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5 14:59: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1

  在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我在六年级二班上了《蜡烛的变化》。一课下来,有诸多的感慨和想法,下面就略说一二。

  首先,从教学的形式说起,因为这是一节公开课,我对教材的内容反反复复的专研了好几遍,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反复的推敲。我将学生的动手实验放在重点进行。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上好这节课,事先做了大量准备,从备课设计教案,到找实验材料,一样一样的去落实,去分组、去配给。但是现在想起来,我虽然为学生们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但是课上却并不尽如人意,没有设想中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点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更加的努力。

  再一个就是实际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还缺少深刻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还估计不足。比如,我在教学中进行的猜想环节和制定方案的环节,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讨论思考,没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观的认为学生应该知道用什么方法的。但是我在巡视学生的活动中和在听取学生的发言中,明显的感觉到学生有欠缺的地方,并且只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正确有效的探究方法,而有少数学生却手足无措,随大流。之后,我深深感觉到我们备课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做到备课的同时也要“备人”,备课时要尽最大范围的、全方位的考虑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承受能力。我们要充分做好“第二手”准备,课堂上要灵活机动,适时调控,不能照自己框框去上课。更不能让自己的框框框住了自己的思路,那样下去师生之间是不会有长足发展的,教学的收益也很微浅。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2

  xx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整节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蜡烛、集气瓶、火柴等),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导入环节,xx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交流自己对蜡烛的变化,又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xx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实验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xx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xx老师能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生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建议:下课铃声响后,就做总结,不需要为了没有解决的拓展问题在那拖延时间,可以把悬念留给课后,让学生去探究。

  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小组分工应该更加明确,如发言代表等,而不是没多少人举手,如小组整理员,实验完后对于器材的整理。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3

  周二听了曹老师所教六年级《蜡烛的变化》一课,本课从蜡像馆作为导入,看到这么生动形象的鲜活人物,不仅让大家发问,“这些蜡像是用什么做成的'?”用蜡制成的。第一个部分,自己制作一个蜡烛。制作过程中观察蜡烛的变化,蜡屑—蜡油—蜡烛。这一变化有什么特点?第二部分,点燃蜡烛,将勺子放在上面,观察变化;烧杯斜放倒扣在蜡烛上,有什么现象?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观察并描述有什么现象?

  本节课整体的重难点突出,学生积极性很高,但细节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授部分,观察蜡烛变化的视频,任务驱动明显。但是演示过程中,中间的学生描述要多一点,让学生自己来发现。交流完之后生生评价,最后再由老师总结。

  2、板书的重点应该涵盖本节课重点,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4

  这次我们进行有效教学,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引导。过程设计比较有序,巧妙,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不因课堂的结束而终结,而是更加勾起了他们渴望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本节课的过程始终围绕重点进行活动。比如:师:“两位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们做的实验吗?”一组学生:“我把蜡烛融化,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只是形态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做的是物理变化实验。另一组学生:“我们把蜡烛给点着了,它在燃烧过程中不单发光、发热,而且没了可能产生了新的物质,所以我们做的是化学变化1课堂上学生们全员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个别地方稍嫌不足。比如课堂语言不够精练;细节贯穿也不够。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结课有些匆忙,因为在烧杯中放入澄清的石灰水,烧杯“浑浊”变化细微,不够明显,时间明显不够,学生正常情况下必定会引起强烈的争议,甚至会分成争锋相对的两派,这个时候如再适时地进行引导,另外,评价语言也稍嫌单调,没有更激趣的语言,显然还是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5

  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

  1、任务驱动下方有实效

  在本节课的核心过程推进中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是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观察现象。效果相当不错,学生在有向任务的驱动下不会乱做,而且观察地有针对性,因此也就能发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能够准确地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能对教材中有些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加以改进。

  课前我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仪器准备、课件制作等。也把本节课学生实验亲自操作一遍,发现教材中燃烧蜡烛的第二活动: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来检验燃烧蜡烛产生的二氧化碳,我觉得实验效果不明显。通过改进后,用点燃的蜡烛伸入盛有少许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用盖玻片盖灭后,摇晃广口瓶,实验现象很明显。学生发现了广口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都能动手实验,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表现出发现新问题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技能;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本课教学不足之处:

  1、对实验前的要求讲解不到位,学生实验数据分析不到位。

  记得有一小组汇报:用干燥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雾状物出现,他说“烧杯内壁雾状物是由于受热的空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滴”。当时我只是否定,并没有向那位学生解释清楚(烧杯内壁雾状物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另外,烧杯内壁出现雾状物现象是瞬间产生,我巡视时发现,有个别小组没有按要求进行实验,烧杯罩的时间过长,不能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显然是我实验前的要求讲解不到位。

  2、评价语言稍嫌单调,我开课班级是信大附小比较好的班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实验中发现比较多,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点评不到位,没有用多种形式的语言激励学生。显然是我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

  本节课给了我很大思考: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何处理课堂中的一些细节?这都是我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6

  《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并产生二氧化碳和黑色物质等一系列现象,揭示物质的变化分为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在新课导入中,我首先设计了演示活动,向两杯透明澄清的溶液中吹气,一杯无变化,另一杯变浑浊,激发学生兴趣。其次用粉笔会发生“书写会变短、掉在地上会摔断”这样的变化以及学生成长中会发生变化,让大家感觉到物质在不断变化。最后与语文相结合,以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从蜡烛身上认识物质的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从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启发学生实验验证,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在学生亲自获得证据的前提下,更多的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利用新知解释生活的实例。本课实验较多但不难。所以课堂中主要以学生放手探究为主,注重在探究中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尽力使学生能“真刀真枪”地搞科学。课堂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寻更多生活中的物质变化事例”,继续走入生活中学习,让学习从课堂延续到生活大课堂。

  在教学设计中,我也注重了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本课教材中原本有一项需要学生完成“给蜡块加热、冷却,观察蜡块的变化”这样一个实验,其实他们在四年级时已学过,都知道这个实验的现象,所以我在课堂上省略了该实验,而是让大家回顾一下,把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做更多新的探究。所以我并不是把大家当作从原点开始学习的,把该节课单独拎出备课,而是和之前的学习相联系。

  在教学中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强调好组织纪律性,应该先要求好学生听清楚实验方法步骤再动手操作,于是我一边说时学生一边做,出现了学生不清楚实验要求而混乱的情况。在教学时,关于“物质的变化分为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如何判断是哪种变化、区分它们的现象是什么,我没有作出的更具体一点的解释,因此学生在判断“蒸馒头、树叶变黄”这样的变化是属于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时出现了疑问。学生在谈论完成连线题后,由于时间原因,展示学生作品时没有让学生自己说说判断连线的原因,而是我自己快速校对完成,缺少了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今后要注意改进。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7

  《蜡烛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物理变化,另一种是化学变化。并能辨别身边看到的各种变化属于哪类变化。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例如:蜡烛在燃烧的时候产生的黑烟是颜色的变化,在燃烧时产生火苗又是发光发热的`变化,这些都符合第二类性质。学生通过这两个实验,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是有新物质产生,什么是没有新物质产生。本课的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能够变回来的就是形态的变化。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借助哪些物体来验证上面的结论。学生一下子就想出了水、白糖、盐等。接着学生选择白糖来研究,把白糖放在金属勺里,用点燃的蜡烛燃烧白糖,观察白糖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发现刚开始白糖由固体变成液体,也是形态变化的过程;接下来又发现,白糖继续加热会改变颜色,由白色变成深褐色、黑色,这又是产生新的物质变化,颜色的变化。

  应该说在实验的同时学生体会到了白糖既有形态变化,又有产生新的物质变化,即学到知识又学到了本领,对学生今后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在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已充分的展示和培养,体现了科学探究式学习不仅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感知,一种认识的过程。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遵循科学的要求——探究,这个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始终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角色上,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指导学生来展开研究。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蜡烛 》 教学反思04-10

蜡烛教学反思04-09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4-09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8-02

《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04-13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推荐]07-11

(荐)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7-10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精)07-05

(集合)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