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种子发芽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种子发芽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种子发芽了》教学反思1
一、教材的整体把握。
《种子发芽实验》是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它与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构建了一个教与学的整体内容,即植物与环境。以生活中引领学生通过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过程,去了解种子发芽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从而使学生清晰外界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活。这一节课核心内容为猜测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及设计对比实验,明确对比实验要领,注意事项。在这一单元中主要是以对比实验为主,这是很多学生从来没接触过的实验,这样就要求老师先讲清什么是对比试验,为什么要用对比试验,在实验前先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制定好试验计划,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对比试验中要注意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时就会有条不紊。
二、成功之处。
1.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最高水平。
比如这节课我们要改变“水”这个条件,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公平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小范围内、在适合自己的一个学习平台上开展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大家或提出问题、或提出不同的见解、或有所补充,相互启迪、相互帮助,经过反复的思考、修正,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带领全组较好地完成任务,同时也有利于能力较弱的孩子逐步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在受到启发后,有机会参与讨论,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一些见解,从而得到提高。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然后老师再请小组汇报,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仔细听取,给予补充,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2、注重关注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虽然我已经在小组合作设计方案时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但是,袖手旁观者还是大有人在。为了让每个孩子得到动手的能力,最后我安排了让每个孩子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条件来研究,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进一步完善。因为是不受限制的,很多同学在心理上都很乐意去做,哪怕是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从而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使每个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才是科学课的重要目的。
三、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的不够好,由于学生组内设计方案和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这两个环节,和过多的强调对比实验中的改变条件和不变条件,多于罗嗦,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参与面不广,尤其是新成立的班级,总认为他们底子差点就多讲点,这样完全不能体现他们的主动性,反而事得其反。不感兴趣的学生都不愿意听了,因此教学过程中语言一定要精炼,具有针对性。不必多讲的就少讲,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动手、动脑的能力。
《种子发芽了》教学反思2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能说出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空气、适宜的温度、水。2. 经历设计控制变量实验、探究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基于上面的目标设定,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一、案例说法,迁移运用
在课的开始阶段,同学们猜测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有多种:光、土壤、空气、水、养料、温度、湿度等,这也反映了同学们的前概念水准,哪些条件是种子发芽所必须的,还有待实验证实。这些条件中,我们先选择一个条件(水)进行实验设计,因为水这个条件在实验中学生比较容易控制,也跟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开始设计时,老师没有给学生任何限制和引导, 让他们自由地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目的在于充分暴露设计当中的问题和欠缺,为接下来的交流讨论做好铺垫,激发同学们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只有一组实验,缺少对照组;有的同时改变了两个条件:常温和低温;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选择了低温(有些种子在低温下根本就不发芽,所以看不出有水和无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同学们都找出来了其他组设计的问题,并说出了改进的措施和方法,最后达成了共识:作对照实验,必须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由于有了前面的分析探讨,在设计其他条件如空气、温度等对种子发芽影响的实验时,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把对照实验的公平性原则迁移过来,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一贯倡导建构自主高效的学习课堂,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其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不可忽视关键。这课涉及到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因为当堂不能看到实验结果,课堂上缺少动手操作,处理不好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打折扣,课堂氛围难免会显沉闷。我在课堂上采取了利用电脑技术解决这个问题。
在进行实验设计阶段,我为学生提供一张PPT模板,提供了表示水分、温度、空气、光照等的图案,让学生根据需要直接拖拽图片的方法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图片直观、显眼,操作简单,节省时间,而且方便修改。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出实验结果,我尝试让学生运用一个“种子发芽”的虚拟实验软件进行探究,软件操作十分简便,却能够说明问题,并且课堂上可以马上反馈实验结果,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实验中由于种子发芽的实验涉及到的环境非常复杂,一些条件如空气、温度等是小学生不能控制的,虚拟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完全控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派出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使我们的探究在一个理想、简单的条件下进行。
《种子发芽了》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难点是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通过上一节课学生对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的探究,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绿豆种子发生了变化。在课上让同学们进行统计,先统计小组,再统计大组,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交流,从数据中得出绿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空气、温度和水分,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萌发所必须的。同学们通过亲身实验得出的数据真实有效,情绪都很高涨,后续的实验也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
不过,在这次实验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刚刚开学的那周,温度不是很高,只是相比较冰箱要好一些。因此除了阳光、黑暗对照组在盖了盖子的情况下萌发现象非常明显外,其他组只能看到绿豆种子的胚根处冲出了一个白点,因此在统计数据时,这种情况也算作发芽。同时也在全班进行分析,了解为什么加了盖子的`组萌发现象明显,同学们纷纷道来,加了盖子过后温度会高一些,更适合种子的萌发,因此也再次验证,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还有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农民伯伯在播种的时候要盖一层薄膜,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同学们通过这样一个提出问题–根据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对照实验–记录观察–统计数据–交流分析–得出结论的一整个过程,体会到科学的探究性、严谨性和趣味性。
《种子发芽了》教学反思4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种子的结构。在这个观察的活动的过程,虽然学生带来的花生仁没有浸泡,但是这个情况没有影响学生的观察。在着这个观察的活动中,学生能够仔细的观察并且能够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但是我还是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没有浸泡,学生在观察种子的种皮遇到了困难。如果种子浸泡之后,学生就会更好的进行解剖操作。因此,我学生进行试验的准备活动一定做好,这个能够上课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因此在这次的活动中,学生将种子分成两半的活动,遇到一些困难。在学生观察的 时候,学生对于种子的内部结构观察的还是比较的仔细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在观察的活动中的时候,学生讲一些花生种吃了,我想下次如果将花生的种子改变成大豆的种子,这样学生吃种子的行为就会不会出现了。现在我想了,如果在上课的时候,我能够提出问题,你刚才吃掉的是种子那一部分,这样就能够更好的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我先这样抓住时机,进行教学效果似乎会更好的。
在猜想种子发芽的条件的时候,学生都能合理的进行猜想。虽然学生猜想除了这次上课预想的内容还有其他的内容。我想这样发散学生的思维更好。对于不在课上研究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下研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指导学生研究设计实验的过程,学生基本上都能能够进行合理实验设计。这一点看来,学生对于实验的设计掌握的还是不错的。当时我是直接出示一个综合学生的方法的实验方案。我现在一直在思考这个方案是否知道学生进行研究的设计呢。如果那样的话效果会更好的。
《种子发芽了》教学反思5
统计学生回家做的绿豆发芽的实验情况,有的班只有几个学生做的,其他班大部分学生都做了。有些学生反映自己的绿豆没有发芽,一问才知道他们直接把绿豆种在土壤里了,怪不得过了三天还没有长出来。
也许是因为上节课把绿豆发芽实验和绿豆芽生长实验搞混了。绿豆发芽实验是把绿豆放餐巾纸上,而绿豆芽生长实验是把已经发芽的绿豆移植到土壤里,这样就有一小部分学生搞混淆了。有些时候老师认为很清楚,很简单的事到了学生那里就变复杂了。
虽然自认为自己很注意了,但有时还是难免犯这种错误。绿豆芽生长的需求实验,由于我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几盆对比实验用的绿豆芽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浇水、见光的绿豆芽粗壮、葱绿。见光、不浇水的绿豆芽出苗的棵数不全,而且茎短、细,叶小、枯。浇水、不见光的绿豆苗虽然长的也较高,但整体颜色呈白色,叶小而黄。三盆对比强烈的绿豆苗为实验结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
由此更深切地体会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种子发芽了》教学反思6
核心提示:这节课中种子发芽实验主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进一步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这节课中种子发芽实验主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进一步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这两课意在通过“种子发芽实验”这样一个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交流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装置——猜测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四个环节,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并有目的地对材料进行组合,从而提高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本着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自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种子发芽主要具备水、温度、空气三个条件。因此,在上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目的就是将我的一些认识和观点能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在学生进行设计实验之前,先引导他们仔细思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怎样控制好条件等,然后讨论制定好实验计划,再组织准备塑料杯2个并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绿豆6粒、纸巾2块,实验的步骤按书上要求进行,分别提醒怎样控制好水、温度、光照。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计划,每个同学回家实验并做好记录我请个别同学向全班讲述自己所做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有关数据以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这样就把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最后老师做归纳性总结。学生的实验数据基本上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有的甚至是非常接近,这是非常让人欣喜的事。从实验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仔细观察、分析数据、整理信息等,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次实验很成功。
《种子发芽了》教学反思7
《种子发芽实验》是《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2课,主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试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主要是通过“种子发芽实验”这样一个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经历,通过交流实验计划——配备实验装置——猜测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四个环节,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并有目的地对材料进行组合,从而提高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设计的出发点是本着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自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在上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目的就是将我的一些认识和观点能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就拿配备实验装置这一环节来说,在我最初的设想中,是在学生进行设计实验之前,先对他们提出要求:纸盒要准备6个、注明“1”、“2”并分别写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绿豆6个、纸巾6块、实验记录单一份、实验的方法按三个要求进行,分别是控制水、温度、光照。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设计的实验,回家实验并做好记录,
第二节上课时,我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每个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讲述自己所做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有关数据,这样就把学生探索知识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最后老师做归纳性总结。学生的实验数据基本上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有的甚至是非常接近,这是非常让人欣喜的事。
《种子发芽了》教学反思8
《种子发芽了》这节课我合理地设置教学情境,以探究学习为核心,适时地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带着问题学习,激发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解在。我在本节课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农民伯伯春天把种子种下,它就会发芽生长,接着揭示课题种子发芽了,围绕种子发芽你想了解那些知识?让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从学生想了解的知识中选择要研究的问题;种子发芽需要那些条件?种子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这样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确定要研究的内容,即做到尊重学生,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学生体验,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体验,引导其能够积极主动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子的构造。同样在解决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选择出种子发芽的必需的条件,然后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在老师的引领下分组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有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又有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把种子发芽需要的几个条件分组进行设计实验方案去验证。而且整个过程老师都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知识,锻炼能力。整个过程教师真正起到了引领者、组织者的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悉心引导,注重探究的层次性。
本节课选取植物的种子作为探究的对象,是在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重在设计及探究实验。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裁处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土壤、水、空气、光、温度等多个条件时,不是为其确定,而是引导才用对比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并通过师巡视指导学生设计见到的对比实验表格。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在设计,先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彼此的发现能互相补充、完善,使探究活动层层递进。
4.引导课外观察,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起点。种子发芽与水、空气、适宜的温度有关,而且这项实验不是课堂上40分钟就能完成的,它需要3—5天的时间。因此在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后,鼓励学生课下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详细的观察,并提醒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这样就将课堂上无法观察的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对象放在课后让学生继续观察,做好记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事实,科学数据说话,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态度,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种子发芽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种子发芽日记08-14
种子发芽日记12-20
种子发芽的日记01-20
种子发芽观察日记07-31
《种子排队》教学反思03-30
种子植物教学反思03-24
种子发芽日记15篇04-08
课文种子教学反思02-06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