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0 13:54: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白杨教学反思(范例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教学反思(范例15篇)

白杨教学反思1

  《白杨》是人教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天刚刚结束这一课的教学。学习这篇课文第二课时,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注意引导学生抓联系,合作探究文本,让学生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以学生读、悟、问、议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但是同样也存在不足,这篇文章主要描写手法是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在安排学生读的形式上,单一的阅读模式,学生读不出来语言描写,甚至于神态描写所反映的心情,同时因为没有示范朗读,学生们很容易就按照自己的模式阅读。

  其次是对于文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用这两个句式练说,由于直接进行模仿,在没有充分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时,没有产生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佩之情,就进行仿写,学生们想不出来,因为我的.提醒,学生们的仿句几乎一样,没有了创新性。

  还有不足的是,课前我如果让学生先查阅一下有关边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让同学了解了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到了建设者们开发西部的豪情壮志。在学习课文时,学习感悟作者借白杨特点喻边疆建设者难度就能降低一些,感悟也会更深一些。

  所以,改进之处在于,要充分利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同时,新课前,合理分配学生任务,搜集资料,不仅仅更好地理解文章,也可以让学生们知识面更宽。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文交际能力的培养。

白杨教学反思2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典型课文,讲课时,我先让同学们回忆前段学的课文《落花生》。回忆后再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孩子们对借物喻人的写法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白杨》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援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

  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并用一两句话评价边疆建设者。学生通过交流资料,对边疆建设者有了初步了解,让同学了解了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到了建设者们开发西部的豪情壮志。在学习课文中,作者借白杨特点喻边疆建设者就降低了难度。

  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设身处地心领神会。针对这一难点,应引导学生抓联系,合作探究文体,让学生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以学生读、悟、问、议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先自读自悟,再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最后小组合作交流心得。老师做适当的点拨。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重视了学生的读,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学习课文,切忌把课文上成品德课。

  最后,我给学生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等借物喻人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中,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白杨教学反思3

  《白杨》一文,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首先要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性格品质;其次要注意抓住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恰当、得体。本文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儿需要,就哪儿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

  教学中我坚持: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

  1、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

  2、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如:

  (1)在描述了白杨的.特点之后的内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那么,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意?这又是用的什么写作方法呢?

  爸爸的心意,就是希望孩子们也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迎着风沙成长。)

  (2)文章结尾:“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杨树,他又微笑了。”(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

  3、读、说、写的训练。

  要让语文课成为语言文字训练课,

  (1)突出“读”的训练。课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甚至成诵,这样大大的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了理解,促使了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逐渐渗透学生的心灵深处。

  (2)进行思维训练。如: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白杨的特点。找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

  (3)让学生仿照以上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如,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活学活用,学习应用以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方法习作,如写《木棉树》,由树联想到人。

白杨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没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

  【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课文的理解较为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7个新词。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抄写第12自然段,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思路】

  通过对《白杨》一课的了解,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及特点。进一步地体会建设者们高尚的情操,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导性导入

  通过对白杨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点的认识(启发学生对白杨的实质问题的了解),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课件:

  1、大戈壁的精彩图片。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生通过画面进行情景对话:

  师:“伴随着作者我们一同坐上火车飞快的驶向边疆。随着响亮的火车声,我们走进了你──‘白杨’(师生)。窗外不断的闪过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师生)。

  二、听朗读并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出示课件)

  1、通过谁的话点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2、白杨树自身的特点(结合适应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话中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3、为什么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出一丝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出示课件:

  通过观赏建设者们在边疆建设的`场景,让孩子们感悟他们的非凡行为,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教育和启示。

  三、练习题

  结合练习题,进一步回顾本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别因为什么?

  3、后来又微笑了,是因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边疆者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朗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既陶冶情操又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分小组进行评比性的朗读。

  3、班内选拔性朗读。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高大

  白杨 生长范围广、适应极强 人

  有极强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时把握中心,使课堂教学扬帆归航。

白杨教学反思5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去进行整体感知。

  一、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习效果良好

  我还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由此,我想到了其实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白杨教学反思6

  《白杨》这片课文是一篇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借白杨树赞扬哪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那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坚强不屈的建设者们。更通过爸爸和孩子们谈论白杨,来表达爸爸的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像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奉献自己的决心。课文主要通过三个孩子们只知道,却不知道的事情,来衬托爸爸的心愿,在教学中,我把这一部分作为学生理解爸爸心愿的一个重点,孩子们只知道一些事情,猜想一下孩子们却不知道什么?以此来衬托出爸爸的心愿,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本篇课文有两处托物言志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多通过品读和理解体会两处托物言志的表达的情感。学生对于这种写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我重点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个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人的'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学写托物言志的作文。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课文《白杨》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人教版白杨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白杨教学反思7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对于这样一篇意境深远的文章,学生很难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课堂上通过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通过朗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虽然此时学生还是不太明白爸爸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学生在此时已经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丝微笑”。由爸爸的神情变化深入体会最后一句话“那时因为他看见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通过联想:爸爸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第三步,回过头来朗读爸爸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的时候说的那段话,从而真正领悟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现在读这句话,学生已经清楚地明白原来“树似人,人似树”啊,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合二为一。借此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这一堂课教下来,自我感觉还比较流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我想大概与我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方法,化难为易有关吧。我还觉得,在教学中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与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白杨教学反思8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感悟白杨树的品质和边疆建设者的精神。

  3、学习课文“借白杨树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这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学法:引导、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投影仪、投影片。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新疆建设兵团以及戈壁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有这样的一种树,它没有松柏那样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样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美。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这种树,大家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字词。

  三、深入研读,感悟荒凉,烘托精神

  1、戈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回答。师:课文的描述给了你对戈壁的什么感觉?(“我感觉到大戈壁非常辽阔”)你是从哪些字句中体会到的?(从“茫茫”中体会到辽阔。)还有怎样的感觉?(我从“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到大戈壁也非常荒凉。)

  3、师: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它有的是什么?(粗砂、砾石)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大戈壁到底什么样?放映大戈壁的图片

  4、师:现在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大戈壁,你会用哪个词语?(寸草不生、荒无人烟、不毛之地)

  5、师:就在这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白杨树长得怎么样?

  师:这是什么样的身影?用自己的话说一下(高大、挺拔、秀丽)。用一个词概括(高大挺秀)。

  6、朗读对话,体会童真

  孩子们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绪,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孩子们的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4—11自然段。

  四烘托精神

  (一)体会精神

  1、(指名读)请你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投影: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默读课文思考: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各写了什么意思?

  (2)师:第一句写了什么?(写了白杨树很直)白杨树“直”的特点从什么时候有的?(“从来”)具体从什么时候?(“从一出生,从一有白杨树”)看来白杨树的这个特点不是人工修理出来的,而是它的什么?(“天性、本性”)师:也可以说是“本质”上就这么直。

  (3)齐读第二句,说说你从“哪儿”这个词语都读出了哪些地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高山—海边—平原—戈壁??。下面我们就把这些地方送进句子中,再来读一下。学生齐读:高山需要它,它就在??;海边需要它,它就在海边??;平原需要它,它就在平原??;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师:白杨树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因为这儿需要它”)它对这些地方的环境挑剔过吗?(没有)师:这就是白杨树的品质:哪里需要就到哪里,不管环境如何。板书:哪儿?哪儿?,不择环境。

  (4)我们再来看第三句。这是一个长句子,同学们读一读,看看是用哪个关联词连接起来的?教师板书:不管?总是?。你能把这个长句子读成四句话吗?(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雨雪打来,白杨树——;面对干旱,白杨树——;面对洪水,白杨树——。)通过这四句话,你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品质?(“坚强、坚决”)板书:毫不动摇。

  (二)感悟心灵。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你找到了爸爸和白杨树的共同点了吗?(二者的精神是一样的: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扎根,坚强不屈,毫不动摇)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不是),还赞扬了什么?(赞扬了像爸爸那样千千万万个边疆建设者)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板书:边疆建设者、借物喻人。读到这里,列车旁那一行行白杨树,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树吗?(不仅是树,还是众多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2、然而孩子知道爸爸的心吗?

  (1)指名朗读14自然段。

  (2)师:这段一连用了三个“只知道”,然而,“只知道”的后面是不知道,想一想在每个“只知道”后面都有哪些“不知道”?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回答,教师点击,屏幕依次出现不知道的内容。

  (4)师生对读,老师读孩子们只知道的,同学们读孩子们不知道的。师读:“他们只知道??”,学生对读:“可他们却不知道??”

  3、学习最后一段。

  (1)师:可是孩子们现在还小,他们还不能理解。

  (2)读最后一段,回答问题。

  (3)师:爸爸由白杨树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所以他笑了。

  (4)读到这儿,你们明白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了吗?作者没有让爸爸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愿,而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对,是依托白杨树表达自己的志向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阅读链接《帐篷》。

  六、完成练笔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家袁鹰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在本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

  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我并没有对所有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相接,而是抓住了2、3个方面进行详讲,以面代全。

  例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不足之处:

  课后练习题中,要求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夸夸学生心目中的白杨,学生的说法雷同,思维比较狭隘。

白杨教学反思9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白杨教学反思10

  在上第十册《白杨和小河》一课中,我采用了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愉快中学好歌曲。

  我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新课时,边讲故事边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画,学生听着看着非常投入,很自然就由导入接到学习歌曲上了;学习歌曲这一环节我用琴弹奏歌曲旋律一次后,让学生小组之间自学,并找出难唱的乐句,然后教师检查纠正,学生再随琴演唱几遍,学生便完全学会了演唱整首歌曲;巩固歌曲时我用口风琴吹奏歌曲,请十几个学生用打击乐器和我一起表演,这时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氛围高涨;小结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画,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感受,然后教师总结。

  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不但完全学会了这首歌曲,还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要珍惜友谊的道理。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上台表演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由始至终都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良好。

白杨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第一: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第二:我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我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上完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有“五点”收获,“四点”思考。

  一、加强了两个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使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听读、背诵等。同时,我以学生为本,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意识,如,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

  1、读书时抓重点词句品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注重教师评价,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随时注意用丰富的语言评价学生,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向学生教授学习方法。从师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三、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上接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理达到完美统一。

  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最后一自然段时,提出置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反顾全文的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电教媒体切实为教学服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节课,我牢牢抓住核心问题,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但在学习白杨特点时,我却忽略了,没有从整体入手,而是直接从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让学生分别了解白杨树的三个特点,回到整体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体会白杨的直、生命力强、坚强的特点。

  2、在后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教师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不够充分,今后在备课时要进行多种情况的预设。

  3、在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时,我如果能配合画面插入一段教师的激情导语,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4、怎样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永远的思考。

白杨教学反思12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典型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

  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引导学生抓联系,合作探究文体,让学生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以学生读、悟、问、议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先自读自悟,再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最后小组合作交流心得。老师做适当的点拨。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重视了学生的读,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还有不足的是,课前如果让学生先查阅一下有关边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让同学了解了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到了建设者们开发西部的豪情壮志。在学习课文时,学习感悟作者借白杨特点喻边疆建设者难度就能降低一些,感悟也会更深一些。

白杨教学反思13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互动,教活了老教材。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力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

白杨教学反思14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对于这样一篇意境深远的文章,学生很难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借助爸爸的表白和课文前三端的描写,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通过朗读、思考、拓展填空练习、小组、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在多种形式的思、议、读中,学生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借助更多的课外资料,让孩子们了解当时的建设者们是怎样扎根边疆。第三步,借助文中多次对爸爸神态表情的描写,让孩子们体会爸爸几次“沉思”和“微笑”的含义。由爸爸的神情变化深入体会最后一句话“那时因为他看见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让学生再次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这一堂课教下来,自我感觉还比较流畅,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有优点,也有不足,总结如下:

  优点:

  1、思路比较清晰。备课时,我反复读了教材,也上网搜集了很多资料,有关于教材的,还有关于授课的。读教材、思学生、找资料帮助我理清了思路,通过三大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

  2、课堂上能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一节课上会出现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也会有很多简单易回答的问题,看到有很多孩子们举手的时候,我多关注了一些平时成绩一般,有比较胆小内向的孩子;问题难的时候,我就会多考虑平时读书多、成绩比较好的孩子;当然我也发现有的孩子一节课没有举过手,在适当的时候,我也让她起来说说自己的体会。这一节课虽然脑子要转得很快,想得很多,但我觉得很值得。

  不足之处:

  这节课的部分教学环节有些难度,需要给学生留更多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在出示建设者资料时,若能将前面的问题和资料放在一屏上出现就好了,但是实在有些挤,所以分了两屏,学生思考起来有些难度,而我进行的速度也比较快,孩子们答起来有些生硬。

  今后,我还要多钻研教材,不断打磨自己的课堂,让自己能快速成长,让孩子们能有更多收益。

白杨教学反思15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促悟的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认真读爸爸说的有关白杨的一段话,“白杨树从来都是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然后,让学生仔细分析这段话,一共有几句,分别说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学生经过朗读,理解进行总结,最后再节流,说不到位的地方,老师引领加以点拨。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对白杨树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

  在课文的最后一段的学习中,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由于学生对高大的白杨树身边的几棵小树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为了降低对爸爸借白杨抒发自己情感的理解难度,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边疆需要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这里仅仅说的是小树吗?学生马上领悟,这里是指的爸爸身边的孩子,还有很多像爸爸一样,自己扎根边疆,也让孩子继续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

  不足之处,本文的教学,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的分配,其实,还应该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让学生真正领悟“借物喻人”的写法,能够达到学以致用。

【白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反思12-05

《白杨》教学反思01-22

白杨教学反思04-08

《白杨》教学反思08-19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03-14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04-02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3-21

人教版《白杨》教学反思04-21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3-26

白杨教学反思14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