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精品]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
课堂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秦兵马俑的图片,配上《闯秦宫》的音乐,给课堂奠定一种雄壮激越的情感基调。当气势恢弘的秦兵马俑映入学生眼帘,浑厚苍凉的音乐回荡在学生耳际的时候,学生的心灵便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这个时候,我问学生看完之后哦的感受,然后引出全文的过渡句: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秦兵马俑》着重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条理清楚。作者对兵马俑的外观形象进行了极其生动的描绘,尤其是捕捉了兵马俑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
有鉴于此,在设计第二课时的教案时,我围绕文章的过渡句设计了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是对第2自然段的学习,即领会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我用了这样一个问题总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秦兵马俑的宏大规模的?”孩子们从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与内容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罗列出了占地面积广、数量多、气势磅礴、工艺精巧这几方面的特点,还找出了列举数字、举例、比较这几种说明方法。孩子们联系文章内容,说得有理有据。但是这个环节所花的时间偏多,导致后面的教学太过急促。
第二板块是对3—10自然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透过兵马俑的神态、动作来领会不同佣的特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补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然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自己去朗读,去细细品味,说一说这些兵马俑的特征就水到聚成了。最后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但是原来的设想是总结“有的'……好像……”的写法后,配上图片,让学生用“有的……好像……”练习说话,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加以说话训练,这是本堂课最让我觉得最遗憾的。
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比较简单,所以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利用电子教材所提供的资源,着重理解“绝无仅有”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2
《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该课文直接从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生动细腻地表现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文中既有说明、描写的文字,也同时有作者的丰富联想,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深地体会字里行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本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四字词语成为重点,积累四字词语,同时在教学中,始终围绕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器宏伟气势,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本篇课文,可以充分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这也恰恰成为本篇课文教学中的难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贯穿着让学生以文带文为主线的学习方法,按照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课文的学习,谈谈本文的内容,感受疑难点,完全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上,融入课堂,感受课堂的活跃氛围。
上本课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教学目标缺少应有的知识、目标不明确不够清晰,存在着一味的借用教参的.目标,感觉自己的教学目标不稳重不敢用,这样的借用反而使得自己没有按照自己本班的实际情况去上课,而不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目标的大致内容,使得学生也没有头绪;二、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如何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上课时就忘记了挑出四字词语让学生去造句运用体会,这也正是在教学经验方面不够成熟所造成的遗忘。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3
《秦兵马俑》的公开课在紧紧张张、匆匆忙忙中结束,有压力的课堂收获也就越多。
反思一:教学内容取舍上出现偏差。本节课的自学重点有两点,而我着重想要孩子们学会的是如何仿写过渡句,预设第一项自学结束的时间是20分钟,最后剩下20分钟是让孩子学会仿写过渡句,可是我的ppt内容太过累赘,我的语言不精简,导致预设时间不够,孩子没能完全掌握过渡句,所以想要写好也是不容易的。备课的过程中我就想过描写兵马俑的类型句子太多,如果全都汇报,显然时间是不够的,若是不出示又怕孩子掌握不了,语文课堂上没了朗读声,最后我选择了出示各种兵马俑类型的段落。评课的过程中徐老师就说这段的内容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简练,而且时间也会充裕很多。个人反思这主要还是自己预设的不够,另外上的.课还太少,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要有重点。
反思二:资源选取不严谨。首先,学习单的内容太过于狭窄,内容指向不明确,导致孩子没办法准确的判断,再加上时间的关系,仿写的过渡句就更不能写好了;其次,仿说排比句的内容死板、压力,缺少活力,可以选择一些美好的、开心的教学资源,这样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另外,今后的ppt制作也要关注细节。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4
经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喜欢学的,有兴趣的参与其表现也比较进取,受到的效果也比较好。因为,我安排了四个小组,让学生参与到自我喜欢的、感兴趣的小组中进行学习,所以,学生们学得欢乐,收到的效果也比较好的。
2、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本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本事。
3、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本事,让学生参与当军事家、文学家、美术家、导游的活动,让他们参与了活动,让他们尽自我的本事去发挥,去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本事。
经过本课教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本身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表达的本事,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如何进行这一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尝试和探索,使自我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得到培养。我决心今后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尝试,是自我的教学业务水平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5
今天我上了秦兵马俑课。课前,我认为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学习,多方面提高语文技能。然而,由于以往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使得整个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低下。
问题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语言体验兵马俑的种类繁多、形象生动。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自己拥有的兵马俑类型,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兵马俑。一名学生模拟,一名学生离开书本进行介绍,其他学生结合文本材料评估他们的模拟和介绍。这个链接不仅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理解文本,体验文本语言的魅力。学生必须首先理解模拟,学生在离开书本时必须内化,学生在想要评估时必须理解,并且在介绍学生时能够欣赏到原文的魅力。
然而,当我们到达这个阶段时,我们担心学生的书没有被读回家,所以我们指定了几个学生分别阅读4到9个自然章节。结果,这一阶段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单调的阅读中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导致后来的合作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环节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所以在教学的第十自然段中无法很好地体验和扩展。最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课文。学习课文后,你对秦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然后选择黑板上的单词,谈谈阅读课文的经验。这不仅是对文本的总结,也是对语言的积累,并将语言用于言语训练,可谓一举两得。然而,由于缺乏教学时间,我决定不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遗憾的是,这一联系尚未实现。
上课就像下棋。一个不小心的举动就会使全班失去信心。今后重点章节教学设计要细化,教学计划要完整,无特殊情况。不要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6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是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我让几个去过兵马俑的同学各选一个方面自己设计学案,利用当时的照片,当导游给大家讲解自己眼中的兵马俑。边阅读文本边回忆情景,把同学们带到西安,带入那个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同时,我也搜集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兵马俑照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兵马俑的特点和有效进行学生、文本、教师对话提供了平台。
感受兵马俑的威武气势的部分,课文语言丰富多彩,气势豪放。在欣赏完图片之后,让学生反复品读,细细琢磨,边读边想象,在画面与文本之间感受兵马俑威武凝重的气势。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7
【教学内容】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作者用详实的数据具体地说明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用精当的用词、丰富的联想生动地描述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章多次在段落中出现总起句,使得文章的结构清楚,条理分明,流畅自然。全文沉淀着历史的厚重感,洋溢着民族的自豪感,读来有很强的感染力。该文本传递的信息是多向的,既有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极为精美、绝无仅有的珍贵,也有秦始皇当年雄兵百万、战车千乘、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辉煌,还有作者或总领全文、或承上启下、或数字写实、或工笔细描的精妙……我们如果把文本置身于单元环境“神奇世界”来看,不难悟出本篇教材的教学凭借语言着力帮助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的神韵,在此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8自然段。
2、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了解相关资料,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同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兵马俑。
3、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民智慧的无穷。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难点】
体会秦兵马俑的神韵。
【设计理念】
如何体会秦兵马俑的神韵?重要的途径就是体验。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由形悟神,展开想象的翅膀;要尽可能地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生发情感的磁场;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真切感受,领悟文本背后的意蕴。总之,力求巧借体验,把学生“带到”西安兵马俑坑的现实场地中,“带到”秦代征战军阵的历史场面中,“带到”古代雕塑艺人的劳动场景中……
【课堂描述】
〖片段一·激发体验欲望,“踏上”历史征程
师:有人说,要看中国近十年的历史,就到深圳;要看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就到上海;要看中国近千年的历史,就到北京;要看中国千年以上的历史,就到──
生:西安。
师:1974年春,西安临潼的农民在挖一口井,这一挖可了不得,这一挖就传出了历史遥远的回声;这一挖就挖出了一个神奇的地下王国;这一挖就挖出了一个“世界第八奇迹”。到底挖出的是什么?它就是──
生:秦兵马俑。
板书课题:
秦兵马俑
师:“秦”是生字,请大家注意最后一笔的写法是将捺变为点,“秦”这里指的是──
生:秦朝。
师:同学们课前查找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谁能说说对秦朝的了解情况?
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生:它的开国皇帝是秦始皇。
……
师: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地走过许多风云人物。秦始皇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重重脚印的一位。秦始皇13岁即位时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据说用了70余万劳役者,花了38年才修建完毕。俑就是用泥土、木、石或金属制品等做的像人的殉葬品。此时,同学们一定想知道
秦兵马俑到底是什么样的吧?走,让我们踏上历史的征程,到那2000多年前的地下王国去看看。
(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教学伊始,教师没有借助其他媒体手段,而是直接运用充满激情和诱惑力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秦兵马俑的兴趣,诱发体验欲望。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亲近了文本,亲近了文本对象,为解读秦兵马俑做了巧妙有效的铺垫。)
〖片段二·引导体验读书,叩开历史大门
师:课文中有一个过渡段,直接点明了兵马俑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它找出来。
生:这个过渡段是第三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兵马俑的`特点是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哪些自然段分别表现了这些特点呢?
生:第二自然段写了“规模宏大”的特点,第四至八自然段写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作者斯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要在文字中走个来回,首先要把握作者的表达思路。引领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过渡段,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而且会让学生整体上了解历史珍品兵马俑的特点。一石二鸟,何乐不为?)
师:历史有时是飘渺的,历史有时又是真切的。让我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叩开历史的大门,去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生潜心读书,批画圈点)
生:我能从“已发掘的三个佣坑的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我知道一个篮球场的大小,可以想象五十个篮球场有很大的面积。
生:“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我们这么大的学校也只有2000多学生,而且做操的时候,操场里都站满了人,近八千个是我们全校学生数的几倍,那规模的真大呀。
师:说明文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列举数据,你们能从数据当中去感受事物的特点,可见目光的敏锐。而且还能凭借语言文字从自己已知的认识去推测未知的场景,这种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借鉴。
(体验中的客体不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在深刻的、积极性的体验中,主体有一种强烈趋近客体、与客体同一的心理倾向。当学生在潜心读文产生这种倾向后,老师深入浅出的即时性评价,实际是巧妙地引领学生发挥体验的作用,以求透彻性的领悟。)
生:我还能从一号坑中的数据“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米”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师:同样是数据的介绍,怎么有的是直接写出数据,而有的数据则赋上“差不多”、“近”、“多个”等词语呢?请你们思考,也可以讨论。
生:一号坑一定是很规则,容易准确计算,所以直接写出了它的数量;当数字不够精确的时候,就用“大约”之类的词语。我去过西安兵马俑坑,看到有的兵马俑有严重的残损,大概不利于精确统计。
师:同学们潜心读书的时候,不仅关注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在推敲文字中产生新的思考。
生:我从“已发掘”中,可以想到还有未发掘的。我从中可以体会出兵马俑的实际规模一定比目前更宏大。
师:我非常高兴你对文字有如此精妙的感受能力。是呀!秦始皇49岁的时候,丞相李斯向他报告:“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到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再也挖不下去了”。秦始皇听后,命令在“旁行三百仗乃止”,可见他要求越大越好。如今暴露的兵马俑仅是冰山一角。来,让我们把用数字进行介绍的句子合作读读。
(师生合作读书,师读提示性的内容,生读数字介绍。)
师:数字是枯燥的,当我们把文中的数字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已不在是模糊的概念。文字是一种符号,如果你透过文字读进去了,脑中就会浮现画面。真有那么神奇吗?“走进大厅”去看看吧!
生读:“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军队。”
师:“鸟瞰”是什么意思?
生:“鸟瞰”就是从高处往低处看,形容看得很清楚,一览无遗。
师:我来读读这句话,同学们闭眼想象能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众多的兵马俑。
生:我看到了巨大的长方形方阵。
师:(提供一号坑全景图,配上音乐。)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观看中,我看出了你们的惊叹。你们在惊叹什么?
生:我惊叹军队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
生:我惊叹两千年前这支大军的纪律严明,他们的队伍是那么整齐,让我感受到军威。
生:我似乎看到刚打完胜仗的秦军,又要出征。
生:我似乎看到了战旗飘飘。
生:我似乎听到战鼓声声。
生:我似乎听到战车隆隆。
生:我似乎听到了战马嘶鸣。
……
师:眼前的兵马俑仿佛有一种神秘的魔力,恍惚间把我们引入战马嘶鸣,鏖战在即的历史画面。文字不仅是有画面的,而且也是有感情的。读吧,把你们体会到的情感传递出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如何进入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巧借体验。体验从何而来?潜心读书。在潜心读书中,数字让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在潜心读书中,文字由静止的符号变成画面;在潜心读书中,语言注入了情感,有了生命。读着,读着,厚重的历史大门打开了,孩子们走进了历史的场景,“物”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此刻,“兵马俑规模宏大”不再是作者的叙述,而是自己由衷的感慨。历史的场境、作者的胸境、读者的心境已经融为一体。)
〖片段三·创设体验情境,触摸历史脉搏
师:默读课文,看看文中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边读边画。
生: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
师:(出示以上四种类型的陶佣图,并配上音乐)这些佣分别是文中介绍的哪种类型呢?请你们在读书、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再作回答。
(生在音乐背景中读书、观察、思考、批画)
师:能猜出是什么俑吗?请用自己的话介绍它的特点,尽可能使用书中的词语。生:我能猜出将军佣(师按所指相机点击画面)。他……头戴……身披……手握……一副神态自若的样子。
师:你不仅能描述将军佣的形,而且还能由形悟神。“神态自若”的意思是什么?大敌当前,将军为何还能如此从容?
生:他久经沙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他想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所以很冷静。
生:他一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秦朝的军队有这样的核心人物,一定是战无不胜的!请把将军的神态自若读出来吧!
……
(第4至7自然段,结构相似,即先介绍兵马俑的神态,然后是作者展开的联想。教学时,教师利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让各种类型的兵马俑变得触手可及,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置身其中,直接感受情境的冲击力,情感体验被诱发与唤醒。在此基础上,通过“猜佣”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读书、观察、比较、表达,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识形,体悟神,表达情。)
(注:对武士俑、骑兵俑、陶马教与学的方式与将军佣大同小异,案例中省略。)
师:这些秦俑,大到身体结构,小到头发、眉毛,都精雕细刻,可谓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神态各异。让我们“下到坑内”去仔细端详那一尊尊兵马俑吧!
(生自由读第8自然段)
师出示。
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这是一句精妙的文字,作者工笔细描,词句生动传神。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四个“有的……好像……”读出了兵马俑的神态各不相同。
生:我从句子后面的省略号,读出还有更多神态的兵马俑。
生:我读出兵马俑不同,神态不同,情感也不同。
师:同学们,把你们感受最深的神态读出来,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神态庄重地读“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我感受到他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生:(语调深沉地读“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我感受他在考虑用兵之计。
生:(激情满怀地读“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争是残酷的,可是他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生:(语气低婉地读:“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无情未必真豪杰!他似乎在想:我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家乡的亲人,我的父母身体还好吗?他们的白发是否又添了许多……我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回家,也不知还能不能回家……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和发言,让我们感觉到这哪里是兵马俑呀,这分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
师出示:
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师出示:难怪作者写道──
生:(齐读。)
师:(出示一组组兵马俑的图片,播放《历史的天空》的歌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这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师:同学们还沉浸在历史的天空中,还沉浸在那驰骋纵横的疆场上。可是,同学们,这分明是沉睡在地下两千多年的没有生命力的兵马俑,它们是一件件物品,是一尊尊雕塑呀!请读──
生:(读)兵马俑是艺术珍品。
兵马俑是精美的艺术珍品。
兵马俑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实在是太了不起了,雕塑的兵马俑栩栩如生。
生:秦兵马俑的雕塑真是精妙极了。难怪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赞叹:“秦俑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
生: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生:秦兵马俑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的瑰宝。……
师: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瑰宝,一朝醒来,震撼了全世界。请同学们划出首尾自然段中你最感骄傲的词语。
生: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
师: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为这雄心万丈的祖先感到骄傲,更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而自豪!我们仿佛飞越历史天空又看见那神奇的地下王国。让我们满怀豪情,大声朗读文章的首尾两自然段吧。
(体验具有情感性,也具有意义性。也就是说,体验是一种伴随有情感反应的意义的生成活动。为了学生达成“体会秦兵马俑的神韵,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的目标取向,教学中,教师极力营造赋予感染力的读书情境,帮助学生在涵咏体味中“以身体之”;尽力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的画面情境,帮助学生在浮想联翩中“以心验之”。从而,在触摸历史的脉搏中,感同身受。)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体验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比较多地停留在外在的知识灌输和记忆上,未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更谈不上为学生打下精神世界的底子。
一、体验凭借文本
文本是体验的载体,文本是“皮”,体验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课教学之初,抓文中的过渡段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秦兵马俑的整体形象;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更是引领学生凭借语言想开去,如:结合已知经验解读数字魅力,利用情境创设想象文字画面,联系语言环境感悟标点意味……甚至是在教学的尾声,还在鼓励学生去感受词语的温度,即“请同学们划出首尾自然段中你最感骄傲的词语。”整节课,在体验的外衣下拥有的是关注语言的灵魂。
二、体验伴随情感
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最后的归结点也是情感,情感伴随着体验的始终。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声、光、形、色的媒体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的时候,学生对兵马俑的认识不再是概念性的,而是获得了鲜活、具体、深刻、丰富的感受和体验。在情感状态下,学生的心理被激活,从而将大脑中多种相关观念和表象串联起来,即产生想象和联想。学生在浮想联翩中,在不知不觉中,飞越到了历史的天空,飞越到两千多年前那神奇的皇陵浩土之下……
三、体验生成意义
体验是一种伴有情感反应的意义生成活动,体验的结果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依托语言文字去体验兵马俑的特点;在体验兵马俑的特点中,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文字中的兵马俑幻化成画面,画面中的兵马俑又有了呼吸;伴随着情感的产生,学生透过兵马俑的神韵,看到了秦军的辉煌,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看到了历史文化的灿烂,从而自然生成起中华民族是伟大的认识,自然生发起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怀。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文
法国前总结希拉克说过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就让咱们凭借着文字这种神奇的工具来走近它吧!
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借助课后练习,理清文章的写作结构。
课后练习:
“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文中是用哪句话来把它们连接起来的?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朗读相应的语句。
五、学习第三——八自然段
课文中介绍了几种兵马俑?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六、总结课文
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祖先们为我们创造了引以自豪的历史,我们不能总生活在历史中,也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为这辉煌的历史画上绚丽的一笔。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空落落的,很冷静,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还是要把自己的上课体会记下来。
1、准备还算充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在量的资料,对兵马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感觉游刃有余。适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如:介绍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率领大军,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军队在秦代的重要地位。
另外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充足的地方,是没有对细节的语言进行斟酌,语言比较贫乏,比如在形容将军俑的时候,只想到用“威风凛凛”来形容这位将军,而成功有时就决定在细节之处。自己事先想着到时肯定会有词语来表达的,可是到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2、这节课上朗读也不少,可是有几次是重复无用的读。比如在读走近兵马俑整体来观看的那一部分,我也领读了,但是在学生们已经感觉到规模宏大的时候,还是又读了,感觉重复无用。
以后读要做到心中有数,读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都要心中有数,不到位的时候要多读,读到位了就要通过。这样可以节省一节课有效的时间。
3、这节课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比如在常旭东读完将军俑那一段时,我的心里当时就感觉到了将军俑的气势,可是当时忘记对他进行肯定了,现在感觉很遗憾。说明自己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欠缺。
4、这节课,很让我感觉到高兴的是:听完课的老师感觉到我这节课有气势了。有了这点的评价让我有点欣慰,因为以前的课堂,总是感觉到自己不投入,以那种心态想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上很难的。听了他们的评价,我可以稍稍鼓励一下自己了。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9
昨天完成了《秦兵马俑》的教学,感慨颇多。这篇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教学中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让学生形象地认识请兵马俑的恢宏与众多兵马俑的特点。要解决这一知识点,单凭形式多样的朗读并不能达到预想效果。于是课前我多方面查阅资料,精心制作课件,当一个个、一行行栩栩如生兵马俑形象跃然屏幕上时,课文精彩生动的语言文字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求知欲以及对历史上鼎盛一时的大秦朝的想象了。当一个个精美的.课件伴随着文本适时而出时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啧啧的赞叹足以说明他们的思维飞出了课文穿越到了秦朝。至此,他们用铿锵有力的感情朗读表达出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古代人民智慧的赞叹。语文课堂教学多辅以多媒体教学设计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0
上完这节课后,空落落的,很冷静,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还是要把自己的上课体会记下来。
1、准备还算充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在量的资料,对兵马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感觉游刃有余。适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如:介绍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率领大军,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军队在秦代的重要地位。
另外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充足的地方,是没有对细节的语言进行斟酌,语言比较贫乏,比如在形容将军俑的.时候,只想到用“威风凛凛”来形容这位将军,而成功有时就决定在细节之处。自己事先想着到时肯定会有词语来表达的,可是到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2、这节课上朗读也不少,可是有几次是重复无用的读。
比如在读走近兵马俑整体来观看的那一部分,我也领读了,但是在学生们已经感觉到规模宏大的时候,还是又读了,感觉重复无用。
以后读要做到心中有数,读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都要心中有数,不到位的时候要多读,读到位了就要通过。这样可以节省一节课有效的时间。
3、这节课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
比如在常旭东读完将军俑那一段时,我的心里当时就感觉到了将军俑的气势,可是当时忘记对他进行肯定了,现在感觉很遗憾。说明自己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欠缺。
4、这节课,很让我感觉到高兴的是:
听完课的老师感觉到我这节课有气势了。有了这点的评价让我有点欣慰,因为以前的课堂,总是感觉到自己不投入,以那种心态想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上很难的。听了他们的评价,我可以稍稍鼓励一下自己了。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1
《秦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一方面用祥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体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像,使我们如临其境。
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我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浏览、自读、齐读等多种读书形式,给学生很多的时间去想象、感悟和相互交流。尤其是在教授秦兵马俑的`两大特点时,我根据不一样的资料,采取不一样的方法引领学生来学习。
在介绍秦兵马俑规模宏大时,我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重点指导学生,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军阵的宏伟气势。
在介绍秦兵马俑形态各异时,我让学生随着作者生动的描述走进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致的艺术精品。在学生谈完自我的感受后,再出示文字进行比较,领会作者“所见、所想”的写法。然后再让学生用“有的……好像……”进行想象和临摹,以到达读思同步,读写融合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兵马俑的千姿百态。
经过本课教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表达的本事,并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的本事。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2
接到90学时上课的任务,内心多少有些忐忑。但是一路磨课,一路成长!一个人的思考,一群人的打磨,最终成就一台戏。结果是呈现给观课老师的,过程和成长是留给自己的!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这一路的实践与收获。
一、众里寻它,处处皆是它!
其实,和课文的相遇也是一种缘分。浏览了那么多课文,我一眼就相中了《秦兵马俑》,或是文字,或是表达,我就这样与它结缘。仔细走进文本,你会发现它更多的美。难读难理解的字词比较多。总分总的结构让脉络清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概括了的主要内容。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作者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其中介绍外貌的一组四字词语很有特色。作者用“观察+想象”的写作方法介绍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其实在介绍兵马俑类型的时候,作者重观察;在描写兵马俑神态的时候,作者更关注自己的想象。其次,在介绍四种类型和四种神态的时候,一个用了具体描写的方法,一个用了排比进行概括介绍……仔细在文字里畅游,语言点就慢慢浮出水面。
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
面对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我该如何取舍呢?这是困扰着我。刚开始,我似乎什么都想要。于是,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我让学生找出文中评价兵马俑的句子,圈出关键词,完成以下的思维结构图。
我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练习理清总分总的脉络。只可惜现实很骨感,练习耗时且不说,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该干嘛!似乎把简单知识点复杂化了。
接着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蜻蜓点水讲到了,但是这样的交流和分享意义何在?
感受规模宏大之后,我布置学生默读课文4—8段,小组讨论,作者在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也许是问题的指向不明,或者是我的文本解读凌驾在学生的能力之上。学生能零零散散地找到共同点,却找不到文本之间写作上的不同点。
在这尴尬的冷场之后,我又让学生进行了练笔,用上“观察+想象”的方法,用上排比的修辞方法概括介绍的兵马俑的其他类型。我是想让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灵活性。
如此一来,教学的点很多,但是没有一个点做大挖深,只是浮光掠影,教与学都是惨淡收场。迷茫之时,团队帮我剔除了细枝末节,坚持一课一得,关注四字词语,把“观察+想象”做足。
三、山重水复,翘首待花明。
虽然知道教什么,但是怎么教却久久难以突破。脑袋里一直有思路,却怎样也找不到出路。如何把想法变成做法,这就是我们不断打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师傅建议我用导游词搭建整个教学框架,王校也希望我不舍弃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教学新意落实在导游词上。也许是我道行不高,我无法实现这个设想。一时间,我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无力感。这时候,大家开始在我原来的设计上打磨,尽量给每一个教学环节填补细节。渐渐地,课有了模样。
四、君子一言,受益何其多。
课堂上,我和孩子们都表现不错!有时候,真正投入了,课堂才是真正属于我和学生的地方。曾经站在舞台上执教“公开课”,我总是在意台下观课老师的一颦一笑,忽略了学生。这一次,我似乎忘记了他们,只是我和孩子的互动,这是一大进步!课后,单老师表扬了我和学生!我很开心!单老师的评课,也让我收获良多。这一次上课,我取舍大胆,直接舍弃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抓住四字词语和“观察+想象”的写作方法做足功课。四字词语教学,我层层递进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了充分经历与练习。但是“观察+想象”的写作,我只是通过朗读来展开,没有让学生体会想象是建立在观察得基础上,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联想。单老师建议可以首先让学生找到观察和想象的部分,然后打乱序号连线,说说有了想象的好处,最后再是练习巩固。如果把学习的过程做丰满,学生的收获也会丰厚。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3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之前,我和学生们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和秦文化的介绍,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上《秦兵马俑》一课时,心中蓦然想起曾看过的一部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愫,也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教学中自然多了些想法。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我可以利用现在高科技教学资源,把视频情境朗读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2、创造了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如通过默读课文,让学生合作交流并探究自学问题。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要创造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全身“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表演,如:争当小导游这一环节,小组通过合作组织安排学习,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表演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综合能力。
4、要创造想的机会,让学生的脑和手“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当堂训练中,我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去想象的写,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上《秦兵马俑》一课后,我有所遗憾,我的语言表达不太流畅,导致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过度不太自然,但我会不断学习经验,加强自己的基本教学功,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4
《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该课文直接从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生动细腻地表现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文中既有说明、描写的文字,也同时有作者的丰富联想,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深地体会字里行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本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围绕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器宏伟气势,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本篇课文,可以充分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这也恰恰成为本篇课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贯穿着让学生以文带文为主线的学习方法,按照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课文的学习,谈谈本文的内容,感受疑难点,完全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上,融入课堂,感受课堂的活跃氛围。进入《秦兵马俑》课文以后,发现学生很容易的就能进入我的'教学环节中,经过课后仔细分析,发现关键原因在于学生的预习工作完成的相当不错,就如发现其中的一个小组在展示兵马俑的个性特点时能通过动作表演进行展示,还有对兵马俑的神态各异进行补充都完成的让人出乎意料,这都是自主学习的结果,这样自主学习的方式很值得大家共享。学生在学中寻找到学习的快乐,老师在教学中的得到轻松和方便。
在上本课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的不够到位,学生读的较少。所以一节课下来好像缺少了点什么。
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发言比较精彩的学生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只注重学生回答的符合不符合文章的要求,只注重如何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就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正是在教学经验方面不够成熟所造成的疏漏。
三、在文中最后一段中,过多强调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但在教学过程中就少了一个关键的环节,没有让学生在课程上谈论与之相关的内容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变成课后让学生去完成这项任务,其实在课堂的临场表达或临场作文有助于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能帮助不敢发言的学生一次机会和鼓励。
经过《秦兵马俑》教学以后,有得有失,在自己反思中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慢慢的改正,只有这样的不断反思积累才会克服自己的弱点,更上一层楼。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蕴涵着浓厚民族自豪感的文章,所以,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应该是饱含深情的、充满激情的、奋发向上的。当然,要能让学生以读悟情、以读悟语,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首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本篇文章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明白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是伟大中华民族巨大的财富、这更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其次,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还要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学生精彩的瞬间,并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3-24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2-11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1-24
教学反思《秦兵马俑》03-21
语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4-03
人教版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4-10
(推荐)《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7-06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优秀)07-06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篇04-02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