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8 18:25: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风筝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筝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筝教学反思汇编15篇

风筝教学反思1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空白”之处,但无论是情境凸现、还是言犹未尽、无中生有,都为师生的互动交往创设了很好的空白。因为是空白,便有多种填充的可能,不同的生活经验便会填充出不同的世界;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呈现、发展的空间和领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便极易流动不居,不会一潭死水,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语文课堂的.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进课堂交往持续进行的交往点。

  例如本册教材《风筝》一课,风筝飞上了天,对于小伙伴们的心情,课文里只是说“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从中,可见小伙伴们是多么地快活!不同的人去放风筝,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即使都是快活,表现的方式也会不一样,又该怎样让学生把自己快活不一的心情呈现出来呢?再如,该段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初读这句,觉得没有什么,再多读读,觉得这句话言犹未尽,只说了一半。村里人这么夸奖,放风筝的我们怎么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作者没有说出来的,便是很好的空白。听着这样的赞扬,放风筝的小伙伴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教学时便可进行这样的设计。假如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觉得幸福……,这样一来,同样是放风筝,而不一样的快活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风筝飞上了天,会遇见谁呢?课文里没有交代,但我们可以无中生有,自己根据课文可以设想。在教学中,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想象风筝飞上天后的神奇经历。它也许会遇见飞鸟,遇见云彩。天空中多了这样一个新朋友,云彩会高兴地说什么呢?飞鸟会怎样跟它打招呼?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它们会把最美好的祝福、赞扬送给幸福鸟。有的说“风筝兄弟,你真棒,都高过云朵了!”有的说“幸福鸟啊幸福鸟,你把我们的名字带上了蓝天,我要谢谢你!”有的说“你把幸福带给了我们,你可要担心啊,别被风刮走了”……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景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空白是有待师生去发现、填充的活动空间。为学生的情感、思维世界提供了广阔且具多种可能的空间,在较大程度上将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三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们所寻求的这样的空间。一个又一个的空白,可以让课堂交往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动性、生成性更可以让课堂交往丰富多彩。

风筝教学反思2

  在本课中,我将识字、巩固识字和指导书写作为重点。初读课文时借助汉语拼音来识记生字,透过4个重点句子,认识本课所要认的字,指导学生读句子的同时也就巩固了识字。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编儿歌、用熟字学新字、形生字等多种方式来识字并进行交流,识字之后安排了巩固练习,在摘果子的游戏中来指导孩子们巩固认字,同时还引导学生发现带提手旁的字一般和动作有关联,这样就进一步让学生领悟了形生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在指导朗读上,我做到了读整篇课文和读重点段落相结合。指导读重点部分时,如小松鼠给小熊折纸船和小熊给小松鼠扎风筝这两段话,让学生抓住“乐坏了”这个词,读出高兴的情绪,读好互相祝愿的话。另外,抓住松鼠和小熊争吵后他们再也看不到小船和风筝的那段话,透过贴词卡、朗读体会,引导学生明白“飘荡”和“漂流的'不一样,并且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抓住课文中两个“看不到”,让学生体会、读出这两个小动物难受、后悔的情绪。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中运用了多种形式,如让学生自读体会、小组读、老师进行范读。在教学中使我体会到学习饱含感情课文,最好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用读出感情来加深对课文资料的明白。

风筝教学反思3

  为了上好《风筝》这一课,早在一个星期之前,我就布置孩子们利用周末,让爸妈带他们去放风筝,感受放风筝的快乐,并写一篇周记记录下来。

  一个星期之后,我觉得孩子们不仅很自觉地完成了放风筝的任务,而且写出来的周记也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体验。在上这篇课文时,我抓住课文第三段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进行朗读指导。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既有点担心、紧张,怕放不下去,又充满希望,希望一次就能放飞成功,更希望风筝能越飞越高。怎样读“放”才能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孩子们都已放过风筝,都知道该怎么放,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心情。

  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了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情境就一下子凸现在孩子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

风筝教学反思4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齐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情绪,而最后又燃起一丝期望。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下自我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文章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齐憧憬、一齐快乐、一齐忧伤??

  一、读种悟情,读中升华

  在体会孩子们做风筝的快乐时,我抓住重点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期望。”让学生想想孩子们做风筝的情景。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精心”,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憧憬”。让孩子在对快乐的憧憬中体会做风筝的快乐。

  体会放风筝的快乐时,我让孩子们带着自我放风筝的经历走进文本,想象孩子们是怎样快活地喊叫的。这段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很多学生都放过风筝,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风筝,你飞得好高啊!”“风筝,在天上飞的感觉很奇妙吧!”“飞高点,再飞高点!”“幸福鸟,你飞到云彩上了!”“风筝,你带着我的快乐飞翔!”体验风筝飞起来时孩子们的激动与兴奋,再读一读。不用我指导,学生们读得很有激情,脸上写满了快乐。在体会找风筝的着急时,我指导学生透过读好重点词,来体会风筝丢失时的着急和悲哀。学生们很快就抓住了“大惊失色”和“千呼万唤”读得入情入境。

  二、读中练说,读中学写

  放风筝一段,我的主要训练点有两个。一个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放风筝的快乐。另一是让学生学习运用文中的一系列动词把自我放风筝的过程说具体。学生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就会回忆起自我放风筝的过程。这时候让孩子练习说话,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运用到文中的一系列动词,说话的潜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导入时,我首先透过一个游戏,让孩子们了解到一些能够表示悲哀和高兴的词语。既能让学生感受游戏的快乐很快进入上课的状态,又能为课后设计的说话环节做好铺垫。课文的`结尾是开放性的,我在那里安排了让学生续写。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我又把课文开始做游戏时的那些词语出示出来。让学生尝试运用,学生说的还不错。如:“我们拼命的跑到磨房一看,啊!我们的幸福鸟果然在那里,我们欣喜若狂。”(欣喜若狂是游戏中的词语)“我们拼命地跑到磨房,仔细的找了又找,唉!幸福鸟不在那里。我们灰心丧气的走了,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灰心丧气是游戏中的词语)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必须积累了很多的好词佳句,这样的设计必须能激起他们运用好词佳句的热情,走好起步作文的第一步。

  总之,我们要把读书的时光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已学到的好似好句运用到自我的说话和写话中,正和推进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潜力。

风筝教学反思5

  执教完《风筝》,我感觉特别舒畅和轻松,不管这堂课大家认为如何,起码我自己认为这堂公开课是真实的,我没有把它上成表演课。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近了风筝事件,层层深入的探析了鲁迅先生的悲哀之源,我感觉自己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一次美妙而艰难的心灵之旅。

  说实话,在没有执教《风筝》之前,我是不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的。但学生们在初中阶段第一次读鲁迅的文章,那么我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兴趣,起码不是厌恶。于是,研读教材,找到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成为我教学设计的首要功课。

  鲁迅的文章就是如此,读一遍完全不懂,读十遍似乎有点懂,读二十遍似乎又不懂了,再读再读发现自己已经像鲁迅一样悲哀着了。一件小小的风筝事件,居然承载着末代的封建教育文化对儿童天性的虐杀,更可悲的是这样的行为或思想还在现实生活中继续,甚至自己也就是这样的一位精神虐杀者。可是,这么深的内容该如何让学生自己品读出来呢?我的导应该架设起一座学生学的桥梁。

  整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如此悲哀?”品读部分我抛出了两个分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哥哥明明很爱自己的弟弟,那他为什么要如此残忍的毁坏弟弟的风筝?”“弟弟如此苦心孤诣偷做的风筝就要被哥哥毁掉了,他为什么不反抗?”人物的行为都是受内心思想的支配的,这样一来,学生们比较容易的得出:哥哥用自己的方式爱弟弟,在他的观念里,这就是为了弟弟好。而弟弟作为幼者,作为弱者,自然只有默默接受的份。这都是中国人受封建观念的影响,骨子里的奴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国人的麻木呢?我设计的问题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毫无怨恨,那我的心也应该释然了,可为什么我还是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呢?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的确,从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也体现了问题之难,学生们的回答依然在围绕着课本上的句子打转。这也是我事先就有所预设的,这个时候,我再给学生搭了一个梯子,出示了一段拓展材料,即鲁迅先生在《呐喊》序言里的一段话: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就,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学生经过思索,终于认识到鲁迅先生悲哀的是为国人所共有的麻木状态,明知是受害者,却全然不知,甚至认为那是应该的。

  由于问题的预设不零碎,成梯状,所以课堂上确实带给了我很多惊喜。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精神虐杀?你自己曾有过精神虐杀的`经历吗?”有学生说:“老师喜欢用标准答案来判定我们答案的对与错,我认为这是一种精神虐杀。”学生们的观点多犀利啊,这不是我们教育一直以来的弊病吗?以固定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从小,我们就被家长和老师们教导,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于是,我们都听话了,可却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学生们的眼光多独到,做个听话的孩子,我们曾多少次对学生、对孩子这样的唠叨,可听话的背后,却是扼杀了创新和批判思维的火花!

  课后,有一位学生在日记本里记录了这堂公开课:“刚开始学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不就是鲁迅先生破坏了他弟弟一只风筝吗?可随着老师细腻深刻的引领,我觉得越来越悲哀,一个小小的风筝里蕴含了太多真实的情感,承载着作者太多的心痛,受封建文化影响的“我”亲手虐杀了弟弟的童心,多年后“我“向弟弟认错,恳求他的原谅,可是弟弟却惊异的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也许,忘却是最好的疗伤,但对于清醒着的鲁迅先生来说,忘却代表着不觉醒,甚至是理所当然,那么悲剧就还在延续,还在无数的“小兄弟”身上生根、发芽……”

  我们的孩子,太不简单了。“给他一个支点,他便能撬起整个地球。”一旦孩子情感的闸门打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所迸发出来的“深刻”、“精彩”、“独到”,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智慧,去做孩子们学习上的导游,而不是孩子们心灵的虐杀者。这应该是我执教这一课最大的收获吧。

  当然,就这堂课而言,我自己感觉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还是改得不够。满堂都是老师的问,没有学生的疑问。我仅仅是把自己的解读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的培养,在本堂课里都是严重缺失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方面我需要进一步探索。“自主-导学”课堂模式的课题研究,这堂课仅仅是我们的一个起点,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超越模式,运用自主导学的教育理念,开出一朵朵个性迥异的花。

风筝教学反思6

  从这学期开始,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非常注重对作者及课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风筝》这一课时,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绍起作者贾平凹来:“贾平凹,陕西丹凤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毕业于西北大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们班的蒉开沅就叫了起来,“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贾平凹,而是鲁迅。”“你为什么说是鲁迅?”“因为我昨天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着《风筝》是鲁迅写的。”我明白了,原来他是把两篇同名的文章搞错了。我笑了笑,用询问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学生。这时刘国正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贾平凹啊,你看,课文下面不是写着吗?‘本文作者贾平凹,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话音刚落,蒉开沅就挠了挠后脑勺笑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实在是太粗心了,此《风筝》非彼《风筝》也。我赶紧抓住机会说:“其实,有很多文人写过《风筝》,贾平凹和鲁迅就是其中的两位。我们的蒉开沅虽然粗心,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在预习的时候,能自觉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不起。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但是千万别粗心,好吗?”听了我的话,蒉开沅又腼腆地笑了。

  风筝,飞吧,飞吧!

  “快乐着你的快乐,失落着你的失落”,这是我们在阅读贾平凹的《风筝》的心情写照。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感受那种什么也不像了却依然快活的豪爽,那种快活的喊叫,那种拼命的奔跑,千呼万唤的焦急,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连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尽情玩耍的情景,更不用说正值童年的他们。可是,不知怎的,我突然又想起了鲁迅在《风筝》中的一段话:“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于是我二十年来从不忆及的幼小时候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与其说鲁迅是和贾平凹一样在回忆儿时的情景,到不如说他是在和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鲁迅的确是在向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个“我”存在呢?我们老师是否也在扮演着“我”的角色,成了儿童精神的“虐杀者”,啊,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在剥夺孩子玩的权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时时提醒自己,别让这样可怕的字眼加诸在自己的头上。

  我们的孩子确实是太累了,想想我们小时侯,每当双修日,不是赶海,就是采蘑菇,玩得不亦乐乎;再想想现在的孩子,双修日学这学那,不停地奔波与各种辅导班之间。累啊!

  在家中,我们的孩子是风筝,父母牵着他们;在学校,我们的孩子还是风筝,老师牵着他们。而那条线却是那样的短,以致于风筝从没享受到搏击长空的快感。线,放一些,再放一些吧,让这条线成为牵挂孩子的悠悠爱心,别把它变成牵制孩子的条条铁索。风筝,飞吧,飞吧……

风筝教学反思7

  《风筝》这是鲁教版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与其同组的是《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以及单元练习。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上完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教案意识严重,课件牵着我走,我牵着孩子们走。课堂中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没有落实新基础教育理念,没有教结构用结构,读书时间还是不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明显。

  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由于我二十几年来一直教低年级,升入三年级后低段思维还没有转换,还把字词作为课堂中的重点,用时太长。韩老师告诉我三年级的课堂老师应该课下了解孩子的预习,抓住孩子真正的出错点,如:“歇”是孩子们出错比较多的字,就应该重点指导。“歇”字的指导,不要只跟孩子们说不是“反文旁”,而是“欠字旁”,要了解字源,查一查为何歇字是“欠字旁”,不是“反文旁”。她举例说“拔”和“拨”很多孩子出错,如果老师知道是古代人用头上的发簪拨油灯芯,所以“拨”上有发簪的发。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出错了。课后我去字源网查了“歇”字字源,“歇”是会意字,从欠,古文字字形体像人跪坐着张嘴打哈欠,从曷,曷有止义,人休息也有止意,“歇”本意就是休息。如果这样讲给孩子听,他们肯定就不会出错了。

  学课文内容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抓住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句上。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孩子们找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后,我就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同学们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等等。本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我自认为同学们经过找心情词句,理解心情词句,读心情词句,一定能体会孩子们心情,也能自己写出一段带心情的结尾。可是预设自认为不错,目标达成却不乐观。孩子们仅限于高兴、快乐等心情词。此时韩老师告诉我不要为了心情而教心情,应该抓住孩子的特点,文中并不是只有描写心情的词句能表达孩子们的快乐,做风筝、放风筝中的动作词也都是孩子快乐的体现。每个部分都有它的结构特点,孩子如何做风筝,心情怎样。孩子如何放风筝心情怎样。孩子如何找风筝心情怎样。这不就是作者的写作结构吗?教会同学们找出结构特点。教学时,也可以先抓住重点段也就是放风筝段,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放风筝的,从放的过程体会他们的心情。教会了一段的学习方法,做风筝和找风筝这两段,同学们自己也能学。这也就做到了学结构用结构,孩子们了解了写作结构,后面的拓展也可以用这个结构来说,来写。

  经过韩老师的指导,我有了新的设计思路,先让同学们找出文中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仔细读一读这三部分,看看作者写哪一部分最详细最生动。让孩子找出这部分中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孩子们的开心,通过读感受孩子们玩时的心情。把心情词句找出来重点指导朗读。充分让孩子发现快乐心情是孩子们玩耍带来的。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后,剩余两部分孩子们自学,同位交流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找出三部分写作的相同之处。指导孩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续编下一段。

  韩老师提出教语文不只是为了教这本语文书,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课内学方法,课外去实践。以后,我也努力带动同学们,引导孩子们到课外去拓展知识。

风筝教学反思8

  从这学期开始,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十分注重对作者及课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风筝》这一课时,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绍起作者贾平凹来:“贾平凹,陕西丹凤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毕业于西北大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有同学叫了起来,“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贾平凹,而是鲁迅。”“你为什么说是鲁迅?”“因为我昨日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上方写着《风筝》是鲁迅写的。”我明白了,原先他是把两篇同名的文章搞错了。我笑了笑,用询问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学生。这时有同学又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贾平凹啊,你看,课文下方不是写着吗?‘本文作者贾平凹,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话音刚落,前面的同学挠了挠后脑勺笑了,因为他明白自我实在是太粗心了,此《风筝》非彼《风筝》也。我赶紧抓住机会说:“其实,有很多文人写过《风筝》,贾平凹和鲁迅就是其中的两位。虽然那同学粗心,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在预习的时候,能自觉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不起。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但是千万别粗心,好吗?”听了我的话,他腼腆地笑了。

  风筝,飞吧,飞吧!

  “快乐着你的快乐,失落着你的失落”,这是我们在阅读贾平凹的《风筝》的情绪写照。

  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感受那种什么也不像了却依然快活的.豪爽,那种快活的喊叫,那种拼命的奔跑,千呼万唤的焦急,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连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尽情玩耍的情景,更不用说正值童年的他们。但是,不知怎的,我突然又想起了鲁迅在《风筝》中的一段话:“然而我的惩罚最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于是我二十年来从不忆及的幼小时候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与其说鲁迅是和贾平凹一样在回忆儿时的情景,到不如说他是在和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鲁迅的确是在向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个“我”存在呢?我们老师是否也在扮演着“我”的主角,成了儿童精神的“虐杀者”,啊,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在剥夺孩子玩的权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时时提醒自我,别让这样可怕的字眼加诸在自我的头上。

  我们的孩子确实是太累了,想想我们小时侯,每当双修日,不是赶海,就是采蘑菇,玩得不亦乐乎;再想想此刻的孩子,双修日学这学那,不停地奔波与各种辅导班之间。累啊!

  在家中,我们的孩子是风筝,父母牵着他们;在学校,我们的孩子还是风筝,老师牵着他们。而那条线却是那样的短,以致于风筝从没享受到搏击长空的快感。线,放一些,再放一些吧,让这条线成为牵挂孩子的悠悠爱心,别把它变成牵制孩子的条条铁索。风筝,飞吧,飞吧……

风筝教学反思9

  最近参与学校竞赛课的准备工作,试讲两次,总觉得这节课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方面还没有突出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这对于竞赛课来说等于缺乏杀手锏。关于开发课程资源能够说一向是我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我的示范课、日常课中体现不少,对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潜质等都较大的作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与该理念的.贯彻实施不可分割。《纸船和风筝》一课属于二年级的课文,低年级的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而我们这课时的选取定位是阅读感悟,如何以课文为基点,适度开发课程资源是我几天以来一向在思考的问题,深了,有假表演的嫌疑;浅了,是浪费宝贵的课堂时刻。

  翻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找到一些借鉴,但执教者不是自己,不成熟的意见还不便贸然试验。

  这天W主任提了一点倒是给我启发,也坚定了我的一些想法。

  开发课程资源的设计还是要站到相当的高度,落脚点却要实,呈现给学生的方式是务必注意研究的一个问题,方式的适合与否,关联到目标的成功实施与否。竞赛课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真正学习的过程,知识潜质有无发展?(如思维的流向,语言的历练)情感有无升华?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除此之外,还应思考课要有必须的观赏性。这观赏性首先来自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要思考哪几个环节是亮点,其次来自教师的机智和语言素质,来自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来自课堂使用的媒体。

风筝教学反思10

  《纸船和风筝》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课件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在教学中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是低段孩子不太容易做到的。我在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祝你幸福”等语句,通过问题“你在什么时候感到幸福,你吵架后有什么心情”让学生体验情境,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和心情。

  在小熊和松鼠吵架的时候我还配上了音乐,让学生体会好朋友吵架时难过悲伤的心情,范读后再指导学生读得慢一些,悲伤一些,学生读的感情效果就会好很多。从而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学会容忍和谅解别人。

风筝教学反思11

  《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写了我们“放风筝”的快乐与“找风筝”的伤心,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指导,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让学生体会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与“找风筝”的伤心。当孩子朗读有进步,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

  二、利用课文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表达。

  如在体会放风筝的内容时,我抓住了一句话:“他们拼命奔跑,拼命地喊叫”进行语言训练你觉得他们会喊叫些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一起来喊一喊?并让学生结合插图自由地想像,使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大增,参与表达的小手林立。

  三、学练结合,引导学生习作。

  课文最后的那个省略号值得研究,是文中的一个空白,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像。在这里我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我没要求字数,孩子们却洋洋洒洒写了成篇的好文章,真令人赞叹他们丰富的想像和细致入微的描写。

风筝教学反思12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而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

  教学生字词时,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风筝”,读好轻声。在指导学生学习其他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然后通过开火车读生字词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我再把“抓住、幸福、扎风筝、愿意”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开火车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2.男女同学比赛读,3.指名读。经过强化记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教学课文时,我通过画图、言语描述创设了情景,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从书中找到画房子的依据,使学生不但了解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而且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用书本来解决问题。接着,我抓住三个让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原因(收到纸船和风筝、收到松果和草莓、收到祝福的话)让学生体会他们高兴的心情,并且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乐坏了”的意思。这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送松果和草莓,不送其他东西?”,我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课外知识,想一想小熊和松鼠最爱吃什么,引导他们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库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我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朋友。接着,我通过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课文。学习完课文后,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后来,小熊和松鼠又见面了,它们俩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初步理解了友谊的意义,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这篇课文在教学时依然有很多不足,比如,由于教师朗读水平有限,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吃力,要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反复朗读,才能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

风筝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放风筝的?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学生能深情地喊出:哦,不!风筝你别走!风筝你回来!……从学生的呼喊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入情境。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第四:多处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加以想象。使学生能够和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到他们中间。学生想象着、体验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语言文字的体验中。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是让我惭愧的。正因为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给学生读的时间还是不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风筝教学反思14

  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是重点,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在朗读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以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化为主线,抓住“乐坏了”、“很难过”、“再也受不了了”“高兴得哭了”等重点词句和语句,让孩子在朗读中体味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以下几点:课堂上我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要知道孩子们是特别喜欢老师给予他成绩的`肯定。激励性的语言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我出现了打击孩子的现象,这样的事情我以后还要多加注意。

  在讲课文的时候有一点没讲到:松鼠和小熊吵架了很难过,可为什么每天还是这纸船和放风筝呢?因为他们还想做朋友,可是为什么不把纸船和风筝放出去呢?

  因为他们没勇气不好意思。我原本把教案背的很熟了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一点没讲到。

  讲过之后想了想可能是太紧张了吧!出示一张房子的图片在课堂上没起到作用。评价语和过渡语不是很准确。

风筝教学反思15

  《纸船和风筝》一课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中本人紧抓小熊和松鼠感情变化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课件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特点,课文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课件播放较为悠伤的乐曲,课文最后小熊和松鼠重归和好,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渲染,使学生充分感受友谊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些音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1)“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2)“如果你愿意和好……”)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矛盾,体验情境。如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另外,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将读贯穿教学始终,采用了自读、范读、跟读、读中思考、读中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内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1、利用想象说话,感受友谊带给双方的快乐。如在1-6自然段中的想象说话——“小熊和松鼠还会在风筝和纸船上写些什么?” “小熊,你想在风筝上写什么?”“小松鼠,听到小熊的祝福,你想说些什么呀?”“小熊,你还有什么高兴的事儿要告诉松鼠吗?”学生在对话中搜集小熊和松鼠在交往中快乐的点点滴滴,感受着友谊所带来的美好。

  2、利用想象说话,感受心理变化。如,当他们友谊破裂时,我利用空白,让学生进行补“白”。 “小熊坐在树底下,望着满树的风筝,看着看着,它不禁想起了……他想……” “其实松鼠望着屋顶上挤得满满的纸船,也有很多话想说。他真想说……”让学生扮演小熊、小松鼠,体会两者当时的思想变化,学生感悟到了故事中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对友谊的渴求。

  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体验也特别真切。

  四、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教“祝幸福”三个字时,把他们放在词中理解,让学生找出这三个字中蕴藏的两个词语“祝福、幸福”,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语境中,在中间加一个“你”,把这三个生字扩充成一句话“祝你幸福!”,富生字以人文内涵,使生字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

《风筝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风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风筝》教学反思10-22

风筝教学反思11-17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04-22

纸船与风筝教学反思04-16

风筝教学反思(15篇)04-12

风筝教学反思15篇04-11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02-03

放风筝教学反思02-21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03-28

《风筝》教学反思15篇03-2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风筝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筝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筝教学反思汇编15篇

风筝教学反思1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空白”之处,但无论是情境凸现、还是言犹未尽、无中生有,都为师生的互动交往创设了很好的空白。因为是空白,便有多种填充的可能,不同的生活经验便会填充出不同的世界;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呈现、发展的空间和领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便极易流动不居,不会一潭死水,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语文课堂的.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进课堂交往持续进行的交往点。

  例如本册教材《风筝》一课,风筝飞上了天,对于小伙伴们的心情,课文里只是说“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从中,可见小伙伴们是多么地快活!不同的人去放风筝,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即使都是快活,表现的方式也会不一样,又该怎样让学生把自己快活不一的心情呈现出来呢?再如,该段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初读这句,觉得没有什么,再多读读,觉得这句话言犹未尽,只说了一半。村里人这么夸奖,放风筝的我们怎么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作者没有说出来的,便是很好的空白。听着这样的赞扬,放风筝的小伙伴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教学时便可进行这样的设计。假如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觉得幸福……,这样一来,同样是放风筝,而不一样的快活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风筝飞上了天,会遇见谁呢?课文里没有交代,但我们可以无中生有,自己根据课文可以设想。在教学中,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想象风筝飞上天后的神奇经历。它也许会遇见飞鸟,遇见云彩。天空中多了这样一个新朋友,云彩会高兴地说什么呢?飞鸟会怎样跟它打招呼?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它们会把最美好的祝福、赞扬送给幸福鸟。有的说“风筝兄弟,你真棒,都高过云朵了!”有的说“幸福鸟啊幸福鸟,你把我们的名字带上了蓝天,我要谢谢你!”有的说“你把幸福带给了我们,你可要担心啊,别被风刮走了”……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景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空白是有待师生去发现、填充的活动空间。为学生的情感、思维世界提供了广阔且具多种可能的空间,在较大程度上将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三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们所寻求的这样的空间。一个又一个的空白,可以让课堂交往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动性、生成性更可以让课堂交往丰富多彩。

风筝教学反思2

  在本课中,我将识字、巩固识字和指导书写作为重点。初读课文时借助汉语拼音来识记生字,透过4个重点句子,认识本课所要认的字,指导学生读句子的同时也就巩固了识字。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编儿歌、用熟字学新字、形生字等多种方式来识字并进行交流,识字之后安排了巩固练习,在摘果子的游戏中来指导孩子们巩固认字,同时还引导学生发现带提手旁的字一般和动作有关联,这样就进一步让学生领悟了形生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在指导朗读上,我做到了读整篇课文和读重点段落相结合。指导读重点部分时,如小松鼠给小熊折纸船和小熊给小松鼠扎风筝这两段话,让学生抓住“乐坏了”这个词,读出高兴的情绪,读好互相祝愿的话。另外,抓住松鼠和小熊争吵后他们再也看不到小船和风筝的那段话,透过贴词卡、朗读体会,引导学生明白“飘荡”和“漂流的'不一样,并且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抓住课文中两个“看不到”,让学生体会、读出这两个小动物难受、后悔的情绪。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中运用了多种形式,如让学生自读体会、小组读、老师进行范读。在教学中使我体会到学习饱含感情课文,最好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用读出感情来加深对课文资料的明白。

风筝教学反思3

  为了上好《风筝》这一课,早在一个星期之前,我就布置孩子们利用周末,让爸妈带他们去放风筝,感受放风筝的快乐,并写一篇周记记录下来。

  一个星期之后,我觉得孩子们不仅很自觉地完成了放风筝的任务,而且写出来的周记也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体验。在上这篇课文时,我抓住课文第三段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进行朗读指导。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既有点担心、紧张,怕放不下去,又充满希望,希望一次就能放飞成功,更希望风筝能越飞越高。怎样读“放”才能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孩子们都已放过风筝,都知道该怎么放,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心情。

  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了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情境就一下子凸现在孩子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

风筝教学反思4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齐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情绪,而最后又燃起一丝期望。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下自我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文章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齐憧憬、一齐快乐、一齐忧伤??

  一、读种悟情,读中升华

  在体会孩子们做风筝的快乐时,我抓住重点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期望。”让学生想想孩子们做风筝的情景。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精心”,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憧憬”。让孩子在对快乐的憧憬中体会做风筝的快乐。

  体会放风筝的快乐时,我让孩子们带着自我放风筝的经历走进文本,想象孩子们是怎样快活地喊叫的。这段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很多学生都放过风筝,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风筝,你飞得好高啊!”“风筝,在天上飞的感觉很奇妙吧!”“飞高点,再飞高点!”“幸福鸟,你飞到云彩上了!”“风筝,你带着我的快乐飞翔!”体验风筝飞起来时孩子们的激动与兴奋,再读一读。不用我指导,学生们读得很有激情,脸上写满了快乐。在体会找风筝的着急时,我指导学生透过读好重点词,来体会风筝丢失时的着急和悲哀。学生们很快就抓住了“大惊失色”和“千呼万唤”读得入情入境。

  二、读中练说,读中学写

  放风筝一段,我的主要训练点有两个。一个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放风筝的快乐。另一是让学生学习运用文中的一系列动词把自我放风筝的过程说具体。学生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就会回忆起自我放风筝的过程。这时候让孩子练习说话,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运用到文中的一系列动词,说话的潜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导入时,我首先透过一个游戏,让孩子们了解到一些能够表示悲哀和高兴的词语。既能让学生感受游戏的快乐很快进入上课的状态,又能为课后设计的说话环节做好铺垫。课文的`结尾是开放性的,我在那里安排了让学生续写。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我又把课文开始做游戏时的那些词语出示出来。让学生尝试运用,学生说的还不错。如:“我们拼命的跑到磨房一看,啊!我们的幸福鸟果然在那里,我们欣喜若狂。”(欣喜若狂是游戏中的词语)“我们拼命地跑到磨房,仔细的找了又找,唉!幸福鸟不在那里。我们灰心丧气的走了,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灰心丧气是游戏中的词语)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必须积累了很多的好词佳句,这样的设计必须能激起他们运用好词佳句的热情,走好起步作文的第一步。

  总之,我们要把读书的时光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已学到的好似好句运用到自我的说话和写话中,正和推进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潜力。

风筝教学反思5

  执教完《风筝》,我感觉特别舒畅和轻松,不管这堂课大家认为如何,起码我自己认为这堂公开课是真实的,我没有把它上成表演课。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近了风筝事件,层层深入的探析了鲁迅先生的悲哀之源,我感觉自己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一次美妙而艰难的心灵之旅。

  说实话,在没有执教《风筝》之前,我是不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的。但学生们在初中阶段第一次读鲁迅的文章,那么我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兴趣,起码不是厌恶。于是,研读教材,找到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成为我教学设计的首要功课。

  鲁迅的文章就是如此,读一遍完全不懂,读十遍似乎有点懂,读二十遍似乎又不懂了,再读再读发现自己已经像鲁迅一样悲哀着了。一件小小的风筝事件,居然承载着末代的封建教育文化对儿童天性的虐杀,更可悲的是这样的行为或思想还在现实生活中继续,甚至自己也就是这样的一位精神虐杀者。可是,这么深的内容该如何让学生自己品读出来呢?我的导应该架设起一座学生学的桥梁。

  整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如此悲哀?”品读部分我抛出了两个分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哥哥明明很爱自己的弟弟,那他为什么要如此残忍的毁坏弟弟的风筝?”“弟弟如此苦心孤诣偷做的风筝就要被哥哥毁掉了,他为什么不反抗?”人物的行为都是受内心思想的支配的,这样一来,学生们比较容易的得出:哥哥用自己的方式爱弟弟,在他的观念里,这就是为了弟弟好。而弟弟作为幼者,作为弱者,自然只有默默接受的份。这都是中国人受封建观念的影响,骨子里的奴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国人的麻木呢?我设计的问题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毫无怨恨,那我的心也应该释然了,可为什么我还是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呢?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的确,从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也体现了问题之难,学生们的回答依然在围绕着课本上的句子打转。这也是我事先就有所预设的,这个时候,我再给学生搭了一个梯子,出示了一段拓展材料,即鲁迅先生在《呐喊》序言里的一段话: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就,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学生经过思索,终于认识到鲁迅先生悲哀的是为国人所共有的麻木状态,明知是受害者,却全然不知,甚至认为那是应该的。

  由于问题的预设不零碎,成梯状,所以课堂上确实带给了我很多惊喜。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精神虐杀?你自己曾有过精神虐杀的`经历吗?”有学生说:“老师喜欢用标准答案来判定我们答案的对与错,我认为这是一种精神虐杀。”学生们的观点多犀利啊,这不是我们教育一直以来的弊病吗?以固定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从小,我们就被家长和老师们教导,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于是,我们都听话了,可却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学生们的眼光多独到,做个听话的孩子,我们曾多少次对学生、对孩子这样的唠叨,可听话的背后,却是扼杀了创新和批判思维的火花!

  课后,有一位学生在日记本里记录了这堂公开课:“刚开始学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不就是鲁迅先生破坏了他弟弟一只风筝吗?可随着老师细腻深刻的引领,我觉得越来越悲哀,一个小小的风筝里蕴含了太多真实的情感,承载着作者太多的心痛,受封建文化影响的“我”亲手虐杀了弟弟的童心,多年后“我“向弟弟认错,恳求他的原谅,可是弟弟却惊异的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也许,忘却是最好的疗伤,但对于清醒着的鲁迅先生来说,忘却代表着不觉醒,甚至是理所当然,那么悲剧就还在延续,还在无数的“小兄弟”身上生根、发芽……”

  我们的孩子,太不简单了。“给他一个支点,他便能撬起整个地球。”一旦孩子情感的闸门打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所迸发出来的“深刻”、“精彩”、“独到”,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智慧,去做孩子们学习上的导游,而不是孩子们心灵的虐杀者。这应该是我执教这一课最大的收获吧。

  当然,就这堂课而言,我自己感觉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还是改得不够。满堂都是老师的问,没有学生的疑问。我仅仅是把自己的解读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的培养,在本堂课里都是严重缺失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方面我需要进一步探索。“自主-导学”课堂模式的课题研究,这堂课仅仅是我们的一个起点,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超越模式,运用自主导学的教育理念,开出一朵朵个性迥异的花。

风筝教学反思6

  从这学期开始,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非常注重对作者及课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风筝》这一课时,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绍起作者贾平凹来:“贾平凹,陕西丹凤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毕业于西北大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们班的蒉开沅就叫了起来,“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贾平凹,而是鲁迅。”“你为什么说是鲁迅?”“因为我昨天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着《风筝》是鲁迅写的。”我明白了,原来他是把两篇同名的文章搞错了。我笑了笑,用询问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学生。这时刘国正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贾平凹啊,你看,课文下面不是写着吗?‘本文作者贾平凹,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话音刚落,蒉开沅就挠了挠后脑勺笑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实在是太粗心了,此《风筝》非彼《风筝》也。我赶紧抓住机会说:“其实,有很多文人写过《风筝》,贾平凹和鲁迅就是其中的两位。我们的蒉开沅虽然粗心,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在预习的时候,能自觉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不起。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但是千万别粗心,好吗?”听了我的话,蒉开沅又腼腆地笑了。

  风筝,飞吧,飞吧!

  “快乐着你的快乐,失落着你的失落”,这是我们在阅读贾平凹的《风筝》的心情写照。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感受那种什么也不像了却依然快活的豪爽,那种快活的喊叫,那种拼命的奔跑,千呼万唤的焦急,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连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尽情玩耍的情景,更不用说正值童年的他们。可是,不知怎的,我突然又想起了鲁迅在《风筝》中的一段话:“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于是我二十年来从不忆及的幼小时候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与其说鲁迅是和贾平凹一样在回忆儿时的情景,到不如说他是在和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鲁迅的确是在向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个“我”存在呢?我们老师是否也在扮演着“我”的角色,成了儿童精神的“虐杀者”,啊,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在剥夺孩子玩的权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时时提醒自己,别让这样可怕的字眼加诸在自己的头上。

  我们的孩子确实是太累了,想想我们小时侯,每当双修日,不是赶海,就是采蘑菇,玩得不亦乐乎;再想想现在的孩子,双修日学这学那,不停地奔波与各种辅导班之间。累啊!

  在家中,我们的孩子是风筝,父母牵着他们;在学校,我们的孩子还是风筝,老师牵着他们。而那条线却是那样的短,以致于风筝从没享受到搏击长空的快感。线,放一些,再放一些吧,让这条线成为牵挂孩子的悠悠爱心,别把它变成牵制孩子的条条铁索。风筝,飞吧,飞吧……

风筝教学反思7

  《风筝》这是鲁教版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与其同组的是《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以及单元练习。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上完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教案意识严重,课件牵着我走,我牵着孩子们走。课堂中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没有落实新基础教育理念,没有教结构用结构,读书时间还是不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明显。

  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由于我二十几年来一直教低年级,升入三年级后低段思维还没有转换,还把字词作为课堂中的重点,用时太长。韩老师告诉我三年级的课堂老师应该课下了解孩子的预习,抓住孩子真正的出错点,如:“歇”是孩子们出错比较多的字,就应该重点指导。“歇”字的指导,不要只跟孩子们说不是“反文旁”,而是“欠字旁”,要了解字源,查一查为何歇字是“欠字旁”,不是“反文旁”。她举例说“拔”和“拨”很多孩子出错,如果老师知道是古代人用头上的发簪拨油灯芯,所以“拨”上有发簪的发。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出错了。课后我去字源网查了“歇”字字源,“歇”是会意字,从欠,古文字字形体像人跪坐着张嘴打哈欠,从曷,曷有止义,人休息也有止意,“歇”本意就是休息。如果这样讲给孩子听,他们肯定就不会出错了。

  学课文内容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抓住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句上。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孩子们找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后,我就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同学们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等等。本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我自认为同学们经过找心情词句,理解心情词句,读心情词句,一定能体会孩子们心情,也能自己写出一段带心情的结尾。可是预设自认为不错,目标达成却不乐观。孩子们仅限于高兴、快乐等心情词。此时韩老师告诉我不要为了心情而教心情,应该抓住孩子的特点,文中并不是只有描写心情的词句能表达孩子们的快乐,做风筝、放风筝中的动作词也都是孩子快乐的体现。每个部分都有它的结构特点,孩子如何做风筝,心情怎样。孩子如何放风筝心情怎样。孩子如何找风筝心情怎样。这不就是作者的写作结构吗?教会同学们找出结构特点。教学时,也可以先抓住重点段也就是放风筝段,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放风筝的,从放的过程体会他们的心情。教会了一段的学习方法,做风筝和找风筝这两段,同学们自己也能学。这也就做到了学结构用结构,孩子们了解了写作结构,后面的拓展也可以用这个结构来说,来写。

  经过韩老师的指导,我有了新的设计思路,先让同学们找出文中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仔细读一读这三部分,看看作者写哪一部分最详细最生动。让孩子找出这部分中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孩子们的开心,通过读感受孩子们玩时的心情。把心情词句找出来重点指导朗读。充分让孩子发现快乐心情是孩子们玩耍带来的。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后,剩余两部分孩子们自学,同位交流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找出三部分写作的相同之处。指导孩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续编下一段。

  韩老师提出教语文不只是为了教这本语文书,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课内学方法,课外去实践。以后,我也努力带动同学们,引导孩子们到课外去拓展知识。

风筝教学反思8

  从这学期开始,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十分注重对作者及课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风筝》这一课时,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绍起作者贾平凹来:“贾平凹,陕西丹凤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毕业于西北大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有同学叫了起来,“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贾平凹,而是鲁迅。”“你为什么说是鲁迅?”“因为我昨日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上方写着《风筝》是鲁迅写的。”我明白了,原先他是把两篇同名的文章搞错了。我笑了笑,用询问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学生。这时有同学又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贾平凹啊,你看,课文下方不是写着吗?‘本文作者贾平凹,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话音刚落,前面的同学挠了挠后脑勺笑了,因为他明白自我实在是太粗心了,此《风筝》非彼《风筝》也。我赶紧抓住机会说:“其实,有很多文人写过《风筝》,贾平凹和鲁迅就是其中的两位。虽然那同学粗心,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在预习的时候,能自觉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不起。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但是千万别粗心,好吗?”听了我的话,他腼腆地笑了。

  风筝,飞吧,飞吧!

  “快乐着你的快乐,失落着你的失落”,这是我们在阅读贾平凹的《风筝》的情绪写照。

  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感受那种什么也不像了却依然快活的.豪爽,那种快活的喊叫,那种拼命的奔跑,千呼万唤的焦急,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连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尽情玩耍的情景,更不用说正值童年的他们。但是,不知怎的,我突然又想起了鲁迅在《风筝》中的一段话:“然而我的惩罚最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于是我二十年来从不忆及的幼小时候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与其说鲁迅是和贾平凹一样在回忆儿时的情景,到不如说他是在和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鲁迅的确是在向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个“我”存在呢?我们老师是否也在扮演着“我”的主角,成了儿童精神的“虐杀者”,啊,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在剥夺孩子玩的权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时时提醒自我,别让这样可怕的字眼加诸在自我的头上。

  我们的孩子确实是太累了,想想我们小时侯,每当双修日,不是赶海,就是采蘑菇,玩得不亦乐乎;再想想此刻的孩子,双修日学这学那,不停地奔波与各种辅导班之间。累啊!

  在家中,我们的孩子是风筝,父母牵着他们;在学校,我们的孩子还是风筝,老师牵着他们。而那条线却是那样的短,以致于风筝从没享受到搏击长空的快感。线,放一些,再放一些吧,让这条线成为牵挂孩子的悠悠爱心,别把它变成牵制孩子的条条铁索。风筝,飞吧,飞吧……

风筝教学反思9

  最近参与学校竞赛课的准备工作,试讲两次,总觉得这节课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方面还没有突出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这对于竞赛课来说等于缺乏杀手锏。关于开发课程资源能够说一向是我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我的示范课、日常课中体现不少,对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潜质等都较大的作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与该理念的.贯彻实施不可分割。《纸船和风筝》一课属于二年级的课文,低年级的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而我们这课时的选取定位是阅读感悟,如何以课文为基点,适度开发课程资源是我几天以来一向在思考的问题,深了,有假表演的嫌疑;浅了,是浪费宝贵的课堂时刻。

  翻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找到一些借鉴,但执教者不是自己,不成熟的意见还不便贸然试验。

  这天W主任提了一点倒是给我启发,也坚定了我的一些想法。

  开发课程资源的设计还是要站到相当的高度,落脚点却要实,呈现给学生的方式是务必注意研究的一个问题,方式的适合与否,关联到目标的成功实施与否。竞赛课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真正学习的过程,知识潜质有无发展?(如思维的流向,语言的历练)情感有无升华?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除此之外,还应思考课要有必须的观赏性。这观赏性首先来自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要思考哪几个环节是亮点,其次来自教师的机智和语言素质,来自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来自课堂使用的媒体。

风筝教学反思10

  《纸船和风筝》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课件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在教学中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是低段孩子不太容易做到的。我在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祝你幸福”等语句,通过问题“你在什么时候感到幸福,你吵架后有什么心情”让学生体验情境,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和心情。

  在小熊和松鼠吵架的时候我还配上了音乐,让学生体会好朋友吵架时难过悲伤的心情,范读后再指导学生读得慢一些,悲伤一些,学生读的感情效果就会好很多。从而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学会容忍和谅解别人。

风筝教学反思11

  《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写了我们“放风筝”的快乐与“找风筝”的伤心,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指导,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让学生体会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与“找风筝”的伤心。当孩子朗读有进步,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

  二、利用课文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表达。

  如在体会放风筝的内容时,我抓住了一句话:“他们拼命奔跑,拼命地喊叫”进行语言训练你觉得他们会喊叫些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一起来喊一喊?并让学生结合插图自由地想像,使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大增,参与表达的小手林立。

  三、学练结合,引导学生习作。

  课文最后的那个省略号值得研究,是文中的一个空白,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像。在这里我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我没要求字数,孩子们却洋洋洒洒写了成篇的好文章,真令人赞叹他们丰富的想像和细致入微的描写。

风筝教学反思12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而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

  教学生字词时,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风筝”,读好轻声。在指导学生学习其他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然后通过开火车读生字词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我再把“抓住、幸福、扎风筝、愿意”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开火车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2.男女同学比赛读,3.指名读。经过强化记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教学课文时,我通过画图、言语描述创设了情景,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从书中找到画房子的依据,使学生不但了解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而且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用书本来解决问题。接着,我抓住三个让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原因(收到纸船和风筝、收到松果和草莓、收到祝福的话)让学生体会他们高兴的心情,并且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乐坏了”的意思。这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送松果和草莓,不送其他东西?”,我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课外知识,想一想小熊和松鼠最爱吃什么,引导他们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库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我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朋友。接着,我通过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课文。学习完课文后,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后来,小熊和松鼠又见面了,它们俩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初步理解了友谊的意义,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这篇课文在教学时依然有很多不足,比如,由于教师朗读水平有限,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吃力,要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反复朗读,才能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

风筝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放风筝的?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学生能深情地喊出:哦,不!风筝你别走!风筝你回来!……从学生的呼喊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入情境。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第四:多处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加以想象。使学生能够和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到他们中间。学生想象着、体验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语言文字的体验中。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是让我惭愧的。正因为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给学生读的时间还是不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风筝教学反思14

  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是重点,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在朗读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以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化为主线,抓住“乐坏了”、“很难过”、“再也受不了了”“高兴得哭了”等重点词句和语句,让孩子在朗读中体味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以下几点:课堂上我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要知道孩子们是特别喜欢老师给予他成绩的`肯定。激励性的语言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我出现了打击孩子的现象,这样的事情我以后还要多加注意。

  在讲课文的时候有一点没讲到:松鼠和小熊吵架了很难过,可为什么每天还是这纸船和放风筝呢?因为他们还想做朋友,可是为什么不把纸船和风筝放出去呢?

  因为他们没勇气不好意思。我原本把教案背的很熟了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一点没讲到。

  讲过之后想了想可能是太紧张了吧!出示一张房子的图片在课堂上没起到作用。评价语和过渡语不是很准确。

风筝教学反思15

  《纸船和风筝》一课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中本人紧抓小熊和松鼠感情变化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课件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特点,课文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课件播放较为悠伤的乐曲,课文最后小熊和松鼠重归和好,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渲染,使学生充分感受友谊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些音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1)“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2)“如果你愿意和好……”)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矛盾,体验情境。如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另外,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将读贯穿教学始终,采用了自读、范读、跟读、读中思考、读中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内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1、利用想象说话,感受友谊带给双方的快乐。如在1-6自然段中的想象说话——“小熊和松鼠还会在风筝和纸船上写些什么?” “小熊,你想在风筝上写什么?”“小松鼠,听到小熊的祝福,你想说些什么呀?”“小熊,你还有什么高兴的事儿要告诉松鼠吗?”学生在对话中搜集小熊和松鼠在交往中快乐的点点滴滴,感受着友谊所带来的美好。

  2、利用想象说话,感受心理变化。如,当他们友谊破裂时,我利用空白,让学生进行补“白”。 “小熊坐在树底下,望着满树的风筝,看着看着,它不禁想起了……他想……” “其实松鼠望着屋顶上挤得满满的纸船,也有很多话想说。他真想说……”让学生扮演小熊、小松鼠,体会两者当时的思想变化,学生感悟到了故事中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对友谊的渴求。

  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体验也特别真切。

  四、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教“祝幸福”三个字时,把他们放在词中理解,让学生找出这三个字中蕴藏的两个词语“祝福、幸福”,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语境中,在中间加一个“你”,把这三个生字扩充成一句话“祝你幸福!”,富生字以人文内涵,使生字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