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23 10:34: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3篇)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增减变化趋势。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情境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用两个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这一个情境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绘制一个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然后出示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从而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的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节涉及这样的例题是小明的身高情况、某病人的体温图,这些题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统计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调查统计的过程,并讨论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

  第一课时先主要复习了一下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从统计表中能看出什么信息,学生会说可以看出某一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有多少支。然而做成条形统计图也可以看出某一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有多少支,并且还可以清楚的看出最多或最少等,这主要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如果画成折线统计图又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自己发现,研究交流发言,其实学生说的非常好,能看出增减变化的趋势,从2001到2010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总体呈上升趋势,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学生说的也很好。

  然后有练习做一做,记录的陈东0到10岁的身高变化的统计表,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学生做的非常好。老师又提问了有关陈东身高增长快慢的问题,学生也回答的非常好。以及预测11岁陈东的身高大家也预测的.比较合理,说明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学生理解的还是很好的。接着做练习二十六的第一题的练习1,把1到6年级的喜欢看科普读物的人数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学生都画得很对,只有个别同学用钢笔作图,老师再次强调一定要用铅笔作图,错了便于修改。后面的问题学生回答的也很好。并且学生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也很好。接着的练习也都做的很好。

  总之,这节课学生学得还不错,自己动手画的也很多,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3

  1、学生是在什么基础上学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比统计表来的更为直接,形象,这是所有统计图的优势,学生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感知,从表和图的对比辨析中引入折线统计图我觉得就和学习条形统计图时处于一个层面了。所以,我认为作为心里需求应是: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为什么还要学折线统计图呢?我的理解是条形统计图侧重于更能清楚的反应数量的多少,也能反应数量的变化,但没有折线统计图那么直接,强烈,相比,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数量的变化。如何体现更?我以为是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只有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从初步的感知,到清晰的分析,到理性的思考,学生是在深入的学习研究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后才会真正的理解这个“更”字。作为学生的学习心心理需求并非一定是在课始,它可以在课中,课尾,纵关整个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的学习,这种需求,这种需要,可能作为第一课时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在还没有充分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特点,这种需求怎会强烈!相反,在充分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后再回头反思,这种需要才更强烈,在试教的过程中,在课尾的学生小结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了这种需求,这不正为折线统计图的后续学习打下一个强烈的心理需求吗?

  2、怎样才能巧妙地导入到折线统计图,我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不外乎两种导入方式:

  (1)做教材忠实的执行者,首先呈现统计表,然后设计一个问题:不计算能直接看出变化最快的是哪天?引发学生的探究愿望从而引入折线统计图。但在试教的过程中总感觉这种需求是强加给学生的,当两种量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时,有时有而且必须通过准确的计算来判断,为什么一定要把计算与直接比较人为的割裂呢?

  (2)先出示文字的记录,过渡至统计表,再由统计表过渡到条形统计图,由条形统计图引入折线统计图。

  于是,我选择了简单、朴实的导入方式,因为这节课我的定位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介绍一种新的统计图。通过设计两组对比明显的条形统计图,设计绘制是谁的折线统计图从而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引入新课。

  3、关于对统计意识的培养问题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不是一节课所能承载的。但如何在我的课堂中能有所体现,而不是仅停留与表面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在本课的第二个环节深入解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原本的教学目的'有三:

  1、能通过看点知道具体的数量。

  2、具体分析线的不同变化情况,有上升、水平和下降。

  3、在通过对线降幅的比较中看出变化最快的是哪个阶段。

  教学到这里就停止了。我不禁问自己:我们学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其实生活中更多的是通过对折线图中线的变化的分析得出整体变化趋势把握,从而根据整体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测,作出超前的判断,我还没有真正地读懂教材!基于以上的思考,所以在对点和线的细致分析后,我又重新调整了教学目的,增加了后两个环节:借助整幅折线图,体会整体变化趋势?并预测下一届金牌数可能会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统计的作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3-22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03-28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3-28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6-15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3-28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02-08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4篇)05-03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5篇03-28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5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