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9 15:24: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

  一年级上册的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背的差不多,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就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连长句子都读不好,怎么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没有底。但是我这知道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有了新的启发。

  1.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准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阶段。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读。当学生能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时,我就不失时机地问:“站的高真的'能看的远吗?”好多同学说是的,也有的说不是,借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此时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怎样才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呢?让孩子真正去体会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当课堂上发生预设之外的状况,是不是应该在意外发生之前就应该有所警觉,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呢?归根结底,是不是我对孩子上课注意力的关注是不是还没真正铺开呢?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2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3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似乎都在走着一个相同的模式,不论是以自学为主还是以讲授为主,都走的是自读自悟——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路子。把学习的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古诗本身上面,忽略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对古诗的宏观感受,基于此我决定从 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上一节不一样的古诗教学。在本届可我力求体现两点,那就是在古诗教学中较好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及体现学习古诗时的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眼中有画心中有情。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课件的使用在帮助学生把握诵读语气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4

  我认为,低年级孩子由一字一顿地读,到能入味地读古诗,这其中是有层次可循的。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我注意了读的指导的层次,从读准、有节奏地读、摇头晃脑地读至带入情境中读。

  孩子们学龄前就有不少孩子学过这首古诗,然而在一年级学习拼音纠正读音学习普通话的时要,我发现孩子们课前读这首古诗是很有问题的。如“白日依山尽”的“尽”字,他们很容易读成后鼻音;“更上一层楼”中的“上”和“层”字也是我课上正音的重点。在课堂上,我先请基础较差的学生读,发现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重视,并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书上用着重号把这些易错的生字读音作上记号,指导较差学生能学会并努力掌握好这些生字的`读音,通过读带有该字的词及诗句,达到逐步正音的目的。

  五言诗句的节奏,都是前二后三处断开,字断音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听老师范读,划出小节,个人练读,展示成果,学生便掌握了五言诗读的节奏。

  为了读出古诗的韵味,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诗的大意,带着自己的动作读,并教学生学着古人遥头晃脑地读。

  通过这样几个层次,学生读起古诗来,就比较有韵味了。

  然而,学习薛法根老师的古诗教学,他在过程中学生的诵读贯穿始终。他精心设计了古诗诵读指导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老师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然后是指名4、5个学生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读。这一组读的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多遍,学生对这首古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有效性应该是很高的。

  第二个层次,是“读懂”,“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老师没有让学生集体讨论,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读,细细地想,自己开动脑筋读懂诗句,(这一过程中重点是老师的指导和点拨,)然后再是同桌交流,“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教师追求的不仅是读懂的结果,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切切实实地体验理解古诗的过程。

  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引导学生读出对诗歌画面的感觉,想想古诗的“意境、情境,感觉是什么样子”,然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这种感觉。指导过程仍然是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诵读,然后指名交流,交流时也是先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觉。整个古诗教学的过程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味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由表及里,今后,我的古诗教学还要朝着优化的目标努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5

  《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已经熟读成诵了,但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古诗,对诗意并不了解。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诗意,习得能力上。通过两步,落实了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弄清字意”、“读懂句意”、“明白诗意”,逐步深入。 “弄清字意”是理解诗意的基础,也是古诗学习的难点。

  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用现在的字义组词,然后朗读感悟,比较选择正确的解释,进而读懂句意。在明白诗意方面,我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观察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通过精美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读文时,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这样感悟内化,理解诗意便水到渠成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6

  虽然课上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却从中收获了很多。下面就先说说我的收获吧。

  一、教学以识字为主

  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识字,文本是识字的载体,识字是文本的依托。在教学中不能孤立的把识字和理解文本分开,但也不能重文本轻识字。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诗,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对于课前学习予以肯定;然后让他们将生字对照拼音对号入座自学生字,再以“老师考考你们”为由引入生字的认读,从带拼音到去拼音的词语认读,再到单个字的认读,难度一层层加深;最后把“生字宝宝送回诗句中”,生字回文,做到在诗句中准确认读生字。在认读生字的过程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自己认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我当小考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设计情景,以图代讲

  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古诗,如果枯燥的逐字逐句理解诗意,学生一定会对古诗失去兴趣。在教学理解诗意一环节时,我设计了随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的情景,先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然后在黑板上画出看到的:山、太阳、黄河等,并结合多媒体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悟诗意,进而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诗句。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以图画吸引学生的兴趣,避免了枯燥的讲解,在观察中发现,在图画中理解、悟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较好。

  三、写字教学不容忽视

  识字与写字是不容分割的,在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工整的书写生字,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对于本课的4个会写字,我从识记字形、扩词运用、指导书写等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在指导书写时以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书空、练写、展示一顺序进行,抓重点字指导。

  以上几点是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点滴启示。当然,在这节课中更有许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1.生字教学中,只是一味的注重过程与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需要。这首诗中“尽”“欲”“更”等字比较难读,学生经常出错。在教学之前没有充分的预设,致使学生读音不准。此处可以改为:在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时,这几个字制作成点击变色,让学生重点认读或拼读。

  2.在检查生字认读过程中,单个学生展示机会较少,没有做到“每生必会”。

  3.对于诗句朗读指导,我计划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这一过程进行,但其中节奏朗读指导一环没有收到效果。此环节我以教师范读,学生发现、模仿为主,逐句进行指导。耗费的时间很长,但是没有强调停顿节奏,导致学生的朗读没有提高。

  4.写字教学进行的不扎实。本课的4个生字学生已有了认知经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把字写规范上。但在教学中为了突出记字方法的多样,在教学“里”时耗费了大量时间。使写字环节显得很匆忙,而且没有抓住重点。虽然预设中是指导“入”的书写,但在课堂上,欠缺教学机智,完全依从学生的思路,没有准确的把握重点,使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高。

  5.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这一点也是我最值得反思的。教学中缺少教师应有的沉稳,只是注意了教学的过程,而不能关注所有的学生。课堂是老师的课堂,课堂更是学生课堂。只有过程,而学生没有参与或没有完全参与,都不能算是有效的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步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加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一年级孩子正是习惯养成的阶段,有效的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一节课的教学,虽然失误频频,但是我却感到欣喜,因为有失误才会从中学习经验。我相信在一次次的磨练中,我会学到更多。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7

  本季度参与学校拟定的自邀课,因为赶上这首诗歌,择篇不如撞篇,我就当作常态课上了。课上状态也能感觉到,很多方面还要学习。自然各位资深前辈也给力我许多中肯的评价,特别是在和另一位同时入行的教师教学对比以后,更能感觉到教学这行自己还有还唱一段路要走下去。

  《登鹳雀楼》这首诗,我的教学设计以三读入手,一读,熟悉字词,二读,感受诗景,三读,感悟诗理,从流程上来看,自以为还是很流畅,同时因为诗歌加大了朗读的部分,所以我也特地在其中加了分节奏的,平仄读的教学,和三读对应。

  但是个人在课堂上的状态来感觉,在流畅和如清如镜的角度来说,感觉的过于生硬。特别是各位资深教师的评价,现将其总结拟定,以作后日之鉴。

  孙:

  1.课时好诶太长时间,课题中无需所有的生字都作板书,只要把重点生字切入就可以了。

  2.后鼻音发音不到位。

  3.关于诗人简介部分可以用很浅显的`语言来简介,考虑到孩子们的语言认知水平。

  4.对于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到位,不够面向全体。来回的巡视也比较少。

  5.平仄教学之前要有铺垫。

  胡:

  1.生字教学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发挥孩子识记的主观能动性。

  2.要有多种形式的朗读。情感更丰富。

  余:

  1.对学生的评价语可以更多一点儿,更巧妙点儿。

  2.课件字体偏小了。

  3.针对课题提问题。

  李:

  关于字的发音

  余校:

  1.读的不够

  2.后鼻音不到位,

  3.可以借助图片说话

  4.教学语速偏快,重复提

  5.写字习惯的指导缺位。

  6.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

  十分感谢各位教师给予的宝贵评价,个人对本次的自邀课也十分不满意。自己总结归纳主要问题,我把关注点放在课本上,拟定课件时十分投入,但在生本问题还不够,关注面不够面向学生,对于很多教学上的问题包办过多。此次的课程以后,我也意识到教学之上所需走的路程还很长,所幸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学习机会。

  希望此次的授课以后会有钢多的长进,为自己加油!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8

  《登鹳雀楼》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

  虽然低年级的教材,单元的特点不太明显,但是一读就能发现,这个单元是描写祖国的山水之美的。

  本单元有《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还有另外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整体浏览单元,人文的主题相当明显,编者一定希望小朋友们能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一首诗写的是登楼。“楼”是这一课的生字,所以需要重点讲解。在古时候,登楼是文人雅士最乐意干的一件事,好抒发自己的.情感。王之涣的这首诗,也是登楼抒怀的代表作。而且在他留下的六首诗歌中,这一首也尤为出名。

  说起楼,特别有意思,中国古代有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都是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如果在引入课题的时候,介绍楼字的结构,看看鹳雀楼的造型,再看看现代楼的演变,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个字,也能了解中国的“楼”有什么不一样,培养独特的“中国”审美。

  然后可以了解一下鹳雀楼在什么地方。接着跟随诗人去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

  诗歌的教学最主要的是读好诗句。自读、齐读、师生互读,朗朗上口的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点像古文的样子。

  接着,我们再来看,诗人看到了什么,理解诗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小朋友先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追问,怎样的山?结合讲解层林叠翠,层叠;山川;名山大川;讲解“依”、“尽”。然后出示地形图,展示黄河真实的图景,让学生明白,诗人居高远望,视野开阔时,看到的是什么,丰富学生的想象,再读诗句,到会背。

  写字“楼、依、尽”。

  出示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这句诗,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老师结合学生的理解相机引导。还可以给孩子们留下伏笔,看看爸爸妈妈是怎么理解的,可以回家交流。

  最后告诉孩子们,王之涣登上的鹳雀楼,已经没有了。但是这个楼却因为他的诗歌而闻名天下,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好好的读一读,背一背。在朗读、背诵中感受中国山水,文字的美。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9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和学生进行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我们班小孩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请学生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在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意的教学时,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其次,我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古诗教学很容易走入模式化的状态,即只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诗意,但是我觉得教师应在古诗的教学中,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以情育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感。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0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情感型的课文比重相当大。所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定好“情调”,以情育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在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师可以对字词略加指导,便可引导学生入景动情,领略诗人登临此楼时的所见所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黄河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波涛滚滚、汹涌澎湃地奔腾向前,气势宏伟雄奇。由静景、动景、远景、近景构成了一幅瑰丽的山河图,怎么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黄河奔去的远方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诗人的联想,这里写的是诗人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满足于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远。一个怀有豪情壮志,高瞻远瞩的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前两句是后两句的基础,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升华。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人所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给学生再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而且激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1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 “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

  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2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3、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5、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6、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直接揭示课题《登鹳雀楼》(板书)

  2、解题: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只有1个要求认的字“鹳”,1个要求写的字“雀”。

  (1)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诗句意思。学生默读诗句,结合书上注释,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1)小组讨论、交流。

  (2)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欲:想要。穷:尽。

  (3)看课件理解。

  (4)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圆日连着延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5)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6)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7)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登的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在这里诗人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说对吗?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两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吧!)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

  2、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

  3、拿起手中的画笔,把你想象的画面画出来。

  四、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仅用十几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后两句借景喻理,深刻而贴切。真不愧为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4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时候,我采取了读——听——讲——读——背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让群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同时让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读 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古诗,要求标记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预读,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提出疑问,初步引出讨论的话题。

  二、听 在课堂设计上,既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也可以当堂播放古典音乐,教师即兴朗诵。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走进诗歌。在让学生听之前,应该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听字词,听停顿,听节奏,听语调。

  三、讲 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的讲,即教师讲个别字词的意思,教师讲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一部分为学生的'讲,即引导学生谈诗句意思,在谈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诗歌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讲学习这首古诗后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讲认识、讲收获。

  四、读 这一次的读可以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一来

  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读的活动中来,二来能激发学生的读诗热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比赛读的时候,要对各组读的情况作比较,评判字词读得是否准确、节奏停顿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达。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的最后三字,要一字一顿,“楼”字则将音拖长。

  五、背 古诗的学习,不光要求我们会读、理解,也要求我们能背诵,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古诗文,更是如此。背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背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诗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极强,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即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

  小学语文S版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1-20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5-29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17

登鹳雀楼幼儿园教案11-28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思04-21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11-17

《》教学反思05-16

经典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