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4 11:41: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找规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找规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1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3页的教学内容。教师能抓住这节课的重点授课,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另外,我觉得教师在授课时的态度自然,能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板书时简单、明僚、清晰。

  上午听了陈老师的一节有关排列的新课,听后有以下的反思:

  1、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数学的真。感觉到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感悟生活的体验,课的开展首先以学生最熟悉的相片,让学生通过观察俩人一起照相有几种不同的照法?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比较以小组交流的方式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养成思考的习惯。

  2、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数学的美。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装饰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教师特别注重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能力,在开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时,教师安排了新颖美观的课件,还专门在班级中挑选阳光帅气的同学作为相片中的人,从相片中的人,任意选取其中的三人或俩人拍照,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照法?学生有了课前的铺垫引入,在选人拍照时可以按一定的顺序组合。如高矮、肥瘦、美丑、左右等的顺序。从而让学生了解排列是有序的,教师紧扣题目,这样排列有什么好处?学生会明白,这样是为了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规律,在课堂中其实也要数学美。

  3、让学生自己去“联系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在课堂巩固练习中特别注重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学生与同伴之间的游戏、比赛、互赠礼物、一起拍照等活动。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得知有些数学必须联系生活,如:互赠礼物是可逆的,俩人通话一次是不可逆的,互相握手也是不可逆的。通过让学生自己去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不同生活问题不同方法解决。

《找规律》教学反思2

  从四年级开始,各册教材都设置了“找规律”的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探寻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今天学习的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大胆说一说。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

  1、课始,我没有创设复杂的情境,而是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直接观察两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为研究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为后面探究规律留出了时间。

  2、探究规律时,我让学生用小棒和圆片代替实物来摆出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这样做使学生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又方便了“一个对着一个”的教学操作。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寻找规律,抓住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也能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

  3、在大量图片的展示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表象,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交流和总结。学生初步得出规律后,我重视让学生通过操作来验证规律,使学生更加确信规律的一般性,从而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4、对于“想想做做”中的习题,我能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广告牌”这样的说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在理解时可能会有困难,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使学生明确:电线杆和广告牌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而且两端都是电线杆,这样教学对学生理解下面的习题扫除了障碍。

  另外,对于锯木头这样的题目,我并没有停留在用画图或想象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答案,而是与本课所学的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明确:锯下的每一段小木料都可以看作是两端物体,每一个锯口都可看作中间物体。这样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

《找规律》教学反思3

  一、激发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亲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生活中的场景为线索穿插整个教学过程,饮食、购物、路线、服装选配,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我先用妈妈每天都为我们准备美味健康的早餐,你的妈妈都为你准备些什么吃的和喝的当早餐导入课题,接着就为小华选早餐,请大家猜测小华有几种选配方法,这样的语言,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因为一开始只有1种喝的和2种吃的食物,小华每次选一样吃的和一样喝的搭配着吃,学生很快就说出答案是2种。接着立即出示3种喝的.和5种吃的,学生们马上就觉得有些难度了。此时我问:我们能一下子说出答案吗?学生都说不能。看来这里面也隐藏着一些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这样导入课题,简单又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对接下来研究的规律充满了期待。接着是解决小华购物的问题,在木偶与帽子搭配问题解决后,再次回到小华的早餐问题上,吃的和喝的搭配,后面的路线以及穿衣问题也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有序思考,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接下来,我按照教材中设计,通过圣诞节到了,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送给好朋友当圣诞礼物,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实物搭配图形搭配建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在讨论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个问题时,针对不同想法,我用一句口说无凭引导学生可以动手试一试。学生带着对找规律的热情,小组合作一起摆一摆找方法,在选配活动中自然就体现了有序思想,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到食物投影仪前来展示选配方法,并让其他学生互相评价,进行总结。 他的搭配过程怎么样?谁来发表下你的看法。谁发现了这两种选配过程的共同之处?它们都先选一种物体,再搭配另一种物体。先然后它们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选配。他们这两种摆法都是有一定的顺序的,那么这种摆法有什么优点?因为学生都自己动手进行了选配操作,所以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这样条理比较清晰,可以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

  用图形代替实物,用连线表示选配,再次体会选配的过程和答案,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思考,这是一次思维的提升,体现了数学的符号化思想,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这里我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木偶和帽子图片,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画画,试试看。很多孩子都用了不同的字母、文字、图形、符号来表示木偶与帽子,并且,在学生将木偶与帽子的图形用自己的简单符号表示下来后,自然而然地就用连线的方法,来表示一顶帽子和一个木遇的选配,从而体会操作之便。这里,我也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来将自己连线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因为之前在摆木偶与帽子图片时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有序搭配,所以在这里学生也是很注意有次序地连线,最后数一数一共连了几条线,得出选配方案后个数。这样利于学生深入体会选配的含义,能完整地呈现各种选配方案,也就是不重复,不遗漏。

  三、找出规律,当堂练习检测反馈。

  在学生通过自己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找出规律后,我稍微做了一个小结,最后十分钟,开始发下作业纸进行当堂练习,各道题的设计层层深入,难度递增,并在最后设计了一个反馈题: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你这堂课的表现满意吗?反馈环节也是让学生自己带着作业纸上来讲是怎么做的。学生大多数是在第2题与第5题有些小问题,为此,我让对第2题两人玩猜拳游戏有疑惑的同学可以同桌两人玩玩看,学生通过两人合作,很快就体会1人出拳3次一样,另一人三次不同,是3种可能,3个3种是9种,而且还有学生将猜拳结果用符号的形式在作业纸上画了出来。第5题,主要是有学生有不同的答案,此时我让别的学生点评,这么多答案到底谁的是对的,学生总结,这些都是对的,因为他们的搭配种数都是12种。最后一题,很多学生都总结的非常好,虽然因为课堂时间限制没有能在课堂上一一读完,但是课后我看了倍感欣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比较满意,而从收获看,本堂课的重难点已经基本突破,有的学生写道:这堂课我们学到了搭配物体要有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学生写道:我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而且他们还是有规律的。有的学生写道:我知道只要用两种搭配食物的数量相乘,就能得到搭配种数

  本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体现在对体现有序的处理中,由于上来展示时,学生都是按顺序搭配的,所以我就立即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等学生答完后,我又继续问,哪个同学能找到这两种方法的相同之处,这里学生回答得不是太好,后来又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说出了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果这里我能先总结一下,表扬下这两种方法都很好,那么学生回答的时候就更有底气,这还是因为我个人的课堂组织能力不够好,灵活应用能力太过欠缺。今后,我要将教学过程反复思考,多做好课堂预设,更要灵活应对多变的课堂,做一个懂得变通的教师。

《找规律》教学反思4

  找规律一课,我把它归为数学中的归纳课,何为归纳,就是在一些数据中寻找出它本身蕴藏的规律,从而形成知识点,通过一点知识总结概念,再在概念的基础上向外延伸,形成有面的知识。

  这节课,我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的规律与过程,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运用数学知识“转化”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安排由乘10→乘几十→乘几百,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先掌握基本算理,并提倡计算多样化,再探索、发现规律,而不是直接让学生去寻找,发现规律。同时用耐心去等待,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重视细节问题,使学生寻找到乘数(因数)末尾有零,和积末尾的`零之间的关系,并拓展延伸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会相应扩大多少倍。训练中避免了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学生的作业检测中,计算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找规律》教学反思5

  3月16日的数学中心研究组活动和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均有老师上了此内容的课,现将个人的思考整理如下: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的进行思考、探究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课的新授活动设计:第一次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用图片试着摆一摆、画一画、找一找有几种搭配方法,然后组内交流,指名汇报,互动评价,重点在让学生理解怎样找能有条理有顺序,以及解决搭配的两种策略。第二次活动,用符号代替实物,用联线代替摆放,帮助学生向抽象思维过渡,(活动过程同上)第三次活动,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学生找出搭配的方法,了解学生搭配中的有序性和条理性,以及两种解决策略掌握情况。

  第四次活动,继续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使之无法用联线的方法找出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探究出多少种搭配方法与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3、练习的设计,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要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

  请大家互动交流。

《找规律》教学反思6

  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在教学环节当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情境时我处理得有些仓促,在逐个呈现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排列的队伍图时,没能清楚的引导学生在找事物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在看看剩下的是不是一组一组重复的出现,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找规律的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另外就是没有全面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实施多元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一定会不断的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时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找规律》教学反思7

  “探索规律”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我执教的这节课《找规律》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难点是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已经接触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训练,另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大量的有规律排列的事物,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重要基础,因此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能力不完整,所以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寓教于乐,为学生准备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活动,加强直观教学,强化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入学生喜爱的动画元素,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事后反思本节课的流程,我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归纳如下:

  1、课堂时间的'把控要更紧凑些。课堂开始,我用“猜颜色”的游戏导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随后又设计了几组学生平时喜爱的动画和食物的图片,从而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片中有没有规律、规律是什么。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例1的讲解做铺垫的,教师可以把时间再掌控一下就更好了。我花费的时间稍微有点长了,导致下课时,游戏环节以及课堂总结的环节没有处理完。

  2、合作探究,说清规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一年级的小学生词汇量还不是很丰富,尤其是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时更是困难。有个学生在回答他发现的规律时,他的表述是:“后面跟前面是一样的。”我进一步发问:“那你说的再清楚一些吗?跟前面一样的话,那前面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发现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整体稍显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规范化的数学语言完整地表述规律,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上多下功夫,鼓励学生多用规范化的数学语言去描述问题。

  3、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全国著名的特级数学教师吴正宪老师说过:“在数学课堂上,笑声过后,要有思考。”教师要学会放手,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不要总是担心学生的回答会不尽人意。我总是担心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语言显得不够深入先出,这真的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上花费一点一滴的功夫才能真正游刃有余。此外,我觉得教师的幽默感也很有必要,机智幽默的语言总能让我们的课堂笑声四溢。

  4、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由于课堂时间没有掌控好,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规律没有实施。但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环节。之后,我在课下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规律?”郭子瑜说:“我发现每星期都是按照7天循环出现的。”王豪鑫:“我发现每一天都是按照早上、中午、晚上重复出现的。”杨思雨说:“我发现每一年都是按照春、夏、秋、冬重复出现的。”成昊远说:“我发现分针总是从数字1走到12转一圈,然后再从数字1走到12。”学生的回答让我喜出望外。相信孩子,他们比你想象的要聪明!

《找规律》教学反思8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找规律》一课的教学,再一次使我深深感受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立足并顺应学情的发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一、立足学情、以学定教。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作为二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和一个完全陌生的老师合作……心中的惊喜与紧张就不用说了。怎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心中的焦虑,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振奋状态呢?这是我们借班教学常常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我在上课之前与学生进行了几句简短对话:早就听说二()班的孩子是最聪明的,上课听讲是最认真的,回答问题是最积极而且声音是最响亮的,所以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就是这简短的几句话,极大地激励了他们,学生的情绪顿时格外高昂。

  “规律” 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我们生活中的`规律”很少关注。 “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要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引出学习主题”。一上课,我就以“猜猜看”的游戏开课,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猜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找规律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猜猜看”的过程中,回忆了简单的规律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顺应学情、依学而导。

  本节“找规律”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基础上,继续研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相邻两项的差又组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的。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开放性的教学策略。利用情境出示了一道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问题:“谁知道聪聪第3、第4、第5次会摆放几个小正方形呢?”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创造,生成教学所需的材料,进而展开对材料的研究,从而理解并掌握新的规律以及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中,我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整节课的教学,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与操作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尤其是 “摆图形、找规律”这一中心环节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想一想:聪聪第3、第4、第5次会摆几个小正方形?”然后拿出学具与同桌摆一摆、说一说,最后提出“聪聪是怎样摆的 ?”“聪聪的摆放有规律吗?”引导学生通过眼看、口说、脑想等多种形式感知聪聪摆放中的规律,体会到图形变化和数字变化规律的联系,悟出找规律的方法。从而很好地实现了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三、人的学习与情绪有关。

  单调的学习数学知识是困难与乏味的,但把难学的数学知识放在有效的活动中,复杂的知识就变简单、可操作了。纵观《找规律》一课,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方法,在学习中去应用。从学习的实际出发,我精选了合作学习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时的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提出了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讨论一下:画中有些什么?分别隐藏着哪些规律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了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给予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了学中有思,思中有疑,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得。

  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我在本节课中,精选、补充了几个典型的习题,设计了”找规律,填一填“、”按规律,跳一跳“,”找规律,接着画“等,既有对数列变化规律的基本巩固练习,又有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既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的综合训练题,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找规律》教学反思9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一开始就设计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让学生猜测盒子里粉笔的颜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体验,同时也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本课我设计了“猜一猜、摆一摆”等活动,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是很有效的方式。本堂课中,让学生合作交流做得比较扎实。如在利用学习摆规律,让小朋友合作交流自己做法和想法,在交流中学生发言积极主动,讨论认真活跃,互相启发,使每位小朋友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同时也受到了思维的训练,获得了知识发展能力。教

《找规律》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稍复杂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数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并且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也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吸取几位老师的建议,在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将增加的方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更简单明了的发现不同组的方块数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数列里相邻两数的差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新课开始时,我设计了一个在墙面和地面上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情景。在这一内容的实质是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特点,也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有了找规律的基础,这时让学生自主寻求教复杂一点的排列规律,无论才能感情感上还是以有的知识上,是完全能做到的。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识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墙面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把图形倒过来看,在横过来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就掌握了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四种基本循环排列规律的教学,同时初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分水果、帮小动物排排队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快乐的巩固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课中,还注意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图形,水果。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活动,学习的兴趣必然浓厚,他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了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想出各种规律,这是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节课也存在在许多需改进的地方,如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对于低年级段的教学,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活动性的课堂,但由此所带来的问题由于个人经验不足还是很多的,表面上活跃的课堂学生学到了多少?作为教师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找规律》教学反思11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活动”是“活动单导学”的,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单导学”的根本。“活动单导学”模式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把课堂的交给了学生。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学生“装”。而现在,却是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主要体现在,老师不再主宰课堂,学生成为自主的能动的学习主体,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意识大大增强了。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男之间、优差之间,全方位、立体式互动起来,课堂真正成为了一个愉快求知的殿堂,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使用活动单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一定要要从学生的角度动脑筋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而且这个活动更要真正能为学生学习新知。同时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小组学习落到实处。

  由于“找规律”在前3册教材中都有出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疲惫感,丧失学习的激情,从而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了3册的规律知识后,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找规律”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应该相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本节课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和整合,把整节课放在一个动物王国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在两次小组学习活动中,主动活跃地参与其中,积极动脑,开拓了思维,效果也不错。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时候,或这件事是他们愿意做的话,学习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成功的预设需要教师对学生已有水平的正确把握,尤其是随堂课,学生每天的情况都在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天具体情况进行备课,这样更有助于从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理解是到位的。课前教师预设出现的几种规律,学生都有发现,而且有的优生能将横向和竖列的规律归纳为同一规律。

  因为学生的两次探究交流时间要保证,交流不充分收不到效果所以时间方面掌控的不够好。遗憾的是最能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创造规律没有时间在课上展示。怎样高效的利用时间一直是我追求的,但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动态生成时,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时间强行将学生引入我们预定的轨道,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任其,又会拖延时间。那么如何把握度,如何因势利导。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多下苦功,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找规律》教学反思12

  “寓教于乐”是自古以来倍受推重的教学之一。努力挖掘教材和课堂中的快乐因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为学生的精神提供源头活水。

  1.游戏之乐

  游戏是课堂学习的强心剂。什么样的游戏,在哪一环节设计游戏,会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呢?在本节课的开始,“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紧扣规律开展,有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规律这一内容以强势效果推进学生的视界,这样的游戏有的放矢,一石二鸟。最后的数数游戏又一次让学生感悟到规律,但这儿的游戏不是简单的重复,此次的着力点重在运用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2.尊重之乐

  人人都有被尊重的欲望。学生的这种欲望实现之后,表现得很主动。在盆花问题呈现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让他们在信任与尊重中开始活动;在彩灯问题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又一次被尊重;“你来提问,我来答”这一环节,学生俨然成了一名小老师,被尊重的喜悦溢于言表,积极性又一次高涨。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尊重,思维表述被激活,在思考层面表现得“深而全”。在提问环节,学生提出“从左起第1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常规问题,又提出了“从右起第2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反向问题。这实则是学生思维概括化和条理化的表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与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有关。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主体性得到发挥,参与度自然提升。

  3.成功之乐

  成功帮助树立信心,成功可以持续热情。在探究学习中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探究之乐呢?在本节课上,我针对我班学生可能存在有序表述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在观察场景,感知规律的环节,我细化问题,让学生有序地分步回答,降低表述难度,更易于体验成功。

  另外,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计算法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结合算式说想法,突出了“以几个为一组”及“最后一盆是第几组第几个”的问题,让学生有序思考,按步骤表述想法,并做好听他人说与完善己说的方法,有效地突破完整表述这一难题。

  另外,教师肯定性评价,表扬性话语和奖励性的做法对学生的情感都有积极性的刺激,这种刺激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振奋信心。

《找规律》教学反思13

  在本节课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上课的开始,设计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己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案例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我本想让学生先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再利用彩笔设计有规律、美丽、有创新意识的图案,可学生没有带彩笔,这一步就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二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偏爱用学具而且也没什么新意。三是结束时,没有组织学生有规律的走出教室.

《找规律》教学反思14

  推荐昨天上了四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课后反思如下:

  刚出示“木偶与帽子的搭配”情景图时,大部分的学生张口就能回答正确的答案。我想,可能是孩子们对于搭配的图式在脑海里有了比较成熟的思考。于是我让学生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木偶和帽子,在图形上直接连线。展示学生作业后问“你是怎样连线?”“怎样选配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引导学生说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思想“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选配”。考虑“木偶的个数和帽子的顶数,与有多少选配方法有什么关系?”理解“3×2”是什么意思?3和2各表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计算两种不同事物的选配方法应该用乘法计算”。

  看到学生洋洋得意的样子,我趁机增加难度“给木偶配上4双鞋子,有多少选配方法?”班上一下安静下来,学生很聪明拿起笔继续连线,个别能力较强的孩子,就直接用乘法计算。我就借机拓展“多种事物间的简单搭配该怎样考虑”?在学生的思路优化与多样化的过程中,我抛弃了原先的预设,源于对于学生的现有思维水平估计过高(因为例题与拓展题孩子们没费什么事就解决了,我就没有过多考虑小部分学生),所以急于导直接给出了算式计算的方法,对于画图连线的方法有了弱化。其实两种方法之间必然有个内在的.逻辑联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教学的不足之处。

  想想做做的第2题完成不是很好,原因是孩子没有把裤子和裙子并成下装。说明解决选配问题不仅要按一定顺序,还要理解题意。在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本题其实并不十分复杂,只要能够准确地列出所需的条件学生自己是能够解决的,认真审题也是关键。

  比较而言本节课内容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课后仍需要多做相关习题用来巩固。

  这节课里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也是想借助于这些问题来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找规律》教学反思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教学目标设计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本课的教学内容贯穿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要让思维敏锐的孩子独霸课堂,要避免思维不敏锐的孩子被遗忘,“关注灰色儿童”,要给他们足够时间和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伊始,以生活中常见的方格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对于学生发现的规律,教师予以肯定,对循环排列的规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方式动态展示。模仿拼摆方格布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内心中初步建立规律的表象,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1的规律与主题图一致,区别是不再按方阵的形式排列,而是排成了一行,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做一做”的基本规律与例1一致,只是每组图形循环变化的方向相反。我采取先扶后放、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正确表述出来。

  通过参与前两项数学活动,学生已经具备创编规律的能力。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成为水到渠成的事。展示作品是本节课的高潮,各小组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说自己设计的是彩色的花手绢,有的说自己设计的是水果图案的瓷砖,还有的说自己设计的是彩带,是花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找规律的方法,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

  孩子们笑了,他们为图案的颜色而争执,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觉得自己成为了设计师,充满了自信,体验了成功,这正是教学成功之处。

【《找规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学反思08-01

找规律教学反思03-20

(精选)《找规律》教学反思07-05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4-13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4-01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范文04-27

【优选】《找规律》教学反思07-05

《找规律》教学反思(热门)07-11

《找规律》教学反思[精华]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