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0 15:11: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

  本课时是学习笔算的起始探索学习,经历探索、交流算理的过程形成算法,实现算理与算法的结合。围绕这样的目的,我准备了这节课。虽然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有些许的遗憾,同时也带给我深深的思索,但通过参加这次说课、讲课也让我在思索后获益多多。

  思索一: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的年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中,动手操作学数学,有利于学生“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转化,使学生获得的自主构建,26+12就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利用小棒拼摆,计数器摆数,进而形成竖式模型。在操作的过程中,切实感悟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尽管课前预设到一年级孩子组织纪律会很乱,老师的课堂要求必须准确、到位、直接。但当孩子们手里拿到小棒,小棒的新奇往往大于老师的问题,以致耽误了时间,甚至个别孩子始终沉浸在小棒的乐趣中。因此,熟知一年级的学生兴奋点停留时间的长短,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点。另外,我们在课堂上,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的年龄特点,要及时操控课堂的进程,学生的兴趣一但调动起来,不能盲目的放手,抓住讨论的讨论点抛给学生。在放与收的过程中,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质的转变,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思索二:创设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体现时效性和针对性

  在设计时借助小朋友在大海边沙滩上捉螃蟹、捉小虾等富有情趣的赶海活动激起学生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主题图,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整理信息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首要环节。当第二个学生直接问题,我没有及时调整思路,认为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大,试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轻松的交流氛围,引导学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充分感知。正是在这个部分处理的过于拖沓,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致使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时间较少。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设计既要体现层次感,又要在参与的过程中体现问题针对性和时效性,要明确这个环节本课时中所占的地位,要在时效性的基础上体现环节的针对性。

  思索三:利用评价,调控课堂节奏

  在教学中,要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在个体评价的同时,把每个小组作为一个评价的整体,哪个同学表现优秀,就可以为自己的小组的一颗星,这样提高了本组同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小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评价不但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调控课堂节奏的功效。

  纵观本课时的教学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处理好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探索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继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这次活动的,也让我对青岛版的新教材,对这群闪耀着灵动、充满着变异的一年级孩子有了更多的认识,可谓收获多多。

  收获一: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现计算教学的价值

  通过备课,研读教材,我明确了在第一学段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处理主题图和情景,要努力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要注意算法多样化,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首先通过具体情境——直观操作——自主建构,帮助学生建构竖式模型;其次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注重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尝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合理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最后注重让学生经历计算技能的形成过程,在提高计算准确率的基础上,提倡适度训练,加强基本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挖掘计算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计算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练习,一样可以精彩纷呈。

  收获二:好的说、听、评、比习惯的养成,是课堂教学的坚实基础。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良好的说、听、评、比等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为课堂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试讲,到正式讲所用的都是别人的学生,两次次上课经历了两次不同的闪耀着灵动孩子、演绎了充满着变异课堂。从两位老师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技巧,使我对叶老的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从低年级培养了好的说、听、评、比习惯的养成,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开出艳丽的奇芭,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我们的计算教学也会变得魅力无穷。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2

  开学已经一周,学生已经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因此我设计这节课时,结合数学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我觉得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尤其是进位1写的位置多样,我真没有预料到。

  在上课之前我已经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预习,预习的'方式为我在黑板上写出几个问题,结合问题去预习新课!这节课我课前预习的问题预设为:

  1、结合问题该如何列式?

  2、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3、若列竖式该如何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4、列完竖式后,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办?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知道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我首先先让孩子们自己去独立思考后,然后在小组交流算法,最后全班小组汇报的方式去上好这节课。汇报时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有摆小棒法,计数器,有数数凑十法和列竖式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充分的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说完之后,对比不同的方法,从而优化出最优方法——列竖式。于是,我接着引导竖式如何去列?着重问为什么?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算理,进而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多找学生说算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上完本节课后,仔细想想,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能熟练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及方法。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对于课堂检测环节时间太少,以至于学生在写进位1的时候,写法成多样化,但都是错误的趋势。因此,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争取在同样的时间里,创造和谐,有趣,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

  作为刚刚迈入教育界的我,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学习课标,用课标,写好每一节的反思与思考以及其他教师的建议是提升自我素质的良好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了,这学期主要是用笔算的方法,在算法上学生已经掌握了,所以我在上不进位加法时把重心放在学生的书写格式和从个位算起上,这个为后期学习进位加法和减法打基础。在进位加法时,我就一直在强调进位,什么时候进位?有些孩子还没有算就先进好位,导致有些不要进位也进位了;有些孩子是现在心里已经口算出结果了再进位,这些都是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进位。上课时就结合小棒以及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强调为什么要进位。有一题让学生填数字的题,我觉得对学生理解进位不进位有很大帮助。

  我让每个孩子都在蝴蝶上写数,不能空,错了等会我们擦掉,这样一来转一圈就可以发现其实就那么几个答案,44+44=98,49+49=98 ,43+39=76,47+39=76,47+29=76,那这些答案写黑板上,一个一个排除,学生因为都写了答案,很想知道自己对不对,那么学生就被吸引过来了,在让认为不对的`学生说出不对的理由,那么最后正确答案就出现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逻辑思维的锻炼,对于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本质就更加清楚了。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4

  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算器,理解当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10时,我们就会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变为一个十。在研究竖式计算时,我就说,对于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就要把这个十“存”起来,也就是要向十位进一,并且要求这个一要写的小一些,在十位数的`右下方。孩子们可以很好的接受。

  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在实际列竖式计算时,对于进到十位的小1的处理上不理想,有的学生将小1写的很大,他们虽然可以很清楚的说出要求,但是并不能规范书写。

  2.还有部分学生在满十进一时,会说,但列竖式计算的时候,容易忘记加进上来的“1”。今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竖式训练。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好。我明白当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时,教师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得出正确答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5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提炼自学重点。

  我在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师用书和课标后,提炼出本节课的自学重点是: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的口算。我一直觉得自学重点的提炼不同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概括,因为自学重点是让学生看的,并让学生围绕自学重点进行自学的,所以一定要贴切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明白易懂,放在心上,整节课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绝不能照搬教学目标重点知识技能目标或教学重难点。其次一定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一个自学重点,绝不能贪多求全。出示自学重点后,让学生各自轻声读两遍,重点就是鼓励学生去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然后帮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从五个环节来看,本节课大多数学生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来开展自学、讨论和交流的。

  二、掌握自学方法,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进行个人自学。

  “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个人自学,只有有效的个人自学,才能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个人自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实效性。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自学?首先就要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我们班从一年级开始训练自学方法,我概括出六个字:看、圈、想、做、问、查。在学生没有掌握灵活的自学方法之前,这些机械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我也是要求学生围绕这六个字进行个人自学,并且强调围绕教材39页上面的两个问题(①你是怎么口算的?②比较两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进行认真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口算两道题时,使用的方法都是受到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思维定式影响,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的要求也不同,每组的1号一般都是成绩较差些的学生,他们能用这一种方法正确口算,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完成自学任务了,对于2、3号,成绩中等或偏上的学生,我就要鼓励他们再想出一种口算方法,对于4号小组长也就是每组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的要求更高,鼓励他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口算方法。在思考第二个问题时,很多学生没有关注计算时的相同和不同,而是简单的看到两道口算题的第一个加数都是 44。我适时给予点拨,指出比较两道题在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是让我们比较这两道算式题。可是我发现经我这样的点拨后,不少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我只看到李善宇、罗世祺等几个同学写出“算法相同”,可以看出这几个学生已经明白了,就是表述上不准确,应该是同一种口算方法的算理是相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很难有这样准确的概括能力。还有少数几个同学跟我的ppt呈现的一模一样,我估计是在我上课之前用曙光小学的班班通,不太熟悉,所以就演示了一遍,细心观察的同学就看到了我还没呈现的ppt内容了。纵观这一环节,每个学生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认真自学,探索口算方法,虽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是不一样的,后进生收获的是一种方法,成绩优异的探索到好几种口算方法,但是不同的学生在这一环节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这正是“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大的魅力。对于个人自学环节,我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巡视,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个人自学情况,并进行适时点拨,可惜我的点拨不够明确,没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三、加强常规训练,开展有序有效的自学交流。

  在训练小组讨论常规上,虽然我已经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基本能做到有序讨论,至于有效,还需要努力。本节课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在讨论口算方法时,每组基本都有一两位学生只使用了一种口算方法,而另外的口算方法都是小组长直接告诉的,没有经历探索的过程。全班交流我还是采取了一组同学进行集体汇报,其他小组给予补充。我这么做目的有两个:其一,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尤其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其二,尽量避免单生提问,传统课堂回潮,因为年轻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有限的,经常为了能让教学顺利开展,就会加强控制,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可是本节课的全班交流我选择了最好的一组进行展示,基本上把两道题的.口算方法都已经汇报了,只有陆子杰补充了第二题口算方法:44+40=84,84-2=82.其他同学只好做了观众。汇报的小组提出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我们口算是不是正确的呢?”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笔算时的经验,提出多种检验方法,比如再算一遍,用减法验算还有估算。接着让其他小组提问题,韦皓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哪一种方法能又快又准确的口算?”罗世祺立即就说:“用你喜欢的方法就可以”我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就结束了全班交流。

  四、紧扣重难点,教师做少而精的点拨。

  本节课,我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两个点拨:点拨一,比较不同的口算方法,找出相同点?就是让学生发现我们都是利用拆数的方法,把一个或两个加数拆分成几十和几,然后转化成两个或三个简单的口算题进行口算,能进行又快又准的口算,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点拨二,我们可以用估算来检验口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点拨,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本节课我是在全班交流后单独进行点拨的,效果不太好。应该在学生汇报口算方法时,就立即进行点拨,渗透“转化” 数学思想,同时表扬陆子杰同学的方法,也可以用凑数这种方法来口算。汇报小组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口算是不是正确的?”有同学补充说:“可以用估算”,我应该立即抓住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追问学生“我们该怎么估算?”或“这两道口算题在估算时有什么不同?”这样穿插在全班交流时的点拨,才能引起学生最大的关注,否则在交流后再来点拨,就不够突出,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巩固练习。

  本节课“想想做做”共有七道题,题量较大,形式单一。所以我进行的大胆的尝试,形式上有所突破,我整理了三类题目:基础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习,前两期是必做题,拓展练习是选做题。内容上我也进行了改变,第一题是连线题,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第二题是先让学生估算,再进行题组对比练习;第三题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题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编五道得数是六十多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算式,还有就是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拓展练习的题目没有确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分散思维,寻求不同的答案。在巩固自学环节,少数学生能完成所有题目,也有少数学生必做题都没有完成,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完成。我点拨了解决实际问题,基础练习题在小组里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引导自学”型课堂值得我去探索,去实践,去反思,只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才能还课堂给学生,还学习给学生。课堂教学的精彩不是靠教师来“表演”,而是让学生去演绎。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6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口算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能正确、迅速地口算,掌握一定的速算技巧,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而评价的标准也很简单,即检验一个学生的口算能力就是看他一分钟时间内能口算多少道题。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老师所传授地方法进行口算,老师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而算法多样化却能很好地解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的问题。

  诚然,算法多样化是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最易引起争议的焦点问题。而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如对于计算23+31的问题,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以下列举的方法都应当受到鼓励。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又如,解决“在开家长会时,每张长凳最多坐5人,33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几张长凳”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是多样的。有的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圆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出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通过计算33÷5,判断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则用乘法,5×7=35,35>33,而5×6=30 30<33,因此至少要准备7张长凳。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再以口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为例,让我们一道去探索算法多样化对于发掘学生潜能的“神奇功效”吧!

  课件出示题目:小明拿着700元,去买价值250元的自行车和价值470元的MP3,小明的钱够不够?

  学生1:不够,因为470元接近500元,而500+250=750元,所以我断定不够。

  学生2:不够,因为470元接近500元,而500+200=700元,显然700元整是不够的。

  学生3:不够,因为250元接近300元,而300+470=770元,所以700元是不够的。

  学生4:我看差不多,因为470看作500来算时多加了30,所以700元也差不多。

  ……

  主动猜测,多种算法。在教学口算250+470=?时,让学生想办法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提供自主思考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他们的想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下面是一个相关内容的较为成功的教学片段:

  教师:那么到底够不够,你能不能口算出它的准确得数。

  出示算式250+470=?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口算。

  全班交流总结。

  学生1:因为250+400=650,所以650+70=720

  学生2:因为200+400=600,50+70=120,所以120+600=720

  学生3:因为25+47=72,所以250+470=720

  学生4:250+470=250+500-30=750-30=720

  ……

  验证猜想,探究算法。任何猜想都要经过证明,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验证猜想。验证猜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促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体验满足感、成功感的同时,获得一种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下面是另一个相关内容的较为成功的教学片段:

  教师:你对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意见?

  学生: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好,因为他都是整十整百数相加。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我认为第四种比较好,它就象我们平时买东西,先多付30元,然后售货员再找回来,也就是先付250+500=750元,再减去30元,也就是找回30元。

  学生:我认为第三种有点弊端,因为这样做,有时会忘记写0。

  教师:你们提的观点都是非常好的,这些方法也都是正确的,在以后你认为怎样算又快又对就怎样算。

  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导学设计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口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估算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总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创造的潜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习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三、鼓励质疑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0呢?”“对××同学的算法,你想发表什么意见?” “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计算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7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第2个教学例题,要求学生在学完这节课之后,要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并能够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本节课,我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1、规范课堂常规,做好习惯培养。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课堂常规培养,已经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上课要做到五到:口到、手到、眼到、耳到、心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通过表扬做的好的学生影响其他学生,共同做到规范课堂学习。

  2、注重对学生倾听习惯培养。

  低年级学生注重表现自己,他们在老师提问题的同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这样做以后,往往回答的结果答非所问。所以,我要求学生先认真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再仔细思考,最后再回答。与我初带这个年级相比,学生们在倾听方面已经进步不少。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我组织学生摆小棒,在操作活动中理解算理。但是,在摆小棒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懂得合作。有些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带来小棒,在活动时便没有学具可供操作。我一再提出要求,让学生同桌互相帮助。但是,有部分孩子还是不懂得分享与合作。

  2、摆小棒之前没有明确活动目的,有些同学没有听清摆小棒要探究的活动内容,摆小棒变成了玩小棒。鉴于这种情况,要注意培养学生分享与合作的意识。还要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

  二是整堂课的时间划分不合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后,没有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做好教学内容安排,设计适合班级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8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海底世界这样一个情境,情境中展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生动的鱼类,既是对前面教学情境的延续,也是为新授中研究鱼的问题作铺垫。当学生看到在自己喜欢的事物时,马上就产生了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生动有趣的情境一下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个位上珠子满十可以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的道理。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三、由直观到抽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交流,满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满十个木块排成一排。在计数器的演示过程,通过拨珠活动,直观的显示个位上满十个珠子可以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数的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合作、探究、交流良好的习惯。在课堂评价中,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在个体评价的同时,把每个小组作为一个评价的整体,哪个同学表现优秀,就可以奖给一朵小红花,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小红花的价值性,不但提高了本组同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小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在满十进一时会说,但列竖式的时候,容易出错!今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竖式训练!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教学重点是正确口算,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

  本节课我能根据学生的基础准确确定教学目标。体现在对教学情境的分层把握上。

  教学参考上是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作为一个课时来教学的。我从本班学生现有的基础出发,只学习和不超过100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这就要对教材上的教学情境图进行和理的.分配,分层次展开教学。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供了现实背景,为了只完成加法教学,我先放手让学生从图中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把四个班的人数和一条船限乘68人板书到黑板上,鼓励学生提一些和乘船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如四个班一共有多少人?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人?二三班和二四班一共有多少人?对这些问题学生列式解答比较简单,可以把时间和重点放到计算方法教学上。再带领学生解决较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一条船坐两个班的学生行不行的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计算不同的两个班的人数和来选择同时坐两个班的几种方法,增加了训练题目,巩固训练了加法。再组织学生讨论这四个班怎样搭配两条船就行了的问题,学生不知不觉又计算了一遍,看看哪两个班的和是比68小的就行了。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二一班和二二班坐一条船还有多少个座位,需要从二三班调多少人刚好坐满第一条船,同时二三班调走了一部分人以后,还有多少人,这些减法问题则让学生在本节课上思考就行了。

  课后感觉学生在本节课上学有所获,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口算加法,也能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加法问题,不足的是把情境图意分割开来,不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完整。但能照顾全体学生,可以说是失有所补。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0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生活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获取知识、追求和探索新问题、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而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最好的激发是诱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小浪底之旅,用新鲜的话题,美丽的风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关于范老师提到的此类情景创设有欺骗学生之嫌的问题,在设计课时,我也考虑到了,但只是觉得这样创设情境不太合适,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情境对于天真、爱幻想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勉强奏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加,会渐渐对此类假设性的情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一点也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学生去小浪底游玩的热闹场景,给出每个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课前我把学生可能会用的口算方法列出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如在教学“37+38”的口算方法时,由于学生方法比较单一,我又补充一种我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方法“37+40-2”,学生又类推出了“40+40=802+3=580-5=75”的方法,这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还有一些问题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如:在计算一年级两个班、二年级两班的总数之后,得出此方案不可行,我设问:那我们该怎么乘船呢?我以为学生会重新设计方案,但一部分学生马上说从二年级的75人中抽3人和一年级坐同一条船。学生能想到这种方法有点出乎意料,我觉得提出这种方法的学生比较善于动脑思考问题。

  这节课上除了以上这些情况外,还有一些问题,如: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研究等。我觉得这些与自身素质有关,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要求学生能清楚区分个位数与十位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培四班部分学生能正确区分十位个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说出一位数两位数,能运用小棒,计数器,竖式计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个章节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并示范如何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数多动手,同时进行分层教学引导B,C类学生练习点数,读算式。教学中我通过PPT插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看图写算式,让学生尝试多种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数的理解对加法的`理解。课堂中,我力求做到: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看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

  我运用“小兔子拔萝卜”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记录图中重要知识点“小白兔拔了36个萝卜”,“小灰兔拔了23个萝卜”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加法的意义“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就是把小白兔和小灰兔拔的数量加起来,引导学生写出加法算式。

  二,让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式加深学生对加法理解。

  第一种方式通过摆小棒计算,让学生拿出小棒跟随老师摆小棒,边摆小棒边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数的理解。第二种计算方式计数器计算,计数器计算可让学生加深个位十位的认知,知道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为竖式计算打基础。第三种竖式计算,学生已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计算基础,这一环节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完成计算,提高学生快速计算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提高学生泛化能力,加强学生对加法计算的理解。

  出示2张加法计算图片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

  本节课A类学生可掌握本节课内容,B类学生虽可根据关键信息写出算式但是理解教弱,可通过工具辅助计算。C类可在引导下提高理解,点数,认读能力。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基本能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不主动,今后我要带动这部分学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2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了口算练习,包括两数个位相加是10的,以及两数个位相加是十几的。通过口算,学生复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复习之后,创设了收集邮票的情境,从贴近生活的事件入手,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引导,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本课的学习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起到引导作用。如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之后再问:先算什么?个位满10要怎么办?向哪一位进1?进1在竖式上怎么表示?再算什么?5怎么来的?例题与试一试完成之后,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的计算过程,师生共同总结笔算加法的注意点。

  三、重视语言表达,巩固算理

  为了能够巩固学生对算法的理解,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除了笔头计算,还要重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计算过程。从例题34+16就开始训练学生的述说。可以这么说:先算个位,4+6=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再算十位,3+1=4,4+1=5,十位写5。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对算理的再一次巩固,同时边说边写,还能起到调节作用,调动学习的氛围。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3

  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口算方法来解决计算问题,但本节课重点是学习笔算加法,难点是算法多样化。针对这种情况我知道了强调算理很有必要,为本节课笔算奠定了基础。

  我先用课件出示教材创设情境如下: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参观博物馆,人数分别是36、30、35、34人,如果一辆大客车限坐70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因为教材主题图是一个开放性的情境,由此情境学生将面对进位和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本节课只需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竖式,但当我提出: 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问题,有学生提出的一、二班合乘,有的学生提出三、四班合乘,还有提到了二(1)班和二(4)班合乘,二(2)班和二(3)班合乘等学生都能够口算结果。于是我就以一、二班合乘为例让学生用笔算。因为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请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无需教师多讲一句,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等等。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但我没有让学生想想可以吗?在讲完例1后,学生学会了列竖式的方法,也注意了一些事项。为了增强学生的活动性,操作性,可以叫学生在课堂练习,然后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坐。或者把一些学生错误,做错的地方收集起来,到讲台上投影。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的。因此,新课学习之前我引导学生对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行了复习。从这节课中的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可以看出新课前的复习对探索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非常有帮助的。因而,复习这个环节我认为是设计得非常好的。新课引入时我了解了同学们在课间活动的时候都喜欢参加哪些体育项目,并向同学们介绍小华、小红、小军也非常喜欢参加跳绳这项体育活动,在一次比赛中他们的成绩如下,随即出示课本第59页例1的情境图。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景,过渡自然。引导学生观察例1的情境图并说出自己获得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这个环节只点名了2名学生发言,根据观课老师们的建议可以再采用一个群答的方式,让同学们充分获取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在理解情境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同学们的提问板书:(1)小红跳了多少下?(2)小军跳了多少下? 并谈话:今天我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体现数学的价值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两道题的口算方法时,合作交流引导得不够到位,每个小组的成员虽然都明白合作的任务是什么,但在个体的具体分工上不太明确,这样的合作交流是不充分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5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习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在设计这些练习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

  本课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习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03-25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范文04-23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04-2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05-24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04-22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教学反思04-23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12-02

《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04-11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范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