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1 16:52: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望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月》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1

  《望月》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作品。课文是一篇散文,写的是舅甥俩在望月中愉快交谈。背景是“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行进的江轮甲板上,静谧的月色,颇增几分童话色彩。按照文本的教学要求,重点是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以及想象力的丰富。下面我就分别按照不同课时,谈谈上完这一课的思考:

  《望月》第一课时

  语文课堂需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和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另外,还需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创新。在执教《望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呢?有的学生稍作思考后,每个学生说得都不一样……但有的学生思维较慢,一时不能回答,在课上没能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望月》是一篇优美空灵的美文,我在第一课时让学生一遍遍地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声读,反反复复地品味着,情之所至,拿起笔在文字旁边的空白处,录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本以为学生需要引导才能体会,没想到学生一下子就说,在讨论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时,学生思索片刻后很快就说出了自己对月亮的幻想——有嫦娥吧,圆圆的月亮像月饼……可以这样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月亮的美好。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篇与课文一样,有着优美月色、浩瀚古诗、鲜活幻想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望月》。

  《望月》第二课时

  通过我对文本的研读,我自行将教学的重点定为感悟事物以心,万物皆有情。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文本分为三大部分:“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小外甥眼中的月,从这三部分展开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了问题:“这篇课文分别写了那些人眼中的月?”在学生的回答中,只注意了“我”和小外甥。那我就按照学生的理解先来学习“我”眼中的月。在我的朗读中,让学生静静品味今晚江上的月光。我提出: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这样深入进行教学。如此美妙的月夜,当然不能让“我”独享,小外甥也来了。这时舅甥俩在干吗?(斗诗)由此引出诗人眼中的月是怎样的。在此让学生从古诗中读出诗人的情与愁,这是教学的重点。用时达二十分钟左右。接下去过渡到小外甥眼中的月的教学。到了这个环节,我提问:“课文分别写到哪些人眼中的月?”学生就能弄懂了课文写了“我”、诗人、小外甥他们眼中的月。那么这三类人眼中的月是不是都是一样的?不一样:“我”眼中的月宁静、安详、朦胧;诗人眼中的月却是充满了思乡离愁、愤懑现实;而小外甥眼中的月却和孩子一样调皮有趣。我及时地指出:月亮本是一个自然存在的天体,无所谓有感情。但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心中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从这里引导学生领悟人们对秋寒的菊、冬雪的梅的思想感情同样源自“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另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教学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诗句的句子,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

  每堂课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后在教学中还要多思考、多反思。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

《望月》教学反思2

  《望月》是一篇极其富有诗意和童话色彩的文章,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让诗意在课堂中流淌,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赏——江中月的多姿多彩。

  文章第二自然段所描绘的江中月色静谧而美好,在教学中,我通过音乐《春江花月夜》,借助美丽的月夜江景图,加上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学生在自读体会时能抓住“安详”、“千点万点”、“晶莹闪烁”、“隐隐约约”等关键词语,感受到月夜江景的的宁静之美、动态之美、颜色之美。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朗读的时候声情并茂,能把月夜的迷人朗读得很到位。但这一小节是课文的重点段落,在教学中所花的时间偏少,学生能找到关键词语理解课文,但是老师对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够,在课堂上体现不出老师的指导作用。

  二、诵——诗中月的多情多愁。

  舅舅和小外甥的`对诗,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让学生进入对诗的情境中去,对于诗句的诵读分为两次,一读,整体把握,读熟诗句,二读,理解诗句情感之后,带着表情,动作、语气来读。但是在这一段落的教学中,在理解诗句中的月亮寄托这是人怎样的感情,所花的时间太多,理解得太细,脱离了这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对诗,体会这种沐浴在诗和月光中的清幽旷远的意境,而不是理解诗句。对诗句的情感,点到为止就行了。

  三、喻——心中月的多趣多变。

  小外甥心中的月亮很独特,充满童趣,这一环节的教学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小练笔:“同学们,你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聪明可爱,一样的充满幻想,那么,你眼中的月亮像什么呢?拿起你的笔,把你心中的月亮也写成一首童话般的诗。”学生的想象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学生只会写月亮像镰刀,像小船,像眉毛,可是他们的回答却让我惊喜:

  月亮像什么?像路灯,在夜晚,它为我们照明,即使夜深了,它仍然那么亮,不忍心离去,不忍心让大地黑暗一片。

  月亮像什么?像月饼,美味的月饼。每天,星星在不断地吃月饼。日积月累,月饼越来越小了,而星星却长胖了。忽然有一天,月饼变圆了,而星星还在吃月饼,这样的事,每个月都在发生。

  月亮像什么?像小船,月亮女神坐在上面,每到夜晚—— 就会默默地注视着我们。让我们不再为黑夜而害怕,不再为黑夜走路而苦恼,给大地一片光明。

  月亮像什么?像镜子,庞大的镜子,在夜晚,它便照亮大地,用柔和的光线,寄托它对我们的思念。

  …………

《望月》教学反思3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一篇散文,本文通过舅甥俩在望月过程中,欣赏了江中月、赛出了诗中月、凝聚了心中月的过程,体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刚接到通知时,我的头都大了,我可是个女汉纸,上抒情的文章可是我的软肋。一开始我想把它上成阅读结合作文的'范文,让学生通过课文知道如何收集作文素材,如何安排材料,同时每一篇课文都是阅读文章的范文,让学生懂得如何分析一篇文章。试教一节课后被无情的推翻了,理由是有点不切实际,现在想想也是。后来由大师兄和校语文组的老师分析修改,变成了一节诗情画意的课了,对于我这个女汉纸来说有点难为我了。没有办法我得硬着头皮上啊。《望月》这篇课文我读了有几十遍,可就是不来电。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所以驾驭不了这样的美文。公开课我也上过不少,我对

《望月》教学反思4

  《望月亮》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旋律抒情优美,孩子们都很喜欢。上课的时候,我用了三拍子来导入,让孩子们感受音乐韵律,在音乐声中慢慢地率动。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是不错的,孩子们都能够根据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律动,感受三拍子的节奏。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聆听音乐,营造出一种气氛,让他们在音乐地律动中,想象你看到了什么?这时,有的孩子会说看到了月亮,看到了妈妈等等。我再让他们把看到的东西用画笔在黑板上画出来。这个环节引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每个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要上来画画,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画出来。再采用评价的手段,给每个小组评分。这样,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就马上涌现了。通过诗朗诵的形式,请同学有感情地、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歌曲的学习中。

  学生在这一堂课中,能够与我配合,有很多互动。我用三拍子的导入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三拍子节奏的特点与强弱关系,更好地完成这首歌曲的学习。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发现情感教学能够使我与学生的感情更加融洽,学生也更容易喜欢上这首歌曲,并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教学难点和重点得到了突破,学生对三拍子的强弱关系记得非常牢,对这首歌曲也更加喜爱了!

《望月》教学反思5

  《望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非常好的朗读素材。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使学生进入文章描绘的美妙情境,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这成了我本节课的一大特色。“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首要目标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上要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会读书,爱读书。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读好“舅舅”与“小外甥”“对诗”一段以及“小外甥”对月亮产生幻想的内容,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不但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我提醒学生,注意文本中对朗读的暗示,如“清幽旷远”、“绘声绘色”等词语,我觉得应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那样有利于形成习惯,学生们读书就会认真细致,就会自主地去感悟文本。此外,在朗读“对诗”一段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首先同桌合作“对诗”,然后小组间合作“对诗”,最后小组竞赛“对诗”。学生们合作中团结、竞争、默契、投入,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合金”,在学生心目中积淀下来。

  我觉得每位孩子用童心感悟的世界都是美的。文中“小外甥”对月亮的幻想奇特,语言美妙如诗。我以此为“点”,给他们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写出自己“沐浴”在月光里的思考,让他们释放心灵,用童心去感悟美好的世间万物。课堂上,全班学生都主动走到讲台前读自己关于“月亮像什么?”的幻想。张开幻想的翅膀,儿童的语言都是诗,每个孩子的思想都是那么新奇、美妙。听课老师们掌声不断,课堂掀起了又一高潮。沉浸在“幻想如诗”的教学境界中,这是本节课的另一大特色。而全班同学竞相上台,在教室里排成了一条“长龙”的情景,令我终身难忘……

  一节课,在读与写的训练里,在诗和月的光辉里渐渐度过,学生们很愉快,我也很愉快。总结成功的原因:要吃透文本,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要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教学,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需要努力的还很多,借着课改的东风,我,将继续前行。

《望月》教学反思6

  本册教材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望月》是第三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了。

  本文叙写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赏月的情景。文中有对月夜江色的描写,有舅甥赛诗的经过,有外甥对月亮的独特想象。“我”和小外甥喜爱月亮之情跃然纸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形象鲜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学本文,我主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描写月亮的古诗、体会小外甥的独特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得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附: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注意诗中的用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

  诗歌的境界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指导诵读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评点精粹

  《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板书设计

  诗意:

  首联. 望月怀远 自然浑成

  颔联. 流水对,自然流畅,古诗气韵

  颈联. 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 构思奇妙,意境幽清

《望月》教学反思7

  季丽梅老师执教的《望月》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通过放映一幅优美的月夜图,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环境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王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背诵关于月亮的诗这一部分,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下面一部分。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自己来学习关于月亮的想象部分。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知识拓展,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在季老师的这堂课中,并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还让学生来说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或者是关于山、水的诗。看得出,学生事先以利用网络,利用课外书籍查阅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开来了,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来查找资料,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发展。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王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小节时,王陈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幅优美的月夜图。

《望月》教学反思8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教《望月》时把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背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堂课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以后还要多思考、多反思。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

《望月》教学反思9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望月》中,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望月》教学反思10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经过反复研读,我将课堂教学聚焦“望月”,以“情”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品读“我”、诗人、小外甥眼中的月,体会“我”对月的赞美,诗人眼中月的多情,小外甥对月的喜爱,感受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望见的月亮也就不同了。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心中就有一轮怎样的月亮。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还比较清晰。

  教学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创设,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赛诗、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月下江景是迷人、恬静的,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小外甥与“我”赛诗的情景,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自信而聪明,“我”是沉着稳重。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对“我们”眼中月的想象,是生动有趣的。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学生能入情入境地与文本对话,感受“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的含义。

  一、学生顺流而下,教师随弯而转。

  在学习“月光”这一段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在听读欣赏后,学生先自由练读,再交流自读感受,最后再配乐集体品读。

  当第一个学生交流时,读到了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读得挺不错,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经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安详”的意思和朋友来时的心情。再读这一句时,学生们读得很有味儿,并顺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读了下去,把这一段都读了,读得也还不错。

  这一读,把原定的逐句评析的教路打断了。这个突发的情况使我意识到,字斟句酌的品读方法,不合我们班这群男孩子的口味。要整体读,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我利用解决学生问题“剪影为什么会伸展、起伏”的机会,让学生再次欣赏月色图,再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体品读,最后才回到第三个教学环节——配乐品读,学生果然一次比一次读得投入、动情。

  二、学生节外生枝,教师激趣延伸。

  在品读外甥语言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读外甥的语言,体会小外甥幻想的独特和优美。通过细读第十九自然段,体会外甥爱观察的特点;通过对改造后的课文插图(课本插图上的月亮在小外甥的背后,这样的画面对体会小外甥望月的专注不利。)中人物眼神的观察,体会小外甥爱月亮的情感。没

  想到,第一个学生谈自读感受时说:“我觉得月亮像眼睛的比喻不美,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天只有一个眼睛,哪儿美呢?”

  节外生枝,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稍稍停了停,稳了一下神之后,首先让全班学生为他向课本提出挑战的勇气鼓掌;接着了解到班上有不少人赞同它的说法,让他做组长,带着这些学生在课后研究这个问题;还发动不同意他看法的别一部分同学,也组织小组,与他们展开辩论。那个学生很有成就感,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将这个突发事件处理过之后,才又回到赏析外甥幻想的教学环节上来。

  三、学生歪打正着,教师顺势而上。

  在演读外甥的“幻想”,放飞学生的想象这一环节,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先由师生演读课文,再让学生续编小外甥的童话,最后让学生放飞想像,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

  第一,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表演时,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文中的小外甥,在老师问他“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时”,直接说出了自己对月亮的幻想——像变形虫。

  这一来,又一次打乱了我原定的教路。当时,我想:也许是这个学生特殊了一点,再问一个试试。没想到,越问,学生说得越好、越多。整个环节原定的三级跳,学生一步就到位了!原来一直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没想到教学时却有余了。真是歪打正着。

  这是怎么回事呢?竟出现这样令人惊喜的情况?课后,我想了又想,估计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有这个几个:第一,通过“月光”、“古诗”的沐浴,学生入情入境,加上我“沐浴着眼前的月色,吟诵着古人的诗篇,你们不觉得有点美中不足吗”的引导,学生已经将自己融入了月色与诗境之中,自然的像小外甥一样,用自己的心灵来说话;第二,在赏析外甥语言时,对那位节外生枝的学生又是“封官”,又是发动全班参与,给足了“面子”,求异求新的种子在这儿已经种下;第三,那个歪打正着的学生,得到了“诗人”的荣誉证书,强烈的刺激引爆了学生幻想,他们竞相展示,灵气四射,把老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坡度和阶梯丢在一旁,直奔教学目标的终点。

  本次教学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机智的调控能力。今后的课堂教学,还要多实践、多反思,深入研读文本、了解学生,开发有效性问题,灵活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与感悟,得到最大的发展,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

《望月》教学反思11

  古诗教学向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古诗文的课堂教学很少有人给予充分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这也就导致了以前的古诗文教学形式单调,缺少创新,除了让学生读读背背,老师似乎无可作为。再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大,加上学生阅历背景太浅,他们往往很难与诗人产生共鸣。而在这节课中,执教教师运用了和诗文意境浑然一体的音乐,生动再现诗文意境的图片,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诗文。在这一案例中,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体会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迁移情感,与诗人对话,进而达到对诗情有更深切的体会。当平面的诗句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生活再现,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诗文深深打动了师生,以致在课堂上使学生和听课的老师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最后,执教教师还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堂课中,教师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这就是新课标所要求的要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听了这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望月》教学反思12

  从教以来诗歌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难点,首先它不同于现代文没有多大的时代差异。其次,诗歌语言言简意丰,让学生通过简短的句子理解其中的意境是非常困难的。再次,传神的词语赏析和评价也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难点。总之摆在我面前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困难归困难,但还是要面对。这周我打算啃下《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这块硬骨头。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备课上下了大力气,我先理清了诗歌的发展历程弄清了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和新诗的区别。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尤其对苏轼生平作了深入的了解。然后认真学习教学参考书上的解读,尤其对重点字的`赏析做了分析和记录。于是我开始着手写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引出话题:“同学们,中秋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家人团聚?哪些人在这一天是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引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有戍守边防的战士,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课堂得开头同学们沉浸在深深的惆怅和惋惜之中。在古代也有很多的人不能和家人团聚,我们一起跟随王建回到唐朝看一看他们不能团圆时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思念之情。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在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词的读法做了讨论。特别是在读熟练了之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说,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我欣喜的听到孩子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于是我顺势引导,展开联想,从你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吧。不少人举手了“疑似地上霜”“桂树”会让你想到什么?有人说嫦娥,也在想家想念亲人。

  至此,我觉得我成功了。学生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体会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自然后两句的理解就很轻松了。但是“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字大家不能准确的表达它的妙处,这需要今后的课堂上探索。

《望月》教学反思13

  我引导学生学习了《望月》一课,课后采访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感受,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现状,作如下反思:

  一、文本与资料携手:

  月儿虽美,传递了人们的情感,但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细细体会也非容易的事,所以我让学生观赏美丽的月色图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出示关于诗、散文的阅读理解方法,课外描写月的诗句和散文,难点句子的理解,也有学生关于月的平时作文,课上给学生十分钟时间阅读资料,让资料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帮助。课堂上听到了学生朗读教材的声音和对图片的赞美声,也看到了学生在纸质教材上写写划划。

  二、阅读与表达相伴:

  《望月》是一篇清逸空灵的美文,学生一遍遍地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声读、表演读,反反复复地品味着,情之所至,拿起笔在文字旁边的空白处,录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谁说月亮无情?在小外甥的眼睛里,她是温情的母亲,轻抚着他的小脸,呼唤他从香甜的梦中醒来,去欣赏无边的月色。月缺是诗,月圆是画,月圆像眼睛,仿佛月亮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着顽皮的眼神和可爱的心思,喜欢偷看美丽的人间,喜欢和小外甥那样的小人儿,同游同戏同交心;月缺是牙齿不齐的老爷爷咬剩的缺口的月饼,是害羞的半遮掩的少女的脸……月是画家的灵思,更是诗人的情怀!小外甥的想象多么独特而富有童趣!学生的朗读与表达更让我明白他们入情入境,和小外甥和月亮心心相印!

  三、预设与生成共存:

  在交流月色美这一部分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再交流自读感受,最后再集体品读。当第一个学生交流时,读到了第二小节第一句: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读得挺不错,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经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母亲、祖母的温柔慈祥,体会安详的`意思。再读这一句时,学生们读得很有味儿,并顺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读了下去,把这一段都读了。读得也还不错。这一读,把原定的逐句讲析的教路打断了。这个突发的情况使我意识到,字斟句酌的品读方法,不合这群孩子的口味。要整体读,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我利用解决学生问题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是怎样的剪影为什么会伸展、起伏的机会,让学生再次欣赏月色图,再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体品读,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果然读得投入、动情。在交流幻想美这一环节,教学设计是,先由师生朗读课文,找到描写小外甥的幻想的句子,读出他说话时的神态、语气,最后让学生放飞想象,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本以为学生需要引导才能体会,没想到学生一下子就说,我点击文字链接的图片,原来圆圆的月亮远看的确像眼睛,甚至还美美地读了小外甥的三处想象,真是意想不到的顺利啊。在讨论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时,学生思索片刻后很快就说出了自己对月亮的幻想——有嫦娥吧,圆圆的月亮像大月饼,云层封锁月亮像被缺牙的老太太咬了一口……

  可以这样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并没有产生对小外甥的崇拜,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小外甥差,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篇与课文一样,有着优美月色、浩瀚古诗、鲜活幻想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望月》,解读文本,超越文本的境界,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望月》教学反思14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教《望月》时把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月亮像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适时地渗透作文教学。在交流月色美这一部分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再交流自读感受,最后再集体品读。当第一个学生交流时,读到了第二小节第一句: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读得挺不错,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经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母亲、祖母的温柔慈祥,体会安详的意思。再读这一句时,学生们读得很有味儿,并顺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读了下去,()把这一段都读了。读得也还不错。这一读,把原定的逐句讲析的教路打断了。这个突发的情况使我意识到,字斟句酌的品读方法,不合这群孩子的口味。要整体读,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我利用解决学生问题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是怎样的剪影为什么会伸展、起伏的机会,让学生再次欣赏月色图,再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体品读,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果然读得投入、动情,并且掌握了写景的顺序,课后我又及时布置学生完成一小段景色描写,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有顺序的描写景物,部分学生还加入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的作文有了进步。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堂课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以后还要多思考、多反思。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三月教学反思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15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文章语言隽(juan)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望月的内容,感受望月的乐趣;又凭借渴望语言文字,体会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追求美好事物的品质的两大难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四步措施:

  一、创设情境,情景交融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字――“美”,文美、境美、情美。课堂上,我不时萦绕着优美的音乐背景,用灵动的语言,极富的感染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把他们带入了优美的情境中,仿佛融入了迷人的月色中,尽情去感悟、去诵读、去幻想,情感在不断地推波助澜中升华。

  二、深入感悟,注重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学习语文的过程要重感悟。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这一点,没有串讲串问,没有烦琐的分析,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立足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朗读,充分感悟,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读中悟,悟中读,浑然一体,美感十足。

  三、训练扎实,关注培养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带着问题去读书的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读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想画面、悟情感等方法进行朗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最后,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然后进行练笔、说话。这一训练扎实有效,真正为教育实践服务。

  四、教学创新,生成资源

  本课我的一大亮点就是对教材处理的一大创新,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开发生成资源,把小外甥的话改成了一首小诗,诗文相通,学生朗读,诗味十足,给人以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的兴趣。

【《望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11-17

教学反思03-25

经典教学反思04-21

教学的反思09-22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简短10-01

高效教学教学反思03-31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