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1 15:15: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化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1

  通过这几周的课改和一系列听评课活动,总的说来是有了很大的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不变的真理,搞教学改革不能怕麻烦,要知难而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是总有一套最适合师生,尤其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更科学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探索。越改越好。这也是一定的。我们的改革还要依赖于先进的教学设备,需要在教室里添加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我们外出学习,看见他们用电子白板,孩子们感觉又新鲜又有兴趣,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是一种享受。上课的老师操作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关于小组合作学习,这是适应改革大潮的`一个措施,但有的老师对那种和传统教学有很大区别的安排座位的方法提出了质疑: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这样围坐对颈椎的发展,体形的塑造,对视力的保护是不是有些影响呢,另外,他们这样围在一起上课的时候眼前多数不是黑板,这对精力的集中有没有一定的影响呢?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多面性,有利一定就有弊,但我们应积极地让它向着更有利的方面改进。

  我们学校的学习氛围是从未有过的好局面,教师们兢兢业业,你追我赶,莘莘学子们孜孜不倦,惜时如金,他们赶上了我们学校改革的好机遇,赶上了这么一批不知疲倦,热心于治学的领导班子,是他们一生辉煌的起点。

  无论怎样,作为一名老师,我希望我们的学校蒸蒸日上,红红火火,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化学教学反思2

  本堂课首先以两个实验开始,让学生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有初步认识,并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反应吸热,有的放热?带着这个疑问,首先以水的`运动为例,从宏观角度比较反应物能量与生成物能量的相对大小,确定一个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引出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除了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再以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为例,从化学键断裂和生成角度(微观),以具体的数据计算来判断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并由此引出能量守恒定律。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实验2未演示,通过视频播放的。这样学生无法近距离感受温度的变化,无法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另外这堂课在时间安排方面有些失误,没有多余时间做课堂小结。

化学教学反思3

  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有关,知道化学反应存在熵变且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有关,结合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使学生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难点是焓减和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教师如何在这堂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希望强化教学效果。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要求:(1)了解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有关,但不是唯一因素;(2)知道化学反应存在熵变且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有关,但不是唯一因素。课堂上在对教学目标的落实中,由于对基础知识焓变与熵变本质区别讲解得不透彻,分析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在课堂巩固练习时就出了问题,学生对焓变与熵变两概念交叉用错。随后经过对定义和概念的纠错判断训练,使学生对焓变与熵变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

  创设能够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问、多方位地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本堂课要应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地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一定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使他们从被动地听课变为主动地参与教学;应该让他们自己分析知识结构,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知识,给他们设置的问题应相对难一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在课堂上应该设置比较简单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后适当辅导补充。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成绩好的学生的同时,要有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多关注、鼓励和帮助,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作用,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化学概念,一是在大量的化学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二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

  教学方式形式多样,要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提问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要适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以便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强化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表现客观事物,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例如:

  [释疑]如何理解“熵”的含义?

  [板书]混乱度:表示体系的不规则或无序状态。

  [多媒体展示]混乱度演示动画。

  [指出]混乱度的增加意味着体系变得更加无序。

  [板书]熵:热力学上用来表示混乱度的状态函数。

  [指出]体系的有序性越高,即混乱度越低,熵值就越小。有序变为无序——熵增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则将对化学知识领会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将学到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回顾: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本节课的授课应对这种思想有所体现,学生已知道很多化学反应并了解反应的吸收热情况,运用这些已知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焓判据。这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对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节知识。

  2、本节内容介绍了“焓判据、熵判据及自由能(△G=△H-T△S)”知识,有一定难度。人教版教材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之后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决定反应进行方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焓变,熵变也是决定因素之一。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分四个层次就化学反应的方向进行了介绍,第一,以学生熟悉的自发进行的倾向——焓判据;以生活现象为例,说明混乱度(熵)增加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一种倾向——熵判据。第二,用实例说明单独运用上述判据中的任一种,都可能出现错误,都不是全面的。第三,要正确的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焓变和熵变的复合判据。第四,简单介绍了自由能判据的结论性内容。

化学教学反思4

  昨天市领导来调研,我有幸上了一节课。针对这节课我想谈以下几点:

  1、有点紧张。头一次接受这么高级别的检阅,有点紧张,课上语无伦次。

  2、普通话水平急待提高。带有沂南色彩的`普通话,不知领导听着是一种煎熬吧?

  3、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欠妥。在课上,在处理连接中考这部分,让生到黑板做时,结果李超同学做了12年中考题,我当时就给予了否定,并告诫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座谈时陈主任告诉我对孩子们要多肯定、多鼓励,而不是否定,更不是训斥。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我要努力改正。

  4、分层次教学不够。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杨凡星同学的学案基本没填,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我都会了,不用填了”。我同样给予了否定。平常和学生们玩惯了,就没想那么多。其实在上课时我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陈主任,也建议说:“如果学生会了,可以对这一部分学生单独开小灶,课上多给训练题目,争取使他们有最大的提升”。我想,陈主任说的太对了,我以后就这么办。

化学教学反思5

  一、“提炼要点”法记忆

  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复杂,特别是一些概念,内容很长,而考试只是考查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概念的内容。例如这些概念: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不用死记硬背这些内容,为了同学们会应用,我也用了同人们用的常规方法,提要点: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变多;置换反应:单站位置;复分解反应:相互交换伙伴。抓住特征要点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了。再如:化学实验步骤是很复杂的,特别是刚学化学的同学,易丢步骤,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就有7步,为了便于记忆,我也用了提炼要点的法记忆:如用查、庄、定、点、收、离、熄,就记住了所有的内容和顺序,难点一下子就降下来了;还有催化剂的概念:能改变其它物质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这一催化剂内涵可用“一变、二不变”几个要点的字来记忆。还有初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中的`四要素:用要点“温度”“百克剂”“饱和”“单位克”就可以应用了。用七个字组成:“一点、二通、三加热”。这一句话概括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关键。“一先一后看现象”来记忆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这种方法化繁为简,使学生抓要点,有纲可循,学生易接受,教师教起来难度也小了很多,好的方法受益终生。

  二、口诀歌谣法

  在化学知识的记忆方法中,口决和歌谣是不可减少的记忆方法。因为口决和歌谣朗朗上口,好记好用,学生们特别喜欢。初中化学老师也在这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效果非常好。下面我谈谈几种有效的常用的口快歌谣法。刚接解化学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口决应用最多,也最适用。

  如:取用药品的操作要点:“固需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量筒的操作要点:“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胶头滴管的使用要点:“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对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编成歌谣,学生记起来有音律和节奏。如电解水的实验中将两个电极产生气体的名称和气体的性质编成歌谣。“正氧体小能助燃,负氢体大能燃烧。”特别是化合价这节的知识,歌谣的作用太大的,这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记,难理解,难应用。我作了两个歌谣降了难度。

  一是:化合价分正负,金正非负单质零,氢正一,氧负二要记住,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

  二是: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在同学记忆的基础上稍加解释,再去应用,学生会很快掌握要点。这章的知识也就不难。还有学习燃烧的知识时,我用了“三字经“的歌谣,人生路,长漫漫。五千年,火陪伴。火着起,条件三:可燃物,氧助燃。点火源,紧相连。三去一,火自完。灭火法:一冷却,二隔离,三窒息。学化学,用处多,益处大,乐无边。学生记忆扎实,运用得心应手,深受学生喜欢,有的同学记完后还说:“老师还有吗?多编点”这种方法不仅降低难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趣味性,不失为记忆的妙法。

化学教学反思6

  在高一和高二的基础上加深和巩固,先是完成教材的新内容,然后是用适当的复习资料作助手,巩固和提高课本的知识,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

  全学年各阶段的教学安排:第一学期完成高三的教材新内容和适当的综合练习;第二学期全面开展复习,特别注意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利用。

  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20xx年的高考卷也不例外。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多思善想。

  1. 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细心体会,善于发现问题,耐心地与学生沟通,不断尝试改进,使学生成绩不断的得以提高。

化学教学反思7

  一、实施学案式复习模式

  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多且分散,学生若不亲自动手梳理主干知识、整理要点,单靠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保证细致、全面的复习,同时没有学生的广泛参与也难以保证良好的复习效果。针对以上情况,第一轮复习阶段实施学案式复习模式。第一轮复习的特点是以课本为中心,落实“双基”,构建学科知识结构。将每章所涉及的知识点设计成填空、图表并以作业形式布置下去,学生依照课本即可自行回顾和整理其内容,我通过收查作业、课堂提问、课堂测试等手段落实情况。经过学生的自主复习整理之后,课堂上我所做的是点击要点、解疑答惑、拓展深广度。这样做节省了时间,解决了有限的课时与繁多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既保证了课堂容量,又确保了教学进度。

  一轮复习重要的是准备复习学案,这项工作其实难度是很大的,因为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旧教材完全不同,所以对09 年的复习提纲需要进行很大的改动,前期工作是高二上来的几位老师完成的,我参与了提纲的后续编写,由于对教材不熟,我将新教材几册书利用假期仅有的时间通读了一遍,其实无论在哪个年级教学,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还是非常必要的。

  一轮复习除了用好提纲,练习册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选择的是侧重基础的《高考密码》,针对09年高考的难度也相应的增加了一轮复习的深广度。10年高考试题一出炉,我们很庆幸复习导向的正确性,这也是高考取胜的关键因素。

  二、新课程辽宁、宁夏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分析:

  20xx年化学试题难度与20xx年相比难度有所下降。全卷试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注重对能力的全面考查,试题情景与设问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选择题部分中等及以上程度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但非选择题计算量比20xx年增多,这样学生在整个答题过程中用的时间就会长些。主观性试题与20xx年一样,强调了化学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考查,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6题无机框图推断题涉及到化合物黄铜矿(CuFeS2)是现教材没有出现的内容;28题第(5)小题,液体体积V字母较多,使学生难以抓住在保持氢离子浓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硫酸铜浓度对氢气生成速率影响的问题分析;选修题36第(4)、(5)小题涉及计算,在学生紧张的考试中容易出错;选修题38题

  的有机题,合成路线中烯烃与苯的加成、芳香烃的氧化、苯酚与酮的反应等是现教材不要求学生掌握的,这几道题对中等以下学生而言,失分的几率很高。27题、28题相对比较简单,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来自教材内容,但高于教材,设问新颖,全面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分析能力。

  三、精选考题,建立适合学情的题库

  对考题的研究是复习备考的另一重要环节,今年由于领导的信任,我入选为出题组成员,这不仅锻炼了出题能力而且对考纲的深入研究和高考命题方向的把握促使我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试题的质量,对我个人而言是难得的机会,我不辱使命,每次的命题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同组老师的肯定。

  要想将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教师则必须深入题海潜心研究,抓特点、求新意、寻变化。先从大量的习题中选题,再精选,工作量很大,有时关于这一部分的习题需要去做两三本的书,更不用说套题了,这样做虽很辛苦,但选出的题目难度适中、针对性强,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从10考题看,传统常规考题仍然应该作为训练的重点。另外还根据考情的变化对试题及时更新,保持题目常考常新也是必要的。

  四、查缺补漏,保证考前复习效率

  首先,“回归教材”。认真重读教材,寻找“弱区”和“盲区”,如教材中的数据、图象、图表及习题等,经过整理来指导学生看书、复习。

  其次,“回顾错题”,发挥“错题本”的功效。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注重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建立“错题本”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有错必究,及时整理,随时记录,一年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厚厚的“收获”。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中体会知识的积累过程。考前让学生翻阅自己的错题本,理清思路,总结经验,防止重犯,一改过去“不知所措”的考前状态,使考前的复习效率得到保证。

  五、两点改进

  (1)关于回归教材。

  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都是回归教材,但每年到最后时间都非常紧,另外部分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如何引领学生回归教材,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和学生的意识问题,二是有效的操作问题。今年我们将回归教材的时间调整在一轮复习之后,我认为对高考成绩的提升应该会有所帮助。

  (2)关于试卷讲评。由于工作繁忙,考试卷能全批,但我总觉得总结分析不够,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准备环节:①记录答题情况,统计答对率; ②找出错解原因,将问题归类。二是讲评环节:①巧妙公布成绩;②讲评要有侧重:侧重错误原因的分析,侧重思想方法的建立,侧重解题思路的优化,侧重解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③讲评要让学生参与。三是巩固、反思环节。

  总之,在一年的复习备考中,我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与高三组老师精诚合作,尽心尽力,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夯实基础,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些使我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当然也有不足,比如学困生的辅导方面,化学实验的教学也应加强。 优美的教学环境,互助的教学群体,和谐的干群关系,向上的学习氛围,这些促使我不断进步,我将在120中学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勤恳工作,为120中学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化学教学反思8

  摘要:

  相关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能够较好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探究对象,选择初中化学为突破口,首先对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相关概述,接着简述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最后提出几点应用建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化学;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相关概述

  1.支架式教学理论之含义

  “支架”二字原本主要是指建筑业中所使用的脚手架,将其引申到教学领域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当前学术界对其并未有统一定论.本文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定义为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尽可能的为其提供帮助并在其能力得到增长之后及时撤去帮助[1].

  2.支架式教学理论之特征

  第一,教学范围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的教学活动,所谓最近发展区是一个虚拟的、潜在的空间,只有在建构与学习中相邻的挑战时才会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在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引起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并且对其现有的认知水平造成挑战,以此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生长点凸现出来.第二,交流方式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可以独立的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扮演的只是过渡者、帮助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运用此教学理论进行教学时往往需要一种师生之间平等、公开的交流方式,对于初中化学课程而言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是师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有效、互动的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教师积极的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构建.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之意义

  1.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使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帮助、促进、合作的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主宰者、灌输者的地位,在专业素养上可以说是一次挑战及提升[2].

  2.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支架式化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步骤为师生探讨、研究方案、信息搜集、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在建立起学习框架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提供了一种学习者共同体的.情境,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把多种多样的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不断地创新、尝试最后得出结论.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非常有帮助.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建议

  1.利用举例子的方式,巧妙搭建支架

  支架的搭建方式较多,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熟练掌握更多的搭建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举例子搭建支架可以简称为范例支架,其往往是使用学习中最具有代表性、最为典型的例子进行.例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当首先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首次对O2这种物质展开完整的认识,并且至此开始今后会继续出现通过O2认识到某一类物质的知识点,如,P、S、C等物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候就要注意有效支架的构建,首先教师可以从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增强学生的体验.接着,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并描述,并得出O2和其他物质的符号表达式,如,4P+5O2???点燃2P2O5,注意尽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过程中构建其支架,为之后的“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提供支架.在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选择,尽量选取来自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

  2.利用提建议的方式,构建支架

  提建议构建支架的方式主要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性学习的时候运用,一般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瓶颈的情况下,教师将设问的语气转变为陈述的语气,从感觉上来看更加直截了当.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失误、粗心大意等原因导致实验的成功率普遍较低,无法观察到相应的现象自然也就得出不了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事先对容易致使试验出现失误的关键操作环节、注意事项等做出归纳,在实验开始之前给予建议.比如,需要注意使用的铁丝表面是否有锈迹,如果已有锈迹则必须使用砂纸将其打磨掉;使用的铁丝形状不可为直线型,而应当使其绕成螺旋状等.通过这些建议的提出,构建学习支架,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理论由来已久并且在化学学科中作用较为明显.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反思、归纳,更好的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张炳林,宁攀.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xx(4):98.

  [2]陈必云.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J].科技信息,20xx(24):72.

化学教学反思9

  20xx年9月————20xx年7月担任高一年级2个班的化学课。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虽然化学属于理科,但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当前学生因受应试教育的长期约束,课堂上习惯温顺的接受。为了改变现状,国家出台了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前提。

  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帮 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不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够有机会创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仍是学科立足的根本!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需要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感受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感觉化学知识点零散、细碎、易学、易懂,但日久易忘,而在探究过程中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又束手无策,这些问题都与各知识点间互相封闭,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有关,也就是说,学生大多没能构建出良好的知识结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中学化学各个知识点间纵横交叉,相互联系;点可连成线,线可连成面,面可结成网,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整体知识结构这一特点,可以使用图示法将零散、细碎的知识有序化、网络化。

  我们通过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新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

  "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的化学课程力图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倾向,强调科学过程与方 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从而促进学 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新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新栏目,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实验”,“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等。利用一些栏目,设置一定的 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实验探究和合作性学习从三个维度上培养学生发现化学问题,努力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不同问题的侧面和解决途径,对知识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

  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前提。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意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以从几方面创设展示化学知识形成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面临新的,有待解释的化学现象或事实。:利用生活中熟知的化学现象,鼓励学生分析。通过实验操作中的现象,质疑产生现象的原因。为学生提供似乎无法解释的"两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

  [案例]:以苯的结构探究为例

  (1)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苯,经过40年的科学探索,才有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结构假说(提供背景材料)。

  (2)已知苯分子C6H6,根据C四价原则,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苯的结构假说(基本上是直链状)。

  (3)乙烯为什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碳碳双键)

  (4)按照同学们设想的C6H6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吗 学生实验探究(不能)

  (5)那么苯的结构应该怎样 (提出"两难"情景)

  以上问题环环相扣,台阶明显,使学生不断的产生化学问题,并最终得以解决。

  3、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要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打开思路,勤于思考,敢 于探索,才能不断发现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

  4、汇集身边的化学知识,养成提出化学问题的意识

  长时间咀嚼米饭为什么有甜味 ?煮熟的鸡蛋能溶于水吗? 为什么变性了人吃了还能吸收营养? 你见过鸡蛋壳里蛋白或者是蛋黄流出吗 ?你吃过咸鸭(鸡)蛋吗? 为什么食盐能进入鸡蛋内 ?久置的咸猪肉为什么变黄有哈喇味 ?这些几乎是同学们每天身边都能遇到的化学问题,能提出来并加以解决,再辅以教材上的内容,实际上糖类,蛋白质,油脂的性质就基本上掌握了。

  5、发挥化学学科特色,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化学问题意识

  戴安邦先生曾经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案例]在一次实验中,某学生做银镜反应实验时,因心急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结果得到黑色沉淀,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一组问题:

  1)本反应中起到氧化作用的是什么微粒 (Ag+)?

  2)银镜反应为什么要配制银氨溶液 (Ag(NH3)2OH)?

  3)配制银氨溶液时为什么用稀氨水和稀的硝酸银溶液 ?

  4)为什么用热水浴 ?

  5)用酒精灯等加热该反应发生了吗?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 创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交流的学习习惯。

  6、遵循教学论原理、控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趣引思。

  (1)。消除心理障碍、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敢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 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 向学生做了解释: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 这样既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你们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如果真有问题,没学会,不要有顾虑,人的思维是 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都没有问题才不正常。

  (2)。构筑民主平台、开放实验,诱导思维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 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 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复习课上,根据知识点,教师设计一些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诱导思维,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例如,设计“鉴定某混合气体由C2H4 和SO2组成”、“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是SO2 、CO2 、H2O”等。

  (3)巧设错例,引导深思。探究教学中,如果教师精心设计错例,然后公开“诊断”为学生提供一个显示自我价值的舞 台,会刺激学生深入思维,找出错误的根源。通过集体讨论,公开“诊断”,获得知识、方法,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学习浓硫酸、浓硝酸的性质时,教师可提问“稀H2SO4 滴在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浓H2SO4 、浓HNO3 滴在紫色石蕊试纸也变红?”让学生公开“诊断”,通过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4)以答引问,拓宽思维。因为知识的连续性,一个课题的完成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新问题的开始。教师可以在总结该课题的结论时适时拓展,创设下一个相关问题,从而推动探索教学继续进行。例如,学习完“Al3+ 、AlO2-、Al(OH)3”(铝 三角)的相互转化,向学生布置了查寻“铝元素的危害及进入人体的途径”的课题。当师生交流总结该课题后,教师可及时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降低实验室废水 中铝元素的含量”。课题从与人密切相关的环保出发,以设问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探索欲望:课题推陈出新,延续了探索活动,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5)以问代答,启迪思维。探究教学法认为,教师职责不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 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和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对学生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可通过设计一个相关问题在学生独立完成情爱课题时,问 题的答案将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提示作用,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学完浓硫酸后提问学生“如何鉴别一瓶硫酸是浓H2SO4 还是稀H2SO4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鉴别方案,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对提出的每一个实验方案进行评价。通过多角度提问和开放性问题启迪了学生地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6)。实施成功教学

  学 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 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 悦。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纵观国内外的各种探究教学模式,一般可分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可见,发现问题,科学创设问题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要问在有疑之处。“疑”就是对某个问题学生急于要了解它,但用已学知识或在现有思维基础上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 理现象。“疑”是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内驱力,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能破坏学生心理上的平衡,促使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改变,并 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系统,保证认知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此时学生处于求知欲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可在精神上极 大地获得满足,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中,可顺着学生心中的疑问设计如下的探究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氯水中何种物质起漂白作用的欲望。教师演示实验:出示一 瓶黄绿色的氯水,将红色纸条放入氯水中。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氯气有漂白作用,有的学生说氯水有漂白作用。问:究竟是氯气有漂白作用,还 是氯水有漂白作用?试设计实验来说明。学生纷纷提出设计方案。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演示:把一端浸湿的红色纸条放进一瓶干燥氯气中。由实验现象,学生得出 结论。问:为何氯气无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学生推理:这说明氯气与水发生化学反 应,产生了新的物质。氯气与水反应后生成哪些物质?哪种物质具有漂白作用?要求学生在阅读有关材料后,设计一系列实验证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而其具有的 漂白作用是由于生成次氯酸的缘故。问:是否所有的氯水都有漂白作用?新制氯水可以,久置氯水不行。为什么?久置氯水无次氯酸存在。问:为何次氯酸有漂白作 用而盐酸无此作用(启发学生用氧化还原观点分析其原因)?这种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既能在学生意识中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愿望,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又能在学生思路堵塞时起到点拨的作用。

  (2)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冲突,成为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就近启导”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完《化学2》的《有机化合物》之后,要求学生书写CH2=CHCH(OH)CH2COOH 与溴水、金属钠、NaOH溶液、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题集烯烃、醇类、羧酸类于一体,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较难解答。于是我设计如下的铺垫台阶,就近启导。① CH2=CH2与溴水的反应(加成);② CH3CH2OH与金属Na的反应;③ CH3COOH与金属Na、NaOH溶液、Na2CO3溶液的反应。

  经过如此多角度、螺旋上升的启导和铺垫后,学生不难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问题要有启发性。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问题意识。启发性问题要有足够的条件,难度要落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讲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教师如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学生回答难度较大。教师可就这一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②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③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⑤综合②和④两点,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这样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强化理解,提高思维能力,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忌将知识灌输 给学生,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化学教学反思10

  一、扎实基础,突出知识梳理和学科内综合

  高三化学复习应立足化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思想方法和学习特点,进行有序复习。

  首先,抓好学科第一阶段的基础复习,抓好“双基”落实,打好学科基础。这阶段复习要以教材为线索,以“两纲”同时覆盖的知识为重点,进行系统的复习。考纲规定的考点为七、八十个左右,近几年高考反映的重点考点有30个左右,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的有关内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第一阶段复习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的将知识点进行堆积,应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将头脑中散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将零星的知识“点”梳理成知识“线”,并编织成知识“网”。同时还要将化学知识提炼升华,形成牢固的知识框架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消除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知识的生长点,达到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目的。

  其次,在基础复习过关后进行学科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以能力带双基,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主。在知识上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适当增加理、化、生三科的综合。可按照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计算六大块设置专题,同时还要针对高考重点、热点,针对学生在复习中的薄弱环节设置专题练习,这是查漏补缺、深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审时度势,突出主干,落实重点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提出要有利于新课程的推进,在考试方式上,强调能力立意,在考试内容上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科的主干知识及知识的交汇,淡化知识的覆盖面,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弱化知识的再认、再现,重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增加思维含量,轻结论性、模式化的考试。

  因此,在高三复习时,必须转变“知识点到位”的传统教学思想,应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考点,复习时要在吃透教材、统观全局、分清主次的前提下,大胆取舍,突出主干。在平时教学中应将精力放在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学科思想和知识的相互联系上,克服过分强调覆盖率产生的不良影响,将学生从过难、过量的习题演练中解脱出来。

  三、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效率和准确性

  新高考明确侧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其中Ⅰ卷主要考查基础知识,Ⅱ卷主要考查能力,在20%的难题中不是知识的偏、深、怪,而是能力要求高。

  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应针对大多数学生,选择中等难度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复习。在练习方面,选择历年高考的经典题和知识归类题,改编、精选各地诊断试题,进行针对性练习。反反复复的练习,机械的重复,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违背新课标,背离了新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讲评习题时要抓要点、抓本质、抓联系,坚持轻结论、重分析过程的原则,要在一题多解、多解一题、和“借题发挥”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思维,解题后要反思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规律、解题失误和解题思路等,同时构建知识网络,积累解题经验,全面掌握中学化学各类题型的解题能力。

  随着高考难度在一定程度的降低,高考不是比谁难题做得好,而是比谁做得准。有些学生化学基础不差,考试时往往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就是解题不规范造成的。所以,在复习中一要规范“五式”的书写,单位符号要用国际标准,有效数字要正确;二要规范解题步骤,做到思路清晰,步骤齐全,减少失分环节;三要强化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做到简答完整,要点准确,语言简练。四要加强对学生审题的指导,首先引导学生善于抠题眼,看清关键词和符号,依次写出条件,防止思维定势曲解题意,然后仔细琢磨,体会命题意图,降低过失性失分。

  四、联系实际,注重学科知识的应用与能力的培养

  现行高考的命题,打破了过去那种建立在理想化模型的基础上强调紧叩课本的命题思路,加强了知识的应用考查,强调了联系实际,体现了以现实问题为主,注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具体应用,即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思想。

  因此,在抓好化学基础知识复习及学科内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社会动态,增强环保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去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科知识上午交叉与渗透,发挥想象力与创造潜能。比如把与诺贝尔化学奖有关的飞秒化学,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绿色化学,以及酸雨、克隆、纳米材料、臭氧层空洞、高能电池等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相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正是转变观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

  五、改革教法,优化学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好的教科书,要通过学生钻研、消化才能掌握;再好的教学方法,没有学生的主动配合也发挥不出效益。要保证高三的复习质量,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感受、理解化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结论;要消灭机械重复、主次不分、满堂灌输、以讲带练、以讲带学、重结论轻过程、重答案轻分析的现象。

  总之,新课标、新高考、新要求。在复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抓好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牢固掌握学科本质的方法,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高考中学生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化学教学反思11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的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化学教学反思12

  20xx---20xx学年我担任高三(4)班和(11)班的教学工作,这两个班均为A、B组的普通班,在高二年级期末考试中化学成绩均排名年级末尾。任教于这样的班,一年来我不断给自己鼓劲、给学生们鼓劲,我努力着、也带领学生们努力着!

  一、坚持就是胜利

  普通班与实验班的区别在表面上当然是学习成绩上的差异,而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源即普通班与实验班在本质上的区别却多种多样,有智力上的差异、行为习惯上的差异、兴趣爱好上的差异等等,智力上的差异确实存在,这一点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学生改变后两条。其实,每个人都想进步,只是有的人能够持之以恒,有的人则会半途而废。刚上高三时,决心挺大、信心很足,那时,让你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可是,时间一长,新鲜劲过去了,枯燥的学习加上屡屡受挫的考试成绩使得许多人逐渐丧失了信心,这时,老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每一次考试每一次小测验,如果我们能针对每个人的情况写上几笔,成绩有提高的给与肯定,成绩不好(这是多数人)的指出他的问题所在、今后努力的方向,注意用词既要准确又不能伤他的自尊心,还有,我们老师对各个阶段知识的检查要及时要到位要严格,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下来,多数学生会有所收获,有点儿成就感,这将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二、分实验班的利与弊

  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习惯好、上课反应快,谁教谁喜欢,我在教20xx届高三(16)班时,就是这样的感觉,每节课的任务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而且,学生们总是有许多新奇的问题,逼着你去思考、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我有两篇获得市等级奖的论文起因都是来源于学生们的问题。今年教的两个普通班就很少有这样的感觉,实验班分得太多,调整得又比较勤,普通班里没有尖子,感觉就像少了领头羊,无法驰骋。建议实验班分少些,给普通班留下一些各学科的.尖子生,这样有利于班级整体的教学与今后的发展。

  三、加强个人业务学习

  教师应该是校园中最善于学习的人,“他把新知视作生命的给养,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吸纳着,不知疲倦”。他深深爱着那些对他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孩子,他会怀着惊喜的心情接受任何一个弟子用真理击败自己的现实。他从不以权威自居,他会说: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有一个权威,那就是真理!为了把我们教师的蜗居搭建在离真理最近的地方,我们每天永远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教学反思《年度化学教学工作反思》一文

化学教学反思13

  化学式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概念和涵义学生接受起来是比较快的,但是化学式的书写及掌握却是难点,很多学生总是反复出错,比如:NaCl学生经常会写成Na2Cl,而Na2CO3又经常写成Na2CO3,结合以前的教学中的不足,我在这两年的教学中经过实践认为,在初步学习化学式时的书写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在课堂上要多花时间来反复练习。

  在学习化学式的意义时,学生能够结合书从所给的'化学式H2O说出四点意义,然后让他们关上书,自己在草稿本上任意写出熟悉的一个或几个化学式并说出意义,然后请大家说出你所写的化学式及其意义,老师来纠正。最后在黑板上写

  H2O2,看大家谁最快能说出意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增强了注意力来理解和掌握意义,同时,对于化学式的书写已经有了最初步的认识。

  在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先引导学生说出书写原则,不足的地方老师补充,然后把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写一些名称出来比如:水一氧化碳

  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氯化氢氯化钠氯化钙硫化钠氧化铝等,让学生试着去写,强调一点要用化合价代数和来验证化学式的正确与否,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写完了事。然后请大家把所写的化学式再按组成元素来分类,看有何规律。学生能够找出金属和非金属,非金属与非金属并分成这两类,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大家总结,效果比以往我先教学生再来写要好很多。后面就要做巩固练习,除了课堂上课后也要布置相关的化学式的专题练习让学生读和写,告诉他们第二次上课时要花十分钟来过关,在短时间里学生会把这部分重点记忆,而且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来背和记达到过关的要求。

  现在每次这部分的教学尤其是化学式的书写讲练结合所花的时间比过去多了一倍,但是效果也是明显的。

化学教学反思14

  同学们,请看这一幅灯火通明的图片,这是上海夜景图,我们除了感叹上海的美丽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是谁给我们燃亮了黑夜送来了光明?是电,正因为电,也让我们的生活世界变得五彩斑斓。我们在化学必修2已认识了一种可以让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原电池的知识内容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序号

  电极材料

  烧杯中物质

  预测结果

  实验结果

  1、Zn——Zn 稀硫酸

  2、Cu——Cu 稀硫酸

  3、Zn——C(石墨) 稀硫酸

  4、Zn——Cu 硫酸铜溶液

  5、Zn——Cu 无水乙醇

  6、Zn——Cu 稀硫酸

  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们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两极 一液 一线 问:能否写出:锌—稀硫酸---铜”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探究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反应:Zn + Cu2+ = Zn 2+ + Cu,任选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原电池呢? 各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先讨论你们自己的方案,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方案的可行性。交流方案: 总结两套可行方案预案:1.锌—硫酸铜—铜 2.锌——硫酸铜——碳棒 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呈现问题分析]课后有学生对我说,如果能让他们自己亲手做这些实验就好了。

  还有学生问:我家里的电动车里的电池的正负极及电解液是什么?每年要更换电池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延长寿命?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只注重怎样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不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知识。而且理论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我们是否就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缺乏应有的化学素养,只会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

  [反思视点]

  反思一: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

  反思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反思三: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反思教学体会]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此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大大出乎意料。如有学生提问:在实验中把导线连接的铜片与锌片一。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口说无凭实验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引导学生逐步突破原由认识,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在思维发展的层次上,学生的形象思维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也正在迅速发展之中.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放手、放开。

  因此,本节课的部分实验是预先设计的,但同样起到了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作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很容易盲目去探索. 本节课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在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基于以上思考,本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分别进行以下内容设计,进行整合完成教学设计 :

  ①知识脉络:(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改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及其发展逻辑)电池装置----原电池工作原理(反应原理)---原电池装置中,电流是怎么样产生的?(产生电势差----发生氧化还原理论---形成持续电流)

  ②认知脉络:(目的:探查学生已有的概念,了解学生已有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线索) 电池(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电解质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形成原电池:电极材料要参与电极反应---形成原电池后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极材料要参与电极反应-----电流是怎么样产生的

  ③问题线索:(目的:为学生的认知发展设计合理的问题线索,并确定通过提供哪些素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并实施实验将化学反应中释放的热能转化成电能?(驱动性活动,与必修课程衔接)----原电池中正负极是什么?在铜片和锌片上发生了哪些反应?(借助实验和微观图示,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原电池原理)-----你认为该原电池作为实用化学电源可行么?-----如何 改进装置?(通过设置驱动性问题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内已有的概念,开始构建新的概念)----你对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三,构成闭合回路,有哪些新的认识?-----电流是怎么样持续稳定产生的?(发展完善概念)具体流程如下:老师:图片引题,设置悬念,复习原有知识学生:自主思维,设计方案,交流方案,分析可行性老师:指导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师生:观察(激发思维)探索(激化思维) 验证(深化思维)归纳(聚合思维)发现问题(发散思维)老师:引导找出原因学生:动手设计,设计方案,老师:分析方案可行性,指导实验学生:开展实验,解决问题。

化学教学反思15

  《常见的酸和碱》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酸和碱是化学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此时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且本节课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学习化学知识;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点指导:

  1、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处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将三个活动按情境进行处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故事《巫婆的骗术》设置悬念并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创设情境,引入酸和碱的知识。学生发表观看骗术后的见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在学习教材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采用游戏方式)探究物质的酸碱性探究活动采用小游戏方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通过实验揭穿“巫婆的骗术”,激起学习欲望。对实验10-1进行改造,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在此实验基础上得出了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从实验室的条件与学生安全考虑,对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通过教师演示来进行,因天气比较寒冷,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的现象要学生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看到。对浓硫酸的特性,课件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被腐蚀的画面 →浓硫酸的腐蚀性 →提出问题:如何合理利用酸 →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情景→提问:如何处理不良后果 →展示: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问题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从化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无处不在。

  对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学生小组开展探究性实验来认识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现象,感性地去体验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同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使学生对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知识的归纳、理解,并完成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本内容中金属与酸的反应设计成两种类型的对比实验:①三种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对比实验②同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比①学生能知道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表现的化学性质不同,通过对比②学生能知道稀硫酸和稀盐酸化学性质有共同之处;在过程与方法中能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中的交流,如“哎,这支试管很热呢!”,让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比较充分的交流,进而体验合作所带来的认同、赞许。在情感与态度上,学生通过在两种类型对比实验中真实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接受“化学实验是与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科学思想的熏陶,更体验“做中学”的乐趣。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时间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指导。

【化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反思03-13

化学教学个人反思07-06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06-23

(精选)高三化学教学反思03-07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06-23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04-08

化学键教学反思04-12

化学实验教学反思04-01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08-08

化学教学反思(15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