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8-30 06:54: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实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负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实用15篇)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1

  例4在设定向东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向西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以后,要在数轴(小学数学称为“直线”)上用点表示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在数轴上表示正数和负数,能清楚地表现出非零自然数都是正数,正数比0大;负数是与正数意义相反的数,负数比0小;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些知识曾经在例2里已经初步得出,现在呈现在数轴上面,能更加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正数、负数以及0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关于整数的知识结构。教材呈现出一条比较完整的数轴,它是一条标有箭头(方向)的直线,上面有表示“0”的点(原点),以及表示1、2、3等正数和表示-1、-2、-3等负数的点。教学时应该仔细规划出现完整数轴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数轴上已有的数的位置及其意义,初步注意到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排列顺序。我是将教材这题静态呈现的,不利于学生对数轴的认识和对正负数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修改:首先给出一条箭头向右的直线,在直线上有许多间距相等的点,其中一个点的下面标注数“0”。接着联系例4中向东行走的千米数记作正数的约定,在数轴的“0”点的右边下方依次写出1、2、3、4,表示如果从“0”点出发向东行走1千米、2千米、3千米、4千米所到达的位置,并告诉学生,数轴上的正数一般不写“+”。然后突出例4中向西行走的千米数用负数表示的约定,在数轴的'“0”点的左边下方依次写出-1、-2、-3、-4,表示如果从0点出发,向西行走1千米、2千米、3千米、4千米所到达的位置,强调负数的“-”不能漏写。上述的教学设计,给抽象的数以形象的表达,有助于学生体会数轴上的点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再次体验负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着数轴上的数,体会数的排列顺序,可以分两步进行。先仔细观察数轴上“0”的右边和左边分别是什么样的数,明白“0”以及它右边的数是以前就认识的数,“0”左边的数是本单元教学的负数。联系“正数都大于0”体会“负数都小于0”,感受数轴上的数分布的合理性。再仔细观察正数1、2、3、4等,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左到右;负数-1、-2、-3、-4等,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右到左,发现正数的排列方向和负数的排列方向相反,正数和负数以“0”为分界。还可以回忆温度计上的刻度和海拔高度的含义,体会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排列方向的合理性。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2

  《认识负数》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

  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感知到正数与负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数量。教学时有几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

  1、对温度计上零度以下温度“读”与“画”容易出错。

  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识,课前也知道温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华氏度、摄氏度,但学生在读温度计上刻度时(尤其是读零度以下的'温度)学生习惯性从下往上读,如:

  此题学生容易读成“零下十一摄氏度”,因此在例题教学时就要让学生明确读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方法——都是从零开始往上或往下读。在初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并指边读。

  2、对于楼层用正负数表示后,计算正负楼层之间的差距容易出错。

  在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负数表示,楼层表示方法也不例外。地面以上记作“正”,地面以下记作“负”,但在实际生活中没有“0层”这一说法,因此学生在计算如:“温度从-3℃上升到3℃,上升了多少度?”学生基本都会将其看做-3到0,0到3,都能解答。而“从-3层走到3层,需要走几层?”学生容易回答“6层”这里学生容易忽略从-1层到1层之间是由一层。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画图标上数据,帮助理解。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3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应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游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学习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这节课我能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活动,及时的给予认可和指导,使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本课时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这个环节。四人小组讨论后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4

  今天上了第二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可能更深了一点,第二节课与第一节课的区别应该在于,第一节课中有比较明确的“0”,正负表示的量相对较固定,而第二节课的“0”可能并不确定,同时正负表示的量是人为规定的,可以规定向东走为正,也可以规定向西走为正,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并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只有在准确理解正负的相对关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运用。因此在课始又强调了“零度”、“海拔”等。还有特别重要的0。不论是数轴上的0还是温度计上的0,甚至是海拔上的“0”,都要让学生充分理解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这样学生才不至于犯错。 在教学中有这个一节细节,练习一第10题,表示上下车人数时,有学生回答,上车+8人,下车-3人,是否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正负数表示的意义呢?+8的正实际上就表示了上车的意思,他们理解了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首先让他们观察哪些数据表示上车人数,哪些表示下车人数,再让他们说说怎么看出来的,结果细心的学生发现起点站+21人肯定是上车的,终点站-21人肯定是下车的.,得出了正数表示上车的人数,负数表示下车的人数,这样再做下面的题目就会好一点。从后面的效果来看还可以。另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是否也与数学课堂中其他的知识太多有关?例如这部分内容刚开始就出示温度计(只有摄氏度),让学生自己读读,说说表示的意义,学生是否会学得轻松一点。在练习中所接触的那些具体的情境,究竟有多少教师能记得:月球表面的最低气温是-183摄氏度,又何况学生呢?现在的数学课对数学老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还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负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得比较理想,为这节课的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教学这节课前,为了更好的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做好知识迁移,我在上课的开始设计了“请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并标上数据。如果在0刻度的左边再画5厘米,平均分成5份,数字该怎样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思考,迁移和引入到本节课展开教学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考中发现“正数和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由于学生有了观察和理解数轴的经验,例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进行,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很顺利完成,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浓厚,积极性比较高,从学生的练习和作业中看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思维,我设计了一道练习:

  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延伸:六年级三个班进行综合百科知识抢答竞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答得0分。三个班目前的得分如下。六(1)班0分,六(2)班+20分,六(3)-10分。根据三个班的得分,说一说他们的答题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回答完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6

  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堂数学课就是《认识负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又不是一无所知,可能在平时的生活中见过或听过。

  因此在备课时从教材出发,又和生活联系起来,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熟悉而又觉得有趣味的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课题

  课的开始从“剪子包袱锤”的游戏入手,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相反的意思,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学生玩得很开心,在玩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建立一个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意识。接下来,她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信息记录相反意思的量,从而引出了负数的意义,并要求学生读、写负数,让学生感受到正数、负数都有无数个,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

  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学生已经认识负数之后,利用温度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海平面是怎么回事?高山和地面的高度如何测量,又如何表示?东、西方向的数轴是怎么回事?这部分内容的安排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巧妙利用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这节课上,在对学生进行负数产生史介绍时,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增加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在课的最后,胡老师安排了刘翔跑步中的风速问题,既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利用负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刘翔为中国人争得荣誉的那种自豪与骄傲,并祝愿刘翔在2008年奥运会上为国再次争光添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要从学生出发去导入新课。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再加上教材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原本的设想是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引入负数,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再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但是从问了几个学生后发现学生对于负数的书写与读法并不是本课的难点,反而在温度计上看数据的认识与读出正确的数据,出现了问题,我想首先在教学课件与教材的不统一,特别是不同学生书本上每一小格所表示的2摄氏度,半格与一格的区分比较模糊。

  我发现需要自己对将开始的教学进行调整,同时带来了影响整个过程中的连贯性的。首先来源于自己对教材认识的不同见解。第一的不同:教学引入的不同,一开始是应在学生回家认识温度计的前提下进行,(出示:温度计)让学生介绍一番对温度计,以此引出摄氏度与华氏度的认识,并及时进行引导设疑:那你知道在我国是用什么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摄氏度表示的温度。并与学生一起来认识一大格表示10℃,每一小格表示2℃,举例巩固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例一的'过

  程。这样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用的,分散了教学实际的难点,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的安排,学生反应的效果比较好,学生的表现是乐于于此,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重点。于是教学引入,想以北师大(四年级下)中的“生活中的负数”为开头,首先从词语入手,理解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的举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引出教学例1的过程,要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多样化的生活素材中,感知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具体数量的意义是相反的,体会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通过引进负数来进行简洁的表示。但学生的反应没有自己预设的出彩,自己的教学语言还需加强以及学生的常规练习。

  自己的教学想法在于让学生理解相反意义的量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述例1三个城市的温度,引出用数学的符号来表示更加简洁,形成一定的数学知授需。自己设计了但从效果来看,学生并没有如此的需求,如果把练习一第三题提前到教学例2的教学内容中,可能效果更好:先写正数与负数——分类——引出概念——0的新认识。课堂上采取的方式多样,有回顾新知,有用手势表示是否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还平面。反正新的教材还有许多值得自己去深入研究学习的地方。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8

  《负数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负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到了高一年级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十分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

  不足之处:

  一是我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深,有些问题设计的过浅,没有价值。致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非常有限,降低了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三是课件的制作还不够精细。在有就是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练。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熟悉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温度计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教材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教材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正、负数是两个相反的定义,在教学的时候,我着重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明晰正、负数的意义。我准备了温度计,让学生认清零在正、负数之间所处的位置,是学生正确认识正、负数的关键。

  教学中,运用了多种学习方式:认识温度计;练习找温度;得出0的特征以及正负数的含义;认识海平面,加深对0、正负数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充分利用温度计这个教具“做足文章”,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尝试写出温度+13℃、-3℃;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据,学生学习起来有具体的事例做依托,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美中不足,如果我还在教材的.伸缩面适时拓展一下可能会更好。在让学生体会负数的产生及温度计中的负数时,如果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负数的产生是为了更方便于表示,人为产生的一种数。在观察温度计时,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负数、0、正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大小,体会当温度越来越往下时,温度就越来越冷,离0越远,负数就越来越小;反之,温度越来越高,正数就越来越大,为认识数轴提前渗透。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10

  负数的教学是结合正数而言的,它们是相反意义的量。在教学时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负”的含义,然后在开始认识负数的教学,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加深学生触类旁通的意识。

  一、借助字典查字义教学。

  课前我布置了预习,在检查预习情况环节,我让学生查字典,先从字面意义让学生了解负的含义,学生汇报说: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这样学生对负数就有了最初的认识,知道了负数小于零,和正数是意义相反的量。

  二、生活实例教学,强化新知。

  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负数,练习中呈现大量生活中意义相反的量,让学生用正负数表示,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如:气温高于零度和低于零度的表示方法;海拔高度,体温,存折上的.存入和支出的写法。

  三、在尽经历中体验新知。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本节课,一开始就抛出思维价值高的问题:叙述生活中常见的三个例子,引导学生动手记录数据,让学生实践,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在比较正负数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观点交锋,最终得出“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最具有趣味性,最简洁,最科学。”深刻体会负数的优越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

  总之,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掌握理解了负数的意义,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生成长的很快。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11

  “负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学生经常会从收看到天

  气预报、温度的信息中看到负数,所以上课时注意了几个方面:

  1、将“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在一起。从学生熟知运进、运出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感受正负数的意义,理解了抽象的负数。

  2、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了寻找生活中意义相反的量、天气预报、温度等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从生活的情境中展开对问题的探究,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形象的依据。让学生体会正负数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然后认识到温度、海拔也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后。正负数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正”也就谈不上“负”,通过大量实例去体会:从学校向东走20米,可以表示为+20米,那么从学校向西走20米,可以表示为-20米,足球赛:进球3个,丢球2个怎样表示?转来12人,转走8人;车到站点,9人上车,5人下车。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联系生活,举出了很多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寻找生活中的相反意义的量这个环节表现很好。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明确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希望自己的课堂能让学生越来越投入,开开心心地完成学习任务。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12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首先,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在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如:飞机上升500米用+500米来表示,下降500米则用—500米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正数表示相反的意义。教材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体会负数的含义后,出现了数轴,这是一个关键。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重点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排列特点。而这也是想学生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的把手。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0是正数,我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接着为了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在数轴上清楚地看到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分界点;然后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0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其次,如何在教学的后期,弥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着将数轴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步:心中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一个数轴。

  第二步:确定基准点。根据实际情境确定每个数在这把“尺”上的位置。

  第三步:根据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也就是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试图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借助图形有效的解决问题。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这种方法,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13

  上完本节课,感受很多: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面向全体学生,并给他们充分观察、比较和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解决问题。较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能够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来学习新课,并且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2、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学生充足时间去尝试,交流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学生间的思想沟通,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的多样化,个性化。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班交流,共同学习。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材中用两个班的比赛作为例子,为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我创设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情境,让学生用正负数计分,根据生活经验得出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这样的安排,更自然,更真实,更开放。

  4、练习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如“学生举例”、“抽查味精的质量问题”、“太空游戏”、“温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又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当然,还有许多不成功的地方:对学生“放手”不够,应该多留给学生自己和小组研讨的时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立性,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今后,我将大胆尝试,更加放手让学生立探索获取知识,让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14

  《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从教材出发,联系生活,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熟悉而又觉得有趣味的教学过程。

  一、从游戏出发,引出课题

  课的开始从“反着说”的游戏入手,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相反的意思,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学生玩得很开心,在玩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建立一个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意识。接下来,我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信息记录相反意思的量,从而引出了负数的意义,并要求学生读、写负数,让学生感受到正数、负数都有无数个,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说说负数在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汇报。学生将负数置于具体的生活经验之中。这一过程分两个阶段完成:首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负数?其次结合你自己的理解,举一些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如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海平面是怎么回事?高山和地面的高度如何测量,又如何表示?东、西方向的数轴是怎么回事?这部分内容的安排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巧妙利用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这节课上,在对学生进行负数产生史介绍时,让学生感受到 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增加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引导反思错误原因,解决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一个难点应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温度计上表示—11度”,对于这一温度的表示,学生经常会错误地表示成—9。对于这一表示错误我让学生进行反思,查找错误的原因,从而让学生领会用负数表示时的思考方法。首先要确定观察的方向,其次确定数的表示位置。通过这样的处理我想学生对于“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征会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

  教学中,有需改进的是:本自认为学生对“温度计”比较熟悉,而经过教学,发现学生不能很快地判断出气温。我想应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将其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初步借助生活经验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在数轴上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我想,如果这样处理会更易于分散难点,学生也会更容易理解。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熟悉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生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正、负数是两个相反的定义,在教学的时候,我着重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明晰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与0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并且认清零在正、负数之间所处的位置是学生正确认识正、负数的关键。我对本节课细细揣摩,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

  1、情境内容源于实际生活,由此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记录数据,请同学们来记录下面两个班篮要球比赛的得分情况”,以活的真实情境为研究素材,呈现出不同的记录结果,透视出学生的原认知状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新问题的研究,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又能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实施有效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收集生活中的有效素材,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我收集生活中的有效素材。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购物小票上认一认;根据各地的气温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正、负数表示两个正好相反的意义,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正数可以表示增多、高于、正方向等意义,负数可以表示减少、低于、反方向的意义。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温度计这个教具“做足文章”,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尝试写出温度-5℃、-20℃;在温度计上

  拨出指定温度;把温度计横放后抽象出数轴,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据,学生学习起来有具体的事例做依托,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没有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多次在关键处设问“上海(零上4摄氏度)和北京(零下4摄氏度)的温度相同吗”“-5℃、-20℃比较谁低,谁高”“+5℃、-5℃之间相差多少度“……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做,而且动脑思考问题,再通过交流就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的思想和具体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数学活动实效性就明显。

  3、深挖知识背后折射出的数学思想、方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生活中的负数这个内容如果把握不好极易片面理解,单单强调负数而忽略另一方面。客观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正”也就谈不上“负”,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辨证法的基本观点。通过这个教学内容要传递给学生的也是这样一种思想,要提到这样一个高度上来认识。所以,整节课中教师紧紧围绕两个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接触、认识、研究,最后才有了课的结尾学生感悟到的:“前进后退可以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增加减少可以用正负数”“意义相反的量就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这样一些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里面教师的引导功不可没。

  分类是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大都是先按标准将其分类,然后再辨析,最后获得对其完整的清晰的认识。在认识正负数时教师也采用了分类的方法,同时重点研究0的问题。分类时学生就把0放在了“说不清”这样一个位置上,通过辨析与解释,得出了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以上这些设计视角开阔,不局限于教材设定的一个局部空间内,而抒集资源,充分研发,为我所用。使概念教学的课堂沉闷一扫而空。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有点于放手不够,引导太多,有些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归纳的知识点没有让学生自由发挥。我今后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负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3-15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03-12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04-06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15篇04-21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15篇)04-21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精选4篇)01-06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精选3篇)12-22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21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汇编15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