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昼夜的形成教学反思(精选3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昼夜的形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昼夜的形成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能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培养了他们观察、推理及初步的空间概观念。
1、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向导、引领者。让学生按照“假设——实验——解释”的步骤,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进行探究活动,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思维能力。
2、把课堂还给学生,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
3、本节课我尝试用我校自创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学、展示、反馈,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教学中有的地方落实的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昼夜的形成教学反思2
在备课中,我发现,科学在线中哥白尼的“日心说”只是说明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和别的行星一道绕太阳运转。也就是说,这里只是说明了地球在公转。接下来,课本上用一大段话直接向学生介绍了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昼夜的原因。而后去做模拟试验。虽然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而且介绍得也很明白,但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似乎有些被动。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我本着优化课堂的思想,努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以及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确定本节课的科学探究目标为:能够在合作中设计、完成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科学知识目标为: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教学重难点为: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
其实,学生对昼夜的形成并非一无所知,不少学生从科普书、或科教片上看到过有关昼夜变化的介绍,只是不能把书中文字的描述与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思考。于是,课的开始,我便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画图对自己所见的昼夜变化现象进行真实的描述,让他们发现感性认识与书本知识之间的矛盾,在矛盾中激励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时,介绍科学在线的内容,通过科学史的教学,使学生在认识“日心说”的同时,感受到探究自然的奥秘需要经过长期的观测实验,需要借助技术先进的工具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建立和完善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接着提出:地求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那么,什么才是昼夜形成的原因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猜想就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部分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已有所闻,但与昼夜形成的关系模糊不清。指导学生学会用画图的方式进行猜想,然后对图画进行描述,这时,要尊重学生的猜想,不要随意地加以否定,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行为习惯。制定实验计划时,指导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运用实验技能,变模仿实验操作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而老师在学生制定计划前提供一些现成的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少走弯路,降低设计实验的难度。
动手实验完毕,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概念,这样环环相扣,使结论的得来水到渠成。虽然地球的公转不是昼夜形成的主要原因。但这样的探索必定为今后学习四季的变换打下坚实的基础。
昼夜的形成教学反思3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我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处理。
1、假说提出后增设质疑环节的得失
本节课曾经试教过几次,在试教过程中,我感受到增设质疑环节是有必要的。它不仅让学生的头脑进行了一次风暴,也能够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在质疑中,学生知道了提出合理假设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养成用证据说话、善于修正自己观念的习惯,这些都是比认识昼夜的形成更加重要的科学品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质疑必须建立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在试教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用语言描述清楚怎样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同时也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知道发言学生的想法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质疑不是建立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争论和质疑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质疑环节增设了图片演示环节,将抽象的逻辑思维变成了具体的形象思维,这样的处理便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思维碰撞,让质疑发挥实效。
(2)让学生养成寻找证据验证假说的思维品质,体验、经历探究过程。在质疑环节中,学生们提出了非常精彩的质疑。
有位学生提出的日地运动方式是:太阳不动,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其他学生质疑:如果是这种运动形式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那么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昼夜都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生活中是有四季的,四季的变化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四季中昼夜是不一样的,从这点就可以证明太阳不动、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有位学生提出的日地月运动方式是:地球不动,太阳、月球在同一轨道上绕地球运动。但地球在中间,三者的位置永远处于一条直线上。
其他学生质疑:月球的运动与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无关,而且,这种运动方式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因为月球不发光,它是反射太阳光的,这种运动方式让它永远都发射不了光。因为太阳光都被地球遮住了,这样我们就永远无法看到月亮了。所以,这种运动方式是不正确的。
这两次质疑是非常精彩的,学生已经会用生活中的证据来排除一些不合理的假说,这其实也反映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知过程,也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的过程。
2、将日地运动研究扩展为日地月运动研究的得失
为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我将日地运动研究扩展为日地月运动研究。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改动虽然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但也造成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混乱。所以在开课时,如果学生把日食现象误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光而产生了他们所说的“昼夜交替”。
在后期的研究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如果是有物体挡住了太阳光形成了所谓的“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在物体挡住太阳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太阳被物体一点一点地遮挡,直至形成“夜”,然后遮挡的物体慢慢移动,太阳一点一点地露出来,直至形成“昼”,这个过程其实是我们看到的日食变化的过程,与我们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昼夜的形成是与月球无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