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24 22:00: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铁为什么会生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空气》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空气 ”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2

  这节课准备环带明显的蚯蚓是很重要的,买的掉鱼用的蚯蚓环带不是很明显,于是去校园里挖,发现现在大的那种青蚯蚓居然没有环带,挖到最好的是有些红的.比较长的蚯蚓,环带很是明显,而且这种蚯蚓非常活跃,在水中的反应也很明显,适合课堂上观察使用。配合使用大型的青蚯蚓,它的环节更加的明显,触摸可以发现特别粗糙,放大后可以发现其刚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蚯蚓概念。六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引导学生亲近小动物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蚯蚓,很多学生会不愿意亲近它,女生更加,课堂纪律会因此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3

  3月9到3月15,我参与线上顶岗实习的第四个7天,与第一个7天相比,我多了几分从容和淡定,少了几分紧张与新奇,虽然不能见到我的学生们,依旧是一件很令人遗憾的事,但是我一直都有增加与学生连麦的时间,也算是弥补了一下这方面的缺失。

  1、3月9日,周一,相较于上周第一节的'紧张,这周我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更关注学生给我的反馈,网络良好,没有卡顿,家长同学也极其配合。这节课目是使学生了解花种子果实,为弥补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不足,我尽量将课件制作的详细,并辅助以视频,方便学生理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有很多不足;不能有序安排与学生的连麦时间和次数。

  由于上课时间改为30分钟,所以语速有些快,要注意调整课程内容

  2、3月10日,周二,这节课还是科学课,我为学生讲解了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相比较之前的课程,这节课的学习范围又扩大了一些,课前比较担心学生会与上节课的内容混淆,在过程中,也反复与学生强调,并且在课程开始就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但第一遍讲解结束,学生们对知识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提升难度的题目,知识点更明确,采取学生连麦主讲的形式,虽然当时软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也还是达到了大家都会大家都懂的目标。从而也在备课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当教学内容偏难时,我们应如何教学?①多次讲解,提出重点②辅助课后题,调动学生主动性。

  4、3月13日,周五,没有授课任务,但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如何更好的进行线上教学,主要为大家示范了授课软件的各种用法。

  周六周日,我将利用这两天时间,备好下周的科学课,吸取已有的经验,提高自己,为日后的教师生涯,提供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4

  《微小世界》单元反思:本单元学生掌握了一些概念,并且了解到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上,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并和人类有着密切关系,从而学生也了解到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及观察工具的飞速发展,人类的.观察范围不断发展,学生又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感觉微小世界很奇妙,学生很惊讶!激发了学生探索并观察微小世界的兴趣,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效果不错。

  《物质的变化》单元反思: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有趣,学生很有兴趣,特别是一些化学变化,如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学生觉得很奇怪,从而也激发了学生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的兴趣;还有白糖加热物理变化渗杂着化学变化,学生亲眼所见;另外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以及铁生锈,同样是化学变化,但一个非常迅速一个却非常缓慢。学生发现化学变化的确与物理变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就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从而学生也明白了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学生学起来非常带劲,其主要原因是动手亲自实验,科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动手,这样学生才会牢记所学知识,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学校如果各种实验材料都具备那就更好了。

  《在星空中》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因为这些天文知识毕竟是他们前面似曾听说又不太明白的,因此他们非常愿意学,如果对着天空中的星座再讲课那就更好了。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5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

  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3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

  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

  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6

  今年,我参加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安排: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测,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猜测):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表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表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想、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须在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产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避免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办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如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如果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产生的方法

  既然误差的产生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产生误差,怎样做才能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产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仔细检查实验装置

  误差的产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装置的设置有关。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让他们仔细检查自己的实验装置是不是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不需要改进。例如在做这个实验时,如果实验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花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选择摆线,我试过纱线、细棉线、尼龙线、涤纶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才选择略粗一点的棉线。对于摆锤,教材用大小螺丝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丝帽后,实际上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丝帽的摆线要比小螺丝帽长。所以我将螺丝帽换成铁垫圈,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2.渗透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并不是做一次或两次实验得出的,而是

  做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实验,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在研究实验方案时,我问学生:“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多做几次实验。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师: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生:三次以上吧。师:行!我们每组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取平均数。

  通过对实验中注意事项的探讨,强调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复做;求平均数是计数要求简单性……,教师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渗透了实证意识。

  3.通过搜集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来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本课中学生要谨慎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本课出现三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测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后,把自己组的数据公布与众。由于都是学生自己做的摆,都是测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所以学生根据数据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二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三是在汇报交流时能向大家阐述自己证据获得的经过,依据可靠的数据来解释。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证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

  4.引导学生反思、质疑。

  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摆锤研究结果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

  1、学生汇报关于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意见,个别组的结果表明是“有关系”的。

  2、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大家研究的结果不同,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讨论找出其不规范或不正确操作而影响实验精确性的地方;

  3、现场验证演示,请这组现场演示,在同学们的监控下,严格控制相关变量,达到实验成功。学生在这样有梯度的递进活动中,经历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回顾,达到对“精确控制因素”的再认识,深刻体验对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因此,在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重复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实验误差的产生。

  三、正确对待误差,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课堂上,学生只忙于动手操作,不注重同时观察、适时收集证据,忽略控制变量,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实验就会产生误差,误差不等于差错。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能正视误差,培养孩子们一种求真求实,不要妄下结论的科学态度。告诉学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的存在是可能的并且是合理的,面对误差要积极地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减小误差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爱迪生说过,任何一项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去实验,去正确对待误差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新的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能力,试图更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学期的科学教学,摆在我们面前最大困难是“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尊重科学”。

  在科学教学中,我认为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创造性思维教学,这样不仅让自己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样也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提高的程度如何,视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训练的程度而定。我觉得要上好科学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上课导入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上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适当的给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名参与者,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的和学生沟通,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它们已经发现了什么,还准备去怎样发现等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第四.在提问的方式方法上,我觉得要注意学生的知识范围,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不易太难。

  第五.教师要不断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及时的和学生沟通,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第六.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不断的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第七.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科学的学习中要懂得环保,积极的去宣传环保。

  第八.教师在教学前准备一定要充分,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老师之间要共同合作,共同研究,要不断的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上几点是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随着科学研究性学习的逐步深入,对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加强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教师惟有不断的求知,才能始终保持学问的前瞻性,才能不断将最新的知识同学生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形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在科学教学中,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好,例如:1.上课有时讲的太快,对于教学时间的控制上做的不够。2.教学语言的连贯性上还有待提高。3.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上还有待增强等等。我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经验,我相信,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不断反思、积累,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将逐渐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一定要真正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教材中配有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如资料收集、设计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等,并附有鲜明的图片、表格,每章后还设有学习重点的归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学的趣味性、启发性、思考性,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乃至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促进其自主、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这种认识出发,根据新教材自身的特点,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研究的内容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本学期虽然没有结束,但是这学期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是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逐步的提高自己。通过和其他老师经常交流,共同合作,不断的完善自己。我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断的合作交流,科学的教学最终会迈上一个新的起点。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8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这样一点:科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觉得提得很好,很及时,很贴切,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工作。现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与老师们讨论一下:

  结合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初涉《科学》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开始不会提问,只是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我们应注意通过教师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科学课的课题上提问

  在科学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科学第四课《蚯蚓》,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蚯蚓是什么们样子的?它怎么爬呀?它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2.从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对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提问,既有利于小学生研究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提问组织教学。如第七课《土壤的保护》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保护土壤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为什么笑,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水土流失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学生在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之后,自然就会想到要保护土壤,防止流失。

  3.从课文中的对立之处提问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对立之处,那正是编者老师们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九课《沉与阜一课,有这么一个学生活动;(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用8分钟时到10分钟)在活动前让同学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同学们只说出了一个结果“要改变它们”.我说怎么改呀?同学们说“加水、变形状.”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瓶子沉下去啦.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我觉得不仅要考虑科学本身的特点,更主要的是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提问,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9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责任和目的是:注重培养同学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同学逐步领会科学的实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进行具体操作,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当科学启蒙任务的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协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发明潜能,现将自身的科学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同学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同学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同学来说有的内容同学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同学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同学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同学感到教师与同学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绩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学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同学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同学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同学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同学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同学,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同学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才干得到发展。

  二,引导同学会问。

  同学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同学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同学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同学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同学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同学的质疑能力。如教四年级科学《固体、液体和气体》,出示课题后,引导同学质疑。问同学:谁能分清固体、液体和气体?你能举例说明吗?为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状态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同学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3.从矛盾之处质疑

  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协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发明潜能。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0

  我在这几年的科学教学中逐渐沉淀下来了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觉得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具有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品质,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教师,对所学知识善于独立思考,乐于生疑提问,提出解答问题的不同方法。我们怎样才能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一些体会。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2、科学课上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解决科学课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怎样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呢?我们觉得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进步。

  合作意识等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需要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及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但角色应该经常轮换,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这样组内成员各负其责:组织、记录、操作、观察、提问、解疑、汇报……老师负责观察指导,这样一节课井然有序完成了任务,又得到了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1

  随着期末的来临,我所教授的三、六两个年级都已经结课了,随后的复习与考试也在一周之内进行完毕。闲下来的时间,翻看着教科书与教案,总感觉还有些什么事情该做而还没做,看来看去才发觉一年的教学任务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好多问题需要时间去慢慢的、细细的思考,下面便是我这两天来所想到的一些想法。

  科学课的教学,几乎每节课都是新授知识,很少有数学、语文、英语课那样的.练习与测验,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完全不同,细数这一年来的几百个课时,我发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值得我去好好的整理与归纳一番。

  比如说:引入这一环节,该如何去设计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高效率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紧扣课题;教学过程中的步骤该如何衔接紧扣,才能够自然而然而不是直接生硬的进入到下一环节;在学生对新知识感到迷茫时该用什么适当的办法引导他们而不是直接搬出结论填鸭给学生;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实验是我直接讲述怎样去做还是让学生自己先动手体验发现问题后再指引他们想办法去解决;板书设计又需要做到什么;课堂时间该如何合理调配,等等。

  这么多细节该如何去做才能做到更好,我觉得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通览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心确定教学内容,分析难点制定突破措施;其次还要了解学生,小学生虽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经验,对科学又充满了好奇心,但到底该怎样正确引导他们把这种生活常识与经验转变成科学概念,是一个需要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再次考虑教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知识殿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所在。

  思考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的寻求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改进不足,这个过程离不开慢慢的摸索,前进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我将在下一个学期的开始继续摸索着前行。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2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如果没有条件,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准备了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不同种类的土样、镊子、纸巾、漏杯、烧杯等。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活动一:研究土壤的成分

  1、分组实验的注意事项,不应该在实验的过程说。应该在实验前讲清楚,注意事项:a、土块要轻放。b、搅拌要彻底。c、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d、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

  2、观察水中土壤的分层现象,一定要强调水中的土壤分层。前面在搅拌土壤应该把搅拌棒拿出来。让学生观察水中静止的土壤分层。同时这里如果在课前准备好土壤的分层,在这时展示学生看老师准备好的土壤分层,效果会更好!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类土壤的特性

  通过看、闻、摸、听四种观察方法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教材上只建议学生看看,摸摸,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的引申出闻闻、听听两种观察方法。并能主动讨论怎样听,为什么这种土壤声音更大,气味大的原因是什么等深层问题,深化了学生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之后又通过实验——比较沙土与黏土的渗水性,使学生对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性质有了进一步的探究,并辅助学生从实际意义上认识了什么样的实验可以称做“对比实验”,了解了对比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定量。实验效果良好。

  另外,在作业完成方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来说,学生会写相关的作业。而科学,他们只认为语文、数学、英语要进行毕业考试而科学不考。所以作业也可以不写,所以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面要动脑筋。多开展一些和科学有关的活动,如制作变色花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爱上科学课从而喜欢写科学作业。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3

  (一)

  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在学生观察比较香樟树和狗尾草的特点后,我让学生明确维恩图的操作方法:先把大树和小草的特点分别写在各自的框里,然后对照两边的特点,把共有的特点写入交*的位置,再把两边共有的特点划掉。让学生第一次就牢固掌握这一种学习科学的.有用工具。

  (二)

  我对本课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变动,课一开始在引出狗尾草之后,我先带领孩子们去校园里寻找并小心的采集狗尾草,然后在教室里展开小组观察交流,完成对狗尾草各部分特点的了解,最后,讨论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结束本课。课刚结束,听到有几个学生在交流:科学课真有味道!心里感到非常的欣慰!做一个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一直是我的追求。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4

  五月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早已落下帷幕,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几分欣喜、几分失落、几分收获。说实在的,科学课的教龄和同办公室的姚老师一样——再过两个月才满“周岁”(因为本人刚开始两年都是常识兼体育,一直与科学无缘)。好在抽得一个“上上签”——最后一节上课,有较多的时间准备。虽然以前也看多教学的内容,也听过这一内容的公开课,但真正要轮到自己上台了,还是很心虚,也许不是用“一点点”可以形容的。于是决定静下心来好好把教材理一遍,还担心对材料把握得不对,又参考了教参,总算踏实一点了,心中也有了教学的基本思路了。还暗自庆幸上周已经布置学生准备好了食物包装袋了,不然可要“无米之炊”、“纸上谈兵”喽!

  本课教学下来有一些成功之处,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做得较好的地方如对教材把握较好,课堂上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学生为本,以食品的保质期为切入口,步步深入,有重点、有层次。不足的地方如对学生观察的指导不够,对保质期以外的一些信息渗透不足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学生观察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

  “一切科学发现都从观察开始”(我们科学教师标语)。的确,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全面深入地观察就没有高质量的科学发现。本课开门见山引入学习的内容以后,放手让学生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显然还没有深入观察,有的学生甚至是看到一样说一样,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学生较多地关注保质期、生产日期、配料、营养成分、生产厂家等文字信息,而对一些花花绿绿的图片视而不见,对质量安全标识、条形码、撕口等很少关注。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问学生我们从食品包装上除了能获取保质期、商品名称等文字信息以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就会像条形码、锯齿形等非文字的转移,从而更加全面地从食物包装上获取信息。

  2、科学探究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在教学课的第二部分“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的时候,我采用一袋从抽屉中翻出来的麦片引入,这样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对保质期的注意。但教学后总感觉还缺少什么?保质期固然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内容,但生活中学生在选择食品的时候是不是只关注保质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食品的名称、商标等因素也非常关注。所以我觉得这个情景可以再生活化一点,比如老师准备到超市买鲜牛奶,请同学们介绍介绍自己平时如何选择的经验。在学生介绍的中,对食品商标品牌、保质期、生产日期等都会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经过交流、讨论学生自然会选择一些质量把关较好知名度较好的品牌的牛奶,然后从中挑选没有超过保质期的,在都没有超过保质期的情况下,选择生产日期近的更新鲜等,同时注意一些“早产奶”等等。最后再自然地过度到比较几种食品包装袋上保质期的长短,猜测影响保质期的长短的因素、寻找证据等环节。这样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他们的生活经验支撑。

  3、材料呈现需要有一定的结构

  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觉得这就需要借助有结构的材料。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有几个组我特地准备了达能酸奶、鲜牛奶、罐装牛奶;保质期相差较大的蛋糕、饼干、咖啡等。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能够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保存方法、不同的包装方法、不同的配料以及食品本身的特点等都可能对保质期的长短产生影响。利用这样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影响保质期长短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避免学生只凭自己主观猜测,把猜想当结论的做法,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课后延伸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和激励措施

  在平常的'上课、听课过程,很多老师们把一些课内完不成的探究任务延伸到课外,这本无可厚非。但课后能够真正去开展研究的恐怕寥寥无几,延伸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课结束后也很少有人问津。这样,课后延伸便成为了“美丽的谎言”。本节课除了下发对食物配料的调查表以外还用一些食品包装袋的小制作作为认真完成作业奖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也非常好,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或者询问一些食品厂、医院里工作的亲戚把这些配料在食物里的作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等都进行了调查。当然,实际的操作中不一定都要奖励学生物品,可以以精神鼓励为主,在下节课上课的时候对认真完成调查的小组大加表扬,奖励红五星,加分等激励措施。相信有一定的激励,学生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一定会更好!

  5、科学作业需要一些灵活处理

  就目前为止,笔者看到的、听到的各级各类的科学公开课中,基本都是科学探究活动从头到尾,从来没有要求学生做科学课堂作业的。科学作业都无人问津,俨然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那么,科学课真的不需要做作业么?笔者不敢苟同!有关部门组织很多的专家编写了作业本,我们的学校花了钱购买了这样的作业本,难道就这么置之不理!再说,科学探究也并不意味着不要做作业了,对所学科学知识、方法的巩固还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上对科学作业不闻不问,什么时候让学生来完成?科学作业究竟该如何处理比较合适,笔者认为应该视作业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取舍,也可以在课的过程中适当穿插等。本节课根据作业本的内容,(1、观察一种食物包装袋,你能从包装袋上获得哪些信息?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方法。)让学生在收集食品包装时完成。虽然这里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观察、比较可能不是很仔细,但这是初步让学生去有意识地从食物包装袋上获取一些信息,而不是仅仅完成收集几个包装袋的任务。这样也可以节约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对让教学的重点观察研究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及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充足的时间,而不是匆匆地走过场。

  也许应该感谢这样的一次机会,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教材,了解自己的机会,了解到要真正成为一名科学老师还是很多的路要走。教,然后知困!然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

  教例:《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既是第一单元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的科学课内容。科学课本选取观察大树作为第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是基于学生对于大自然,对于植物有一些天生的兴趣。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用“大家喜欢植物吗?”作为引言时,有个学生说“不喜欢”。但是当我问道:“大家熟悉的植物都有哪些?”时,那说不喜欢植物的学生却又都十分积极地举手并介绍他熟悉的植物。我就问他:“你不是不喜欢植物吗?”原来那学生曾经观察植物时被扎伤过,所以他就觉得他不喜欢植物了。第二,关于教参中要求启发学生将采用多种方法(如远距离还是近距离等)和所用到的感官进行比较。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时,很多同学的回忆只有近距离的视觉体验。

  反思:

  1、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好整体的思路不动摇。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可以适当地询问一下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2、教参和教科书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点不是硬性要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上课的实际表现进行改变。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0-23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范文02-10

科学教学反思03-24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04-04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4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15篇03-27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03-22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04-12

科学教学反思模板04-17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4-0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铁为什么会生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空气》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空气 ”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2

  这节课准备环带明显的蚯蚓是很重要的,买的掉鱼用的蚯蚓环带不是很明显,于是去校园里挖,发现现在大的那种青蚯蚓居然没有环带,挖到最好的是有些红的.比较长的蚯蚓,环带很是明显,而且这种蚯蚓非常活跃,在水中的反应也很明显,适合课堂上观察使用。配合使用大型的青蚯蚓,它的环节更加的明显,触摸可以发现特别粗糙,放大后可以发现其刚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蚯蚓概念。六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引导学生亲近小动物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蚯蚓,很多学生会不愿意亲近它,女生更加,课堂纪律会因此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3

  3月9到3月15,我参与线上顶岗实习的第四个7天,与第一个7天相比,我多了几分从容和淡定,少了几分紧张与新奇,虽然不能见到我的学生们,依旧是一件很令人遗憾的事,但是我一直都有增加与学生连麦的时间,也算是弥补了一下这方面的缺失。

  1、3月9日,周一,相较于上周第一节的'紧张,这周我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更关注学生给我的反馈,网络良好,没有卡顿,家长同学也极其配合。这节课目是使学生了解花种子果实,为弥补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不足,我尽量将课件制作的详细,并辅助以视频,方便学生理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有很多不足;不能有序安排与学生的连麦时间和次数。

  由于上课时间改为30分钟,所以语速有些快,要注意调整课程内容

  2、3月10日,周二,这节课还是科学课,我为学生讲解了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相比较之前的课程,这节课的学习范围又扩大了一些,课前比较担心学生会与上节课的内容混淆,在过程中,也反复与学生强调,并且在课程开始就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但第一遍讲解结束,学生们对知识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提升难度的题目,知识点更明确,采取学生连麦主讲的形式,虽然当时软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也还是达到了大家都会大家都懂的目标。从而也在备课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当教学内容偏难时,我们应如何教学?①多次讲解,提出重点②辅助课后题,调动学生主动性。

  4、3月13日,周五,没有授课任务,但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如何更好的进行线上教学,主要为大家示范了授课软件的各种用法。

  周六周日,我将利用这两天时间,备好下周的科学课,吸取已有的经验,提高自己,为日后的教师生涯,提供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4

  《微小世界》单元反思:本单元学生掌握了一些概念,并且了解到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上,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并和人类有着密切关系,从而学生也了解到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及观察工具的飞速发展,人类的.观察范围不断发展,学生又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感觉微小世界很奇妙,学生很惊讶!激发了学生探索并观察微小世界的兴趣,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效果不错。

  《物质的变化》单元反思: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有趣,学生很有兴趣,特别是一些化学变化,如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学生觉得很奇怪,从而也激发了学生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的兴趣;还有白糖加热物理变化渗杂着化学变化,学生亲眼所见;另外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以及铁生锈,同样是化学变化,但一个非常迅速一个却非常缓慢。学生发现化学变化的确与物理变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就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从而学生也明白了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学生学起来非常带劲,其主要原因是动手亲自实验,科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动手,这样学生才会牢记所学知识,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学校如果各种实验材料都具备那就更好了。

  《在星空中》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因为这些天文知识毕竟是他们前面似曾听说又不太明白的,因此他们非常愿意学,如果对着天空中的星座再讲课那就更好了。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5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

  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3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

  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

  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6

  今年,我参加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安排: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测,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猜测):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表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表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想、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须在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产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避免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办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如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如果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产生的方法

  既然误差的产生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产生误差,怎样做才能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产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仔细检查实验装置

  误差的产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装置的设置有关。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让他们仔细检查自己的实验装置是不是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不需要改进。例如在做这个实验时,如果实验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花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选择摆线,我试过纱线、细棉线、尼龙线、涤纶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才选择略粗一点的棉线。对于摆锤,教材用大小螺丝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丝帽后,实际上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丝帽的摆线要比小螺丝帽长。所以我将螺丝帽换成铁垫圈,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2.渗透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并不是做一次或两次实验得出的,而是

  做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实验,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在研究实验方案时,我问学生:“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多做几次实验。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师: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生:三次以上吧。师:行!我们每组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取平均数。

  通过对实验中注意事项的探讨,强调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复做;求平均数是计数要求简单性……,教师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渗透了实证意识。

  3.通过搜集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来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本课中学生要谨慎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本课出现三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测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后,把自己组的数据公布与众。由于都是学生自己做的摆,都是测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所以学生根据数据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二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三是在汇报交流时能向大家阐述自己证据获得的经过,依据可靠的数据来解释。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证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

  4.引导学生反思、质疑。

  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摆锤研究结果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

  1、学生汇报关于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意见,个别组的结果表明是“有关系”的。

  2、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大家研究的结果不同,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讨论找出其不规范或不正确操作而影响实验精确性的地方;

  3、现场验证演示,请这组现场演示,在同学们的监控下,严格控制相关变量,达到实验成功。学生在这样有梯度的递进活动中,经历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回顾,达到对“精确控制因素”的再认识,深刻体验对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因此,在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重复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实验误差的产生。

  三、正确对待误差,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课堂上,学生只忙于动手操作,不注重同时观察、适时收集证据,忽略控制变量,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实验就会产生误差,误差不等于差错。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能正视误差,培养孩子们一种求真求实,不要妄下结论的科学态度。告诉学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的存在是可能的并且是合理的,面对误差要积极地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减小误差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爱迪生说过,任何一项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去实验,去正确对待误差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新的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能力,试图更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学期的科学教学,摆在我们面前最大困难是“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尊重科学”。

  在科学教学中,我认为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创造性思维教学,这样不仅让自己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样也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提高的程度如何,视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训练的程度而定。我觉得要上好科学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上课导入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上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适当的给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名参与者,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的和学生沟通,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它们已经发现了什么,还准备去怎样发现等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第四.在提问的方式方法上,我觉得要注意学生的知识范围,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不易太难。

  第五.教师要不断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及时的和学生沟通,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第六.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不断的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第七.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科学的学习中要懂得环保,积极的去宣传环保。

  第八.教师在教学前准备一定要充分,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老师之间要共同合作,共同研究,要不断的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上几点是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随着科学研究性学习的逐步深入,对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加强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教师惟有不断的求知,才能始终保持学问的前瞻性,才能不断将最新的知识同学生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形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在科学教学中,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好,例如:1.上课有时讲的太快,对于教学时间的控制上做的不够。2.教学语言的连贯性上还有待提高。3.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上还有待增强等等。我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经验,我相信,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不断反思、积累,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将逐渐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一定要真正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教材中配有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如资料收集、设计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等,并附有鲜明的图片、表格,每章后还设有学习重点的归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学的趣味性、启发性、思考性,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乃至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促进其自主、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这种认识出发,根据新教材自身的特点,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研究的内容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本学期虽然没有结束,但是这学期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是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逐步的提高自己。通过和其他老师经常交流,共同合作,不断的完善自己。我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断的合作交流,科学的教学最终会迈上一个新的起点。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8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这样一点:科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觉得提得很好,很及时,很贴切,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工作。现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与老师们讨论一下:

  结合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初涉《科学》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开始不会提问,只是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我们应注意通过教师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科学课的课题上提问

  在科学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科学第四课《蚯蚓》,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蚯蚓是什么们样子的?它怎么爬呀?它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2.从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对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提问,既有利于小学生研究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提问组织教学。如第七课《土壤的保护》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保护土壤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为什么笑,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水土流失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学生在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之后,自然就会想到要保护土壤,防止流失。

  3.从课文中的对立之处提问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对立之处,那正是编者老师们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九课《沉与阜一课,有这么一个学生活动;(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用8分钟时到10分钟)在活动前让同学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同学们只说出了一个结果“要改变它们”.我说怎么改呀?同学们说“加水、变形状.”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瓶子沉下去啦.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我觉得不仅要考虑科学本身的特点,更主要的是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提问,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9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责任和目的是:注重培养同学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同学逐步领会科学的实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进行具体操作,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当科学启蒙任务的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协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发明潜能,现将自身的科学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同学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同学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同学来说有的内容同学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同学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同学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同学感到教师与同学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绩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学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同学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同学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同学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同学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同学,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同学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才干得到发展。

  二,引导同学会问。

  同学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同学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同学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同学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同学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同学的质疑能力。如教四年级科学《固体、液体和气体》,出示课题后,引导同学质疑。问同学:谁能分清固体、液体和气体?你能举例说明吗?为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状态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同学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3.从矛盾之处质疑

  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协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发明潜能。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0

  我在这几年的科学教学中逐渐沉淀下来了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觉得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具有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品质,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教师,对所学知识善于独立思考,乐于生疑提问,提出解答问题的不同方法。我们怎样才能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一些体会。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2、科学课上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解决科学课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怎样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呢?我们觉得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进步。

  合作意识等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需要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及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但角色应该经常轮换,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这样组内成员各负其责:组织、记录、操作、观察、提问、解疑、汇报……老师负责观察指导,这样一节课井然有序完成了任务,又得到了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1

  随着期末的来临,我所教授的三、六两个年级都已经结课了,随后的复习与考试也在一周之内进行完毕。闲下来的时间,翻看着教科书与教案,总感觉还有些什么事情该做而还没做,看来看去才发觉一年的教学任务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好多问题需要时间去慢慢的、细细的思考,下面便是我这两天来所想到的一些想法。

  科学课的教学,几乎每节课都是新授知识,很少有数学、语文、英语课那样的.练习与测验,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完全不同,细数这一年来的几百个课时,我发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值得我去好好的整理与归纳一番。

  比如说:引入这一环节,该如何去设计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高效率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紧扣课题;教学过程中的步骤该如何衔接紧扣,才能够自然而然而不是直接生硬的进入到下一环节;在学生对新知识感到迷茫时该用什么适当的办法引导他们而不是直接搬出结论填鸭给学生;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实验是我直接讲述怎样去做还是让学生自己先动手体验发现问题后再指引他们想办法去解决;板书设计又需要做到什么;课堂时间该如何合理调配,等等。

  这么多细节该如何去做才能做到更好,我觉得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通览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心确定教学内容,分析难点制定突破措施;其次还要了解学生,小学生虽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经验,对科学又充满了好奇心,但到底该怎样正确引导他们把这种生活常识与经验转变成科学概念,是一个需要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再次考虑教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知识殿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所在。

  思考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的寻求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改进不足,这个过程离不开慢慢的摸索,前进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我将在下一个学期的开始继续摸索着前行。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2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如果没有条件,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准备了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不同种类的土样、镊子、纸巾、漏杯、烧杯等。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活动一:研究土壤的成分

  1、分组实验的注意事项,不应该在实验的过程说。应该在实验前讲清楚,注意事项:a、土块要轻放。b、搅拌要彻底。c、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d、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

  2、观察水中土壤的分层现象,一定要强调水中的土壤分层。前面在搅拌土壤应该把搅拌棒拿出来。让学生观察水中静止的土壤分层。同时这里如果在课前准备好土壤的分层,在这时展示学生看老师准备好的土壤分层,效果会更好!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类土壤的特性

  通过看、闻、摸、听四种观察方法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教材上只建议学生看看,摸摸,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的引申出闻闻、听听两种观察方法。并能主动讨论怎样听,为什么这种土壤声音更大,气味大的原因是什么等深层问题,深化了学生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之后又通过实验——比较沙土与黏土的渗水性,使学生对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性质有了进一步的探究,并辅助学生从实际意义上认识了什么样的实验可以称做“对比实验”,了解了对比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定量。实验效果良好。

  另外,在作业完成方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来说,学生会写相关的作业。而科学,他们只认为语文、数学、英语要进行毕业考试而科学不考。所以作业也可以不写,所以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面要动脑筋。多开展一些和科学有关的活动,如制作变色花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爱上科学课从而喜欢写科学作业。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3

  (一)

  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在学生观察比较香樟树和狗尾草的特点后,我让学生明确维恩图的操作方法:先把大树和小草的特点分别写在各自的框里,然后对照两边的特点,把共有的特点写入交*的位置,再把两边共有的特点划掉。让学生第一次就牢固掌握这一种学习科学的.有用工具。

  (二)

  我对本课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变动,课一开始在引出狗尾草之后,我先带领孩子们去校园里寻找并小心的采集狗尾草,然后在教室里展开小组观察交流,完成对狗尾草各部分特点的了解,最后,讨论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结束本课。课刚结束,听到有几个学生在交流:科学课真有味道!心里感到非常的欣慰!做一个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一直是我的追求。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4

  五月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早已落下帷幕,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几分欣喜、几分失落、几分收获。说实在的,科学课的教龄和同办公室的姚老师一样——再过两个月才满“周岁”(因为本人刚开始两年都是常识兼体育,一直与科学无缘)。好在抽得一个“上上签”——最后一节上课,有较多的时间准备。虽然以前也看多教学的内容,也听过这一内容的公开课,但真正要轮到自己上台了,还是很心虚,也许不是用“一点点”可以形容的。于是决定静下心来好好把教材理一遍,还担心对材料把握得不对,又参考了教参,总算踏实一点了,心中也有了教学的基本思路了。还暗自庆幸上周已经布置学生准备好了食物包装袋了,不然可要“无米之炊”、“纸上谈兵”喽!

  本课教学下来有一些成功之处,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做得较好的地方如对教材把握较好,课堂上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学生为本,以食品的保质期为切入口,步步深入,有重点、有层次。不足的地方如对学生观察的指导不够,对保质期以外的一些信息渗透不足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学生观察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

  “一切科学发现都从观察开始”(我们科学教师标语)。的确,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全面深入地观察就没有高质量的科学发现。本课开门见山引入学习的内容以后,放手让学生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显然还没有深入观察,有的学生甚至是看到一样说一样,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学生较多地关注保质期、生产日期、配料、营养成分、生产厂家等文字信息,而对一些花花绿绿的图片视而不见,对质量安全标识、条形码、撕口等很少关注。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问学生我们从食品包装上除了能获取保质期、商品名称等文字信息以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就会像条形码、锯齿形等非文字的转移,从而更加全面地从食物包装上获取信息。

  2、科学探究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在教学课的第二部分“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的时候,我采用一袋从抽屉中翻出来的麦片引入,这样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对保质期的注意。但教学后总感觉还缺少什么?保质期固然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内容,但生活中学生在选择食品的时候是不是只关注保质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食品的名称、商标等因素也非常关注。所以我觉得这个情景可以再生活化一点,比如老师准备到超市买鲜牛奶,请同学们介绍介绍自己平时如何选择的经验。在学生介绍的中,对食品商标品牌、保质期、生产日期等都会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经过交流、讨论学生自然会选择一些质量把关较好知名度较好的品牌的牛奶,然后从中挑选没有超过保质期的,在都没有超过保质期的情况下,选择生产日期近的更新鲜等,同时注意一些“早产奶”等等。最后再自然地过度到比较几种食品包装袋上保质期的长短,猜测影响保质期的长短的因素、寻找证据等环节。这样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他们的生活经验支撑。

  3、材料呈现需要有一定的结构

  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觉得这就需要借助有结构的材料。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有几个组我特地准备了达能酸奶、鲜牛奶、罐装牛奶;保质期相差较大的蛋糕、饼干、咖啡等。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能够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保存方法、不同的包装方法、不同的配料以及食品本身的特点等都可能对保质期的长短产生影响。利用这样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影响保质期长短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避免学生只凭自己主观猜测,把猜想当结论的做法,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课后延伸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和激励措施

  在平常的'上课、听课过程,很多老师们把一些课内完不成的探究任务延伸到课外,这本无可厚非。但课后能够真正去开展研究的恐怕寥寥无几,延伸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课结束后也很少有人问津。这样,课后延伸便成为了“美丽的谎言”。本节课除了下发对食物配料的调查表以外还用一些食品包装袋的小制作作为认真完成作业奖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也非常好,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或者询问一些食品厂、医院里工作的亲戚把这些配料在食物里的作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等都进行了调查。当然,实际的操作中不一定都要奖励学生物品,可以以精神鼓励为主,在下节课上课的时候对认真完成调查的小组大加表扬,奖励红五星,加分等激励措施。相信有一定的激励,学生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一定会更好!

  5、科学作业需要一些灵活处理

  就目前为止,笔者看到的、听到的各级各类的科学公开课中,基本都是科学探究活动从头到尾,从来没有要求学生做科学课堂作业的。科学作业都无人问津,俨然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那么,科学课真的不需要做作业么?笔者不敢苟同!有关部门组织很多的专家编写了作业本,我们的学校花了钱购买了这样的作业本,难道就这么置之不理!再说,科学探究也并不意味着不要做作业了,对所学科学知识、方法的巩固还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上对科学作业不闻不问,什么时候让学生来完成?科学作业究竟该如何处理比较合适,笔者认为应该视作业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取舍,也可以在课的过程中适当穿插等。本节课根据作业本的内容,(1、观察一种食物包装袋,你能从包装袋上获得哪些信息?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方法。)让学生在收集食品包装时完成。虽然这里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观察、比较可能不是很仔细,但这是初步让学生去有意识地从食物包装袋上获取一些信息,而不是仅仅完成收集几个包装袋的任务。这样也可以节约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对让教学的重点观察研究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及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充足的时间,而不是匆匆地走过场。

  也许应该感谢这样的一次机会,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教材,了解自己的机会,了解到要真正成为一名科学老师还是很多的路要走。教,然后知困!然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

  教例:《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既是第一单元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的科学课内容。科学课本选取观察大树作为第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是基于学生对于大自然,对于植物有一些天生的兴趣。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用“大家喜欢植物吗?”作为引言时,有个学生说“不喜欢”。但是当我问道:“大家熟悉的植物都有哪些?”时,那说不喜欢植物的学生却又都十分积极地举手并介绍他熟悉的植物。我就问他:“你不是不喜欢植物吗?”原来那学生曾经观察植物时被扎伤过,所以他就觉得他不喜欢植物了。第二,关于教参中要求启发学生将采用多种方法(如远距离还是近距离等)和所用到的感官进行比较。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时,很多同学的回忆只有近距离的视觉体验。

  反思:

  1、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好整体的思路不动摇。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可以适当地询问一下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2、教参和教科书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点不是硬性要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上课的实际表现进行改变。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