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21 21:02: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1、整节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

  如:导入。结合地理位置用大福源超市场景导入,有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整理衣服以及这部分的拓展交流,感知分类的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比较好地体现了“学习有用的数学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课改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比较到位。

  本节课在开始和结束的.两个大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并在其他几个练习环节中,贯穿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指一指等不同的交流活动。这样就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合作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小组之间竞争的欲望,使学生们更主动快乐地融入导课堂学习中来。

  3、小组评价比较到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小组之间比赛的形式竞争,老师把每个小组回答问题、合作过程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之内;此外一些评价语运用的也是比较到位的。评价及时达到一定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借助直观的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北师大版的教材在认识图形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上采用的是“先体后形”的策略,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有先整体后具体的特点,因此我们团队在进行备课时也是力求从学生的视野来设计这节课。比如在流程的安排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对物体的外部观察和感知对一些物体进行分类,然后再具体观察每一类物体的形状并找寻特点;由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有非常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我们也是力图从生活入手,借助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整节课基本顺利实施了我们团队对这节课的想法,并大胆的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虽然有诸多问题,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讲已属不易,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归纳能力也做出一些尝试和努力,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在教学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但是,在整节课的调控组织方面,我们还都需要继续学习和努力;在学生交流合作中,也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其中,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使学生适应并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们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但是如果对长方体的内容进行过多的探讨就会涉及许多平面图形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以上就是我对我们团队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一、生活需要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就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环节(片段二),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说,使学生不仅认识6、7这两个数,还体验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数,为什么平时我们没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不拘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思维得以拓展。

  2、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习(片段二)。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这样设计远比开门见山直接数数、认数效果要好的多。

  3、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学生对6和7的序数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设计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片段三),这个环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第3个问题抛出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令人吃惊,有的学生从老鹰开始数,有的学生从鸡妈妈开始数,还有的学生是倒着数的,出现了多种数数方法,而这些灵活的方法正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并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生活经验 (解决)→ 数学问题 (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二、 数学学习需要活动,让数学活动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片段一)、还有培养观察的能力、协作精神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

  但是,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试讲时,我安排了摆小棒、数算珠、涂点子图、填尺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减弱了活动的热情。因此,我舍弃了数算珠的活动,将涂点子图、填尺卡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并将小组合作学习紧接在“摆小棒”的环节之后,使操作活动相对集中,避免杂乱,零散。另外,数学活动具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数学思考,活动则毫无意义。我设计的这两个活动主要想让学生通过涂、填等活动感受6、7的大小关系,渗透知识点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象一股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钻研,努力探索,为新的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实践、丰富及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用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学“左右”一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受,但对其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情况,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为正确理解左右奠定了基础。另外,这节课也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创设了许多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比较、操作、交流、推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活动五中的'抢答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没有念完题就知道答案,因为桃子的右边有菠萝和樱桃,它不是最右边,那肯定不是樱桃,只能是菠萝。在这老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推理解决问题,小小的一道练习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从更高要求看,本课在这一方面略显不足,教师可以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一、联系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于“规律”一词很难理解,理论的解释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途劳无功的。但生活中却处处存在的规律,学生也在时时接触着规律,于是我把生活中简单的规律现象抽象出来,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学生来玩一玩规律,这样学生在玩规律的同时,就在认识着规律,理解着规律的特点。然后在初步感知规律的概念后,就出示了一副生动活泼的场景――六一儿童节联欢会,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学生对于这个场景太熟悉了,有的`学生甚至还亲身经历过装扮会场的活动,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数学课本上飞到了实际生活中,体会着规律给生活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寓教于乐,增强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这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数学知识。低段儿童对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理解,甚至不感兴趣,但一听到“游戏”、“活动”这类词时,马上打起精神,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所以课前我就以游戏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来认识“什么是规律”。本来复杂的理论解释,用游戏的形式来表现,一下子显得浅显易懂,学生也在喜欢地玩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规律”。接下来的学习,通过生动活泼的课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处感官,环节清楚,层次分明,有张有驰,学生一直处于“玩中有学,学中有乐”的状态中。当学生认识了规律,并积极探索规律的时候,让他们摆一摆的规律,玩一玩规律;当他们在学中感到累时,让他们舞一舞规律,感悟规律的多种形式。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愉快地学习状态中。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识认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具:语数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表演说一说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事物之间的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具准具:“龟兔赛跑”教学挂图或课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完成“百数表”,然后从“百数表”里寻找规律,通过整理,观察,对比之后,复习数数,写数,有使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在表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一整理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从认数中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100以内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课前我让学生预习38页,进行读、思、划,对课本进行补白,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

  教学中,让学生给十位、个位是3的数涂上不同的颜色,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100以内各数的排列顺序,而且深化了对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好奇心。

  接下来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并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在数目表中找数。提问:与90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多少?从7数到12数了多少个数等题。给学生开阔学习思路,教给学习方法。

  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能主动与小组成员一起思考讨论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进一步培养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孩子们每天要上的课很多,自我检讨,为什么一说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时孩子们表现出的兴趣是那么地浓厚,由此,我深深地进行了自我反思,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的是故事串连整堂课中,让学生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都充满好奇心。同时,我在设计上也体现了“教—扶—放”的原则。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了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开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 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连加连减》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教学重点在学生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以及掌握其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搬南瓜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先搬来2个南瓜,小女孩又搬来1个南瓜,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过摘丝瓜这一事件,先摘了3条丝瓜,又摘了1条丝瓜,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在让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时也要多强调计算步骤,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民主化、个性化和活动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一定要多提供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时重复较多,这点还需要注意,语言应当精炼简短,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这个学期即将过去,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我担任一年级一班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年级是学生刚刚由幼儿园升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学生发展阶段的差异,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备课。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上课。 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及时复习。学生学的快同时忘得也快,为了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对后进生根据不同因素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鼓励的方法, 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寻找发光点的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鼓励发言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

  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更重要的是没有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教育,学校家庭的教育不能形成合力。家校沟通还不够到位,没有做到第一时间反馈 第一时间了解,对新课标还没有深入学习 没有深刻理会到学校的对教学工作要求

  今后工作计划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注重个人的业务学习和提高,总结心得体会、反思,积累、学习教学经验,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在实践中应用等方式,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领会,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习形的教学工作习惯,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认真落好学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做学校和家长了解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努力为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量。

  在工作中积极的反思,积极的做好小学一年级数学工作总结,根据学校的安排认真的安排各项工作。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括号》教学反思小括号以前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现在新教材改编在一年级下册,在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完全有能力掌握,且笑苦熬好的出现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教材编排是用连续减去两次星星,我觉得可能用在购物的场景会比较好。贴近生活实际,且也学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明妈妈做饭时发现没酱油了,给小明10元钱,买一瓶5元的`酱油,剩下的钱可以给小明3元买冰激凌,最后剩下的钱是多少元?学生很兴奋地去买东西,算钱。

  大部分学生列出的算式是10-5-3=2(元),我就引导,去商店买东西一般是怎么付钱的呢?冰激凌和酱油是在同一个店里面买的。售货员是怎样找钱的呢?很快就有学生说,哦,要先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售货员才好找钱给我们。于是大家都说一共是要8元呢,这个8元是怎么来的呢?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是用3+5合起来的。那能不能用一个算是表示呢?于是就有矛盾10-5+3,这样列式是先算什么?而题目是要先算3+5,怎么办好?顺势就引出小括号,从而学生明白小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小括号,所以我又适当增加了买其他东西的场景,练习的时候就用书本上的剪星星,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吃东西场景。在练习的时候,强调为什么要用小括号,要先算什么,加以巩固。这当中学生也知道了小括号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一样,有着自己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我还把括号比作老奶奶,过马路的时候让老奶奶先走,学生就能更加形象地记忆住了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猴子和小兔子聚餐的教学情境。当我将小猴子、小兔子、桃子和萝卜的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整理房间》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在“整理房间”的情境活动中,主要通过学生对房间里物品的整理过程,体会分类需要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我就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与数学实践进行了很好的整合。本节课我以“以图图的妈妈出差”为教学线索,来组织展开教学活动。教后,我对整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处:

  1、营造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上课一开始,我先问学生:“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老朋友,快来看看是谁啊!”引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图图,然后设计情境,置于图图妈妈出差这样一个情境中,营造了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不但习得知识技能,更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地融为一体。

  2、教学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通过帮图图整理房间,分水果和蔬菜、分铅笔、教室的人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到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把一些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在让学生学会分类方法的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意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在总结的时候,我让学生把目光转向生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安排一个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整理自己的房间,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不足之处:

  1、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到位。

  帮图图整理房间这个环节,我本来是安排一个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想怎样帮图图整理房间。但是我说完没多久,很多学生就举手说,他已经想好了。我迫于无奈,也急于求成,马上请同学起来说。没有花一定的时间让同学讨论。

  2、评价单一。

  没有让学生互相评价,只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就造成评价比较枯燥、乏味。

  3、学生良好习惯还未养成。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倾听力和注意力的持久性欠佳,还有待于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培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过生日》情境图进行一些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比较蛋糕、西瓜的大小,理解整体与部分。在比较三杯饮料装的多少的活动中,能让学生懂得形状、高度一样,装得饮料也一样高的杯子,粗的`杯子装得多,细的杯子装得少。最后通过两瓶形状不一样,眼睛很难分辨的饮料,能促进学生动脑筋、想出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上课,我觉得有以下不足:

  1、忽视了给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的机会。针对本课的特点,应该让学生讨论、多说。但我之前考虑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好动的天性加上没有认真听讲的习惯,以及课堂纪律方面还不够完善,害怕课堂组织教学耽误时间,所以没有进行小组讨论。

  2、数学语言不规范、不简练。课堂中出现的两瓶饮料图进行比较,用语言来说,学生读不出来,我也随便读了句饮料和饮料谁装得多。

  3、相对本班学生实际来说教学活动开展的有些快,估计部分学生没有真正领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引以为戒,弥补不足,争取更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3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15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反思04-16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02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04-12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03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反思04-04

小学课堂数学教学反思04-21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5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1、整节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

  如:导入。结合地理位置用大福源超市场景导入,有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整理衣服以及这部分的拓展交流,感知分类的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比较好地体现了“学习有用的数学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课改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比较到位。

  本节课在开始和结束的.两个大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并在其他几个练习环节中,贯穿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指一指等不同的交流活动。这样就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合作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小组之间竞争的欲望,使学生们更主动快乐地融入导课堂学习中来。

  3、小组评价比较到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小组之间比赛的形式竞争,老师把每个小组回答问题、合作过程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之内;此外一些评价语运用的也是比较到位的。评价及时达到一定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借助直观的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北师大版的教材在认识图形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上采用的是“先体后形”的策略,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有先整体后具体的特点,因此我们团队在进行备课时也是力求从学生的视野来设计这节课。比如在流程的安排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对物体的外部观察和感知对一些物体进行分类,然后再具体观察每一类物体的形状并找寻特点;由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有非常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我们也是力图从生活入手,借助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整节课基本顺利实施了我们团队对这节课的想法,并大胆的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虽然有诸多问题,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讲已属不易,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归纳能力也做出一些尝试和努力,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在教学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但是,在整节课的调控组织方面,我们还都需要继续学习和努力;在学生交流合作中,也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其中,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使学生适应并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们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但是如果对长方体的内容进行过多的探讨就会涉及许多平面图形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以上就是我对我们团队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一、生活需要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就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环节(片段二),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说,使学生不仅认识6、7这两个数,还体验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数,为什么平时我们没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不拘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思维得以拓展。

  2、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习(片段二)。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这样设计远比开门见山直接数数、认数效果要好的多。

  3、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学生对6和7的序数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设计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片段三),这个环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第3个问题抛出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令人吃惊,有的学生从老鹰开始数,有的学生从鸡妈妈开始数,还有的学生是倒着数的,出现了多种数数方法,而这些灵活的方法正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并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生活经验 (解决)→ 数学问题 (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二、 数学学习需要活动,让数学活动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片段一)、还有培养观察的能力、协作精神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

  但是,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试讲时,我安排了摆小棒、数算珠、涂点子图、填尺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减弱了活动的热情。因此,我舍弃了数算珠的活动,将涂点子图、填尺卡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并将小组合作学习紧接在“摆小棒”的环节之后,使操作活动相对集中,避免杂乱,零散。另外,数学活动具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数学思考,活动则毫无意义。我设计的这两个活动主要想让学生通过涂、填等活动感受6、7的大小关系,渗透知识点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象一股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钻研,努力探索,为新的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实践、丰富及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用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学“左右”一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受,但对其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情况,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为正确理解左右奠定了基础。另外,这节课也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创设了许多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比较、操作、交流、推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活动五中的'抢答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没有念完题就知道答案,因为桃子的右边有菠萝和樱桃,它不是最右边,那肯定不是樱桃,只能是菠萝。在这老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推理解决问题,小小的一道练习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从更高要求看,本课在这一方面略显不足,教师可以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一、联系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于“规律”一词很难理解,理论的解释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途劳无功的。但生活中却处处存在的规律,学生也在时时接触着规律,于是我把生活中简单的规律现象抽象出来,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学生来玩一玩规律,这样学生在玩规律的同时,就在认识着规律,理解着规律的特点。然后在初步感知规律的概念后,就出示了一副生动活泼的场景――六一儿童节联欢会,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学生对于这个场景太熟悉了,有的`学生甚至还亲身经历过装扮会场的活动,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数学课本上飞到了实际生活中,体会着规律给生活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寓教于乐,增强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这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数学知识。低段儿童对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理解,甚至不感兴趣,但一听到“游戏”、“活动”这类词时,马上打起精神,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所以课前我就以游戏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来认识“什么是规律”。本来复杂的理论解释,用游戏的形式来表现,一下子显得浅显易懂,学生也在喜欢地玩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规律”。接下来的学习,通过生动活泼的课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处感官,环节清楚,层次分明,有张有驰,学生一直处于“玩中有学,学中有乐”的状态中。当学生认识了规律,并积极探索规律的时候,让他们摆一摆的规律,玩一玩规律;当他们在学中感到累时,让他们舞一舞规律,感悟规律的多种形式。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愉快地学习状态中。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识认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具:语数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表演说一说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事物之间的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具准具:“龟兔赛跑”教学挂图或课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完成“百数表”,然后从“百数表”里寻找规律,通过整理,观察,对比之后,复习数数,写数,有使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在表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一整理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从认数中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100以内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课前我让学生预习38页,进行读、思、划,对课本进行补白,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

  教学中,让学生给十位、个位是3的数涂上不同的颜色,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100以内各数的排列顺序,而且深化了对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好奇心。

  接下来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并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在数目表中找数。提问:与90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多少?从7数到12数了多少个数等题。给学生开阔学习思路,教给学习方法。

  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能主动与小组成员一起思考讨论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进一步培养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孩子们每天要上的课很多,自我检讨,为什么一说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时孩子们表现出的兴趣是那么地浓厚,由此,我深深地进行了自我反思,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的是故事串连整堂课中,让学生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都充满好奇心。同时,我在设计上也体现了“教—扶—放”的原则。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了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开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 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连加连减》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教学重点在学生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以及掌握其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搬南瓜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先搬来2个南瓜,小女孩又搬来1个南瓜,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过摘丝瓜这一事件,先摘了3条丝瓜,又摘了1条丝瓜,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在让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时也要多强调计算步骤,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民主化、个性化和活动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一定要多提供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时重复较多,这点还需要注意,语言应当精炼简短,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这个学期即将过去,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我担任一年级一班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年级是学生刚刚由幼儿园升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学生发展阶段的差异,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备课。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上课。 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及时复习。学生学的快同时忘得也快,为了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对后进生根据不同因素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鼓励的方法, 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寻找发光点的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鼓励发言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

  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更重要的是没有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教育,学校家庭的教育不能形成合力。家校沟通还不够到位,没有做到第一时间反馈 第一时间了解,对新课标还没有深入学习 没有深刻理会到学校的对教学工作要求

  今后工作计划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注重个人的业务学习和提高,总结心得体会、反思,积累、学习教学经验,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在实践中应用等方式,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领会,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习形的教学工作习惯,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认真落好学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做学校和家长了解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努力为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量。

  在工作中积极的反思,积极的做好小学一年级数学工作总结,根据学校的安排认真的安排各项工作。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括号》教学反思小括号以前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现在新教材改编在一年级下册,在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完全有能力掌握,且笑苦熬好的出现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教材编排是用连续减去两次星星,我觉得可能用在购物的场景会比较好。贴近生活实际,且也学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明妈妈做饭时发现没酱油了,给小明10元钱,买一瓶5元的`酱油,剩下的钱可以给小明3元买冰激凌,最后剩下的钱是多少元?学生很兴奋地去买东西,算钱。

  大部分学生列出的算式是10-5-3=2(元),我就引导,去商店买东西一般是怎么付钱的呢?冰激凌和酱油是在同一个店里面买的。售货员是怎样找钱的呢?很快就有学生说,哦,要先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售货员才好找钱给我们。于是大家都说一共是要8元呢,这个8元是怎么来的呢?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是用3+5合起来的。那能不能用一个算是表示呢?于是就有矛盾10-5+3,这样列式是先算什么?而题目是要先算3+5,怎么办好?顺势就引出小括号,从而学生明白小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小括号,所以我又适当增加了买其他东西的场景,练习的时候就用书本上的剪星星,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吃东西场景。在练习的时候,强调为什么要用小括号,要先算什么,加以巩固。这当中学生也知道了小括号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一样,有着自己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我还把括号比作老奶奶,过马路的时候让老奶奶先走,学生就能更加形象地记忆住了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猴子和小兔子聚餐的教学情境。当我将小猴子、小兔子、桃子和萝卜的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整理房间》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在“整理房间”的情境活动中,主要通过学生对房间里物品的整理过程,体会分类需要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我就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与数学实践进行了很好的整合。本节课我以“以图图的妈妈出差”为教学线索,来组织展开教学活动。教后,我对整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处:

  1、营造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上课一开始,我先问学生:“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老朋友,快来看看是谁啊!”引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图图,然后设计情境,置于图图妈妈出差这样一个情境中,营造了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不但习得知识技能,更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地融为一体。

  2、教学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通过帮图图整理房间,分水果和蔬菜、分铅笔、教室的人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到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把一些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在让学生学会分类方法的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意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在总结的时候,我让学生把目光转向生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安排一个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整理自己的房间,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不足之处:

  1、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到位。

  帮图图整理房间这个环节,我本来是安排一个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想怎样帮图图整理房间。但是我说完没多久,很多学生就举手说,他已经想好了。我迫于无奈,也急于求成,马上请同学起来说。没有花一定的时间让同学讨论。

  2、评价单一。

  没有让学生互相评价,只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就造成评价比较枯燥、乏味。

  3、学生良好习惯还未养成。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倾听力和注意力的持久性欠佳,还有待于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培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过生日》情境图进行一些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比较蛋糕、西瓜的大小,理解整体与部分。在比较三杯饮料装的多少的活动中,能让学生懂得形状、高度一样,装得饮料也一样高的杯子,粗的`杯子装得多,细的杯子装得少。最后通过两瓶形状不一样,眼睛很难分辨的饮料,能促进学生动脑筋、想出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上课,我觉得有以下不足:

  1、忽视了给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的机会。针对本课的特点,应该让学生讨论、多说。但我之前考虑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好动的天性加上没有认真听讲的习惯,以及课堂纪律方面还不够完善,害怕课堂组织教学耽误时间,所以没有进行小组讨论。

  2、数学语言不规范、不简练。课堂中出现的两瓶饮料图进行比较,用语言来说,学生读不出来,我也随便读了句饮料和饮料谁装得多。

  3、相对本班学生实际来说教学活动开展的有些快,估计部分学生没有真正领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引以为戒,弥补不足,争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