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4 08:18: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

  一、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景中被交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数学。为此,这节课一开始就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从十月一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如上所述,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学过的一些方法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在学会了基本概念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找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练习了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每个小组的验证得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求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初步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2

  今天教学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首先我复习:

  1、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其次,在引入的环节,我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和动画来展示:在美丽的洪泽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今年,他们从4月1日一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一天。”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那么在这个月里,他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学生积极性很高。

  学生对公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使用省略号方法学生没有掌握好。如:6和9的公倍数后面要用省略号,30以内6和9的公倍数后面要不用省略号。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3

  《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有下列的体会: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只有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才能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

  这堂课学生在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出现的新的发现就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课堂再生资源,我充分的利用了这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在兴趣最高涨时有了很了不起的发现。不过回想起来在我的平时教学中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当时没有敏锐的捕捉到加以利用,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所以教师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加捕捉与利用。

  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要珍惜课堂生成资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就能创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并在创建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质量。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4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本节课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本节课的'意图是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但是,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本节课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充分利用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节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把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体现了新课标中“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要求。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把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定为本节课的难点。体现新课标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的要求。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之,本课体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5

  一、本知识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最后一个知识点。

  二、在集备中,我对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和突出重点的策略作了如下的分析:

  教学重点

  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

  短除法、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与其他重点的联系

  短除法、质因数、公有的质因数

  突出重点的策略

  (1)、用短除法求两个数们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直接用抽象出的方法:短除法;

  (2)、尽可能避免涉及约数、公约数、倍数、公倍数、分解质因数的知识。在前面四个课时的准备下,进入到抽象的领域,强化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3)、通过做一做的练习,揭示出一个综合的方法,即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只需要一个短除法式子就可以了。所有的除数相乘得到的是最大公约数,所有的除数和所将的商相乘,得到的是最小公倍数。

  另外,就这个课时的教学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就这个难点提出了解决策略:

  教学难点

  (1)、分别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到综合在一个短除法里进行,归纳、总结能力受到挑战;

  (2)、在没有其他知识准备的情况下,直接进入用短除法求,抽象思维训练有一定的阻力。

  原因分析

  (1)、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一;

  (2)、虽然短除法在前面已经学了几个课时,但毕竟是新知识且综合运用的要求较高及有较强的抽象性。

  解决策略

  (1)、用比较、对比的方法去研究两个相关的知识点,成效较大且容易强化。用这个方法克服归纳、总结的能力弱点是比较有效的。建议老师可以提前在三年级就可以开始有意无意的涉及,在现在的学习,就会受益无穷了。

  (2)、在课程,例5还是用两个短除法,然后才去比较。在以后的练习里,必须强调只用一个短除法就可以解决。所以,对于中下生,老师还须在做一做的练习前,举一个用一个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例子,对照归纳、总结的内容。这样,对方法的`掌握会更加有帮助。

  三、上课前一天的备课中,考虑到本班学生中下面较大的实际情况,决定上课的时候实施渐进的方法,即不是一开始就推出短除法,先允许有可能出现的其他方法,再通过比较,选择一种方法,有意无意的在短除法中去展开比较。这样,对于选择其他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同学来说,也给予一定的过渡空间。

  四、上课时的个别片断:

  (1)、进入新课前的谈话,不涉及方法,只是说,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求这两种数的方法上的异同(板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

  (2)、在课题的右下方板书:例五:求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做出来。

  (3)、粗略统计

  最快的差不多1分钟完成,

  到一分半钟时,有15人完成,

  2分钟时有45位完成,

  到2分半钟时,还有5位没完成。

  (4)、投影最快完成的同学的书写,用了两个短除法,由于投影幕挡住了右半面黑板,所以,只能板书在中间靠右的位置上;投影方法不同的同学的书写,用的是一个短除法,继续板书在黑板靠左的位置上;方法不同的还有分解质因数法;没有人用枚举法,也没有人用大数翻倍法。

  (5)、粗略统计

  用一个短除法的有6人,

  用两个短除法的有42人,

  用分解质因数法的有4人,

  两位男同学在玩,没写,

  一位女同学病了,请假。

  用时少的都是用一个短除法或两个短除法求的同学。

  (6)、请大家说说,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都可以用短除法去求;

  △、也都可以用分解质因数法去求;

  △、用短除法去求得话,要除到最后的两个商互质;

  △、它们一样都从2除起;

  △、也可以先除以7;

  △、也可以直接除以14;

  接着,请大家说说不同点。

  △、求最大公约数只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而求最小公倍数的话,还要把所得的商也乘起来。

  没有同学提到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时的相同与不同点,我也就不再去提出。小结重复一遍同学所找到的相同与不同点。

  指导看书时,有一位不做练习的同学突然提问:用短除的形式进行分解是什么意思?没办法,请了三位同学说了,不知是否说清楚了这一句话的意思。

  △、第一个同学说:用短除的形式,就是用短除法的意思;

  △、第二个同学说:用短除的形式进行分解,就是用短除法把一个数分解成一个一个的质因数;

  △、第三个同学说:用短除的形式进行分解,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短除法。

  对于这一句话的解释,对中差生来说可能会纠缠不清。所以,我也就不再展开下去。

  (7)、转移话题,大家比较一下,黑板上板书的两位同学的求法,有什么看法。基本上都说用一个短除法式子简单一点。在这里,又重复了一遍用一个短除法式子求得话,先用容易看出的两个数的相同质因数去除,最后的两个商必须是互质的,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把所有的除数和两个商都乘起来,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转入,如果换两个数又如何?请看P80做一做。

  五、课后反思

  (1)、集备的时候,有点凭空想象的意思,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认为重点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至于制定的策略多少也有一点偏颇。所以,临到上课时备课的对学生的考虑或是上课时的因地制宜的调整是很正常的;

  (2)、上这个课的时候,因为有前面四、五个课时的准备,老师在准备上可能会有所松懈,上课的时候也会平淡如水,不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自然会引起对方法的提炼用时过少或不全面或渗透不深。要能够让大多数学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感觉,就必须在方法的对比上花一点功夫。当然,只用一个短除法式子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看起来简单,上课也多次强调,但作业里就还有人还用两个短除法式子,单元测试里也有人用两个短除法式子,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3)、以集备分析为基础,以集备的策略、方法为主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上课时的动态适当调整,任何课都能上好。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6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教材第88-90页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倍数和公因数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通分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做准备的,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很大作用。教材采用“找”的方法,让学生领悟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本节课我是从以下环节教学的,感觉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复习旧知,巧妙无痕揭示新概念。

  在课一开始,我利用小学生争胜心强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比赛写出50以内4的倍数和6的倍数。学生写完后,让他们从写出的4的倍数和6的倍数中挑选出两数的相同倍数,并让学生尝试给4和6相同的倍数取名字,有的同学起名“4和6的同倍数“,有的取名“4和6的共倍数”,还有的取名“4和6的公共倍数”等,我表扬孩子有创意之后,在“4和6的公共倍数”的基础上给孩子统一了一下,叫做“这些相同的倍数叫做4和6的公倍数”,接着说道,4和6这两个数有公倍数,其他任何两个自然数都有公倍数,并追问,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两个数倍数中相同数,既是一个数的倍数,也是另一个数的倍数,这样的数叫做两个数的公倍数。”看到学生已经明白公倍数的含义,我接着说道,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的倍数,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多,也没有公倍数,但是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呢?(12)为了让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有个确切的认识,让学生看课本109页的内容。就这样一边复习,一边谈话,巧妙无痕的揭示了本节课的概念。

  二、让学生体会学习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的特殊功能,让学生集观察、思考与一体,并动手操作,体会最小公倍数学习的意义。(课件出示:)学生读题,明白题意后,便让他们四人一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纸片去铺这个正方形。铺完后,都有所感悟,发现能铺完,这时问学生知道为什么能正好铺完吗?部分学生说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也是小长方形宽的倍数,是2和3的公倍数。接着让学生思考用这个小长方形还能铺满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12、18、24......,因为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看到学生大都明白题意,我开始让学生猜测,可能铺满边长是9厘米、10厘米的正方形吗?为什么?孩子们都抢答说,不能,因为9和10都不是2和3的公倍数。孩子们最后总结出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并说道所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6 厘米。正好是长和宽的最小公倍数。从而真正感受到学习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三、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发展能力。

  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大胆迁移、类推、探索出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从而获得能力上的发展。学生迁移出了四种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列举法,先列举出两个数的一些倍数,从中找出他们的公倍数,并从公倍数中找出最小公倍数;

  2、筛选法,先写出较大数的一些倍数,从中筛选出较小数的倍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3、分解质因数法,先把两个数分别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因为用分解质因数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公因数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以18和12为例重点介绍了这种方法,先让学生分别把两个数分解质因数,接着把18、12 的最小公倍数36也分解质因数,让学生从最小公倍数36所分解的质因数中,找一找包含了18和12两个数中的哪些质因数?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最小公倍数 36中既包含了12、18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也包含了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也就是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两数所有公有质因数和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趁次机会把找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与找18和12的公因数的方法作了对比,使学生有个较清楚的认识;

  4、短除法同时分解两个数,求最小公倍数,因为这种方法仅仅是把两个数分解质因数的短除式合并在了一起,所以没多做介绍,重点说了说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把所有除数(即公有质因数)和商(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针对每种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学生边说边举例,并进行了适量的练习。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7

  教学实录:

  一.公倍数的意义

  师:出示问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两个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几个正方形?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边长6的正方形面积是36平方厘米,长方形面积是6平方厘米,36÷6=6个,用6个正好铺满。

  师:那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不能正好铺满?

  学生沉默。

  师:我们接着他刚才的想法往下想。

  生:正方形面积64平方厘米,64÷6=10……4,还多4平方厘米。

  师:好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沉默,教师引导。

  师:我们一起来想想这6个长方形怎么铺,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生:每排2个,摆3排。

  生:6÷3=2个,6÷2=3个

  师:很好,长3宽2的长方形除了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

  生:12、18、24、36……

  师: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揭题。像6、12、18、24、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生:6是2和3的公倍数,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师: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二.找公倍数的'方法

  师:找出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找公倍数,学生交流。

  生: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72……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先找18,再十位上加2,个位上加2……

  师:这方法是能找出公倍数来,可总觉得不太保险,会不会有遗漏,有没有其他方法了。

  生: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一样的。

  师生共同找,(略)

  师:这方法是保险了,但有点烦,有简单点的方法了吗?

  学生思考。

  生:找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6的倍数,因为先找6的倍数的话,比如第一个是6,比9小,肯定不是9的倍数。

  师:大家觉得这方法怎样。老师觉得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比刚才的方法简单了,而且不会遗漏。第二,大家想,在一定的范围里,9的倍数可定比6的倍数要…(少)这样,考虑的数也就……(少)

  师生一起找,先找9的倍数再找6的倍数。

  生:还有方法,先找9的倍数,第一个是9,第二个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那么以后的公倍数就只要依次加18.

  师:刚才他提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懂吗?

  生:就是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

  师:哦。那我们来一起试试看。

  三.教学韦恩图(略)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除了开始部分由于教学准备不足,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能铺满,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丰富学生对公倍数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公倍数的意义。能围绕着找公倍数的方法展开方法优劣的比较,让学生从中较为主动地自主学习有关公倍数的一系列知识点。本课上完后的体会是:一是教师的问题不宜过多,要有重点的设置几个即可,有益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总思维的连贯性和思考的深度。二是备课除了思路清晰外,一些细小的地方还应完善做得充分点。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8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小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往往难度较大。我就出示投影片,利用练习启发学生:从刚才找4的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然后汇报。教师出示图表示,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让学生明确: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时,主要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学会用一般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通过研究最小公倍数计算方法的算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列举法探索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及时巩固练习,有层次,有趣味。

  学生做全堂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还学到了哪些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会归纳总结。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9

  一、吃透教材,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

  本节课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本节课的意图是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但是,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本节课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充分利用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吃透教材,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主要围绕,让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把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体现了新课标中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要求。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把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定为本节课的难点。体现新课标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的要求。

  三、吃透教材,设计流畅的教学环节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学生在月历上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探索后,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先让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排队问题,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接着是找生日,铺墙砖,让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感受到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4、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0

  片断一:探究方法

  师: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1.学生自己任意找一对数,尝试用列举法求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学生汇报、交流、评价。教师选择一个学生的探究过程(以10和20为例),利用实物投影仪供全班交流。

  3.学生做相关练习。思考与调整

  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题材,这似乎就是所谓的开放性课堂。但在交流和评价阶段,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的探究过程都展示出来进行全班交流,于是教师只选取了一个学生的探究过程。其他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学习材料,判断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这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外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好的。

  开放要有度,开放要有价值。在确定学生探究题材时还是全班统一为好。在探究前,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说说他们准备对什么题目进行探究,然后师生共同选出一道题,共同探究。这样,大家探究的题目是一样的.,小组交流或集体交流时的针对性就加强一了。

  从交流的途径来看,教师为了全部展现学生的探究成果,运用了实物投影仪,这确实是个好方法,亲切、自然又真实,学生们的注意力尤为集中。但交流过后呢?让学生学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由于这一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作为教师,应把以上内容板书出来,以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样,在下面的练习中,有的学生即使没有完全理解,他们也可以从模仿起步,在模仿中加深对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理解并掌握方法。

  从题材的实效性来看,10和20是倍数关系,这是一种特殊关系。学生初次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认为还是选取一组一般关系的两个数为好,例如4和6,这样就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用列举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价值所在。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1

  一、在操作中生疑

  教材之所以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我想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当学生用同一种长方形纸片铺两个不同的正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提出“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正方形的边铺长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正方形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关系的愿望。

  二、在交流中感悟

  在分析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设计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除以长方形的长、宽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第二个层次根据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的经验,联想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知道这样的正方形有无数多个。

  三、在联想中建构

  因为学生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因此当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交流讨论分享的平台时,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擦亮,有的联想到“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的`倍数的正方形”有的联想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在头脑中将眼前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与“倍数”紧紧地联系起来,然后教师及时揭示公倍数的含义,把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实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2

  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我充分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上课开始我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

  1.让学生按号数先进行报数。

  2.请号数是4的倍数的同学站到教室左边。号数是6的倍数的同学站到教室的右边。(并把对应的号数填到黑板上)

  3.为什么12号、24号、36号和48号两边都要站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此为数学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有效性

  我在设计练习题时,先按书中的内容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综合性练习题,以适当重复来控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计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都有,必做题起点稍低,让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和教师的正确辅导,一次次地去获得作业练习的成功;选做题有一定难度,对差生不做要求,可让优生产生兴趣尽力去完成,做到“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中游赶得上、下游丢不了”,真正让全班学生练中有乐、练有所获。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异同点的比较。

  教学用具:教具: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2、求下面各题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口答)

  8和16,13和26,2和9,7和15

  教师:对上面几道题你是怎么想的?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最大公约数最较小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

  ②两个数互质,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乘积。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

  求30和45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3045

  51015

  23

  30和45的最大公约数是:3×5=15

  33045

  51015

  23

  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是:3×5×2×3=90

  教师:观察上面两道题,谁能说出求最大公约数和求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下面的结论。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都要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不同点

  只要把除得的除数相乘

  把除得的除数和商都相乘

  教师:为什么求最大公约数只要把所有除数乘起来,而求最小公倍数就要把所有除数和商都乘起来呢?

  明确:求最大公约数是两个数公有质因数的积;求最小公倍数既要包含两个数公有质因数,又要包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既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短除过程是相同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短除式来表示。例4怎样做简便?(由学生完成。)

  2.出示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短除,你能很快说出42和56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吗?

  24256

  72128

  34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0和18,75和35,16和72

  9和31,20和12,100和30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互质的两个数没有最大公约数;

  ②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倍数;

  ③a与b的最大公约数是1,那么a与b的`最小公倍数是ab;

  ④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可以用这两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

  ⑤17和51的最大公约数是17,

  最小公倍数是:17×51=867。

  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已知甲、乙两个数互质,那么甲、乙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①1,②甲,③乙,④甲×乙

  (2)已知a=2×3×2,b=2×3×5,那么a,b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①2×3②2×3×2③2×3×5④2×3×2×5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1.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用一个短除式。

  2.求最大公约数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求最小公倍数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五)布置作业:课本65页练习十一,11、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4,由学生独立求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第二部分,对比例4中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讨论它们有什么异同点,结合算理找出解法不同之处的内在原因,从而总结出结论。

  教学反思:知其然且知所以然——摆脱纯技能的训练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分别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并深入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在掌握方法时还需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比如求30和45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中,为什么3×5=15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3×5×2×3=90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对于这一点,应该让学生透过题目表面的理解,寻求对它本质的掌握。教学中在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例题后,分组讨论此题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异同点,由学生列表得出结论。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求最大公约数是把所有除数相乘,而求最小公倍数是把所有除数和商相乘?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或许,这样的题目经过机械的训练,也能达到会做类似的题目的效果,但是如果换成12=2×2×3,30=2×3×5,求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你还能保持高的正确率吗?恐怕很难。甚至还会有这样的题目:m=a×b×c,n=a×c×c,求m和n的最小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恐怕这次做对的就更少了。所以只有学生明白了算理:两数最大公约数是两数的所有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两数最小公倍数是两数所有公有的质因数和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才能有效正确地解答。

  所以,在进行技能训练的时候,还要多问一个为什么,让学生搞清楚算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及比较的能力。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4

  1、新教材中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求较以往是大大的降低了。这里只要求学生用列举的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对一些特殊的数组能找到规律,寻求特殊的解法。

  2、注意新教材中的数都很小,不复杂,要求找的最小公倍数不能超过100。

  3、关于短除,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介绍的.,因为学生学习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如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将这部分知识简单交代一下,不然学生无法理解,特别是理解这样做的道理,如若不然,学习只能是流于形式。关于教与不教的话题,我认为还是要教一教,给孩子一个一般的方法介绍,对他们今后学习有益。

  4、我觉得因为数都比较小,可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求法。如“大数翻翻法”就很好,其实求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用“小数缩倍法”,即将小数依次除以1、2、3、4等,看是不是大数的因数,如果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5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但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很丰富了,而且他们思维活跃,喜欢自我挑战。对于新知识总喜欢自己探索,并且喜欢寻找与他人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我作一些适当的指导。这节课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有下列体会。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和不可预测性。只有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才能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这节课,学生的新发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课堂再生资源,我充分利用了这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回想起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机会,当时没有敏锐的捕捉并加以利用,是多么的`可惜啊。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件事,善加捕捉与利用。因为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枝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珍惜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就能创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质量。

  本节课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有更多不同的想法,是因为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与小组同学交流不同的机会。能有勇气在师生共同交流时挑战权威,提出不同的看法的学生还是少数,但在小组里交流情况就完全不同,学生在这里更会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然就会有更多的思维火花。因此,在课堂上如何把小组合作用到实处,用到好处,也给我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03-27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11-17

教学的反思09-22

教学反思03-25

经典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05-16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简短10-01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