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8 17:30: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江南》教学反思(实用)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江南》教学反思(实用)

《江南》教学反思1

  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的前两行介绍了江南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则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寥寥几句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图。这里诗美、图美、境美。

  “美”在这里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教学中,我将“美读”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如果说初读感知使学生对整首诗的意境留下了浅层的记忆。那么推敲品读却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江南,领略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美景图。当学生对“何田田”不知所云时,我适时的出示了“莲叶图”: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莲叶。”“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莲叶。”“我看到了满池的莲叶。”把它的颜色也说出来。“莲叶是绿绿的。”“莲叶是碧绿碧绿的。”“莲叶是又绿又亮的。”“是呀,小朋友说了这么多,可诗中只用了两个字,你能找出来吗?”学生一下就找到了是“田田”。正因为看到这么多又绿又亮的莲叶,诗人不由得发出感叹“莲叶何田田!”你能看着图来读这一行吗?紧接着我又出示文中的插图:你们看,美丽的姑娘在满池的莲叶间——采莲,这是多——美的画呀!此时诗的前两行已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读好诗句也已不成问题了。后面的五行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读,一边听一边想:这几行在写什么呢?当学生睁开眼睛时,个个抢着回答——是小鱼。我又鼓励学生:你们也来读读这几行,再看看图,想想你是怎么理解的?也许是因为诗句的朗朗上口,也许是插图色彩鲜艳太吸引孩子的眼球了,总之每一个孩子都在认真地读着,想着。有个孩子说“这几行是写小鱼在游来游去。”我赶紧肯定他:说得真好,那为什么诗中用的是“戏”而不是“游”呢?“因为小鱼游来游去就好像在做游戏,很开心的。所以用戏。”“因为小鱼在水里是自由自在地游着,所以用戏。”说得多好!我相信此时学生眼中的江南已成了一幅灵动的、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画了。读好诗句也成了他们自己真切感情地流露,此时的美不光在江南,更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心中。

  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仅仅让学生感受到美,体验到美也许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尽力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积累和发展语言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用口读,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使美的语言内化为美的想象。

《江南》教学反思2

  本学期我承担了省“教海探航”的音乐课的教学任务,承接这个任务领导对我的一种信任,对于我本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莫大的光荣。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在市区教研员及音乐同行们的帮助下,这节课终于获得了全体省市区艺术教育老师的肯定和认可。

  现将备课、磨课、试教以及公开课教学后的一些感想谈一谈:

  一、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

  这次的教育教学公开课,总的来说级别比较高,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烦恼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的素质大赛也就突击个两三天就结束了。心态也比较轻松,它代表得只是我个人或者学校。但这次公开课凝聚了常州市广大教师的智慧和思想,由我来展现,压力很大。一遍一遍反复试上,反复修改,让我的心态也变得烦躁、颓废、郁闷、苦恼起来,往往是刚刚想出来一个点子,试教下来效果自认为还行,但领导纵观下来不够好把握,或者音乐老师众说风云,结果就给pass掉了。搞的自己最后一头雾水,江郎才尽,黔驴技穷的地步。但是后来觉得这样下去我更上不出自己的特色来,关键还在于自己。最后采纳了大家的一些建议加入自己的想法上了这节课,通过这课感觉人有时候不能人云亦云,自己心里得有底,才能上好课。

  二、构思要新颖。

  要备好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构思很重要,既要做到有出彩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让你的教学扎实有效,完成教学的任务。这节课从一开始参照了网上的一节《忆江南》的课,觉得很难结合到自己的特点去实施,然后考虑到要有自己的思考,结合自身的特点,结合课题的精神去备,拿来主义并不实用,最后构思既然是《忆江南》,就结合江南的景、江南的诗、江南的歌,江南的`乐、以及改变忆江南的伴奏对比不同的风格去备,终于让教案有了些眉目,然后是斟酌修改美化语句,经过多遍才定稿,实则不易,通过这次体会到平时要多思考,到时才不会有临阵磨枪的现象。

  三、多媒体辅助为教学增姿添彩。

  说实在的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平时上课因为条件限制是很少使用的,《忆江南》的音乐、影片、图像资料为了给学生以美感的欣赏找了我一个多月,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过程只有自己的知道,往往一个素材要找10多种进行对比了才能择优选定。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有时要多收集积累留心点上课的素材,上课时才能精为其用。

  四、教师的语言。

  我们平时的教学语言、教态都是比较随便的,一到上公开课的,就会呈现出各种问题,语言不精炼严谨,一个问题反复多遍,罗嗦;教学语言没有启发性,感染力,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语言没有美感,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等等。这是作为老师平时就应该修炼的。需要落实到平时的每一课中去,功夫在平时。

《江南》教学反思3

  教学过程很平实。我一改以往教诗词的老套路:解释理解——朗读背诵——写意做题(这种完全为了应付考试的做法延传至今,而且还会在很长时间内存在。至少我们这里会)。学生不会朗读——全是唱读,没有半点节奏和韵律感,这是我事先预计到的,因此有意加强了古诗词的朗读训练,把读作为这堂课一个重要目标。从试读,到指导读,再到体会意境后的感情朗读,这一线索贯穿始终,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终于能读出韵味来了。之所以要花这么大功夫去完成这一目标,就是希望孩子们明白:书要这样读,仅仅是要这样朗读!也希望我们的一部分老师知道——朗读,朗读,还是朗读!别不在乎语感!我想给大家传递一个信息:跟上,与现代教学理念近点!

  其次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让人真的很无奈。整堂课中除了在试读环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举手要求读之外,在自学过程中,不与同伴交流,不与集体交流,只有一两个学生有欲望。在体会意境环节,要求学生谈谈江南美景,居然没人主动举手。虽然这们这里还不是典型的江南,但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他们,并不缺少那些感性认识。他们能说上青山、绿水,能说上蜂蝶、鸟雀,还有红花、绿树。但,没有人发言......

  今天上了一节相对成功的语文课了。今天上的是《忆江南》。

  这同样是一首简单的词,词里的内容学生通过朗读都能大致了解。有了前两节课的经验,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在这节课里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从网上找了许多的内容。找了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还有其他两首词等来丰富课堂内容。

  课伊始,我就向学生介绍词人。“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这首词是他在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写下的。看到学生那认真的目光我就向他们提问“你知道刺史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吗?”学生都摇着头说不知道。看着他们摇着头的样子,我心里一阵高兴,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被我吸引了,我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接着我向他们解释 “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白居易曾经在杭州当过市长,那他一定游览过许多的地方,那他笔下的杭州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这首词。”这样的导入或许会显得过于简单,但是当我看着学生们那认真读书的样子,我认定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导入。当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读了词,我给了他们鼓励的掌声。这是一群可爱的学生,只要给予一些阳光,他们就回报给你们无限的灿烂。这掌声是给学生,也是给我自己的。压抑得太久的我也需要一些鼓励来肯定自己。当然这是我的努力换来的。

  接着我开始解释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课文的注解学生能较正确的理解词的内容。于是我缩短了这一部分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词。

  课文就这样结束了?这是我在头天晚上在备课的时候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但是当我找到了《忆江南》这首词的其他两首时,我决定用剩下的时间来朗读这两首词。当我说这首词还有另外两首,“想不想看看时,学生兴趣较大,于是我把另外两首词抄在黑板上,并且简单的解释了意思。”我并不能预测到底这另外的两首词会对学生有多大的帮助。但是当学生做同步指导的作业时,里面出现了《忆江南》的第二首看到学生那兴奋的表情,我知道了这额外的学习的好处。这让我有了一种想法,如果学生的学习都能如此般愉快和简单,那将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啊。之前的课堂是我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吗?是,我将改正。

  今天我也感觉到了压力,因为我的请假和对学生的不熟悉。现在我们的课已经落在了别班的后面了。我应该如何才能追赶上他们呢?我不想占用学生别的时间,或许只能逐步的提高自己上课的质量了。我应该怎么样备课才能让学生更准确的吸引到精华呢?于是我开始努力的备好《桂林山水》。

  不急,慢慢来,这是我对自己的劝告。我现在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备好每一节课。现在的我已经开始了解学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赶超别人。一起加油吧我的学生人们。

《江南》教学反思4

  这节课,我始终不忘运用充满激情的鼓励语,调动学生朗读和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不时安排“想读的,你就读吧”、“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了”、“听你的朗读简直是一种享受”、“你听得真仔细,会听是会学习的一种表现”、“别急,再想想”、“同学们,咱们为他加把劲儿”等等,这些鼓励语的使用,使学生有了自信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开放”,决定了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以及声情并茂地朗读。这节课我不但注重指导朗读,而且还教给了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的读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新大纲“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大纲的精神,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位”的思想,一篇课文学后,使学生留住了语言、留住了形象、留住了情感。

《江南》教学反思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小学生提出了要背诵古诗词不得少于8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以下是龙港一小市教坛宿将张文燕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片段】

  师:古典诗词我们光知道它的意思还不够,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来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那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好个绿更绿,红更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来到这江边走走,你能从中看到了什么色彩?

  生:红、绿。

  师:我们看到的什么是红的?

  生:花、火、太阳。

  师:红红的太阳,照着红红的花。

  生:那么红,那么热烈。

  师:什么是绿的?

  生:江水。

  师:江水是那么…………

  生:那么绿,那么清澈,带着春天的气息。

  师:多美呀!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分男女声读 个别读…………

  师:这美令我们陶醉…………是不是就是这些花和水?

  生:还有“好”,因为江南是美的,是好的。

  师:这个“好”是最普通的字,可又是最传奇,最传神的,谁能用“江南好”说说江南的风景?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生:…………

  师:真厉害!让我们听《江南丝竹》想想白居易还忆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的作业,根据要求写一句话,写出江南的美景。

  忆江南,忆江南!

  曾经的岁月怎能忘?曾记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生:交流。

  师:“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诗人对江南有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出示: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自学、感悟、诵读。

  【评析】

  本课的教学,老师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思维想象,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把诵读、吟诵、想象融汇其中,进入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通过仿写词,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能体现出新课程的新理念,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领悟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信息量大,极大地扩大了知识面,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

  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的学习的局限。老师教《忆江南》时,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组合起来,以开头的一首,带动学习另外的两首。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西城实验小学 蒋寿军

  教学十几年,教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也有五六次了,真可谓“风景旧曾谙”。刚开学,学生的课本还没来,我就想先让学生学习自认为我比较熟悉的《忆江南》这首词,结果孩子们给了我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让我感慨,让我欣喜,让我“能不忆课改”?

  【教学片断】

  (投影出示《忆江南》这首词,指导学生读通,读正确,读出感情。)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以前理解诗词意思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生1:江南风景优美,都是我很熟悉的。太阳初升,把江中的浪花照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碧绿的江水像蓝草一样绿。我怎能不思念江南呢?

  生2:江南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都是我过去就很熟悉的。太阳出来,把江边的花朵照得比正在燃烧的火焰还要红,春天到了,绿绿的江水像蓝天一样。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面对出现的这两种理解,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也许以前学生手中有课本,根据课后注释没有出现过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是以前,我会按参考书的解释一一给孩子们订正,但是这次我没有马上判断谁是谁非,受新课改理念的影响,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暂且不评说这两种理解哪一种更合理,那么,“江花”到底是“江中的浪花”?,还是“江边的花朵”?;“蓝”到底是“蓝天”?,还是“蓝草”?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研究性课题,给你们一天的时间去探究好吗?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看来他们的收获真不少:

  生1: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段话说明了“江花”指的是“江水”而不是“江边的花朵”。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生2:我借了一本去年的课本,课本上的注释是: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所以这里的“蓝”应该是蓝草。

  生3:白居易还有一首诗《暮江吟》,其中有这样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从这句诗看,白居易善于写江水的“红”,所以我认为这首词中的“江花红胜火”应该指的是“江中的浪花”。

  生4:我觉得这首词中的“江水绿如蓝”,这个“蓝”的意思是“绿”。如果把它说成颜色,显然又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蓝”应该是一种绿颜色的事物,但是不一定就是“蓝草”这种植物。

  生5:我回家和爷爷探讨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把“蓝”解释成“蓝天”是不合理的,因为诗人在这里皆在点明江水的“绿”,而蓝天代表的是“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蓝”应该是一种能代表“深绿色”的物体,到底是不是“蓝草”,爷爷说只有问问白居易本人了。

  生6:我爸爸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认为这里的'“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朵”。因为下一句写的是“江水绿如蓝”,如果这一句还是写江水,不就重复了吗?古诗很讲究对称,注意不同事物的相映和相衬。

  生7:我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本上查到的是这样的注释:“这首词抓住早晨红艳艳的鲜花及春天绿得发蓝的江水来概括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诱发读者对其它景色的想象,并道出了不忘江南的原因。句子浅白顺畅,概括力强。”这段话把“蓝”说成了“蓝色”,也不无道理。

  生8:老师,对不起,我没有查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料。但是我在网上搜索时发现了一篇写江南的很优美的文章,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我喜欢江南的山,我陶醉江南的雨,我享受江南的河湾;我愿意读柳永词中的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我愿意和张致和一起享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似乎更愿意和白居易一起在记忆深处留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宁宁静静,清清爽爽的江南;一个杨柳春风,杏花烟雨的江南;一个小桥流水,玉人吹箫的江南;一个诗一般灵秀,梦一般瑰丽的江南。”

  【我的反思】

  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孩子,一样的教师,为什么以前没出现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习?这样的精彩?

  1、教辅资料课后用:

  如果说这次学生课前手中有课本,有其他工具书,我感觉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现象,因为孩子和老师都相信课本,相信权威。所以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些教辅资料,我们应该用在出现问题时,需要探究时,用在课后。在课前查阅资料有时有必要,但是更多地会形成孩子们思维的惰性,在课堂上就很难听到他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更多的是复制拷贝课前看到的资料上的东西。

  2、允许差异,注重生成: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谁是谁非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查阅资料,求教爷爷,上网浏览,和爸爸一起分析研究等等,我相信每个孩子在这一过程中都会享受到语文学习的美好。如果我在课堂上和以前一样,以课本和参考书为准,一棍子把学生“砸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学习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悟,允许差异,善于捕捉生成性的学习资源。

  3、课堂是“问题生成器”:

  如果把语文学习说成是一座“冰山”的话,我感觉课堂学习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获得都得益于课外的自主学习,我认为40分钟的语文课堂只能当作“问题的生成器”,更多的问题需要孩子们课下去探究,去弄明白,甚至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所以我感觉以前的“堂堂清”已经不适合新的课改形势和精神,我们应该让每个孩子带着问题下课,带着问题回家,带着问题生活。做一个“问题意识”的教师,培养一个个“问题意识”的学生。

《江南》教学反思6

  本文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一处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诗,可以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诗句语言的精炼,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必须由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如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情景表演等,指导学生感悟、理解,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鱼儿的快乐,我请几个孩子,分别扮演“田田”的莲叶,位于“(中)间”“东”“ 西”“ 南”“ 北”方向,再请几个孩子体验鱼儿嬉戏时的愉快心情。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孩子们又正确地掌握了“东西南北中”几个方向。

《江南》教学反思7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咏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本册教材中第一单元选取的几篇课文皆与春天有关。但这种“爱”春方式非常多。有散文、诗歌、古诗。其中本册课本中选择了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反思。

  在教学《江南春》时,我是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再根据课堂交流的情况适时地点拨,提升,积累,内化。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但是诗歌的难点“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能讲透。

  第一步:看图理解诗的表面意思;第二步,挖掘历史,充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第三步,置换角色,站在诗人的角度想一想并体会。

《江南》教学反思8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古词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要求学生质疑。在激情中成长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学习是知识积累的'桥梁,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次的拓展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真情的投入,自由的表达,放飞智慧的风筝,在歌唱中感受快乐,在歌唱中燃放激情。

  总之,新课标要求小学生掌握、记忆的诗词为70余篇,如果篇篇要孩子死记硬背,岂不是一件苦累的差事儿。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他还特别指出,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就像唱歌一样,很愉快的。为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思索:古代诗词琅琅上口,易于传唱,现代人也愿意用古诗词填词作曲。既然词曲作家能为古诗词谱曲,为什么不能将它填于学生熟悉的歌曲之中,让他们相互传唱,在传唱中记忆,在传唱中领悟,在传唱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歌唱中学习呢?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忆江南》,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既有思念又有赞美,在赞美中思念,在思念中赞美,为学生用熟悉的曲谱填词打下基础。其次,给学生一个拓展的方向。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既让学生欣赏了诗词的韵律美,也将学科性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我也可以为自己喜欢的诗词谱曲了!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向开课的激情导入、幻灯片的顺序、对词句的理解等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为今后的教学做更好的铺垫。

《江南》教学反思9

  教学中,能抓住古诗特点,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解诗意悟诗境,感受江南春色之美,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热爱。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借助资料自主解疑,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品味诗歌中那淡淡的忧伤。在解意悟情的同时,设计了个人读、小组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情境引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朗朗书声中激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并让学生明白了: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则能看到文字背后的秘密。整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大胆交流,自信展示,精彩不断。

  身为师者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诗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课堂界限,适度拓展,引入杜牧的《泊秦淮》、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以诗带诗,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

  不足及改进措施:

  1、整节课虽然书声琅琅,但是朗读的形式多停留在小组读、男女生读、集体读等层面,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较少,且朗读的层次性不强,不能体现螺旋式推进的课堂节奏。

  2、在借助想象理解诗意和引入背景感悟诗情的环节,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因而孩子口中的江南春景不够生动丰满,课前设计的“看着烟雨迷蒙中的座座寺庙,诗人杜牧仿佛在说……”的说话训练未能进行,因此整节课总有点稍欠火候的感觉。今后在教学环节的取舍和课堂节奏的`把控上还应多下功夫。

  3、课堂中虽然有意识的关注全体,但在真正的实施中总有些不善于展示的孩子被忽视。于我们而言,他只是一个学生;于家长而言,他就是一家人的希望。因此我们不经意间的忽视,对一个家庭来说影响的可能是未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在“注视”的同时,多些“扫视”,多关注教室边边角角的学生,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孩子,让每位学生都被重视,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江南》教学反思10

  《江南》这首诗是一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所以我没有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而是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江南》这首古诗刚开学不久孩子就已经背过了,在朗读方面并不存在问题,但是诗中的有些词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例如“戏”、“田田”、“间”等词语。因此在教学时如何把握好学生理解的“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把目标定为: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江南水乡莲花满池的美丽景色,体会到鱼儿在池塘中嬉戏的快乐。

  课前的导入部分我给学生播放了江南的美景,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让父母带他们去江南看看。这样的设计起到了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让学生整个课堂都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读诗,然后给学生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能够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画面,并且很贴切诗歌的内容。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啊!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入了另外一首写莲的诗篇:(唐)王昌龄《采莲曲》,同样配画配乐让学生欣赏。可能他们对具体词句的理解并不准确、深刻,可是从学生饶有兴味的诵读中,看得出江南、莲池、古诗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而且就在学习本课之后的周五放学路上,我带着学生坐班车路过一个高尔夫球场,当学生看见大门口立了一个刻有“江南”二字的石碑时,不由自主地背起了《江南》这首诗,当时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功。

  当然课堂中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一、我将本课的目标和重点定为诵读和理解古诗内容和情感,所以对识字的处理就比较简单,没有对生字做具体分析。如果将分析、识记生字和书写生字全部放到下一课时进行,那么教学任务就比较紧,应在第一课时进行部分生字的识记。

  二、本节课在诗句的理解上,我还是对学生有过多的引导,多多少少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堂。

  三、在古诗方面的文学知识介绍上,我有所欠缺,应该以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一下,对学生理解古诗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以后再上这种古诗课,我会吸取本课的经验,让课堂真正属于孩子们。

《江南》教学反思11

  《江南》这首古诗刚开学不久孩子就已背过,可诗中的有些词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例如“戏”、“田田”、“间”等词语。因此在教学时如何把握好学生理解的“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把目标定为: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江南水乡莲花满池的美丽景色,体会到鱼儿在池塘中嬉戏的快乐。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读这首诗,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有几个孩子也能够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并且很贴切诗歌的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谈谈:你最喜欢什么?大多数的孩子都对文中的小鱼很感兴趣,于是,我便就势引导学生想象水中的鱼儿在干些什么,它们之间会谈些什么……从而来感受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快乐。紧接着再结合书上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莲叶何田田”的美丽景色并指导第一句的朗读。

  学习了本课以后,我觉得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使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并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江南》教学反思12

  古诗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我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往教古诗,用个不恰当的说法,就是“简单粗暴式”的——关键词的意思一讲,诗意一抄,主题思想一写,就背去吧。本期正好借学校组本教研的东风,定下了古诗词教学的教研内容,也想借机向其他老师学习学习。)

  就我自己的这堂课,上完后,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一、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二、认真备课对自身的提高更大。

  我这个人,鉴赏水平有限,因而更加喜欢比较直白的记叙文、小说之类的文章,对于诗歌一直认为是“阳春白雪”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好教。最先开始,选了小课上这首诗,心里总认为,一首诗28个字,30分钟讲绰绰有余了。没想到,课一上就放开了收不回,第一次上,30分钟时间才上了三分之二。修改教案后,第二次上,也拖了堂。自己才惊觉,原来古诗也有这么多可讲的!也可以讲得这么有意思!

  因为我的这堂课有大量的过去学过的古诗文的穿插,因而在我备课之中,其实也是我自己对古诗文的一种复习和重新掌握。

  三、认真备课后,在课堂上更为游刃有余。

  以往上课前,也会熟悉教材与教案,但因为常规的课堂也就显得更为随意些。有时候,一下发散了,可能就会扯得很远。但这份教案,因为自己精心准备了,记得熟了,因而对课堂的掌控,对重点的`掌控,对教学内容的掌控就更为主动,站在讲台上都更自信一些!

  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习。

  二、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学生们首先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不少,老师们也诚恳地给我指出了。

  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

  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对我自己而言,这真是我从教十多年来的诗歌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即使有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能打破呆板的模式,上好一节哪怕是有不少缺陷的课,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江南》教学反思13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江南》这一课,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

  我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江南美景图片

  一年级学生又是刚入学不久,可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为消除其紧张心理,特意安排学生欣赏美丽的江南图片,让学生放松,同时营造优美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赞美江南,过渡新课

  (在观看了图片后,教师因势利导的进入新课,带学生去江南)

  (二)以读引字,以字入读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

  2、同桌读(通过两人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3、指名读(让学生试读,提出自己不熟悉的字。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4、齐读(在集体的朗读下,进一步帮助个别学生纠正字音)

  请学生依次读生字,课件发出掌声表示鼓励。本环节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认读生字。

  (三)朗读训练

  1、教师范读(教师有效的范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榜样)

  2、学生模仿教师练习读(给学生时间练读,充分发挥儿童爱模仿的天性)

  3、指名读、检测(检测学生的朗读、针对不足加以引导、纠正)

  4、齐读(集体读古诗,训练学生读出节奏)

  5、师生对读、赛读

  6、背读课文,演背古诗

  让学生边背边想像池塘里的美景,感悟鱼儿嬉戏的快乐。让男同学充当荷叶,女同学充当荷花,指名同学来当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边演边背古诗,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不足之处:

  1、设计和操作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朗读环节,没有真正展开,具体操作时朗读的多样性没有表现出来。

  2、两个人互读这个环节,有点浮于表面,应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互相检查是否认真读了,是否按老师的要求圈出了不熟悉的生字,然后交叉汇报,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在认读生字环节指导学生书空笔顺与整节课的安排不协调,还占用了不少读的时间,以至课堂后半程有点草草收尾,没有给朗读和背诵课文留出充足的时间,所以显得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江南》教学反思14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琅琅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一、揭题激趣,感受古诗美。

  新课一开始,教师可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 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的孩子会问:“怎么去?”教师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是去采莲了吗?”这一环节通过图片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个性化

  阅读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我坚持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个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个人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学生通过读读、想想、演演的学习方式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并进入角色体验“小鱼”的快乐,以演促读,以演促思。

  我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他们创造无拘无束的探究的`天地,学生在课内研讨、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自己的阅读方法中,尽情地品读和表演,在活动中充分地主动地动口、动手、动脑、动情,自然而然地获得思想的陶冶、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习惯的养成、个性的丰富,再相机点拨归纳又使学生豁然开朗,认识得以升华。

《江南》教学反思15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看图: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像一个个大圆盘!”“绿油油的'莲叶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我教给他们词语“挨挨挤挤”,并让同桌用身体动作演示一下,加深对莲叶茂盛的感受和理解,然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接着创设情境:我们和这些采莲姑娘们一起坐上小船去采莲,你们来到池塘里,看到了什么呀?漂亮的荷叶、荷花下面,还躲着小鱼儿呢,它们在干什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说话,感受小鱼儿的机灵可爱。学生切合实际生活,想想自己就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捉迷藏呢。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江南的什么,进一步表达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江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江南》教学反思03-24

江南教学反思03-24

《忆江南》教学反思03-24

《江南》教学反思(15篇)04-07

《江南》教学反思15篇04-02

江南教学反思(15篇)03-26

江南教学反思15篇03-24

江南春教学反思03-24

《江南》教学反思 15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