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1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以“绝弦”为线索,体味“知音”情深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但就文本而言,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或许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当然,在教学文言文字词上,是否考虑到了面向全体?对于虚词、实词的理解是否到位?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2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所以导致总有个别学生朗读的节奏出错。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3
有人说:“信息技术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的确,使用“这把剑”时如能做到适度、适时、得法,就能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反之,则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在本案例中,教师多次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料,每一次的使用均恰到好处。如“合作探究感悟知音”这个环节,师补充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衣着、国籍和身份,有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反差,产生困惑,从而产生探究课文的欲望。又如,引导学生理解“俞伯牙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时,又适时出示相关故事,加上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如,结尾处引出小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对帮助学生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于最后的课外拓展,相信“知音”文化一定会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
总之,本文语言精练,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但正因为语言精练,却阻隔了学生对“知音情”的体会和感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创设一定的情境,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是的中心思想很有帮助的。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4
今天要上《伯牙绝弦》,真是担心啊,对于文言文,真是一点底都没有啊!它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上课文之前,请教了办公室老师,抓住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古文教学,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以后有待提高。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5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文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展开思考,理解课题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三、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朋友易得,知己难求;伯牙子期,千古佳话。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其知音之情令古往今来多少人唏嘘感叹。两位主人公成为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带着对这个美好故事的向往,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备课《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上完课后,觉得有点心得,于是记录下来,以备他日之需。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6
《伯牙绝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让学生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
(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
(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
(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伯牙琴技高超,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赞美?指导学生练习读钟子期赞叹的句子。在读中感悟互为知音的喜悦,较好的升华了“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7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77个字里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我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理解这个故事,见证千古知音,向往这份美好。
我在设计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根据文言文读的节奏难以把握的特点,先让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当学生指出文言文比较难读要反复地读后,教师就让学生反复读文。在接下来的反馈交流时,教师肯定读得好的地方,读不好的句子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停顿和节奏,达到了读通读正确的目的。在课中,学生通过找伯牙和子期心灵相通的句子,反复诵读,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美好情谊,自然地把文章的意蕴、情感、韵味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传递出来。结课时,学生和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诵读课文,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自然地流露出来。
在课中,展示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在品中咀味。有主要是引领学生要品词品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激发学生从课文结构特色处或情感磅礴处切入。
记得有一小组带领大家学习时,要学生找出伯牙和子期心灵相通的句子,当明确课文的前三句话之后,投影“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先通过让学生自己说体会,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善”字所表达不同的.意思,体会古人“善哉”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赞美的语气。然后老师点拨,伯牙的琴声中还有那些美好的意境?充分让学生用一组ABCC,如白雪皑皑、芳草萋萋、清风徐徐、春雨蒙蒙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细细品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从而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伯牙和子期之间那心灵相通的知音情谊。
另外,在学习结束时,学生也沉浸在伯牙的悲痛欲绝和万念俱灰中,此时让学生抒写感受: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学生纷纷动笔写感受。学生的笔下更多的是对伯牙的劝慰和自己人生的感悟,他们在劝伯牙的同时也在劝自己,通过写话,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对现在拥有的生活更为珍惜。这样的写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品味了文章的情感,训练了写作的语感,语言文字的芳香之味自然流淌。
但是,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需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8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想像时播放的优美画面,沙沙细雨声、潺潺流水声、啾啾鸟鸣声,无不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在板书设计上我运用绘画突出主题,为了营造“知音之死”的悲剧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这一环节时一步一步擦去,整个黑板由刚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画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随着我的`擦拭课堂上每个同学的心都揪了起来,很快由刚刚的喜悦转成了悲伤。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人文“共鸣”。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三、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能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9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较少学习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10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我有点疑惑。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怎样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呢?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二、“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知音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与津。”整堂课,我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总见情—悟知音
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在这节课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与学生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努力实现师生“共鸣”。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到最大化的'赞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到滋润和滋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无为”境界。
最后,我播放了乐曲《高山流水》,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令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绝弦谢知音令人感伤,令人钦佩,这堂课上,努力营造的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还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11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上。课中,我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观察美景入手,说一说你看到的和你想到的,由带叠词的短语到诗句,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读文言文,读出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独特的魅力。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情有趣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前我首先指导学生把词语读正确、流利,然后引入文言文的朗读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我特别选择了相对难读的两句话入手:“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本文理解上的难点。在自由通读课文后,我特意选择班中的后进生来朗读,一方面可借机辅导,教学不是表演,本来就应该教那些最需要你帮助的人,公开课也一样。作为教师不应该害怕教学的失败。读出节奏和韵味后,我又要求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内涵:借助课文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为让学生更好理解伯牙和子期的'友情,体会“知音”,我特意利用课前预热的短语,帮助学生说说“伯牙志在——,钟子期曰:善哉,——”既训练了句式,又理解了知音,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文言文并不难,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在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就应该灌输给学生的理念,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我庆幸,我的学生依然学得快乐!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12
《伯牙绝弦》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而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自我感觉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铺垫,未成曲调先有情。
学习这一课的前一天下午,我就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查找一下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通过交流,大家知道了俞伯牙传说是晋国的外交官,而钟子期只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俩人地位悬殊,身份不同;知道了俞伯牙拜师求学、东渡蓬莱的的执着和艰辛;知道了俞伯牙十年没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时心中的那份孤单和苦闷;同时也知道了汉阳江口,中秋佳节月圆夜,俩人因琴声相遇,相知,相约时心中的那份惊喜和感动,知道了一年后的中秋,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明月,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染病去世后的那份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这些都为后面的诵读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还未读文,但心弦已被拨动。
二、反复朗读,心有灵犀一点通
崔峦老师在学术会上提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结合到文言文简洁、典雅,朗诵时具有音韵美的特点,本课首先注重学生的诵读:读通课文,读顺节奏为理解课文大意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多种形式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相机指导。如刚开始男女生比赛读时,女生把:“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读成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我问男生听出女生读的有什么问题吗?他们都摇摇头。我不动声色趁机在黑板上板书了两个字:兮和哉。并让他们猜猜“若”的意思。因为“峨峨”“洋洋”书中有注释,学生很容易猜到若的意思就是“好像”,那“兮”有什么实际意思吗?当他们明白这个字只是个语气词,相当于汉字的感叹词“啊”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兮”应连在前面的.词语后,再读时不仅断句正确,而且自然的把“兮”拖长,读得有滋有味。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指导学生抓住一个“善”字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抓住两个语气词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抓住一个“绝”字,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由于朗读的多层次、多元化,词语的理解一点就通,通过朗读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三、拓展练习,高山流水悟真情。
教学中,我围绕“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句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钟子期从俞伯牙的琴声里不仅能听出高山流水,还能听出他的胸怀,他的志向,他的喜怒哀乐,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俞伯牙用炉火纯青的琴技,还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拨动了钟子期的心弦;而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尝试着用生动传情的语言,还有符合学生心智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但愿,学生能得意,得言,得法,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洗礼,语言逐渐丰富,思维更加清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13
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在这一感悟的基础上,再深化人物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我计设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有最懂你心的人吗?有这样的知音在你身边,你觉得快乐吗?”有些孩子很自豪地谈到了自己的好伙伴,有些却显得很沉默。可见,不同的学生,他们的交往能力不同,他们的圈子显然不同,何谓“知己”?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孩子还没有用心去感受朋友。用你心度他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这种美,就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这个故事是一场悲剧,所以这种美也许是一种凄美。以现代人的.眼光,对伯牙又作如何的评价?我想了解一下学生的看法,也是为学生造就一个小论坛,发展学生的个性。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个问题“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难过了!”,有的学生又说:“伯牙,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好,琴很贵的,别把它摔破。”,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伤心,你没有了子期这个知音不要紧,可以再找一个呀。我也可以当你的知音,我非常喜欢听音乐的。”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看到他们发射出了智慧的光芒,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3-12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7-12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1-22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范文08-25
语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3-29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1-12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13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3篇)01-02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3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