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教学体积计算的时候,刚告诉学生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有同学说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显然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但当我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这些同学傻眼了,显然他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引导学生用体积单位摆出的长方体,通过填写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的'个数,重而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2
回想整节课,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总之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多数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情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操作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操作与思维接不上。第二、操作时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习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
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长方体实物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最后指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对于长
方体的空间观念建立的好,表面积的概念清楚,就能够比较容易的理解和掌握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学生完成较好。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3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28—2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周三,我在同组教师及史老师的帮助下,上了这节课,接受了区督导组的检查。虽然校长反馈的时候说领导们的评价比较高,可我觉得虽然有优点,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还是说好的吧!
一、我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对长方体的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面、棱、顶点。在课堂上我首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用手去摸这些部位,亲身去感受。接着是从数量上来认识,数数看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进而更深入地认识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其中,棱的认识是学生接触较少的,课堂上对棱的教学作为重点。
二、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做的是比较好的。
老师准备了实物、框架、挂图、平面图、多媒体课件等。学生也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其中还包括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三、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我尊重了学生的差异。
新知的学习不是老师演的独角戏。首先就表现在,在老师讲之前问学生,“有没有同学,对长方体比较熟悉,可以先来向其他同学来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的?”这样,才有了这节课上,学生向学生介绍的长方体的“面”和“顶点”,关于“棱”同学们知道名称,但究竟是哪个部分没有弄清楚,这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了。其次,我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的时候,允许可以独立完成的同学就独立完成,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同桌议论,还完成不了的,带着问题来参加集体讨论。
四、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长方体的面和棱都比较多,特别是棱,学生在数的时候,很容易充分,也很容易漏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了“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面?”“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棱?”有顺序地数长方体的'棱时,我还有意地指出按照棱的方向不同来数的方法,也为接下来得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同时,由于准备时间很短,没有试上等原因,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上完这节课后,我就有还想上一遍的欲望,如果还上一次,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首先,课堂上要更紧凑些,不能前松后紧。严格控制时间,增加课堂练习量。在课堂上要有同学完成书上练习的1、3题。
第二、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要多给学生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如:量一量、比一比、推理等。不用学生填书上的问答,直接给出两个探究的问题“长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的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节省时间。
第三、做好课堂小结,完善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4
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师生互动,尝试导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课前的有效预习,课堂教学中,再通过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景,提供信息、适时点拨、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从预习时的初步认识到进一步理解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5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是从原有知识的复习入手的,学生在3年级的教材中对长方体有过初步的认识,所以我预先布置了预习作业,安排学生制作长方体并要求他们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入手,自己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例1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结合学生的预习时的发现,对长方体的特征经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和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看、摸、量直观的感受长方体的`面是长方形,利用学具中的小棒搭,是学生发现在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会是正方形,利用小组合作拼相对面的环节让学生理解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利用量让学生感知12条棱可以根据长度分成3组每组中的4条都是相对的,并且长度都相等。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深刻的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在直观观察和操作后,教师再教学直观图的画法,从直观实物引入对长方体的表象,是学生知道因为视角原因,长方体一般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理解透视图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画直观图的熟练性。在后面的“课堂小练习”和“课堂小结”环节中,教师采用学生做题,教师点评的形式,是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利用课后时间查漏补缺,更好的学习。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在《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自主探索,发展学习。本节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我较注重让在学生亲历经验,让学生在观察、触摸、测量中,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活动对形体的特征和关系的进行研究,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逐步发现、概括长方体的特征。为此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探索活动一:从寻找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活动入手,反馈学生对长方体的了解。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切、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在操作中直接感知、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好了准备探索活动二:学生在上个环节中通过对比知道,长方体在顶点、面、棱等方面还有*************特征,从而激发学生再次探究的欲望。在小组长的探索下,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验证新的结论。凸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活动三: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引导学生把学具变换放法,突出图形的变式,在“变式”中理解,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长、宽、高的含义。
探索活动四: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迁移学习方法,较好地达到了学习目标。
同时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在这些探索活动中,学生自己能探索发现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教学环节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的思维与方法。
这节课总的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就本节课的时间安排来看,由于前面的实践操作、探究的时间放得太宽,因此在后面讲解习题的时候时间显得很仓促。二是在习题设计中,我认为对于长方体的棱的运用没有涉足,可相应的将课本上的习题列入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上来。三是要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形成空间观念,在以后的长方体面表面积计算中灵活想象每一个面的位置的正确计算时,还将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四是对本班学生情况不太了解,课前熟悉学生不够。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7
(一)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首先要想好“怎样做”。
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的讨论过程中,首先抛出“怎样去观察这样的两个长方体?它的特征可以怎样分类去研究?”也就是首先解决怎样做的方法问题,这里的讨论价值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让每个人都能做得聪明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成效。在教学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全体学生认识到只
有按“面”、“棱”、“顶点”进行分类观察,分类整理,然后再归纳,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它的特征。一改以往学习活动无序,结果照本宣读的低效状态,真真将学生的思路打开,能按照自己的设想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面对的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二)学生体会到方法的迁移使学习活动是那样的`轻松愉快。
在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回答:“能不能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去观察思考?”的问题,顺势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发现正方体的特征中来,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学习活动是那样的轻松愉快,一方面有效地调剂了当时学生学习的疲劳情绪,另一方面比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迁移能力。
(三)让学生体会到列表整理知识的数学方法的价值。
当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分类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找出来以后,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用列表的方法将它有条理地、清晰地呈示出来也就顺理成章,不是一件难事了,让他们比较深的又一次体会到运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举的数学方法的价值。然后通过对表内数据进行分析,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到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了他们之间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纵观全课,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的心智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这个过程也就是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更加直观、形象,主动的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名称及关系。其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方法的探索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8
我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先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药盒、牙膏盒、字典等)拿出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想一想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让学生从实物建立起表象,能够在头脑中形成面、棱、顶点的不同特征信号。
然后再运用多媒体演示,从实物图中抽象分离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看清实物的长、宽、高与立体图上的各条棱长之间的'对应关系,认识到长、宽、高各是相等的四条棱长。在具体知道哪4条棱是长,哪四条棱是宽,哪四条棱是高,在辨认时教师不停的翻转长方体的方向,使学生明白长宽高不是固定的,根据长方体的摆放不同,都在变化。在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先找高,再找长和宽比较容易,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了长方体12条棱的特征。
其次认清实物的各个面与立体图上各个面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哪四个面是大小形状相等的,并进行比较,使学生建立起长方体特征的空间观念,为下节课学生探究长方体面积计算做好铺垫。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动中学,在学中用,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空间观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在低年级就初步感知这两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去做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一摸,说说感受。通过观察、触摸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使学生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好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拼出正方体和长方体,再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去发现。这样就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动手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质疑中发展,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实践应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因此在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之后,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并精心制作了课件来对所学概念进行巩固,学生积极性很高,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也还不错。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学具,让幼儿杆子将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并作记录。
2、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如一个不风增加1,另一个部分就要减少1。
活动准备
塑料小鸭学具人手42只。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现数咔,师问:这数是几?答“6”。师:今天玩碰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6。(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5球)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集体尝试活动
出现小狗、小兔家的图象。
师:今天小狗请几只小鸭到它们家做客?(幼儿答:7只)小兔也请小鸭去做客,怎么办呢?(幼儿答……)请小朋友在桌上拿7只小鸭,分成两份,一部分到小狗家,一部分到小兔家,(小朋友操作)要求小朋友分的数与别人不一样。(第一次尝试)
教师请幼儿回答,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小鸭到小狗,小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兔家,并列出分合式(),幼儿回答一种,教师列出一种,功写出6个分合式。
师:分成两份,共有几种分法?答:共有6种,集体朗读7的分合式。
师:刚才小朋友每人分一种,但是7有6中分法,小朋友再试试你能否分出6种,幼儿操作“塑料计算小鸭”,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擦掉。(第二次尝试)
师:现在我请某某小碰哟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7的分合式,如图。教师请幼儿回答时要注意请有代表性意见的,一是有重复的,实际没有6种;二是虽有6种,但没有按顺序分;三是有顺序地分清6种。请幼儿看看,这三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的方法好。
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全擦掉,请幼儿在作业纸上写7的6种分合式。(第三次尝试)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1和6,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2和5。
师问:2比1,幼儿答:2比1多1。
师问:5比6,幼儿答:5比6少1。
用这种方法讲清7得6种顺序奋发,最后得出结论:7分成两份,这边增加1,那边就减少1。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习,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习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2
虽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它们的特征掌握它们的特性,还是不容易的。
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新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有效地展开。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虽然学生以前初步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但是将具体的长方体,正方体抽象化,标准化,并画在平面图上,让学生辨认和理解时,又有了新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教具、多媒体、实物演示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其中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的'必备环节,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同桌的合作,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形式,自主的去发现长方体的特点,再通过交流,逐步归纳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课堂一开始便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更加形象直观,使课堂效果更好,从不同位置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本身就是个难点,但是运用多媒体一一呈现后,学生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新知识点,并且是他们自主探究得到的,很自然地攻破了这个难点,整个教学过程配合得较好。对棱这个知识点的重点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动手实践相结合,探究过程还算顺利。学生知道长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即4条长,4条宽和4条高,即长方体的棱长总和=4×长+4x宽+4x高=(长+宽+高)×4。
教学中的不足:本节课的教学容量有点儿大,部分学困生跟不上课堂的教学节奏。课后还得面对面的一一辅导。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通过学习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成功之处:
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品进行观察并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出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棱,相交于一点的长方体的.三条棱就是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并由此延伸拓展到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长度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当长方体的长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哪些面的变化呢?哪些变了,哪些不变?同样宽的变化会引起哪些面的变化,哪些面不变?同样高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
1.由于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时,时间用时比较多,导致后面的练习量不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2.在例2的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只是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的框架,没有让学生实际动手来操作,导致学生对于长方体的棱的特征认识不深刻。
再教设计:
压缩例1的教学时间,让学生用胶管和橡皮泥在课堂上动手来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发现长方体的棱的特征,还能加深对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概念的理解。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因此,我根据大纲、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法,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通过观察图形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能正确判断具体图形中的长、宽、高,发展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因此,我根据大纲、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法,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并应用观察法、实验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以口答形式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再通过观察实物明确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同时根据以前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找到实物教具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说出日常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4-16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3-12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5-24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7-04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4-0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3-2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4-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07-0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