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反思(合集1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钟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动手操作、在游戏活动中熟练掌握认钟表的方法。 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是:(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3)使学生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通过这节的教学,我想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为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猜谜语,接着通过梳理知识,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分步实现教学目标。 (4)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课件,设计情景剧:小猪的钟表店开张,帮小动物修钟表,以及看电影,欣赏歌曲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不足之处:
1、教师语言不够精练。在进行拨一拨的这一环节时,在课前我认为学生会进行得很顺利,可是在复习过程中提问,发现孩子拨的是正确的,但是不会说,我为了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说的过多,老师解释也比较多,所以浪费了时间。作为教师,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性,尤其是数学课堂上更要严谨、标准、规范,这方面我做的不够。显得在课堂上语言罗嗦、重复、不精练。
2、学生学习习惯需加强培养。学生会看钟表认时间,但有的学生拨出相应的钟表就有难度了: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2
《认识时钟》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以及认识整时。也是为之后“时”、“分”、“秒”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地学习数学。采用情境教学将说钟面,学整时,说整时,拨整时,画整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数学活动情境。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是第一次接触时钟的内容,虽然已经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他们认知杂乱无序、缺乏条理,尚未建立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知识。因此对于这部分的知识,想让学生接受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整个这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教学过程中,通过猜谜的方式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铺垫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后续教学中,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整节课堂分为3大板块:认识钟表、认识整时、整时的两种书写方式,其中认识整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分配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记一记,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整时的概念。
整时的认识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是要让部分会说的学生带动大部分不会说的学生,这的确比较困难,且反复的说也使得这一环节有些单调。但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发言,和教师预设的教学保持着一致的步调。“付出总有回报”,有了前面三个时间的反复陈述,孩子们不仅能很快地找出整时时钟面的规律,而且在“老师拨时间,学生说几时”这一环节中表现出色。
整堂课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兴趣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始终保持着一股新鲜好奇的学习乐趣,自主探索的学习劲头。在多媒体教学中,“认识钟表”这堂课选择的教师还是比较多的,相比较而言,本堂课虽然在情景上有了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分针和时针的认识,只停留在分针和时针的外观上面:粗粗短短、细细长长。针对它们本质的区别,转圈的快慢程度没有点到,正因为时针转得慢,分针转得快,才是它们更加本质的区别。对于时钟的.教学,要突出最关键的部分:分针指向谁,时针指向谁,这句话要让学生反复不断地练习。对于电子计时的方法,虽然学生能够书写电子计时的格式,但是对于其中的理解还是有所欠缺,比如冒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整时,冒号后面的数字表示的是分钟,这一点未清晰明了地表达给学生,使学生对于整时的书写仍停留在最表面的仿写阶段,对于后续的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3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让学生能够生动又具体的去学习数学。因此一开始,我就直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在观赏的过程中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学习兴趣。
在新授部分,我以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发现钟面的三个特点:
1、钟面上有12个数字;
2、有两条不同的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接着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交流二个钟面的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二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多种形式进行整时的教学。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
整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但又感觉一堂课下来练习的形式有些过于单一,一直采取的是教师出示时间,然后学生去读、去写的一种形式。下课之后,就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个能转动时针、分针的钟!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很明确的体会到钟面上所显示的信息。下节课中就可以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钟,让他们自己拨一拨钟,让学生的记忆能够更为深刻,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会看不会拨的情况出现,更能有效的增强教学效率。生活经验实际上对本节课的认知有很大的帮助,一些小朋友已经学会了看时间,因此上课时稍加点拨,就马上能融会贯通。因此课堂上关注最多的还是那些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4
课前,我安排孩子们准备了“钟点学习器”。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谜底:钟表)然后出示了钟表店里的各种样式的钟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并加以区分,让孩子们指出自己“钟点学习器”上的时针、分针。紧接着,通过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点认识“整时”、“半时”。在认识整时时,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动中与整时相关的主题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试认钟表,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画面内容。
2、集中展示“整时”的4个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它们的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让孩子们在“钟点学习器”上拨一拨整时时刻。随后的半时教学和整时教学步骤基本相同。在认识了整时、半时之后,我又出示了电子表计时,让孩子们了解电子表计时方法,学会正确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表示整时、半时。最后,我安排了一组“认一认”的练习,要求学生会认,并能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计时。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5
《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很不满意,虽然大部分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但也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上课一开始,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猜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早上几时上学,上午几时放学,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4、学生所带的选举学具模型表不太够用,有的学生没有,在操作的时候只能坐在那看别人拨。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6
昨天在学校开了一堂“理解钟表”的公开课,我在这堂课上看了很多视频和教案,但发现和自我想象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梦想是充实的,现实是渺小的。也就是说,我喜欢这个。在这节课上,我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学习工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有形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
在整个课堂上,我想创造教学情境,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一年级的学生不执着,不活泼。所以我一开始就介绍了钟表王国。它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问题,一个接一个,创造了一个吸引人的环境。然后用谜语引出钟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我希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习新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然后,在知道钟面时,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然后回答名字。如果不完整,学生应补充,以提高听力参与度,逐步养成听力习惯,提高学习效果。但这一点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的突破。它在想象中仍然是片面的,尚未得到充分实施。
据说数学来自生活。没有生命的数学就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因此,在设计本课程教学时,我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和热情。唯一的例外是小明上午9点上课,晚上9点睡觉,但他在同一时间做不同的事情。他觉得一天有两个9点。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生活的实际,更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尽管我有意识地希望学生们多说话,总结规则,但我还是急于更换,因为学生们的表现不如我预期的好。谭校长还说,我最大的问题是,我没有完全驱动后进生。全班都有优秀的学生回答。这样,整个班级的整体差距就会扩大。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
学期快结束了。每次公开课结束后,我的同事们都会提出很多建议,这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只是站在领奖台上,我需要更多的努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7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教师出示钟表模型)--钟表(学生纷纷说出)。钟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说说你都在什么地方见过钟表?(学生回答略)
(说明:让学生说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师:钟表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好时间,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很有帮助。先让我们观察一下,它上面都有什么呢?(用手示意钟面)
生1:上面有1、2、3……这些数字。
生2:上面还有时针、分针。
师:谁能上来指一指哪个是分针?哪个是时针?
(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说说分针、时针什么样?
生:又细又长的是分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分针什么样?时针什么样?(说得慢一些,给学生留有想象的时间。)
(说明: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接着交流,再指一指,初步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半时。
师:钟表作用很大,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你能读出上面的哪个时间呢?
生1:我能读出小明起床的时间是六点。
师强调:这个时间读作六时,你是怎么读的?
生1: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所以是六时。
师:你说的真棒!我们奖励你一枚小图标。(贴图标)谁能用她交给我们的方法来读读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
生2:小明上课的时间是8点。(有学生纠正:8时。)
生3:小明吃午饭的时间是12时。
生4:小明踢球的`时间是4时。
师:我们知道了: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小明出了两个时间考考大家,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来么?(出示钟面1)
生:3时。(师贴钟面,板书:3时)
师:这个呢?(出示钟面2)
生:5时。(师贴钟面,板书:5时)
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刚刚老师没有教,你们就知道怎么读了。(出示多媒体课件)刚刚这几个时间读过了,还有两个时间呢,谁来读一读?
生1:小明上学的时间是7时半。
师:你又是怎样读的呢?
生1: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7和8之间,所以是7时半。
师:你更厉害了!不仅会读整时,还会读半时呢!谁能用它的方法读读这个时间?
生2:8时半。
师:你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生2:因为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8和9之间,所以是8时半。
师:小明又出了两道考题想考考大家,试试吧!(出示钟面3)
生:3时半。(师贴钟面,板书:3时半)
师:最后一个。(出示钟面4)
生:6时半。(师贴钟面,板书:6时半)
师:刚才大家认时间认得很准。现在老师说几个时间,请你在学具钟面上拨出来。2时。说说你是怎样拨的?(找一个学生说,其他学生评。)再拨一个:2时半。谁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用展示台展示,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说明: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小明一天的生活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让他们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探索新知。在教学形式上,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地结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不仅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3、小结。
师:通过小明的一天,我们学会了认识钟面上的时间。(板书:小明的一天)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当分针指着6,时针
过了几,就是几时半。现在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生1:我学会了认识时间。
生2:我们要爱惜时间。
……
师:说得真好!
三、巩固练习
1、91页第2题。给钟面和时间“找朋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小调查
师:再过几天,也就是11月7日这天是我们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了,请同学们做一个小调查:看看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你可以做个观察记录,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把时间记录下来,也可以用画钟面的形式表示出来。
(说明: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练习知识,发展思维,做到练中有乐,乐中见效。把所学知识向生活延伸,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反思: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首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创设“小明的一天”的情景等,这些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去发现。其次,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你早上大约几时起床?晚上大约几时睡觉?你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做“小调查”等,这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8
一、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是,第一,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读、写整时。第二,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结合此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的环节是,听声引入钟表--说出钟表的作用--观察钟面认识钟面的特点--观察时间认识整时--游戏复习--时间的两种写法--拓展知识--中国钟表历史。设计意图主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说出来几时与原因,并结合游戏,激起学生兴趣并巩固知识。
二、教学过程反思:
1、主要三大过程:第一过程,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第二过程,认识整时;第三过程,时间的两种写法。
2、在第一过程中,主要使学生观察,锻炼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发言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锻炼学生的完整表达能力。
3、在第二过程中,出示各种时间不同的钟表,8时,3时,6时,9时,12时,11时,让学生说出是几时,并说出为什么是几时,同时两针都指12是12时,使学生认识这一时间的特殊性。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的发展变化过程。
4、第三过程,主要由教师教学生两种时间的写法,让学生写一写、练一练加深印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
1、在第一过程中,学生观察出来钟面上的特点以后,学生并没有分清时针与分针,缺少学生的总结表达环节。
2、在第二过程中,学生都观察到了长长的指针都指着12,但没准确说出时针分针,也就是说学生没分清时针分针。并且在此环节,学生说的少,学生总结规律时教师没有认真思考听取学生的表达,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做,缺少随机应变能力。且练习题型少,学生认识了整时之后并没有加强巩固练习,导致学生对认识整时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四、改进措施:
1、在学生观察出钟面特点以后,应尝试让学生总结,说一说,不仅锻炼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区分时针与分针。
2、学生在观察6个钟表的时间之前应单独出一个钟表使学生先认识整时,再用6个钟表让学生观察整时的特点,这样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思考逻辑。在说的`环节,应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怎么看出来的整时,使学生理解整时的特点。此外,学生认识并说出整时后,应多出不同类型的整时练习,在学生练习的同时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拓展部分应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一个时间有早上和晚上两种。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9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迁移新知。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我说你拨”,“我拨你认”,“师拨生认”,“生生互拨互认”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来。在孩子们认时刻的时候,还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要求学生完整表述,体现思维的层次性。
整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都会认、拨整时时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认“半时”时还有问题,比如:5时半,有的孩子容易认成6时半。仔细思考后,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对于钟表上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不清楚,不能准确判断是过了几时,没到几时,所以才会出现上述问题。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迅速针对“半时”学习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进一步认识钟面。
2、出示活动钟表(时针、分针可以转动的),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即:1→2→3→4→……→12→1→2→……经过这样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认半时时有了很大的进步。
3、认、拨几个特殊易混的时刻,如:12时、12时半、6时、6时半,让学生进一步区分整时和半时的不同。
4、让学生回家试着在真实的小闹钟上拨整时和半时,进一步感受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后,我还有这样的一个思考:如果课堂上的学具不用“钟点学习器“,而改用真正的钟表(小闹钟),效果会怎样?当孩子们在小闹钟上拨一拨时,是不是就自然地观察到了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更利于半时的认识?但同时我又有以下困惑:1、真实的钟,时针、分针运动时有滴答滴答的声音,是否会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2、孩子们本来动手能力就差,在钟上拨整时、半时是否更难?
成功之处: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营造高涨的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玩中学数学。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学习。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不足之处:
1.教师语言不够精练。作为教师,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性,尤其是数学课堂上更要严谨、标准、规范,这方面我做的不够。也许是这几年来一直在教低年级的缘故吧,显得在课堂上语言罗嗦、重复、不精练。
2.学生学习习惯需加强培养。由于一年级学生来到小学才一个多月,来自各个幼儿园,课堂常规大不相同,在这一个月里,许多习惯还没有养成,如:课堂上当我提出问题时,有些小朋友不举手很快地说出答案;请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认真倾听
3.组织教学还不到位。学生会看钟表认时间,但根据时间拨出相应的钟表就有难度了: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0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有关精神为指导,转变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力图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关注:
1.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开始,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在钟表店里》,猜一猜是什么声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定下心来,并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去喜洋洋的钟表店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因为喜洋洋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个动画人物,将日常生活中的动画人物引入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学会了认识几时后,设置了“帮老师忙”的环节,这样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距离,同样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为接下去拨钟表的游戏做好了铺垫。“小小报时员”的游戏更是吸引了他们的热情,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好胜,不愿输给别人,都想在这个环节中好好表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很好地加深了对几时的认识。
在认识大约几时的过程中,首先作为评判员,为喜洋洋和懒洋洋的赴约时间作出判断,喜洋洋遵守时间早到了,而懒洋洋则没有遵守时间,他迟到了。在这样的评断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认识到要做一个遵守时间的人。
同时,给能够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奖励一朵“小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2.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相对比较弱的,很多时候没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达出来,遏制了思维的发展。但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能力的激发,同时也是数学思维的激发。
在认识时针、分针这一环节时,就安排了几个说的活动,让学生一起说“分针长,时针短”,又让学生同桌说一说,个别说,还让学生在自己的小钟表上找一找,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同桌说一说,个别说一说,注重了学生说的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几时,关键是能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在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说一说这句话,同桌说一说,个别说一说。并且要求学生在认读钟表的时候能够说出这句话,使知识内化。
同样,在认读大约几时时,师生共同总结出认读方法“接近几时,可以称为大约几时”后,我也安排了学生自己说一说,由于是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语言表达也及时得到了巩固,所以在认读的过程中,学生都能说得很到位,这是语言得到内化的结果。
3.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始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构建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在认识钟面时,并不是老师直接介绍,而是让学生观察钟面,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说一说钟面上两根较粗的针的名称,并能区分出来。
在总结几时的认读方法时,学生通过观察三个时刻钟表分针和时针的指向规律,找出三个钟表指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发现规律,归纳方法。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而认识大约几时时,通过判断喜洋洋没有迟到,是因为七点没到一点,喜洋洋就到了图书馆。而懒洋洋迟到了,是因为他七点超过了一点才到图书馆。从而在自主认读的过程中,老师稍作引导,师生共同总结认读方法,接近几时,可以称为大约几时。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突破难点,学生自主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扎实、灵活。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但是不管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都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期待大家的批评和指点。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今天,在高师附校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这节课,教师能用适合孩子的谜语去导入,课中也出现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但是从孩子们的.回答来看,这些知识显然对于孩子们很简单,但是教师依旧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这显然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不足。
片段一:
师出示课件,上面有各种的钟表,其中有一个电子表。
师:大家看看这些钟表,哪个不同呢?
生1:这个不同,那些是手上戴的,这个是摆的钟表。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呀。
生2:我认为这个不同,它没有表带,是一条链子的。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呀。你们看看这个电子表,是不是和别的不一样呢?
生茫然看着老师点了点头。
【评析:这个环节显然学生不清楚老师究竟想说什么,所以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说的,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经验,显然没有按照数学角度去思考。电子表示没有时针和分针的,其他的钟表都有时针和分针。如何能让学生说出这样的话呢?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另外在教学的环节上缺少了必要的层次。假如讲了时针和分针之后再出示这样的环节,肯定是水到渠成的问题。】
片段二:
师出示一个钟面,说:你看这个钟面上,数字宝宝都不见了,谁能帮数字宝宝回家呢?
生1:我可以找到,先给1找到,然后依次2、3、4……
师:我就不知道1在那个位置,怎么才能找到帮助我找到1呢?
生2:先确定12就可以了。
师:12在哪里?
生2:在最上面的正中间。
师: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又问:还有哪些数字重要呢?
生3:3、6、9
教师依次标注,最后完成了数字到钟面上教学环节。
【评析:钟面上如何表示,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怎么找,有他们各自的办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看看对不对,然后让学生展示,这样既让人人动手,又让孩子们汇报有了素材,比这样空讲要好的多。教师展示的是成人的想法,不是孩子的想法,这点教师体现了以知识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教师教给学生,不如学生自己教给自己。】
片段三:
师:钟面上除了数字,还有什么?
生1:有时针、分针、秒针。
师:我们只学时针和分针。时针是什么样的?分针是什么样的?
生……
【评析:学生已经知道时针、分针、秒针,说明学生对这个知识已经不陌生,那么教师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选一选、画一画,然后再说一说呢?学生是21世纪的学生,教学方法停留在上个世纪,这样的反差我们意识到了吗?学生会的,就让学生说一说,这一点必须做,不用含糊的。】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钟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一、处理较好的方面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实物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的机会。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
2、提出的问题方向不够明确。如在让学生观察三个钟面,让学生找出三个钟面的异同点时,我让学生说说从三个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提得太泛了,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答不到点子上。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比如问时针和分针指在哪里,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3、课堂中,学生举手发言的面还不够广。
4、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如果我的语言能更激情、丰富些,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再丰富些,这样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1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教师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识钟表的方法,从中进行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时间的知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半时。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想这个教学目标已达到了。为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课的一开始利用一曲猜谜的歌谣轻松活泼地引入新课。接着分三步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步通过看钟面模型,来认识时针、分针,达到初步认识钟面的目的;第二步通过拨熟悉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整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数字的规律;第三步学习两种计时方法。为了巩固新知,学习中安排动手操作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尤其是学生动口动手说时刻拨指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感觉效果较好的地方有:整节课设计了去钟表王国旅行的情境,比较有趣味性。体现了数学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利用儿歌记忆所学知识很好,两种计时方法落实到位,习题的设计体现了从易到难。
比较遗憾的是在教学组织时,忽略了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如果时间处理的再好一点,我想再给豆豆安排作息时间时,就能有机会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做到互相纠正,效果会更好,也许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会更有价值。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2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虽然有部分小朋友能说出整时,但由于孩子平时对时间的关注很少,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就好比在上课前,我问孩子: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间吗?很多学生心里其实是没底气的,有说10点,有说1点,可见学生的时间观念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对钟表的了解还是很少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借助学生好奇的心理以猜谜语吸引学生,导入新课,接着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发现、突出主体
在新课部分,我以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发现钟面的三个特点:
1、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还观察了这12个数字的位置特点;
2、有两条不同的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特别指出我们现在只学习时针和分针,不涉及秒针。;
3、有12个大格子。这样,学生基本了解钟表的外部结构。接着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交流三个钟面的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当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拨一拨、写一写等多种形式进行整时的教学。在这过程中,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整个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我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学生对于“早睡早起”、“看电视”、“睡懒觉”等情节都有切身体会,通过“你想对小明说什么?”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行认识与评价,既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把对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教育融入学习活动之中,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不足与提高
整堂课下来感觉练习的形式过于单一,一直采取了一种教师出示时间学生读、写的形式,试着变换一种角度——教师读时刻,学生拨时刻的形式。我想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会看不会拨的情况出现,更能有效的增强教学效率。另外我觉得还可以增加一定的互动环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能活跃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语言也是一种吸引他们的地方,在这一点上我还是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锻炼,努力使自己更好地成长起来。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3
这是我踏入教师队伍以来的第一次公开课,心里难免有些紧张。虽然平时校长、行政、指导老师经常会来听课,被听课也从手足无措到“见怪不怪”了。但是公开课毕竟和被听课不一样,这真真正正的让我了解了一节公开课从头到尾是一个怎么样的流程。
先说备课:从开始备课到最终确定自己的教案初稿,一共用了两个礼拜的时间。在这两个礼拜中,我不断地专研教材,认真的研读网上有关的《认识钟表》的资料,不断地思索自己应该怎么去设计这节课的流程。终于在两星期后,初稿终于出来了。这真正的让我体会到备课的不易。
教具准备:根据自己的初稿,开始准备这节课所需要的教具。纸张,练习,课件,实物钟,钟表的图片等等,也花去了我不少的时间。尤其是课件的制作,一遍一遍的反复修改着自己的课件。
可以说基本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但是这也是我做的最不足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找自己的'指导老师点评自己的教案,这是我犯的最大的失误,今后在这个方面自己也应该好好的反省与改正。
经过备课后,经历了两次试上这节课。试上的时候,备课组的大部分老师都来听我的这节课。虽然自己上下来还是挺顺的,但是课后我去找各个老师评课,他们都给我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宝贵意见。根据这些宝贵的意见,我又一次认真的修改着自己的教案与课件,虽然大体上思路没变,但也修改了许多的小细节。
终于到了这节公开课课,可能是自己太过重视这节课,也给了学生太高的压力,这天的这节课,原本活力四射的孩子们到了陌生的环境视乎一个个都显得相当的木那,包括那些平时机灵的孩子都失去了他们平时机灵可爱的天性,这一时间也让我慌乱失措。经过一节课的战斗自己也是相当的疲劳,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备的这节课到了最后尽然还是失败了。经过了这节课,我也找了指导老师和几位教师评了我这节课,进过他们的点评,自己的总结反思,我悟出了以下的几点:
1、无论是上什么课,都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也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毕竟他们还是孩子,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只会适得其反。要让自己随时都不紧张,有最好的状态也不太可能,但是即使是有紧张的心态,也不要显现出来,否者孩子们也会跟着你不自然。
2、上课自己的激情:我找了好多老师评课,他们都说我上课激情不够,声音不够抑扬顿挫,整堂课下来也比较平缓,没有高潮的地方。激情、激励、激发,我的指导老师对我提出的建议常常环绕在我的耳边。我也慢慢领悟到,要上一节好课,也要像一部电影一样,有铺垫,有过程,有高潮,有结尾,而且还需要有好的导演和剧本,这都是老师应该完成的分内工作。
3、课堂问题的提出:这节课自己有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有一个地方没能引好,反而被学生越带越歪,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在一个问题上一直的绕,这就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没能做到。今后的备课中,提问的问题应该直接明了,不应含糊不清。
4、课堂的教学常规:这是年轻教师上课出错最平凡的地方,也是自己没做到的不好的方面,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这个方面应该更加的努力加强。
经过了这一节课,希望自己今后会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04-17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04-11
《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02-08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01-12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03-20
《认识钟表》数学教学反思01-04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5篇04-15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5篇)04-16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3篇)04-17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2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