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1 17:57: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草原》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原》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草原》教学反思1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借助多媒体课件,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通过读书,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进行质疑。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有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讲授这一课时,也存在了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及本身对教案的不熟悉,导致在上课时不能更多的关注学生。尤其表现在与学生的交流方面。

  1.上课无激情,不够投入。应在语言、体态等方面多加注意,能够身临其境。

  2.未能与学生进行目光式的交流。

  3.如何让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避免让学生齐读,顿读、机器式的朗读。

  4.对于词语的理解应靠表情等让学生感受的,而不是单纯的靠教师解释。

  5.在语言组织方面,要避免使用“分析课文”“检查”等词,注意逻辑性。

  6.在授课时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7.注意使用课件时,阿拉伯数字的使用、格式安排及语言衔接等方面。

  所以通过讲授《草原的.早晨》这一课,让我明白了要想上好一节成功的、生动的课,千万不能在课堂中形成“学生死角”。也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教材,教案深熟于心,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与学生的配合游刃有余,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正所谓“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草原》教学反思2

  【教学片断】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你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

  生齐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

  生动情地读。

  【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对话)。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色彩美,引领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于是才生成了后边愈来愈精彩的对话。如果漠视了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非但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草原也不会教学留下如此美的记忆。

《草原》教学反思3

  谈到语文课的“八字宪法”——听说读写字词句段。这几天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不追求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地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本课,我注意紧扣字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借助媒体,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春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取得了教好的教学效果。

  一、抓基础。

  一年级的孩子,我注意加强句子教学,帮助孩子建立句子的概念。读了一句话,明白这句话讲的是什么。例如:课文第二段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

  我先让孩子们读这段,这段一共几句话?(2句)先读读第一句,这句话讲的是什么?(羊儿)羊儿怎么样?(羊儿涌出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再读第二句,这句话讲的是什么?(牧民)牧民怎么样?(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

  别以为这是多么简单的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要知道这句话讲的是什么,不简单。就说第一句吧,第一个孩子回答:“讲的是草原。”再读,第二个孩子回答:“讲的是圈门。”再读,第三个孩子回答:“讲的是羊儿。”多么不容易!要是没有经常性的这样的训练,孩子们是不容易懂得句子的意思的,当然将来也就不可能较好地读懂段落,理解篇章。

  二、品字词。

  师:“一只只”是几只?

  生:有几只。

  生:有好多只。

  生:也许有几百只,上千只。

  师:是的。“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你知道了什么?

  生:好多好多的.羊儿从圈门里挤出来。

  生:羊儿跑得很快。

  生:它们边跑边跳,冲向无边的草原。

  抓住“一只只”“涌”体会羊儿很多;“蹦跳着”感受羊儿出圈的欢快之态;“奔向”感受羊儿迫不及待地投向大草原的样子;“无边”体会草原的广大。

  三、抓朗读。

  还是刚刚那段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一生读)

  师:羊儿好多啊!草原好大呀!谁再读?(一生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好多的羊儿,跑得很快很快。

  生:铺满新绿的草原上,白色的羊群在奔跑。

  师:是啊,铺满新绿的大草原无边无际,白色的羊群涌出圈门,蹦跳着,奔跑着,多美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生齐读)

  通过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并把想象中的画面以读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四、促想象。

  (第三段)

  师:小朋友都读得很流利,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小朋友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你好看到草原上的什么?(师读)

  生:我好象看到很多羊在草原上跑。

  生:我好象牧羊人在唱歌。

  生:我好象看到羊群像一朵朵白云在飘动。

  孩子们想象得多好!我的朗读不一定有多声情并茂,但我给了孩子们想像的空间与时间。孩子们建立了一定的语言表象,透过文字,他们看到了一幅画,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图。

《草原》教学反思4

  教学《草原》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被课文中所表现的蒙汉情深所感动,更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前,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天堂》,在悠扬的乐趣中,学生的脑海中展现草原的美景。接着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草原迷人的风景画,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提问的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读文,边读边想,主动发现问题。我觉得学生提出的问题含金量很高,并掌握了基本的提问方法,学生在自主提问、互助解答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后,我用动情的导语抛出牵引全文的问题:“……你们体会到了蒙汗民族间那浓浓的深情了吗?把你们动情之处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在自学交流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我还以“情”为主线,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唱一唱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充分地进行富有个性的语言实践与体验。再通过小组读、表演读、推荐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体味到了动情之处,并深深地感受到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浓浓深情,特别是情到深处时,学生吹奏长笛曲,我跳起了蒙古舞蹈,这时学生配唱,有的学生还不自主地与我共舞,更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学情,善于处理学生“突发”的问题,知识面要宽,还要全心的爱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全面地认识、教育、发展三大任务,课堂就能看到最佳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全文共767字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 小组读 个人读 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把文章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课下,我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上网查阅你想知道的有关草原的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从风俗人情这一角度着手进行阅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扫除了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更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强自己在电教技能上的业务学习.

《草原》教学反思5

  《草原》课文很美,反而让我无从下手,心中没底。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四处找寻现成的教案或课堂实录来阅读。我把支玉恒老师的课堂实录读了一遍,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再认真读一遍,除了感慨还是感慨:教学大家真的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抛开惊叹和感慨,我决定备课,没想到,我的脑袋一片空白,连导入语都不知道怎么写。思前想后,才决定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前,我让学生认真听这首歌的词中都唱到了哪些景物。这是为了让学生在音乐中想像草原的风光。接着,我便自然地提出“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说“大”,有的说“很绿”,可见学生的词语积累得非常少,即使积累了一些词语,但等到要用时却拿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才能说出“一望无垠”、“一望无际”、“一碧千里”等词语。

  就这样开了一个头,接下来便要讲解课文。我采用提纲挈领的方法,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并找出最能概括草原特点的一句话。学生似乎不明白“概括”一词什么意思,问题一抛出,我就发现有学生眉头紧锁。于是,我换了一种问法:哪句话最能写出草原的特点。这回,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又近了一步。但是,当我巡视他们画出的答案时,我不禁心凉,还有的学生找不正确,三分之一的学生画的是具体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我纳闷,是我的问题太难?还是学生读不懂课文?甚至是不熟悉课文?我不知道。

  当学生把“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一句找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这两个词。我问学生“老舍是怎样写出草原的一碧千里的?”学生思考片刻后只有四、五个举手,我想,敢举手的肯定是会的。提问一个举手的学生,果然答对了。课上到这,我感觉到有些吃力。学生对课文不熟悉是造成反应慢的重要原因。看来,在上新课之前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以多种方式读课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并准确地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做答。否则,学生的学习就很被动,进度也很慢。

  讲解第一段的时候,我虽然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到位,但还有一点是让我自己比较满意的。通过语句的对比来体会语句的情感。这是我最喜欢使用的品词品句的方法之一,也是我认为最实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指导朗读第一段时,我就发现学生在读第一句话时不能很好的定位感情基调,要么过高昂,要么过平淡,这也是我在备课时考虑在内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直接告诉学生读的方法,这会让学生难以理解;直接范读给学生听,学生的体会会很浅。于是,我使用“句子对比读”的方法。我先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再读“这次,我又看到了草原”。后者比前者仅多了一个“又”字,其所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学生一听,便“刷”的一声把手举起来,争着告诉我有什么不同,并且,学生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既快又准地找到“愉快”一词来解释作者写第一句话的心情。

  这么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感,还很好地把握住了朗读的感情基调。

  支玉恒老师对词语的考究是最令我佩服的。在他的课堂实录中,我对他引导学生探讨能否将“高歌一曲”与“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二者对调这细节印象深刻。因此,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也灵机一动,学着支老师的引导和提问方法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一问题。没想到,学生很感兴趣。由于时间关系,我给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很少。等他们汇报讨论的结果时,我心里是有些失望的。因为学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有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回答问题的吴家庆和肖海加两位同学都认为不能将“高歌”和“低吟”调换,他们的`理由大同小异,基本上是认为调换了之后不能体现出老舍第一次看到草原时的心情。这样的理解不能算错,但由于我不会引导,自己对这一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从而不能使学生作出更精彩的回答。

  课文的第二部分有四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四个内容,我采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这一招是从支玉恒老师的课堂实录中学来的,实践起来效果不错!支玉恒老师是稳扎稳打教课文,他采用“读说式”学习法逐段讲解,逐段分析。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拾级而上,对第二部分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但我觉得第二部分是一个整体,总的写出了草原人的热情好客。因此,我在概括完各段的小标题后让他们说说草原上的人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学生都会说“热情”、“好客”,于是我把这两个词板在黑板上。然后,我让学生从第二部分找出具体体现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无论学生找到哪个句子,我都顺着他的思路讲下去,提及每句中应注意的地方。我觉得这样讲授第二部分灵活性大一些,不会显得那么死板。诚然,支老师按课文顺序逐段分析的方法更能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即使研究了名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课堂中,仍会产生灵动的瞬间。

《草原》教学反思6

  《草原》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习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在学习蒙古族朋友的 热情好客时,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来体会。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多媒体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展开讨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与知识牵手,将学生带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殿堂,为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草原》教学反思7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景色。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做的。

  先自己熟读课文,画出中心句,弄懂作者观察顺序(即从上到下)和写作特点(总分)。大体了解了这些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再细读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用横线画出来。接着逐句分析,看看草原的天空是怎样样的,齐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天空的明朗和作者愉快的心情。从天到地,地上作者采用的是总分的'写作方法,先总写: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分析这一句:草原辽阔,一片碧绿这种美是真实的,充实的,所以绿得实在而不空洞。分别找出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大牛的句子分别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再一起朗读,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比喻句,拟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参透写作指导,并结合这个自然段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参透。

《草原》教学反思8

  看到这篇课文是那样的熟悉,它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在这一次新的统编教材里又出现了,我觉得应该不用学了,只需一带而过,完成练习题就可以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备课,突然发现此次的重难点与之前的有所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也许这就是新教材的“新”吧!

  备好课,走进课堂。按部就班的读书自学,积累字词,解决了基础知识问题,开始探究学习。此次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课文中,作者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草原的风光,最后还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剩下的.2—4自然段则作为略读段落,从中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最后,抓住课文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再学这一课时,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成了本课的重点!所以学完这一课后,除了完成课后练习题,我还让学生仿写课文第一自然段,交上来的小练笔大多同学写得不错!

  反思存在的问题:课堂讲解过于繁琐,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课堂效率不是很高!

《草原》教学反思9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文章既写出了草原的独特风光;又写出了蒙古同胞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古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各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全篇文章文笔优美、语言清新流畅,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闹欢腾的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学生很难体会到草原那种一望无际、满眼都是绿色的美。于是我准备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美,听一首描述草原美景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歌词想象那儿的景。

  让学生爱上想象,为学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从此在智慧的天空自由翱翔。

《草原》教学反思10

  器乐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段。共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节奏轻快活泼,旋律灵活,速度较快,刻画了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的情景。第二主题音调宽广起伏,速度缓慢,表达了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认识琵琶,了解琵琶的相关知识,知道琵琶的演奏姿势,在听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都对两姐妹产生了崇拜之情,乐曲有两个主题旋律,两个旋律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段速度较快、情绪很欢快,第二段速度较慢、情绪比较抒情,这些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出来,教学中,我还让孩子们通过线条或图形表现两段音乐的不同,有些孩子表现非常好,1班的李若涵同学说:“第二段音乐是悲伤的、难过的”,所以他的.创作中用很多“点”表示眼泪,还有同学第一段音乐用“点”表示欢快、跳动的,第二段音乐用“线”表示优美、连贯的,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力量。

  同样的“点”可以表示跳动,可以表示眼泪,这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怎样表达,音乐带给我们的发散的思维、自由想象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地聆听、真切的感受,原本是通过聆听,自由表达,然而很多孩子却人云亦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与音乐相结合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草原》教学反思11

  在回顾了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之后,引出“大草原”,播放了一段有关草原风景的视频,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惊喜地高呼看到的景物,不时发出赞叹,直到视频结束,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很显然,孩子们被那无边的充满生机的草原和那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等各种动物吸引。正想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Yxm提前举手,“老师,看了这么美的草原,我想起了一首诗。”“哦,说来听听。”我饶有兴趣地说。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她刚念出诗名,我就深有同感,暗暗夸赞她丰富的联想,这首诗正是这幅图景最好的诠释,其他学生也都跟着她摇头晃脑地朗诵起来。我立即打住自己的'问题,无须多问,只须将视频再次展示,让学生头脑中带上这首诗,在欣赏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大草原的美景也就自然图文并茂地映在学生的脑海。

《草原》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这样一篇离孩子的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怎么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怎样让他们能够乐于学习,乐于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呢?

  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再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课中又通过一些图片让学生理解“铺满新绿” 、“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等词句。

  于是,带着这样的课件走进课堂,孩子们通过欣赏草原风光、倾听草原歌曲再借助文本进行阅读,他们和书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互动交流中他们也放飞了自己的心灵,跟着牧羊人人一起高歌一曲,在唯美的课文描述中感受到了大草原的无限美景和牧民们惬意欢快的生活,从而对大草原充满了期盼之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可以说,我在备课时的担忧成了杞人忧天,这样一篇课文的学习,反倒引起了孩子们对草原的无限向往之情,确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草原》教学反思13

  本节课通过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在观看草原上的美丽风景,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人情,启发学生说一说:假如你是一个蒙古族的小朋友,骑着马儿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你会是怎样的心情?由此创设一种情境,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感,不仅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蒙古族音乐的一些特点,这样既为后面的歌曲学唱中的大跳音程这一教学难点作了铺垫,又把学生的视角转向对整个蒙古族音乐风格的认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随琴声拍击歌曲的节奏,按节奏读歌词的方式,既让学生熟悉了歌词,感受了其中的文字形象,又掌握了歌曲的节奏,这一切又为后面的创作、表现环节做了铺垫,同时,在活动中,歌曲热情欢乐的氛围与学生对歌曲情感的表达也逐渐显现出来了。难点教学“611”八度音程主要通过模唱和教者的手势来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唱准音,并在八度音程和下滑音处体会感情,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熟悉歌词后,教师伴奏,学生齐唱,然后进行歌曲处理,最后组织创编活动。**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华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本课的**就在创编活动这一环节。在音乐活动中,教师用电子琴伴奏,学生们自由表现歌曲中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的形象,将课堂气氛推向了**,既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又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升华,学生在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教师重点辅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跳一跳等活动中将音乐情感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感受美,表现音乐美的目的。难点教学八度音程主要通过模唱和教者的手势来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唱准音,并在八度音程和下滑音处体会感情,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音乐课歌唱教学要抓住教材上的节奏旋律和音乐特点,由浅入深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最终达到会唱歌曲,理解好音乐的丰富内涵的目的。

《草原》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

  3、学习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4、学习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在字里行间感悟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教学难点:

  学习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旅游,想知道我最向往的是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边听边看来猜一猜。(课件)

  师:真聪明,猜对了。愿意和老师一起去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水草丰美的锡林郭勒草原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通过预习和刚才的读课文,字音读准了吗?(出示课件)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一读。再齐读。

  师:生字记得真不错!现在我们在来读课文,要求同桌快速轮读,边读边想: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怎样的世界?生:读文,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速度真快。谁来说说: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怎样的世界?

  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欢腾的世界。(师板书:广阔美丽)(师板书:欢腾)

  三、借助想象,感悟理解

  (一)师:有这么多的收获,你们真会读书。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呢?生:第二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具体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欢腾?生:第四自然段

  师:说的对,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吧!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就要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你从哪个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与美丽?画完了还可以和同桌讨论。

  生:边读边思考边画。

  师:同学们的认真劲儿让人佩服。相信一定有不少的发现,我们来交流吧!

  1、野草。生:“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出示课件)

  师:画对了。都谁画了这一句?什么是“满眼绿色”?生:看到的全是绿色的。

  师:是啊!往前看是绿色的,往远处看是绿色的,往左边右边看,还是绿色的,草原不光绿还很广阔,那谁能带着感受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我也想读一读行吗?师可以范读。谁还想试试?或师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绿色的是什么?生:野草。

  师:(板书野草)。这野草长得又高又密你从哪句话中能体会到?

  生:“上岭上,平原上,深谷里————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师:“覆满了”这个词说明了草长得————密,“没过”说明草长得高。同学们真会读书,这些野草,都没过了你的头顶,在这样的地方捉迷藏,只能听见人的声音,却看不到人的影子,多有趣啊!谁想来读读?(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一点点的有趣,谁再来试试?我们请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师:男同学读得好极了!草原上的野草这么绿,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你还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有谁知道?

  2、湖水。生:“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着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课件)

  师: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景物?生:湖水。

  师:板书湖水。写的是什么样的湖水?生:湖水清亮。

  师:这么清亮的湖水,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还能映出什么呢?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看,天空飘来几朵白云,湖水立刻映出白云的影子。一只雄鹰飞过,湖水又映照出飞翔的雄鹰……多么神奇啊!这清亮的湖水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不断变换着画面,你能想象着画面,读出湖水清亮的特点吗?

  生:(同桌试试读一读)谁想来读?指名读。

  师:刚才老师仔细听了,他把这些词突出读了,如果我们也能把这些词语突出读,就能读出湖水的特点,女同学一起读读,有信心吗?(齐读)

  师:女同学读得棒极了!湖水的清亮为草原增添了美丽,还有哪个句子也写出了美丽?

  3野花。生:“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课件)

  师:这句话写的是———野花。(板书野花)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野花有什么特点?

  生:草原上的花非常多,花香,花美。

  师:说的真好,你们真会读书。哪个词写出了花多?哪个词写出了花美?哪个词写出了花香?(顺势点击课件加上重点号)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的怎么样?

  生:他读的流利,有感情。(如果说没有感情,那不怪他,怪我,我没有让他找到感觉。)请同学们看屏幕,欣赏一下草原上的野花。(课件演示)

  师:看这是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啊!这是花的海洋,美吗?找到感觉了吧?自己试一试?

  师:(指名读)花美了但还不够香,同学们注意如果你能抓住这些词突出读就能读出花的美和香来,谁还想读试试?(齐读)

  4整体感受师:同学们读得真美!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片的花海,似乎还有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总写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又具体的'描写青青的野草,清亮的湖水和各种各样的野花。这样的写作方法叫总分。(板书)

  (二)师:锡林郭勒草原是美丽的,也是欢腾的世界!文中是哪句话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呢?生回答。这句话叫过渡句,它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把两部分内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既总结了上文的美丽,又引出下文的欢腾。同学们刚刚还是静寂的草原,顿时间热闹了,欢腾了,是谁让草原欢腾的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课件)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真洪亮!是谁让草原欢腾的呢?生:动物和小牧民

  师:动物们和牧民让草原欢腾了,想看看草原是怎么欢腾的吗?(课件)

  师:感受到草原的欢腾了吗?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是草原上活泼可爱的动物和牧民,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草原的欢腾表现出来吗?自己读读试试?一会老师可要进行采访啊。

  师:假如你是在草原上飞翔的雄鹰,你想怎么飞翔?读出你的自由吧。

  师:那儿有成群的牛羊在吃草。我来采访一下:小牛,你这么安闲的吃草,心情怎么样?师:那读出你的心情来。

  师:小马驹儿,你在干嘛呢?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文中的句子吧!

  师:动物们在自由的生活,你这个小牧民在做什么呢?

  师:读得真棒!动物和牧民让草原欢腾了,我们这些小游客也让草原再次欢腾起来好吗?有信心吗?(齐读最后一段)放歌曲读课文。(播放歌曲)

  四、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还感受到草原的欢腾,在这旅游即将结束之际,你最想说些什么?

  师:大家对草原的喜爱溢于言表,如果想对草原有更多了解,老师推荐你们读读《草原的早晨》和老舍先生的《草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还可以把你的收获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视频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草原的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广阔。而在教“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站起来,用手比一比,想象一下,草原上的草到底有多高,在里面捉迷藏是不是很有趣。指导学生读出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学生通过读句子了解了湖水的清透干净,湖水很多,但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静下心来慢慢回顾这一堂课,感觉到整堂课很成功,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充满着探究的意境,尤其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人和动物动作的词,并问孩子们,你们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接着,我再让学生看视频,在《赛马》中让学生都跟这感受草原上骑马的快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本位”。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后,我问学生:“我们即将要离开草原了,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学生说到:“我想用《敕勒歌》这首诗表达我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我想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我想用照相机把这美丽的景色照下来。”……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真挚感受,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美丽、广阔的,更是充满生机的。

《草原》教学反思15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草原》的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反思《《草原》的教学反思》。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

  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草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反思06-12

《草原》的教学反思04-01

[精选]《草原》教学反思07-05

草原教学反思09-23

《草原》教学反思[精华]07-06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4-03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4-14

(优秀)《草原》教学反思07-05

《草原》教学反思优秀12-29

《草原》教学反思15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