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08 06:59: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

  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它着眼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对人文性、工具性极强的语文这一基础学科,教师更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创新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让课堂成为一池活水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我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立体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一段段凝固的文字在形象的再现中变得鲜活、灵动: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再现《丑小鸭》的故事、《雷雨》的场景、《月食》的变化;学《所见》能聆听到夏日蝉鸣,学《春晓》似是百鸟欢啼,学《雷雨》又有一池蛙鸣;学《黄山奇石》、《日月潭》则由学生任导游、做游客,师生同去观光……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不再是“听讲”的课堂。我教《黄山奇石》,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处奇石,着力了解,反复诵读,然后由学生分别做导游介绍,并回答其他同学(游客)的提问。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情感的共振。教《难忘的泼水节》时,放手让学生充分看图学文,在图文中探究发现,从而“自得”。从教学效果看,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钻研,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边信息交流中,获取文本输出的知识信息,刺激了获取各种信息的疑问,开拓了更开放的课堂思维空间。

  其实,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教师要完全摒弃效率低下的讲解法,打破将课文结构当成课堂结构的教学形式的窠臼,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里发挥主体作用。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曼谷的小象》,尊重、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方式,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文字,感悟语言;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处理重点段落第二、三、四自然段时,利用“思考练习”来设计教学结构——“哪些地方使

  你感动?”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和讨论交流,进入情境之中;学《灰雀》时,让学生在换位思考中进行情感体验:借助课文未直接描述列宁和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充分认识和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合理的想象,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学习《会摇尾巴的狼》,先引导学生了解狼和老山羊有几次对话,以五次对话为线索展开教学过程,首先学习第一次对话,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去探究学习,然后放手,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理解第二、三、四、五次对话,相互质疑解答、相互交流信息,课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主体的实践,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表演、改编、创作等加以训练,使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掩耳盗铃》、《惊弓之鸟》这组寓言,通过多媒体了解故事内容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根据个性特长,练习表演、练习讲述,或立或坐,或三五成群,或二人合作,课堂不再是静止的',大家可以走动、选择。课本剧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和“观众”(不仅仅是观众,还是评委、记者)在相互发问、解答中晓事明理,不仅学生的自主心理得到了尽情释放,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品质。通过读、演、思、议学完《揠苗助长》,明白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后,老师以记者的身份来采访学生:请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揠苗助长的事吗?学生看到老师的角色变了,颇感兴趣,然后老师话锋一转:还有谁也想当记者采访吗?此刻,课堂内小手如林。几个小记者出发了,有的采访同学,有的采访老师,通过这个自由对话的平台,学生思想认识提高了,联系生活实例运用词语的能力也提高了。

  学《群鸟学艺》,师生同台演出——“凤凰”回访几个徒弟,把表演和认知结合起来;学《黄河魂》,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壶口瀑布面前叹为观止,身临其境;学过古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我让学生进行改编,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体验诗情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观看同学的即兴表演,将诗中的情景转化成一个个场景,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环境中的江水、楼台、树林,在学生笔下一一展开;学习《尊严》后,让学生自创关于“尊严”的格言,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充分统一;学习几首送别诗和《她是我的朋友》后,以“我心目中的朋友”为题进行演讲,讲述朋友间的真情故事,阐发对“朋友”真正含义的理解,那浓浓的友情像涟漪在同学们心湖中荡漾开去。

  二、让心灵在开放的空间翱翔

  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它踏着时代的足音,款款走来。因而,它决定了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学习形式的开放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资源,拓宽语文运用的实践空间,在不同内容、方法的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取与时代相适应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后补充资料,是参与学习、拓展知识的一个途径,在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还丰富了学生的各种人生体验,培养了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学《镜泊湖奇观》之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图片、上网查询、下载资料,获取了直观的视觉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课堂上,就在赏析、想象、吟诵中感悟“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的“自然质朴”,体会“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绮丽多变”。语言文字的熏陶、人文思想的感染,在一遍遍美读、品味中得到落实。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后,我让学生搜集图片、文章: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地方。同学们利用“十一”长假参加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上学后,大家相互交流、欣赏,仿佛每个人都到祖国的天南海北去游历过一番,大家既当游客,又是导游,不仅在思想上爱祖国的情感得到升华,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说话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除举办了一期“我是小导游”的语文活动,还完成了一期手抄报、电子小报,办起了一过古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我让学生进行改编,期黑板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2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批注,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和发现。运用批注,学生可以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写出阅读心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的批注大致可以分为感受式批注、质疑式批注和评价式批注,当我们了解学生在预习时所写的各类批注时,可以更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

  一、感受式批注——了解学生读懂了什么

  如果一个人用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受。预习时留下的感受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于文本到底读懂了什么。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课,课始先让学生挑选预习时感受最深的一处与同学交流。有学生读出了作者那份愉悦的心情:“我觉得作者一定是很喜欢大自然的,因为他说‘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有学生关注到作者的遣词造句:“我也读出了他的愉悦心情。因为作者说‘与微风撞了个满怀’,他用了一个‘撞’字。我们平时撞上东西都是很痛的,我就不喜欢撞上什么东西。可是作者‘撞’了后还有好心情。就像我们说的心情好时什么都好。”有学生关注到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意思,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老桥、树林、山泉、泉水、瀑布、白云、花朵都当作人来写,说它们是作者的好朋友。”“我特别喜欢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用了很多的排比句,也用了拟人的手法,好像作者就是山中景物的`密友,知道它们在想什么。”“我喜欢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把那座古桥说成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德高望重指品德高尚,名望很大。这座老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个比喻很形象。”……

  这些感受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通过预习,加上原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已经有一定的高度,我们必须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教学的预设起点与学生的实际起点相互吻合。

  二、质疑式批注——了解学生读不懂的是什么

  学贵有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质疑式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又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还有什么读不懂的,以便展开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有近80%的学生在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暖”和“寒”字上打了“____?”教学《山中访友》时,很多学生在课题结尾处批注道:“为什么要用‘山中访友’为题目呢?”“课文明明写的是花草树木这些山中的自然景色,为什么作者要说去访友呢?”……又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时,有将近90%的学生对最后一句“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提出了质疑:“脚印怎么能说是‘金色’的呢?”

  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这些问题不正是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吗?但不同的是,这的的确确是学生自己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经过思考所产生的,而并非教师有意提出的。

  三、评价式批注—一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评价式批注是着眼于作品中的某词、某句、某段,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会关注到全篇或某段的写作结构,抑或是某处某段的修辞手法等。

  这种评价式批注大致包括两类,一种是对作品中人物的评价。例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后,有的学生写下了对詹天佑的评价:“詹天佑不怕困难,对工作高度负责,真值得我们学习。”学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有的学生写下了对鲁迅的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另一种是对语言文字的评价,指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揣摩文章的结构、写作特点等。例如,有的学生在读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批注道:“一个‘绿’字,让我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江南。”有的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时写道:“‘野’字用得太妙了,它概括出了索溪峪的自然美。”当读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时,有学生竟然这样批注:“看似结局很美,小女孩带着微笑离开人间,但这更体现出小女孩的可怜之处,安徒生真善于用对比的手法,以‘喜’来衬‘悲’。”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4-05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4-05

(实用)《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7-06

(通用)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2-28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热门]07-07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04-05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04-16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04-16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15篇04-16