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9 16:39:3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大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大全[15篇]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割,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的内容是分数除以整数,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习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把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过程直观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的直观体验,将文字语言和图形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但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时间的不多,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部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不够,除法变成乘法后,除数没有变成相应的倒数。分数除以整数时,应该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没有正确理解分数除法结果的规律,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结果比这个数要大。有些比较大小的题目可以不用计算,直接运用计算规律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学生不太会应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做题技巧,做题方法,真正的学会学习。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3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首先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 “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1、从已有知识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这节课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入手,很自然的将复习铺垫中的乘法应用题过渡到分数除法应用题。将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围绕“操场上的活动”这一活动情境步步展开。这样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从新知的引入,到问题的提出、数量关系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宽阔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同伴间相互说说或在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的时间和交流机会的同时,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学生个人的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发展,也更激发他们去主动学数学。

  3、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同样应注意巩固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这样,即满足了吃不饱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能使中下学生获得成功感。

  4、学生习惯养成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且学生倾听、交流等习惯养成较好;此外小组合作组织有序、实效性强,学生语言表达完整、精炼,归纳、总结能力较强。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4

  最近一段时间,从分数的乘法到分数的除法,对于单纯的计算方法孩子们脸上似乎没有露出愁色。但是对于一直相伴至今的分数应用题,孩子们理解与区别起来似乎确实比较吃力,各种数量关系确实比较难分析、判断。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解答方法,是孩子们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对此,我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1、一找、二看、三判断

  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率,什么是对应的量,从中总结出:“一找:找单位“1”;二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三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弄清对应量、对应分数、单位‘1’

  教到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数=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数。在训练中牢固掌握这种解题方式,会熟练寻找题中一个已知量也就是“对应量”的对应分数。对于后者,要加强转化训练,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对这种转化加强训练后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多(少)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中得出“是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从而把较复杂应用题转变成前面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

  3、线段图、数量关系、关系转化

  (1)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画线段图是强调量在下,率在上。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找未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或除法,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2)找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有许多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都有一句关键分率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翻译成一个等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一个数量关系,即可求出题目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一点必须教会给学生。

  (3)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分析。有部分分数应用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然后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当然还要鼓励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答。

  总之,分数应用题的学习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我将其以上三点用了

  二、运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

  启动体验阶段。我通过提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而调动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积极性。

  亲历时阶段。首先是自主体验,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是小组体验,通过小组讨论,逐步形成共识;最后是班级交流,呈现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分享他人的成果。

  总结内化阶段。引导学生比较两道例题,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感悟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应用提升阶段。这个环节分成2步,(1)基本练习,通过比较,进一步巩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2)拓展练习,通过让学生解决较难的此类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

  这节课,我不仅关心学生是否会解答问题,更关注解决问题是采用了什么方法。首先通过让学生独立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法得出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先划出题中的关键句、圈出单位“1”,再写出关系式,然后代入数据,最后列式解答。

  四、不足之处

  在练习时,大部分学生能用所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仍有个别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这少部分学生,教师既要肯定他们的方法是正确的,但要引导他们最好采用所学的一般方法, 这样便于学习“稍难的分数、百分数的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所以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应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潜移默化的给学生渗透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具体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

  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块饼的就是张。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块饼的就是2/3块饼的理解。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精心、具体的指导。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a:你们是几块几块的分的?

  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块饼?

  c: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块?(就是3个块就是几块)

  d:怎样才能看出是几块?

  问题的提出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

  三、 用发展的思维去理解所学的知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知识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学生在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习时对于0.7÷2=,部分学生会觉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师解释: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6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本课是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在教学时我是从先把4个饼平均分给四人,每人可以分得几块?再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人,每人分得几块?让学生分别列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很自然就发现一个可以得到整数商,一个不能。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不能得到整数商的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自然的导出分数。我觉得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产生学习的需要,体会到用分数表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7

  分数与除法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意义中的内容,是建立在除法意义的平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加深和扩展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从解决简单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在此基础上,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得出结论:一张饼的1/3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了一个思路引领。

  其次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这里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4位同学,每人分到几张饼?怎样列式?结果每人分到几张饼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拼一拼,看看到底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拼一拼,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分法和结果。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交流中,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分饼的方法展开交流,引发学生不断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思考中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已有的知识结构,加强了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教学新课时,学生说的很好,我应该最后再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每人分到这张饼的1/4,3张饼的1/4就是3/4张饼,即3张饼的1/4展开后就是一张饼的3/4。而我在课前的预设中是有这个环节的,结果在教学中,把这个环节落下了。

  在今后的教学质量中,应尽量把数学课上的更扎实有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8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呈现的直观的情境图: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分饼的情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生活、学习的经验体会到和以前分饼的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用饼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饼的问题,算式是3÷4=?,有直观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思考,有学生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4块。借机可以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体会结果不满1时可以用分数表示,直观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

  验证“3÷4是否是3/4块,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块饼吗”是这堂课的难点,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方法一是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个饼,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二、第三个饼也分,每个小朋友还是分得1/4块饼,三次一共分得3个1/4块饼,合起来是3/4块饼;方法二是三个饼叠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块的1/4,有3个1/4块饼,即3/4块。操作、图像都是直观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3/4块饼”得到的过程,形成丰富、准确的表象。

  观察等式3÷4=3/4、3÷5=3/5可以发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除法与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四则运算之一,而分数是一种数,相对于自然数、小数而言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数。在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技能。如,先将被除数改写成分子,后将除数改写成分母来的比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等等。板书是可以一直留在学生视线中的直观媒体,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

  情境图、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板书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试一试”是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题目:7分米=( )/ ( )米 23分=( )/ ( )。学生交流中有两种思路,一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把1米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这样的7份,所以7分米=7/ 10米;二是低级单位换算成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高级单位时,用除以进率的方法解决问题,即7÷10=7/10(米)。运用分数的意义和规律准确完成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思考时是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的。直观是学生理解的基础,直观是沟通知识的桥梁。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9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学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改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0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布艺兴趣小组给幼儿园做帽子的信息:用6米布做帽子,每顶用布2/5米,将帽子的2/3送给幼儿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来学习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合作探索”中红点部分解决“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探索学习简单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具有两个功能,一方面是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方面是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先除后乘,除的这一步是包含除或具体数量关系)。教材安排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分步列式,二是列综合算式。

  自主练习中涉及的内容及题目比较多,在新授课中要注意合理选择使用,在练习课中要注意对比和综合性练习。

  本信息窗建议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为新授课,教学信息窗、合作探索及自主练习中的第4、5、6、7、9、10题;第二课时为练习课,主要处理自主练习中的其他题目。

  新授课教学建议如下

  教师可继续承接本单元情境串的话题切入,出示信息窗的情境,理清情境图中包含的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一步计算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随时口头列出算式,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而后着重让学生解决“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

  解决这一问题时,要引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送给幼儿园

  的帽子占这些帽子的2 3 ,所以,要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需先求出6 米布共做了多少顶帽子,然后再求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复合。

  在学生明确了解题的思路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再组织全班交流。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注意规范解题的具体过程,因为这是第一次接触乘除混合运算。通过两步应用题的解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因为前面有了学习的基础,因此,学生解答不会有太大困难,可让学生独立解答。对其中可用方程解答的也可用方程。如果学生出现分数乘除法混合综合算式要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注意计算过程,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关于自主练习。

  第1题,分数乘除法的混合运算,要注意引导学生写清楚过程,避免乘除计算方法混淆。

  第2题是应用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引导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和数量关系,然后独立计算,交流时着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解答第(2)问时,可以用第(1)问的结果乘3/40,还可以直接用毛线的总千克数乘3/5,只要能说清解决问题的思路,都应该给予肯定。

  第3题是分数乘除基本计算的题目。练习时,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着重让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写清计算的过程,避免乘除法的混淆。

  第4题是两步计算的题目,时间、速度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是学生所熟悉的,只是由原来的整数运算变为分数运算。所以要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然后交流。

  第7、9、11题是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的题目,是对分数乘法知识的循环巩固。练习时,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交流分析思路。

  第10题是有关长方体的题目。已知体积、长和宽,求水深。练习时,先让学生想象出长方体鱼缸里的水呈长方体状态,求水深就是求其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可能设未知数列方程,也可能用体积除以底面积列算式。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13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3/5 ×1/4÷3,3/5 ×(1/4÷3)或分步解答等,只要学生能解决问题且能讲清思路就可以。

  第14题是一道综合应用的题目。练习时,注意让学生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第(1)小题是一道连乘的题目,其中“百米”是较为隐藏的信息,说明总长度为100米;第(2)小题是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要正确地分析思路。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提示。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1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临的缘故吧。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己吗?我沉住气笑着说:明天放假了,看大家很是兴奋吧!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我接着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一、通过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学生拿出前准备好的三个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对除以4这一结果的猜想。孩子们或静下心仔细思考;或把自己手里的圆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或同桌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让他们一一介绍。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分法,方法(一):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次,就得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方法(二):把三个圆叠起,平均分成4份,得到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4用分数四分之三表示结果。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三):除以4得07,07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说理,悟出关系。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块饼平均分给个人,把4块饼平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终学生小结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并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三、对比练习,深化知识。

  出示: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明确: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让学生能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的重要的多!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2

  有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习方式,我从现实中的分数乘法问题和找一个数的倒数引入,帮助孩子们复习前知,当学生体会到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后,由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为后续的学习架好了阶梯。

  本课如果仅仅关注学生是否会算了,那是不够的,在设计中,还应有另类关注。如:学生们对算理理解了吗?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到增进?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态度?等等。因此,在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的着眼点是不仅使学生会算,更是通过对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这样算的道理,突出“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涂一涂、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态度,获取一种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充分借助图形语言,将抽象变直观,帮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以及“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方法的合理性。

  接着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一组算式,在运算、比较的过程中再次使学生验证操作活动中发现的规律。给学生表达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如: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学生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原始体验,再通过教师的适度点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3

  4月22日上午,是我校五年级的家长开放日,我上了一节《分数与除法》的公开课。课后有幸得到了我的导师——广西师大熊宜勤教授的点评,由于当时时间比较紧,我们要赶到拱极小学去听黄智云老师的课,匆忙之中熊教授给我提出了两点宝贵意见:1.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花的时间还不够.2.练习的设计量过多,没有很好的为本节课服务。听了她的建议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是啊,都十几年的教龄了,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备课时,我只考虑到家长们要来听课,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才能把课上活?煞费苦心的创设了一个猪八戒分饼的情境,虽然这样能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整体感比较强,学生也很喜欢,但是却没有把例2中的重难点抓住。我的本意原是想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得出3除以4的商,以明确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可用分数来表示,让学生明白一块饼的就等于3块饼的。可是在教学时,由于没有及时引导学生突出单位“1”,再加上没有使用展台操作,学生的理解就是没有那么到位。接着,我在教学例2后,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算式,总结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只用了1分多钟的时间,很多学生印象还不够深刻就进入了练习环节,以至于后面的练习出现了卡壳现象。

  回想自己的这一节课,真的是有太多不足的地方。带着熊教授给我提出的问题,第二天,我聆听了苏文俊老师上的这节课。课一开始,她就复习了上节课中我们学习的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等内容,接着创设了分饼情境,(1)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3)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6÷21÷21÷3从数据上看,看得出都是苏老师精心设计的。从商是整数到商可以用小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到除不尽需要用分数表示的思路,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复习了把一个数平均分,用除法计算的同时,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另外,对于例题2的教学她也把握得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2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这个估算对于学生用分数表示结果的思考有很重要的帮助。在这节课中,苏老师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她凭借教材内容,不断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学生们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推理交流、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因为学生前面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到后面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水到蕖成。

  对于例题后面进行的对应训练,苏老师能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理解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后,通过这组习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建构了知识的框架,实现了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回想熊教授的话,再对比苏老师的课堂,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时必需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不能太多,因为练习量多的弊端会让学生厌烦,我们要注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练习不仅仅是巩固所学知识,还要继续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它的巩固新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双重作用。

  能得到专家的指导,特别是零距离的指导,感受非常深刻,收获也特别多。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这条路上,越走越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4

  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首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掌握分数除法的基础上,能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数除法(一)这节课在设计时让学生通过折纸让学生再次感受平均分,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算理;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能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清楚地知道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我紧扣学习目标复习引入。先出示一组分数,让学生快速说出这些分数的倒数,并强调学生语言描述的完整性。出示第二个练习题,设计意图:依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引入,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作图并将所作的图留在黑板上,目的是让学生与书本第二个绿点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联想到七分之四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实就是求这张纸的七分之四的三分之一是多少”,在课前就进行了复习,其实就是将第二个绿点的难度进行了分散教学。改进:在听了孙主任的点评后,孙主任对此也给出了建议,听了之后茅塞顿开,如果还是想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引入,不妨将第二个问题改成“2个七分之二是多少?”学生自然能想到2个七分之二就是2乘七分之二,就是七分之四,并且能够作图进行说明。这时再抛出第一个绿点的问题,通过折纸操作,与所画的图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整数除法的意义完全相同。这样的`复习引入同样能达到我们所想达到的目的。 在处理第一、二个绿点时,我在第二个绿点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改进:由于将整张纸平均分成7份对很多学生来说有难度,在给学生提示方法时,语言描述应该更加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让小组合作真正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本节课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课堂的生成,多从每节课积累,课后及时反思,以此来锻炼自己在课堂上遇见预设之外的生成能够更好地应对,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被听课,都是每一次的进步,非常感谢孙主任、朱主任、我师父及其他老师前来听课,并给予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帮助我进步。我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领悟教学这门艺术。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5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老教材在解题方法上是以算术方法为主,侧重于让学生找单位“1”,分析单位“1”的量是否已知,然后根据单位“1”的量知道与否决定是用乘法还是除法。在列算式的时候,注重量、率对应分析,即用公式模式。而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则淡化了这种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的.意思,用代数思维解题即让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样思路达到统一。但由于小学生目前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方法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

  不足之处:1.本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对于哪些学困生来说是不是有必要,因为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在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更好地面向每一位学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2.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间搞个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5-24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6-08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3-27

分数与除法的教学反思03-25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3-13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4-11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范文02-29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03-21

《分数除法三》教学反思04-07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