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是有关生理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的知识,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组成神经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在身体上的位置以及初步认识他们的功能。所以学生在学完此课之后,应该至少有如下收获:
第一层次:对着别人的身体或自己的身体能指出大脑,小脑和脊髓的部位。知道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
第二层次:知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的差别;能够想象由神经细胞如何组成神经系统,如何作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在其中行使作用;
第三层次:会用以上的知识初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神经系统的组成》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始终处于科学研究情境中,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学科魅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
设定知识、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置各种类型的形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程。
最后分层设置一些经典练习题,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巩固。
本节内容抽象、复杂,设计者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并适当增补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及时而有效的突破教材的难点,突出重点,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2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希望学生学会倾听,那么也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在传统的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提问后马上就叫学生回答,而且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或错误时,教师马上打断,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也许这种做法教师不是有意的,但挫伤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在倾听时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有回应,比如对对方说的问题点头示意或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小肠的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这一问题,学生一般不能回答完整,这时教师可以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此外,激励性反馈还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成功体验。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对《人体废物的排出》一节内容在教学方式上的新的尝试。初中年级中这一节的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变化并不大,都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排泄和排遗这几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利用“尿液形成过程”知识点进行教学,很容易走到“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法上,较难有新的突破,同时老师和学生都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本节课由情境导入,利用生活中身边人真实承受的病症——尿毒症入手,瞬间集中学生注意力,唤起他们迫切探究知识的.欲望。
2.“尿的形成过程”抽象而微观,学生难以理解。所以从问题的发现、探究到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图表中各项数据的分析以及flash动画、相关影音的播放,学生很容易掌握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相关知识,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同时利用学案,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帮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引入血尿、糖尿、蛋白尿等常见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用,既帮助了学生更好理解教材,又突出知识的延展性。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4
《血液循环的途径》这一节内容在七年级下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教材中很多章节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理解人体新陈代谢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本章内容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血管和心脏共同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遍布全身的管道,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是这些管道来完成的。因此。学习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学生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础。由于心脏结构较为复杂,特别是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心脏的结构观察,充分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教学挂图、以及结构模型等加强直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摸一摸自己颈部或腕部的动脉的搏动,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静脉)等,使学生对动脉和静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明确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也就掌握了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过程,同时为学习能量的供给、人体废物的排出等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初一学生缺乏相应物理和化学知识,因此对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的原理难以理解。另外,在测量血压过程中,如何断定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值,作为初学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实习测量血压也是本书内容的难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挂图、投影及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并通过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血液的方式说明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对于实习测量血压的教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精心组织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这样落实比较好:
一、要让学生牢记好相关知识:
1、区分动脉、静脉,
2、认识心脏的特点:上下相通,左右不相通;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心脏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房室瓣、动静瓣;动脉与心室相连,静脉与心房相连。
3、血液循环总是从心室出发,回到心房。
二、从需要出发,理解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
细胞要进行生命活动,必须不停地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代谢产生的废物带走,而人体细胞不能直接从外界环境中去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把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所以必须依赖循环系统运送。
1、人体的生理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而能量又来自组织细胞中有机物分解,分解有机物时需要消耗氧气。所以细胞中有机物必须不断补充,且氧气含量总是很低;
2、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血液中的有机养料、氧气含量较高,血液中的有机养料就会扩散到组织液中,再由细胞膜运输到细胞内,氧气会直接扩散到组织细胞中。而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会扩散到血液中。所以,经过体循环后,动脉血会变成静脉血。
3、肺循环中为什么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跑出去呢?因为当血液流经肺泡壁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所以二氧化碳会跑到肺泡中去。而肺泡中的氧气浓度又远高于血液中的氧气的浓度,所以肺泡中的氧气会跑到血液中来,这样静脉血就变成了动脉血)。把这个原理跟他们讲清了,他们才能理解经过体循环后,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以及经过肺循环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根本原因。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才能记得牢。
三、讲解好特殊器官的血液循环,如血液流经小肠、肾脏时血液成份的变化。
我想如果落实好了上述问题,关于血液循环这个内容及习题,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学生都会不觉得太难了。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5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学起来有兴趣,探究起来有价值,展示交流有思路,课前通过充分预设,本节课学生研讨氛围浓,教学效果突出。
本节课进行了两部分知识梳理,一是呼吸系统的组成以读图的方式梳理,二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填写的形式梳理,通过小组合作梳理知识,进一步规范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利用大屏幕出示的几幅图“气管的外观和横切”、“鼻的解剖结构”、“气管壁纵切”、“吞咽与呼吸的关系”对学生理解和展示本节重点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今后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存在的不足:
1、痰的`形成是气管和支气管表面的纤毛向喉的方向摆动,学生误认为是咽部的纤毛摆动,反思一下,可能是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当咳嗽、有痰的时候,多半是咽部不适,所以学生误认为是咽部纤毛摆,将痰咳出。
2、拓展了一个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上呼吸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表述不完整,有的说是鼻,有的说是咽,有的说是喉,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概括。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6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在课堂中理应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
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例如:可以通过写保护生物的倡仪书、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这样,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无处不在的精品。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7
我所讲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信息的传递”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既需要掌握前面所学的神经系统的知识,又是后面学习信息的处理的重要基础,因此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中,我针对自身的优势条件认真的设计了多媒体演示课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技术熟练,使教学程序比较流畅。由于精心的制作了课件,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了很大帮助,使教学内容结构清晰、简洁、明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加强了学生间的探究活动,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学生在学习中也体会到了乐趣。虽然课堂效果比较好,但是我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主要有: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间的小组合作、探究,但是重点并不是很明确,因此使效果大折有些问题学生本身思考就能完成,我却让学生互相交流,学生交流完后,我只做简单的总结,并没有发挥出学生探究交流的效果,使这种探究活动显得有点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回答问题比较踊跃,但是我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只集中在前面几个学生身上,对于后面一直举手的同学照顾不到。对课堂的掌控还不到位。
在做膝跳反射实验时,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课堂比较拥挤,学生在做分组实验时无法全部完成,造成课堂秩序很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对于设计的问题,学生回答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时,有些不知所措。由于前面的环节运用的时间过多,在课堂练习时时间就比较紧,使练习的效果比较差。
面对以上课堂教学中的优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发扬,对于不足我会找原因,逐步克服,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8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就能明白,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如何被人体吸收利用。由于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学很有兴致,学习主动性很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收获:
一、认真阅读,获得新知:
同学通过阅读书上第14页第一段,归纳、分析,可以自己总结:口腔和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功能,胃能吸收部分水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绝大部分养分物质被小肠吸收,这样不仅归纳总结了本节课的学问要点,而且培育了同学的阅读、归纳总结力量。
二、通过小组的观看活动,同学获得直观的感知。同学分组观看鸡小肠的结构,直观感受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初步体会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观看课件人小肠的结构,深化学问。前面同学已经直观了解了鸡小肠的结构,初步知道了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再次观看热人小肠的结构图,同学能深化了解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顺当总结出小肠是吸收养分物质的主要器官的缘由:
1、小肠很长,5~6米。
2、小肠内壁上有许多环形皱襞。
3、皱襞外表有小肠绒毛和微绒毛。这些特点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而且,小肠绒毛内有许多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和小肠绒毛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使养分物质很简单被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血液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由此,可以深化,生物的全部结构都和他们的功能相适应观念。
四、同学动手制作小肠的结构模型,激发了同学的爱好,更加深了对学问的把握和了解。
当然,教学中也有缺乏,在组织同学观看鸡小肠结构时,有的同学嫌脏不愿动手,有的可怕不动手,鼓舞、动员不到位。同学观看人的小肠时,观看挨次不对,不知从哪儿下手,总结观看结果,不会归纳,这还需要多培育他们的观看力量和归纳总结力量。最终的制作模型时,同学太兴奋,秩序有点儿乱,我还需要多学习组织同学的力量。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9
在这节课里自我感觉还不是很好的,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也掌握的很不错,但还有些地方是处理得不够的。总体来看学生对第一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第三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本课的难点是第二层次(基因多样性)以及三个层次的关系的理解。
本节课中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在书本上给找出来。在种类多样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已知的生物种类数量就达到近200万种,从而再让学生去分析下我国的生物种类的特点,再通过视频了解特有的种类。
而在突破“基因多样性“这一难点,除了书本介绍的例子以外,我还选取了袁隆平院士对水稻杂交的研究背景视频,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多一些这方面的资源。同时我还是把课后习题:生下瞎眼华南虎的问题分析摆在了学生的面前,请学生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来分析原因。
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内容教学中,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是采取了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视觉上去感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最后三个层次关系的理解方面,采取的是逐步分析策略,这里也体现出了一个亮点,便是引入了学生对“四害”的看法进行各自的辩驳,也是这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好地认识到应该怎么样去看待动物的.存在,再引导学生去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后再提出一个“科技实践活动”——调查最近二三十年里本地的生物多样性有什么的变化?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思维。
这节课体现的不足之处:
在例子的细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对“基因的多样性”的理解突破方面还是没能做到位,还需要再认真考虑下,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比较缺少。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教授过程生动形象,课堂里学生兴趣浓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的实验和讨论等方式的实施都给学生思维充分的发挥空间,主要都是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突出以下几点:
1.本节课用大量生动的食物图片吸引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食物入手,产生直观认识,并逐步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及性质特点。教学过程中图片的运用也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生物学科和生活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2、通过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使学生亲自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起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这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问题,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去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3.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习惯的`教育。比如在学生实验验证了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后,要及时让学生思考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别,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饮食观,不偏食、不挑食。
4.在学习蛋白质、糖类、脂肪来源和作用时,让学生自学,然后讨论再加以总结,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又通过较多问题的提出,增强了教学活动的连贯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力求使较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充满情趣而积极主动地获取有关生物学的知识。
5、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关注健康、合理营养的意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11
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的学习。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视觉”探究和“听觉”探究两部分。现将“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景导入—眼与视觉—走进生活—近视及预防—课外拓展—我的收获六个版块。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法、归纳总结法。着重突出“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同时通过模型、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愉快全面接受新知识。
本节课结束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l.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广泛地开展讨论。
2.把重视学习成果转移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
3.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和画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
4.授课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生的观察能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设置的比较多,可适当进行删减。比如在讲授视觉的形成过程时会形成倒像的内容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较难,可删去;在最后的新课环节—“近视的预防”可作为作业内容,以减少占用的课下时间。
2.学灵活性不够。比如在进行“瞳孔大小的调节”实验时由于天气原因效果不够明显,应适当调整实验方法。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12
本节课学习人的生命活动的另一调节方式:激素调节。围绕常见的激素病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做“医生”,分析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种疾病。这是我们本章、本节最大的亮点,该次讨论非常顺畅、透彻和热烈,通过探讨这些病例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感觉到比较陌生。当你突然遇到危险情况时,比如突然发现眼前有条蛇,你会有什么反应?(同时通过大屏幕展示一条蛇的图片)创造情景,引入新课。然后,在复习旧知识,内分泌腺进而引伸到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腺激素。最后设问题:内分泌腺构成人体的哪个系统?本节课的亮点一:导学稿的设计是我们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较好的突破了重难点,在导学稿的指引下展开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亮点二:教师对教材的巧妙处理显得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比较多,但只安排了一个课时)。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等常见疾病,引入话题,以分析疾病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学习了人体的内分泌与外分泌腺的主要区别,三种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亮点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医生”的角色对几种激素调节失常引起的疾病进行诊断、分析、治疗。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鉴别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并分析其发病原因,相关激素的产生部位,指出其治疗办法。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来获得解答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这种新颖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轻松、牢固地掌握激素调节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到了一些医学的知识,包括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方法、感受了做“医生”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与生物联系紧密,生物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基础学科。我们发现这种联系实际生活场景的教学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很乐意听到老师讲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我想在以后的讲学中应注意多给学生讲一些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也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在本节课也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该堂课的学习,我们对疾病的产生根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到病人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他们的不幸,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探索治疗疾病的办法,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这堂课也使得学生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身体,锻炼身体的意识。
在最初上课时,内容处理得不够好,老是感觉到时间不够,知识点未能完成,经过我们科组老师的共同努力,最终在导学稿上取得了突破。课堂时间安排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设计我从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大胆猜想,并且以科学的方法去验证,这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是个重点也是难点。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正是基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前提来设置的。由排尿的这一现象,追根溯源至泌尿系统结构功能,并由肾脏结构入手了解尿液产生的全过程进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学教学特色。
2.本节课的设置是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降低问题难度,层层深入,将各知识点有机的串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显教师的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大家一起猜想验证出来的,也更加容易记忆。
而本节课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教学中的问题,例如:
1.本节课的设计方式,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掌握程度较高,否则在观察、推理时会受限于自身知识而打不开思路,从而使得该探究方式失败。所以在授课时应及时引导,需要层层深入,避免过大的.跳跃性。
2.本节课知识量较大,学生掌握起来相对难度较大,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需要突出重点。在时间上分配把握出现问题,我感觉不足的地方就是还有相关的练习没有进行,这也是遗憾的地方。
3.学生的小组学习讨论中,需要确保学习的高效性,讨论的有效性和课堂的有序性,避免过多意外因素。例如我们有一组同学在讨论肾脏内部结构第4问时,“分别”的含义理解不清;在数据分析时,过于依赖课本的结果,而忽略了对数据自身的分析,这样都使得讨论缺乏有效性。
总体来说,这是一节难度较大的课,在实际教学中像这样难度的课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对很多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选择这节课作为参赛课的目的也是为了向各位专家求教,类似于这样的课,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更能实现我们的课程标准要求。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14
学生已经通过性健康课,对人类的生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对生理过程的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认识进行提高和升华,将生理课扩充为感悟生命的诞生,落脚点置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本节课一个突出的亮点。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讨论和面对生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讨论充分,思维活动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生殖过程本身的顺序,就是上课的思路,脉络清晰,知识落实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比较好地运用了数据资料,给学生较强的冲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引发教师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师在本节课中对此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当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问:“为什么你想知道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出来的?你怎么想出这个问题的.?”等,学生不一定要说清楚这些,但是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作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新课程倡导探究。探究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也不是每节课都是完整的探究活动,可以在每节课上进行其中的某些环节的训练。本节课中的探究活动,不但是新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纸上随时记下自己的假设,或者对要探究问题的理解,看完录像或资料后,再解决问题。
3、教师要适时对学生所做的解答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归类,如母亲在孕期所承担的压力可以有来自心理上的、身体上的等等,生活习惯的影响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过类,这样能带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4、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如为什么要珍惜生命?为什么要爱戴父母?这是学生一生中要不断思索的问题,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将这样的思维活动变成一种习惯。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15
立足于这节课的内容,要想上得出彩,除了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外,还需要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关于合理营养的生活常识,最近报纸杂志上都有哪些食品安全的新闻。另外,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包括:
1、教学过程( )能把学习知识、能力目标、情感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学生自我分析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分辨哪些是营养合理的早餐食谱,课前准备食品包装袋并说说购买食物时应注意什么,从网络或报纸新闻中查找关于食品安全的例子,制作幻灯片等内容和过程,活学活用,并且落实到行动中。在教学过程( )中,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辨别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和食品是否安全,充分认识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营养,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达到学习知识、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统一。
2、贴近生活的内容,学生十分欢迎;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习惯是否科学,“举例说说你所知道在社会上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课下准备好幻灯片在课堂上演示等内容,都是学生靠自己独立完成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等新理念。
3、通过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动力,希望在以后的课程中,能充分运用这一点。
而从本节课我也看到了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
1、语言的表达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2、更充分地挖掘教材,才能做到临场不乱;
3、声音不够洪亮,会导致个别学生开小差;
4、该充分展开的地方并没有做到,使得学生还有话说,却被打断了。
通过科组各成员的评课,及课下自己的反思,总结出以上本节课的优点和缺点,相信以后能继续发扬闪光之处,避免出现类似本文所提到需要改正的问题。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03-23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3-22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6-08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6-03
七年级下册生物的教学计划03-29
七年级生物下册的教学计划11-07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04-05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06-11
生物教学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