,我们二小数学教研一向以“同课异构”的方法进行公开课教学与教研。所谓“同课异构”,指的是上同一节课用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展现了自己的个人魅力,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一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用“同课同构”,即同年段老师进行群众备课,上同一节课用同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是否更能节省教研时间,共享教学资源的研发。而在同样的教学设计实施中,加以自己个人魅力,并不断进行教学设计的改善,是否更能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经过我们几个年段老师的讨论,我们决定在年段公开课中采用“同课同构”这一方法。我们以《圆的周长》这一课进行群众备课,并于10月29日这一天由三位老师连开了三节课。
精彩的课堂来自精彩的预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务必作精心的预设。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用心性,随着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用自己的独特方法去认识体验所学知识,同时还伴随着许多意外的发现。我们备课的重点就这样放在了精彩的预设.
第一节课纪老师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学环境,激趣引入、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力求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纪惠玲上完一节课,我们立刻在叶福泉老师的指导下共同探讨。李维准老师之后上了第二节课,针对纪老师上节课的不足处“怎样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他做了一个简单教具:细绳一端绑着一个物品,甩动成圆形,细绳短,圆小,圆的周长就小,细绳长,圆大,圆的周长就大,体会细绳——也就是半径与圆周长的关系,从而体会到“直径大周长就长,直径小周长就短”的道理。而其他的教学细节也更趋完美了。下午,我之后上第三节课,压力真的是很大。为了解决上午两节课精彩有余练习不足的弱点,我大胆使用了计算器,由于计算周长用到圆周率3.14,同学们算起来数字大计算繁难。使用计算器后,节省了较多的时间,同学们进行的练习更全面深入了。对新课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总结我上的这节课,先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再透过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求出它们的比值,得出圆周率;然后透过圆周率和圆的周长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指出:应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水平的变化来完善教学方案,实行最佳组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所学的资料按照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安排。
首先,我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后,我又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甩球出现的圆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我又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思考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个性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明白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到达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潜力、思维潜力、个性是创新潜力和实践潜力也能够得到发展。
另外,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4
“圆的面积”一课,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的数学思维能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的问题自然生成,我们会发现的孩子们的思维是多么广阔。在课堂中教师如果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有时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心插柳柳成荫”。
1、课前提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以便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两个班的讲课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当我提出“看到课题后,你们认为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积极发言:“想解决圆的面积如何计算;想解决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想学习怎么计算圆的面积等等”。讲课后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驾御课堂;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才能积极参与,事半功倍。
2、教学形式上,应因材施教,不同的班级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堂中,每名学生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同的班级,风格、特点也不同。2班的学生比较安静,开始不十分敢发言,于是在复习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推导时,我先回忆各种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孩子们说得很好,我也大加赞赏,等他们慢慢熟悉我后,我利用小组讨论来活跃气氛,效果不错,总结时发言的同学多了起来,回答也很到位。1班的学生很活跃,思维快,都抢着举手,学生和我配合也默契。我把知识完全放手交给他们自己解决,把所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讨论、自学、猜想。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汇报时公式的推导过程说的很完整,练习题计算起来也不费劲。应该说98班是巡讲中讲的最理想的班级。
在整个巡讲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抓住宝贵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识迎刃而解。两个班讲下来我最大的收获是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提高了,不同的学生给了我不同的体会。当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还是不敢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即使放手了也牵着一点,这是在今后的的工作中应继续改进的地方;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过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深深记住这次巡讲,继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圆的周长是小学阶段最后掌握的有关周长的'知识,此时学生已有长、正方形周长作基础,学生已有能力自己去研究这部分知识。所以在引入部分,我设计了正方形与圆形的龟兔赛跑路线,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为圆周长的学习打下伏笔。通过比赛是否公平引出周长概念。问:正方形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为学生研究圆周长指明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对研究圆的周长有效,对发规其他知识也有效,这节课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
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采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层层深入。首先让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测量投影上的圆、运动的圆,学生面前又出现新的问题,这使学生感到必须探索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再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3、充分发挥合作意识
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合作精神,因此本节课多次让学生合作去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我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合作,而且让学生在合中提高效率。如在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时,提醒学生分工,但测量遇到不便时能合作操作,既提高效率,又保障准确性
4、努力方向
上课中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操作时动作慢并较僵硬,这说明在平时的课堂中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如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板书不够工整、漂亮,在教学设计上还能再加以创新,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5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上海世博会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激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以相同的方法测量赤道的长度,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
第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学生在掌握新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最后,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的环节中,以世博会为背景,设计了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三道题实现了从基础练到拓展练的跨越,提高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世博会的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前面“圆的认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另外,我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激励,比如当学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时我赞扬学生的想法有创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不足之处:在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时,艺术性稍显不足,另外,我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但还没做到彻底地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6
一、重视实践操作,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
本节课学习的资料是“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好处”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先从学生动手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上,再到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始到终让学生全方位参与;透过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统计分析,在充分的感知的基础上,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认识圆周率的含义,得出计算圆的周长的公式,整个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用心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潜力及获取知识得潜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精心设计导语,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
课堂上,生动搞笑的实践活动,能够给予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平台;简单生动的教师课堂语言能够为学生营造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语言,能够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一步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能够为学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严谨数学推理,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同学们,昨日秋游玩的.开心吗?此刻老师继续带你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圆的周长就是什么?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就一齐来研究圆的周长”在“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圆的周长是不是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明白什么就能够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等,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间的导语,用质疑的方法引入每部分资料。
三、需要改善的地方
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情景的创设、问题的导入、活动研讨、猜想验证、巩固应用、总结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体现、学生思路的展示和最后知识的反馈。整节课中,学生都在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体验了获取知识的乐趣。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问题的导入过度得太长,老师牵得太死;猜想验证这一环节能够更紧凑点,每组研究一个事物就能够了,12组就有12个例子了;这样设计的话最后的练习时间就会更充裕一点能够把后面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做练习一些;圆周长公式的导出,学生透过合作学习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结论进行深入的追问:是不是这样的呢?进而在课件上演示。我备课时备到的环节由于时间紧在上课时忘了,我觉得使这节课有点缺陷。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7
《圆的周长》这节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明白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甩球出现的圆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我又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思考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个性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明白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到达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潜力、思维潜力、个性是创新潜力和实践潜力也能够得到发展。
同时,课堂上还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8
今天我们学习《圆的周长》。教学伊始,课本中教给了学生测量圆形周长的两种方法:滚动法和绕线法,但这两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情况并不适用。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那么圆的周长与 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我让同学们大胆猜测。有的同学根据圆的特点,他们认为,既然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那么圆的周长很可能与它的半径有关系,还有的同学通过观察发现:圆的`直径越长,圆就越大,所以圆的周长很可能与它的直径有关系。所以,我就要求他们通过填表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事先,我已经让每一位同学准备了一个圆形纸片。所以我让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然后在四人小组内完成表格。表格要求分别量出4个圆的直径和周长,并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孩子们迅速行动起来。但十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小组完成,十五分钟过去了,也只有一个小组完成。这时我才发现,很多的小组成员之间不会合作,他们虽然坐在一起,但却是自己在做自己的事。由于有的同学准备的圆形纸片很大,所以一个人操作起来很难,十分钟以至很长时间过去了,却没有结果。哦,原来孩子们不会合作。这时,我才开始教给他们合作的方法,但这时下课铃已打响,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又没有完成 。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教学流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需要合作的地方要指导他们如何合作,因为有效的合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9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合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让学生从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可见,让学生再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让他们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教师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要知道圆的周长,可以直接测量,而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很麻烦,有时根本不可能,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通过猜想提出假设,再通过小组合作验证假设,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介绍有关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一切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数学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生与发展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在网上查阅的大量资料,找到一个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契机: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
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正如新大纲所要求的,不仅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探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陶冶。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10
《圆的周长》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十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圆的周长”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我在教学时首先通过小动物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借助观察、比较进行猜想,再具体描述圆的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思考,认识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学生根据对测量圆周长活动过程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计算等操作活动,进一步验证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然后让学生应用刚刚掌握的公式计算圆的周长,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对公式的理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1、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传授知识
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是进行圆的周长概念教学的认知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思维,由正方形周长的概念类比推出圆周长的概念,较好地促进了知识的迁移。教学过程中,圆的周长的测量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共同之处是化曲为直,有意识地渗透了化归思想,
2、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在通过例5两次比较,正方形和圆周长的大小,以及圆和正六边形周长的大小,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多少倍,有的学生猜3.4,3.5.有3倍多一些,有的学生根据上面的推理得出圆的周长比圆直径圆的直径3倍多些,比圆直径的4倍少一些,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验证,怎么验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确要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再计算,看结果是多少?如果测量圆的周长,学生想到了绕绳发,滚动法,接着,我就让学生进行分组测量三个圆的直径和周长活动,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让组长分工。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比较,归纳出圆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C=πd或C=2πr。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始终把猜想与验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提高了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
3、渗透数学文化,注重学生情感教育。
介绍圆周率的时候,通过结合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钢琴曲把数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之美。
一节课有收获,也有要改进的地方,由于上课前准备时间仓促,导入圆周长的概念时学具圆没有准备好,课结束时的小结部分,还可以多叫几名学生说说收获,上课的语言不够精炼。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11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所以我先让学生回忆之前学生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成功之处:
1.充分理解周长的概念,加强对意义的理解。学生以前学过周长的概念,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理解“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在教学中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图形的周长,明确周长就是一条线,但是这条线是由曲线构成的图形。
2.加强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之前我比较担忧与矛盾,不知道是否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决定放手让学生试一试,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绕绳法、滚动法和折叠法得出他们手中图形的周长和直径,从而使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由此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不足之处:
在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时,由于出现小数除法,所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小数除法不会计算,还有有学生量直径时不会量等。再教设计: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要提前复习做好准备,复习主要包含其他图形周长,小数除法以及圆直径的测量方法,给学生打好基础,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出现这种错误,要做到备学生。另外,这节课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问题的导入过度得太长,老师牵得太死;猜想验证这一环节可以更紧凑点,每组研究一个事物就可以了,12组就有12个例子了;这样设计的话最后的练习时间就会更充裕一点可以把后面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做练习一些;圆周长公式的导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结论进行深入的追问:是不是这样的呢?进而在课件上演示。我备课时备到的环节由于时间紧在上课时忘了,我觉得使这节课有点缺陷。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12
本节课学习的资料是“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好处”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先从学生动手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上,再到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始到终让学生全方位参与;透过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统计分析,在充分的感知的基础上,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认识圆周率的含义,得出计算圆的周长的公式,整个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用心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潜力及获取知识得潜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另外精心设计导语,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课堂上,生动搞笑的实践活动,能够给予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平台;简单生动的教师课堂语言能够为学生营造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语言,能够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一步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能够为学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严谨数学推理,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同学们,昨日秋游玩的开心吗?此刻老师继续带你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圆的周长就是什么?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就一齐来研究圆的周长”在“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圆的周长是不是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明白什么就能够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等,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间的导语,用质疑的方法引入每部分资料。
课后我们进行了反思和研讨总结,需要改善的地方有很多,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情景的创设、问题的导入、活动研讨、猜想验证、巩固应用、总结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体现、学生思路的展示和最后知识的反馈。整节课中,学生都在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体验了获取知识的乐趣。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问题的导入过度得太长,老师牵得太死;猜想验证这一环节能够更紧凑点,每组研究一个事物就能够了,12组就有12个例子了;这样设计的话最后的练习时间就会更充裕一点能够把后面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做练习一些;圆周长公式的导出,学生透过合作学习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结论进行深入的追问:是不是这样的呢?进而在课件上演示。我备课时备到的环节由于时间紧在上课时忘了,我觉得使这节课有些缺陷。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13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材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何测量圆的周长?),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用“绕”、“滚”、“截”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时,我又引出了甩小球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这些方法测量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圆,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不但麻烦,不精确,有的根本无法测量。就在学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由联想到猜想,并再次观察甩小球游戏,最终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这个问题教材未呈现有关内容,所以许多教师教学时都不做解释,学生往往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怎样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呢?我采用“诱生深入,步步紧逼”的方法,通过联想、猜想、观察甩小球游戏等逻辑严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突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得,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14
本节课在教学起初,为了使学生能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概念,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并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圆形实物,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意义。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在学生小
组交流、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测量圆的周长的两种方法,当学生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时,我又引出了一组转动的风车,形成圆形。如何测量它的周长,从而引导学生去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测量圆的周长、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是收获,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好,但也存在着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学生说时,教师的耐心还不够,学生许多想法很好,但老师为了完成本课内容没有让学生都说一说,老师低估了学生,比如在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时,我只是给出了直径与周长的数据,让学生直接计算它们的比值而没有放手让学生亲自进行测量,得出结论。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15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我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做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实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一份创造的信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绕”“滚”“截”三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探索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圆的周长的教学。
具体反思如下: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本节课一开始出示摩托车的里程表,有计数的跳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体会到“圆的周长”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后面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埋下伏笔。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必须先要知道圆的周长,而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很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又提出测量一棵古树的直径你有什么好主意?如果测量你家到学校的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这是两个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学生有感而发的方法有很多,学生的回答应该说是非常精彩的,这既让学生灵活运用了圆周长公式(可以测量周长再计算直径)并呼应了课堂的导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效果真可谓“鱼与熊掌”兼得。
3、提高应用意识,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我在本节课的最后部分安排了两个生活问题,并都是“以你……”的语气陈述,努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当解决问题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由于我们身边的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计算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许多同学都想到先数自行车车轮转了多少圈,用周长乘以圈数,对于怎样数车轮有的同学提出直接数,还的同学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长绳让它跟着轮子转,看看它转了多少圈,也有一些同学提出了在自行车上装一个计数器的办法,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2-27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4-05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3-25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3-28
《圆的周长》数学教学反思04-10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精选3篇)12-21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精选4篇)12-28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篇04-02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篇)04-02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