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我今天所执教的《草船借箭》一课,是调兵山市“五环三歩一中心”模式下的一节课,这种模式,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下面我就说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草船借箭》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主题是感受古典名著。教学目标:是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为了达到目标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听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从听觉上把学生带入到三国中,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说说,三国都是哪三国,主要人物都有哪些?诸葛亮,和周瑜,都是哪国的,接着介绍了草船借箭的背景,进而导入了新课。然后,我又用了经典国文中的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导出了,诸葛亮,借箭,是否也具备,天使,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为我校国文诵读做了一个很好的应用,引导学生多积累国文。然后,出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设计统领全篇的大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在自学提示中,我又提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解决问题,学生首先要自学,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这也正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在自学过程当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点拨,引导的作用。所以,我抓住了,“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让学生知道,诸葛亮懂天文知识,然后再揣摩诸葛亮,鲁肃心里,感悟去读,把读落到实处。然后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这个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给学生联系上文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然后让学生,比较,两种表达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在学生的汇报中,我抓住了诸葛亮的笑,以它为突破点,让学生想,诸葛亮可能是在笑什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让学生品出曹操、鲁肃、周瑜,性格特点,总结出诸葛亮识人心的特点。同时,我用了一把扇子做道具,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增强一定感染力,也真正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然后让学生汇报诸葛亮,晓地理,巧安排,随机解决学生课前不懂的问题。这时,我演示了自己做的课件,,让学生再一次清楚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过程。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时候,我让学生一起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目的是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体会借箭后的高兴心情。
第三个环节,是归纳概括,在这个环节里,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了借箭也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与开篇照应。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也正是语文科的工具性的体现,然后又让学习体会诸葛亮能够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心胸宽广的好品质,体现语文科的人文性的特点。接着,我让学生,品词草船借箭中“借”是否能换成别的词,目的要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随机,板书,画成了知识树,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鲜明化,这也是五环三步模式下的一大亮点。
第四个环节是,巩固应用,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是语文科的特点,要多积累,所以,我帮学生们,积累了三国演义的歇后语,成语,让学生,读,记。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第五个环节,拓展创新,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课后准备,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班级准备召开,历史故事会,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去读《三国演义》这本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学习,也体现了语文科的大语文观的特点。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应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时间多些,照顾一下学困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时间安排合理了。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这个学期面对全校的语文老师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是《草船借箭》的第二课时。得到了全体老师的一至好评,这节课我运用了学校的研究课题—学案导学。整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一节课下来,我的心情还是比较好的。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为了上好这一节公开课,我曾在同级组的其他班级里进行了试教,在试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的几个方面的句子时,学生找的句子比较多,比较乱,很难很好地理清教学思路。面对这个问题学案帮了我很大的忙,我在学案里设计了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填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的几个方面,通过预习学生很快知道了是:知天文、识人心、懂地理。然后围绕着这几方面去找句子,谈体会,这样教学容易得多了,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环节,一环一环地理解。使用上了学案导学就是可以将一些难点提前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把难点化解在平时的独立思考中,避免了课堂上仓促的`思考,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老师的教学也取得了主动权。
在这节课上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学生上台演习船头船尾的掉转方向,一边演一边讲解。学生在学案里画上长江图,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然后在课堂上演示,果然,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挤课余时间去排练,疑惑之处主动问老师,上课时竞相登台表演,学生演得投入,下面听得认真,点评踊跃到位。这种“导”用活了教材,激活了思维,活跃了课堂,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同时,又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了小组团结协作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一环紧扣一环,引领学生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也被《草船借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更好地体会我国古典名著的博大精深。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没有根据文章内容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在课堂上总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在学案里预设的问题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能很好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经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经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到较好: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谁用草船向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借到箭没有?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生回答: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就相机抛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生默读课文,全班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的差异。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说,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交十万支箭时,周瑜心里很高兴。我让学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动,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并让生写下来。在交流时出现了许多小周瑜,有个学生这样写: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今日最终掉进我周瑜设置的陷阱,三天后等着人头落地吧!借箭的经过部分我也设置了一处锻炼学生思维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雾,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生提到这个句子时,我就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么?有生说他笑周瑜的愚蠢,有生说他在笑曹操的胆小,有生说他在笑自我的计划即将成功,还有生说在笑鲁肃的憨厚。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本想让生自主探究,但感觉课堂上师还是导得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不强,以后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我由解析课题开始,比如:“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中有哪些人物?”通过学生的问答,将人物联系起来,说说在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什么事情把这些人物联系起来,这实际上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学借箭过程时,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
在教学时我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文本还应该更加深入,以后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复述故事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1、紧扣“借”字,梳理故事内容。
故事以“借”为主线,讲述了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聚集课题“草船借箭”中的关键词“借”字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再将学生的问题整理为三个主要问题:为何要借箭?如何借箭?借箭的结果?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再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连起来说一说,便初步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画示意图,辅助复述经过。
借箭的经过是故事重点,也是复述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将借箭的具体经过以示意图的方式呈现,可分为准备阶段、出发借箭、第一次受箭、第二次受箭、借箭返回。学生理清每个环节的关键信息,便能把握好借箭的具体经过。如借箭前需准备的人员(每条船配三十多名军士)和材料(二十条快船、青布幔子、草把子);出发借箭时邀请鲁肃、用绳索连接船、朝北岸开;两次受箭时的船头方向,敌军人数;借箭返回时的高喊致谢。示意图的提示,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学生小组间进行接龙复述,兴致很高,大多数学生能抓住重点,关注细节,复述时再用纸折小船进行演示,较为完整、精彩。
3、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符号标划出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再在表格中概括人物主要特点。学生踊跃发言,积极交流。我充分尊重学生,肯定他们的阅读体验。但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主要关注的还是他对于天气的准确预测。他早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才立下三天内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且前两天都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出发去借箭。因此,我便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体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句段。如“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说明诸葛亮早就洞悉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同时也也料定了鲁肃为人忠厚,信守承诺;再如“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可见他算准了曹操生性多疑,不会冒然出兵,才敢逼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激得对方射箭。学生惊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此时,我再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原著中的相关故事,如“空城计”“七擒孟获”“火烧赤壁”等等,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足智多谋。
4、拓展资料,激发阅读原著兴趣。
教学本课时,我拓展了大量资料。如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为何会共同商议军事,我便对“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做了简单介绍:曹操、孙权隔江对峙,孙、刘决定联盟,所以刘备派诸葛亮前往吴军营地协助抗击曹军。学习借箭过程时,我播放草船借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对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胸有成竹有了更直观地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对比原著与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之处,了解古典文学语言更为简练。学完课文后,用大屏出示原著第四十六回,简介介绍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全班共同阅读前半回,学生读得较为顺利、轻松。读到《大雾垂江赋》时,则建议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类似的诗句,在不影响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的理解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跳过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信心。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节课我讲得还是较多,放手不够,学生的交流感悟主要还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的;此外,由于补充资料较多,导致学生读文时间不够充分,对一些关键词句品读不够深入。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抓住体现人物言行的句子来感受人物的鲜明形象特点,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
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同时,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资料来阅读,如了解三国时代的一些历史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可以结合看过的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不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验了阅读方法。这样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的情节而改编的,文中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课文的重点是体会诸葛亮得神机妙算。由于学生之前就对《三国演义》耳濡目染,因此对诸葛亮有些模模糊糊的印象。所以我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和课标要求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并据此设计出了教学思路。
首先是老师要有课改的新理念。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有充满诗意的课堂语言,借此为学生营造学习语文的语言环境,从而让学生们爱上学语文,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要达到诗意,挑战的就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了,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广泛汲取名家典故中的精华,为自己输送知识的营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其次是分配好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将大量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真正落实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目标任务。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要让学生拿起笔来,动起手来,真正调动起学生的五官,表达、思考、倾听、朗读,还学生一个激情四溢的课堂,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学习的课堂。另外是课堂学习要照顾到全班大多数的同学,不要局限于那常常回答问题的十几二十几个同学,即使同样的想法也要鼓励其他人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再说一次。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有所收获。
“向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爱上语文学习”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会在今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 ?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 ,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 。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临近尾声,在分析总结人物个特征时,我提问:同学们,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部分同学都说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还有的说喜欢黄盖的忠诚、爱国……这些人物的鲜明个性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当我要结束这个问题时,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喜欢课文中的周瑜”,这真是出乎意料的回答,同学们也惊讶地望着他。说实话,这篇课文我都教了好几遍了,每次都向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可从来没有学生提过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与众不同的思维,作为教师,我应尽责任对他的创新思维加以呵护,想到此,我没有有马上下结论,而是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位同学接着说:周瑜年少英才、武艺超群,他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出人头地,因为诸葛亮的才干超过了他,周瑜才忌嫉他,忌嫉的目的是想让自己成为天下第一的,这也是一种进取精神,忌嫉是一种挑战,是一种竞争,没有忌嫉,你就会自我满足,就会停止不前、他又例举了一个他曾经忌嫉过的一个同学的例子,他说正因为有忌嫉心的“激励”,才使他超过了这个同学,多么有理有据的发言呀,我立即对他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同学们也对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说真的.,对于学生的这种逆向思维,我平时是很少见的,尤其没想到的是这个平时并不起眼的学生竟有这样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可见,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呀!为此,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
从名著里节选的文章不好教,当我拿起《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一时竟也无从下手。后来,终于在网络上找到了一首描写草船借箭的小诗歌: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世世代代美名扬。读了这首小诗,我特别兴奋,就以这首小诗为突破口吧。读完这首诗歌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课文的情况,谈一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能找出是天文、地利、洞悉人心三个方面,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人认为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分别板书在相应的词语后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当学生找出第一段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说,第一自然段这么多的'对话,竟然都是周瑜说诸葛亮说,多单调呀,如果我们能加上相应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文章肯定会更精彩,也更利于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一听要让自己为名著作补充,兴奋得不得了,可是,问他们该加些什么内容时,他们却又答不上来了。我就把这项任务当做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了下来。第二天一上课就让大家说说自己改写的情况。没想到,他们说的很精彩,有些词语用的还很出乎意料呢。
这就是我们全班共同改写的结果。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明知故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爽快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将计就计)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试探着)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神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加上这些词语之后,学生读起文章来,感情更充沛了。因为他们知道,这场谈话对周瑜来说,刚开始就是个阴谋,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不过是在陪周瑜做一场游戏而已。诸葛亮的谈笑风生和胸有成竹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教学设计却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必备条件。功夫用在课前,我们就会在课后少一些遗憾和查漏补缺。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不幸”,我感受到了学生的自学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学生就是自学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辨认出并明确提出了问题,并且凭借自我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相撞中成功地化解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予,独立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异常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进取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教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就是科学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就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就是发掘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并使他们的灵光以求浮现。教师必须及时抓取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当好自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推动者。学生辨认出并明确提出问题,教师不要轻易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不断地鼓舞指点,唤起学生探究的性欲,推动学生读书、思索、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互动彼此的思索、科学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高自我的重新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著了活力,真正变成了师生智慧舞动的天地,变成了师生共同缔造的舞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
《稻草船借箭》是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故事摘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文中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能力,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来陷害他。可见诸葛亮胆子大、知识渊博、足智多谋、才华横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将新课改为辅导课,取得了以下几点:
1.教学中注重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为此,我先让学生掌握生词,再深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情感。
2.新课改下的汉语教师一定是打桩机: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体验诸葛亮的“神算”,指向表面,进而加深对全文数据的理解和把握。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中:
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默读、朗读为主、小组讨论等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教学以学生参与为主。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学习还不够。更多时间花在回答问题上,缺乏足够的情感阅读来理解阅读。
2.课堂上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过少。新课程改革需要多种形式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3.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不够好,有时显得牵强,突如其来。未来,我们会认真考虑每一个教学细节。
总之,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努力拼搏,争取优良的教学成果。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同时巧妙地运用农远资源,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 “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因此这节课在课型设计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 “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两处语言点引导学生读悟并进行创新,从而在品读活的语言中品悟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孩子头脑中,使孩子的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第二,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品读、感悟,品出诸葛亮这一“笑”,不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一笑值千金,是课文的“点睛之笔”。从而让人物的形象站起来、活起来,并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另外,在农远资源的运用设计上,只是为了让它为教学服务,注重考虑适时、适度以及活用,让它真正为教学争光添彩。如:插入周瑜自叹不如与诸葛亮笑自己的样子,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人物形象。插入示范朗读更是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和更好地感悟人物内心世界,同时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与朗读能力。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觉得很遗憾,特别是没有很好地起到农远资源应用的示范作用。课前思想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充分。首先在选题时没有跳开所任年级,去选资源多一点的课文;其次备课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学生实际及怯场的状况,以致本该出彩的地方没达到高潮,甚至在指导读诸葛亮笑的时候有点头重脚轻的偏差等。总之还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
1、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
这是一篇小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们在教学中不用讲出来,但是教师心目中应该有这样一个“小说”的概念。孩子们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印象是相当深刻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让人物形象活起来,这应该成为我们在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目标。为此,我们需要利用文中的语言让人物形象在孩子们细目中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2、形象是活的,抽象是死的。
一个人物的形象离不开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细节,所有这一切的综合,让一个人物形象站起来,活起来。有的老师是这样上课的:他也是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语来展开教学的。(1)他问:“孩子们,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神”是神奇;“机”是机智;“妙”是巧妙;“算”就是谋划。连在一起就是“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2)大家来看一看,找一找,文章那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孩子回答了:知天文,晓地利,识人心。(3)教师总结:大家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下课。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对于人物形象的品读、感悟有多少深刻认识吗?我想不会的,这就是抽象了人物形象。这叫什么?这叫“扒了诸葛亮的皮,抽了诸葛亮的筋,吸了诸葛亮的血,剩下的只有诸葛亮的骷髅。”在非常理性的“解剖”下面,形象被抽象化了,形象死掉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聪明机智,诸葛亮的雍容大度,诸葛亮的温文尔雅,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有的神韵都被抽干了。我们只有通过反复引领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一个个人物形象塑造出来,让这些人物在纸面上站起来,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才能达到“让人物形象活起来”的目的。
3、在品读活的语言中储存活的形象。
我觉得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最好的载体。要让孩子们感悟形象、树立形象,再现形象、描绘形象,就必须引领孩子们品读文中富于形象化的语言。在这片文章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了两处非常主要的语言点:(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一般的老师讲解课文,到这里仅仅注意到了这里的“雾很大”,没有再注意其它,但这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这时候鲁肃和诸葛亮都在船上,他们都看到了这场大雾。假如你是鲁肃,你看到这场大雾,你是什么感受?(惊讶、害怕——因为他们正在向曹军水寨前进)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如果你是诸葛亮,你看到这场大雾,你会想写什么?他有什么感受?(高兴、得意)谁来读一读?通过这样一个语言点的读、悟,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和再造,使这个形象深深植根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中,使这些形象化的语言植根到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中。(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如果要抓文章“文眼”的话,我倒不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是全文的文眼,因为这里太抽象。而恰恰是这个“笑着说”才是文章最传神的地方: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这个地方应该让孩子们反反复复诵读,反反复复品味——诸葛亮在笑谁?有的说在笑鲁肃,有的说在笑周瑜,有的说在笑曹操,有的说在笑自己。孩子们对于品味这样形象的语言是非常有兴趣的,正是这样有兴趣的品味,才使得孩子们品出了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精神和内涵。
只有花力气去品味活的语言,才能引导孩子们品味活的人物形象,从而引领孩子们进入文本之中。
在王崧舟老师这节公开课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学生的素质高超,更加有感于王崧舟老师对生本的关注与引导。只有在教师这样精心地设计和引导之下,学生对于文本的感悟才会层层深入——这种理解是任何一种教学思想所无法达到的。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虽然有教师作秀之嫌,但课堂学习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既然效果突出,我们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即使高效课堂,即使生本教育,不能达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又有何用?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刘备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在孙权联合抗曹进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炉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措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本节课教育学生通过读课文,感悟文中的人物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们谁对《三国演义》有所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你知道书中哪些重要人物?哪些重要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著名故事《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看清条理
1.指名分自然段读。
2.巩固新词新,注意读音。
3.检查讨论。
(1)课文中出现的哪些重要人物?
(2)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生了什么事?
抓住重点词,板书
周瑜―――鲁肃
诸葛亮―――曹操
说出他们之间的事情,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前面的阅读,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想陷害他,同桌分角色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指名分角色按时答顺序逐句朗读,分别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指导、帮助体会人物言外之意,懂得他们的心理活动,体会诸葛亮的.豁达大度,沉着镇定,胸有成竹。
3.连贯地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人物的个性化有所认识、了解,并能突出地表现出来,通过同桌对话,分角色读课文,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及言外之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加深理解,表现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知道《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章节,从而对学习本课有所帮助。但学生对社会历史了解的太少,对三国时期的混战局面,历史背景,知道甚少,对地理位置,孙刘为什么联合抗曹不太懂。
本节课,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比较好,部分学生在分角色读课文不熟练,也读不出感情来,达不到作者要求的目的,教师指导读太少,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也不熟,部分同学们读不成句,对为什么能借箭成功说不完整,有待于加强朗读训练。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6-12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4-12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4-0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3-25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推荐)07-05
(推荐)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11
[热]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06
【优秀】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11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热门]07-10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热】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